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研究(精选8篇)
1.畲族文化研究 篇一
第一课 我是福鼎佳阳人
一、教学目的
了解佳阳畲族乡的设立时间、所处地理位置及人口等状况。感受佳阳畲族乡成立当天的热闹情景。
二、教学准备
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地图,福鼎市佳阳畲族乡挂牌仪式现场的相关照片。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佳阳畲族乡地理位置及人口状况。
1、出示佳阳畲族乡的地图。
2、找出佳阳乡在地图上的位置。
3、让学生说说心中的佳阳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介绍说明。
了解:佳阳畲族乡位于福鼎市东北部,距市区22公里,与浙江省苍南县交界,面临天然良港沙埕港。
5、简介佳阳乡人口状况
全乡总人口2.1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2.6%,有近万人,主要是畲族和回族,人口占3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就有六个村。
(二)介绍佳阳乡成立当天情况及双华“二月二”会亲节。
1、了解我的家乡—佳阳畲族乡正式挂牌成立的时间。(2009年1月5 日)
2、展示挂牌仪式现场的相关照片。
懂得:佳阳畲族乡成为福建省第19个畲族乡,福鼎市第二个畲族乡。
3、了解“二月二”会亲节
(1)“二月二”是畲族民间传统佳节
(2)出示“二月二”会亲节的民俗文艺演出照片。
挂牌当天双华畲族村举行了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民俗文艺演出。
(三)小结
2009年1月5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福鼎市佳阳乡,设立福鼎市佳阳畲族乡,所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从而使佳阳畲族乡成为福建省第19个畲族乡,福鼎市第二个畲族乡。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以后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第二课 双华会亲节
一、教学目的
走进福鼎市佳阳畲族乡双华畲族村落,了解双华村会亲节的传统特色。
二、教具准备
1、录有畲歌《畲家庄歌谣》、《畲山茶歌》的录音带。
2、畲族男女对歌的照片
3、记载,二月二“会亲节”的相关材料。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畲歌《欢乐畲乡迎客来》,导入新课。
2、简介:农历二月初二(2月26日)是畲族传统的会亲节,在浙闽交界的畲族集居地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来自苍南县和福建福鼎市的上万名畲族同胞在这天走亲访友欢聚一堂,举行畲语对歌舞蹈会。
3、出示会亲节当天的照片
感受在双华村广场《欢乐畲乡迎客来》歌会举行,会上有20名歌手对唱《畲家庄歌谣》、《畲山茶歌》和《畲家妹子》,精彩的演出吸引上万畲民观看。
4、了解双华会亲节传统特色
(1)出示会亲节当天男女对歌的情景照片。(2)了解:
在这古老的街道到处可见穿着华丽畲服的男女三五成群地在自由对歌,女歌手唱得清婉嘹亮,男歌手出声高亢雄浑,他们出口成歌,一唱一回,激情昂扬,通宵达旦。
5、畲族歌会的相关资料
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歌内容丰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畲族风情特色。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结亲,以歌传知,以歌为乐,以歌传史。其歌词歌颂劳动,喜庆丰收,表达爱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
据记载,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畲族支派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农历二月初二为“会亲节”,乞今己有200年多历史。该日,畲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会友,互致问候。
第三课 畲族歌谣 我们来唱平平安
一、教学要求
1、懂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2、学唱畲歌《我们来唱平平安安》
二、教具准备
《我们来唱平平安安》的磁带及歌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简介畲歌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畲族人民个个都能以歌会友,个个都能对歌。
2、播放畲歌《我们来唱平平安安》
3、学唱畲歌《我们来唱平平安安》
我们来唱平平安,风调雨顺太平年,我们来唱好日子,幸福花开满山青。我们来唱满山红,春天花开气象浓,我们来唱天下事,好花开在幸福中。我们来唱绿油油,五谷丰登大丰收,我们来唱全天下,世界和平乐五洲。我们来唱老百姓,党的政策为百姓,我们来唱好年景,幸福生活万年长。我们来唱日日上,党的政策暖心房,我们来唱好领导,带领人民奔小康。
第四课 民间故事 初五拜年
一、教学要求
了解畲族民间故事---《初五拜年》,感受畲族的文化特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畲族民间故事----《初五拜年》
以前山哈(畲民)到亲戚朋友寮里(家里)拜年,都用正月初二的日子。相传有个佛生崽(年轻人),准备好了礼物,打算初二去丈母娘寮里拜年。古话说“世事不由人来算”,他从正月初二早上肚痛痛起,痛到初四日晚间才歇。
初五日天光(天刚亮),这个佛生崽去丈母娘寮拜年,中午便回自察,要趁天睛种洋芋。走到半路,他肚痛得不得了,便要去方便。佛生崽看看路上这样多人,便到路边小坑里去方便,不想起身扎裤带时,把一双丈母娘送给他的布鞋掉落坑潭里。
佛生崽心不甘、情不愿,爬到坑潭边看看,又看不着鞋。没办法,佛生崽只好落坑潭里去摸,结果摸了一双金鞋来。
佛生崽把这双金鞋带回寮里,换了银两,盖了新寮。古话说:“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佛生崽初五拜年得了一双金鞋的事,好多山哈晓得了。山哈就从第二年开始学样,正月初二不去拜年,改为正月初五了。这样就形成了正月初五拜年的习俗。
(二)听后说说畲族为什么有初五拜年这个习俗?
(三)感受畲族文化的特色。
(四)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五课 畲汉情深
一、教学要求
了解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在漫长苦难的岁月里,畲、汉两族人民结成了深厚情谊。
二、教具准备
有关畲汉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了解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己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拓荒造田,开发自己的家园。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即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有利予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当地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2、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有利予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当地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密切了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从此,畲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封建生产关系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畲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反映了畲族文化的渊源和衍化趋势,对当代畲族民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畲与汉及其他少数民族进一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各族人民团结共荣。
第六课 畲族婚嫁习俗
一、教学目标
了解畲族传统的婚嫁习俗,感受畲族习俗特色。
二、教具准备
有关于畲族婚嫁时男女新人的照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畲族婚俗特点一
畲族妇女不但服饰打扮美丽多彩,而且习俗奇特,尤以爱唱歌和青年男女结婚时“难为亲家伯”而闻名。
解释:什么是“难为亲家伯”?
畲族男女爱唱歌,每年春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或是畲族村寨有远方来客,男女新婚之夜,畲族男女会聚集在溪边、林中、大厅,通宵达旦盘歌,欲罢不能。男女新婚,男方要委派一位最好的歌手充任“亲家伯”,挑着礼物上女方家,女方的朋友“群起而攻之”── 与亲家伯盘歌,亲家伯只有大获全胜,男方才能如愿以偿娶回新娘。
二、感受畲族婚俗特点二
畲族婚礼,宛如一台诙谐优雅的文艺晚会。
三、感受畲族婚俗特点三
新娘出嫁前要由母亲或嫂嫂梳“凤凰头” 解释:什么是“凤凰头”?
“凤凰头”其实是戴止梯形“凤冠”,冠上再覆一条“凤雷巾”。冠客有白银精制的四个方块装饰品,象征盘、蓝、雷、钟四祖。凤冠前悬着一张面窜,面窜以分主次的十多余银链条组成,链上勾挂无数形状各异的银片,片片刻着畲族祖先生活中崇尚的实物外形,左右各两条做福。
第七课 畲族家庭习俗
一、教学目的
了解畲族家庭习俗,感受畲族文化特色。
二、教具准备
有关畲族家庭的照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畲族传统家庭有哪些习俗?
1、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口人居多。
2、父亲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家庭成员均要听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意。
3、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
4、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都与幼子同住。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家庭发生哪些根本变化?
1、家长权威削弱,民主协商。
2、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逐渐形成。
3、旧道德礼仪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所取代。
第八课 畲族饮食习俗
一、教学目的
了解畲族传统饮食习俗,感受畲族文化特色。
二、教具准备
“乌米饭”“菅时粽”“糍粑”的照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请畲族小姑娘说说平日都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吃什么?
2、介绍畲族平日饮食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
3、节日食品较有特色
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4、介绍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
(1)乌米饭: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6(2)菅时粽: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3)糍粑: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5、请吃过节日食品的小朋友说说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的味道。
6、小结。
畲族是伟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做为畲族的后代子孙理应好好继承和发扬。
第九课 生活简朴的畲族人民
一、教学目的
了解畲族人民简朴的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具准备
反映畲族人民简朴生活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的历史
1、出示相关图片
2、简介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二、了解畲族人民的住房简朴
畲族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与当地汉族的房屋结构大致相同。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三、了解畲族人民的饮食简朴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番薯丝(又称地瓜米)为主食。地瓜米掺上稻米蒸成饭,叫“番薯丝饭”,将玉米磨成细粉,合米炊食,叫“包罗糊”。纯米饭只在宴请贵客时才用。副食除蔬菜外,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解放前很少吃肉。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番薯丝(又称地瓜米)为主食。
四、体会畲族人民的好客之情
即使在很贫穷的生活里,畲族人民还用纯米饭宴请贵客,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好客之情。
2.畲族文化研究 篇二
一、景宁畲族文化的艺术价值
1.畲族人们的居住方式:唐以来,畲族是一个由南向北迁徙的民族,畲民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分支、迁徙,并与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在浙南,畲民小聚居于自然形成的畲寨中,大分散于丽水市各县(市、区)的许多乡镇,大多深居于崇山峻岭中。例如: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县景宁区域辽阔,森林密布,峰恋起伏,这里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冷暖适中。畲族村一般都建立在大山深处半山腰上,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古山寨,横卧山弯。景宁共有畲族人口1.7万余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0%,畲民便分布在景宁的各个畲族村落中,每个乡镇的畲民大多聚居在某一个或几个村庄,而该县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景宁县志》就有:“畲客多居山中……”的记载。
2.畲族人们的生产方式:历史上畲民曾度过漫长的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社会。畲族的起源歌《高皇歌》中就讲到始祖盘瓠因狩猎而殉身。明朝隆庆年间编的广东《潮阳县志》记载:“畲民依山而处,狩猎为生”。
畲民生产曾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景宁县志》记述:“畲客多居山中……故峭壁之巅,平常攀越维艰者,畲客皆开辟之。然刀耕火种之所得,未能卒岁”。解放后,畲民分到了山田,结束了“刀耕火种的”日子。
3.畲族人们的生活习俗:畲族人民爱唱山歌。凡是有畲族人生活的地方,就可以在那里听到高昂激扬、优美动听的山歌。在生产生活中,畲族人在任何时候均可以即兴随编,对着活儿就能唱活儿歌,对着山水就能唱山水歌,对着客人就能唱人情歌;在日常生活中畲族人民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甚至以歌代哭,长夜盘歌,每每通宵达旦,历数日夜,凡嫁娶喜事,逢年过节、劳动生产、接待客人、谈情说爱乃至丧亡葬事等,而不衰。唱山歌,畲族人已达到了相当普及的成都,在畲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所以就成了“歌的海洋”。
畲族的宗教祭祀习俗在畲族历史上普遍盛行并世代相传。在浙西南,以“祭祖”(亦称“做阳”“醮名”)和“做功德”(亦称“做阴”)为主。“祭祖”仪式隆重,耗资很大。因受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已将失传。而“做功德”目前仍很盛行。无论何种仪式,均要悬挂祖图,载歌载舞,世代沿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畲族宗教祭祀舞蹈。
畲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尤以“三月三”为主要,三月三是畲族传播和弘扬本族文化的盛大节日。在浙江景宁,三月三歌会更是成为品牌,逢此佳节,多彩的山歌比赛、对唱歌会、篝火晚会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让当地成为“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每逢“三月三”,畲族男女老少都穿着本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对唱山歌,举行祭祀活动,家家户户采摘山上一种野果取汁(黑色)煮饭吃,畲民称之为“吃乌饭”。
二、景宁畲族文化的艺术特点
(一)典型代表——畲族山歌
1. 种类丰富。
畲族民歌的种类繁多,举凡民族历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农事知识、生活知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男女恋情等应有尽有,洋洋大观,包罗万象。例如:莲都区的《高皇歌》《想念祖宗》《带子歌》,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种田歌》《哭娘歌》,遂昌县的《十二生肖》,云和的《度娘歌》等。
2. 歌词结构规律。
多以七言为一句,四句为一段(畲族称为“一条”),一段或数段甚至几十段为一首(畲族称为“一连”)。一般在一、二、四句押韵。景宁作为浙江省畲族人民集中之地,其歌词的押韵也具畲族文学特色,景宁畲歌唱词曲调组成的规律通常体现为七字一句,四句一组,一组一乐段,一乐段由两句独立的乐句构成。(例如景宁澄照乡金坵畲族村蓝炳贤演唱的敬酒:)
第一角声来劝酒,第二角声来劝浆。
酒是去年十月酒,浆是去年十月浆。
曲结构多为单句变化体或上、下句结构。后者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如《带子歌》共有十段歌词,其曲谱是:
山歌也会进行变格,例如把第一句变格成“三字”或“五字”的时候,但这种情况在景宁畲歌中很少出现。
3. 曲调朴素单纯、雅朴清丽、旋律调式以传统五声音阶的角调式和商调式为主。
旋律的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音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装饰音多为前倚音。旋法常以宫音为中心,直上直下的纯五度、大六度大跳间以迂回级进、小跳下行至调式主音。节拍为2/4、3/4混合型为主。如:《度娘歌》:
4. 畲族山歌是口头文学作品,用歌唱形式来表达,歌唱的方法用“假声”(除祭祀歌外,都以假嗓演唱)。有独唱、对唱、男女声二重唱、合唱。平时唱山歌清唱较多。
(二)凤凰高飞——畲族舞蹈
畲族民间舞蹈源于畲族人民狩猎为生、“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生产方式和畲族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做聚头”“拔伤”等宗教祭祀仪式,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其舞风细腻典雅、清丽肃穆;动律简朴粗犷、豪放勇健;唱腔古朴高亢;节奏简朴稳健。真实地体现了畲民的生活、劳动、斗争的情感和对祖先和死者亡灵怀念、敬仰的深厚感情;畲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作是“悠荡步”和“坐蹲步”。“悠荡步”一脚稍屈,一脚勾小腿至前,并加以双手自然向前摆,蕴意表示驱赶野兽和乌鸦,以保护为民除害而殉身的始祖盘瓠的尸体;“坐蹲步”一脚踮地,双膝向下颤动,富有弹性,与畲民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以农耕、狩猎为主,在山间登行的生活相符;伴奏音乐以人声和以锣、鼓、灵刀等打击乐器为主的打击乐及龙角声构成;堂内布置悬挂祖图,并设供品或祭品。无论内容、表演和氛围都展示和突出了畲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三)凤凰霓裳——畲族服饰
众所周知,畲族文化源远流长,古语畲族服饰的记载和研究早在晋代唐朝就已存在,关于畲族服饰,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就有所提及,南北朝的《后汉书》中记载畲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景宁畲族传统服饰基本格调尚青、蓝,多黑色,花纹图案熹鲜艳的暖色,在样式上追求实用、大方,色彩上追求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从服装色彩风格中可以看出,畲族的民族艺术风格偏于朴素、清秀,衣物以蓝、青、黑三色为主,用颜色鲜艳的彩带加以点缀。
种类繁多的畲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凤凰装”是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也是畲族文化标志性的象征符号。“凤凰装”由凤冠、花边衫、彩带、拦腰、花鞋五件套组成。凤冠是畲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凤冠,每副需用十来块银元打制成,为已婚妇女所戴;花边衫畲语称“兰观衫”,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彩带为畲族独有的“字”带,所织图案以简化汉字构成,有单排、双排和叁排汉字图案,宽窄不一;拦腰即围裙、围兜,象征着凤凰的腹部;花鞋象征着凤凰的脚爪。
畲族服饰以编织为主,刺绣为辅,服饰上用花边点缀,有着属于该民族独有的风格。
三、结语
畲族在迁徙的进程中,该民族不断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畲族人民在沧海桑田变化无穷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不同种类的文化艺术以不同的形式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对人们研究和了解畲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畲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舞蹈、服饰中体现了畲族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该民族富有特色的物质文明、审美价值和文化追求。多元化的民族风格推动了民族地区实现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传承与弘扬——2004畲族文化研究[M].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5.
[2]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M].福建人民出版社,
[3]边秀梅.畲族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创作,2012(11).
[4]徐颖.浙江畲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5]陶雨恬.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
[6]雷莉莉.试探畲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J].大众文艺,
3.从文化变迁看畲族“三月三” 篇三
关键字:文化变迁;畲族“三月三”;文化变异;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涵化
前言
文化变迁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一般指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内容的变化指单个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独自变化,文化结构的变化指文化整体或者大部分文化特质的变化。”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很多,比如人口的迁移、与异文化的接触、文化持有者的自我发展需求、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政府等。
文化变迁是固有的特性,影响文化变迁的机制很多,如变异、创新、传播和涵化。“三月三”,即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乌饭节,也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要煮“乌米饭”、身穿畲族传统服装、对唱畲族民歌,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一、文化变异对“吃乌饭”、“畲族传统婚礼”的渗透
变异是指较长时间内发生的社会文化的缓慢变迁,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畲族“三月三”节日也会随着文化的变异发生一定的变化。“三月三”文化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乌饭。过去吃乌饭主要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希望后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到了“三月三”这一天,游客不仅可以尝到“乌饭”,还可以尝到畲家特有的食物。
文化变异对畲族传统婚礼也产生了影响。传统的畲族婚礼仪式大致包括难媒人、难亲家伯、关门迎亲、捡田螺、脱草鞋、拜堂等几个环节,新娘与新郎的态度都是发自内心的冲动,但是现在的畲族婚嫁仪式已经变为了一个文化展演,新人的表演带有娱乐的性质,这种表演不再拥有从前婚嫁时串村走户、人人参与的特点,在整个表演进程中新郎新娘也很难涌现出阵阵激情,在文化发生变异的同时,畲族传统婚礼在民众中的目的和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过去情感、灵魂的寄托变成了为了商业利益而进行的盈利性活动。
二、文化创新与政府渗入
“文化变迁的终极来源都是创新,创新是指一个群体内部得到广泛接受的任何新的做法、工具或原理。”②文化的创新为节日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展演的平台。
“三月三”作为畲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畲民的狂欢节,本来只是民间的一个节日,组织主体也是民众。但现在畲族“三月三”的组织者却转向了政府,每年春节刚过,政府工作人员就在为当年的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做准备,比如联系参加活动者、筹措经费、组织演出等等。
“现在畲族‘三月三’体现出‘政府主办,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特点”③,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畲族文化的重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搭建切实促进畲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渗入,这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的创新。
三、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
文化传播,指的是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的转移和互动。一般来说,物质性的文化因素容易被接受,非物质文化因素难以被接受。总之,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路径之一。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介入使民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主办方举行畲族“三月三”文化节也是为了推广当地的旅游,在这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有时不得不对传统的畲族“三月三”文化节进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其本真性。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三月三”已经成为了畲族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其包含的内容也从“乌饭节”变为了集文艺节目演出、对歌比赛、体育比赛、婚俗展演等诸多文化项目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但是这样也会导致节日的传统内涵走向消失,并且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都会有损害。所以,当一种文化模式有意或无意传播到我们周围时,我们应当有选择性地接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播来的文化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四、文化涵化对畲族服饰及畲汉通婚影响
“当有着不同文化的人群开始持续接触的时候,其中一个或者两个人群原有文化模式的内部因此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文化接触,或者文化涵化。”④根据社会的情况,涵化大致分为“顺涵化”和适应。
以畲族服饰为例,以前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服饰也主要是为了适应山区生活,现在畲族大多居住在平原地区,所以畲族男女服饰和当地的汉族人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在节日里男男女女都要把最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穿起来。这也正说明畲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从畲汉通婚来看,畲族原先禁止畲汉通婚,明清以后,畲汉通婚逐渐增多,有汉族娶畲女为妻的,也有畲族娶汉女为妻的,畲汉通婚,给畲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两个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结论
“传统”是一个现代概念,畲族“三月三”作为畲族的传统节日,其包含的内容和衍生的意义都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吃乌饭”,这一变化也折射出了文化变迁在节日活动变化中所处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文化变迁给畲族“三月三”带来了什么,依旧是值得我们继续探寻的问题。
注释
①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09.
②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17.
③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④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20.
参考文献
[1] 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蓝三峰.畲乡“三月三”歌节[J].中国民族报,2004,(04).
[5] 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畲族风情文化与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四
根据区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区政协副主席杨彩霞率经科委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区畲族风情文化与旅游开发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畲族文化是我区建设庐陵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载体之一,应得到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
一、我区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基础情况
东固畲族人口5000余人,7个少数民族村,主要有雷、兰两姓,遍布全乡各村,蔡家垅、瑶下、蔡背、燕山龙、雪竹迳、社公背、九里迳等几个自然村相对集中外,其它呈散居状态。目前,乡内保存的畲族风情文化有:畲族语言。会畲语的约460余人,主要在蔡家垅、社公背、九里迳等地通行双语制,与汉族交流用汉语,族人之间有畲语;畲族宗教。现仅蔡家垅保存了祭祖(农历7月27日,整个仪式2个余小时)和“装灯养神”(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历时15天);畲族歌谣。有情歌、山歌、祭祖歌和即兴演唱的生活叙事歌,现只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才会唱;畲族民俗。现仅蔡家垅保留了饮食中的“擂茶”和婚俗中的“打蒸盖茶”,且日趋淡化;畲族建筑。干打垒、土木结构、大门口上配吊楼,东南西北四向四间为典型样式,现仅保存260余栋,且大多数是较偏远的小土垒建筑。其它,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刺绣、编织、工艺品、医药、饮食等基本被汉化了。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畲族文化面临湮没。畲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靠口传继承,有关畲族祭祀、医药、婚礼、舞蹈、山歌等传统文化的原始性资料未收集整理,缺乏音像、文字记载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等,很容易失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山村生活节奏的加快,畲族传统文化面临流散湮灭的危险,其民族独特性将逐渐丧失。
2、畲民自主意识不强。当地的畲族人,汉化非常严重,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他们触摸不到畲族的民族符号与表征,不了解畲族是从何而来,不了解畲族具体有何足以自尊自爱自傲的文化与历史,在他们的身体内,虽然仍然保留着畲族人的基因,但他们的畲族概念越来越淡薄,缺少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3、建设文化畲乡重视不够。除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因素外,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宣传引导、重点突破、发展步骤、发展思路等问题上都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科学决策和实质行动。
二、开发保护建议
(一)抢救畲族文化为基础
1、挖掘文化内涵。成立畲族文化研究协会,设立畲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抽调专业文化骨干“进畲寨、入畲家、访畲民”,开展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搜集整理畲族风情文化史料,组织编撰《东固畲族民间文学》等文字和音像资料,全面摸清我区畲族文化的家底。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全方位、深层次调查研究畲族文化特色内涵,编写书籍和乡土教材,切忌粗制滥造,追求片面效益。
2、建立传承机制。实行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制定传承计划,使一批濒临失传的山歌、祭祀仪式、祖图、刺绣、饮食、医学特色方剂等畲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对中小学生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建立畲族文化民间艺术团,组织文艺家创作一批上档次、有影响的畲族题材文艺作品,弘扬畲族文化,促进畲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
3、提高畲民自信心。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畲族文化的抢救,我们还要帮助畲民克服自卑心态,认识自身价值和意义,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促进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使越来越多的畲民关注自己民族的命运,并有所言、有所行。
(二)打造江西第一畲乡为目标
1、合理规划“定位”。我区“红、古、绿”兼备,民俗、宗教俱全,历史文化悠久,但旅游精品不多,目前“东固„红色‟、民族旅游开发”的呼声较高。只有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才能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实现东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真正发挥效益。建议成立畲乡资源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挂帅,旅游、城建、交通、民宗、文广、教体、当地政府等部门形成合力,抓东固旅游资源的挖掘、规划、开发和保护工作,定期召开协调联席会议,分析解决保护、开发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整合旅游资源。一是结合“红色”资源。充分利用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招牌,提高东固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资金补助,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个村庄。重点放在蔡家垅或瑶下,建设集民族文艺表演、民族餐饮、民族祭祀活动于一体的畲族风情山寨,包括畲族民俗馆、民俗表演区和畲族祭祀场所,全面展示畲族历史和风土人情。三是结合“绿色”资源,规划以大乌山、燕山龙、雪竹迳、社公背等畲族村为中心的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开发区,搞好封山育林,保护其原生态不受破坏,为将来开发做好准备。
5.畲族三月三歌曲 篇五
20XX年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开幕式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走进景宁大型歌舞演出在景宁县体育运动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为进一步宣传、展示畲乡景宁,不断弘扬优秀的畲族文化开拓更大的空间。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型歌舞演出以“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题,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表演。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南投县原住民文化艺术团登台献艺。体现畲族特色文化和畲乡习俗风情的歌舞为《激情广场》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6.介绍畲族风情导游词 篇六
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特色:包括三大主题内容,一是畲族风情游,二是鬼斧神工溶洞游,三是景区的植物文化游。
1、畲族风情游:
(1)、畲族祖腾历史图展(2)、畲族歌舞表演(3)、畲族生产工具展览厅(4)、游客参与具有畲族运动特色的娱乐项目----踏水车、射箭、踩竹排、踩高跷等等(5)、景点导游讲解畲族文化知识----畲族语言、畲族饮食习惯、畲族服饰、畲族住房特色等。
2、鬼斧神工溶洞游:
东源县漳溪畲族祖先开基地——黄龙岩是个保存完好的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内面积6000多平方米,游览路线550米左右,溶洞冬暧夏凉,全年气温在22摄氏度左右,是天然的“空调”。游客在洞内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叹“空调”可谓人生一大乐事。“幽、深、奇、险”又是本溶洞的最大特色,奇就奇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造作,使得洞内的各式石钟乳,千姿百态、景色奇绝。险就险在,整个溶洞,深达60米,从上到下,洞套洞、岩连岩、厅连厅,游客感觉就像沿着一个大海螺往下走,可能很多游客都参观过其它溶洞,很多溶洞是平路走进去或有地下河坐船进去,而黄龙岩溶洞是从上面住深处走下去的,深幽之险,可谓国内罕见。由于洞大而深,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特别幽静。洞中石钟乳发育完整,形似水帘洞,大水帘洞观看猴狮争霸;到九龙厅领悟福寿智慧的最高境界;入古井底探寻地下河的影踪;上九重天做神仙逍遥一回;特别是人间仙境、瑶池胜景,由清澈而平静的水面将石钟乳倒映出来,形成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的海底世界奇观,整齐景观在广东众多溶洞中可算一流,瑶池仙境、梦幻海景给游客的好像是真实的感觉一样。
温馨提示---溶洞游览时间为45分钟左右,特殊的游客可以不下古井底,走捷径,但是三分之二的溶洞包括最壮观的第九重天一样可以参观。
3、植物文化:
(1)、百年板栗----景区上千株参天大树,让游客漫步在百年板栗树下,回想起我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而且可以了解板栗的知识。
(2)、观音坐莲----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3)、厥草瀑布群--(长100米、高10米)是恐龙时代的食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4)、具有非常高观赏价值的禾雀花
(5)、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当地畲族人将收获的油茶果进行榨取食用油。
(6)、几佰株二百多年历史的老茶树,最大要八个人张臂合拢。
7.畲族文化研究 篇七
“村落”指的是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即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村庄区域以及规模较大的聚落集镇———乡镇所在地。经过明清两朝的大迁徙,畲族定居闽东并聚居成村,形成了畲族最大的新的聚居区。到清代,闽东畲族村落约有210个。经过数百年的文化传承,不同的畲族村落在其相对的地理空间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促成了村落文明的地域化特色,积极推动了闽东畲族村的文明互动,成为了闽东畲族人民创造本地域民族文化的聚合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村落文化在全球化大潮中受到空前的巨大冲击,畲民的生存观念和文化情结急剧变化,传统文化的空间在不断地缩小、变异,一些传统节日已中止或弱化,畲家“三大俗” (婚嫁、丧葬、祭祖) 及盘瓠观念也在畲民意识中淡化,民族同化正在不可避免地淹没着畲族村落宝贵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青少年,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深入,他们接受了新潮思想,从语言、生活习惯到精神追求都不同程度地被外界同化了,他们大都不穿畲服,大部分青年结婚都完全遵照流行的婚礼习俗进行,新娘流行穿婚纱结婚,畲族习俗已在年轻一代中渐行渐远。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新一轮的畲村建设和开发热潮中,让畲族村落文化焕发出活力便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每个古村落都是一个生命的活体,是民族文化的箱底儿”,所以,“留住古村落就是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1)
那么,畲族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该如何展开,如何才能减少经济功利对文化的冲击?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开发闽东畲族村落文化?这些无不是摆在人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村落文化承载的价值与社会功能
2.1 村落家族文化是新畲村建设的内驱力
畲族的家族文化渗透于畲村的生产生活之中, 深深地影响着畲民们的行为处事习惯,维系和规范着畲族村落的社会关系。婚俗中的男拜女不拜、女子参与田间劳作、女子习武、男子刺绣等等,凸显了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家族文化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很有现代色彩,其社会地位甚至高于男性。正如沈作乾在《畲民调查记》中所作的描述:畲民“男女绝对平等,不以汉人生男则喜,生女则悲也。而犹有我汉人所梦想不到者,即女子有‘承受财产权’是也。” (2) 这对于当前男女平等的全球性诉求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家族文化能塑造“村格”,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家族需要其成员对家族秩序、规范、信仰的认同与接受,从而实现家族的维持与延续。畲族“家训”是其主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务农业、崇节俭、善治家、戒赌博、息争讼、敦人伦等。福安溪塔畲村世代传诵着这么一段祖训:“畲族精神是个宝,祖训四不说得好:一是人穷要思变,无衣无食不能讨;二是自丑不出嫁,免得受欺又挨骂;三是宁辱不屈服,当个正义好民族;四是朋友不出卖,为人重节莫无赖。山哈祖训传至今,条条道理要记清。” (3) 以此为核心的村落家族文化大大推进了该村“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了全村乃至社会的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自解放至今64年来无犯罪记录的“零奇迹”。
此外,畲族村落家族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家族文化表达了一个群体共有的社会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认同。“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之一的古田富达村是闽东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纯畲族村落,该村的“蓝公节祭祖仪俗”被列为宁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来,富达先祖蓝文卿慷慨好施,为雪峰寺倾尽了家产。富达村民对祖先的善举极其敬仰,长辈每每以先祖的事迹教导后代扶弱济贫,使得诸多富达村民秉承祖训,为社会无私奉献。富达村人蓝春长期捐资助学,扶持贫困山区,入榜“中国慈善排行榜”,2006年他捐献150万元支持家乡水泥路建设,这是福建省古田县迄今为止收到的单笔最大的捐资项目。
2.2 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巨大的潜在价值
2.2.1 畲族村落文化折射下的创业启迪
闽东畲村文化多样,不同村落由于文化特色的差异,所走的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别。如福安、蕉城交界处的大获村是宁德市“‘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的发祥地,周围有“金腰带”、“红夏”、“岩下犁”等九个畲族村落,村中银饰制造手工业发达,工艺独特,手工制作传统悠久,畲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为“盈盛号”金银饰品的制作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盈盛号”银饰制品将畲族与汉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新的时代中日益绽放光彩。
2.2.2 畲族医药和武术的开发价值
畲族医药就是畲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畲族医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疾病观和特殊疗法,体现了畲族医药的文化特色。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还我绿色药物的呼声日益高涨,畲药作为纯天然药物倍受青睐。福安西部畲村畲医王健曾创办福建省首家“风湿哮喘病研究所”,他发明的“一贴灵风湿膏”、“祛痹健身胶囊”双双获得国家专利,获得福建省发明创新金奖。在《杏林之道》、《福安畲医畲药》等书中,他毫无保留地公开了畲家历代祖传秘方及自己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秘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包括中畲医内科、五官科、妇科、儿科、伤科、蛇伤科、血筋、杂症等100多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对闽东畲医畲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攻守严谨、多用指法与掌法等特点。主要有蕉城西山村的“武力拳”、飞鸾镇向阳里村的“半龙虎桩”和“双头棍”、霞浦下浒镇四斗村的畲家拳术等等。被誉为“武术之乡”的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绝大多数男性都会打畲家拳。该村畲家女钟团玉曾代表宁德市参加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拳术第一名、棍术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她代表宁德市武协出战在香港举行的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荣获南派对棍第一名。近年,甚至有外国友人慕名来学习畲家拳。2009年夏,来自美国的陈中磊、史乐莉夫妇在福安开办了中美畲族夏令营,活动目的就是学习畲家拳。传统古训规定畲家拳“传内不传外”,随着时代精神的发扬,古老的畲村也与时俱进,主动地向外界展示着畲村独特的魅力,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扬。
2.2.3 畲族村落地域文化优势促进经济产业发展
闽东畲族聚居区山海资源丰富,具有极其深厚的村落传统产业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和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包括:福安溪塔百亩集中连片刺葡萄沟;虎头千亩高优水蜜桃;古田富达千亩芙蓉李,蕉城上金贝蜜柚、金垂晚熟龙眼和猴盾村柑橙;霞浦西胜高山巨峰葡萄等万亩优质水果示范基地;蕉城猴盾千亩无公害茶场、福安马山千亩生姜、古田富达千亩茭白、蕉城北山千亩草莓、霞浦瓦窑头槟榔芋、屏南巴地反季节蔬菜等万亩高优蔬菜示范基地等等。由于充分发挥闽东畲族村落经济产业的地域优势,十年间大量畲家致富明星村涌现闽东。上金贝村人均纯收入6400多元,旅游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成为“旅游明星村”;福安穆云畲乡溪塔村,短短几年间,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葡萄沟”;古田富达村立足林、竹、果、粮、菌、菜以及畜禽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芙蓉李、茭白、茶薪菇为主导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丽村庄”。福安坂中长汀村、虎头村、留洋村,蕉城的猴盾村、雷东村,霞浦盐田西胜村等等,都在发展村落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综合有序地利用村落地域和资源优势,走上了富村之路。
3 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3.1 发挥优势,以点带面,加强畲村文化辐射力
在畲族聚居区进行的新畲村建设应针对当地村落文化特色进行,重在展现畲村独特魅力,统筹抓好不同区域的畲村建设。如,可以把蕉城上金贝、福安溪塔、霞浦白露坑、古田富达作为典型,在每个畲乡建成一两个特色畲村,以点带片,以片促面,形成多条民族风情长廊,建成以畲族风情为主的民族风情展示窗口,大力发展畲族村落文化。
3.2 整合资源,壮大畲族村落规模
借助各方力量,拓宽建设畲村的服务资源,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畲村建设。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合理迁移偏远山区的畲村,发动畲民从畲族散点聚落迁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尽可能地向有民族特色的集镇化发展。如闽东最美丽的乡村猴盾村,近年来不断有周边散居畲民迁入,该村的人口增多有利于资源整合、吸引投资,便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集中人力资源,壮大了该村茶叶生产规模,保证了村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最优化,便于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地推动新畲村的经济发展。于是,更多的村财收入被合理地投入到村落文化保护事业当中,村文化站等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3 重视开发村落现存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
在保护当地现存文化资源的同时,应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而不是管而不用,或让极少数人参与保护工作。闽东很多畲族村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仅“畲族三宝”———族谱、祖图、祖杖就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常人很难见到,最好能将祖图、族谱等名贵文物复制下来,将复制品供人观看和研究,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于散落在畲民手里世代相传的重要文物,必须按文物的重要程度做好相关记录,一旦拥有者外迁或亡故必须马上追踪寻查。因为只管理不利用绝不是文化保护的目的,任何文化都必须回归到现实中去使用,才能焕发永久的魅力。猴盾村的二声部“双音”唱法是畲族文化的瑰宝,掌握这一唱法的人寥寥无几,如果不把它发扬出去,而仅封存在少数几个歌手身上,“双音”的魅力势必失去光彩。也就是说,必须让“每一个族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跨越时空的障碍,把每个人与其他族亲、与历代先祖联结在一起” (4) ,自觉担负起传承村落文化遗产的使命。
3.4 与企业对接带动文化发展,加强村落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闽东畲村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在不同的村落基本都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文化,在政府扶持下,走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之路,但仍有许多畲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相当滞后,仍旧没能摆脱贫困的境地。面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可以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更应主动探寻发展路径,加强与富裕的村落间的良性互动,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想方设法引进资金,与民企对接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穆云乡葡萄产业带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发展水蜜桃种植规模,特别是与“福建丰达酒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民企的对接合作,保证了果农的生产效益,大大推动了该村刺葡萄、水蜜桃种植业的发展;福安长汀畲村随着与“太阳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对接合作,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农业园,引进日本夏黑等11个优质品种,亩产值达3万多元;蕉城猴盾村与“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对接发展茶叶生产,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千亩无公害茶园产出的茶叶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是以前不可比拟的。但这种引进与交流互动都只是局部的,其成功的经验并未在更广大的畲村全面推广。不过,近年来少数畲族村落间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引进民企帮扶新设村建设,加强村落文化互动,有助于引进资金、人才、高新技术等,更好、更快地推进新畲村建设。
4 结语
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同等重要的,以旅游促开发是一种思路,但是目前大众化的旅游往往对畲村带来的不是文化的增强,而是文化的异化。村落文化遗产的本质在于,它是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归依,而一旦这种文化被当作谋取利润的商品时,它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在目前探索的村落文化保护方式中,生态博物馆强调的保护理念很值得参考,但是生态博物馆从根本上也是一种旅游模式。如果对村落文化的动力没有充分的评估,由于村落文化的自信力和凝聚力不足,贸然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则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政府应对畲族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宏观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将各村落文化的开发与地方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合理地开发畲族村落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
摘要:福建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富有极强的文化功能, 它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闽东民族文化建设的成效, 所以必须发挥闽东畲族村落特色文化的优势, 挖掘闽东畲族村落文化有利于时代发展的价值功能, 不断地为闽东畲族村落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加强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 推动闽东民族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闽东畲族,村落文化,价值,开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钟雷兴, 缪品枚, 等.闽东畲族文化全书[Z].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
[2]蓝运全, 缪品枚.闽东畲族志[Z].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3]林校生.闽东畲族百年实录[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0.
[4]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5]雷弯山.畲族风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8.畲族文化研究 篇八
一、坚持“三贴近”原则,倾力打造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品牌
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品牌来保持吸引力,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脉搏。
1.坚持贴近实际,响应群众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景宁县文化相关单位,想方设法、寻求时机、适时开展各种活动。每年利用暑期开展“七彩夏日未成年人系列活动”,把这些文体系列活动作为满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文化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假期第二课堂开设的要求。
结合建设和谐畲乡、和谐家园的需要,让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形成爱护家庭、珍视婚姻的良好意识。每年利用母亲节,景宁县城都会上演一场名为“玫瑰之约、牵手百年”的父母爱情节。一年一度的父母爱情节中,由群众自发报名参与的百余对夫妻中,选出十对模范夫妻,这十对夫妻会在活动现场讲述他们历经风雨沧桑的动人爱情故事,让所有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当中,体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动,感受爱的温暖与深刻。
2.坚持贴近生活,满足群众要求。近几年来,景宁县一直在主抓基层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打出广场演出与“文艺直通车”下乡演出两张牌,将文化惠民行动辐射到县区以及各村寨。每年,自正月开始,景宁县城的各大广场,陆续上演着各式主题的广场文艺演出。这些演出结合各类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宣传,点明主题,寓教于乐,用市民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让广场文化成为景宁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此基础上,景宁县进一步实施增强文化软实力、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的工作,利用“文艺直通车”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场场有新意”,极大满足了乡镇群众对文艺演出需求,并将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关怀送到田间地头。同时,在大均、英川、梧桐等乡镇,组建了民间戏剧团等群众组织,为乡镇群众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
3.坚持贴近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牢牢把握、不断满足畲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以2009年为例,景宁县推出了一台大型畲族风情歌舞《诗画·畲山》,集合了全县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近300名人员出演,共同倾力展现了畲族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民俗和精神内涵。在之后举行的以“茶”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畲族民歌节,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畲族民歌演唱爱好者数十名,他们齐聚一堂,用淳朴的畲族原生态歌曲唱出各地独特的“茶”文化。在畲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中,同样也组织县内各单位、部门以及乡镇,通过本区域内人员集体性参与的形式,进行传统活动的开展。普及、开发了如押加、操杠等能让普通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竞技运动,使得民族体育项目能够更深入地激发民众传习民族体育的积极性。
二、坚持创新与推广,逐步放大群众文化品牌的引导功效
1.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民间力量创办品牌团队。近年来,在群众文化品牌的引导推动下,景宁县的一些乡镇涌现出许多群众自发性的业余文化团队,其中来自景宁县英川镇的一个菇民戏剧团较具规模。景宁县文化部门拿出有限资金,给予剧团一定的支持,引导剧团通过市场演出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输血与造血”双重措施并举,在市场中寻求生存的空间。目前,此剧团仍积极活跃在城乡各大演出当中。
2.以基层为推广方向,推动文化品牌深入农村。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区农村受条件限制与交通阻隔,长期以来文化生活较为匮乏。景宁县自上而下,各级部门联动,在一年一度的农民艺术节展演的基础上,由县一级部门牵头,各乡镇集合当地优势节目与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积极参与当地举办的各式主题的农民艺术节。这种形式的演出,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推广了“农民艺术节”的品牌效应,还更加深入地激发了群众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活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以城乡建设为契机,建设各类文艺设施与广场。近几年,景宁县狠抓城乡基础工程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文艺设施与广场建设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少便利,为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设增加了一定的推动力。景宁县城目前已建设极具规模的文艺广场两个,分别位于县城中心与县城南部。每晚,两大文艺广场遥相呼应,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相继展开,为市民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总的来看,“文艺广场”演出品牌进一步深化,文艺作品创作更具写实性,群众参与更具广泛性。
三、坚持育人的观点,发挥文化品牌对思想的引领作用
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通过文化品牌活动这个积极有效的载体,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为此,景宁县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时,确定主题时注重:把握时代要求与背景,把握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把握群众思想观念与所念所想。因此,我们做工作时,要创造题材别具一格、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把思想教育内容贯穿于活动形式的始终。
【畲族文化研究】推荐阅读:
畲族文化介绍09-28
关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评办法10-04
文化自信文化繁荣09-22
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06-27
企业文化传统文化07-30
民族文化外来文化11-09
临潼文化风俗历史研究之丧葬文化11-25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08-01
英美文化新西兰文化09-07
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