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2024-07-03

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共9篇)

1.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篇一

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3年5月30日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查人:柳秀英

主要内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 参加人员:内五科护理人员

病例介绍:柳秀英,女,67岁,因“反复四肢关节肿痛20余年加重20余天”于2013年5月15日08时32分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关节、双掌指关节、双肘关节、双膝关节肿痛,晨起及夜间明显,活动后稍好转,无红肿及皮温增高,就诊于本院门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抗风湿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遂自行改服中药治疗,多地求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病情逐渐加重,3年前逐渐出现双手指关节、双腕关节、双足趾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未规范就诊。20余天前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加重,出现双下肢浮肿,行走受限,服用曹清华药物,效果不佳,今为求系统诊治,遂就诊于本院,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收住我科。自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差,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体查:体温36.5℃ 脉率:8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30/80mmHg 辅助检查:结核抗体[2013-5-15 11:21:31]:结核抗体TBAbIgG:阴性;结核抗体TBAbIgM:阴性;血常规五分类[2013-5-15 11:21:3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0%↑;淋巴细胞百分比:14.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5.9pg↓;凝血常规检查[2013-5-15 11:38:56]:凝血酶原时间(PT):12.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6.4;肝功能、血糖、血脂检查[2013-5-15 13:12:27]:肌酐:86.5umol/L↑;尿酸:482umol/L↑高尿酸血症;球蛋白:44g/L↑;谷草转氨酶(68U/L↑;甘油三脂:1.82mmol/L↑;总胆固醇:6.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1mmol/L↑;氯:111mmol/L↑;类风湿因子(RF):77;C反应蛋白:33.7;免疫球蛋白G:395mg/dL↓;铁:6.52umol/L↓;肾功能、电解质常规检查[2013-5-15 1]:肌酐:86.5umol/L↑;尿酸:482umol/L↑;球蛋白:44g/L↑;氯:111mmol/L↑ 入院诊断 :

1、类风湿性关节炎

2、骨性关节炎

3、高脂血症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相关依据及护理措施

一、慢性疼痛 与长期关节炎性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关节的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的程度

2、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噪音刺激

3、采取合适的体位,避免疼痛部位受压,如:膝下、足踝下垫小枕

4、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转移注意力

5、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加重关节疼痛,指导患者起床时用温水洗脸、手,晚上用热水泡脚

6、遵医嘱给予消炎止痛药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与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增强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意识,穿防滑鞋防跌伤

2、加强巡视病房,必要时协助患者活动,保证病人的安全

3、当疼痛与活动有关时使用辅助工具

4、制定活动计划,避免在关节疼痛明显是治疗、实验或检查

5、鼓励病人在急性后期加强关节的锻炼,防止关节僵硬,避免长时间不活动

三、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 与关节炎反复发作疼痛和功能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症状减轻后进行四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

2、缓解期每天定期做全身或局部相结合的关节运动

3、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锻炼前应充分准备活动,强度以不引起关节疼痛加重为主

四、预感性悲哀 与疾病久治不愈、关节可能致残、生活质量下降有关

护理措施:

1、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感受

五、知识缺乏 与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

1、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使病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意义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能主动避免诱因

2、多向患者讲解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知识

3、正确指导病人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4、教会病人自觉进行肢体活动及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防止肢体废用综合症,教育病人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坚持服药

六、有受伤、跌倒的危险 与患者关节活动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上下楼梯时扶扶手,或有他人搀扶

2、嘱患者勿单独外出,应有他人陪同

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含钾钙丰富的食物为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寒冷、潮湿、感染、过劳等诱发因素,保持情绪乐观、开朗,保证良好的睡眠

3、遵医嘱坚持正确服药,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依从性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用药的护理

1、来氟米特治疗的护理

其常见副作用有腹泻、瘙痒、可逆性肝脏酶升高、脱发、皮疹等。在使用过程中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沉

2、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护理

让患者了解此类药能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及胃粘膜的损伤。要求患者饭后服用,并在餐前加服胃黏膜保护剂

3、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护理

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关节腔局部应用可减轻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使用过程中监测血糖、血压的变化,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注意补充钙质,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4、关节腔注射后的护理

(1)观察针孔渗血及疼痛情况(2)卧床休息4-6h后再下地活动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皮疹、瘙痒、红肿、发热等状况(4)注射部位2h内不可沾水

(5)2天内局部不能涂药或贴药膏,以免发生感染(6)3天以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

(7)2周内避免患部承受过度的重量负荷、屈膝蹲踞、单脚站立、跳跃等姿势或动作

2.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男30例, 女32例;年龄27~69岁, 平均年龄 (52.4±12.5) 岁。原发病: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例, 双侧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 骨性关节炎14例, 外伤致股骨颈骨折27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评估全身情况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情况及手术耐受能力评估, 包括有无全身或局部的显性或隐匿性感染灶等。

1.2.1.2一般护理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 帮助其完成各种术前检查。术前彻底清洁手术部位并备皮, 确保术前睡眠充足, 如失眠可遵医嘱服用镇静药。

1.2.1.3心理护理由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长时间的疾病折磨使其对生活感到无奈、悲观甚至绝望, 同时由于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否会有较强的负面情绪[2]。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方法及效果, 有条件情况下请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的信息, 消除其思想顾虑。

1.2.1.4术前康复指导术前指导患者康复锻炼的方法, 以帮助术后患者能够较快地恢复。 (1) 体位指导:采取平卧或半卧位, 患髋屈曲>45°, 患肢外展30°时保持中立位, 有效预防假体脱位。 (2) 训练床上大小便: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时须时刻注意臀部要抬起足够高度, 防止人工关节脱位, 并要避免患肢的外旋或内收动作。

1.2.2术后护理

1.2.2.1严密观察病情术后须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的心电图 (ECG) 、血压 (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 引流管要时刻保持通畅的状态, 并注意观察伤口出血及渗血状况, 若有异常情况, 及时进行修复及治疗, 预防患者失血性休克。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每30分钟测量体温1次, 待平稳后改为每2小时测量1次。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受, 对使用术后镇痛泵的患者, 应密切注意其镇痛效果和排尿情况, 若遇患者排尿困难的状况, 可给予留置导尿, 且保持尿量≥60 ml/h。

1.2.2.2一般护理做好皮肤护理, 以防发生压疮。确保患者床铺平整、松软、清洁;按时为患者翻身, 有规律地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1.2.3术后康复指导髋关节置换术的最终目的是重建关节功能, 而术后有效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对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1.2.3.1术后第1天在麻醉作用消失后, 指导患者将患肢取中立位, 外展15°, 进行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运动, 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指导患者主动行股四头肌等长运动, 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10 s, 20~30次/组, 2~3组/d;对于病情较重、不能或不愿主动活动的患者, 为其做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的患肢按摩, 1次/4 h, 20 min/次。

1.2.3.2术后第3天在原有训练项目的基础上,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开始使用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行功能锻炼[3]。运动时切忌负重运动, 练习床旁站立和走动, 根据患者下肢长度, 调节CPM机杆的长度, 从20°开始练习, 3 min/次, 2次/d, 每3天增加10°。

1.2.3.3术后第5天开始进行患肢的髋、膝关节屈伸活动, 且俯卧2~3次/d, 15~30 min/次, 预防髋关节屈曲挛缩。患者可在护士指导下下床活动, 先让患者移至健侧床边, 健腿先离床并着地, 患肢外展曲髋>45°。患者离床活动后, 即可在助行器或双拐辅助下进行站立位练习, 包括外展和屈曲髋关节。患者练习行进时护理者应在旁边看护, 防止其摔倒。

1.2.4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2.4.1深静脉血栓的观察与护理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4]。手术及大量失血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因素[5]。术后48 h,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疼痛、肿胀、皮温低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麻醉清醒后, 指导患者术后要尽早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及肌肉等长练习, 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必要时给予下肢气压治疗。

1.2.4.2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术后感染被认为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 术后要常规使用抗生素, 要密切观察切口颜色的变化, 按时换药并检查切口。

1.2.4.3脱位的观察与护理术后髋关节脱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禁止髋关节外旋和内收, 膝关节屈曲10~15°, 膝下垫一软枕, 抬高20°。当患者需挪移动体位时, 须4人搬运, 同时医生在床尾负责固定患肢外展位置加以协助。

1.2.4.4其他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压疮:术后要求患者卧床, 身体受压部位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定时翻身、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一般2 h翻身1次, 必要时每30分钟1次;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在骨突部位放置软垫, 有条件可使用气垫床。 (2) 肺炎:由于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 且卧床时间较长会影响呼吸功能, 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叩背以促进自主排痰, 必要时行雾化吸入2次/d, 病情较重者可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3) 泌尿道感染;由于手术患者留置尿管, 需用0.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d, 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多排尿, 使会阴部保持干燥状态。

1.2.5出院指导出院前, 嘱咐患者术后3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及侧卧, 坐时要使用有扶手的高椅子, 3周内屈髋不要<45°, 逐渐增大角度, 但要>90°。说明盘腿或跷二郎腿的害处, 避免弯腰捡东西。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 保证身体机能的恢复,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结果

6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术后疗效满意, 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3小结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手术, 对于髋关节病变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本组患者通过术前准备、严术后护理及有效的功能锻炼, 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有效提高术后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1) :155-156.

[2]郭玉萍, 李小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12) :937-938.

[3]孙欣, 闰庆萍, 周筱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8) :3043.

[4]罗盛清, 梁业梅.髋关节置换术后无痛康复治疗效果观察.护理研究, 2012, 26 (12B) :3328-3329.

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三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干预

行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上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使患者能偶尽早下床活动[1]。尤其是针对老年患者,由于其在临床治疗中,往往伴随有其他的系统疾病。因此,对老年人髋关节置换的术后护理,难度较大,一旦有任何环节护理不到位,极易发生髋关节脱位、静脉血栓形成、肺炎、伤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在髋关节置换术的医疗护理中,更应该积极主动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的避免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治愈率。本文就术后的康复护理,进行具体阐述。

1常规一般护理

在护理中,护理工作者应该对每位患者都进行全身的综合性调理,做好饮食控制与饮食指导工作,使患者自身的各项身体机能,重要的身体器官都能够接近或者达到正常水平。并且在饮食护理中,应该注意患者的个人习惯,在尊重每一名患者不同饮食喜好的同时,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高维生素且容易消化的饮食,以达到增强其抵抗力,保持大便通畅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日常饮食上的调节,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2心理康复护理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大多数的患者都受到病痛的长期折磨,因此,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往往非常的高,但又会怕手术无法达到自己的实际期望,担心术后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术前或术后,常常出现性情急躁的情况。因此,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护理人员应该以热情、主动的工作态度,接待患者与之谈心,切实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变化,对不利于治疗的想法,给予及时的疏导与帮助,进而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我们的护理工作者,还应该掌握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以便能够根据不同患者所具备的个人差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更好的树立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能够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3]。

3日常活动护理

要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要告知患者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要伸髋屈膝进行、穿鞋要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术后6周可下床开始练习,患肢不可负重,健腿先迈,患腿跟进。拐杖随后,上下楼梯时,要健腿先上,下楼时患肢先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坐凳不宜超过30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4]。

4预防感染护理

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关节置换术失败。因此,预防感染极其重要。骨水泥单体的释放,影响细胞的吞噬作用,出现排异反应,也可造成感染,故需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坠积性肺炎,尽早鼓励和指导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咯痰。术后留置尿管期间,应保持尿管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患者还要及时防治牙龈炎、甲沟炎等原发病灶。

5预防褥疮护理

因髋关节置换患者年龄都偏大,全身血液循环差,术后又不宜翻身,骶尾部及骨突部位,术后宜辅海绵垫或气垫,让皮肤透气,保持床铺平整、干净、无碎屑,保持病人皮肤干燥清洁,擦痱子粉并按摩身体受压部位。每2h协助翻身1次,或由两名护士分别在两侧将患者臀部抬起,让皮肤透气,缓解压力。翻身扫床更换床单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以防损伤皮肤。

6预防髋关节脱位

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或不正确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粗暴的搬动患者容易造成脱位,所以把患者从手术床移动患者至病床时,应有专人保护髋关节,避免牵拉肢体。侧卧时注意保持屈髋和屈膝,两膝之间可垫软枕,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在进行各种操作和治疗时,应将整个关节托起,不可单纯牵拉,抬动患肢。

7肢体功能锻炼

在术后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肌体功能锻炼。首先,要做好患者的下床方法指导,然后在进行步行练习,做到徐徐渐进的增大肢体运动量,以便较好地执行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并且在出院回家以后,应该尽量避免从事过重的体力活以及剧烈运动,要注意不负重、不盘腿、不做矮凳子,即屈髋<90°。具体如下:在术后6周内,患者不可交叉双腿,不做矮凳子且在座位时应该向前倾,不可侧卧,如若在生活中患者需要侧卧且卧于患侧,则应该在患者的双腿之间应放一软枕。

8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文笔者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愈率,不仅仅与手术技术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还与手术前、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康复指导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对于髋关节置换术而言,不能仅仅将手术成功率寄托于医生的手术技术之上,还应该做好患者的相应术前的心理指导,术后的康复训练,也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够在术后治疗中及时恢复身体机能,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所以说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单纯的、被动的执行医嘱,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病情,也要勤于思考并分析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1]杜杏利,方汉萍.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15(9):532.

[2]张小萍,秦欣荣.21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诊断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11,17(9):19.

[3]阳柳仁.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06):9-10.

4.PCI患者的护理查房 篇四

2014年12月 周盼

1、概述

2、护理评估

3、根据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

4、护理评价

5、健康教育

6、出院指导

一、概述

大脑的血液供应 大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丘脑、脑干、小脑半球)

PCI(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 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TIA是指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以中老年多见(50-60岁)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部分病人病前有前驱症状如肢体无力及麻木、眩晕等。

发病后1~3天达高峰,出现相应脑动脉供血区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

无明显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大部分病人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梗塞除外。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根据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而定,神经系统体征有助于区分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梗死。

常见的症状有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 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三偏征

交叉(一侧颅神经麻痹伴对侧运动或感觉缺失)或双侧神经系统体征提示梗死位于脑干。

特殊类型的神经功能缺失,如,纯感觉卒中、构音障碍伴手笨拙,提示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皮层下或腔隙性梗死。

二、护理评估

1、病史

患者喻良秀,女,58岁,因急起头晕、呕吐2小时,于12月19日12:35步行入院。曾反复出现头晕,呈阵发性,发作时视物旋转、站立不稳,欲倒,伴恶心,欲吐,先后7次入住我科。

2、体格检查

入院时查体:T 36.6℃

P 85 次/分

R 20 次/分

BP 126/67 mmHg。神志清醒,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面容,体型偏胖,扶送入院,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黄染,无肝掌,无蜘蛛痣,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巩膜黄染,口唇红润。颈软,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及干啰音、湿啰音。心率85次/分,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壁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无肝区叩击痛,无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检查:神清,语利,计算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均正常,双额纹对称,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自如,可见水平眼震,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踝反射均正常,双巴氏征(-),双克氏征(-),浅感觉检查无明显减退。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快复轮替试验均正常,昂伯氏征不能合作。ADL评分:55分,NIHSS评分:0分,吞咽功能评定:Ⅰ级。

辅助检查:2014年12月19日头部CT: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21日血常规报告:血小板计数85*10^9/L↓。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含量1.72g/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1.72mmol/L↓。血糖:葡萄糖6.44mmol/L。余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同型半胱氨酸均基本正常。

3、入院诊断

(1)后循环缺血

(2)脑梗死(右基底节区陈旧性病灶)

(3)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组)

(4)颈动脉斑块形成

4、治疗措施

改善脑循环、护脑、调整脂质代谢、稳定颈部血管斑块、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对症支持治疗、颈部操锻炼;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

三、护理诊断

1、有受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头晕、肢体活动不稳有关 护理目标:未发生受伤情况。护理措施:

1)避免增加颅内压,如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便秘。2)安置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给患者做跌倒高危评估,属高危跌倒病人悬挂跌倒高危标识,列入早交

班,病房交班。

4)使用床栏等保护性措施,防止病人受伤。5)把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伸手可及处,病人活动时适当提供帮助,保持周围环境中无障碍物。

6)病人衣裤合身,鞋子防滑,光线充足,地面干净,如有潮湿放置防滑倒标识。

2、潜在并发症:出血

相关因素:与患者应用抗凝药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无出血倾向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口腔、皮肤黏膜等处有无出血。2)密切观察患者大小便情况注意有无内脏出血。

3)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出血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4)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

3、焦虑

相关因素:与担心预后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焦虑情绪缓解

护理措施:

1)认识到病人的焦虑,承认病人的感受,对病人表示理解。2)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消除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

3)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4)使病人感到安全,必要时陪伴病人。

5)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解决问题,鼓励病人当产生焦虑时告诉医护人员。

6)通过连续性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7)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知识缺乏

护理目标: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措施:

1)通过交谈确认病人对疾病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顾虑,针对病人的顾虑给予解释或指导。

2)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介绍病程及治疗。

3)定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提供适合病人所需的学习材料。4)鼓励病人提出问题,耐心给予解答。

5、营养失调

相关因素: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困难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护理措施:

1)给予低盐低脂清淡饮食。2)保证每日的输液量。

3)鼓励自己进食,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6、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长期服用抗凝药有关

护理目标:皮肤完整无破损

护理措施:

1)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2)鼓励多下床活动,勤散步。

3)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热量食物。

4)每日温水擦浴,禁用刺激性洗洁用品。5)静脉输注刺激性药品时注意做好静脉保护。

7、便秘

相关因素:与长期服用口服药,食物缺乏粗纤维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至少2-3天排出成形的软便一次

护理措施:

1)行顺时针腹部按摩。

2)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温开水。

3)指导用开塞露塞肛,必要时按医嘱使用缓泻剂。4)鼓励病人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四、护理评价

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出现,未发生受伤、跌倒坠床事件,患者神志清楚,日常生活能自理,皮肤完整无破损,大小便正常,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对病情及治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脑出血及内脏出血倾向。

五、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按时服用口服药。

2.晨起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10min后缓慢起床,以防体位性低血压致梗死发生。

3.心理护理:多与家属接触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情绪,鼓励家属多探视;向病人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治疗方案及目的,消除紧张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饮食指导:指导病人家属给予病人吃低盐、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饮食。控制总热量,饮食要有规律,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

5.休息活动指导:急性期卧床休息,应取平卧位,注意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床上,床边及下床活动,主动运动患肢。

六、出院指导

1、指导患者出院后注重休息,逸事,增加营养,增强体质。

2、出院后继续坚持做颈椎操。

3、坚持按时服药,巩固疗效,口服泰嘉要注意观察有无黑便情况。

4、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多去公园散步,听音乐。

5.气胸患者护理教学查房 篇五

Nursing Teaching Round of Pneumothorax Patients

欢迎各位护理同仁莅临指导(胸外科护理教学查房)教学查房程序(The Proesses of NTR)

知识回顾 病史汇报 体格检查 护理问题及措施 健康教育 讨论 专家点评指导

知识回顾(KnowledgeReview)

1.定义

气胸(Pneumothorax):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

Gas into the pleural cavity, resulting in product gas state, called pneumothorax.2.病因(The cause ofDisease):

自发性气胸的病因:(1)由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矽肺引起的肺气肿,肺大泡破裂。(2)肺脓肿、肺癌破坏胸膜腔引起。(3)从高气压环境突然进入低气压的环境,如潜水,航空无防护措施。(4)部分病人原因不明。(5)诱发因素有迸气用力提取重物,剧烈运动、咳嗽、喷嚏、大笑、刺激性气味引起呛咳(如炒辣椒时)。3.分类及临床表现(Typ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根据病理结构气胸又分为以下类型:

闭合性气胸(Closed Pneumothorax):胸闷、胸痛、气促和呼吸困难。小量气胸(肺萎陷<30%);中量气胸(肺萎陷30%-50%);大量气胸(肺萎陷在>50%)。开放性气胸(Open Pneumothorax):明显呼吸困难,气促,烦躁不安。

纵膈摆动或者纵隔扑动(mediastinal flutter):伤侧胸内压显著高于健侧,纵隔向健侧移位,进一步使健侧肺扩张受限。致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隔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在呼气时移向伤侧。

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极度呼吸困难。

根据发病原因气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创伤后气胸(Post traumatic pneumothorax):胸部被锐器刺伤后引起;

原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没有肺部明显病变的健康者所发生的气胸,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见;

继发性气胸(second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继发于肺部各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气胸,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癌等。4.检查方法(Check the method):

X线检查(X-ray):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气胸胸片上大多有明确的气胸线,为萎缩肺组织与胸膜腔内气体交界线,呈外凸线条影,气胸线外为无肺纹理的透光区,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大量气胸时可见纵隔、心脏向健侧移位。合并胸腔积液时可见气液面。

CT:对于小量气胸、局限性气胸以及肺大疱与气胸的鉴别比X线胸片敏感和准确。

气胸的基本CT表现为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压缩萎陷改变。

5.治疗要点(Highlight of treatment):

一般处理:各型气胸病人均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肺压缩〈20%时不需抽气,可给予镇咳、止痛对症治疗,有感染存在时应视情况选用相应抗生素。

(1)闭合性气胸(Closed Pneumothorax): 小量气胸:一般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无需处理;

中、大量气胸:可通过胸腔穿刺抽尽积气减轻肺萎陷,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采取镇痛抗感染措施。

(2)开放性气胸(Open Pneumothorax):

紧急封闭伤口:迅速用凡士林纱布或衣物封闭胸壁伤口,并进行外包扎;

穿刺抽气:暂时解除呼吸困难;

清创: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进行,并常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开胸探查:怀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时;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吸氧,补充血容量,积极纠正休克。

(3)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 迅速排气减压:

抽气:肺压缩〉20%的闭合性气胸,尤其是肺功能差的肺气肿病人,抽气是迅速解除呼吸困难的首要措施。

 抽气方法:

简易法:用注射器进行抽气,此法适用于急救,也便于病人运送。

闭式引流:适用于张力性气胸,水封瓶中不再有气泡逸出,且玻璃管中液面不再波动,胸片证实肺已复张,即可拔管。

持续负压吸引:闭式引流一周以上仍有气泡逸出,说明破口未愈合,应加用负压吸引,以利肺复张。镇痛镇静:减轻痛苦,缓解紧张情绪;

开胸探查:若引流管内持续有气泡冒出且呼吸困难症状未缓解行; 预防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The thoracic cavity closed drainage)

目的与适应症:

目的:引流胸膜腔内积气、积液和积血;重建胸膜腔负压,维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适用于:气胸:中等量气胸或张力性气胸;外伤性中等量血胸;持续渗出的胸腔积液;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瘘;开胸术后。

置管方法: 积液(或积血):引流选腋中线或者腋后线第6~7肋间置管; 2 积气:引流选患侧锁骨中线第2~3肋间置管; 3 脓胸:选择脓液集聚的最低位置置管。

引流装置的分类

1,引流袋引流:适用于吸管引流,多用于引流胸腔积液。引流管直接接到一密封地所料引流袋。因没有水封瓶不能产生负压,因此,不适用肺内仍有漏气的病例。

2,水封瓶引流:适用于大部分病例,可排出胸内积气、积液、积血及脓液。

3,水封瓶负压吸引引流:因能加大胸内负压,故适用于胸内肺膨胀不良残腔较大的病例。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保持胸闭引流的密闭性: 由于胸腔内是负压,为了防止引流液倒流而发生逆行感染,要确保患者的胸闭引流瓶平面低于胸腔引流口平面至少60 cm,嘱患者活动时不要将引流瓶提的太高,更不能跨床。引流管不要过长,以防折叠。为防止胸腔管与外界相通,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双钳双向夹管;为防止患者外出做检查时,管路连接不紧密或引流瓶倾斜至水封管露出水面等情况发生,应用两把钳子不同方相进行夹管。若为有齿钳,其齿端需包裹纱布或胶套,防止夹管时导致引流管破裂、漏气。若引流管从胸壁处脱出,应立即用手指捏紧引流管周围皮肤,在用凡士林纱布或胶布封闭引流口,并做进一步处理。

2,保持胸闭引流的通畅性:

(1)观察引流管的水柱波动情况:水柱波动不仅可以观察胸闭引流的通畅性,还可反映肺膨胀的程度。正常平静呼吸时水柱波动为4-6cm。随着余肺膨胀,残腔变小,负压逐渐变小,水柱波动仅为2~4cm或有轻微波动时可以考虑拔管。水柱波动的范围愈大,提示胸腔内残腔较大,肺膨胀不好。水柱波动逐渐消失是引流管拔除的重要指征之一;而当水柱波动突然消失,则考虑可能是管路不通畅或阻塞。鼓励患者经常咳嗽,以利于肺复张。

(2)定时挤压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当引流液为血性液时,需每1—2小时挤压管路1次。操作时双手握住引流管l0~ 15 cm处,双手前后相接,一手手心向上,贴近胸壁,将引流管置于指腹与大鱼际之间,另一手在距前面一只手的下端4—5cm处阻断引流管,前面的手高频快速用力地挤压引流管,随后两只手同时松开,利用引流管内液体或空气冲击将堵塞引流管的血凝块或组织块冲出,如此反复。或用滑石粉捋管:将滑石粉涂抹胸管表面,右手卡住上端胸管,左手自上而下卡住胸管向下滑行,致胸管下段后右手松开。此方法可加大胸管负压,引流出不太坚固的血凝块或凝固的纤维素。

3,观察引流管气体排出情况漏气可分为3度:患者用力咳嗽、屏气时,引流管内有气泡排出者为Ⅰ度;深呼吸、咳嗽时有气泡排出为Ⅱ度;平静呼吸时有气泡排出为Ⅲ度。Ⅰ-Ⅱ度漏气在2-5天后即可自愈;Ⅲ度可逐渐转为Ⅱ度、Ⅰ度,于5-7天后自愈,若有大的支气管瘘或残端瘘会出现持续有Ⅲ度漏气及出血或感染征象,需另行处理。

5,观察引流情况:定时观察引流液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等,并详细记录;胸壁处伤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引流量多、持续呈现红色或伴有血凝块,提示胸膜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因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处理。

6,预防感染:一切均应坚持无菌操作,换瓶拔出接管时要用消毒纱布包好,保持引流管、接管及引流瓶清洁,定时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一般每日定时更换水封瓶一次,并测量记录24小时引流液色质量;水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不可倒转,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以预防胸腔内感染。

6,拔管指征:胸腔闭式引流术后48-72小时,观察24小时引流液少于50ml,无气体溢出,胸部X线摄片呈肺膨胀或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或气促时,可考虑拔管。拔管时指导患者深吸一口气,吸气末迅速拔管,用凡士林纱布封住伤口,包扎固定。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症状,切口漏气、渗液、出血和皮下血肿等。

病史汇报(Case Report)

患者基本信息(Patients with basic information)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既往史(Past medical history)体格检查(Physical check)阳性体征(Positive signs)主要治疗护理(Primary care)

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请各位老师跟我们一起到病房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

护理问题及措施(Nurs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1、P:气体交换受损((Imnaired Gas Excanse))E:与胸腔积气有关

(1)评估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型态及其变化(2)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训练,改进呼吸方法(3)给予病人鼻导管吸氧2-3L/min(4)给予病人半卧位,以利于气体交换(5)保持胸管引流通畅

2、P:清理呼吸道无效((Ineffecthe Airway Clearance))E:与切口疼痛有关

(1)评估记录痰液的颜色、量、粘稠度(2)给予氧气吸入,评估记录用氧效果(3)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定时给予翻身、排背(4)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5)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3、P:疼痛((Pain))

E:与手术刺激、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有关(1)评估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影响因素

(2)帮助病人找出能够舒适的方法,如:止痛药、分散注意力(3)生命体征平稳后改半卧位,促进渗血、渗液的排出(4)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管道牵拉刺激引起疼痛(5)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4、P:焦虑((Anxiety)): E:与患者担心病的预后有关

(1)评估和记录病人的焦虑程度,识别来源(2)帮助病人转移注意力

(3)与病人进行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鼓励其发泄心中的不满(4)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病人的躯体症状(5)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预后(6)提供安静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

5、P:潜在并发症——出血、漏气、肺部感染等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胸闷、胸痛是否加剧及病人神态、呼吸、尿量

(2)保持胸管在位通畅,定时挤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大于100ml/h,及时通知医生

(3)注意观察胸腔引流瓶中是否有气体溢出,观察患者引流管口周围皮肤是否有皮下气肿

(4)避免胸腔引流瓶使用负压吸引

(5)保持伤口及床单位清洁、干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6)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1、休息与活动:不稳定气胸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过多搬动,因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咳嗽排痰及胸腔引流,所以对于血压平稳者取半卧位。如有胸腔引流管,病人翻身时,应注意防止引流管扭曲及脱落。

2、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便秘,如2日未解大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引起胸痛或伤口疼痛。

3、胸腔闭式引流

(1)体位与活动:手术后病人通常采取半卧位,使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和引流。(2)引流装置的位置:为防止引流液倒流入胸腔及利于引流,引流瓶应放在低于病人胸部的地方。

(3)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留出适宜长度的引流管,以利于病人翻身,同时注意避免扭曲、受压或脱落。

(4)引流记录:注意观察引流管的量、色、性状和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

(5)预防感染:在插管,引流排气和伤口护理时,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伤口敷料每1—2日更换一次,如有分泌物渗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6)拔除导管:引流管未见气泡溢出,病人无胸闷、呼吸困难,可能病人的肺组织已复张;无气体溢出后24小时后再闭管24小时,复查胸片,肺全部复张后可拔管。

4、用药指导:病人疼痛剧烈时,按医嘱给予止痛药,观察止痛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胸腔引流的病人,在肺完全复张后可引起胸痛,向病人做好解释,以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刺激性咳嗽较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止咳药。

5、心理指导:本病起病急骤,病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会因疾病的困扰而焦虑不安,更多因缺乏知识,对排气治疗充满担心、恐惧;病人常困紧张或疼痛而畏惧活动、失眠、烦燥等。药多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说出内心感受,及时解答病人的疑惑,做各种检查前,向病人做好必要的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病人呼吸困难期间应可能床旁陪伴,积极协助处理病人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宣教疾病知识及闭式胸腔引流的目的,消除病人的恐惧及担心。6疼痛指导: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利于休养的病房环境,指导病人卧床休息,与病人共同分析疼痛的病因,如为引流管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教会病人床上活动的方法,如改变体位时,用手固定好胸腔引流管,避免其移动而刺激胸膜,深呼吸,咳嗽或活动时可用枕头或手护住引流管处的伤口,半卧位时,可在引流管下方垫一毛巾,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及防止引流管受 压,教会病人自我放松技巧,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广播或看书看报,以 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遵医嘱积极治疗原发病,充分认识气胸发后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保持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在气胸痊愈后的1个月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骑自行车;避免拾提重物;避免屏气等用力过度增加胸腔内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多进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戒烟。一旦感到胸闷,突发性胸痛或气急则提示气胸复发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讨论(discuss)

1、胸管脱管处理?

若引流管从胸壁处脱出。应立即用手指捏紧引流管周围皮肤,在用凡士林纱布或胶布封闭引流口,并做进一步处理。

2、气胸的分类?

根据病理结构气胸可分为以下类型: 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根据发病原因气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创伤后气胸原发性气胸继发性气胸

3、胸腔闭式引流管目的与适应症:

目的:引流胸膜腔内积气、积液和积血;重建胸膜腔负压,维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

适用于:气胸:中等量气胸或张力性气胸;外伤性中等量血胸;持续渗出的胸腔积液;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瘘;开胸术后。

6.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篇六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 男39例, 女29例;年龄62~85岁, 平均7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53例, 股骨头坏死11例, 骨性关节炎4例;同时合并高血压22例, 冠心病15例, 糖尿病19例, 慢性支气管炎16例。均在气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THA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极易引起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3]。因此, 护士应热情接待,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THA的常识, 介绍THA的手术方式、麻醉方法以其围术期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使患者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 以良好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 (2) 一般护理:了解患者以往的用药史及过敏史, 完善各种术前辅助检查, 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消毒, 以减少术中感染机会。对术中所用器械进行严格检查, 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同时准备好必要的急救器械和急救药品, 以备万一。 (3) 术前康复指导:包括术前体位训练、床上排便训练、下肢肌肉锻炼和关节活动训练、以及指导正确使用拐杖或助步器等。

1.2.2 术中配合

(1) 手术体位:取健侧侧卧位, 健侧肩部嵌入硅胶体位垫槽内, 患侧上肢置手架软垫上, 骨盆固定于骨盆固定器内, 摆放手术体位的动作应轻柔, 软垫厚薄适宜, 骨盆固定器的松紧应适当, 避免压迫神经和血管。 (2) 管理静脉通道。一般选择健侧上肢留置静脉留置针, 必要时可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输液[4]。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尿量, 以便进行合理的补血、补液。 (3) 术中严密监测: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 且往往合并有各种慢性疾病, 再加上心理紧张和手术刺激, 手术过程中极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5]。因此术中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同时注意患者的脸色变化及术中出血情况。另外, 应注意预防骨水泥反应综合征和脂肪栓塞的发生[6]。 (4) 检查假体:拆包装前应注意假体包装袋的完整性及有效期, 同时注意核对假体的规格和型号, 以免弄错。

1.2.3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术后常规吸氧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以防发生急性心衰和肺水肿;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 密切观察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颜色变化, 如发现引流量过多或聚减或颜色鲜红, 均应及时告知医师。 (2) 患肢护理:术后将患肢置于外展15°~30°中立位, 用皮牵引或穿丁字鞋制动, 搬动及变换体位时, 应注意将整个骨盆托起, 切忌屈髋动作以防关节脱位, 如患者出现髋关节剧烈疼痛或发生脱位时, 应立即告知医师, 进行及时处理。 (3) 并发症的护理:术后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床单的平整、干燥, 每隔2~3h按摩骶尾部及足跟一次, 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的形成;常规使用镇痛剂镇痛2d以减少术后疼痛;早期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主动活动踝关节, 密切观察有无胸痛、咳嗽、气促现象,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4) 术后康复指导: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术后第1天, 利用拉吊环做引体向上运动及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训练。术后第2~3天指导患者活动双上肢, 保持上肢肌力, 术后1周协助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

1.3 观察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Mc Gilll疼痛强度指数 (PPI) [7];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8]。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 (1.7±0.5) h, 出血量 (154±19.6) m L, 术后患者的PPI评分、SA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改善明显,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术后12个月随访, Harris评分为优56例, 良8例, 中4例, 优良率为94.12%。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各种终末性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重建一个与正常髋关节功能相近的人工关节来矫正畸形、缓解疼痛、稳定和改善关节功能,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想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 离不开术者的精湛技术和围术期的精心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 加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能确保手术安全, 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睿, 许燕杏.康复训练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4) :30-31.

[2]邱树梅.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 7 (6) :76-77.

[3]谢锡清, 李绮玲, 谢锡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J].肇庆医学, 2010 (2) :20-22.

[4]陈小琼.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 :186-187.

[5]黄绍农, 曾邦雄.临床麻醉新理论和新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60-363.

[6]李军, 马忠泰, 刘玉和, 等.髋关节置换术中扩髓并发脂肪栓塞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3) :171-175.

[7]Melzack R.The 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J].Pain, 2007, 30 (4) :191.

7.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篇七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寿命已普遍延长,老年人口数也因此相应增加,髋关节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处理能力的最大障碍之一,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应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减轻疼痛[1]。在为老年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首先做好术前的护理,完善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的色、量等,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康复护理所遵循的原则。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通过26例患者的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前、术后观察,认真的指导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要领,详细的出院指导,使人工髋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6例,均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6例,女20例,年龄68~85岁,19例跌伤致股骨颈骨折,7例车祸致股骨颈骨折。

方法及效果: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并及时进行各项术前检查,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18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8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1例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护 理

一般护理:术前进行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养饱和度、血糖等,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伤口疼痛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术后,保持引流通畅,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并保持持续负压,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以及血块堵塞,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术后4~6小时内引流量>300ml,色呈鲜红或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止血、输血的准备工作,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表情,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还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伤口处放置引流管,避免术后血肿的发生,24~48小时内将其拔除。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体位不应一成不变,主要取决于手术中所安置的人工臼杯前倾角与假体柄前倾角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患者体位[2],因此,术后需与手术医生交流,了解术中安置的人工髋关节位置,这对术后正确的体位护理有重要的意义[3]

术后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①术后当天,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膝关节活动训练,鼓励患者行踝、膝关节屈伸2~3次,5分钟/次。②术后第1~3天应将下肢略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屈伸关节,慢慢地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下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3秒,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转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3~4次/日,每次重复5遍。健侧肢体练习,屈髋、屈膝收缩健侧下肢肌肉,每2小时练习一组,每组30次,每次持续10-15秒。通过本阶段的锻炼基本消除患肢肿胀,患侧大腿,小腿肌肉能够协调用力、做出肌肉舒缩动作。③术后第4~7天,屈伸髋、膝关节练习,患者可以自主髋、膝关节屈伸,使脚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关节向两侧摆动,主要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试验,大腿前方肌肉绷紧,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钟,慢慢放下,重复练习直到感觉大腿肌肉有点儿疲劳,为患者下床锻炼做准备,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坐床边→床边站立→拐杖行走及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及家属、陪护共同掌握协助患者上、下床的方法,从健侧移坐至床边,待患者适应后离床沿站立,健肢负重,患肢不负重,直至下肢肌力恢复后进行站立、后伸、外展练习。将患肢慢慢后伸,抬头挺胸,保持上身直立,拉伸屈髋肌群,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髋关节内收肌30次/组。每天3组。应避免髋关节屈曲>90°(>90°会增加髋关节脱位危险)。④术后第8~14天,训练到患者有足够的力量可自行站立时,可在护理人员和学步器的帮助下进行3点交替步态训练或扶拐杖进行4点交替步态训练,逐渐过渡到2点步态,使患肢部分负重和4点步态完全负重,然后由双拐杖過渡到单拐杖到弃拐杖行走,最后进行生活习惯训练,如:坐床上穿、脱鞋袜训练,下楼梯训练。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及指导: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必须指导患者坚持在家训练,一般情况下扶双拐,行走6~8周,这期间继续住院时的各种锻炼,逐渐加大运动量,增加行走距离,术后8周~4个月,此阶段主要锻炼提高肌肉的整体力量。可使用单侧手杖、单腿平衡练习。术侧单腿站立1分钟,指导患者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如:跷二郎腿、坐位穿鞋、坐矮凳及弯腰拾物。不论平卧位还是行走时,尽量不要向外旋转髋关节,以防假体脱位,为保护假体和延长假体的寿命,要求患者禁止跑步、跳跃、爬山和举重等活动,并控制体重以减轻假体负担,属患者术后1、3、6个月来医院复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通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手术”,之所以有

这种说法,是因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成型术是患者一次特殊的身体体质考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护理工作和康复指导在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它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知识,术后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功能恢复是治疗与护理的终极目的,通过规范的功能练习,患者的功能大多有满意的恢复,基本能完成日常生活并照顾自己。这一过程繁锁而艰苦,需要护士具有很好的耐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8.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篇八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5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术后的康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手术疗效[1]。髋关节、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且年龄多在70岁以上,鉴于老年人体弱多病,各脏器机能衰退,并且卧床时间较长,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引起死亡,因此做好老年人髋关节、髋臼及股骨头骨折的护理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指导应用,解除了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方面具有良好效果,收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资料来自于本科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收入1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3例。年龄 65~92岁。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严重风湿性关节炎1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本组病人均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条件,术前宣教、术后规范化护理及康复指导。

1.2 方法 对本科髋关节置换术的10例患者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做好出院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2结果

本组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手术前及手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未发生褥疮及伤口感染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6例病人均康复出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例患者伤肢由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经下腔滤网植入术溶栓治疗后康复出院。

3讨论

3.1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指导:术前康复指导对老年患者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及踝关节的主被动锻炼。

3.1.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效果,术前要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详细告之手术方法、手术疗效以及注意事项,向其提供一些有关手术及康复过程的资料,了解人工关节置换的目的和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和恐惧;解答患者对手术的疑虑,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所以一定要在术前向患者详细耐心地讲解有关手术的原理以及安全性、成熟性,从根本上打消患者的顾虑和担心,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1.2术前康复训练的指导 :术前3d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的尿潴留和便秘。患者入院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也可在家属协助中做,如臀中肌训练、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直腿抬腿训练、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以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等。

3.1.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协助和指导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加強气压治疗、多频排痰机治疗,预防压疮。多饮水每日在2500ml以上,预防尿路感染。有效咳嗽,吸烟者禁烟,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3.2术后护理

3.2.1生命体征的观察由于术者大多为高龄人群,且手术创伤较大,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患肢末梢血运的变化,注意加强患肢保暖。应用心电监护,监测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持续吸氧4~6L/min,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3.2.2引流:手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持续低负压引流,并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等。若引流量过多且颜色鲜红,则应注意血压的变化,必要时输血。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8~72h拔出(根据病情拔出引流管)。如发现引流液引流量>100ml/h时,应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

3.2.3体位护理:术后指导“轴线”翻身是护理的重点内容,防止脊柱扭转是关系到手术成败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翻身时由2名护士进行。术后平卧6h以压迫伤口止血,6h后轴线翻身,2h/次,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3.2.4预防压疮的护理:由于病人多为老年人,压疮的预防至关重要。病人早期先避免翻身,可通过健侧肢体支撑、抬高臀部的方法来减轻对骶尾部长时间的压迫。同时也可以在病人臀下按摩,以促进骶尾部的血液循环。

3.2.5 家庭康复锻炼期:患者一般在伤口愈合10~14天拆线后出院,而术后机体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出院后,患者在家庭康复期间应继续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训练量以不引起伤肢不适为宜。住院期间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能得到有程序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出院后有些患者急于求成,提前采取不正确的坐姿、睡姿及上下楼、用拐等方法,导致手术治疗的失败,所以家庭康复指导是院内康复指导的巩固与延续,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2]。

3.3 出院指导:向出院的患者及家属详细讲清楚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患侧髋关节的正确活动及保护方法,加强营养,防止脱位等并发症,定期到医院检查,若有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一般在手术后两周切口拆线可出院[3],术后1个月内不宜长时间坐位和站位,坐位时重心后移,身体前屈不能大于90°。出院3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逐步加强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训练,由扶双拐至单拐至弃拐,患髋由部分负重至全部负重,不跑跳、不下蹲、不侧卧、不持重物。

4结论

总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多为老年患者,因病患创伤影响活动,有长期卧床病史,全身机能衰退,患肢肌肉萎缩,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因此为提高手术效果,对THA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尤为重要。由于假体有使用寿命,容易发生假体松动塌陷,需要二次更换,目前有待于解决。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术后有计划地指导功能锻炼和下床活动,做好出院指导,有利于患者顺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38-3239.

[2] 谢秀霞,李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1,第四卷第三期:119.

9.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查房详解 篇九

临床护理路径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 为由临床大夫、护理研究成员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针对特定疾病、手术制定的适当、有序和合理的康复照顾规划, 以减少恢复延迟与医疗浪费, 使治疗对象获得最佳的护理品质[2]。将中医治疗措施融入HR手术护理路径是一种为髋部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服务的成熟的医疗服务模式[3,4,5,6]。本研究通过收集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27例进行研究, 实施中医护理路径, 对中医CNP在HR术护理质量的作用进行评估, 探讨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为护理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在肇庆市中医院骨科病房住院行HR术患者53例, 男36例, 女17例;年龄41~75岁, 平均54.6岁;其中因股骨头坏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者21例, 髋关节发育不良者5例, 髋部周围骨折者27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 采用常规术式。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均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按常规遵医嘱进行护理, 采用随机教育方式给予护理指导;实验组自入院起就进入中医护理路径, 按照相关的临床护理进行辩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 情志护理:护理研究成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耐心劝导, 并向其解释疾病以及手术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愈后情况, 以消除患者善太息、抑郁、多疑、自卑等临床指征;深入浅出地向其讲解情志因素与手术康复的辨证关系,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并消除其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恐惧手术等临床指征。 (2) 饮食护理:围手术期嘱咐患者进食富含高蛋白、维生素、适量脂肪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以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能量, 禁饮酒、浓茶、咖啡及食用辣椒、胡椒、葱、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少食多餐, 忌暴饮暴食。 (3) 中医辨证施护:气滞血瘀患者适当给予丹参、玄胡、郁金、三七等滋阴补血、化瘀止痛类中药, 加强行气活血止痛;气滞湿阻之证型者适当辅以陈皮、赤小豆、冬瓜皮等行气通滞、利水祛湿类中药[7];肝肾亏虚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 适当辅以杜仲、桑寄生、熟地、大枣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类中药, 助舒筋通络止痛。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满意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舒适指数。

1.2.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数据均输入计算机, 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 各组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 采用t检验, 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平均满意率差异统计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满意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 具有临床参考意义。见表1。

注:两组患者满意率评分的进行t检验, P<0.001, 可认为两组总体评分不相等

2.2 患者并发症以及舒适指数比较

经过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舒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意义。见表2。

注:两组患者并发症以及舒适指数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医疗行为的关键组成成分, 是医师医嘱的直接执行人, 是观察患者治疗情况的第一道关, 要求我们护理成员应在提供护理操作时耐心、有同情心、能善解人意, 满足患者潜在的需求[8]。护理质量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客观表现, 是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院服务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医院各级护理管理者必须认识要以提供优质护理为核心工作, 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护理路径是指由大夫、护理研究成员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 以减少康复的延迟与资源的浪费, 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2,9]。中医护理路径是将中医治疗手段与现代临床路径相结合, 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服务的成熟的医疗服务模式[3,4,5,6]。

对进入中医护理路径的髋关节置换患者由责任护理研究成员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介绍, 解释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取得患者的合作, 并在路径上对患者需要的已执行的内容打勾并签名。责任护士按照路径上的指示进行护理, 具体实施措施参考既往文献制定, 具体包括: (1) 入院路径:需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协助大夫完成体格检查。进行入院指导, 包括病区环境、规章制度、饮食、休息、主管大夫、责任护理研究成员、综合槽的使用等。安置患者体位, 尤其对牵引、石膏外固定、卧床患者应注意保持关节功能位, 以保证固定关节的最大效能; (2) 术前路径:根据中医护理路径要求进行手术前护理、手术前1d护理、手术晨护理。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及时收集患者的各种检查诊断资料, 进行手术后适应性锻炼, 进行必要的科普宣教; (3) 术后路径:按照中医护理路径指导妥善放置体位,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以及患肢的血液循环、伤口渗血情况, 解除患者的疼痛, 满足其生理需要。指导其功能锻炼, 促进功能的恢复, 防止并发症, 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4) 康复路径: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具体病理状态, 并明确出院后的治疗护理内容及重点, 包括固定时间、药物治疗、功能锻炼方式方法及复查时间等, 并对症加强适应生活训练, 以提高自护和生活能力; (5) 中医辨证护理:根据不同证候给予相关中医药护理及饮食康复措施[10,11], 根据患者证候分型实施辨证施护,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中医护理措施。中医护理路径组长、护理研究成员随时检查患者的治疗进展及措施落实情况, 及时进行监督指导。

本研究表明, 运用中医辨证护理原则在HR术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后, 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 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指数。由此, 促进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发现患者的思想动态, 使患者主动配合, 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满意度, 显著地提升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在中医护理路径中, 用打勾形式记录, 从而减轻护理研究成员大量的书写记录时间, 将她们从繁琐的文书中解脱出来,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了护理品质。中医CNP通过在HR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路径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患者护理质量的作用, 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选择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伤患者53例, 分为中医护理路径实验S组和常规对照D组, 比较2组的患者留医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指数。结果采用中医护理路径, 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 ;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舒适指数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护理路径在HR术患者中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上一篇:在远方高一作文下一篇:给年轻干部的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