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金融普惠

2024-09-19

乡村振兴金融普惠(精选6篇)

1.乡村振兴金融普惠 篇一

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

课题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予以明确。其中提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抓手。

2022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年,谋划好、落实好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十分必要。对此,XX课题组结合我市金融发展实际,以金融助推全市乡村振兴为视角确立本课题,旨在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全市三农发展,着力破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支撑要素不足、渠道不畅、农民金融服务获得性不高等制约性问题,进而助力全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全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现状

(一)大力实施“引金入泉”工程,地方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近年来,我中心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实施“引银入泉”工程,以合理布局和明确定位为目标,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努力完善与加快推进XX市现代化步伐相适应的金融业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了由人民银行宏观调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金融监管,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农商行以及村镇银行等为补充的银行组织体系。目前XX市银行类金融机构已达XX家,融资性担保公司XX家,小额贷款公司XX家,保险公司XX家,证券公司XX家,股权交易中心XX家,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鼓励金融机构适时调整信贷产品投向,围绕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

一是全面落实“摘帽不摘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原有信贷产品的特色优势基础上,充分整合人民银行再贷款资源创新推出信贷产品,加大对资源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截至2021年12末,人民银行XX市支行扶贫再贷款发放金额XX万元。二是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发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12月末,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贷款XX万元。农业银行围绕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推出“乡村振兴e贷”信用贷款产品,共发放“乡村振兴e贷”XX万元;为支持已脱贫农户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推出“脱贫成效巩固提升e贷”贷款产品,共计发放“脱贫成效巩固提升e贷”XX万元。

(三)全力推进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为进一步支持全市“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提升基层组织力和发展带富能力,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账户开立、经营管理、金融服务等工作顺利开展,出台《XX市关于金融支持“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有关事宜的通知》《XX市金融支持“村社合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工作实施方案》《XX市市直单位支持“村社合一”“组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资产划转流程图》等政策支持。目前,全市农村经济组织开户率达95%以上,市农商行评级建档、产品开发正在有序推进、针对“村社合一”金融产品“村社通”已启动实施。

(四)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提质达标”。

为加大涉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农户信贷便捷度和准入门槛,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出台《XX市全面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12月末,已建档农户XX户,信用授信XX户,授信金额XX亿元,信用农户用信户数达XX户,用信余额达XX亿元;创建信用组XX个,创建信用村XX个,创建信用乡镇XX个,信用乡镇占比XX%。

(五)全力推进全市农业保险工作。

为做好全市农业保险工作,发挥保险“稳定器”作用,制定印发《XX市2021年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XX市2021-2024年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对相关农业保险政策作了调整,调整后,我市农业保险涵盖面更广,机制保障要素更全,将从绩效评价、资金使用、责任落实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农业保险已提供保险保障XX亿元,已开展保费规模XX万元(其中:中央补贴XX万元、省级补贴XX万元、州级补贴XX元、县级补贴XX万元、投保人自缴XX万元、免除脱贫户保费XX万元)。

(六)着力补齐金融服务设施短板。

认真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根本要求,全力提高搬迁群众的幸福港和获得感,按照市委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系列工作部署,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金融服务设施,鼓励和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建立以金融流动服务站、ATM便民取款机、助农服务站为载体,实现规模适宜、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的金融基础设施配套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市XX家银行在市内安置区共设立金融服务设施XX个,其中金融流动服务站XX个、ATM机XX个、助农服务站XX个,全面实现我市安置区各类配套金融服务设施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有待增强。

一是由于农户贷款主要是应用于农业生产,贷款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收入回报有限,自然风险较大,从而导致了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对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资源要素仍未有效激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单一,农村生产经营户评信难、抵押物少、估值低、难以变现,如何进行农村抵押物市场化处置、实现流转变现,是农村金融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三是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知晓率、参与率不足。如在推进全市农业保险工作中,风险意识不够,参保意识不强成为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的制约因素。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因辖内农村区域广且分散,农村地区资金交易量少、交易不活跃,涉农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投入收益低,导致金融机构布点和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全市共有融资担保有限公司XX家,但正常开展新增担保业务的只有XX市惠民政策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XX家,难以有效满足融资担保需要。三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抵押贷款大多用于种植及收购农产品,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波动,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迅速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政银政联动配合有待提高。

一是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还不完善。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为目标,为金融机构筛选目标客户、贷款审批、推荐诚信企业提供信用评价参考,为各类市场主体增加金融供给、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平台和快捷通道,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金融系统和企业同频共振、形成合力,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政府主导,各部门联动,推动全州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应用。但目前该平台还未正式投入使用。二是按照“政府主导、农商行主抓、各部门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金融信用市创建工作已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由于参与职能部门过多,协调联动涉及面广,从创建过程到后期管理,各基层网点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联动机制仍需磨合完善。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深化政银企合作共建共融机制。

继续推进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作,完善政银企三方合作机制,采取洽谈会、交流会等形式推动银企合作,加大农业农村信贷支持,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向金融机构推荐生产经营好、发展潜力大、贷款风险小的优秀涉农企业,全力为辖区涉农企业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尽力打造金融服务更优、信贷获得更易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完善现有风险补偿机制,在保护银行债权,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对金融机构出台激励措施并及时兑现,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实施惠民金融政策。如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多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存款的倾斜,及时兑现给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及优惠奖励等,共同形成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二是深化全市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提质达标”。

加快信用市创建步伐。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净化金融信用环境,树立失信违约负面典型,对“老赖”实行公开曝光和行政“制裁”,让广大群众及干部职工看到不守信用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信用环境的优化。加大信用工程将宣传工作与信用工程建设相结合,全面增强社会公众的信用观念,优化诚信环境。强化政银合作支持,共助群众发家致富。建立农户产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风险补偿机制,为农户及中小微企业贷款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贷款保证,进一步提升涉农信贷资金的可得性。

三是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健康、有序的全市乡村金融环境。用好“脱贫e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从金融供给加大对全市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扶持政策的有效衔接。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推进实施“防贫保”“脱贫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推动农商行、富民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服务重心下移,确保金融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是深化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在十四五期间,构建以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农业企业等为载体,产业发展为抓手的形势任务下,探索建立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继续推动金融机构转变发展方式、经营理念,将广大农村地区作为突破口,为农业产业发展、涉农经济组织量身打造专属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宽涉农产业的信贷获得途径。

五是深化创新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深化农业保险“四双模式”,提高种养殖户的参保积极性,通过加大对承保公司的考核力度,促使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知晓率、普及率再进行提升。在现有险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细则,发挥“双保险”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益的作用。

六是深化银担合作构建体系。

积极推动担保和融资体系的构建,出台相关的政策和优惠条件,鼓励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担保机构的设立,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加快推动我市信贷担保机制的构建和发展。积极发展以银行为主体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补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对授信、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等融资业务实行“一站式”办理,缩短受理时间。

2.乡村振兴金融普惠 篇二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直指农村,而“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国家高度重?的领域,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金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以及当前我国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法律上的一些约束和限制,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便解决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金短缺但是又无法实现有效资金支持的困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 甘肃省 农地金融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发展新型城镇化,还是到2020年实现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与“三农”问题直接相关,因为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所有发展目标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与农民、农业、农村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能性,是农民权利的直接体现,而土地也是中央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以农村土地金融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甘肃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典型代表,农业发展长期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扰,笔者通过分析和归纳,在阅读了大量农地金融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同时也参考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是发展甘肃省农村金融的核心,并且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自从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改革,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综合性与民主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来服务农村经济已是势在必行。虽然近几年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然而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农”问题长期阻碍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力度在逐渐增大,扶持范围和领域逐渐拓宽,以期改变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在原始资源禀赋上的劣势地位,具体措施包括信贷补贴、试行小额信贷办法、在试点区域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

(二)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农村既有规模企业、小型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不同主体的需求,也有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不同领域的需求,更有传统信贷、保险、理财等不同业务的需求,这种多层次需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供给。从供给侧来看,我国金融供给体系则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农业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金融资源支持不匹配。

(三)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1.金融机构覆盖面较小

金融机构覆盖面是指农村地区为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服务空间分布、业务范围辐射等的状况,包括存贷款等基本金融业务。就目前情况来说,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乡镇银行普遍分布在城镇地区,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鲜见,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基本上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因此甘肃省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面较窄、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农民贷款需求不足,抑制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农地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可用于抵押担保的物品很少,而且仅有的这些抵押品的估值往往存在着难以协调的困难,或者是市场价格的波动较为频繁导致估值难以进行。以农民的林地为例:首先,各农户所拥有的林地相对位置不一样,整个林地范围内各种资源以及资产的构成复杂,不仅包括树木,还包括地质;其次,林业中可以分为原始林和人工林,而原始林的价值远远在人工林之上;最后,自然资源的价值会自然增值或减值。由此可知,森林资源价值估值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因此,农地估值体系一旦形成并完善,则会提高农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加速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可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实际价值。

3.金融中介机构缺乏

一是土地流转交易机构的缺位。土地流转机构能够降低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各方面交易成本,为农民创造更加便利的贷款环境,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提高土地流转效率,使土地经营权能够进入市场顺利流转。

二是高级担保公司缺失。尽管甘肃省试点地区可以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进行贷款,但由于法律方面及土地负担社会保障功能方面的客观原因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信用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对贷款仍有很多顾虑,所以催生较高级的担保公司成为必然。

三是相应保险业务体系尚未建立。现阶段在甘肃省农村范围为农业服务的保险产品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先天脆弱性,农民融资周期较长,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大;其次,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所得收入本来就较低,对于额外的保险支出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境地;最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农民借贷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构建

(一)相关主体

1.贷款申请者

贷款申请者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里的贷款申请者主要是指承租农地并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对他们的资金缺口、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效把握其贷款需求特点,成为构建合理的抵押贷款模式的科学依据。

2.中介服务机构

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中介服务机构的严重缺失,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难产。主要的中介服务机构有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土地抵押登记机构、土地抵押担保机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等。

3.贷款发放者

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其中,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较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更多且分布更广泛,因此,它们承担着发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任务。

4.政府机构

政府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按照具体职能分工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和行政部门三大类。立法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财政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提供财政经济上的便利和优惠,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提供行政范围内的便利和优惠。

(二)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流程

1.贷款申请

作为资金需求者的农地经营者或农户向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交申请贷款报告,同时在登记机构进行贷款登记及向评估机构申请评估,而评估机构属于独立第三方,按照相关规定及流程对农地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会给出两份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归农地经营者所有,并在农户向农信社提交贷款申请时提交报告,农村信用合作社受理贷款申请,并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后,需在登记机构进行备案登记。

2.申请担保

担保主要是在担保公司、资金需求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登记机构之间展开的。首先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基层机构)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请求对所抵押的农地经营权进行担保,以备后面的潜在风险,若农信社无法收回贷款,担保公司将代替农信社承担损失。担保公司在向农信社提供担保的同时会要求资金需求者提供反担保,资金需求者需要提供农地承包权证及评估报告。

3.贷款审批阶段

贷款审批各种材料需要农信社基层机构及时上报给农信社的农地抵押贷款审批部,审批部会对所有材料所反映出的农地价值进行审核,当确认各种流程符合规定,农地经营权的抵押风险可控后,会通过审批,发放贷款,这样贷款就通过农信社系统发放到了农户手中,为农户的农地经营及时补充了血液。

4.还款(或抵押品处置)阶段

在资金通过整个系统运转到农地经营者手中后,资金的发放过程就算顺利结束。作为资金需求者,农户必须善用资金,切实将资金用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地方去,同时,在资金流转结束后,也要及时还款。在贷款到期后,贷款者按时归还贷款,那么,担保公司的担保协议自动终止,同时由农信社的贷款收讫通知,担保公司将农地经营权归还于农地经营者;若贷款期满后,贷款者没有及时还款,那么担保公司就要按规定承相应的损失,同时,反担保生效。

四、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承包的土地禁止以任何方式进行抵押,因此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通过抵押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上允许转让,所以就不应该禁止土地作为抵押物。因此应该完善农地金融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放宽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各种约束和限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押范围,逐步让土地朝着资源化和资本化的方向发展,让其真正成为农民发展农业的资本,确实做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以信用社为主力军的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展农村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农村、实现精准脱贫,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应在涉农信贷方面,优化和完善信贷体系和信贷业务,可以设立一些期限相对较长、利率相对较低、抵押和担保方面相对宽松的惠农式的贷款品种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金融机构中来。

(三)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由于现阶段农村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渠道供给的严重不对称,非正规金融活动近几年在甘肃省民间存在数量较多。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央银行和国家相关法律的直接约束和限制,放贷者有可能会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触犯法律,结果会造成当地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因为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提供者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实现投融资过程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过程,所以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金融效率,有效地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的发展。

(四)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文化建设

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主动与各大高校加强合作与联系,为有志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专业人才提供工作、实习岗位,引进高校优秀金融服务专业人才,不断培育员工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营造机构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软实力,同时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金融服务农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米雅娜,李博.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国新办关于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2]温涛,王煜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农业技术经济,2018,(1).[3]易小兰,蔡荣.放宽市场准入下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信贷可得性分析[J].财贸研究,2017,(10).[4]宋宜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7,(2).[5]段贞锋.“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2017,(1).[6]郑军,袁帅帅.新型城镇化、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需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王朝明,朱睿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经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8]梁海,区永纯,冼美玲.基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7,(12).(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3.乡村振兴金融普惠 篇三

创新

摘要

银联信报告“《信用担保业务与金融创新跟踪研究(2014年12月刊》”引媒体注意,以下是中金在线采访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的文章。

关键词:普惠金融、可抵押贷款

报告来源:本观点和内容出自北京银联信《信用担保业务与金融创新跟踪研究(2014年12月刊)》,北京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

1月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我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李克强称赞,微众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的理念非常可贵,“金融行业要致力于普惠”。倘若金融行业真正普惠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能否得到有效缓解? 农村不缺资源,农民有土地、有山林、有宅基地、有住房。如何激活这些长期“沉睡”的资产,让其成为有效抵押物,破解农户、专业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的融资难题?衡阳市在这上面走在了前面,衡阳市在金融服务“三农”工作中,以耒阳为试点,创建“四中心两公司一协会”平台,在中南地区率先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建立农村“六权”抵押贷款和风险补偿机制,从而实现让农户“能贷款”,让涉农银行“敢放款”。

【银联信分析】

一、从法律上确定农权,“六权”可抵押贷款

成立于2014年3月的耒阳市绿联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种养、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流转土地近6000亩。为改变直接卖稻谷的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合作社准备兴建一个大米加工厂。尽管今年上半年,理事长曹牛峰已通过个人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了210万,但这个数字远远不够。而此前流转到手里的土地再多,因为没有明确产权,不能作为抵押,所以无法获得银行授信,也就不能再贷款。难题在8月份出现转机。耒阳市的农村金融政策亮起绿灯,推出了“四中心二公司一协会”服务平台。耒阳“三农”金融服务平台下设的农村权证服务中心,为曹牛峰的土地流转经营进行确权颁证,使其可进入抵押的范畴;另一家机构——农村产权评估服务中心则负责进行土地流转经营权价值评估;加上该平台下设的耒阳市农业担保公司的担保,曹牛峰顺利与耒阳融兴村镇银行完成了对接。11月18日,曹牛峰以3250亩土地流转经营权作抵押,从耒阳融兴村镇银行获得200万的贷款。这是中南地区首笔以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

市委、市政府金融服务„三农‟在耒阳试点以后,耒阳市农村经济合作管理局在土地经济关系改革上做了一些尝试: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部分——流转权,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让农民的土地有了法律凭证,防止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老百姓的经济权益受损。重点向有一定规模(3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使农业获得可持续投入资金,加快资本运作,让现代农业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第一轮土地确权承包明确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如今第二轮土地确权承包进一步完善了确权,解决了以往测量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等问题,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耒阳市农村权证服务中心、农村产权评估服务中心、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农村信用服务中心、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农村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联合打造产权明细、权属清晰、合法合规的农村产权登记、评估、交易、抵押、处置平台。据了解,通过耒阳市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工作的创新,目前可以用于抵押贷款的农村资产产权共有六种,分别是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业机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以及山塘水库使用权。

“四中心两公司一协会”分设于相隔不远的耒阳市农商行和人民银行耒阳市支行机关院内,总办公场地近300平方米。两间房内,从咨询、受理、评估、抵押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前来办事的群众。据了解,耒阳市还计划把网点延伸至乡镇、村组。

二、农权资产可处置,让银行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一旦农民无法还贷,通过什么途径来规避出现不良贷款风险? “四中心两公司一协会”金融服务“三农”平台,总体分为两大职能,其一是为农村各种资产明确权证,解决过去产权不明晰的难题。其二是构筑借款人、担保公司、政府、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六方共担风险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涉农信贷投放保驾护航。

当农户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不足时,则可由耒阳市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出面担保。通过担保,不仅为农户贷款增信,扩大信用额度,从银行获得资金需求,而且在贷款出现不良时,担保公司的代偿也为银行发放农权抵押贷款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可对农业资产产权进行再交易,如果有人接手了,这样就可以实现资产转移,偿还银行本息;如果交易失败,则由农村资产管理中心按照公允的价格进行收购。目前,耒阳市政府已为农村资产管理公司注入100亩土地和100万元现金,以提高对无法处置的农村资产收购能力。

农业保险是“六权”抵押贷款的又一道安全防线。贷款户在做了抵押评估之后,都必须出具购买农业保险的保单才能在银行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双重保障意义,其一是对投保户有赔偿,可用来偿还贷款;其二对银行来说,也可以化解部分风险。按规定,贷款户既要为自己办理个人意外险,也要为种植的农作物和养殖的禽畜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在耒阳,90%的能繁母猪、30%的育肥猪和60%的肉鸡加入了农业保险。

此外,耒阳市财政还出资设立了涉农贷款保险补偿基金,为保障“六权”抵押贷款模式的运行再构筑一层安全阀门。通过一系列平台的搭建,保证了银行贷款不受损失,这种模式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此外,金融机构开发了专属信贷产品,包括这六种农业产权抵押贷款品种,以及支持妇女创业、下岗人员创业的专属信贷产品等。并建立综合性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包括小额取款、金融宣传、打击非法集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户基本信用信息采集等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小额取款不出村。

三、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尽管多年的金融改革为发展普惠金融奠定了基础,但毋庸讳言,由于天生的弱质性和体制机制障碍等多种因素,目前农村、小微企业等基层金融服务体系仍较为薄弱,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仍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

农村金融业务效益低、风险高,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导致农村金融资本回报率低,同时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一些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外流现象。与农村金融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投资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尚未完全到位,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中介服务型机构仍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农村抵押担保品缺乏,农村地区“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并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表明,农地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较大市场份额,完整的土地产权是支撑农业生产经营者资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当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下,金融机构只能将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农村产权改革、农村资源信息登记、资产评估以及市场流转等相关配套条件还不完善,总体上制约着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仍然存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还不够合理,村镇银行设立一方面面临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动机不足,另一方面其他投资者发起设立又面临一定限制,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等少数金融机构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农民贷款的议价能力较弱,利率普遍较高。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不够,与农村居民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布局还不够合理,支付结算品种和渠道还比较单一,农村居民仍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存取款和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

(二)小微企业融资仍面临诸多困境和约束

小微企业融资面临信息不透明、交易不经济和风险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阶段,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小企业自身也面临更大的结构转型压力,银行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偏好,更容易产生信贷市场上对小企业资金供给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在宏观环境变化和政策偏紧时期,小企业信贷供求矛盾也会变得更为突出,资金可得性进一步下降,融资上会更加依赖高风险的非正规金融,利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4.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篇四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5.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篇五

助力乡村振兴

--**市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典型案例

近年来,**省**市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安全监管平台化、生活服务便捷化、农技推广信息化”为工作目标,转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农村物流网建设、提升了农民数字化水平、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逐渐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数据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市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活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一)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深入融合。

**市刘猴镇作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以新技术渗透为主导,深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辖区内的**裕山菌业有限公司通过襄阳电信提供的通讯模块,将技术链接到平台,种植农户只需在手机上进行数据设置,即可一键操作,实时监控查看香菇、木耳等农产品的状态;**宏全农牧有限公司智能大棚实现了水帘降温除湿、风机换气,遮阳温控等一键操作。新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能力方面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积极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1个,县级仓储配送中心1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28个,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带动就业12000余人,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15.38%。

(三)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服务深度融合。

深入开展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建成了1个市级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运营中心,11个镇(办)益农信息社标准服务站点和50个村级信息网点。以“互联网+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破解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将农业信息服务延伸到乡镇,辐射到村组。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培训、农业灾害预警预报、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销售推介等综合信息服务。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助推乡村社会治理有效。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基础数据平台为支撑、以综合治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打造了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保护群众的智慧平台。

(一)加快新时代农村党建信息化建设。

依托基层网格化服务,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QQ、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详细掌握在职、流动党员的喜好、特点、工作技能,详细党握党员需要什么,想干什么,拉近了党员和党组织的距离,使流动党员由“被动”变为“主动”。疫情期间全市3941名党员干部职工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第一时间下沉到疫情防控一线,利用居民微信群,使用统计助手APP,开展测量体温、物资代购、心理服务等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和保障群众生活。相关职能部门也及时推出“网上办”,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业务,提供医疗救助、政策咨询、外出务工等暖心服务。

(二)加快新时代农村治安信息化建设。

以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筑牢治安防控的“篱笆”,按照每个行政村在公共区域建成5个以上高清视频监控探头,2019年底,实现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建成了村级视频监控系统950个,并与全市频监控共享平台实现联网对接,构建“多维感知、情报主导、立体防控”的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快新时代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规范化的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村级便民室,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逐步扩大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范围。方便群众办事,使群众不出镇、村(社区)就可办理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推出“宜医通”APP,实现医院之间信息共享,连接起包括镇、村在内的300多家医药机构,实现了全市就医一网通,患者在就医时四卡合一(就诊卡、医保卡、社保卡、银联卡四卡合一)的功能。

三、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利用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形态特有的优势,以新理念、新载体、新内容、新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共享文化信息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一)提升乡村网络文化设施水平。

目前已完成85个行政村的宽带光纤化升级改造,对3个未通宽带行政村进行了光纤接入,新增光纤宽带端口共28820个,破解了城乡网络信息的不对的瓶颈;大力实施“农村智能广播系统”建设,覆盖全市11个镇(办),投放音柱1696个,利用市融媒体播控平台及无线覆盖的方式,每天用1.5个小时进行广播新闻类节目。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无线广播播放疫情信息,及时的把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在老百姓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进行了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升乡村网络文化丰富内涵。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任务要求,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将生动鲜活的文艺表演、通俗易懂的宣讲、解难济困的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农村群众,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到寻常乡村百姓的生活;大力推进中国电信“幸福新农村”高清ITV互动电视平台的应用,为广大农民朋友打造全新的电视信息界面,实现“一村一电视台”,为农村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络精神文化生活。

虽然我市在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6.普惠金融 篇六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 一是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信贷权是人权。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二是为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三是开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由于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这就是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为此,首先要在法律和监管政策方面提供适当的空间。其次,要允许新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人民银行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这个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

二、普惠金融的xx实践

按照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结合xx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实际情况。普惠金融在xx的推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惠及能力提升、金融服

— 1 — 务半径延伸、金融宣传内容丰富三个方面。

(一)金融惠及能力提升。一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银行机构结合xx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先后开发出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贷款、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巴山贷、惠农贷等信贷产品,截止2015年5月,全县小额信贷余额超过7亿元。小额信贷获得率也大幅度增长,拒统计,截止2015年1季度,县域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获得率在95%以上,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增长,体现了小额信贷资源“普及惠顾”的特征。二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各银行机构针对辖区银行信贷需求实际,开发有针对性的新的产品,使得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度不断吻合。三是信贷环境不断改善。在做好信贷投放的同时,xx各金融机构纷纷加强内部管理考核,简化信贷审批和办理流程,提升信贷办理服务。同时,加强信贷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寻租”、搭售行为,努力体现信贷公平。

(二)金融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实际,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和金融组织创新。推动税库银横向联网和国库直发业务,大力拓展个人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促使涉农银行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增设机构网点,设立流动服务站,推行“村级金融联络员制度”,发展升级助农取款服务点。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有条件的乡镇ATM机具布放全覆盖,辖区104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全部实现联网通用。保险机构开展保险示范镇、保险新村创建活动,建立了覆盖49个乡镇的农村保险服务站和村级农村保险服务点。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了小额微贷中心、小额农贷批发中心、农行“三农”事业服务部和农村保险服务窗口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大程度满足了“三农”对— 2 — 金融服务的需要。

(三)金融宣传内容丰富,金融接受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农村金融教育为品牌打造。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活动。志愿者深入农村、进学校、进社区,向社会公众讲授征信、人民币反假、支付结算、银行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业农村保险等与群众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金融知识。开展部门联合培训。积极协调农业、扶贫、就业部门在开展培训同时安排志愿者开展金融教育培训,主要参加了组织部门、县委党校开展的乡村干部培训、扶贫部门组织的农民扶贫培训、劳动部门组织的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妇联组织的妇女家政服务与创业培训和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技人员技术培训等,累计参加培训近50期、培训人员100000人次。辖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三、xx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支持能力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和需求上存在矛盾。一方面,xx经济发展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但银行机构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小额信贷产品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体现。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特征,小额信贷是满足信贷普惠的重要衡量依据。但从全县情况看,虽然各银行机构推出了多种小额信贷产品,但实际发放的小额信贷数额还不能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要,惠及的人员比例,小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二)金融服务能力尚显不足。

1.金融机构少,网点覆盖范围窄。截止2015年5月,全县金融机构共14家,其中银行机构5家,保险机构7家,在巴中三县中排名靠后。

— 3 — 2.金融网点单一。全县5家银行机构中,有4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农村乡镇没有网点。唯一一家在农村乡镇有网点的是xx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县49个乡镇有网点 个,也没有实现乡镇网点全覆盖。此外,没有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理财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3.网点业务范围窄。全县5家银行机构,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贷款业务上收到市一级分行,县域机构更多的是其市级分行下属的一个网点,很多业务没有权限,对县域的支持无能为力。另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近年来随着股份制改革、对资产质量、内控管理等要求更加严格,业务发展呈谨慎趋势,服务县域的能力逐渐减弱。

(三)金融资源存在错配。由于xx金融先天性发展存在的诸多劣势,需要金融在资源配臵中发挥更好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金融资源错配严重。一是信贷资源配臵同普惠金融的要求存在差距,县域信贷资源更多地是向政府部门、政府重点项目、县域大型企业倾斜,对于普惠金融中应当惠及的中小微企业、个人信贷投放不多。在信贷资金本身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资源错配雪上加霜。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配臵效率低下。辖区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网点设立扎堆现象,集中度较高。如xx县城区的诺江大道金融网点较多,但除开此条街道,其他地方的网点和金融基础设施配臵又严重不足,导致部分金融资源浪费,需要服务的地区又得不到应用的服务。

(四)金融教育不够。通过金融教育和宣传提升民众对金融的认识,提高其金融知识水平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县的民众的金融知识水平不高。尤其是大部分农村边远地区对于金融的概念仍— 4 — 然停留在信用社、贷款、存款等简单的理解上,学金融、用金融能力不强。

四、推动xx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重视是关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虽然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需要政府重视和推动。建议县委县政府就普惠金融的推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强化组织保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另外,普惠金融推广涉及全县各政府部门、各乡镇、企业、甚至每一名群众,需要举全县之力逐步实施,长期持续推动落实。

(二)金融机构是主导。普惠金融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要大力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一是解决金融资源问题。结合xx农业大县,经济实际,多引进如村镇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增强辖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要出台相关措施,改进考核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金融服务、金融教育方面多投入、持续投入。三是要通过政府调控和金融管理手段解决金融资源错配和不合理配臵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延伸服务半径,优化机构设臵。

(三)大力开展金融教育。xx是农村金融教育示范县,要用好用活农村金融教育这块金子招牌。建立xx农村金融教育规划。从政府入手、加强对政府部门、各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的金融宣传教育,解决好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学历的人员的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问题。

(四)配套落实政策手段。普惠金融的主旨是全民共享金融成果、金融惠及全体民众。结合xx实际,由于地域、风俗、民俗等影响,部分高原山区和边远地区民众不能享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这就需要采取非金融的手段,通过开展异地搬迁安臵,建设聚居点等方式,一

上一篇: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答案下一篇:花非花的意境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