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共8篇)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篇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做好贵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贵州省民委副主任
刘晖
有机会参加教育部召开到2009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感到十分高兴。这里,我就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情况作简单汇报和交流,以求教于各位领导和同志。
一、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的基本省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省份,堪称少数民族语言“富矿”省。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贵州宝贵的人文资源。全省总人口近4000万,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人口15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9%。在全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和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全省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其中有500多万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的人不懂汉语,有200多万人只是半懂汉语。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通晓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上世纪50年代新创民族文字诞生后的1957-1958年,贵州陆续开展了苗文(4种)、布依文、侗文和彝文(本民族传统文字)的实验推行工作(期间还在壮族地区推行过壮文)。1959年以后,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曾一度中断。自1981年秋开始,我省民族语文工作得到恢复实验推行。推行工作由最初的几个县逐步发展到高峰时的57个县(市、区、特区)。到目前,共开办农村扫盲点6000余个,学员45万余人,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点)1350多个,学生37万余人。加上其他渠道的学习,全省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100余万人;民族语文课本、读物及报刊杂志近100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
5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省推行民族语文是成功的,是符合贵州实际的,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对促进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民族语文工作十分重视。在2008年10月的全省第六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在不通晓汉语的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林树森省长在2008年5月12日 省政府第一次民族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少数民族不但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而且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省民委认真组织学习省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既要站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高度认真思考,也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母语教育与民族教育的规律,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协同配合我省教育主管部门,探讨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及时把省领导关于大力支持“双语”教学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2008年12月初,根据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石宗源同志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主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精神,按照我委的具体分工,语文办提出并上报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石宗源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双语教育工作的初步意见》。
二、2008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我省民族语文工作
一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先后到我省黔东南、铜仁、六盘水、黔南州等州、市、地调研,共走访基层单位和教学点28个。
二是开展了新创民族文字学习使用认同情况内部调研。先后在雷山的陶尧小学、凯里学院、省委党校第38期民干班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多数看法对新创民族文字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主张从民族工作大局上慎重对待新创民族文字。此项调研为民族语文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认真传达学习和贯彻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4月6日 至9日,国家民委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会议。省民委党组对学习贯彻国家民委“海南会议”精神十分重视。委主要领导及时听取了会议精神汇报,委主任办公会议认真组织了传达学习,研究了结合省情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二)认真抓好双语文教材、读物、工具书的编译出版工作
一是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苗语文(川黔滇方言、湘西方言)、布依文、彝文的第三册,苗语文(黔东方言)、侗文的第二册等6本小学双语教材编译工作:。
二是积极与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对2007年所编译5本双语教材进行了审查。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审读和相关部门审定,4本双语教材获得通过,已交付出版。三是完成了《侗汉常用词典》的编著及出版工作。《侗语成语集》已交付出版。《贾理》等读物的组稿编译正在按计划推进。
(三)加强双语师资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
根据基层对双语师资的实际需要,拟定2008年“双语”师资培训计划,全年共培训双语师资351名。其中与省教育厅合作,在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先后举办了苗(西部方言)汉和彝汉双语师资培训班各一期,共培训学员198人;积极支持与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双语师资培训,分别在松桃自治县举办了苗文师资培训班;在六盘水,市民宗局与市教育局举办了“布依文师资培训班”;从江县民宗局与县教育局举办了“侗文侗歌”双语文师资培训班。
(四)推进“民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试点工作
一是配合与指导开展“松桃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各项工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民委的示范点,自2006年8月启动以来,工作成效受到了国家民委的肯定。我们继续指导做好2008年的项目论证与监督落实工作。在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基础上,经委领导签发,于8月向国家民委上报了《贵州省民委关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苗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工作情况及2008年工作计划的报告》,积极争取了国家民委对此项工作的大力支持。2008年12月上旬,我们对松桃苗族自治县“苗语环境建设示范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与松桃方面共同探讨,在认真总结前两年成绩与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从“苗语环境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区的工作思路,以期通过“双语和谐”的环境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借鉴“松桃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工作经验,针对我省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结合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需要,初拟了《贵州省“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积极与省语委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有我省特色的双语环境示范点建设。
三是逐步选点探索推进“双语和谐”环境示范点建设。在继续指导抓好“松桃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工作的同时,初步选择毕节市的大南山(苗语西部方言-汉语)、榕江县的宰荡村(侗语-汉语)、六枝特区的居都村(仡佬语-汉语)、威宁自治县的板底村(彝语-汉语)4个点,作为2008年启动的“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
(五)做好全省双语教学点的管理、指导、督促和扶持工作
2008年6月24日,与省教育厅民教处协同组织召开了双语教学工作座谈会,就我省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认真研讨。来自教育厅、省民委,有关州、地、县、双语教学点及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省教科所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参加座谈会的多数代表认为,立足实际需要开展的双语教学,既是落实民族政策的体现,又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与双语教学有机结合,不仅是深化民族地区学校素质教育改革,而且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
同时,加强对基层双语教学单位工作的支持与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和“自愿自择”原则,坚持分类指导。凡基层教学单位自愿开展双语教学,认真给予业务指导和双语教学专项经费的支持。
(六)启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根据中央和我省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工作规划,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关于“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的目标任务,为保护和抢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仡佬族语言和文化,省民委主要领导明确指示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将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列入2008工作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此项工作,省民委成立了以包括委领导、省仡佬学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在内的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评审委员会,2008年6月5日召开了仡佬语言数据库建设工程及仡佬族文化综合研究课题论证会。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仡佬族58万人口的96.5%居住在贵州境内.仡佬族中会说仡佬语的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万人下降到本世纪初的约6000人,目前估计只有3000人左右。国家语委将其列为国家濒危语言种类,要求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仡佬语也是我省唯一一个被国家确认为濒危语言的语种。因此,建立仡佬语数据库,并及时开展仡佬族文化综合研究,对于仡佬族语言的存史抢救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省民委及时开展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工程,受到国家民委、省仡佬学会、语言学界、文化界等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省社科联负责以及贵州日报等新闻单位代表充分肯定《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及仡佬族文化综合研究》对于仡佬族语言的存史抢救和文化的保护、传承的作用。
最近,贵州省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被称为《九天大濮史录》、初步考证被认为成书于南宋郑清之之手、属于1906年抄本的此书,所记录的仡佬族古代史及其他内容,对仡佬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对夜郎史、贵州古代史、南方民族历史的研究,是珍贵的资料。全书共511页61个细目(含“大元夜郎国邑图”一幅),由线装四卷合订构成,每面竖写双文5列,全书共约6000余字。并列的双文,一列即汉字为黑墨,而另一列即朱砂书写的被认为是仡佬族古文字。专家初步的看法是:被认为是仡佬族古文字的文字符号,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对寻求中国古文字研究的突破,应当具有重要的价值。《九天大濮史录》一书在我省遵义发现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光明日报、中华民族报对此均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省民委高度重视。2009年2月11日下午,我们听取了省仡佬学会及有关学者关于“发现仡佬族古文字”的情况介绍。贵州省民委已向国家有关部委报告,希望引起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权威考证。
(七)认真做好民族语文信息化、规范化等相关工作,继续支持彝文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国际编码申报工作
形成民族语文标准化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关于支持做好彝文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申报国际编码的工作总结;彝文计算机软件项目研究情况汇报材料。
(八)进一步做好跨省区民族语文协作工作
国家民委4月6-9日在海南召开的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座谈会,强调跨省区的民族要建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协作机构,要求以人口较多、相对集中的省份牵头,有关省份的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参加,不定期地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当前,我省民族语文工作涉及协作的基本情况是:
一是苗文湘西方言:我省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与湖南的湘西自治州,一直保持着较密切的民族语文工作联系。近年,我省组织编译出版的双语教材、读物、工具书等,在印量上,基本上也考虑了湘西的需要。此方言的协作组织是否建立,当前可暂不考虑;即使以后要考虑,也在地州一级建立协作组织即可。
二是苗文川黔滇方言。一方面,川黔滇方言的苗文需要与四川、云南商议协作问题。另一方面,川黔滇方言苗族与国外苗族语言一致,但使用着不同的苗文。1997年后,某国基督教人士曾经到过贵州苗族教区考察,他们多次要求派人到这些地方传授国外苗文,但都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强烈反对。目前,贵州境内的苗族群众,还没有人公开学习国外苗文。如何解决川黔滇方言苗文和国外苗文的使用问题,这个工作需境内外苗文机构共同协作研究。
三是关于滇东北次方言新老苗文的使用问题。贵州境内的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主要集中在威宁、赫章一带。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创制时间较长,推行范围较广,1956年创制和改革后的苗文方案,推行时间较短,大部份苗族群众是支持和拥护推行改革后的苗文方案的,但仍然存在所谓的新“规范苗文”问题。如何解决滇东北次方言新老苗文以及“新规范苗文”的使用问题,我们认为同一次方言必须使用国家帮助改革的拉丁文字,个别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新老苗文并用,逐渐过渡到拉丁苗文;今后向国务院申报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文字为正式使用文字必须是拉丁苗文。我们必须以大局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从一切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规划民族文字的改革方向。
四是关于侗文协作问题。侗族300百万人口中,近200万在贵州,因此贵州省责无旁贷,应当按照国家民委要求,承担牵头的责任,积极促进黔、湘、桂、鄂等跨省区的侗族语言文字协作机构的早日建立,以便及时开展协作。2008年10月中旬,在省民委召开的纪念侗文创制5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期间,围绕建立跨省区侗文协作组织问题,与广西三江自治县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充分交换了意见。11月中旬,在广西三江自治县举办的纪念侗文创制5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我省与会代表和三省(区)代表就建立跨省区协作组织问题进行了协商,初步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方案。有关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
五是关于彝文协作问题。彝文协作是目前各文种运作较为正常的工作,牵头方面是四川。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支持、积极参与,按照分工,做好工作。
(九)认真做好民族语文宣传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组织编辑《贵州民族语文工作50年》(暂名)的前期工作。随着苗文和布依文的先后批准试行,1958年12月,侗族文字方案经中央民委[(58)民杨字第795号]批准实验推行。至此,新中国为我省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的母语文字进入了三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彝文的规范与使用在新中华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焕发出蓬勃生机。50年来,我省民族文字的试行留下了许多不平凡的印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面总结50年来我省开展民族语文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广泛收集对我省民族语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评估民族语文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语文工作的思路创新;也为了记载和反映一代又一代民族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语言学家为民族进步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此,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贵州民族语文工作50年》一书。围绕入编内容,已发出邀约文稿的函100多件,广泛征集50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珍贵资料(含图片)。
二是分文种组织和筹备召开了民族文字创制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纪念布依文50周年座谈会于2月26日 举行;纪念侗文5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于10月16日 在贵阳召开;纪念苗文创制50周年座谈会于12月18日 在贵阳召开。
三是组织召开了“纪念国际语言年座谈会”。12月1日,在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组织召开了“纪念国际语言年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贵大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和外籍专家学者,贵州民族学院的专家代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研究的代表和新闻界代表。本次座谈会达到了交流对党和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理解,沟通我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省情,广泛听取有关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等目的。
四是以纪念民族语文工作50年为主题,与贵州民族报联合推出宣传专栏和系列文章,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由于组稿与策划到位,2008年,贵州民族报共编发民族语文专版5个,各类文稿70多篇。此外,省民语办还编辑印发《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简报》23期,更新《贵州民族语文宣传窗》两期。
(十)积极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切实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省际交流与协作。先后派员参加了8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翻译大会,参加了9月初国家民委文宣司、中华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在西藏林芝地区组织召开的第九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暨全国民族译协会长、秘书长工作会议。认真做好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管理和参与做好贵州省少数民族翻译协会相关工作。完成了 “贵州省民族语文休息化调查报告”(三万字)。
三、关于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是喜迎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贵州民族语文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和贵州民族工作的大局,切实把握贵州民族语文工作的省情, 认真贯彻全国民语委系统民族语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我省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慎重稳妥地推进民族语文工作,以多语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具体工作是:
(一)配合开展民族语言文字立法调研和语言普查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家民委抓好在我省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调研;二是积极配合省人大已经立项的《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立法调研。同时,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我省语言普查的有关工作。
(二)认真抓好“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工程
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民委选点在我省松桃自治县开展了“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试点工程。实践证明,语言环境建设是一项涵盖面广、极富弹性、有远大纵深的综合工程,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自愿自择”的学习使用需求与“政府供给”保障的结合点,很适合我省省情。一方面,要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努力为各族群众提供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及我省的相关法规,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在“自愿自择”原则下的学习使用母语的需要。
因此,我们拟与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商议,联合推动“双语和谐”(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普通话)环境示范点建设工程。2009年,首先对我省仍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口较多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按每个民族至少一个点,其中苗族按文种至少4个点,逐步开展“双语”环境示范点建设工程,使本民族母语(文字)与汉语普通话双语和谐,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教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稳妥地协同推进“双语”教学
我省双语教育必须立足省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字平等原则,既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自愿自择”地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科学把握母语思维特点,严格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必须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从而把省领导关于加强双语教学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在对待“双语”教学问题上,应当尊重教学单位从本校、本班情况出发而作出的或开展或不开展双语文教学的意见;与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在双语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基层教学单位开展双语教育提供相应的条件。
(四)继续推进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工程
语言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国家资源,是文化资源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包括语言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据库”的目标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语言分为充满活力、有活力、有濒危迹象、已经走向濒危、已经濒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失去交际功能六个等次。我省尚存的少数民族语言,绝大多数处于“有濒危迹象”和“已经走向濒危”两种情况,而仡佬语,属于“已经濒危”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我们从仡佬语数据库建设着手,及时开展濒危语言的存史抢救。2009年,要在2008年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工程初步完成田野调查基础上,继续推进并基本完成仡佬语数据库建设。同时,2009年还将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安排全面开展全国范围的语言普查及有关调研工作。
另外我们在准备完成以上四项主要工作的同时还要认真抓好以常规性工作。一是民族语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针对我省民族语文工作和教师专业队伍人才匮乏等实际,继续支持贵州民族学院抓好基地建设工作,逐步在毕节学院等有关州、市、地建立双语师资和民族语文人才培训基地。二是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双语教师奇缺,是严重制约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山区开展双语教学的“自愿自择”需要,一方面,积极配合基层民委和教育部门分期分批共同举办双语教师骨干培训班;另一方面,在贵州民院直接安排200人的骨干培训。三是全省双语教学点联系指导。继续支持省级双语教学联系点开展工作,量力而行地对其他双语教学点予以资助。四是双语文教材、读物、工具书的编译出版。我省民族语文教材特别是农村实用科普读物和工具书奇缺。按照十一五”双语教材编写计划,2009年要与省教育厅民教处合作,报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立项,组织专家编撰新一批双语教材,交由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出版社公开出版6个文种各一册;编译出版各个文种《风情旅游100句》作为课外读物。五是探索母语文学前教学实验。按照省教育厅和省民委黔教民发[2001]361号《关于建立学前“双语”教学点的通知》,2009年按计划以10个作为省属实验点予以资助,切实推进学前母语教学实验工作。六是加强跨省区民族语文协作。跨省区协作是国家民委组织和倡导的民族语文协作组织。在我省7个语种中,除布依语文外,其他都是跨省(区)或跨国境的文种,都要进行跨省(区)协作。因此,要加强省际协作,开展交流研讨。七是民族语文工作队伍学习培训和专题调研。参加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等举办的相关培训和学习考察,组织全省民族语文工作者参加有关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完成国家民委等中央部委安排的专题调研任务,其中主要参与做好本届省人大常委立法项目的《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立法调研。八是民族语文信息化和规范化工作。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和信息化工作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关我省乃至全国民族语文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推进。其中,按照基层需要,宜尽快制作几个文种的标准音网上学习声像文档。九是民族语文宣传及科普推广等工作。继续以多种方式加强对民族语文方针政策的宣传;二是制作民族语言(文字)的科普声像包括组织有关人员将相关广播影视及科普资料用民族语文翻译和进行涂磁录音等,使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拥有获取当代信息的渠道。十是为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政策,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石宗源和林树森省长关于“双语”教学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双语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满足读者之需要,我们拟创办《贵州民族语文》(内刊)杂志。
同志们、朋友们:欢迎各位到贵州指导工作,参观旅游。我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您的关心和支持下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篇二
近几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 经过全国物流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 “十一五”期间,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1%, 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可以说, 物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坚持科学发展观, 依法经营, 诚实守信, 勇于开拓创新和敬业奉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这次人社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表彰的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3.以科学发展观指引企业文化建设 篇三
实践证明,任何企业要走出一条发展快、效益好、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长足发展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企业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保障。建设和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具有石油特色的、先进的、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是新疆油田工程院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目标。没有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不可能取得成果;没有行为的目标是空洞的,同样不可能取得成果。
所以,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这个目标踏踏实实地迈进。
因此,新疆油田工程院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目的,即通过先进企业文化的影响,使全体员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夯实走出去打硬仗的思想基础,不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提升新疆油田工程院在新疆大油气田建设的技术引领作用,从而成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的左膀右臂。
企业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对人精神层面的建设。企业是人的集合体,特别是科研企业,科研人员不仅要谋求科技成果和成果所带来的利润,更要牢固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谋求全面发展。企业的员工不该仅仅把企业看成获得生活资料的平台,更要把企业看成自己实现人生抱负、追求和社会责任的舞台。并努力把这个舞台做大做强,为企业也为自己赢得更大、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先进、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对新疆油田工程院的经营战略、管理目标、生产方式以及员工的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新疆油田工程院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企业文化建设任务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企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企业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才能使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目的得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既是方法又是指导思想。结合新疆油田工程院的具体情况,重点可围绕以下4个方面着力:
1.要凝练并强力渗透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运作的原动力和实施基础,属于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行为准则、经营方针等内容,对企业具有导向、激励、凝聚、辐射、稳定等诸多功能。企业理念一经确定并为广大员工普遍认同,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导向的方式融合员工的目标、理想、信念,造就和激发员工的群体意识。同时会渗透、辐射到企业整体运行的全过程,使企业行为系统和形象表征系统不断优化,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向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辐射,变成巨大的社会财富。
2.要确定并推广应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具体化和视觉化,它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表达传递企业信息。其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品牌标志、旗帜、标准字和标准色等,应用于办公室场所、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处。视觉识别的传播与感染力最具体、最直观、最强烈,透过视觉识别,企业能够充分表现其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个性特征,使社会公众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传达的信息,从而实现达成识别企业、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因为,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它也能通过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向社会辐射。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帮助。
3.要推行科学管理,规范员工行为
理念可以树立确定,视觉符号可以设计,而人的行为却难以理想化地进行统一。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作为保证。首先,要在组织和制度上进行创新,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方方面面的制度责任体系。其次,要有组织地开展学习型企业建设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引导员工争做学习型员工,提高整体素质。同时要特别注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引进、开发和培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科研队伍。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激励,做到善于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以保证新疆油田工程院整体水平提升和综合实力大跨越的有效实现。
4.要加大环境建设力度
环境是最直接的企业形象,健康和谐、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清洁优美、格调高雅的自然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 正)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篇四
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颉天合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 甘肃省庆阳市 745115)
[内容摘要] 本文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中国石油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并阐述了具体实施要点,以期抛砖引玉,履行三个责任,实现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 安全 清洁 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2007年集团公司工作会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实现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石油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我国的客观要求
1、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从能源的消费构成比例看,较发达国家(日本)我们的油气、煤炭消耗比例过大,对一次资源的依从度偏大,替代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不足,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环保压力增加。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坚持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2、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无从谈及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3、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已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从全球的情况来看,能源已经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经济竞争实质就是资源竞争,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4、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需要
1、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要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立足现有,着眼未来,盯紧国内,放眼全球。
2、中国石油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思考和谋划,充分认识在国际能源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在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决策层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企业工作主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工作目标。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是履行三大责任的必然选择
作为关系国家石油安全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始终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努力实现“三个责任”的有机统一。
1、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保持核心业务较快发展,认真履行好经济责任;
2、坚持又好又快协调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突出科技进步,注重内涵发展和集约发展,打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认真履行好政治责任;
3、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夯实科学发展基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落实全员安全环保责任制,加强HSE管理体系建设和生产受控管理,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从严监管、从严追究事故责任,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树立负责任大公司形象,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
要做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必须做到三个加强。
一、加强安全环保
蒋洁敏总经理在2007年工作会上强调,安全环保工作关系到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大局,关系到广大干部员工的根本利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政治、是大局、是责任。作为炼化企业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构建安全文化 增强全员意识
强化安全环保管理是一个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人与企业和谐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稳定的必然。因此要总结提炼符合自身实际的安全环保理念体系,比如“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使这些理念在公司所有员工中入脑入心,以此增强全员的安全环保意识。同时用身边人、身边事灌输安全文化,促进全员安全意识提高,使基层安全工作得到落实,实现生产与安全、能源与环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坚持安全文化对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和思想观念对行为规范的导向作用,在安全生产方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在规范中求养成、在养成中讲规范,使遵章守纪、按章操作成为每个员工的最基本的安全观念。
2、完善组织机构 靠实岗位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环保网络和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形成安全环保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严格事故管理,坚持“四不放过”和“一票否决”的原则,把小事故当作大事故、未遂事故当作事故、乙方事故当作甲方事故、重复事故从严追究领导责任,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将各基层车间、单位安全监督人员月度奖金与安全生产、环保绩效挂钩,推行安全业绩目标管理和风险抵押金制度,采取重奖重罚,严肃安全生产问责制。
3、延伸体系管理 强化过程控制
一是HSE管理向科学管理延伸。科学管理的主要内涵是实施HSE体系化法制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是企业的纲领性文件,公司所有员工必须人人遵守;体系的管理方法强调持续改进,其运行维护的各种手段都以发现问题为目的,并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实施跟踪验证,实现闭环管理、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体系管理的方法强调规范的管理,按照标准和体系文件进行的各种审核,较传统的检查减少了随意性,避免了因人而异的不稳定性和疏漏,能够有效地克服靠会议贯彻、靠文件落实的传统做法,便于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HSE管理向工艺技术延伸。HSE体系化管理要求我们不仅要治理已有的隐患,还要避免新隐患产生,通过提前介入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设备设施的选型方案和工艺技术设计方案,向本质安全迈进。我公司面临着搬迁改造集中加工,因此,最高管理者对HSE管理必须先从设计抓起,要认真落实技术管理部门、管理层的HSE责任和考核奖惩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在实施 HSE管理中,从我们思想观念上要积极预防,对新装置而言的关键问题就是认真抓好设计这一关,要从设计作起,不留隐患。
三是HSE管理向市场管理延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强化关联交易中的HSE管理,按照体系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对工程服务单位的HSE业绩不定期抽检和年审管理,以保证工程服务单位符合我公司的HSE管理要求,同时内部审核要涵盖市场准入管理和对乙方的监督管理。
四是HSE管理向员工家庭延伸。体系强调全方位管理,生活过程中时时伴随着健康、安全和环保,关注员工生活安全,增强员工的HSE意识,营造一种和谐的HSE文化,促使员工在习惯中求养成,在养成中求规范,员工就会自觉地融入HSE管理。
4、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安全技能
坚持“以提高培训实效为重点,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目的”,不断提高安全培训教育水平,有力促进安全措施落实。
一是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向班组倾斜,覆盖一线全体员工,丰富教育培训形式,充实教育培训内容,把岗位操作规程、各类预案、危险源、救生防护等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提高班组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二是采取各种方式对干部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加强员工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使“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为核心的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使“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效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活动并贯穿于生产的各环节、全过程,推行领导干部承包联系点制度,按要求进点活动,及时解决承包区域存在的问题,全体干部、员工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使安全环保责任层层分解,与业绩全面挂钩。通过安全警示教育,开展班组HSE达标创优,从而营造良好的HSE文化氛围,确保 “零事故、零伤害、零损失”目标的实现。
5、实施风险消减 实现本质安全
一是严格执行许可作业票制度,实行《HSE作业计划书》。推行风险管理,对作业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使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熟知风险源和控制措施,做到事前措施有针对性,事中监控有目的性,提高了作业人员危害识别、确认能力,规范了施工作业行为。
二是加大风险源的辨识评价力度,狠抓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实行责任追究制,限定时间,对风险源实施全方位的有效削减。
三是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通过实施四新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巡检、在线监测、自动报警、电子监控等设施,提高设施的本质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五是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通过预想预知建立应急救援预警机制,提高了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安全环保源于设计,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决定了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
中国石油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这是衡量国际大石油公司地位的关键。面对日剧加快的国际化步伐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某些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们的发展壮大,遭到了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核心技术上的封锁。要避免受制于人,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要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肩,就必须在竞争中技高一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实现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集团的重要支撑。
一是集团公司要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集成、完善体系的原则,把解决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任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各有侧重、有序协作、灵活高效、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中油所属各院所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积极做好高科技专业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对贡献突出人员实行高酬重奖,构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各展其能的平台,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梯队,进一步提高技术队伍建设水平。
三是所属各企业要以培养高素质一线生产技术骨干为重点,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和技术专家的聪明才智,要让他们善于捕捉技术信息,积极推广四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要立足现有装置水平,通过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议,从提升产品质量换代升级、实施安全环保隐患治理、保护员工健康和节能减排角度进行整改,使隐患整改、技术改造始终走在技术前沿。
四是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在工艺技术选用、设备选择、能耗控制、安全环保方面必须是目前领先技术的集成,充分考虑人机工程效应,要善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能够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中国石油应该组建自己的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帮助所属企业把关审查新建项目的技术应用和建设管理。同时借鉴IPMT管理模式组建自己的工程管理公司,承担所属项目管理,磨练自己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
三、加强节能减排
一是中国石油既要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又要清洁发展,解决这对突出的矛盾,我们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要做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节能减排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必须完成的两项约束性指标。清洁生产是企业防治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最佳模式。实践证明,“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的一员,要全力打造集约效益型、自主创新性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安全型、人际和谐型“六型企业”,努力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发展之路,着力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以节能、节水、节约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依托,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实施污染物减排技术改造,淘汰低效高耗能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是当务之急。近年人们的节约意识淡化,尤其是效益较好的行业,修旧利废听不见了、节能奖没有了、检修变成了大换,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行业的普遍现象。鉴于这种严峻形势,要逐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节能减排制度化,尤其在当前员工的节约意识还不是太强的情况下,要善于运用正向激励,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自己节约和减排后带来的收益和实惠,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落实节能减排必须从我做起。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篇五
殡葬改革是党和政府一贯 倡导的一项社会改革,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关系 到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 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 的大事。同时,殡葬改革涉及千 家万户,任务艰巨而繁重,面对 我国土地的日益减少和生态资 源的消耗,实行火葬,改革土 葬,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破除 丧葬陋俗,文明节俭治丧,建立 科学文明健康的丧葬新风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殡 葬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一项重要工作。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推行火葬为 核心的殡葬改革取得了显著成 就,每年约有400多万具遗体实 行火葬。据统计,九五和十五期 间,实行火葬的地区越来越多,分 布越来越广,火化率逐年上升,10 年间,共火化了3535.3万具遗体,火化率已经达到52.8%,比十年 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在推行 火葬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反思推行火葬50多年的历史,推行火葬是否做到了毛主席签 名倡导火葬的初衷,是否做到 了只留骨灰,不保留遗体,并且 不建坟墓。火化量大幅度增加 是否真正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推行殡 葬改革的初衷在于火葬先进、卫生、文明、节约土地,而现实 是城市人口遗体火化后,大多 数选择进人公墓人土安葬,有 的甚至建大墓、豪华墓,不但占 用了与土葬相近的土地面积,大量的石材和水泥的滥用,还 导致了植被和生态环境的破 坏;在农村,不论是经济发达地 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火化 后仍然把骨灰装人大棺材埋人 耕地立碑的现象普遍存在,乱 埋滥葬,占用耕地。经济的发展 并没有改变群众落后的丧葬观 念,有的地方火化率虽然100%,但80%新修的坟在基本农田,根 本没有达到节约土地、保护资源 的目的。群众反映,不仅没有节 约土地还增加了火化部分的费 用。如果不解决好火化后的骨灰 处理,推行火葬就成了既浪费 资源、污染环境,又增加群众负 担,群众还不愿接受的徒劳无 益的行为,使殡葬改革的成果 大打折扣。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群众 对遗体处理的观念已经发生了 深刻变化,近二十年来,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 江、山东、江苏等省市火化率一 直保持接近100%,安徽、河北、浙江、广东、河南等省近年来推 捌CHINA3OCIALWELFARE 行火葬的工作力度很大,火化率 达到90%左右,同时,全国许多 大中城市火化率在80%一90% 以_L,在这些地区,已基本完成 了从土葬到火葬的第一次殡葬 革命,推行火葬已经不是殡葬 改革的主要任务,骨灰处理已 经凸显为殡葬改革的重点间题,下一步就是解决好火化后的骨 灰处理,这是新时期殡葬改革 的目标。
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给 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提出了 从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 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从保留 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殡葬改革 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而且,身 体力行,带头把自己的骨灰撒 散。第一次殡葬改革的对象是 遗体,以不保留遗体为目标,全 国近一半的省区和大中城市基 本达到了第一次殡葬改革的目 标。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骨 灰如何处理就成为非常紧迫而 严峻的问题。环境是资源的载 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 础。殡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减 少殡葬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 的破坏,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 态环境。目前,50%以上的遗体 火化了,不保留骨灰是极少数,大多数还要保留骨灰,在这个 过渡阶段,怎样处理骨灰,才能 达到节约土地、保护资源、保护 环境的目的和构建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社会的要求,这就 是摆在我们面前巫待研究解决 的课题。
殡葬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起源于人类文明,又将永远 与人类结伴而行。从历史发展 的角度看,骨灰如何处置反映 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有9亿农民,有23万个公盆 性公墓,在农村的殡葬改革中,公益性公墓作为农民安葬骨灰和 遗体的主要设施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 的影响,人土为安,长久保存是 大多数人对骨灰处置的要求,据 调查,在农村,大量遗体散葬和 骨灰二次葬占用了大量耕地,消 耗了大量木材,既浪费资源又破 坏了生态环境,还加重了农民的 负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和 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群众采用不 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和 遗体,50年来,在推行火葬取得 巨大成果的同时,骨灰处置方式 也由最早的骨灰堂寄存,发展到 今天除骨灰堂存放外,骨灰廊、塔、墙安放和公墓安葬、骨灰撒 海、骨灰树葬、花葬、草葬、深 埋不留坟头等多种多样的不占 或少占土地的安葬方式,卧碑、艺术碑的形式越来越受到群众 的欢迎。
浙江省推行的生态葬法,在传统墓葬向不保留骨灰的过 渡中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一 种比较容易被群众接受的方式,易于推广,生态葬法不同于公 墓有豪华的墓体建筑和超大面 积,是一种占地面积小、小型 化、无坟头,周围为花草绿地的 墓葬形式。其特点是除一小型平置的卧碑外,没有高出地面 的其他建筑。既节约土地,又节 省石料,解决了殡葬与节约土 地,保护环境的矛盾,公益性墓 地可以以乡镇为单位,也可以 村为单位规划建立。
目前,骨灰处理的方式,按 节约土地的程度可分三类: 1.骨灰徽徽和,接入土的
方式。主要有骨灰撒海、骨灰直 接人土树葬、花葬、草坪葬、深 埋不留坟头、不留标记、不立墓 碑等,属于一次性处置骨灰即 不保留骨灰的方式。2.骨灰安放的方式。按建
筑形式分为室内骨灰架寄存的 骨灰堂(楼、塔);将骨灰盒嵌 在亭、墙、廊等墙壁内的壁葬 等,是一种比较节约土地的保 留骨灰方式,也是目前我国主 要的保存骨灰方式之一。3二灰央娜的方式。将骨
灰放入骨灰盒中,地下构筑墓 穴,地上采用卧碑或立碑。这种 方式主要集中在墓地安葬,按 地面建筑和绿化形式分两种,一种是采用树葬、花葬、草坪葬 等地表绿化的方式.另一种采 用建筑材料立碑的形式,后者 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保存骨 灰的方式,但不是基地的发展 方向。
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 定,全国都要推行不占或少占 土地的方式处置骨灰和遗体。目前,有大约5%的骨灰采用撒 散的方式,其余的大部分进人 公墓安葬,另外一部分采用安 放的形式。在实践中,各地根据 本地区具体人文、地理环境条 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 区实际的葬法。如平原、海岛地 区以骨灰存放为主,山区、半山 区以墓地安葬为主。浙江省在完成全面实行火
化为重点的殡葬改革任务之后,启动了以整治“青山白化”及推 行生态葬法为主的绿色殡葬,通过树葬、花葬、草坪葬、山崖 葬、壁葬和骨灰集中存放等方 式打造绿色浙江,立大碑转变 成了小型卧碑,反映了人们殡 葬观念的转变,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了墓地安葬的发展方向。生态葬法在发达国家已被
人们普遍接受,如树葬、花葬、草坪葬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 国家很普遍,在美国的公墓内,花坛壁嵌着骨灰,花坛中鲜花 下安葬着骨灰,周围的树下也 安葬着膏灰,大片的草地上镶
结三目自七曰杯绍钧建七耳,1勤‘若由六打盈翻胃性不11 葬等各种生态葬法已经发展了 十几年,全国每年有大约820多 万具遗体和骨灰需要安葬,我 们面临的是墓地需求日益增多 而土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少占 地是缓解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这是新时期殡葬改革的重点和 难点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倡导 和各级民政部门的努力下,全 国许多地方因地制宜,纷纷创 新骨灰处理方式,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的推行 和倡导了不占地和少占地的葬 法,骨灰植树葬、草葬、花葬比 起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做 法,是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的方式,既增加了绿化面积、保 护了生态环境,也比较符合中 国人人土为安的传统心理。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
润片〕工石甲一产万瓦,法1士m云昔故IJ国,.忆」翻右笼凌艺 发生了很大变化,火化率连年 保持100%,有60%以上的骨灰 被群众自愿交给殡葬部门集中 撒海,不但实现了从土葬到火 葬的转变,而且实现了由保留 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两 次殡葬革命一次完成。潮州市 潮安县在抓好遗体火化的同时,积极筹集资金抓村镇两级骨灰 安放设施的配套建设,采取县、镇、村财政投人和社会捐资的 办法,投资3700多万元,建成 了252处骨灰安放和安葬设施,其中在老墓地上建设骨灰安葬 设施100处,有效地解决了骨灰 “二次葬”占用土地问题。江苏省常熟市采取逐步取 消村办公墓,代之以集中安葬 骨灰的做法,也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即: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公
之亏,胜J月,活下J当护习毕沛侣士篮互右.珊斤劫
圈CHINASO0lALWELFARE 两个公益性骨灰堂,虞山骨灰 堂仅用20亩土地,就解决了400 亩土地的老坟迁移。常熟市取 消了村一级公益性公墓,在全 市以镇为单位建立了12个公益 性骨灰堂。其中新港镇的公益 性骨灰堂,占地面积41354平方 米,由三人负责日常管理,能够 满足本镇12万人口50至60年 的安葬需要。
河北省探索适合本省实际 的骨灰处理方式,开辟了骨灰 树葬的处理途经,重点培育了三 种模式,一是改造原墓穴型公 墓,平掉坟头,在坟基上种树.二是新建树葬型公墓.三是在林 果园内建立树葬型公墓。原则是 不占耕地、必须有树、不留坟头,至于是否留标记,由群众讨论决 定,但标记不能大。至2001年,唐山市在500个村推行树葬试点 取得成功,并以平均每年建立或 改造500多个树葬公墓的速度快 速发展,很快使树葬得到了普 及.其他各市也于2002年基本 完成了试点工作。2004年,北 京新影厂以唐山市的骨灰树葬 改造为素材拍摄了《不与活人 争土地》的新闻纪录片,取得了 较好的社会效果,辽宁省沈阳市结合植树造 林的骨灰树葬已经坚持了十几 年,缘化荒山枯0多亩,安葬骨 灰色万余份,20的雄安葬骨灰 7000佘份·大连市龙粤兜念园 材葬骨次一方多设的岁年橄 葬:000鑫份,辽骨灰林
安葬达到火化总盘的4肠。堆在 全国是不多见的。
浙江省全省推行生态葬法、打造绿色浙江取得了显著成效,恢复可用土地14124亩,建立生 态墓地和骨灰存放处12393个,全省生态葬达到60%,杭州市达 80%,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浙江省推行生态葬的实践 为深化殡葬改革、推行不占地 和少占地的葬法提供了成功经 验,据了解,除浙江省全省推行 生态葬法外,全国许多地方都 在有计划、按步骤地将过去的 老坟改造成新型的树葬、草坪 葬等生态型葬法墓地。为治理 乱埋乱葬现象,多年来,各地积 极开展平坟还田活动,一些地 区还因地制宜推行了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等少占土地的文明葬 法,过去的乱坟岗已经被改造 成树葬公墓,改变了千百年来 乱埋乱葬的旧的土葬形式,节 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保护了 自然环境。
在我国,经营性公墓有
1500多个,公益性公墓约23万 个,墓地设施主要分布在农村,由此可见,解决农村人口的殡 葬用地是节约土地资源的关键 所在。因此,大力推行农村生态 慕地葬法的经验具有现实愈义。农村是创建节约型、环保型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殡 葬改革对构建和谐社会、贯彻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两个 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建设生态 墓地就是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 态经济、构建生态文化,生态葬 钻的核心是节约土地、保护和美 化环境。推行殡葬改革要与保护 生态环境相结合,才能为人类创 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 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 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从 根本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人与 自然的基本问题,随着社会的 文明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火葬区,应逐步实现骨灰撒 散、骨灰直接人土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一次性处置骨灰的方 式,在土葬区逐步实现遗体深 埋、坎葬、崖葬等不占地的方 式。无论是火葬区还是土葬区 都应尽量采用卧碑或不要碑的 方式。浙江省推广的生态墓在 殡葬改革新的历史时期是一个 飞跃,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 体体现。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篇六
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培训中心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中心办学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训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统一策划不够、物质文化建设尚有欠缺、文化活动尚显存缺憾等问题。要把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实做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和谐育人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文明管理机制;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建议与对策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竞争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培训中心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中心办学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训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缺少统一策划。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校园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学校制度、文化环境等。
培训中心是上世纪由职工大学、党校、技校、汽校合并的一所综合性的职工干部培训中心。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职工大学、党校、技校、汽校尽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如大庆精神,如技校“勤奋、笃学、精技”的校训。但自合并以来,却缺少明确的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校风、办学宗旨的提法。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尚有欠缺。
应该说培训中心上世纪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学校规模、教学设施、学校环境都堪称一流,物质文化建设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由于近几年投入不够,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其他油田的培训中心相比还有差距。
一是学校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校舍年久失修,满足现代职工培训的多媒体教室、实习训练场所不足,学生的活动场所偏少,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和职工培训的基本需要。二是校园物质设施与学校精神不很合拍,特别是人文气息和文化意味不浓,也缺乏健康高雅的人文艺术景观。三是校园文化氛围不够强,不像学校,更像企业。四是校园自然环境尚需绿化、美化和优化,加大投入。五是校区分散。
3、校园文化活动尚显存缺憾。近几年来,校园文化活动相对增多,尤其是技工学校,组织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但不少活动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流于形式;作为整体的培训中心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主要是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相对较多,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实践、宣传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相对较少。
4、校风有待进一步改善。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风气,是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的风尚。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质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
近几年来,学校管理不断加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校风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少数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缺失,备课流于形式,讲课不注重效果,对学生要求不严,甚至包庇迁就学生;在职工培训中,少数教师不思进取,啃老本,知识贫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陈旧,不能满足职工干部培训的需要;学生(主要指技校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少数班级早操率、到课率、上晚自习率低,存在着混日子的心理;技校学生管理没有形成技校全体领导、管理人员、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等等。
二、培训中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训中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学校切实提高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把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实做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和谐育人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特点。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建设入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要科学发展,坚持“三原则”。
物质文化建设要符合学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于学校建设规划以及建设方案要实行“公示制度”,欢迎教职员工提出建议,避免重复建设。例如技工学校的围墙,高度不够,学生经常从哪里翻越就加高哪里,反反复复建设,不能一步到位;技工学校的厕所建在技工学校的路边,这是一处进入学校教学楼的必经之路,天气一热,臭气熏天,影响学校形象,可是一直得不到决策部门的重视。
其次,要坚持教育性原则。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在建造校园物质设施时,突出校园物质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把民族传统、时代风格、学校精神与学校办学的特色有机统一起来。精心打造和创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充实文化标志,建设人文校园。
第三,坚持艺术性原则。物质文化建设要精心,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具有时代感,给人美的享受。但决不能追求时髦、高档、漂亮。
2、要协调发展,做到“四化”。
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与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成员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学校同样存在校园整体规划是否协调、校园环境是否清洁幽雅、校园文化是否健康高雅等问题。学校成员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是指校园环境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能使学校成员爽心悦目,乐于生活在校园里,乐于安心工作在校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学校里。
加大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力度,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植树、栽花、种草,使学校成为“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园林式学校。校园的美化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以及教学设施(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还应通过校园环境的点缀,体现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念等。校园版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的悬挂等人文艺术景观要实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美化校园环境还要保持校园洁净,做到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实现路面硬化、空地绿化、墙壁美化、地面净化,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同时要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净化校园环境。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文明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一种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文明管理机制。
1、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制度合理性、有效性的标准。职工培训中心首先要按照“立足油田,面向社会,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要求,加快并创新学校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程。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修改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行政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杜绝越位、缺位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和规则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意识、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
2、制度管理必须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在坚持制度管理的前提下,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特别强调不仅把教职员工作为生产力要素,更要把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的;不仅把教职员工作为劳动者,更要把教职员工作为利益相关者。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不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教职员工的自身价值,促进教职员工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强调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发挥教职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尊重教职员工的首创精神,倾听教职员工呼声,反映教职员工意愿,激发教职员工才智,汇聚并依靠教职员工的力量,让教职员工分享学校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要强调把广大教职员工的认知度、认同度、满意度作为检验学校和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课余活动时间少,学生就会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如迷恋上网,夜不归宿。因此,学校要继续加大课余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丰富师生校园生活;要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继续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
1、课余文化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课余活动既要有知识性和娱乐性,又要有思想性、实践性和传统性。知识性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知识讲座;娱乐性的如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思想性的如演讲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种评优活动;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军训、社会服务、生产劳动;传统性的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春季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晚会。
课余活动要做到主体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如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篮球队、乒乓球队、象棋队;音乐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如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工会活动室”、教工之家等。
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2、课余活动要精心组织,周密计划,切实落实。
课余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教职员工互相学习、共同参与竞技、密切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课余活动还应继续加强,尤其是技校课余活动。
课余活动应坚持“六原则”:多样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娱乐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课余活动要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方案,有记录,有成绩,有总结。课余活动要落实好“四兼顾”:兼顾教育与情趣,兼顾知识与娱乐,兼顾活动与安适,兼顾教职工与学员。要调动师生参与课余活动的热情,让多多益善的师生参与其中。
课余活动要实现好“三落实”:落实组织者,落实经费,落实器材。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和谐校园文化是保障学校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大精神支柱。新闻宣传以及校园各种媒体,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舆论阵地。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是否正确,关系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良好的校风、班风一旦形成,便会对校园的每一个人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学校新闻宣传的引领作用,狠抓校风建设。
1、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
在培训中心,技工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在校人数一千左右。近年来,由于技校生的扩招,校风有所下降。对于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师要通过政治课、素质教育课、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确定共同目标,开展争优活动。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办学方针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3、强化“三风”建设,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学校“三风”是指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尤其是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基层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就会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
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由化思想的影响,技工校区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不和谐的现象。如课桌、墙壁出现不文明的文字,学生交流使用不文明语言。因此,学校要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禁止不文明上网,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5、坚持正面宣传,批评错误行为。学校要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形成勤奋、文明、健美、奋进、和谐的校风,严谨、善诱、格高、业精的教风,勤学、扎实、慎思、求精、笃学的学风,团结、向上、活泼、拼搏、创优的班风。
利用宣传栏、标语牌宣传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宗旨等。建议办学方针确定为:立足油田,面向社会,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科学发展;学校精神确定为:团结合作,积极进取;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求真务实,创新发展;教学理念确定为:一切为了学员,一切为了发展;校风确定为:勤奋,健美,奋进,文明,和谐;教风确定为严谨,善诱,格高,业精;员工信条确定为:诚信,求真,进取,奉献。
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创新,推动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铁锁,论校园文化[M],新华出版社,1990,61。
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城市发展 篇七
城市并不是古来有之, 人类历史的三次大分工才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历史上的“城”是指城墙围起来的地方。《墨子·七患》说:“城者, 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的。市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军事目的的“城”和商业目的的“市”结合, 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 由于对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长期实行“抑城市化”政策, 致使城市发展速度始终滞后于工业化速度, 城市发展几经波折, 摇摆不定。改革开放以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也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城市发展将加速进入快车道。在当今世界, 城市的发展水平、速度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中心, 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也将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说发展城市也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第二产业的角度看, 城市作为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地, 能够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推进工业化发展, 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产业群, 产生财富聚集效应。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 城市是服务中心。城市作为吸纳人流、物流、财流的平台, 将极大地推动消费,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城市是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富裕农民, 关键是要减少农民。发展农业, 关键是要集约农业。繁荣农村, 关键是要缩小农村。城市作为转移农村人口的平台, 加快城市发展, 有利于增强以城带乡的内动力。城市建设通过城市文明延伸, 还可以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可以说, 发展城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 建设特色城市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的方向
城市特色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彰显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何谓城市特色?是指城市的文化品格, 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总和。
无论是欧美城市, 还是我国的上海、深圳、苏杭等城市, 都有其鲜明的特色, 其魅力和竞争力不言而喻。培育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品牌, 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科学规划论证, 完善城市功能, 美化城市环境, 扶持支柱产业, 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应增强四种意识
城镇化是把“双刃剑”。城市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社会进步, 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用地紧张等负面作用。因此, 指导城市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1 倡导生态文明,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 要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为重点, 科学论证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模式, 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 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 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切实校正高消费、高能耗、高污染、非循环的城市经济运行机制, 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 推动城市走上集约内涵式增长的发展道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 立足统筹城乡,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城市是关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 要增强多元意识, 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中心城市, 实施以城带乡战略, 以中心城市的发展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形成集中型与分散型、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发展路子。规划上城乡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建设上要处理好城市扩容与提质的关系, 防止粗放型的城市建设, 防止城市发展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在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同时, 加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重点支持一批中心镇、边贸镇、旅游镇的发展, 构建完善的城镇发展体系。
3.3 注重以人为本, 完善城市功能, 保证城市发展普惠人民群众
发展城市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即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 关键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三部曲”中。要强化政府调控, 科学规划, 完善功能,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镇居民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制度建设, 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城市的服务设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需求;加强城市管理, 最大限度地管治“城市病”, 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4 加强文化建设, 丰富城市内涵, 打造学习创新型城市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所在, 是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共同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 必须增强文化意识。要坚持继承与创新, 挖掘和培育城市文化, 打造文化品牌, 弘扬人文精神, 突出城市的人文特色。要抓好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 提升城市形象, 营造和谐、诚信的文化环境。要全面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打造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学习创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2]邓伟志.科学发展观刍议[J].社会科学, 2004 (10) .
[3]张忠俊.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J].理论前沿, 2009 (1) .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篇八
2008年奥运会将“城市运行”这个被长期冷落的词汇带到了世人面前,这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对奥运会主办城市明确提出建立城市运行中心的要求。因此,北京市政府组织编订了《3c城市运行纲要》,并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运行系统。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依托此系统,在2006年和2007年编制发布了《奥运会对应期城市运行主要指标分析报告》。
对城市运行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奥运会,更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发展之路。当2007年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市政管委面向全社会进行城市运行研究的招标时,科学界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对城市运行竟然还如此陌生。如何理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的关系,如何建设好城市运行系统,服务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为长期忽视城市运行研究的科学界提出了新课题。
被异化的城市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化一度被异化为上工程建设项目,修大楼大桥、建大广场、大马路这些最具“显示度”的、以钢筋水泥消耗量为重要指标的外延式城市发展之路。对城市管理的科学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规划及建设领域,而较少针对城市运行问题。城市管理中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出现本末倒置,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管理粗放后置、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原因人们忽略了城市发展应该是通过城市运行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这个目的。
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和城市治理种种难题的挑战,现代城市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站在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优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加强对城市运行的管理,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仅就每个具体建设项目而言,从规划到建设完工移交运行管理部门,其时间周期是有限的,管理对象和范围也相对明确和具体。而运行管理的时间就相对较长(保护占建筑甚至需上千年);管理对象和范围也更加复杂,如水电气热及通信的保障、城市交通的通达,环境卫生的保障,园林绿化与夜景照明,防灾防火防盗等无一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加上生活于其中的市民和社会组织,使得城市运行更加复杂。加强对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再度审视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建设及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城市管理三维结构》一文中从知识、时间、逻辑三个维度对城市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管理是以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为目标,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全过程的管理活动。从时间维度上,城市管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三个部分,即城市管理者所熟知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管理三段论。而且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者之间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三个阶段之间不仅存在互动反馈机制,而且处在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正是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 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运行与发展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运行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城市运行,服务市民。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专业设计及地方立法行为,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行为,城市运行则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围绕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而产生的所有动态过程。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城市成长期的积累,发展和演化,城市运行就成为了城市管理的主体内容。城市管理的内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必将经历以城市规划建设为主到以城市运行为主的转变。当城市化进入起步阶段的时候,城市管理的内涵也就是城市规划与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化的象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重规划建设、轻运行管理的弊病也会日渐明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做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运行的全过程管理是处在城市化转型期城市的重要命题。
作为复杂系统的城市运行
现代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劳动力、资本、各类经济、生活基础设施在其中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高度交汇。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运行的复杂性。从参与角色上,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从运行层次上,城市运行包括市级、区级、街道、社区、网格等多个层次;从专业维度上,城市运行管理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管理、废弃物管理、市容景观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众多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许多子系统,整个系统呈现出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间关联关系高度繁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运行的复杂巨系统特性使得传统的分解,叠加方法在城市运行与管理中失效。
若以强调分解和简化的还原论,将城市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按照行业及专业特性来对城市运行进行分别研究。则城市运行各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错性使其难以简单分解,且分解出的小系统已不是原来的系统了,对这个系统分行业的点滴研究也很难进行综合。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对我们所擅长的各专业运行系统的研究,注重规划,建设与运行之间的互动与衔接,还要加强各相关学科、相关行业,相关领域之间的交流,对诸如空间分异下的城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城市运行各要素间复杂的非线形关系和运行机理的模拟仿真,人工智能在城市运行连续性管理中应用等等作为复杂性系统的城市运行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为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机遇。
加强对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是政府与科学界共同的责任
现代城市管理的非线性、复杂巨系统特性要求必须加强对城市运行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站在城市化发展的十字路口,科学界有责任积极推动作为复杂系统的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政府也需加大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的投入,鼓励和引导对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全面推动城市科学管理。
城市管理从以政府为中心到以人为本,以市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城市管理者必须站在城市公共产品最终提供者的角度,反溯整个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过程,实现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的全流程城市管理。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对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现代科学发展已经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种趋势。我们在对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对各专业子系统的研究,还应对其间复杂的非线形关系和运行机理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界要充分综合集成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容景观、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众多领域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数学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各类知识,加强对城市运行的科学研究,推动城市运行的科学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我为优秀团队)06-15
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创优招商引资服务环境08-26
以崇尚科学为荣心得体会10-29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08-19
申论科学发展观08-21
科学发展观解读09-05
科学发展观习题10-25
司法科学发展观11-04
科学发展观学习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