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2024-08-1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共13篇)

1.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一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书中说道“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我主要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慢”而不“怠慢”。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部分“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了,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要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比如今年我有一个学生叫贾元瑶,在小学她学习习惯就很不好,又比如现在在郑州二中读初二的李豫征)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我们班的学生王若林,我只是在小学最后一次的家长会上点名表扬了几个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考上了上海交大)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2.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二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需要教师摸索、尝试、等待。

挑战

今天去五(1)班上第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按照惯例是讲述常规,并进行训练。

在给学生讲完上课九字要求后,我点了第一组第二个看着挺伶俐的男生起来复述要求。这孩子站起来了一声不响,我以为他难为情,或者是没记住,于是我自认为很温和地俯身对他说:“如果没有全部记住没关系,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没想到,听了我的话后,这孩子不但没吭声,反而拉下了脸。我茫然了,于是问旁边的学生:“他平时这样吗?”学生告诉我,老师,他发脾气了。我心想,我没怎么样啊,怎么就发脾气了?我得进一步摸摸这孩子的底。“他叫啥名字?”我问学生。“叫liyang.”我马上查了一下学生名册,知道了他叫“李扬”,为了缓解他的心情,我特意说,“同学们,liyang是名人也!你想做名人吗?”没成想,他还是不睬我。我自找台阶,那你坐下,好好听。哪知,他居然挺立着不肯坐下!我只能再找台阶了——这样,你啥时想坐下就坐下。哈,这孩子一直站到下课!服了吧!

下课后,我对他说,李扬,来一下。谢天谢地,他总算给了我一个面子,来到了我身边,但脸还是板着。“匡老师给你另外布置一个家庭作业:今天回去照镜子,找到一个你认为最漂亮的表情,明天来给匡老师看。好吗?”他不置可否,“我知道你听到了,也听明白了,明天上午来找我,你不来的话我来找你。”

后来找他的班主任了解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出了名的坏脾气孩子,一丁点儿事情就要发脾气,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发脾气是家常便饭。看来,我是要应对挑战了!

“我没有找到”

周四因为开会,没去五(1)班上课,李扬也如我预料的那样没有来找我,我也没有去难为他。

今天去上课,我先是不露声色的检查上一次布置的预习作业,检查完毕后,我对学生说:“接下来检查第二个作业。”很多学生都面面相觑,想不出还有啥作业?我笑着对李扬说:“上次老师叫你回家对照镜子找一找最漂亮的表情,你找到了吗?”小家伙先是一如既往地面无表情,我俯身再次轻声问,他朝我摇摇头,接着说:“没找到。”他已经愿意回答我的问话,说明我的教育方式还是对路的,我马上想到了旁边一个孩子上课开始一直是微微笑着看着我的,于是我转身对他说:“请你帮帮李扬,把你的最美表情告诉他。”男孩马上对着李扬微笑,但李扬居然说:“我没看清楚。”我对男孩说:“对着李扬,再笑一笑。”随着男孩笑脸的展露,我高声说:“多美的笑容啊!李扬,你也来一个!”谢天谢地,李扬终于笑了,但嘴巴紧抿,小嘴扭向了一边,我学着他的样子,问学生:“这样好看吗?”学生看着我的样子,笑歪了身子。“李扬,微笑的时候要牙齿微微露出,看匡老师怎么微笑,来,再来一下!”哈,李扬又笑了一下,虽然牙齿没有露出,但嘴巴已经不向一边扭了。

课中,有个环节是小组讨论,我去李扬小组,李扬轻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李扬是疯狂英语的。”我先是一愣,我压根没想到他会主动和我说话,也没想到我课上对一个孩子说的要求,他记着呢!(我告诉学生李扬是名人,学生问我李扬是怎么样的人,我让学生自己去查)我对他跷起了大拇指,示意他好好参加小组讨论。

面对李扬的变化,我更坚信了,总有一个教育方法能解开学生的心锁,关键是我们是不是能愿意去寻找!

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

第一次去五(1)班上课,遇到了男孩李扬的挑战,两节课下来,他基本接受了我,但我在连着上了两节课后,发现李扬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而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并且有点过头:他很自我,上课的时候想到啥问题,就问一下,不管是同学在发言,还是我在讲解。

我很想找他谈话,给他指出这个问题,但心中没底:我怕我的话又会让李扬发犟劲,又会让他回到一言不发的状态上去。思来想去,还是把话题交给学生,这样就少了针对性,相信像他那么聪明的学生一定能听出我的话外之音。

于是到再去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上课九字要求的第三条是啥?”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勤发言。”“那什么是勤发言?是不是想说就说?”学生的头摇得像拨浪鼓。“那谁来说说啥叫‘勤发言’?”学生说:“就是要积极举手发言。”“对啊,上课时发言要举手,不能想说就说,不然会影响同学上课的。对不对?”孩子们都点头称是。

在接下去的课上,李扬明显能控制自己了,偶尔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我会看看他,或者走过去按按他的肩膀。利用学生自学课本环节,我低声跟他说:“发言要先举手,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是跟上课有关的,就举手,没关系的,下课后跟匡老师说,好吗?”他对我点点头,我拍拍他的肩膀,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来的课中,李扬慢慢习惯了举手发言,虽然还有控制不住的时候,但进步已经不小,下课时,我微笑着对他招了招手,我相信他能理解我的意思。

感悟: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观赏花开美丽的过程。教育中需要教师理解、尊重学生,更要耐心停下脚步,蹲下身子,了解孩子。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让我们一起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

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三

希望得到好的教育成为天才或者是精英是每个人所梦想的,但是这种教育不适合所有的人。更快,更高,更强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每个人即使刻苦锻炼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更不可能都参加奥运会,更加不可能一参加就拿金牌或者是破世界记录。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先生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觉得值得讨论。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网络上盛传着一堂美国的数学课,看过之后,真是感慨万千,浪费一堂课只学一丁点内容。不过,我总算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而国内的算术又是如何的。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积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看了这本书,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是非常大的,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可怜的教师是很难改变教育的现状的。张文质先生作为一个专家,书中谈及《教育是慢的艺术》以专章内容讨论似乎只有区区40页,只占到全书的20%,可以说对此内容是点到即止。

4.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四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5.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五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王九琳

暑假期间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对“以学生为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仔细品味他的观点,对照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反思自己的一天天的教育教学状况,感触深刻,不禁联想自己在组内开过的一堂研讨课,我从“孩子需要什么”这一点入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反观自己的教育:“关注学生了吗?”下面是我上“Book 5(三起)Module7 Unit1 He can’t see.”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孩子需要肯定。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开课前我就发愁:这堂课我该怎么评价孩子们呢?根据学生的表现,老师在课堂行进中不断地说“One point.Two points„”?------我舍不得浪费说“One point.Two points„”的宝贵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我老会给小组加错分,惹得孩子们说我不公平。„„思来想去,我还是拿出我精美的stickers吧!不曾想,孩子们一看到我放在讲台上的stickers,立马围拢了过来,这个伸手摸摸,那个用手撕下一张又贴回去,还七嘴八舌:“Ms Wang,你怎么好久都没给们分stickers了呢?今天是不是表现好就有啊?以后每天都要带stickers哦„„”我的天!我震动不小:原来,我的孩子们是很在乎老师对他们肯定的。他们需要激励和评价哦!果然,因为有了stickers和我适时的“Good boy!Clever girl!You’re fantastic!So good!„„”,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格外地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看到的是举起的一双双小手,听到的是“Let me try.Let me try„.”想跃跃欲试的急切声音。

反思二:孩子需要游戏。

谁说高年段的孩子不需要游戏呢?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Read and do(木头人游戏)”,“Hip has nails(屁股长钉游戏)”。瞧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开心和专注,他们在认真地读出每一个短语并用丰富的bodylanguage表达出词的意思;他们又是那么用心地竖起耳朵听,目不转睛地看着文本内容,一旦听到错误的地方就立刻站起来(屁股长钉了)并听到齐刷刷订正错误的声音,“No„.”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游戏氛围中复习巩固了旧知,更进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这样,我让枯燥乏味的“Read the phrases ”和“Check answers中单调的 ‘Yes./ No.’”环节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乐学、爱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三:孩子需要情感教育。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读书节活动2011~2012(1)

本堂课的重点是用“He can’t see.”这类目标语句表达某人没有的能力。

我设计了这样的pair work环节:“Tell your partner at least three things that you can’tdo.And try to remember what your partner can’t do.”全班交流后顺势引入这样一段话:“You can’t do many„things.I can’t do many„things, either.But it doesn’t matter.We can live and learn.We can help each other.I can help you.You can help me.”Please remember:“Be ready to help others.You will be happy.”以此让孩子们感到互相帮助的温暖,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能帮助别人。同时我把

“help”这个词始终贯穿于整课,每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我总对动作快的孩子说:“Please stand up and help others, they need your help.”好一幅互帮互学的情景。我的这一情感态度教育渗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我感到很欣慰。

6.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六

一、树立儿童本位观,静候花开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的学习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尽情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案例一:美术《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风筝》是主题“春天来了”的一节美术活动,风筝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鲜艳。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只有对称的风筝才能飞到天空中去。我让孩子们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自己的风筝。

孩子们拿到纸后开始安静地在纸上任意发挥了,只有张晚萧小朋友还坐在那里发愣,过了好久也没有动笔。旁边的孙鑫怡说:”周老师,张晚萧什么都没画。”这时张晚萧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什么都没画。谁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孙鑫怡看到了说:“周老师,他画的风筝不对,只有一条线,什么都没有。画的也太简单了吧。”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把头埋的低低的,什么话也不说。我略思片刻,面对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长长的线,也很好奇这到底是画的什么,今天画的明明是风筝。我蹲下身来,没有流出丝毫的责备,小声地问:“张晚萧,你一定会告诉我,你画的这幅画是什么,对吗?”张晚萧开始用他不是很流利的语言说:“周老师,我画的是风筝的线,我跟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风筝的线很长很长的,可是玩到一半风筝线断了,所以我画的是断了风筝的线,风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听了他的话,原来他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进来了,于是我小声地说:“那你想一想,除了这只风筝断线了,在公园中还有其它没有短线的风筝吗?”于是,张晚萧拿起笔开始在线的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小鱼风筝,右边画了一个蝴蝶风筝,而中间则是一个断了风筝的线。我看着这张作品,连忙表扬了张晚萧,并说:“不错。张晚萧画的也不简单哦。”于是,我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点点头笑了。

美术是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从一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地上,只要是他们认可的地方都会去画上一笔,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的表现创造,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以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他们感受的世界和审美能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调节自我行为,完善人格。

二、为孩子立界限,保持从容与宽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从容与宽容。从容地面对孩子的点滴“惊喜”“疯狂”,当我们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是否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我们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我们需要开始为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从容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和理解。

案例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这应该是2015年第一场雪了吧,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下雪吗?” 孩子的回答都很一致,都说喜欢。豆豆很高兴地从椅子上跑到窗户的边上说:“老师,下雪了,老师,下雪了。”其他的孩子也飞快地跑到了窗户边大叫:“下雪啦!”顿时,整个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变得不再安静。原本安静的教室氛围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喧闹。可是当我看着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那好奇、惊喜的表情,我有些愤怒的心顿时降了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如此。何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轻轻地说:“孩子们,外面飘起了雪,好看的吧!想不想出去玩?”只见孩子们的眼睛睁大了,都高喊:“我要出去玩。”我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刚才孩子们都没跟我打招呼就一个个都跑到窗户这边来了。雪花孩子告诉我孩子们太没有礼貌了,在学本领的时候跟着豆豆跑到窗户边看雪花,没有遵守规则呢!不过现在有个办法,看谁能有礼貌地回到椅子上举手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你。顿时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快速地坐好小椅子,都一一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想出去玩!”我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不过等我们孩子把本领学完,我们就出去玩,怎么样?”于是孩子们的视线又回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待会学完本领会出去玩。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因为豆豆的嚷嚷,让所有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影响了本该常规化的游戏活动,我当时真的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此。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心理。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他还未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他们很好奇。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交流分享感受,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一定的界限,而且孩子们不也很快乐吗?

7.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七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孩子爽快地回答:“好。”

于是我发现,接下来连续好几天,栎的作业完成得不错。有时他也会落下一些题目,我估计这些是他不会做的,就没批评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有时也让优秀的同学帮助他。

课堂上,我经常观察栎,有时看他把手举得高高,就示意同学把机会让给他。他快乐地上课,快乐地完成作业,也快乐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这样的快乐差不多维持了三周。有一天,我发现栎又没完成作业,我正要问他,他赶紧对我说:“老师,我忘了,下午我一定补做。”我轻轻说了一句:“你答应我了哈,可要说到做到哈。”到了下午,栎拿着作业本,指着作业对我说:“老师,我没吃饭就补作业,你看――”嘿,还写得挺工整!我就表扬他说:“栎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渐渐地,我发现栎进步了,不但行为进步了,学习也追上来了,真替他高兴。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你可以怪体制,但细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突然想起一位已经过世的老教师――她以前是我的同事。我发现她课间经常和个别孩子在谈心,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操场边上,有时就坐在榕树下。她的一个姿势至今我记忆犹新――就是俯下身子,右肩半倾斜,头朝着孩子,手在比划着什么。她的班级学风好,纪律也好。我想,这就是低声下气的教育,这就是和颜悦色的教育,这就是慢的教育艺术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位老教师就是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上架起了微妙教育的桥梁。这座“桥梁”起于爱心,运作于鼓励、尊重、平等的一系列措施,最终落座于一个人的成长。

“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谨慎,更要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方法。”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做操,刚走进操场,突然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叶迅速追赶另一位同学昌跑向操场远处,看起来叶很生气。一会儿,他们回来了,照常做操。我也不动声色。等操做完。我悄悄走到叶身边,还没问,他就哭了。原来今天早上他把裤子穿反了,同学昌一直嘲笑他。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单独把嘲笑他的昌叫出来,悄悄提醒他: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看看你是不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昌低头想了一下,红着脸说是自己错了。我趁机叫他要跟叶道歉。他点头同意了。一场**平息下来。

张文质先生说:“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往往就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姿势,一种换位的思考,一段深入人心的谈话……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微妙的教育总是从心灵出发,去开启一段曾经关闭的心扉,去培植一截曾经幽暗的绿芽,去化解一些一时纠缠不清的纷争与矛盾……

一朵百合花需要奋斗一年才能重新开花;一棵杉树苗需要拼争几十年才可能长成有用的树……一把小提琴的制作需要四十三道工序;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一般说来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那么,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培养呢!一个大写的人的养成呢!

慢慢地来,慢慢地教,慢慢地手把手,慢慢地陪着她背记单词,慢慢地教他们写作……在慢慢中,我们也在慢慢老去。时光飞跃,我们在教育教学旅程中慢慢地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和颜悦色,学会以自己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学生的缺点,并及时想办法使之走入正常的轨道。这些微妙的教育我们渐渐地学来,也渐渐地运用。

“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钱理群先生说道:“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用你的力量去做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

8.读《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有感 篇八

乌苏四中

谢会红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启示: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领域有巨大差异,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禀赋的人,这本身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强化这种标准的实施,也未必公平。有的孩子天生记忆力差,但他也许绘画很好,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也许他对语言的感觉非常好,我们要宽容、尊重这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育人的多样性。我过去也经常会说勤能补拙,不错,但有时候再勤也补不了天生的“拙”,就像我训练一辈子也不可能像姚明那样打篮球。所以,生活中,我也许更应该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扬长胜于补短,引导学生把优势项目发挥到最好的程度,远远胜于在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我经常感慨,要是全班学生都像某某(优等生)那样该多好呀!现在,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老师,教的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因为是极少数,有人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天才不是人类的常态。教育的最大收益群体应该是处于常态的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们就是要帮助最广大的普通学生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学会生存生活的技能,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要学会等待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老师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其实,我觉得慢还是一种科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张文质老师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出成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读了这些话语,我陷入沉思: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碰到这种情况,我有时会急躁,会打断学生作一番暗示。现在想来,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我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这都违背了教育规律。我曾经出去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业务水平很高,上的课从欣赏的角度看堪称完美,但教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上课速度过快,他等不及学生的思考和反馈,教师成了课堂里唯一的知识输出者,没有挑战,没有临场的智慧,一切是那么顺利,但一切又过于顺利,教师教得好,孩子到底学好了吗?我不禁反思……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所以,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要学会倾听

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老师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其实孩子不需要过多担心,而需要更多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倾听。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太多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要学会关注。

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对他父母、对他自己都是独一无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关注的话,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教育要从关注每一个同学开始。我们能不能在大环境底下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对每一个个人有更多的生命关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遗传不会改变,但是不要让遗传变成决定性的东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就是价值引导。教师只有关注每一个个体,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情感。

9.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慢的艺术 篇九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长者,人人都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孩子们便成了集万千等待于一身的选手。有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奔跑是为了什么?孩子们到底是怎样想的?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可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还仍然每时每刻的在每个学校或每个家庭中发生着。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通过语言文字这样的思想载体,让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获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其中,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知既具过程性,亦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孩子们的阅历有限,所以情感体验自然不能跟成人相比。加上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性格习惯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情感体验的深浅程度也是不同的。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需要龙应台那样的一份耐心,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安静的、慢慢地体验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各种情感,等待他们的心灵在浸染、体味过后为我们绽放朵朵绚丽的情感之花。

下面是笔者教学《背影》一文时的具体情况。

《背影》是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用质朴而又细腻的文字刻画了父亲在特殊境遇下的“背影”。这个艰难困顿的背影,这个蹒跚苍老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更凝聚着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作为“亲情教育”单元的一篇经典文章,我对它的教学充满了期待。我想,这是一个实施“亲情教育”的好机会!可是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准确地说,是让我感到了愕然!孩子们毫无感情的朗读文章,用冷冷的语气概括文中父亲所做的一些事情。车站送别,父亲给儿子看行李、跟脚夫砍价、给儿子细心挑拣座位、爬过月台只为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在孩子们看来,这些似乎都是父亲应该做的呀!

面对着表情冷漠的他们,面对着自己教学中的瓶颈,我在愕然和失望之时,反而出奇得冷静。也许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机械记忆,但情感的体验源自每个人的内心,这是无法强加或硬塞的。我的脑海中忽然想起了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当中的那个画面。我想,孩子们的心中一定存着很多温暖的记忆,他们也许很久都没有去触碰过了。我为何不给孩子们一些空间,等待他们的情感枝蔓慢慢地向心灵深处伸展?为何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等待他们的情感之火慢慢地升温而至热烈?

我放下了课本,与孩子们聊起了家常:既然很多孩子认为文中父亲做的事都是应该的、很寻常的事,那么在你的记忆深处,父母为你做过的哪些事情最让你感动呢?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说一说。

孩子们安静下来,教室里的气氛变得非常的沉闷。我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安静的内心正慢慢回味着、体验着。几分钟过后,教室里开始有了交流的声音。那是温暖的春风吹拂过小河水的愉悦,那是禾苗久旱逢甘霖的歡畅,那是和煦的阳光穿透阴暗森林的温暖。他们触摸到了心灵深处珍藏着的温暖记忆,他们的情感在重温亲情记忆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最终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记忆中珍藏的那些温暖其实就是一些很琐碎的、很寻常的事。这个时候,再来联系朱自清的家庭背景、父亲的遭遇理解文中父亲所做的那些事情,就再也不觉得是寻常之时的寻常之事了,就能够深刻地体验到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浓浓的牵挂与爱护了。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师不需刻意为之,更不能硬加灌输,而是需要教师有勇气给出这样的课堂“留白”,让孩子们想一会儿,再想一会儿。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慢慢地去咀嚼、回味,然后真切地从自己内心寻找出最佳的答案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少一点急于求成,多一点这样的“留白”;少一点“热闹”,多一点这样的“安静”吧!慢慢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心灵变得那样的善感,那样的充实与丰盈!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亦是慢的艺术!慢慢来,多给点儿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当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因为温暖和感动而绽放出朵朵绚丽的花儿来,你就会嗅到满堂的芬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10.《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十

张文质说,“童年决定你的未来,童年塑造你的未来”,童年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发生命对未来的向往,让未来的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正因为这样,所以,教育急不得,有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好,有可能孩子童年中具有高度精神生命潜质的东西就会失去或者压缩,所以,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生命意识。他一再强调,“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迟到,教师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但这是教育能做的吗?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他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不要过早对人下判断。为教育者很多时候,要有一种悠闲的心态,“静待花开”;第二,要随顺人的善端。不要“轰轰烈烈”的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可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第三,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第四,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

经由他的观察,我看到了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以他的观察为镜,反观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蓦然洞悉了了自己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太追求工作的结果与成功,逐于“技”,而忽略了“人”。自己这么多年来,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本领,但忽视了我的工作不是“物”,而是“人”,首先应关注的、最后应关注的都应该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儿童。张文质说,“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这些年来,我太追求所谓工作的成功,整个人变得急吼吼的,对学生也是控制多于培养,正像张文质说的那样,把学生教得不快乐,也伤了自己,自己也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是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经验世界约束了我们的认识。所以要建设一所优质学校,要强调培养视野开阔的人,要倾听窗外的声音,要不断挣脱自己生存环境和知识的限制,努力学会‘睁眼看世界’,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想,那些名师们,那些人们所说的“大地方”的教师们,他们所达到的高度,绝不是仅追求“技”的结果,而是他们的视野、见识和思想追求要远高于我们,只有这些软实力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就,否则即使有一时、一定的本事,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满足不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整个人还会是消极的。

11.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十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不论干什么都争分夺秒,一味贪快,却缺失了积淀的过程。教育亦是如此。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这种积淀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12.名著《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十二

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好比是农民种地,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的,是“慢活”,是“细活”。教育是老师对一朝一夕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过程,缓慢与细微地精心呵护的过程。

我赞同张老师“慢”的观点,我希望我在匆匆中,匆匆中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捕捉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履行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让教育继续充满激情和美丽,享受悠闲的教育人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十三

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

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

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

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

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

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

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

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

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

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

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

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

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

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

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

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

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

”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

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

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

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

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

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

上一篇:名师封皮下一篇:东京审判科技立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