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2024-10-20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一庹

2.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二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通过折、化等活动以及趣味性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

4.通过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操作,认识线段

师出示谜语: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

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少不了。

学生猜谜

师:线的本领真不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线还会帮助我们学到知识呢,拿出你们准备的线吧。

⑴ 学生操作:拉直手中的线。

教师指出: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

⑵ 学生操作:同桌一生把线拉直,一生把线放在桌面上。

学生观察比较:两条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⑶ 交流、小结:两条线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两条线都有两个“头”,引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⑷ 判断:桌面上这条线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也拉直线,变换方向,学生判断是否是线段,为什么?

2.从生活中寻找线段

⑴ 师生齐摸数学书的一条边,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说明:数学书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让学生找找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线段的例子。

⑵ 练习:

①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完成后说说为什么。

②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其中的某些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的。

3.体会线段的长短

⑴ 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体会折痕也可看成线段。同桌比较折痕所成的线段的长短。

⑵ 学生操作:折出手中长方形纸的最长的一条线段。

4.线段画法

⑴ 小组讨论:用什么工具画线段,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怎样画?

⑵ 学生动手画线段。

展示: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⑶ 汇报交流画线段的方法。

强调: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拓展练习

想想做做第3、4、5题

⑴ 学生分别动手画。

⑵ 学生作品展示。

⑶ 汇报交流:在两点之间画了多少条线段?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三点之间呢?画出来是什么图形啊?四点间画出了几条线段啊?观察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本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4.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四

董北实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 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

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5、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

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判断线段的长短。(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三、小结学习收获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

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

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5.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五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3.利用主题图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5以内各数(读数、写数、数序)。数字3、5的写法。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教具学具

主题图,各种图片,教学卡片、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从1数到5吗?请你数给同桌听。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教师节)小朋友们在教师节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你们看。(出示主题图)2.数数。

请你们看着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再仔细观察画面,都有什么,各有多少?然后把观察到的先在小组里说说。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提问:数量是“1”的有哪些?(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数量是“2”的有什么?同桌互相数数看。

气球有几个,有几个小朋友跳舞,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数给你的同桌听。

3.认数,读数。

当学生说出“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时,可以把这些图分别移到下面。

说明:像这样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拿出印刷体1,贴在黑板图的下面,同时让学生找数量是1的图片或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并读一读。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3、4、5的认识可仿照1的教学。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教师指着“2”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或其他图片)表示这个数,用2根小棒摆一摆,想摆什么样就摆什么样。

再指导同学分别拿出3、4、5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利用投影展示自己摆的图形,摆完数一数,说一句话。如“1、2、3,我用了3根小棒摆了这个△。”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我们学过的1~5各数来表示。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家有5口人”“人有2只手”“我有3支铅笔”……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各数的顺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珠子,问:拨了几个珠子,用几来表示? 同学们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再拨上一个,是几个珠子?1添上1是几?依次让学生拨下去,让学生感到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拿着1~5的点子图,按点子数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也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说发现了什么。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1)学习1、2的写法。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书写练习。重点指导2的笔顺和起笔的位置。最后在田字格中练习写5遍。

(2)学习3、4、5的写法。

写3时提醒学生,3是两个半圆,开口向左。

4、5都是两笔写成的,看看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并注意笔顺规则。自己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及时交流、传看。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连线。(1)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都有什么,有多少。

教师指导做第一组题,教方法:先数一数黄瓜有几根,用几来表示?(有3根,用3来表示)然后把黄瓜和3连起来。(2)让学生独立做完其他的题。(3)集体交流、订正。

2.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看数涂色。

此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教师在读完要求,指导做一个题后,再让学生试着完成。〔指着2问:这是几?2表示多少?(2个)那就涂○○表示,其他的数又是几,就涂几个○表示。请你涂出对应的○的个数〕

3.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看图写数。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把数字书写工整。

写完后互相交流,看谁写得好,给写得好的画一朵或一个。

4.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1)引导学生观察:花瓶上的数是几?2表示什么?引导说出:花瓶上的数是2,表示花瓶里有2朵花。再画几朵花,花瓶里就是2朵花了?(2)同学们动笔画。(老师教画的方法)(3)组织集体交流。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

课后反思

数字1~5学生基本都能读出来,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但是写起来还有些困难,特别是数字3和5。

1~5各数的顺序的认识也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有时候分不清楚这一点,具体教学时应该给学生一个由少到多的区别认识过程。

6.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析:

本课时内容(课本第59--60页)——认识线段,是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是下定义。教材通过认识线段的两个特征,生活中找线段,折出线段,画出线段等内容,层次清晰,丰富学生对线段的体验,多方面增强对线段的理解。

学情分析: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念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学好这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和理解线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画出线段,正确数出并连出线段条数。

2、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借助工具学会画线段。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根任意长的毛线或绳子,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注意听,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弯弯一根线,拉直成线段,线段什么样?大家仔细看:线段是直的,还带两个小端点!

孩子们,既然线段这么有趣,我们赶快来了解它,进入今天的开心学习时间吧!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及其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观察后再拿起来同桌之间比比谁的毛线长,谁的短。

学生观察后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孩子们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结果,然后是怎样比的?

生1:我看到毛线放在桌子上是弯曲的,拿起来比的时候拉直了。

生2:我们是把毛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就比较出来了。

师:(边说边操作)大家说的都非常棒,像老师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大家两手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的名字叫线段的端点。线段可以用图形“段的端点。

(3)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说说线段的特征。

(4)师改变手中毛线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线段和它的位置没有关系。

2、动手折线段

在日常生活中,直尺、课本、黑板、课桌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大家把你手中的长方形纸对折,看一下。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比较,交流把自己的折法,师适时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线段不仅是有长短的,后面我们还会学习到测量它的长度。

3、动手画线段

师(师示范,生模仿)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点,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工具把它画在纸上吗?

”来表示,两头的短竖线表示线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是怎样画的。

师小结: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当然除了用直尺,还可以选用其他合适的工具,像三角板,文具盒,课本的边缘等。在画的时候先把工具放平,按紧,铅笔尖紧挨工具的一边,记得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哦!

三、方法应用,巩固练习

课本60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图形略)

小结: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摆放没有关系。

第2题: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里。(图形略)

小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

第3题: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两点是端点。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孩子们,回忆一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60页第4、5两题

第4题:下面有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线段?

第5题: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板书:

端点

认识线段

直的

端点有长有短

教学设计评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

宋 玉 秀

7.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案苏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题)

二、新授、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本第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完成“想想做做”第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8.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2、通过观察,了解人类眼睛的结构、形状、色彩和情感意义。

3、能用不同方法表现情感的眼睛。

教学重点:亮眼睛的形状、颜色、特征和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亮眼睛的不同表达方法以及眼睛的情感意义的表达。教、学具

教师:课件、布娃娃(事先用纸或布将眼睛蒙住)学生:绘画和手工工具、小镜子

一、兴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位美丽的朋友来到小朋友的中间,想不想认识她一下?

2、示布娃娃。(引起讨论)师:啊?怎么了?

是啊,她没了明亮的眼睛,心情会怎么样?(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失明的滋味)生:很难过,看不见,不方便……

师:一双明亮的眼睛多么重要啊!我们来帮帮她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做……

师:好的。不过我们在帮忙之前可得好好研究一下眼睛,否则弄错了,她会生气的,是不是?

二、讲授新课

1、观察

师: 眼睛都长得一样吗?

桌相互看眼睛,发现眼睛的不同处。生:……

师:眼睛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眼睛大,有的眼睛小,有的眼睛圆,有的眼睛细长,有的眼角上吊,有的眼角下垂。

2、认识 师:眼睛的外形虽然不一样,但他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看看小镜子里你的眼睛,有哪些部分组成? 生:看一看,说一说。

(示图:眼睛的结构,认识。)师:眼睛的结构以及视觉的形成。

3、初次表现

师:知道了这个知识以后,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我们比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镜子里的眼睛画下来,看谁又快又好。(请一位同学在视屏展示台上表现)

4、评一评,表扬出色的小画家。

三、深入探究

1、眼睛的表情

A、师:刚才我们在镜子里面看到了自己的眼睛,非常明亮美丽。其实啊,在不同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不一样,你们相信不相信? B、(示不同表情的眼睛)

师: 说一说,你从不同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样的表情? 生:…… 师:眼睛在惊恐时会变大,高兴时会变小;发怒时……,悲伤时……。

5、欣赏眼睛传达的感情

师:不同的眼神,传达给我们的感情也不一样。a、出示希望工程“大眼睛”

师: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是什么地方? 生:眼睛……

师:摄影记者通过对这个小女孩眼睛的抓拍,表达了她纯真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对读书的渴望,引起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注,成为“希望工程”最著名的招贴画。

B、恐惧的眼睛 师:这是俄罗斯学校的人质事件中被抢救出来的一个小姑娘,大家看一下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表达了什么? 生:……

C、慈祥的眼睛

师:这是一张谁的眼睛,你从眼睛里面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透过那扇窗户,可以知道很多真挚的感情。

4、眼睛里的世界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明亮的眼睛不仅能传达出人的感情,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你还会发现一样很奇妙的现象。学生相互观察眼睛,看看别人的眼睛里有你吗?

师:眼睛在注视周围的景物时,眼球上会映现出周围的景象。

四、表现

1、表现方法指导

师:认识了很多美丽的亮眼睛,你们想不想把自己心里的亮眼睛表现给大家看看啊,今天我们就给我们的朋友设计一双美丽的眼睛。她是高兴还是悲伤?说一说有哪些表现方式,请你根据你的想法来表现。最好再画出小姑娘眼睛里的世界。(示图,音乐。)

五、展示评价

1、展示,选出最亮的眼睛贴在布娃娃的脸上。

师:现在娃娃有了明亮的眼睛了,她的心情怎样?没有眼睛的日子是难过的,我们应该尊重盲人。没有明亮的眼睛就不能看见美丽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2、(音乐,校园的早晨)带上你们的好朋友,用你们明亮的眼睛跟老师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一起去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

七、课后拓展

不仅我们人类有神奇的眼睛,动物的眼睛也是千奇百怪,请大家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动物的眼睛的资料和图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成图文并茂的知识卡片。

9.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开放题:

1.数线段。

10.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十

执教:黄菁

教学内容:认识左右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4、向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

难点: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猜谜语活动:

1、教师出示谜语

两棵小树10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学生猜谜语。

谈话: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小手看看,哪只手是你的左手,哪只手是你的右手?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提问: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的大,请小朋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左手做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左手的作用。

左手还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那右手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右手的作用。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左手和右手都可以做很多事情,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下面咱们用左右来活动活动。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在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谈话:小朋友们请坐下,刚才我们认识了身体上左和右,除了身体上有左和右以外,其他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也有左右之分,比如在教室里,(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里的左右位置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4.用左右方位介绍自己的座位。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说一说坐在你左边的同学是谁?坐在你右边的同学是谁?

学生汇报。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很快学会了左右这个本领,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好吗?请小朋友们拿出一块橡皮放在你的前面,橡皮的右边放铅笔,橡皮的左边放一把尺,铅笔的右边放文具盒,最后把数学书放在文具盒的右边。下面请小朋友从左往右把这些东西说一说?

学生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东西从右往左说一说?学生汇报。

提问:真棒,数数看,桌上一共放了几样东西?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想想看,文具都在数学书的哪一边?请把文具都归到文具盒里,再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1、过渡:同学们都学会了左右这个本领,请小朋友们看,这个玩具柜里有很多小朋友喜欢的玩具(课件出示练习第一题)。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说说玩具的上下、左右是什么玩具?

学生活动。

2、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说出了很多左右的位置,说明今天的小朋友学的真不错,老师还知道小朋友们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上老师喊小朋友踏步时喊的什么口号?(121)这121都分别出的是什么脚?(学生实践后汇报)其实,121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左右左,下面我们就用左右左来练习。(学生练习)请小朋友们轻轻的回到座位上。

3、谈话: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练习第二题)老师知道小朋友们上下楼梯都要靠右行,这里有些小朋友上楼梯,还有一些小朋友下楼梯,看看谁走错了?

学生判断后汇报

提问:同学们知道上下楼梯为什么要靠右行吗?(学生交流汇报)

4、提问:请小朋友们想一想,除了上下楼梯靠右行以外,还有什么是靠右行驶的?(出示道路交通图)

相机向学生渗透《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制教育。小朋友们上学、放学的时候要注意交通安全,走路要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靠路边行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通过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要注意红灯停,绿灯行。没有红绿灯的,应当确认安全后通过。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谈话: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好,所以老师准备奖励你们一颗智慧星,回去你们吧它剪下来贴在数学书上。出示画纸,智慧星周围有很多水果,请同学们给水果涂上颜色。

1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5 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1、弯曲的线

2、每个学生两张白纸。

3、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曲直对比

美丽的城堡里住了一位小公主,公主给咱们班每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答对问题才可)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揭示礼物(毛线)。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将毛线“请”到黑板上,并尝试画出,这就叫做线段。(板书)

(4)师引导: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两个端点)

(5)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你还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总结:书桌、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与线段相联系,数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2.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1)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生操作)

(2)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四、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公主回城堡的路有三条,一条直的,两条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想想做做第3题)

3、连接三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想想做做第4题。)

4、如果有四个点呢?你能画出几条线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提供第二种方法。(按点的顺序)

五、扩展思维,奠定基础

比一比谁长谁短(其实一样长)

上一篇: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在美国找工作如何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