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

2024-08-31

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共14篇)

1.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 篇一

分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指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4、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教学难点】

1、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推导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第一课时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掌握了它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用它解决了相应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逐步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要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先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2、你能把上面的问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3、100g= 1/10kg,你能将上面的问题改成用kg作单位的吗(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5、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习活动: 问题⑴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问题⑵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要求] ①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②讨论:通过折纸操作和计算,你发现了几种折纸方式,每种方式应怎样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学习结果:

3、学生独立阅读教材

4、归纳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三、巩固与提高

①把7/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3/17? ②如果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1/3÷a等于多少? 1/a÷3等于多少? 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

四、课后作业 练习八第1、2、3题

五、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例1.100×3=300(ɡ)

1/10×3=3/10(㎏)300÷3=100(ɡ)

3/10÷3=1/10(㎏)300÷100=3(盒)

3/10÷1/10=3(盒)例2. 4/5÷2=4÷2/5=2/5

4/5÷2=4/5×1/2=2/5 4/5÷3= 4/5×1/3=4/15

2.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 篇二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内容包括课本第28、29页例1和例2以及课本第32页练习八的1~4题。例1采用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例2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索学习,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我们设计了相应的微视频,通过对学生前置学习的指导,学生能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这是学生首次学习分数除法,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重视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交流合作,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在课堂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数学学习的态度。

●教学环境与准备

电子书包、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课前谈话:孩子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任务二。(如下页图1)

◇网络云平台显示学生完成的整体情况。

◇选择错误率较高的题,请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2.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同桌相互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如下页图2)

◇集体交流,指名一小组上台汇报。

◇对比分析: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尝试自学了例题,但是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乘法和除法算式之间的对比,以及整数运算和分数运算之间的对比,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集体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四。(如图3)

1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a.4/(5)÷2=4÷2/(5)=2/(5)?,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就是2/(5)。

b.4/(5)÷2=4/(5)×1/(2)=?,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也就是4/(5)×1/(2)。

2把4/(5)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4/(5)的1/(3),也就是4/(5)×1/(3),4/(5)÷3=4/(5)×1/(3)=4/(15)。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纸操作和计算”,数形结合使得抽象的算理更为直观,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教师追问: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是怎样想的?

◇对比提升:1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 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2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3除数可以为0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分子能被除数整除和不能整除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法。

4.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没有疑问?(预设问题:分数除以整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

5.拓展练习:闯关游戏

学生登录云空间,进行闯关游戏。(如下页图4)

设计意图:借助我校电子书包实验中的“云空间”平台,发布闯关游戏,学生可在平台上完成检测,便于及时反馈。

●教学反思

1.“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根据教材需要、学生学情现状及发展目标和新课程改成的需要,在我校电子书包实验项目中,在云空间形成学习资源积淀,结合教师自身素养,将教学环境等要素进行最优化整合,突破了“辅助教学观”的局限,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成为校本资源建设生态化的途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工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引导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学科知识,形成自学能力。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刻不容缓。

2. “电子书包”改变学教方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教师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供学生自学所需,课中学生用i Pad进行知识反馈,课后学生运用云空间进行知识检测和趣味练习。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以前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由备教转向备学;以前主要是上课,现在则是教师与学生和互动讨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前:依托云空间这个平台,教师课前发布自学任务,学生在任务单的驱动下,自学相关知识,进行知识的探索之旅;针对教师发布的研讨问题进行网络交流和评价;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和解答。

课中:发布练习,学生在“i Pad”上直接作答,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全体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后:发布作业,学生能根据反馈的结果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错误的题目都会有反馈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学生的错题会自动形成错题集,便于学生继续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所有的学习情况都有记录,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个别指导;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对学生也是一种监督。

3.巧妙运用微视频,整合学习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的算理比较抽象,而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学习的差异性,考虑到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可能具有一定的困难,设计了微视频。

3.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激活经验;迁移;探索解决;对比明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3)能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多余条件),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活已有经验,促进迁移

教师引言:同学们,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大部分都是水。

课件出示:

(1)水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据测定,人体大部分是水构成的,其中:水分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

提问:你怎样理解“水分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这句话?单位”1”是哪个量,你能写出人体重量和水分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2)课件出示:骨骼中的水分是骨骼重量的 。

师:单位“1”是谁?你能找出数量关系吗?

【设计意图:单位“1”已知和未知这两种题型的联系就是数量关系相同,解决方法不同。尊重学生,从教学的关键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入手。】

(3)课件出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重35㎏,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

提问:在哪句话找中单位“1”?谁是单位“1”?你能说出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计算?

老师将这道题变动一下,改成(出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28kg,小明体重多少kg ?

学生读题,说已知信息。

提问:在哪句话中找单位“1”?谁是单位“1”?你能说出数量关系吗?师板书数量关系(小明的体重× =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设计意图:先出示一道单位“1”已知的问题,从单纯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整体感知。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调换一下,变成例4,让学生整体感知,但没有多余条件,目的是先引导孩子掌握单位“1”未知题的解答方法,理清思路,减少干扰。】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小明体重的求法

(1)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的量,也就是小明的体重,下边应该怎么画?请同学们在学习纸上完成线段图。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和线段图,完成1号学习纸。如果自己有困难,可以求助同组同学。

1号学习纸

数量关系式: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

要求的是:

自己尝试解答:

学生到前面汇报自己的方法。找用方程方法解的孩子多说自己的想法,师板书方程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用方程解题比较容易,是顺向思维,教师引导孩子逐步体会这种方法的意义和优越性,同时也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其它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给予肯定,学生间补充。

3.辨别信息,回顾反思

(1)学生再次思考:出示书上37页的例4,加上多余条件(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让学生整体感知题目,不做讲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突出选取有效信息。

(2)提醒检验。引导学生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对方程解法价值的体会。

【设计意图:把回顾与反思和多余条件这两个知识点放在这里,在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之后,分散了教学难点,再次突出了重点。】

(三)对比练习,明晰关系

图书馆中的故事书占全部图书的25,图书馆共有书8000册,故事书有多少册?

数量关系:

解答:图书馆中的故事书占全部图书的25,图书馆有故事书3200册,图书馆共有书多少册?

数量关系:

解答:

(1)提问: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解答?

(2)全班交流,师生小结:这两题中所用的数量关系一样,解题思路一样,只不过单位“1”的量是已知和未知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对比练习是让学生从根本上弄清两种题型的联系和区别,再次理清思路,明确方法,掌握所学知识。】

(3)小结: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揭示课题: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四)设计练习,反馈评价

(1)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3)学生自编解决问题。

4.《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四

本册教科书第28页例2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每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倒数。

1/5、3/4、7/16、9/9

2、口算下面各题。

1/6÷3、4/5÷2、3/8÷6、6/7÷2

提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解答应用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28页的准备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哪个数量?(求速度。)根据已学的数量关系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指定一名学生列式解答。

二、新课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分数除以整数,如果除数是分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这道题要求哪一个数量?根据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8÷。

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然后提问:在图上怎样表示“小时行驶18千米”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画出。)先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表示小时行的;在这样的两份下面注明“小时行驶18千米”。

提问:“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图上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画。)因为1小时是5个小时,在这条线段的5份上面注明“1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根据线段图该怎样推想呢?可以先求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图上哪一段表示小时行驶的路程?(教师在图上左边的一份上面注明“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怎样求出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小时里有2个小时,2个小时行驶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提问:18÷2也就是求18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出“18”。)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怎样求出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启发学生说出,1小时里有5个小时,要用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上5。)然后教师在“18”后面再写“5”。

提问:想一想,根据乘法结合律,185还可以怎样写?(启发学生说出,先把和5相乘。)教师板书:18(5)=185=18。

提问:“由上面的推想过程,18÷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边重复学生的回答,边写出下面的计算过程:

18÷==45(千米)

写出答案“答:汽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3、引导学生小结。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上除数的倒数。”

三、看教科书中新课内容后试算

全体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12÷24÷

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及结果,并提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四、课堂练习

在练习本上计算练习八第1、2题,然后订正计算结果。

五、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应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5.分数除法教学随笔 篇五

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回到生活中。这虽是一句老生常谈,可真正让每个执教人做到真的不容易,这尤其需要教者有睿智的头脑,敏锐的眼睛,常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课开始由我带来的一盒饼引入:把一盒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这盒饼的几分之几呢?假如这盒饼有8块,每人能分得几块?然后从盒子中拿出3块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这就为课上的内容做好了引流,在后面的教学中反馈了出来。课的最后,我又通过在“花店剪彩带”这一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彩带,看似很随意,其实很自然。

营造氛围,合作探究。我在教学中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究的氛围,“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并探讨分母不能是0”等等,我精心设计的这些问题或提出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情绪高涨,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主动探究的氛围,所以学生才会表现出愿学、乐学的情绪,才会在活动中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发现,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成功提供了可能。

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老师启发学生,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认为应该怎样分?”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还师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主动发现了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认识实际,在交流中不仅知道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他们的学习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肯定了他们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科学的学习。

6.《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六

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理解:

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理解。如:四分之三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的数;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还设计了顺口溜:

分数、除法关系妙,记忆方法有诀窍。

两数相除分数表, 弄清位置很重要。

除号相当分数线,分子、分母两数担。

7.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 篇七

小学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分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第一类型,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第二类型,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第三类型,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求这个数。第一和第三基本类型出现在分数除法这单元, 第二类型出现在分数乘法这单元。这三种类型的教学是十一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单个教学时, 学生做题出现的错误较少。一旦几种类型的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感觉困难了。就是同一类型的题稍加综合学生也感觉困难, 有时学生显得不知从何入手。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进行如下的教学策略, 取得了一些点滴经验, 分述于后愿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每一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在讲新知识前都必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以旧引新, 使学生弄清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 那样学生便于掌握。例如“求某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 它是建立在“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整数解决问题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这两部分的基础知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新知识时就感觉新知识新而不新了, 学生易于掌握。

二、交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对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不知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怎样分析?分析些什么?达到何种目的。学生在未搞清楚题型结构特征时是无法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综合等方法让学生归纳出这类解决问题的特点、关键、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 并熟练掌握。只有这样学生在求这类解决问题时才会得心应手。我在教学时将它引导归纳如下:

第一类型,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特点:已知单位“1” (标准量) 和部分量 (比较量) 求分率;关键:从问题入手找准单位“1”和部分量;方法:部分量÷单位1=分率。

第二、三类型的解决问题。第二类型,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第三类型,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几倍) 是多少, 求这个数。特点:已知单位1 (比较量) 和分率, 求比较量 (单位1) ;关键:从题里不带单位名称的分率那句话入手找准单位1, 这两类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如下:1、找单位1;2、定方法。看单位1是否已知确定方法, 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 单位1是未知的用方程 (或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用除法) ;3、列式计算, 用乘:单位1× (问题所对应的) 分率=所求的问题;用方程:单位1 (设为x) ×已知量所对应的) 分率=已知量;用除:已知量÷ (已知量所对应的) 分率=单位1。4、验算写答语。

三、画线段图,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千变万化, 数量关系较抽象而复杂。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方法一般都采用线段图的方法。画线段图应抓住题中的关键句 (即题里不带单位名称的分率那句话) 确定单位1.再画线段图。

画线段图的一般步骤:1、画一条适当长的线段表示单位1;2、根据题中分率的分母确定把单位1分成几等分;3、标出对应分率和对应量。画线段图是画一条还是画两条呢?一般规定如下:题里的分率是谁的画一条线段图;分率是与谁相比得来的画两条线段图。例:某汽车厂去年生产汽车12600辆, 结果上半年完成计划的, 下半年完成计划的。去年超产汽车多少辆?

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很容易列出算式12600× (59+35-1)

四、摘录条件, 分析思路

五、缩句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缩句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去掉枝叶, 保留主干, 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 是把叙述情节的语言去掉, 保留数量关系的语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题就得心应手。例某校有学生1200名, 其中六年级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缩为六年级学生占1200名的, 六年级有多少人?, 学生很容易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式为。

六、加强题组的对比练习

各种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之间, 概念相近, 容易混淆, 常因一字之差, 会引起解法的变化, 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时要加强对比练习, 把相近或互逆的题编成题组让学生练习。练习后让学生分析对比。

整数与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的对比练习。能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与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 同时搞清楚谁是单位1 (标准量) 和谁是部分量 (比较量) , 掌握此类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分数乘除法里的基本与复合解决问题的对比练习。能使学生认识到复合解决问题都是从基本解决问题上发展起来的。, 沟通了基本解决问题与复合解决问题之间的练习。

分数乘除法的对比练习。有利于揭示乘除法解决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七、运用转化、联想 (发散) 等思维

转化思维的训练。在分数乘除法里的解决问题中, 常有单位1不同的几个分率在同一题里出现, 给学生解题时造成了困难, 为了给学生扫除障碍可对学生强化如下思维训练, 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把余下的几分之几转化为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把部分量甲是部分量乙的几分之几转化为部分量甲 (乙) 是甲乙和的几分之几?把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转化为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此外, 逆推法、求异思维法、枚举法、数字验证法……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中也经常用到。

8.浅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数教学 乘除法 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历来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知识点,尤其是中下等成绩的学生感到更为吃力。多年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大多采用依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现行教材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些教法设想,供改进教法的同行们指教。

一、提高对分数的再认识

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理解是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直接影响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认知结构的加强能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个理论的提示,要加强分数再认识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加强分数再认识的学习呢?要开展的意义的数学活动,创设丰富的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

二、抓住分数的本质,找准单位“1”

教学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中,特别是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时,指导学生学会找单位“1”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怎样去找单位“1”,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无非就是抓题目中的“的、是、占、比、相当于”等关键词。 这种教法带来的只能是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会思考、不会分析。 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3/4”,是男生与女生在比,女生人数就是单位“l”等。 碰到相比关系不明显的句子怎么办,教师一般会指导学生想办法把它转换成相比关系明显的句子。如“成本降低了1/9”,句意不完整,就先把意思补充完整,使它变成“现在的成本比原来的成本降低了1/9”, 再用上面的办法,就不难找出题中的单位“l”了。 就上述情况来看,可以说这是指导学生找单位“1”的一种好方法。但我们能不能认为这就抓住了知识的根本点,可以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了呢? 如果遇到这样的分率句:“剩下的页数比已看的多全书的1/5”,从相比关系来看,这里是“剩下的”与“已看的”在比,而相比的结果是多“全书的1/5”如果只看相比关系,很容易把“已看的”看作单位“1”。这类情況下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判断单位“1”呢?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去想一想它们相比的结果, 看是以谁为标准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的,分的是“谁”,就应把谁看作是单位“1”。这道题是把全书的页数平均分成5份,剩下的页数比已看的多其中的一份,全书的页数就是单位“1”,已看的页数是全书的(1-1/5)÷2=2/5,剩下的页数是全书的 2/5+1/5=3/5。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让学生通过相比关系来找单位“1”,还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上来搞清楚。上述几个相比关系不明显的句子转换成相比关系明显的句子后,还应使学生知道,“成本降低了1/9”,是把原来的成本平均分成9份的 ,降低的是其中的一份,原来的成本就是单位“1”,这样就能在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拙上准确地判断题中的单位“1”。分数的意义贯穿于分数有关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分数乘除法知识的应用中,指导学生以以往知识经验,根据相比关系来判断单位“1”不能离开分数的意义,这才是抓住了教学的根本点,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指导学生只是表面机械地找单位“l”,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全面完整达到的。

三、理清分数乘除法三类应用题的关系

这三类基本应用题是:(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其解题依据是相通的。

如:100 米的3/4是多少?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来解,列式为 100×3/4=75(米),可以转化为第二类应用题:75 米是 100 米的几分之几?解法为 75÷100=3/4。还可转化为第三类应用题:已知一条路的3/4是 75 米,这条路长多少米?解法为 75÷3/4=100 米。由上可见:若把 100米设为 A,75 米设为 B,3/4设为 C,根据原题意可以得出A×C=B,再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出:(1)C=B÷A。(2)A=B÷C,从而把原题转化为后两道题。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三类应用题的相通点,帮学生理解题意,并进行这三类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这三类应用题的联系之后,教师再逐步加大练习难度。也可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并解答,教师再从中渗透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达到“自悟”。

四、用反推法帮助学生找出数量关系

反推法是从所求问题出发,找出获得解决所求问题的充分条件的方法。利用反推法,可以逐层找出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这些未知的充分条件必然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找出这些数量关系之后,就能求出充分条件,最终解决所求问题,利用反推法解决,环环紧扣,思路清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如:我校有女生 150 人,正好占男生的5/9,全校有多少人?

在解决此题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要求“全校人数”,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题中男女生人数都是已知条件吗?只给出了女生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如何去求呢?男生人数又和什么量之间有关系呢?这样可得出关系式:男生人数×5/9=150。据此求出男生人数,再根据全校人数等于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求出全校人数。解题过程包含了两个关系式:(1)全校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2)男生人数=女生人数÷5/9。

综上所述,分数应用题虽然是数学中的难点,但是只要做到了这几点,有序的进行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难点就分解了,解决分数问题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

9.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九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过程直观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将文字语言和图形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时间的不多,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部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不够,除法变成乘法后,除数没有变成相应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时,应该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没有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结果的规律,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要大。有些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不用计算,直接运用计算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学生不太会应用。

10.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 一张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被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

1、纸片。

2、彩色笔。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12× =

2、举例说明什么是倒数?

同学们对于分数乘法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屏幕: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生自由读题)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你在下面分一分、涂一涂,然后现在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的?

2、生独做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涂的,谁愿意把你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4、生汇报分发:

①我是竖着分的,这里面有4个七分之一,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2个七分之一,也就是七分之二。

师:同学们听懂了吗?谁能用算式把这个过程表示出来? 师引领观察算式,然后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②我把这张纸横着平均分成两份,我发现有四份被我涂了两次,也就是这张纸的十四分之四,约分以后就是七分之二。

师:对,把七分之四横着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相当于求——(七分之四的二分之一是多少),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列算式。

5、师大屏出示:我们一起再看一遍这种分法。把一张纸平均分成7份。涂上其中的四份就取出这张纸的七分之四,再把这张纸横着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七分之四的二分之一,也是这张纸的十四分之四,约分以后就是七分之二。

6、师小结:所以把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七分之四的二分之一是多少,那么现在把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每份又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在下面分一分、涂一涂,然后试着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来。生独做然后交流。

7、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列算式的?

生汇报:把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现在我已经取出这张纸的七分之四,再把这张纸横着平均分成3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其实就是求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然后列算式。

8、同学们听懂了吗?谁愿意配合老师,老师来演示,你来说一说?(生汇报)

9、为什么你们不用第一种方法来做呢?(因为4不是3的倍数,除不尽)

10、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发现)这样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便解决了。你能用你的发现尝试解决这两道题吗?(出示大屏幕)找生板演,然后汇报。

11、谁跟他们做的一样?同学们算的真不错,那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生自由发言)为什么整数不能为零?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除以不为零的整数的方法,出示并齐读两遍。

12、师小结:通过刚才分一分、涂一涂、算一算的方法我们探究出分数除以不为零的整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三.巩固练习:

1、P56 独做,交流,集订。

2、观察大屏幕,竖着来看,30S后找同学回答。

你发现了什么?你也能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3、独做,集订。

4、独立完成后,找生说一说,演示。

四、总结回顾:

11.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归类 篇十一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已知表示单位“1”的量(这个数)和分率(几分之几),求分率的对应量,就用这个数去乘上几分之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见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分率(几分之几)和分率对应量,去求表示单位“1”的量,就需用乘法的逆运算,即用几分之几去除对应的已知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已知表示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和分率对应量(一个数)去求分率,也需要用乘法的逆运算,即用这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并写成分数的形式。

在解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正确地判定把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

例1 某年级有学生112人,其中女学生占。女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 “女学生占”是指女学生人数是全年级学生人数的,如果把全年级学生人数看作单位“1”,那么求女学生有多少人,就是求全年级学生人数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112€祝?8(人)。

例2 某年级有女学生45人,占全年级人数的,全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 女学生45人占全年级人数的,也就是说,全年级人数的是45人,如果把全年级人数看作单位“l”,那么已知全年级人数的是45人,要求全年级人数,就要用除法计算:45€鳎?5€祝?20(人)。

例3 某年级有学生128人,其中有女学生48人,女学生占全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12.分数除法名师教学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学生不断的数学活动中积淀获得的, 教学中它可以自觉地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核心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师:我想调查一下, 最近谁要过生日? (学生举手表示) 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 (蛋糕) 买蛋糕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一起吃 ) 同学们愿意帮 *** 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愿意)

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 每人能分得多少个? (生讨论并汇报)

生1:老师, 我的算式是1÷3, 但我不知 道每人得 多少个? 生2:我知道, 每人得1/3个.

师:板书1÷3 =1/3 (个 ) . 之后课件演示分蛋糕过程.

【教学思考】从生活情境导入 , 以学定教 ,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 也可以根据分数意义直接说出结果. 这样就先从直观上初步建立起分数与除法的相等关系, 初步体会到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核心环节二:关注探究过程, 创新教学内涵

出示例2:如果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分得多少块

师:请同学们用课桌上的圆片学具分一分. (生边操作演示边汇报)

生1: 我是这样分的, 我把每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 3个月饼就有了12份, 每人得其中的3份, 拼在一起就是1个月饼的3/4块. 我的算式是3÷4 =3/4 (块 ) .

生2:我把3个月饼重叠在一起, 看做1份, 把这1份月饼平均分成4份, 每人得这1份的1/4, 打开之后再拼在一起 , 就是1个月饼的3/4块. 我的算式也是3÷4 =3/4 (块 ) .

生3:我先把2个月饼重叠在一起, 看做1份, 把这1份月饼平均分成2份, 每人先得这1份的1/2, 再把剩余的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 每人又得这1个月饼的1/4, 然后把两次分得的结果拼在一起, 就是1个月饼的3/4块. 我的算式也是3÷4 =3/4 (块 ) .

生4: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分得1块月饼的1/4, 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 每人分得3个1/4, 就是3/4块. 我的算式也是3÷4 =3/4 (块 ) .

师:板书3÷4 =3/4 (块 ) . 之后课件演示分月饼过程.

【教学思考】经过充分的操作活动探究 , 实现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到理性的提升. 圆片的剪拼过程, 实质就是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的建构过程, 它巧妙地搭建起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使二者关系逐渐明朗化, 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核心环节三:观察算式特征, 凸显课堂本质

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生1:3÷5, 5÷3的商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一下. 生2:除法中的被除数就是分数的分子, 除数就是分数的分母.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 b表示除数, 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a/b)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 (b≠0)

师: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快速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并把所得的商在下面线段中表示出来.

【教学思考】从具体情境中的分数与除法抽象到纯粹的除法算式和商, 这是分数从“表示相对量的关系”向“表示绝对量的数”过渡. 其中将商分别在数轴上标出这一活动, 彰显数形结合思想, 实现了将分数纳入数的行列, 凸显了分数作为“数”的本质属性, 同时通过这些分数之间以及分数与自然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实现了数的概念的扩展.

核心环节四:巩固学习内容, 提升育人价值

师:一节课就要过去了,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这节课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 (经过学习, 我们明白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我们在研究以上知识时, 遇到了什么困难? 采取了什么方法?

生:我对怎么平均分圆片产生了困惑, 与同学们充分讨论后,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 剪拼转化之后得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思考】不仅让学生总结收获的知识 , 更可贵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知识产生的过程, 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全面把握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 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 既凸显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1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五年级数学65、66页)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具准备 圆片、剪刀、课件。教学过程

(一)借助实物,初步理解。1.创设情境

同学们动画片《西游记》是不是都看过,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有一天他们又累又渴,悟空找来一些吃的。

(1)12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多少个? 学生回答、列式、板书:12÷4=3(个)(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吃多少个? 学生列式、师板书:1÷2=0.5(个)

(3)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吃,每个人吃多少个? 学生列式、师板书:1÷3=1/3(个)师:计算除法,在得不到整数商时,除了用小数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刚吃完水果八戒就饿了,悟空拿来了3张饼,这下可难坏了八戒,这三张饼可怎么分给四个人吃啊?孙悟空说:“这样吧,我们每个人吃这1张饼的1/4好了。”猪八戒一听,立刻就急了,他是个贪嘴的人,特别想多吃,急忙说:“不行,我饭量大,得多给我点吃。”孙悟空想了想就说,那好吧,你吃1张饼的 3/4,剩下的我们三个分。猪八戒听了很高兴,满意地拿着自己得到的饼走了。同学们,你们说,猪八戒占到便宜了吗?

(1)板书例题:把3 块饼平均分给4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2)齐读题,并列出算式。

板书:3 ÷ 4 老师: 想:现在如果要平均分给你们组四个人,你该怎样分? 分:利用手中的学具(三张圆形纸片、剪刀、彩笔)剪一剪、分一分。

评:小组内交流,评选出你们认为最简洁的方法。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学生去实物展台展示)方法一:我们组1 张1张地分,把1 张饼看作单位,平均分成4 份,没人得到一份,同样的方法分其它的两张饼,合起来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是四分之三张。

方法二:三张饼摞起来,看作单位“1”,平均切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这一份中的饼拼起来,正好是 1张饼四分之三,是四分之三张。

方法三:先分前两张,把一张饼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到一份,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4份,没人得一份,合起来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是四分之三张。

⑸评价:自由发表意见,评价哪组的分法最好。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而且你们说的清楚明白。说明我们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了。

⑹出示课件总结。⑺板书答案。2.出示习题 3.观察算式,寻求规律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分数与除法

学生回答,得出结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

师:如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该怎样表示?(板书)

师:在除法中,对除数是怎样规定的? 师:那么,分数中应该谁有限制呢? 师:归纳总结 4.用字母表示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真是一波三折,偏偏又遇上了妖精,她说:如果你们能连闯三关,就让你们过去,同学们快点来帮忙吧,出示习题。

(四)说收获。

(五)全课小结。

师:在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学家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除了研究它们的关系外,往往还考虑它们的区别,分数与除法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课下再研究。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14.《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篇十四

1、注重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充分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突出学习的自主性(感知→猜想→验证→概括→巩固),真正理解分数商的由来和所表示的意义。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的学生猜想、说理、比较、概括等途径,突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关系

1、问题: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提问:怎样计算每一段的长度?商是多少?为什么?(画线段图)

2、揭题、猜想关系:你能猜想一下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二、探究关系

1、、验证关系

(1)通过动手操作验证

出示实例: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列式质疑:3÷4=(师:商可能是几?为什么?你能否验证一下呢?)

动手操作:剪拼纸圆,研究3÷4的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同桌交流:结合操作,请跟你的同桌说说3÷4的商是多少及其由来。

反馈验证

引导总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饼的1/4→1块饼的3/4,即3/4块。

板书:3÷4=3/4

(2)运用分数意义验证

师:刚才是通过操作验证了3÷4=3/4,我们还能否通过其他途径来验证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

出示例[2]:17分是几分之几小时?

引导列式,借助钟面图,结合分数的意义求商(师:17÷60=?你是怎样想的?)

1÷60=1/60 17÷60=17/60(小时)

引导小结: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来转化名数。

2、揭示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①两个数相除,当商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②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我们已经通过实例验证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结合具体算式将“分数与除法关系表”填写完整吗?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分数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你能不能用字母关系式清楚地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a/b

引导推理:除法里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引导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板书:b≠0

三、巩固关系

1、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 P.82 2 ②(P.82 4)

③填上合适的分数8cm=( )m 13g=( )kg 15dm2=( )m2 29分=( )小时

④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5/8, 3/5=( )÷( ),( )/( )=( )÷( )

2、比较练习,完成P.82 3

①学生选择条件,列式解答。

②引导比较:联系—都占总数的1/3,区别—能否用整数表示商

四、总结提升

师:分数与除法有些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生:……)

上一篇:最新《姜子牙》电影观后感_《姜子牙》精彩影评下一篇:价格策划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