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我的家风故事

2024-10-01

初中我的家风故事(精选10篇)

1.初中我的家风故事 篇一

良好家风助推社会文明

近年来,家风家教在舆论界传的沸沸扬扬,甚至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农间地头闲聊的话题。我记得在2015年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在新闻联播上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我认为,家风家教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着很大关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成为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也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良好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的立家之本,也是当今社会诸多家庭学习的榜样,教育下一代的教材,警示的原动力。

所以我们要建构良好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这样,一代一代发展下去,良好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也不是私事,更不是微不足道之事,良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所以良好家风家教会助推社会文明进步。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为社会的文明起到了基础作用。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是要培育养成有意识。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是要营造学习好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不要自己看自己的手机,以手机为主。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是要言传身教做榜样。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

四是要创造文明好家庭。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家训格言,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臵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好家风引领家庭成员齐进步;好家风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吧。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证实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对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姓名: 王晓华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实验初中英语组 电话:***

2.我的家风故事 篇二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重视长幼尊卑、忠信孝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因此在家族的延续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独有的气质,这就是家风。谈到家风家训,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我认为家风不一定就是成文的典籍,在寻常百姓的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家风。

家风与家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所有家风的共同点是:蕴含着最朴素的价值观,能引人向善,催人奋进,在家庭的传承与践行中,能体现出家风蕴含的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我家祖上几乎没有声名显赫的先人,但是在家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如果非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就是: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从我记事起,每逢家里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笑容,落落大方接待客人。其间总少不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气氛欢乐融洽,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于我严守家规,热情待客,博得了客人的赞赏:“你家的孩子真懂事、有礼貌。”但是平时,淘气的我也会时不时“犯上”。例如给睡觉的父亲别上一只发卡,鼻孔里插两根狗尾巴草。于是母亲手执笤帚将我赶到院子里,还能听到父亲的怒斥。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是那么和善真诚。

谈到节俭,不得不讲个故事。一天晚上,家里突然没电了,接到母亲的电话后,我连忙回到家里。见开关坏了,我便要出门去买。母亲说:“都这么晚了,电器店都关门了,你去床底左边找找,那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个旧开关,拿来用吧。”我看到床底下放满各种杂物,有条有理,整整齐齐。我找到旧开关并装上去,顿时满室大放光明。在灯光照射下,见母亲正在拾起坏了的开关。我便对母亲说:“没有用了,修理不好的。你看看,你床底这些东西放得满满的,没有用的就丢掉吧。”母亲笑着说:“这些东西总会用得着,都有用,不能丢,不能丢!你刚才装上的旧开关,就是放在这里的,现在不是派上用场了吗?”

现在生活好了,父亲依然那么勤俭。他不但自己毕生节俭,而且教育我从小要勤俭。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是让我们先吃,他自己最后吃。有时见我们碗里有剩饭,他便以一种吓唬人的语气说:“从小剩饭,长大后会满脸长痘。”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的小麦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等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咱们可不能浪费。”父亲勤劳节俭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也算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父母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我们。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浓浓窑洞情(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二)

农历大年初一,我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见到了早已盼我回家过年的亲人们,见到了贴满“对子”的老院子,还有记忆里冒着炊烟的一孔孔窑洞„„

自从1982年离开家乡,我在外漂泊了35个年头。而每个春节我几乎都在老家的窑洞里度过。

从记事起,每逢过年,早晨一睁开眼睛,我家窑洞里里外外都被父亲贴满了“对子”,也就是春联。在全村老一辈当中,父亲是为数不多上过私塾的“知识分子”,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字。快过年了,乡亲们送来一摞摞的红纸,让父亲帮忙写“对子”。看着乡亲们面带笑容、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取走了“对子”,母亲脸上溢满了自豪的笑容。

从我识字开始,父亲每次写“对子”的时候,总让我在旁边观看。他一边写,我一边念。父亲还不住地夸我识字儿多,我心里美滋滋的。父亲写的“对子”都很有针对性,如果家里是种地的,就写“勤劳耕种”予以鼓励;如果家里是做小买卖的,便写“买卖公平”给予提醒;如果家里有当干部的,则写“为人民服务”真心嘱托。我家兄弟姐妹都在上学,父亲常常写一些励志的内容激励我们“多读书,学做人”。我印象最深的一副“对子”是:读万卷书方行万里路,吃苦中苦才知甜滋味。横批:苦尽甘来。一年又一年,旧桃换新符,我家窑洞上的“对子”贴了一层又一层,而这副对联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父亲去世那年,我才9岁。母亲一直秉承父亲“读书做人”的家风,无论家里生活如何艰难,目不识丁的母亲都咬牙供我们上学,希望我们长大成才。

我15岁时,考上了师范。母亲在我上学走的前一天,专门把村小学的校长请到我家窑洞里,认认真真地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校长说:“考上师范很不容易,要好好珍惜,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城市比咱山里漂亮,也更复杂,灯红酒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那些东西咱可千万不能沾!”

我家离汽车站有8里多的山路,为了让我不耽误坐车上学,母亲凌晨3点就起床帮我做好饭菜。她一次次打开屋门观察天色,却舍不得叫醒我。我醒来的时候,黑黢黢的窑洞里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母亲戴着花镜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缝着行囊。我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听母亲叮嘱:“可要记住校长对你说的那些话呀!”

当我背起行囊走出窑洞的时候,月亮还在村西头的树上挂着。母亲紧紧跟在我的后面,一直送到村外。走在黑暗崎岖的山道上,心里虽然有几分害怕,却不忍心让花甲之年的母亲送得太远。我说:“娘,你回吧,我不怕。”娘说:“走吧,再往前送送。”我只好停下来说:“娘,你不回去,我就不走了。”她终于停下蹒跚的脚步,嘴里还在念叨:“校长说的话你记住了吧?”我说:“记住了!您放心吧!”我走了很远,回头看看,母亲那模糊的身影仍伫立在那里。为了赶车,我不得不踏着黎明前的黑暗大胆地向前走去。翻过山岗,东方渐白。我听见母亲在呼喊我的名字,她一直站在村头的田埂上为我壮行。她担心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会害怕,更担心我把校长的话当成耳旁风。那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着,直到我走出了山坳,甚至到学校的时候,母亲的喊声和校长的“政治课”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师范毕业后,我又念了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走上了工作岗位。30多年过去了,窑洞上父亲写的一副副读书做人的“对子”,窑洞里老校长的那堂“政 治课”,窑洞前母亲的叮嘱,田埂上母亲喊我的声音„„它们一直在我耳边萦绕,一辈子都在叮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我心里扯着一条条的“红线”,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不忘初心,谨慎前行!

30多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这个掺杂着苦辣酸甜的老院子,回到了我早已在那里深深扎下了根的土窑洞前。自从母亲去世后,这里已经变成一种哀思和怀念。哥哥陪我在老窑洞前转了一圈又一圈,向侄子们讲述着我们家的故事。大哥说,他和三哥在家种了一辈子地,日子越来越好,很知足。要我们这些在外面工作的家人永远牢记“努力读书,干净做人,认真做事”的家风家教传承。

快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陆陆续续聚集到大哥家的青石窑洞里。这座窑洞虽然比土窑洞更“先进”,但也已有30多年历史,是我们村较古老的“文化遗产”。像往年一样,嫂子早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端起酒杯互相祝福。按每年的惯例,“家庭民主生活会”在酒桌上如期进行。每个人都要汇报这一年都有哪些收获,都读了什么书,有没有做不守规矩的事情,新的一年有什么想法„„

一串串欢声笑语,一句句严肃叮咛。“努力读书,干净做人,认真做事”这条没有写成文字的家训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窑洞里充满了亲情,充满了幸福,也充满了希望„„

勤学自律伴我成长(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三)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留给家庭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我的家庭是个普通百姓人家,说起我家的家风,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却深植于我心,伴随我的成长。

从我懂事时起,母亲就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生活中,她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令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勤学和自律。勤学,就是好学,奋发学习。我的父母是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中专生,通过刻苦求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深刻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母亲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她常对我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这是母亲的座右铭,朴实无华的语言承载了她一生的追求。

学习上,母亲不仅要求我发奋努力,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平日里忙完家务,大多数时间她会看些教育类书籍,她总说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参加工作后,母亲并没有放缓学习的步伐。她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到高等师范院校进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完成了大专和本科学业,为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母亲的刻苦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小时候,母亲总是让我多读书,教我学会阅读。为了让我融入读书氛围,她常常带我去书店看书,还买一些书让我回家读。她坚持每晚抽出一点时间,陪我一起看书,天长日久,我渐渐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

勤奋学习、阅读求知已从父母的言行中传承到了我的身上,但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影响着我,鼓励着我。每当夜幕降临,我写着厚厚的作业,父母或读书看报、或辅导我学习,家里总有着浓浓的书香气。在温馨的家庭氛围里畅游书海,总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渐渐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知晓了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了“勤”为人生第一要义,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自律,就是言行有规矩,管得住自己。上初中时,母亲曾是我两年的班主任,她的责任心很强,每天早自习总会提前到教室,放学后很晚离开,课间休息时到教室看看,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及时的鼓励。她经常在班会上讲,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校要遵守纪律,能管得住自己,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回到家里,母亲也对我总说,“该学习时学习,该玩的时候玩。”为了让我有规律地学习和娱乐,母亲和我一起制定了家庭学习时间表,规定每晚只能在写完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我上小学时,不论冬夏,每晚八点准时休息。初中的时候,只有周末我才可以“自由”。除了在家学习以外,母亲有时会带我出去游玩,让我增长见识。在母亲的教育引导下,我学会了自我管理,要么认真做事,要么放松玩耍,对我而言这就是最初的“自律”。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我始终牢记父母为我树立的榜样,他们虽然平凡普通,却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从事纪检工作以来,父母时常提醒我,做监督执纪工作,必须自身清净,洁身自好。父母的叮嘱,让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除了主动接受监督之外,更要自律。“自律”,简单的两个字,细细体会,其实从小时候就一直陪伴着我。遵守校规校纪,认真完成学业,在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长大后,我踏入工作岗位,它也一直在身边守护着我。在前不久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步入歧途,恰恰是没有守住最初的梦想,没能抓牢“自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家风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至关重要,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虽然我们家没有成文的家训,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都牢记着父母的教诲,勤奋学习,严于自律,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

言传身教 点滴在心(我的家风故事范文四)

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也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的家庭也不例外,虽没有明确成文的家风家规,但它存在于祖父辈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中。

我的父亲是名乡村兽医,由于技术精湛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父亲经常给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早年读书的过程,对当年特别想继续读书而没有机会深感遗憾。回望过往经历,确实感受到父爱如山。父亲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努力做点生意,支持我们兄弟俩不断读书,教育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前些年生意不好,欠了一些债务,父亲勤劳节俭,不畏艰难,终于还清债务,扭转了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对爷爷奶奶的孝顺也是远近闻名的,现已60多岁的父亲经常在爷爷奶奶住院时悉心照看。现如今我们兄弟俩都有正式工作,生活幸福,每每想起,觉得没有父亲的支持和坚持不会有我们的今天。这就是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恪守孝道、遇事冷静、勤劳节俭、坚持不懈。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爱的人。我年幼时,父亲工作忙碌,我的身边尽是母亲的身影。母亲是个朴实而又坚韧的人,当年在村里当了18年的妇女主任,是个老党员了。家中各种家务以及农活基本落在母亲的身上,照顾我们更是无微 不至。母亲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小时候总能看到母亲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还在为我们织毛衣、纳鞋底。上中学,母亲怕我在食堂吃不好,总为我从家里多送些米到食堂,让我能吃好一些。这就是母亲给我的印象,一个伟大慈祥的母亲,带给我的是善良、坚韧、慈爱、奉献、勤俭。

虽然良好的家风不能代替所有的教育,但它潜移默化的力量深入骨髓,刻印在我们的灵魂上。父母从小对我的口头教育不是很多,但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我,而我的表现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许。幼时我在同辈的孩子中就是口碑最好的,最受大人们信任。上班后受到最多的表扬就是为人正派、勤劳节俭。当时没有思考其原因,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家风对我的影响吧。

现在我也有了孩子,身为人父,肩上就有了更多的担子,教育问题也是随之而来。看到身边有朋友经常训斥孩子,虽然都是正确的道理,但是效果总是不甚理想,我想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呈现出自己如何遵守规则,而不是强迫孩子执行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美,心悦诚服地接收。想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会把勤劳节俭的良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篇三

作者

王跃

无眠的夜,总想起我的母亲:她面对困境的那种坚强,乐善好施的那份善良,对家庭对工作的那种担当,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她一生都在践行着忍耐与坚强,宽容与善良,奉献与担当。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家的传承。

忍耐与坚强

母亲66年结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唯成分论,富农成分的母亲嫁给了贫农成分的父亲。看着那间只有十三四平米刚用石灰水刷过还弥漫着刺鼻石灰水味的婚房,看着家徒四壁只有两个铺盖卷堆在床上的婚房,母亲没有嫌弃和抱怨,从此开始了为这个家终其一生的劳作与奔忙。

那是何等的艰苦啊,没有水了,下班后疲累的爸爸要去五里外的王龙沟,挑两担水要一下午的时光;没有煤了,妈妈要在上班前的四五点钟去白羊墅车站的铁轨旁,把货车落下的煤面扫进筐;那是怎样的付出啊,小姑子饿了,妈妈快去做饭,小叔子病了,爸爸快去照看。爸爸一个月37.5的工资是一大家子人全部的预算。两个人为了一家子心无旁骛地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最艰难的是,孩子们多了,六口人挤在一间十三四平米的房间。在其他兄弟妯娌们为爷爷奶奶的几间房屋争得面红耳赤,谩骂争吵时,我的父母不争不靠,自力更生,省吃俭用,终于修下了自己的两眼窑洞。

在母亲被生活挤兑的满腹委屈,疲累不堪的时候,她就给我们讲姥爷的故事:姥爷是在日本人占领了大西庄村的时候,被一个外号叫“油葫芦”人告密被日本人抓去的。当时姥爷参加了一个抗日组织,专门破坏敌人的通讯设备,日本人白天架起电线电缆,晚上就被我姥爷他们绞断,如此反复。一日晚间,姥爷出去再没回来。后来多方打听,被告密关进了日本人当时在下白泉的监狱里。放狗咬,严刑打,让钻进一个半米的狗洞里直不起身,受尽折磨而死。母亲总说,“姥爷在日本人的严刑拷打下都不屈不挠,这点困难又算什么?”

我们姐弟四个就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成长。或是我们的血液中就奔流着不屈与坚强,或是我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都不怕困难与挫折。我的弟弟,大学毕业独闯青岛,为省钱,打地铺,吃剩饭;为立足,搞推销,做应侍生;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都不叫屈不抱怨地走了过来,终于在青岛站稳了脚跟,事业也小有成就。

母亲面对病痛,也有异乎常人的忍耐与坚强。在她五十岁的那年,晚上天天咳嗽喘不过气来,胸闷睡不着觉,白天照样撑着病体伺候姥姥,照看姐姐家三岁的孩子,给一家子做饭,工作也没有落下。直到躺在医院才得以歇息。想起这些,我总会泪流满面。母亲因骨质增生腿疼得厉害,却也要拖着疼痛的腿干家务。不仅把自己家打扫的一尘不染,而且还要拖着病腿把楼梯一级一级地洒水扫净。至今母亲已75岁,仍坚持不懈地打扫楼梯。

我们几个子女在母亲的影响下,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母亲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宽容与善良。母亲的善良在我们村子是有口皆碑的。记得小时候穷,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就是最幸福的事了。那时候,母亲总是畅想,“什么时候能天天吃上白面馍馍就好了。”一次,一个讨饭的到了家门口时已过了饭点,衣衫褴褛的他走了好几家都没有讨到吃的,饿得已经说不出话了。母亲没再多言,二话没说捅开了火,给他做了碗玉面疙瘩。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我流出了口水,母亲平时都舍不得给我吃啊。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吃食施舍给别人,这何止是善良?

母亲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都能如此的好,对自己家人就更不用说。奶奶50

多岁眼睛失明,那时我家都搬离了村子,住在了城里。母亲下班后要给奶奶带些好吃的,做好饭,扶她去厕所,陪她聊聊天才往家里赶。看见奶奶的衣服旧了,就亲自给奶奶裁衣缝裤。奶奶的家产父母未分半份,母亲却从不计较这些,一如既往地孝敬奶奶。在农村的老人们都羡慕乃你啊有这样的媳妇。

宽容与善良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如今传承给我们,也已成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我们姐弟几个不仅孝顺,而且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母亲从未屈从于落后,从未向愚昧妥协。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知识的崇拜,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母亲在山村务农后几年就成了我们村的民办教师。记忆中母亲的身后总是簇拥着十几个要背书的学生,暑假给学生免费补课那是常事。在得知民办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转正的消息后,母亲人在哪儿,书就在哪儿。洗衣时背书,做饭时背书,上厕所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转正,我们家的生活才开始有了改善。我们姐弟四个在母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习刻苦,接二连三都考上了大学,跃出了农门,母亲长长的舒了口气。

不仅如此,当姑姑家的孩子第一次高考失利,因家贫想放弃学业时,是母亲一再劝说,并拿出200元钱做学费,鼓励他复读。九十年代初的贰佰元对我们家来说是巨资啊。如今姑姑家孩子研究生毕业做了外科医生。

每每思之,我都暗自庆幸,在那个落后的小山村,有这样伟大而明理的母亲。我庆幸我生于逆境中不屈的家庭。我的家庭,给我的不仅仅是衣食的富足,而是一种融入我血脉的精神的传承。

4.我的家风家规故事 篇四

从小,妈妈就教导我要遵守家规,严谨家风,不然就是一个坏孩子。因此我是家里最听话的孩子特别让大人放心。不像家里表兄弟姐妹都野着,到处闯祸。在兄弟姐妹眼里我就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小书呆子”,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过最让我无奈的事是每次闯祸总是要我去好声好气地和长辈要求减轻“刑罚”,这不,还没求成功,清脆地“咔擦”声,伴随着一道来自长辈带着哭腔的的声音:“小姑奶奶,小祖宗,别再乱碰了,你要是再碰,家里的东西就要被你们打光了!”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肯定是妹妹这小妮子和弟弟这混小子又闯祸了,不知又干了哪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又一道声音传来“啪”,一听便知,准是哥哥又把家里某一扇玻璃窗弄碎了。这四个“破坏大王”真是一刻都不能消停。算算,这个星期妹妹已经打碎第五个玻璃杯了;而哥哥姐姐的“光荣事迹”在家族多的数不过来,一件比一件荣耀,这是这个月来第七次打破玻璃窗。长辈们都心疼这花出去的修玻璃窗的钱。由于以上四位大小恶魔干的“英伟事迹”,我们家的家规再次多了一条就是:孩子中除了我,其余人不得靠近玻璃窗。

其余的家规是:吃饭时闭嘴巴嚼东西;吃饭时不要大声讲话,吃饭时不准只吃菜不吃饭;长辈未到时,不准私自动筷子,就算有大人同意也不行,否则视为目无尊长;不许和大人顶嘴,兄弟姐妹之间不准吵架打架,要遵守兄友弟恭,姐疼妹顺的准则……这么多家规限制着,四位“霸王”不得疯了,他们除了顺从最后一条,以上众多家规均被忽略,为表示反抗家规带来的束缚,四位“霸王”决定自成一派,不停地和大人作对。就连我也被他们拉上了“贼船”,被拉着去和大人谈判。兄弟姐妹一个个看我欲哭无泪的表情都说;“没关系的啦,又不是让你去和大人作对,只是代表我们和大人谈判啦!”可是,谁能知道我最讨厌的就是和大人谈判啊,被逼无奈下,我举双手双脚投降,哥哥姐姐素来疼我,弟弟妹妹又依赖我,看着他们可怜兮兮的小眼神我有些于心不忍,还是决定去闯一趟“炼狱”,我敲开了姨父的书房门,和姨父结结巴巴交代来意,却未想,姨父竟然笑眯眯地同意了,我正高兴来着,却不知我前脚刚走,后脚兄弟姐妹四个被齐齐数落了一顿。

长大后,回忆着这段儿时温馨的记忆,发现其实有家规也不坏啊,不但能够约束自己不做错事,还能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跨入中学时期,从懵懂无知中脱出,多少要参加一些家里人熟识的人举办的酒席,自己要大方得体,由于家规限制着,以至于我吃饭时不会发出声响,就不会在一些公众场合出丑。长大后才发现这家规是多么有用处,家规并不坏,遵守家规也是一件好事,能让你受益匪浅。

5.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篇五

老屋那扇石磨

儿时的时光总是在往后无数个岁月年轮的缝隙里穿插交织,极惹人怀念,宛如许久以前心中那只远飞的纸鸢。

离开老屋很久了,在老屋生活过的点点滴滴时常在眼前浮现,老屋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闲适。旮旯里,印象极深的那扇石磨静静地停放着,似乎在讲述流逝的岁月......这扇石磨曾经是家庭的一部分,父母亲对家庭的勤俭持家、对子女的疼爱祈盼、对街坊邻居的厚道处事都能在这扇石磨上唤起记忆。石磨由一整块石头精心打磨而成,正中留有两个圆柱形的磨眼,是五谷杂粮的通道,对应的边沿凹进一个圆洞,那是石磨的耳朵,当木橛死死楔进去后,于是磨棍被绳索套连起来,在人或畜的动力下,石磨便旋转起来,唱出了深沉而久远的歌。

小时候,每当夕阳斜下,父亲和母亲就开始在石磨转圈。需要加工的是父母辛劳收获的各类农作物:麦子、黍、玉米,这是家里一年中最主要的口粮。它们被分类放入磨盘的中央,父亲用尽全身力气狠推磨棍,石磨嗡嗡嗡地叫起来,磨盘上纷纷落着不断流的“雨粉”,那“雨粉”绕石磨在磨盘上堆积高凹参差不齐的粉山。母亲边汗流浃背地推磨,边用一只手持着笤帚向里扫积粉山。到了晚上,石磨加工而成的金黄色小米、扑鼻入香的面粉倒进了粮仓,老屋灶台的锅里翻滚着金灿灿的煮玉茭,那也是刚从石磨上加工下来的,是我这一辈子最喜欢的食物。

董三爷,是老屋宅院里唯一的邻居。在他年轻的时候,媳妇不知什么缘故带着两个儿子离家出走,从此再无音信。董三爷双亲过世后,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母亲给我们讲起董三爷的经历,往往老泪纵横,告诉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要善待老人,能帮一把算一把。董三爷在一个冬日的早上不小心滑倒后,躺在床上在没有起来,那是他生命的的最后时光。那段日子,母亲总是把磨好、煮好的小米饭、面条、馒头让我给董三爷送过去,那时候粮食比较紧缺,我私下问母亲这得送到什么时候呀,母亲还未回答,父亲插嘴进来:小孩子别乱说话,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董三爷走了,走的很安详。董三爷的后事是父亲张罗村里人一起操办的。

后来我读书、升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慢慢的和老屋那些人事越来越远,儿子有天问我,妈妈,听我同学说,石磨豆腐好吃。姥姥家有石磨,咱周末回姥姥家吧?想想也是好久没回去了,答应了儿子。

母亲听说这次回来想吃自家豆腐,早早的把豆子泡好了。我们一到家,年事已高的母亲开始兴致勃勃地磨起了自家泡制好的豆子,磨顶上的豆子,一颗颗,一粒粒都涨得小指肚样,白白嫩嫩,哧哧啦啦地往磨眼里流淌。似乳汁的争先恐后地淌进预先放好的盆里。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开心地叫着儿子的乳名,张罗着我吃热豆腐,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吃着豆腐,她高兴的鱼网纹像两朵怒放的菊花挂在两鬓,两眼激着热泪。在我的记忆里,用自家石磨做成的豆腐白白嫰嫰,把自家腌制的椿芽咸菜剁成碎沫添加一些调料掺进豆腐就着野菜团子食用,别有一番风味,不亚于炖煮鱿鱼的美味。

6.我的家风家训故事 篇六

——我的家风家训小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是一张白纸,要涂成什么样的图案和色彩,就要看父母是否能把自己家族中流传下来的家风传递给了孩子。虽然现在已为人父,但是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诲仍然时常在脑海出现。记忆中的父母和朋友、邻居们的关系总是特别好,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跟别人生过气、红过脸。印象很深的事情莫过于有一次我的母亲出门买菜,没多久邻居家的阿姨急急忙忙的来到我们家,说我母亲被自行车撞了,当我和父亲跑过去的时候,已经发现母亲捂着小腿坐在路边,鲜血已经染红了小腿。旁边是一个满头大汗不知所措的小伙子在一边不停得道歉。看着小伙子慌张的样子,母亲对父亲说,我没事儿不要跟人家生气,送我去卫生所包扎下就行了。随后,我们去了卫生所,所幸母亲的腿只是刮伤,经过医生处理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碍。一路跟过来的小伙子,还是一再表示歉意,说要进行赔偿。父亲委婉的拒绝了,还让小伙子不要太在意。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赔钱,父亲对我说,首先人家不是故意,再就是他不是也陪咱们一起去医院了吗,孩子你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都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当时的我似懂非懂,但是父亲的话却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后来,我也成了家有了孩子,我时常教育我的儿子,要“宁可事事宽待人,不可一时恕待己”,所以对儿子我从来都是做严父,学习必须力争上游,生活必须自理,家里的物品摆放都要求井井有条,遇到困难自己要想尽办法解决,决不能退缩,更让我高兴的是,现在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已经有模有样了。

7.我的家风故事征文 篇七

前,爸爸的小奶奶,也就是我的阿太,在一次下楼时,一不小心,脚底一滑,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脚。这一摔,阿太就在床上硬生生地躺了20年,以后的吃喝拉撒睡就都在了这张床上。从那以后,阿太的体重也从以前的150斤降到了现在的50斤。

在这20年里,自从我的阿太摔断腿后,爸爸的小爷爷也就是我的男阿太就再也没有出远门过,即使要出去也是当天去当天回,因为女阿太身边离不开人,他必须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照顾她。我的阿太有4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当时4个女儿都嫁人了,儿子在杭州读书。所以家里的一切都要男阿太关心照顾。为此,阿太的三女儿虽然嫁在了里山,但她却带着一家人住在了娘家,工作也找在了大源,两个孩子也在大源读书,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男阿太照顾女阿太。在每一次过年时,阿太的三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婆一家是要回里山去的,但是姑婆总是早早地准备好年夜饭,跟阿太们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再回里山,而姑丈也没有一丁点怨言并且非常支持。阿太的其他几个女儿平时也总是会回来看看,帮着搞卫生,帮着洗晒衣物棉被什么的,所以每一次走进女阿太的房间里,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病人的房间,因为里面很清爽很干净,一点异味也没有。尽管女阿太现在耳朵不大好使,但是男阿太、姑婆、小爷爷和姑丈们都会大声跟女阿太聊聊天,而小辈们也就是我的姑姑们和叔叔们也会在女阿太的房间里聊天玩耍,多陪陪女阿太的。

在爸爸讲的这个事情中,我看到了阿太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不离不弃,更看到了姑婆们的尊老和孝顺。

8.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篇八

看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猛地,看到老房子,一种亲切感,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这就是我最思念的地方。

老房子虽老,但他承载着我们家的家风。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良好的家风就像是一位合格的导师,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着我们,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在我们家有三风:善良之风,孝顺之风,勤俭之风。

我家的善良之风。母亲曾经告诉过我:“善不是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我家的院子很大,母亲每年都会在院种一些菜。西红柿、黄瓜、豆角等,每当蔬菜成熟时,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分享给周围的邻居。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们小区新搬来了一户人家,我经常会遇到他们家三个孩子在小区的树下玩。可大夏天的他们竟然穿着长衣长裤,光着脚丫,也没人过问。母亲看他们这不堪的样子,提议捐些物品给他们,并让我跟我的小伙伴儿们一起,发动捐助。随后我们把衣服、鞋子还有些食品,一起给他们送了过去。他们高兴得不得了,而我们心里也美滋滋的。

我家的孝顺之风。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在我和妹妹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们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每次碰到长辈,都要恭恭敬敬地问好,有时候家中有老人生病,母亲都会悉心照顾,他们对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是事事关心,时时挂念。因为他们的言传身教,我会在每次回家时会尽力地照顾他们,爸爸累了,我会给他沏一壶好茶,陪他聊天;妈妈累了,我会给她捶捶背,倒点热水泡泡脚。

我家的勤俭之风。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没有勤俭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将来。”我们家勤俭节约的宗旨就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小时候我要买学习用品或课外书籍时,父母总是给我足够的钱,让我可以挑选实用的学习用品和喜欢的书籍。在我知道同学新买的玩具也想要买的时候,他们会教育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要和同学比吃穿玩,要多交流学习。

如今,我们姐妹家里都是和和睦睦,亲友们团结友善、关系融洽、与人无争,做事公道正派的作法同样受到人们的好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良好的家风,是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是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家族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9.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篇九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是他们告诉我怎样孝敬长辈的。我们家有一个习惯,当然我确信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通常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要等人到齐了,奶奶、爸爸、妈妈都坐好,长辈先动筷子我和哥哥才能吃,好吃的不能独吃,要先给长辈吃。记得有一次,盘子里还有不多的几块排骨,妈妈先给奶奶夹了一块儿,又给爸爸夹了一块儿,最后又给我和哥哥每人一块儿。我问妈妈:“你怎么不吃呢! 你不是很喜欢吃排骨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因为我上有老下有小呀。”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动万分,忙把碗里的那块夹给妈妈,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妈妈上孝婆婆下疼子女的那份苦心!

诚信自古至今都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准则。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爸爸给了我50元钱,让我去买个西瓜。一听说要有西瓜吃,我就很高兴的向外跑去。

看到路边的车上有满满的一大车西瓜,西瓜摊上聚集了许多买主。我也赶紧凑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再卖西瓜。我挑了一个西瓜给老爷爷,老爷爷称了下说:“17元。”我把爸爸给的五十元给他,然后老爷爷找了我83元,他多找了50元。这时,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老爷爷根本没发现多找了。顿时,我的心中窃喜:反正没人注意我,我就直接回家吧!想着,我便偷偷地溜出人群,飞快地朝家中奔去。到了家里,我十分开心地把钱和西瓜都交给了老爸,并说了这件事。结果,老爸竟然板起了脸,把我给狠狠的训了一顿,让我把多找的50元钱还给老爷爷,并且向老爷爷道歉。

10.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篇十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家风故事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是每个家庭的环境、氛围、理念不同,有的讲究勤劳节俭,有的崇尚奋斗拼搏,有的不言不语践行言传身教……你好奇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妈妈从小教导我要尊老爱幼。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说人的一生谁也避免不了两个时期:在年幼时需要悉心照顾和引导,在年老时需要关爱与扶助。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儿童时代,到青壮年时代,到耄耋老人,都会老。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可是很多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他们可能不缺钱花,但是得不到应有的陪伴与照顾。我奶奶觉得城里不习惯,觉得乡下空气好,还可以养鸡养鸭养鹅,喜欢住乡下。因此一有空我和爸爸妈妈就会回去看她,给她做她爱吃的菜,给她包饺子,陪她聊天,听她回忆和讲述她的故事。我们也会把她接到城里,带她去看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长城,去香港澳门。作为炎黄子孙,我觉得我有义务把尊老爱幼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爸爸妈妈孝顺爷爷奶奶,我孝顺爸爸妈妈,薪火相传。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韩非子说“小信成则大信立”,爸爸从小对我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做人必须恪守诚信,男子汉说话必须一言九鼎,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他说诺不轻许,才不容易负人。就是说不要随随便便答应别人什么,否则一旦自己做不到就会导致失信于人。答应帮别人忙也好,约人谈合作也罢,应允了一定要说到做到。我还小,体会不到那种大人之间一诺千金的感觉,所以爸爸要求我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按时起床、准时上下学,他说守时也是诚信的一种表现。他还要求我答应别人的要求一定兑现,记得刚进一年级那会儿,我们班邓思雨特别爱吃棒棒糖,有一天我鬼使神差就答应给她买,可说完没多久就忘了。直到有一天我爸接我放学,邓思雨就找我爸说起这事,然后我爸回家就严厉地要求我从自己的储钱罐里拿钱买两个棒棒糖给邓思雨兑现我许下的承诺,从那以后我就不太敢随便答应同学事了,因为我怕我忘了或者兑现不了。不过通过这件事我也知道了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一定不能轻易许诺,而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当然也可能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的情况,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及时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道歉,人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宪法”,神圣而庄严,它指引着我们,警诫着我们,约束着我们,这就是我的家风故事。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2

花开,蝉鸣,叶落,霜降。四季轮回,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不知不觉我已经是十岁的少年了。望着窗外那轮明月,我限入思索,成长的路上,是谁一路修剪去我的旁枝末节,又是谁点亮一盏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我的思绪在记忆的长廊中寻找着答案。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和睦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生活艰苦,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很好,总舍不得让他们太辛苦,尽管我们家离学校很近,可为了让爷爷奶奶休息好,二年级开始我就被送到了午托班,一开始,我很抵触,不能理解为什么有家不能回,还要花钱去午托班,后来我看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来抢着做饭,每到周末,大伯、姑姑都会来看爷爷奶奶,陪他们聊天,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我渐渐释然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懂得了关心长辈,并慢慢地学会了帮忙做一些力手能及的家务。上行下效,近朱者赤,正是长辈们的一言一行,年少的我懂得了“乌鸦反哺,羊羔跪恩”,懂得了“孝道”,学会了爱,学会了感恩。

在我的家里,奶奶是最受欢迎的人,她在我们小区里人缘超级好,左邻右舍经常夸她。她常常跟我说做人一定要善良,并在生活中一直为我们做着榜样,她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与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分享。我们家种的辣椒成熟了,她会摘下来送给四川来的爱吃辣的保安叔叔;我去采杨梅回来,奶奶赶忙送一些给对门的邻居哥哥;逢年过节,奶奶都要给她那些亲戚们捎去礼物……诸如此类的事,举不胜举。奶奶常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人与人之间就需要有一种融洽快乐的氛围。”我想我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慢慢地喜欢帮助别人、乐于和别人分享,并享受着“行善”这份幸福:我把我喜欢的书捐给学校,我喜欢同学们阅读我的书的感觉;我将穿小的冬衣放到爱心回收箱,我想象山区的孩子们穿上便不再挨冻的样子;莫兰蒂台风过后,我跟着大人们一起清扫路障;这些都让我感到快乐。

收起回忆的思绪,那些看似不清晰、却早已植入灵魂的字眼渐渐清晰起来,我似乎懂了,家风就是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影响你的那些好的习惯,我相信,“孝道、行善”这些美德终将影响我一生。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3

“妈妈,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呀?”“这可得问你爸爸了。”“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呀?”“呵呵呵,我们家的家风就在平时的生活中,等着你去发现哦!”爸爸故作神秘地说。

开饭了!早已饥肠辘辘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还一边不停地在菜碗里翻来翻去拣我最爱吃的虾仁。爸爸看到皱了皱眉头说:“还问咱们家什么家风了,就你这种吃相,家风都让你败光了。”我似懂非懂地看了老爸一眼,连忙站起来给爸爸妈妈拿好碗筷,并一个尽儿地招呼正在厨房忙活的妈妈好来吃饭了。等大家都落座后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是长辈没有动筷子,小孩子不能自己先吃,吃的时候也不能在碗里挑来拣去的,要每种菜都吃一点。”“嗯,我知道了。老爸,这就是咱们家的家风吧!”我埋头赶紧把饭吃了,刚起身要走,老爸又开始唠叨:“晨晨,你看看自己的碗里,还有一个人好养哩!”我一看,原来碗里还粘了许多米饭没有吃干净,我赶紧把碗又“清理”了一遍。

吃过晚饭,妈妈让我去把球鞋洗一洗,我拎起鞋子看了看说:“妈妈,这双鞋子太紧了,要不扔了吧!”说完就把它丢进了边上的垃圾桶里。“这么好的鞋子就这么扔了太可惜了吧!”奶奶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身后,捡起我丢掉的鞋子“我们小时候,一年只有一双新鞋子穿,自己穿不下就留给弟弟妹妹穿,破了补一补再穿。现在,你看看,哎呀!”“奶奶,我来洗!”我一把夺过奶奶手中上鞋子,拿起刷子一边洗一边说:“我洗干净再穿几次,实在穿不下就把它放进旧衣物回收处,说不定其他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还能穿上呢!”奶奶这时才露出了微笑:“好,好,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和妈妈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这可是咱们家的家风哦!”

渐渐地,我从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发现我们家的家风还真不少呢!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勤学好问……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好的家规家风能培养我们成长为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美德少年。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4

家风是一个家庭独特的风气,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他会不自觉的影响家里的每一个人,有了好的家风才能更好的健康成长。我问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爸爸笑着说,“想想爸爸妈妈平常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教你的,那些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呀。”奥!这么想想,我觉得我们家的家风还真不少。

首先是爱读书,我家最大的收藏就是书了,书房、客厅、卧室……到处都是满满的书,爸爸、妈妈常说书是最好的朋友,每年我过生日,收到的礼物也是各种各样的书。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爱上了读书。每天放学回家,钻进自家“图书馆”,拿起书往沙发上一靠,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睡前半小时也是读书的时间,这是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刻,三个人一人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一起喜怒哀乐,宁静的夜里只有翻书的声音在“哗哗”地响着。闲暇时,我们一家经常到书店淘书,我喜欢文学类和历史类,妈妈也喜欢文学类,而爸爸看的最多的则是心理学专业书。我们在书店一呆常常是2、3个小时却浑然不知,深深沉浸在书中,往往是等到爸爸提醒我们该回家了,我才发现脚已经麻了,天也暗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阅读的好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使我能静心,会思考,平时看得多,写作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

另外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妈妈讲的最多了,吃饭要坐好,要用手端好碗,饭粒要全吃完,不能挑食。来了客人要懂得打招呼,与年纪小的一起玩要懂得谦让……我问妈妈,哪来这么多规矩?妈妈说,妈妈的妈妈就是这么教她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除此之外是要坚持,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学舞蹈,因为基本功训练很苦,每次去跳舞我都会哭着跟爸爸说我不要跳了。爸爸没有批评我,而是认真地跟我说:“做事情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能坚持,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困难。”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也就挺了过来。

爸妈每天唠叨的还有很多——“要诚实,要友善,要仔细,要注重过程……”,这也都是我们家的家风。正因为有这样的家风,现在的我才会是人人夸奖的好学生。我爱我们家的家风。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5

在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岁月里,许多家族为了传输给后代良好的精神、品质、思想和价值观,就制定了家风。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我的家风就是:光明磊落、与人为善、知恩图报。你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九个字,里面可蕴含着大道理。

首先是光明磊落。我认为它排在第一位是有原因的,因为做人就应该不做亏心事,心里坦荡荡,不怕别人说闲话,这样的人总是能受到别人的爱戴、尊敬。相反,有些人做什么事情都偷偷摸摸、不可告人,做了见不得人的坏事,自然算不上正人君子,即使不被法律制裁也会遭到他人的冷眼相看。所以,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能干坏事,心里才会舒坦。我从小也立下决心:永远永远永远不干坏事,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其次是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国各地助人为乐的事情更是像星星一样数不胜数。妈妈也常常对我说:“你如果真心地帮助了10个人,不但你的心情会很愉快,而且当你掉进人生道路上的坑时,哪怕有一个人拉你一把都是值得的。要知道,有时生活中的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就会转变为巨大的能量,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的确,我们要在世界上好好地生存下来,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况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帮助别人其实都是在帮助自己。

最后是知恩图报。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不这样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我二年级一天的课间,我不慎在教室的门口摔了一跤,膝盖也流了血。乐于助人的符强就送我去了校医室。事后,妈妈让我多帮助符强。我就问妈妈:“为什么要报答帮助我们的人?”妈妈语重心长地说:“知恩图报不仅是还别人一个人情,更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啊,想做一个好人不单单要与人为善,还应该懂得知恩图报,无论是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

我的家风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让我牢记住要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那么,你的家风是什么呢?请与我分享一下,好吗?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6

我的外婆家是有名的勤劳之家,村里人一提起我外公外婆,就直夸他们是对勤劳的夫妻。

前几年,村里流行上了打麻将、跳广场舞等。整天打得、跳得不亦说乎,甚至吃饭睡觉都不得不拖得很晚。可外公虽然也收到过许多朋友、邻居的邀请,但是每次都一一拒绝了回去。外公有着一块很大的田地,因此每日便把心血放在这块田地上。春天种稻谷、花生;夏天种玉米、番薯;秋天种萝卜、青菜;冬天种大豆、芋艿。田地也总少不了勃勃生机:春天一片脆生生的嫩绿;夏天如草原般幽绿;秋天碧绿中带着点点黄斑;冬天又是一番青黄。这些都少不了外公外婆的一片苦心。

记得有一次,外公生了场大病,大病过后一星期左右,全家十口人再次去外婆家聚餐。那一天烈日炎炎,吃完饭后,大家正聊的热火朝天,这时,外公从房间里走出来,只见他头上戴着一顶草帽,一手拎篮子,一手拿着装满种子的小筐,肩上扛一把大铲,出门了。起先,我们并没有注意,而后才突然发觉,就急急忙忙奔向田地。不远处,外公一人在太阳的曝晒下十分明显,一会儿弯腰锄地,一会儿蹲下播种,脸上大汗淋漓。妈妈立即赶上去扶住外公,劝到:“哎呀,你身体才好,天又这么热,还是回家休息吧,地就让它荒着呗。”外公望着还没种完的一大片土地,摇摇头说:“不行,土地不能荒废,趁着我还有力气,种点儿什么,将来才会有收获,不能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土地资源啊!”大家望着外公那黑黝黝的面庞,都被他的勤劳、固执感动了,都纷纷下地帮外公干起来。连我也抢着帮外公播种呢!外公看着勤劳的我们,呵呵地笑了起来。事后,外公教育全家人:“要勤劳持家,不能好吃懒做,多一份辛勤,就多一分收获。人的一生,总要勤劳、勤恳一点才好。”

我们在外公、外婆勤劳作风的影响下,也爱上了劳动。每到休息日,我们就会去外公家帮他们下地干活,摘花生啦,挖番薯啦,拔萝卜啦。前几天,我还和外公他们一齐学种芋艿呢!在劳动中,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我知道了各种蔬菜庄稼的`名字,还知道了它们的播种的时间,如何播种等等,真是收获满满啊!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勤劳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勤劳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7

我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家庭中,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随时用他们的优良品质影响着我。

我是家中的独生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是一位小公主,同时,我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首先,我的胃口很小,却总是少吃多占,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导致每次都剩饭。一天下午我在家里看书,爸爸突然叫我:“快,过来一下!”我很好奇,于是便走了过去,看到爸爸正坐在电脑桌前,对我说:“你看这些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国家那些山区的小朋友们!你看,他们吃不饱也穿不暖,哪像你,成天剩饭,你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你知道吗?我看了这些图片后深深地感到愧疚,这么多小朋友连吃都吃不饱,我又有什么资格剩饭呢?

我在刷牙的时候,总喜欢把水开着,奶奶每次都会将水龙头关掉,在训斥我多次我仍然没有改正之后,奶奶和妈妈特地和我在吃饭的时候交流了一下,他们告诉我:“我们国家人口多,淡水资源却比较缺乏,你这样浪费水可以吗?你知道吗?非洲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水,都是干涸的,你却还在这里浪费!”“可是我用的是咱们家的水啊!”“哈哈”家人们都笑了,爸爸笑完后突然严肃地对我说:“咱们家用的水难道不是中国的水,不是地球的水吗?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的话,地球上的资源岂不是已经枯竭了吗?以后用水一定要注意啊!”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勤俭节约的用处这么大啊!

现在的我,已经深深地意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与家人们相互监督,在有时候家人们忘了关灯时,我会帮他们把灯关上,不仅仅是在家,在学校也是这样,当看到一些同学没有关水龙头时,我也会替他们关上,我认为,勤俭节约是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更是一个人外在的崇高道德素养的体现,让我们一起携手,勤俭节约,传承这种好精神,更要付以行动,更要去宣传,让我们大家都懂得保护资源,勤俭节约吧!

勤俭节约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更是我的长辈对我的谆谆教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我会将勤俭节约的传统发扬下去,传承下去!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8

家风是每个家庭道德的标准,也是每个家庭的教育的主旋律,更是我应该时刻明记的。好的家风承担着祖祖辈辈们对后代的期望和鞭策。大家应该都知晓“狼来了”的故事:前两次放羊的小孩为捉弄大家寻开心,而欺骗山下的农夫,等第三次狼真的来的时候,山下的农夫再也不愿意去救他的羊。爸爸常用这个故事来告诫我:“做人要讲诚信。”这就是我家的家规。

爸爸要求我讲诚信,同样我们全家人也是这么做的。一次,我们去银行存钱。平日里我对数字特别感兴趣,于是好奇地盯着柜台上的点钞机,前三次都显示出的是“100”,最后一次却只显示了“84”。“1万,2万,3万,4万,您们共存4万对吗?”阿姨微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愣了一下,立马转身疑惑地问站在一旁的爸爸:“老公,你有没有补齐到4万?”“没有啊,就只有38400元。”爸爸肯定地回答道。“不对,阿姨您再数数,我们存的是38400元,不是40000元。”我对阿姨说。“哦,难道是我数错了吗?”于是阿姨又重新数了一遍,“确实是38400元,瞧!您这儿子真细心啊,教育的多好啊。”妈妈微笑说:“没事儿,本来我们存的就是38400元。”

离开银行后,我便好奇地问爸爸:“如果阿姨给我们存的是40000元,那么结果会怎么样?”“等银行下班盘存清点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少了1600元,到那时阿姨就有可能要自己拿出这1600元。或者银行会调当天所有的监控,这样会给银行增添很多很多的麻烦,阿姨因此有可能会受银行的处罚。”爸爸向我解释道。“我明白了,所以我们一定诚信!”“儿子你说地很对,做人要有诚信,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不能要。”爸爸又微笑地对我说。今天我感到阳光特别的明媚,天空特别的蓝,鸟儿的叫声也特别得悦耳。

上一篇:聊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下一篇:商场情人节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