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

2024-09-07

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9篇)

1.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 篇一

论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1、我觉得,食品安全责任大头在生产监管部门,消费者自己有小头责任。特别是在食品加工业高度发展的现代,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运输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依法行事,并且能够及时汇报意外情况,监管部门也能对违规行为作出合适的惩处。但是消费者也需要注意一些自己在家加工时的食品安全知识,避免食源性疾病。但是食品营养就是反过来的,生产监管部门的责任是不如消费者自己的责任大的。国家可以颁布膳食指南,也可以进行很多宣传,但是由于我们的基因使得高油高糖的食品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很多时候好的食品营养是需要消费者自己较高的自制力的。决定最终吃进嘴里的食物的种类的是消费者,所以食品营养还是要靠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安全的食品不一定有好的营养,有营养的食品也不一定安全。

2、食品营养是食品安全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食品有营养则肯定是安全的,但安全的食品不一样是有营养的。食品安全是食品营养的前提,可惜我们现在连食品安全都还不过关,摄取营养的同时还在摄取毒素,就更不用提营养了。

3、也可以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罐头可以很安全但没营养,新鲜水果可以很有营养但是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安全:主要研究食品中危害或潜在危害人体健康因素的控制与预防措施,包括食品卫生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术,以及危害分析与评价技术等。食品营养:主要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在栽培、储藏、加工中的变化,检测检验技术,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开发利用,食物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平衡膳食设计方法以及食品营养强化技术等。

4、食品营养与安全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他们之间没有联系,但是食品安全了能为我们的生命提高保障,食品营养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东西往往也就不是单方面的,也就更加希望食品在安全的同时能够有营养。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提高自身对饮食的要求,合理膳食,给自己一个安全卫生又营养的饮食环境,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2.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 篇二

现在很多的现象都表明, 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的情况都能反映这个问题:首先, 其含量在加工技术中单靠理解是不正确的, 一些商家为了满足人们的盲目心理, 在提高经济利益的同时, 对人们承诺其产品中不含有任何的添加剂, 就使得人们对添加剂的误解加深。很多人们都误以为, 只要其添加就会使得食品不安全, 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 人们很容易把有害和无害的添加剂搞混淆, 一些不法商贩就会利用这样的心理, 在食品中加入有害的物质来减轻投资增加收益和利润, 这样人们就会认为都是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后果, 就更是认定了添加剂就会危害食品的安全。

2 食品添加剂发展的趋势

从整体趋势来看, 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消费的多样化促使食品的档次和结构也有了很大改变。工业食品比重的上升, 使得其辅助材料—食品添加剂也得到发展。总的来说, 食品添加剂发展趋势为:

(1) , 添加剂是否安全是人们食品选择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安全无毒添加剂更受欢迎。

(2) , 低热量以及低吸收的添加剂更有优势。

(3) , 具备保健功能的添加剂市场更广。

那么,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又如何做好添加剂监管是食品行业需加强重视的问题。

3 对食品安全和添加剂所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对添加剂的管理

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在使用添加剂方面远没有西方发达的国家成熟, 西方等发达国家先进的食品安全生产技术是我国所需要吸取和采纳的, 这样就能了解现今的情况和不足进而加以弥补。我国政府应加强企业的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审查, 加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 使生产的环节得到保障。某些大型的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应加强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市场更新换代是很快的, 严格的进行质量检验, 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是有关部门责无旁贷的义务。食品公司要从根源上消除食品不安全的问题就要严格进行质量和卫生的检测。在销售环节中为确保人们可以吃到安全的食物就要增加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的监管力度。

3.2 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食品安全机制的有效建立是提高食品安全的前提。只有提高食品安全, 才能让人民大众增加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而为了使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 就需要政府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很多情况下, 当人们面对食用安全遭威胁时, 法律法规就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另外政府监管机制的统一规划能加大处罚力度, 并加大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全面的食品安全机制的设立, 能加强食品安全的来源, 进而保护人们的健康。合理的检测制度的建立, 进行对生产成分不安全来源的控制, 再利用新技术和各种手段, 加大设备食用, 研发新技术, 实施添加剂的严格检测。

行政处罚力度的加大是保障的重要步骤。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类食品安全的问题[2]。所以, 在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 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强化监管的措施。为了起到威慑作用, 只有加大处罚力度, 才能保障人们消费的安全, 才能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状况[3]。

结束语

人类发展进程中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食品安全的使用问题。现如今来看, 造成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 是由于食品添加剂的不正当使用, 也加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所以, 正确使用添加剂, 合理控制使用的范围,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食品安全的教育, 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 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以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段艳红, 文博, 黄艳芹, 等.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5.16 (5) 238-239.

[2]王华丽, 骆鹏杰, 张霁月, 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 标准修订[J].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3.11 (3) 67-68.

3.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水产类食品 加工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8-01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水产类食品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需求的增长开始在水产类食品制作中另辟蹊径,使用特殊的化学手段对水产类食品进行处理,表面上达到了人们的要求,实际上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还能使水产类食品的外边看起来更加诱人。另外在水产类食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人员薄弱的质量意识导致水产类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必须控制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

1 我国水产类食品加工现状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水产类食品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多样性,对水产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针对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不法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及表面品质,在饲养时向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饲料,不仅导致当地水域被污染,还造成水产类食品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另外一些水产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甚至使用一些违禁药物,导致水产类食品流向市场后仍旧残留大量危害人们的有害物质、调查表明,我国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十分简陋,大部分水产类食品加工厂条件都无法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工厂缺少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支持,产品加工难以达到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质量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水产类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无法被有效检测,食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相关部门对于水产类食品的加工监督力度不够,社会上甚至出现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造成水产类市场出现大量品质不合格的水产类食品。由此可见,加强对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影响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的因素

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品质变化的本质上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主要是指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出现新的物质,但水产类食品在形态上发生变化。化学变化主要指水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新的物质,例如水产类食品的变质。当水产类食品发生以上两种变化是可能影响到其质量品质。

2.1 微生物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一定情况下微生物可以和食品发生反应并逐渐分解,即日常所说的事物的腐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够有效清理自然界的垃圾,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造成食品变质。水产类食品的加工条件十分适合微生物的成长,加工过程中条件控制不当将会导致微生物在水产类食品中快速生长导致食品变质。影响水产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品质问题的微生物主要有酵母菌、霉菌、细菌等。

2.2 酶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催化剂,酶具有更强的催化作用,尤其是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受到酶的影响可能造成水产类食品快速变质、因此在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必须有效控制酶的活性,降低水产类食品加工中的变质速度,保证其流入市场后的品质。

2.3 化学污染

水产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受到化学污染导致其食品中一些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危害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水产类食品化学污染多种多样。首先是工业污染造成水质变差导致水产类食品吸入大量毒素并残留在身体中,被制作为可食用产品后仍旧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物质。养殖人员使用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的饲料也会造成水产类食品的污染。水产类食品制作过程中过量添加食品防腐剂等也会造成水产类食品的化学污染。

2.4 冷冻

冷冻是保证水产类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冷冻能够降低微生物的活性,有效延长水产类食品的保质期。通过冷冻也能降低酶的活性,温度越低,其活性就越低,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微生物或酶就将彻底失去活性,有效促进食品保质工作的展开。

3 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3.1 使用先进的灭菌技术

水产类食品的腐败主要由有害微生物造成,灭菌技术就是降低水产类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提高成品中的质量。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主要有微波灭菌、臭氧灭菌、高压灭菌、辐射灭菌等。微波灭菌主要利用微生物在高温作用下发生死亡,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微生物会吸收大量的能量后自身产生大量热量达到自亡的目的。在进行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通常利用915MHz和2450MHz的微波进行灭菌处理。臭氧灭菌主要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臭氧本身无毒性,其強氧化性会使得微生物发生变形,且发生氧化反应后臭氧分解成氧气,该种灭菌方法环保安全,对人体无害。高压灭菌主要指在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其强加压力,一般为400-600atm的静压力。高压环境中微生物会发生蛋白变性死亡。

3.2 提高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

3.2.1 改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

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对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生产环境。实际生产中应该时刻保证清洁,做好5S管理,对生产车间进行分类规划,让成品原理原材,降低非人员主观因素导致水产类食品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定期对加工环境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生产过程中禁止有害物质的添加,真正做到无色无污染生产。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测政策,定期对各水产类食品加工环境进行抽查。

3.2.2 提高水产类食品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产类食品加工主要由加工人员完成,加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水产类食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水产类食品加工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让员工在加工过程中充满责任心,提高质量意识。员工的需要了解加工过程,懂得从根本上控制水产类食品的加工质量,自觉做到质量管理。在招工过程中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持证上岗。

4 结语

水产类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其质量安全日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控制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做到有效改进、有效杀菌、有效管理、有效监督,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洪扬.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J].渔业现代化,2012(6):55-57.

[2]宋余凤.水产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J].中国水产,2011(4):77-79.

4.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篇四

食品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基础的安全又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必备要件,关乎民生根本和社会稳定,更是考量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看看下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吧!

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论文

摘要:在食品安全监管压力大、政府单一监管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确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落实法治要求,加强协会建设,搭建共治平台,提升治理水平。

关键词:共治;理念;平台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政府单一监管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深入探讨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必要性

1.社会关注度高,治理压力大

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没有任何人能够置身事外,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性不言而喻。在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快捷的情况下,食品安全事件会迅速发酵,形成巨大舆论压力,极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染色脐橙等事件,都引起了群众愤慨。”[1]因此,迫切需要调动一切资源,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2.弥补政府单一监管不足

以前,我国食品安全采取分段监管模式,其弊端在于部门之间相互踢球,监管真空无法覆盖。大部制改革力图通过整合监管资源、消除部门权责混乱,扭转这一局面。但目前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实行属地管理原则,造成监管混乱与盲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队伍建设落后,威慑和打击能力受限;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未整合多元主体力量”[2]。从媒体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来看,无论分段监管、分块监管,还是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推诿扯皮,解决监管问题,均需要跳出体制,放宽视野,动员包括协会在内更多的力量,弥补政府单一监管不足,才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3.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需要

从立法宗旨来看,《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具体规定来看,也在若干条款中明确规定了社会共治的目标和要求。如该法第三条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第九条第一款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落实立法宗旨和具体要求,整合社会多元的力量,有效弥补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全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现状和存在问题

1.食品行业协会发展现状

(1)组织体系相对健全。总体来看,目前食品行业协会已建立了相对健全的组织体系。从中国食品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糖业协会等全国性、分领域的行业协会,到地方各级相应行业协会,既有综合性的协会,也有分领域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委员会。组织体系的建立,使食品行业发挥自治、自律、自助等作用,有了组织基础。(2)工作机制相对完善。从部分地级市尤其省级以上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来看,多数制定了协会章程,建立了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了入会、退会程序,明确了协会业务范围,确立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工作机制的完善,为协会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3)有效发挥协会作用。基本能够正常开展活动,如宣传、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调研活动,提出行业发展建议;参与本行业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制定、贯彻实施、监督,组织相关科研活动;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质量评比、经验、技术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开展科普活动;创办期刊、网站,以及承办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相关事项。(4)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协会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会各界对饮食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之相对,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食品公共安全事件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保障食品安全成为考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面对这一形势,中央提出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专业监管作用,弥补政府行政监管的不足。

2.食品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协会组织不够健全。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地市级尤其区县级以下行业协会组织不健全,很多区县食品行业协会刚刚开始筹建或仍未开始筹建。食品生产、经营小而散的特点,加强行业参与社会共治的要求更高;基层食品行业协会的功能缺失,严重削弱了食品行业的自治、自律能力和整体监管水平。(2)整体入会率较低。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来看,目前没有参加任何协会的小型食品企业、门店、作坊仍然占多数;同时,有些知名大企业却没有加入基层食品行业协会,甚至没有加入任何相关行业协会,这种缺位又大大降低了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尤其基层食品行业协会,入会率低,代表性差,导致协会作用发挥有限。(3)自治意识不强。《食品安全法》第九条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协会发挥这一作用前提是自立、自治,在本质上应当是行业内独立经营单位“自愿组成”的自治组织。但现实中,多数行业协会由政府组织成立或发起成立,在经费来源、人事管理、职能履行上都无法摆脱政府的影响和控制。(4)自治能力不足。目前,地市级尤其区县级以下食品行业协会,受多种因素制约,自治能力严重不足。首先是经费不足。协会运行经费一般靠财政支持或收取会费,经费普遍不足或不能自主。其次是是缺少人才。受经费制约,专职工作人员尤其优秀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多数由行政部门在职或退休人员兼任,工作随意性强。再次是运行效率低,绩效评估难。多数协会仍局限于聚会、联谊角色,对行业发展难题无法有效破解;尚未建立从收支项目、运行状况、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自治能力评估制度。

三、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对策建议

1.确立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

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环节多,链条长,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食用,每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风险。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治理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动员包括职能部门、食品企业、新闻媒体、消费者、社会公众、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尤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内部性、专业性的自治和监督功能,积极参与共治,才能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只有确立这一理念,才能为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创造环境,搭建平台。

2.搭建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平台

客观来看,食品产业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同时,产业高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变,安全监管能力相对滞后;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威慑力度不够。这就需要在完善监管体制、落实监管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下功夫,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宣传教育,建立诚信体系,传递监管压力,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夯实食品安全基础。

3.健全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

根据《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划分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责界限,各施所长,避免职权交叉,消除监管空白。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健全食品行业协会运行机制,推动协会自立、自治、自律,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新机制,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充分发挥多元共治作用,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4.提升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能力

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在共治体系中发挥作用,关键仍要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提升协会行业自治能力。在协会章程、自治组织、选举程序、会员权利、责任承担、人才选拔、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绩效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运作机制,真正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切实保障会员合法权益的同时,围绕提升食品安全目标,加强行业自律,提高食品生产、经营水平。尤其在协会领导层等核心人员的聘用上,要以专业人员为主,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加强对会员的培训、管理。

5.发挥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专业优势

在技术服务方面,加强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甚至是企业技术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常规性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在智库服务方面,要充分发挥技术、信息、资源、人才优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内部管理、决策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在促进发展方面,要善于利用协会“自己人”的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总之,食品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监管的新要求,为行业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了新机遇。抓好这一机遇,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融入这一共治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性、内部性监督作用,必将有利于提升食品安全治理实效。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月23日。

5.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论文 篇五

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体维持生命、生长发育以及进行各种活动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然而,随着近代工农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逐步加剧,已经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于其他国家的食品贸易往来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界上某一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可能会波及全球,乃至引发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食品贸易争端。一次,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问题已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解释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作用以致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具体而言,食品的安全性主要可归纳为营养失控、致病生物、自然毒素、环境污染和有害化学物等。

关键词:原料污染

加工过程污染

包装材料污染

食品添加剂 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恶性食品污染事件接二连三,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带来新的危害,世界范围内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贸易纠纷不断,并且已经越来越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家声誉。

一、原料污染 1.致病菌污染

细菌性污染是设计面积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1)大肠杆菌:大肠杆菌随粪便排出后会污染水源和土壤,进而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原料。

(2)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水、灰尘以及任何动物的排泄物中都有存在,因此食品受其污染的概率很高。

(3)沙门菌:沙门菌常因污染各种肉类、鱼类、蛋类和乳类食品致使使用者中毒,其中以肉类污染居多。

(4)肉毒杆菌: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海洋、腐败变质的有机物、霉干草、畜禽粪便中,分布于各处的肉毒杆菌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2.真菌毒素污染

真菌毒素污染是由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二级代谢产物,其广泛污染农作物、食品及饲料等植物性食品,因此食品中的真菌污染尤其应当引起重视。3.病毒污染

(1)甲型肝炎病毒:HAV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病毒,它可导致暴发性、流行性病毒肝炎,是罪常见的一种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患者直接接触食品或其粪便污染食品、水源,可造成更多的健康者感染HAV。

(2)禽流感病毒:活家禽及其尸体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病鸡的肉和蛋液可带毒,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传染。4.残留农药污染

农药在防治病虫害、去除杂草、控制人畜传染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食品中的残留农药对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液日益凸显。农药使用量和品种的不断增加,加之有些残留农药不易降解,如六六

六、滴滴涕等,使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动植物体内受到不同程度的残留农药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体的生命健康。5.金属污染

人体可以通过饮用水、食物、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接触和摄入金属元素。进入人体的金属元素有些是人体生长代谢所必需的,但有些金属元素如汞、镉、铅、砷等却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故为有毒金属。另外一部分金属元素如铬、锡、铝等对人体的营养学意义不明确,但通过各种突进进入食品的量不断增加后,也会对机体构成潜在危害。二.加工过程污染

最新研究发现,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加工方式如腌、烤、熏、炸等会产生一些不被人们察觉的强致癌、致畸变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1)丙烯酰胺污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法式油炸土豆片、谷物、面包中存在丙烯酰胺,其生成可能与淀粉类食品的高温加工有关。(2)亚硝胺污染: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中,尤其是在食物中。因此,亚硝酸盐每天都会随着粮食、蔬菜、鱼肉、蛋奶进入人体。亚硝酸盐不都是人体“过客”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在自然界中,亚硝酸盐极易与胺化合,生成亚硝胺。在人体胃的酸性环境中,亚硝酸盐也可以转化为亚硝胺在人们日常膳食中,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像“过客”一样随尿排出体外,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转化成亚硝胺。所谓特定条件,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所以,通常条件下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不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所以,通常条件下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对人体引起危害。此外,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或直接摄入含有亚硝胺的食品,有可能诱发癌症。

三.包装材料污染

1、塑料制品污染:如聚氯乙烯(PVC)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氯乙烯是一种致癌物质,在人体内可与脱氧核糖核酸结合产生毒性,其毒性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骨髓和肝脏。

2、橡胶制品污染:在接触酸性、碱性食品,或一些特定环境如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食品时,橡胶制品中的某些有毒物质就会迁移到食品中去,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4、金属容器污染:如用铝制食具。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可引起治理下降、记忆力减退等。

四、食品添加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视频色、香、味、形俱佳,营养丰富;另一方面还要求其食用方便、清洁卫生、无毒无害、安全无患。然而,近年来,随着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的情况在各地不断被曝光,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从染色水果到有毒火腿,从铅、砷的残留到甲醛、二氧化硫的超标,再到工业色素“苏丹红一号”的大量流入市场,都无不说明社会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恶劣现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人类健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无疑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一连串的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要做到执法不委托,监管不推托,应急不懈怠,监管职责无缺位、监管区域无盲点、监管对象无遗漏、监管环节无断链,依法依规整顿。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更有利于增加我国食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食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目前,国务院已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导向。

2.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5.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从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商人的一种道德缺失问题。厂商何以追逐财富,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这些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六、总结

6.食品加工与安全的论文 篇六

我们知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一旦失去了健康和宝贵的生命,还有再来的时候吗?

健康,何等重要!生命,何等珍贵!

我们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健康,珍爱自己 的生命,而食品安全则是生命健康最有力的保证。

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存的

食品安全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清华216班和国学二班的冬日温暖的阳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这棵生长在江西赣州的小青松,从1990年移民来到了深圳,沐浴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泥土的气息,于XX年有幸吸收了清$2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灵气,今天挺立在清华博商会“卡酷尚”杯演讲台上为中华民族的食品安全请命,也是我为大家今天演讲的主题:民族在呼唤,谢谢大家!

人们啊都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是我们生活中必需品。

可是,在如今的中国,我们面对的却是染色馒头、地沟油、注水肉,以及残留农药的蔬菜;还有就是问题奶粉,吃出了多少大头娃娃和结石娃娃。难道不是吗?一种种假冒伪劣食品被揭露、被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的造假案件被查处、被打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残害、被扼杀,一颗颗善良的心灵被愚弄、被震撼。

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的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的民族在呼唤、在呐喊;我们的国民在彷徨、在嗟伤!究竟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下一代做点什么呢?我们都说我们想为下一代留下多少财富和资产,可是我们有真正听过我们儿女内心的声音吗?

听!这就是我们儿女的哭声:“爸爸妈妈,我们想喝没有三聚氰胺的牛奶;想吃没有发霉发黑的大米;想吃没有激素的海鲜;我们想吃健康的食品而不是来自地下加工厂的食品;我们想用没有甲醛的环保材料;我们想要一个生态平衡的大自然,一个绿色的地球,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请不要再糟蹋我们的生存环境,好吗?请不要再透支地球上的资源,好不好……?”

7.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 篇七

“安全”、“方便”、“保质期”这三项考量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赋予食品包装艰巨、神圣的责任, 也使食品包装成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之一。食品包装一直是食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它是延长食品保存期、防止食品在流通环节中遭受污染、保护食品原有质量和品质不受破坏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包装解决方案还可带给消费者舒适的感官享受。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食品综合要求的提高, 食品包装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为与业内朋友共同探讨有关食品包装的技术、设备、应用等问题, 我刊隆重推出“食品包装”栏目, 全面关注食品包装相关的各类信息, 将更多有价值的实用技术、信息传达给读者, 为企业寻求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本期“食品包装”栏目将重点介绍食品包装喷码技术和设备, 食品包装机械、设备等。通过一串数字确认食品的保质期, 通过一组条码完成食品的追踪与溯源, 标识作为食品包装的组成部分, 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赋码设备是确保标识准确、安全的关键, 为帮助食品企业解决如何选择适合产品特性的赋码设备问题, 我们联系了多家该领域的优秀供应商并将他们的心得组织整理, 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参考和借鉴。包装机械、设备是食品包装的基础, 它们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包装过程, 随着包装技术的不断发展, 包装机械与设备也在不断更新, 对于五花八门的食品包装机械、设备, 食品企业应该如何选择,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 给食品企业一些参考。

8.食品安全的管理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食品安全 生命安全 安全体系 技术更新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33-02

食品决定着人的身体健康,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进而影响着公共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所以食品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重事。然而,我国的食品安全还不够严格和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像近几年中的西瓜“膨大剂”、豆腐中 “吊白块”、染色馒头,还有更加危险的“三聚氰胺”[1],它不仅出现在了奶粉中,在鸡蛋中也有发现,下面分析下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

1 微生物污染问题[2]

随着经济的增长,物价的上涨,导致食品越来越贵,这直接刺激了一些人使用大量的化学用品去催熟催产,这导致食品中存在了过多的化学用剂的残留,虽然国家严格控制着化学用品的污染问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像土壤的污染和土地的酸性化碱性化、破换生态平衡等,都影响着食品的安全,由于对农药的控制,就导致一些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影响人体健康的细菌和微生物,还由于土壤的复杂性,导致了一些新的微生物的存在,像大肠埃希菌,这就导致了微生物污染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要求食品安全监测部门提高食品检测的标准,要对食品检测进行严格的要求,对微生物、细菌等要很严格的检测,要降低其在食品中的含量和种类,要从根源上严格控制食品的安全问题,要杜绝食品从国家的监管上出现问题,要保证国家的权威性。

2 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

通过国家标准的食品价格都会很高,这就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不法生产,利用一些化学用剂生产加工,制造出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使一些掺杂掺假的食品.还有一些个三无产品,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商品合格证等[3],都严重危害人体的生命健康,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我国的食品行业的整体素质很低,在卫生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从业人员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在偏远的农村等地进行无营业执照的生产加工,而且行为屡教不改,这就给食品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冲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监察力度,发现这种私营小工厂要严格进行处理,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要对他们进行惩治和教育,但有关部门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也要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让他们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中来,有关机关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制度,严厉的打击这种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3 食品流通秩序不规范

生产食品的企业有些是比较小,而且环境混乱,想要进行管理比较困难,还有食品的包装比较简陋,有的甚至使用了不合格的包装用品。还有在食品的运输和储藏中使用了大量的防腐剂和保鲜用品[4],来防止食品变质和腐烂,而这些化学用剂都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伤害,诱发一些疾病。而对于这种问题,国家不仅要重视食品安全的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食品的包装问题和在食品上的一些附着物问题,只有通过加强法律建设,才能彻底的解决和治理这些问题,还要在执行上进行严格的要求,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合理执法,不仅要打击处理这些包装上的问题,还要对提供不合格包装的企业进行整治和治理,对在产品包装上产生的问题要彻底的严肃性的处理,不要再食品上再加一次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的威胁者人们的生命安全。

4 新技术带来的隐患

新的技术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活,但在视频上新的技术可能会产生隐患,新的技术可以提高我们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带来优势,但因为国家在食品安全技术上的不完备,有时也会对新开发的技术可能产生的危险无法检测出来,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能察觉,而食品的新能源、新技术、新品种早已经运用到食品市场的各个环节,产生了很大的食品问题,所以卫生局要在食品的新技术上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的检测,在发现未知的问题时不要急于给与认证,要在多次反复的验证下进行筛选,不要在旧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又添加新的安全隐患。

5 食品安全体系不完善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体系,不同的行业标准,而国家的安全标准是基本的原则和最低的行为准则,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并不严格,在卫生和产品质量方面都不够严格,才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引进标准和技术创新,来改善这种尴尬的境地,来创造出自己的安全准则,还有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的投资不够,导致技术滞后,不能完全地进行专项研究,不能在食品检测上有突出的成就,有过硬的技术,也不能在标准上高于其他国家。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标准都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5],在安全问题和实际需求方面不足以与之媲美,所以我们要在食品安全体系上下功夫,要从食品安全上提高检测的标准和增多检测的方法,要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还要对其中的管理机构进行改革,要提高他们的素质,要增强他们的教育,要让他们即懂得专业知识,又能做好检测工作,掌握好食品的安全关卡,要为人们的生命健康负责,要提高检测机关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增强科学收益和技术的储备,还要建立网络化的技术检测分析手段。

6 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目前的食品安全监测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国家和个人,还有全体公民参与进来,努力实现公共的食品安全的维护和监督,共同维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要从微生物污染、假冒伪劣产品、食品流通秩序不规范、新技术带来的隐患、食品安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上进行改善,努力营造一个健全的食品安全体系,让人们早日安心的饮食。

参考文献

[1]黄丹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刘云.河北省乳产品消费需求及其对策的数学模型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3]颜丽.食品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贝叶斯统计与知识发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郑小兰.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因素考察与实证检验——以浙江省为例[J].求索,2010年09期.

9.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一、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媒体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较多。食品频频发生安全问题,凸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或缺乏,也反映了监管体系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

1.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部委规章和地方法规则更多,但这些法律法规缺少系统性和协调性,有的交叉重叠,有的相互制约,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更主要的是,许多法律法规制定时间较早,存在不少漏洞和空白,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法,使食品生产、加工、供应中的诸多环节缺乏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而且,数量众多的法律规范并没有构成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则系统。

2.多头监管,无法形成合力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的是多机构分段管理模式: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和市场准入,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企业卫生许可和餐饮业卫生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等工作。这种主体多元化的监管体制,使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联动,具体监管工作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出现有费可收、有利可图的事情多家监管、检验,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则推诿扯皮,这就给不合格食品流人市场创造了机会。

3.处罚不力,难以根治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不法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太低,不足以震慑和遏制利益驱动下的不法行为。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或出于增加就业的考虑,对食品企业缺少必要的监管。使一些未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企业仓促上马,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有的明知一些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却敷衍了事,导致监管流于形式,甚至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对已暴露的违法行为,还存在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等问题,以至于屡打击屡冒头,无法彻底根治。在执法手段上,现有体制过分依赖非常规化的“运动式执法”,更多的是事后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罚,缺少事前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日常化、可持续的执法技术,以致经常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组织力量整治——问题暂时缓解——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发生——再整治”的恶性循环。

4.标准缺失,被动应对食品危害事件

食品安全归根结底是质量问题,其核心是标准化的建设与实施。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尽管也制定包括多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许多标准,但从不断暴露的食品安全案例看,很多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需求。目前,食品安全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一方面标准陈旧落后,质量不高,水平偏低,有的甚至缺失,标准体系与国际不接轨。另一方面有的标准并没有严格执行,标准“执行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小型企业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生产加工环境条件较差、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无法真正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食品的生产和流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只能采取补救措施被动应对。同时,由于标准的制定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

5.检测手段落后,检测方法不统一

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是检测技术落后,检测技术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检验检测落后,不仅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无所适从,也使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陷于尴尬境

地,还给外贸出口带来麻烦。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就生产经营方面说,主要是由于食品行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生产者社会责任丧失,诚信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以及食品生产新原料、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等,这些问题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危害人身健康。当前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假冒伪劣和食品过期变质四个方面。当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这些食物,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由于食品是人们食用后才能确定其质量及安全性,而这个过程需经过较长时间。因此,更多的问题食品对人体的损害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二是影响社会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吃的安全、放心,还要健康、营养,但食品安全事件动摇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如果老百姓对自己吃的食品缺乏安全感和没有知情权,就会产生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引发恐慌心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高致病性的疫情,通过受污染食品迅速传播,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三是制约食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食品企业是员工不足10人的小型企业,大多以手工作坊的方式从事食品生产活动,技术水平低下,加工设备简陋,生产场地分散。为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多利润,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甚至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有害原料加工食品。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下,这些企业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伪劣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也直接扰乱了市场秩序,使正规企业优质产品的销售受阻。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会导致本行业内其他守法企业声誉和利益受损,也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四是影响外贸出口。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因不符合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或安全标准而被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经济损失惨重,每年因受食品安全限制而造成的对外贸易损失相当于年出口总额的20%。虽然生产不合格产品违规出口的是少数企业,但也使一些优良企业的出口受到牵连,对国家信誉形象和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双重损害。

三、对策

确保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种植养殖、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到消费者食用的全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切实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1.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来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仅是需要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还应着眼于法律体系的重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是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法规的配套组合,是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功能的发挥要通过法律体系的结构来实现,一方面应把握全球食品安全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管理制度,摈弃经验式、总结式的立法模式,实行超前立法,并随形势的发展及时修改,避免法律规范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另一方面应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能相互协调和补充,减少法律交叉和冲突,降低执法成本。

2.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从已发生的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有关部门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严密的工作纪

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力度,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首先,应明确职责。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体制,明确行政主体的职责,将事前、事中的全面监督和事后的严格问责相结合,预防与惩处并重;把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制度化,对履职不力、执法不严、相互推诿等现象,要追究当事人及相关领导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其次,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资格管理,严格按照法定标准和条件实施卫生许可、生产许可等与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行政许可。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促进食品企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再次,加大处罚力度。确定生产加工企业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追究违法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及时曝光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厂家,加大制假售假的风险,不仅要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赔偿等经济惩罚,还应增加包括吊销许可证、从业禁止等惩罚,构成犯罪的,必须绳之以法,从而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的隐患。

3.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水平

一要完善食品标准体系。要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配套、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落后的旧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要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问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国际公认的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09000管理认证、IS014000环保认证等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制定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和可追溯制度,确保食品安全。三要提高检测水平。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检测的手段应向高科技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化发展。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培训,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

4.创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就是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份或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这就需要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这些成份或物质的安全剂量。食品安全评价对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几乎每次食品安全的“红灯”总是率先在国外亮起,我国一再仓促被动应对,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滞后。没有食品安全评价的话语权,也就丧失了监管的主动性。因此,我国必须创出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危害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研究,从而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此,我国应整合现有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资源,尽快建立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确保食品安全评估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制定相关规程和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主要做法包括:及时对食品进行生物分析、理化分析、成分分析、危险性评估、动物研究和系统生物学在内的一系列食品安全检测评价,以便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食品危险性评价资料;与国际食品安全组织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广泛联系,并加强信息交流合作。

5.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我国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信用等级的评价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其主

要内容是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状况、卫生信息、信誉等级、行政处罚、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以及主要奖惩记录,以户为单位建立档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达到增强社会公众监督、实现企业自律的目标。同时,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纳入到食品安全征信范围内。通过法律的规范使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对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觉意识。可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规,赋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企

业的经营观念和自觉行为。

6.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通过网络运行体系,对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归纳、汇总,经过科学的研究,由有关部门统一对外发布,引导公众在对食品的选择中趋利避害,同时避免由于信息发布延迟或相互矛盾而造成政府威信的下降和公众选择的困难。为此,应尽快构建部门问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并向社会公开,使各有关部门以及消费者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建立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监测、溯源和预警系统,完善环境污染物监测、危害性评估、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等,形成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网络体系,从而掌握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对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多种应对准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食

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锡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凸现监管体制缺陷[N].法制日报,2006一ll一22.

[2]刘国志.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若干思考[EB/OL].http://www.wlsfda.gov.on/show.asp?id=333,2005—06一08.

[3]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不道德现象的调查报告下一篇:黄大年组织生活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