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词

2024-08-31

陶渊明田园诗词(8篇)

1.陶渊明田园诗词 篇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整理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陶渊明田园诗词 篇二

一、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产生大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所以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时期, 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 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 广置田园, 掠夺土地,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 崇尚自然、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 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 儒家经学的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 纵情于山水之间, 所以当时的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 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 于是弃官归隐, 躬耕自食, 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 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 因而更接近于广大的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 (公元365—427年) , 又名陶潜, 字元亮, 浔阳紫桑 (今江西九江) 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 是元勋之后, 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 祖父做过太守。他少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早年便立志要建功立业, 在仕途中有所进取, 在政治有所作为。但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 政治时局紊乱, 曾三易朝代, 几次废立皇帝, 并伴随着数场大清洗和大屠杀, 国家风雨飘摇, 人民灾难深重[2]。从陶渊明在29岁时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 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 到41岁时, 求为彭泽县令, 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 赋《归去来兮辞》, 息绝交游, 不再出仕, 躬耕自资, 饮酒赋诗, 自娱心志。陶渊明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3]。各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进行的权力争夺和阴谋诡计, 让秉性真实淳厚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 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 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 于是从渴望返归田园到最终坚决地辞官隐居。可以说, 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 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理想与当时政治现实相矛盾、相背道的结果, 这也使他的诗歌中凸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那份闲逸, 同时也多了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无奈。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而在诗歌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诗歌中具有艺术之美, 诗歌既体现出了一种恬淡醇美、本色自然的风格之美, 又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一) 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 在陶渊明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 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陶渊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于常见的事物, 而且是直写其事, 不假雕琢, 不尚辞采, 其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 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然而, 如果仅仅是平淡, 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之中见神奇, 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在平淡的外表下, 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来韵味隽永。《劝农 (其三) 》:“熙熙令德, 猗猗原陆。卉木繁荣, 和风清穆。纷纷士女, 趋时竞逐。桑妇宵兴, 农夫野宿。”把中国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进行感观上的美化, 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祥和的农作图。《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该诗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 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 以简淡的笔墨, 勾画出了朴素美好的居住画面。后来笔锋一转, 镜头推开, 视线远移, 使整个画面显出了悠邈、恬淡、平和的韵味, 而陶渊明正是以此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 在归隐时期, 他自己也曾参加农业耕作。陶渊明的躬耕, 是对儒家耽道、庄老玄言的一种反驳, 是对人生价值的积极实践, 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 使他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隐士或诗人, 显示出深邃醇厚的民本思想[4]。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 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陶渊明写田园生活, 写自我耕种, 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 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二) 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 抒情方式平淡自然, 其“素淡”的风味, 乃剥落繁华所致, 发源于真, 归乎自然,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 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 即使使用典故, 也是俗语化。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 倾其所有, 尽性发露, 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 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 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 熟视之有奇趣。”黄文焕说:“古今尊陶, 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 陶不得风也。”[5]例如,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等等, 这些描述都带有着古朴自然的原生形态, 没有任何艺术雕琢和人为加工, 本色本香, 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又如:“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 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 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 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 先是生动描写了夏日田园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舒畅的心境。接着写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 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中彻底摆脱出来, 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 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 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 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 其中还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襟怀气度, 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 使全诗更富内涵、更有悠远的意境。

三、陶渊明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 然而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意境。其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 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 其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在其诗中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表现对人生的探索, 尤其是在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 明确地提出了归化自然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诗歌独特意境的重要因素[6], 而且, 陶渊明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 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 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7], 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 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 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 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 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来源于他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 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 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 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 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 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 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8]。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 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 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的朴素是一种高度精炼、洗净纤尘, 才呈现出了透明与单纯, 因而他才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描绘成诗。比如, 他在“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里写出了乡村的恬静, 在“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里写出民雪的清莹, 在“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里写出了风的洒脱。陶渊明的诗歌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 没有华丽的词藻, 多通篇简洁, 少作铺排, 将读者带入他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从感观上感染, 从内心上震撼, 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 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 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 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 可以说, 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做斗争的积极力量, 他把理与情相统一, 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 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摘要: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 从语言到修辞, 从质朴到恬淡, 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田园诗歌的著名代表, 陶渊明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 创作的诗歌恬淡醇美、本色自然, 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本文主要对从陶渊明诗歌中所绽放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魅力作重点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 (卷上) [M].

[2]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11.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 :46.

[5]敬晓愚, 宋延屏.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旨与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3) :71.

[6]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蕴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e4cf301000d00.html, 2007, 11, 23.

[7]宋瑞芳.结庐在人境——论陶渊明的真性情[J].语文学刊, 2009, (20) :79.

3.陶渊明的田园情怀 篇三

【学习内容】

(1)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5册第2页田园情怀《归园田居四首》。

【学习目标】

多角度了解陶渊明,深层次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熟读五首《归园田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优美的田园风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过杨村》 杨万里)

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陶渊明。

2.出示课件。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41岁时,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始祖”。

二、诵读诗歌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直至读熟,之后试读诗歌,齐诵诗歌。

三、读出内容

1.这五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后丰富充实的生活和新鲜的感受,说一说:反复诵读诗歌后你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印象。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____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__”。

2.出示课件并小结。

陶渊明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些这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幅恬静幽美、淳朴自然、清新喜人的图画,有没有他《桃花源记》的光景?

(出示课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读出意境

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意境中那美丽的画面。诗中有画,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然后这样说话:“____________”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使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榆柳飘飘、桃李芬芳的平静的田园景色。“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写出了乡村生活中邻里关系的融洽和谐,于平凡处见幽远。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的是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几句简单的耕作生活诗中,读出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悟出了洒脱飘逸的韵味,却不失真挚淳朴的感情。

小结:陶渊明用朴素的语言,真率质朴地抒发出平淡的心境,描绘出幽远的意境(似涓涓细流,潺潺而来,清澈自然,平淡幽远),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

五、读出品格

1.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透过这五首诗,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呢?结合下面这个句式说一说。

我从“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

2.一直以来,人们对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消极避世,有人说他失意隐居,有人说他追求本真,你认为呢?

陶渊明的经历:

(1)青少年时期受儒家学说影响,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

(2)29岁到41岁,为反复出仕和归隐时期。出仕是为了实现“明主贤君”的社会理想,归隐是因为官场黑暗污浊,理想难以实现从而采取洁身自好的态度;

(3)41岁到63岁是归隐时期。对统治阶级不再抱任何幻想,把诗歌作为反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极写田园的清新静美,反衬官场的污浊丑恶,构想出理想的王国“桃花源”。

3.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官场黑暗,政治上无法作为;

田园静美,精神上自由闲逸;

远离尘世,道德上抱朴守拙……

(抱朴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不为外物所诱惑,持守本真)

4.把握主题。

作者的归隐是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宁静,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并非消极避世。

于丹教授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他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

六、链接丛书,拓展主题

1.陶渊明不屑在污浊的官场上阿谀奉承,选择在幽美田园中保持着自己的本心,感受着“种豆南山下”的悠然。纵观历史,很多仁人一直保持着对本心的追求。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贫贱不能移”,坚守本真。

范仲淹被贬离京,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借着洞庭湖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文天祥在国家危亡关头,誓与敌人抗争,被俘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肯投降,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

2.讨论“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今天这个纷繁的物欲世界,我们要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呢?(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3.小结: 陶渊明不仅因此留下了很美的诗文,而且也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他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后可查找他的有关资料,读《归去来兮辞》。

4.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 篇四

2014年3月12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宋雨欣。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曹操的《龟虽寿》今天我们请三年三班的 为我们朗诵。

甲:上学期的《佳作欣赏》我们一起欣赏了素有“苦难之花”的汉乐府诗歌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今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到东晋,跟着陶渊明放歌田园!

乙: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甲: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乙: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甲: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甲: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饮酒》之五,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晚上的一首中国风,霍尊的《卷珠帘》

乙: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5.陶渊明田园诗“自然”的艺术风格 篇五

内容摘要:只要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而唐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田园诗,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恬淡自然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代表诗人是孟浩然、王维。而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的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又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二十九岁出仕后,曾有过几次仕隐反复,最后一次是做了八十余日彭泽县令,一天“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来带见之。’潜叹曰:‘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陶渊明挂冠而去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一声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例,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真是一段绝妙好辞!字里行间 1 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的喜悦之情。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纯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在当时玄言诗笼罩的情况下,别开生面地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然。

一、自然质朴的内容美

陶诗田园诗描绘了平淡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美静穆和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采菊于东篱、或盥濯于檐下,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

又如:“邻曲时时来,抗者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使读者也倍感惬意。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丽的风景画,让人留恋往返,驻足神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细细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仿佛自己要将置身于世外桃源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无限回味之感,充满了欣然畅快之情。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 2 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亲密朋友,并与之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他已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不是过客、更不是占有者,附庸风雅者,而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完全归化于自然。陶对自然的爱的真诚之爱、审美之爱、非功利之爱、全身投入之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种爱是人和自然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的结果。正是如此,这种无私的爱而光辉,而展现其真、展现其美。也只有诗人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里毅然走出,全身心地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倍感愉悦的生活中,从而形成了陶“真、淳、朴”的田园诗风。总之,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陶即田园。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翻开《陶渊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凡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中的恬淡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韵味之致的含蓄和隽永。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把人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一“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再如《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就有了盎然的生活情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村民俗的淳厚,全都呈现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之妙就在于把惊奇与平3 淡,情与理很好地统一起来,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使真淳的陶诗意境得到自然的完美的展现。

陶诗很少用夸张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会、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看似平平淡淡,但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明”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五《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中嘉宝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4 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和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的、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伦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四、恬淡真挚的友情美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与当地的百姓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老百姓,和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目的的亲密关系;如:“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与村里的农村时不时地披草往来,亲切交谈,而且谈话的内容不是诗文,而是桑麻等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可见跟劳动人民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感情和有了某种共同的话语,都真诚地关心农作物的生长等;还有经常和邻里们互相邀请,一起欢宴饮酒:“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归园田居》其一)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走过门前相互招呼,有了好酒便一起斟酌之。5 农忙的时候各自回去忙农活,一闲下来便相互思念;一思想便披上衣裳登门找去,一起开怀畅饮、开怀畅谈。“言笑无厌时”,可见关系十分融洽,乐以忘忧,乐而忘归。

五、天然浑成的艺术美

我们知道,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出人人可见之物,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归园田居》其四,先说自己久游而归,携子侄去访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始知“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物我合一,主客交融的浑然天成之境界。还有《归园田居》(其一),从诗中,我们不止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鸟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又如:“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同样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诗人似乎是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的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泥合为一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诗中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一起。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如:《饮酒诗》(其五)“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创造出 6 高远拔俗的意境,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他的田园诗最大的特色是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心境真率地抒写出来;一切都仿佛是从胸中自然流出,谢尽炉冶、斧凿之痕。

参考文献:

1、《宋书·本传》

6.简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篇六

一、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性美

陶渊明诗的内容均是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 诗中的生活场景是每个平凡人最平常的生活。正是选择了这样最典型意义的景物, 用人们熟知的形象,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让人倍感亲切。

如《桃花源》, 它讲述了一个朦胧飘忽的世界, 种种的神秘色彩, 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从人们生活的实际作为出发点, 对人性的真善美进行直观的评价和分析, 通过桃花源的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 反映现象社会的动荡不安, 通过桃花源人们的善良, 来揭示现实世界人性的丑恶的一面。所以, 实质上, 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 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这也正是对作者心理的一种提示, 由于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 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 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所以,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在诗人的心里, 其诗中字里行间都透漏着一种希望过一种宁静, 恬淡的生活, 即便是几间茅舍, 透过茅屋里散发出来的轻烟袅袅, 穿过幽深小巷, 与凶险四伏的官场相别, 也能真切地体会出生活的真谛。虽然这样的生活寂寞、清贫, 可是诗人却愿意悠然于这自娱自乐的山水田园之间, 被自己的情趣所陶醉。在陶渊明的作品中, 类似于这方面的田园诗很多, 无一不洋溢着桃花源的安定与祥和。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表达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 除了对人性真善美的表达以外, 还有着其独特的思想基础, 而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其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之上的, 少年的他生活在农村, 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他, 对家乡的故园风光有着浓厚的感情, 这些都为其作品创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

陶渊明田园诗富有很深的哲理。人们在阅读后, 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诗中或者以象征, 或者以比喻, 或者以象征, 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 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寓理于形象之中。陶渊明的诗似塘水, 清澈、透明, 已经达到一种洞照万物的境界, 诗的寓意都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诗人居住在喧嚣的尘世, 生活却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 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诗人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诗词语言朴实, 字里行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他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 这正是是由于诗人精神超脱世俗的思想才能达到一种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表达效果各有不同, 但是总体上讲, 把人与物融为一体, 追求的是一种用意境与情感融汇的完美的境界。在诗中, 通过景物描写, 述说了陶渊明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 返璞归真, 投入到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诗人既写人也写景, 水乳交融, 互为表里,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 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 回巢的飞鸟, 都显得那样美妙, 那么富有人情, 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 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物我合一, 心和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 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 就可以“大隐隐于市”, 处闹市若幽谷。诗人借助丰富想象, 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 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 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这正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 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的缘由。

三、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其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自在温暖的艺术气氛, 体现出一种超脱飘洒的心灵境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朝廷政治昏暗, 政治竞争激烈, 诗人品厌悟官场的黑暗。所以, 诗人在其诗中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 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 对大自然的热爱, 从而让世人认识到一个特殊的陶潜, 其顺应自然, 乐夫天命超生死, 但是又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 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 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 同时, 这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如诗人的“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道出了陶潜作为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此乃其躬耕田园,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 其思想中新鲜的内容不多, 但诗中的情感意象却颇有新意, 诗人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极有气势, 诗人从大处落笔, 杂合声光, 写出了田园清新、宁静、明丽的气象, 诗的节奏以轻快为主, 语调流转合理, 富有气势。另外, 诗人在表达情感时, 既求词性工整, 又以追求强烈表达效果, 通过这些田园诗中朗爽俊丽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现实社会低沉之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汇成了一种独特的出世风格, 一方面, 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另一方面, 诗人将抽象与议论结合起来, 紧紧扣住田园情怀, 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借助大自然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人生境界, 故而亲切自然, 耐人寻味。

陶潜, 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 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 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 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 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 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 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总结:

陶渊明的田园诗做到了将自然心灵化、情感化而不露斧凿之痕而至化境, 使读者在读到诗人的诗的同时, 自然而然体味到诗人的人生境界, 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 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了简单分析, 探讨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中的人性美、思想表达以及人生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人性美,人生境界,思想表达

参考文献

[1]、韩昱.浅析陶渊明田园诗情景事理相结合的艺术特征[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2]、巫玉荣.菊样的人生, 恬然的智慧——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诉求[J].作家, 2011, (24) .

7.《和郭主簿》看陶渊明的田园情趣 篇七

【关键词】《和郭主簿》;陶渊明;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和郭主簿》中的田园情趣

田园诗是陶诗题材中的一种,也是魏晋时期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相较于屈原、曹操等人着重写社会政治题材的诗歌,田园诗是题材上的革新,它对古代中国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靖节先生在摒弃官场生活之后,辞官归隐,躬耕于田间,还因家门前有五棵柳树缘故被称为五柳先生。田园诗就是在这一阶段被创作出来,它们记录了陶渊明在田间生活的点滴,也是他情感思想的寄托。《和郭主簿》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一共两首,这里选择第一首诗进行分析。原文如下:

和郭主簿

陶渊明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歌大意为家门前的林子浓密茂盛,仲夏之中存有大片阴凉。南风应和节气吹来,回风吹开了我的衣襟。停止与朋友的郊游,游心于不急之务上面,醒来后舞弄书琴。菜园里有多余出来的菜蔬,至今仍有旧谷储存。营谋自己的生活诚然有限度,过多反而不是我所羡慕的。用舂秫做美酒,酒熟了我自己斟满。孩童在我身旁嬉戏,牙牙学语还说不准发音。此时是真正的快乐,姑且以它来忘却仕途富贵。悠悠地望着远方的白云,怀古之情深沉荡涤。

二、田园情趣的特殊性

《和郭主簿》一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典型之作。

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了作者写诗的生活场景——堂前林,以及季节——仲夏。“凯风自南”吹开我衣襟。在仲夏之时,坐在荫翳的林子里,感受着阵阵南风,惬意而舒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从堂前林到“南风开我襟”,由远及近,由静到动,使诗歌富有动态感和现实感。陶渊明另一首田园名作《归园田居》写他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则展现了一幅清淡、人烟稀少的场景,更有狗吠深巷中,“深”一字体现小巷望不见尽头。相比可以仲夏时节坐在阴凉下享受习习凉风的场景,少了许多惬意感,多了几丝惆怅。《和郭主簿》的前两联,对田园生活的细节进行了描写,也为这首诗奠定了宁静恬然基调。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就像陋室铭中所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摆脱了“正业”而好闲业,所做的都是看似无用,实则符合自己心境的事情。在《礼记·学记》中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这里的正业和“闲业”相对,正业主要是指走向仕途所必读的书,必定要了解的儒家思想,陶渊明的弃读“正业”选择闲业,也是他一种人生道路的选择。陶潜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过“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这句诗同“息交游闲业”有近似意思,大意都是自己要摆脱世俗的束缚。《和郭主簿》中显得生活化一些,自己不再与世俗相干,每日醒来便会舞弄书琴,消磨时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表达出五柳先生满意自己的生活现状,虽不是大富大贵,但这样的生活不致为五斗米而折腰。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也有描写耕种的诗句:“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黄。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空荡寥落的土地和蔬菜遍布的农田相比较,还是后者显得田园气息更浓厚一些。

下面几句便是对五柳先生生活的具体描写:“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美酒相伴,品味田园情趣;弱子戏侧,尽享天伦之乐。所以作者才会说出“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田园宁静生活的乐趣,使陶潜暂时忘却庙堂的烦扰,享受着最淳朴的生活给他带来的欢愉。进而抒发怀古之情,聊以自慰。

《和郭主簿》涵盖了作者荫凉、享受凯风、酌酒、读书弄琴、与家人团聚、望远怀古等内容,所涵内容较多,这也是本诗在陶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另一特点。譬如《归》中写了回归田园生活、居所周边之景两方面;《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了春天事农务、盥濯于檐下、斗酒恣睢;《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描绘田间劳动的欢娱,自比隐士长沮、桀溺、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相比较而言,《和郭主簿》在涵义上更加广泛,在一首诗中囊括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许多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在表现田园诗上也是更加突出的。

另外,从意向角度来说。《和郭主簿》一诗中的意向是非常丰富的。堂前林、凯风、书琴、园蔬、旧谷、舂秫、美酒、弱子、白云,这些全是在田园生活中常见的意向,作者充分将这些意向诗化,在堂前林下乘凉、仲夏阵阵南风拂过、专注于书琴、菜园里有余粮、可以自己酿酒、身边有家人陪伴等等,显出田园生活的宁静惬意美好,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祥和的田园画面和浓浓的田园情趣。这些丰富的意向是陶潜的其他诗作所不及的。《归园田居》中的意向有: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深巷、桑树、虚室、樊笼。意向虽多,但缺少了“园蔬、旧谷、舂秫、美酒”这一类的意向,总觉得难以让人想象出田园躬耕并收获的场景,相比而言,《归》更像是一系列作者所见景观的堆叠。特定意向给人带来特定的联想,那么《和郭主簿》中所描绘的景致让人看到了,想象出了田园农作的场景。

总之,就《和郭主簿》本身来看,它所反映的堂下荫凉、凯风袭来、舞弄书琴、旧谷园蔬、舂秫作酒、酌酒自斟、弱子在侧、怀古情深的田园情趣在陶渊明田园诗中具有代表性。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魏晋时代也与其他作家的诗作在内容、风格上有着很大区别。无论是从田园诗本身来看,还是陶渊明写田园诗的背景来看,都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这一时期诗风有了改变。陶渊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也为后世创作田园诗提供了蓝本,尤其是唐代出现了王维一类的田园诗人都是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同时也以《和郭主簿》为例让现实的读者感受到了将近两千年前的田园情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8.陶渊明田园诗词 篇八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中西田园诗巨匠,共同用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闲雅的田园生活,在中西诗歌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绝唱。两人跨越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诗歌风格,本文将对比赏析两大诗人的田园诗作的异同之处以及造成这种异同之处的文化背景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异同,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第一人—陶渊明,以其质朴无华,大巧若拙,韵味隽永,意境清幽的诗文而著称于世。北宋大词人苏东坡赞誉陶诗“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南宋魏了翁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物观物而不牵于物,吟咏情性而不累于情”1高度评价陶诗。金代诗人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精确概括了陶诗的独特魅力。而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唐代田园诗人也都受到了陶诗的影响。陶渊明本人更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范是许多文人的精神堡垒,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往往会从陶渊明身上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而奠定陶渊明崇高文学史地位的正是他的田园诗。陶渊明首创了田园诗,开辟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新题材和新领域,是魏晋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贡献。陶渊明用清新质朴,自然天成的语言讴歌田园风光,其诗文无人工痕迹,淡雅脱俗无而无雕琢之弊。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这也是其田园诗能够名扬千古,备受历代文人骚客推崇的玄妙所在。

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瑰丽的地理风光孕育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然而身处魏晋政治风云突变时代的陶渊明,为了不再“心为行役”,不惜息交绝游,高举辞世,他践行了简约玄澹的魏晋时代精神,所以他不免也是孤独的。

然而,当时光悠然跨越千余年的间隔,在大洋彼岸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英格兰湖区,另一个在文学史上散发着清雅超脱气息的名字诞生了,他就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19世纪后期的权威评论家、诗人马修.阿诺德郑重指出: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华兹华斯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和柯勒律治共同编纂的《抒情歌谣集》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为英国乃至整 1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1—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诗歌定下了基调。雪莱称他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以丰沛真挚的感情咏赞美丽的自然,赞美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他将平民的语言高度提炼后入诗,语言清新,质朴,自然,素净,是深刻思想、真挚情感和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这一点与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最初将华兹华斯介绍到中国时,就称他为“英国的陶渊明”,而美国人在编译陶渊明的诗歌时,也认为他是十九世纪诗人华兹华斯精神上的祖先。

一.清新淡雅,寓绚于素的诗风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白居易《访陶公宅》),公元365年,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诞生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九十里处)。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诗人居处,田园肥沃,竹林清幽,桑、柳、榆、桃,随着季节变换斑斓的色彩;奇骏青松古柏,显示着它们的孤直和高洁。这样的自然田园风光在给予诗人灵感的同时也在不断陶冶着他的性情。诗人出身名将之后,再加上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务求实际和济世安民的好传统”2,生逢乱世,陶渊明希望能做一番事业,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然而在历经官场黑暗后,“心实有所守”的诗人最终彻底辞官归隐,“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性爱自然的诗人从此完全醉心于田园风光,躬身农耕,创作了不少风格恬淡的田园诗。在现存陶诗中,大约有50首田园诗。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怀恋,如“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又如,《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的“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诗人用词简约淡雅,寥寥数笔,就表达了他内心对于田园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因是他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虽看似平淡,细细读来,不难体会他的那份急切和向往。有的是描写田园的静美之景和诗人的闲适心情,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又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描写了祥和静谧的田园生活,用词极为简单,清阴,凯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用这些平常不过的话语入诗,一幅悠然平和的田园图好似出现在眼前,最妙不过。再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二句真可谓“自然淡雅,最是渊明口吻”(袁行霈语)。

1770年,威廉.华兹华斯出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坎伯兰郡,童年就读于美丽的湖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说,温德米尔湖能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如年龄和财富。3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环境也使我们的诗人华兹华斯忘记了许多东西,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之中。“儿童时期的 23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p50

John Keats, Complete and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edited by Edward Hirs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p45.—2—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诗人认为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他回忆说,在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好像清秀的河水乐于在他的摇篮旁窃窃私语,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就已经与生机盎然的宇宙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儿童时期,他不分白天黑夜在自然的怀抱里游玩。4”同样怀着对自然的真挚爱恋,华兹华斯才能谱出和陶渊明那样美妙的自然赞歌。他一改新古典主义典雅、平板的风格,弃用华丽的辞藻和繁琐的格律,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对人生、理想、尘世的赞美,更不像玄学派的诗歌,读起来需要绞尽脑汁地思考其中的哲学和科学涵义。而是用普通人的语言,生活和感情去写诗。如在《致蝴蝶》中,诗人呼唤“别飞走,留下吧,留在我身边/多留一会儿,多让我看几眼”,又如在《麻雀窝》里,“快瞧,这绿叶浓荫里面/藏着一窝青青的鸟蛋/这偶然瞥见的景象,看起来/像迷人幻境,闪烁着光彩”,再如《致雏菊》,“我远远望见你闪闪发光/好比一颗星,玲珑清爽/却不如天上群星那样/皎洁而晶莹/还是像颗星,银盔闪耀/你安稳自如,仿佛在睡觉/谁敢刁难你,便不得好报/便不得安生中”,诗人用自然平实而又充满强烈感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中常见的蝴蝶,麻雀和雏菊,平淡之中方显他对自然的依恋,这些诗歌非常清新淡雅,普普通通,对于诗和自然皆爱的读者来说,不会感到是多么佶屈聱牙,令人生畏的作品。

虽然同是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二人所营造美学境界的差异,一个营造的是无我之境,一个是有我之境。二.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概念,可以用来形容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区别。“‘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5

华兹华斯名作《水仙》共分四节,除了第二节没有“我”或“诗人”,其他三节都有着浓重的代入感,“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霓”,“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宝”,“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华兹华斯以“我”的眼光观察水仙的美态,把“我”的情感附在了水仙身上,以从水仙身上寻找心灵慰藉,是为有我之境。在命意恢宏、寄情深 45 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3,p14(清)王国维著 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5页

—3—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远的《延腾寺》中,诗人以澎湃的激情赞美大自然,但也都离不开“我”的灵视,仍是以“我”观察自然之美,附“我”的情感于自然之中,“这样的美景/在多年阔别期间,对我也并非/莫无影响,如同对盲人那样/而是时常,当我孤栖于斗室/困于城市的喧嚣,倦怠的时刻/这些鲜明影像便翩然而来/在我血脉中,在我心房里,唤起/甜美的激动;使我纯真的性灵/得到安恬的康复/同时唤回了/那业已淡忘的欢愉”,诗人一再强调他从自然中获得的慰藉和安抚力量,大量运用主动语态,他所描写之物也就都罩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反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一“见”字而非“望”字,无我之境全出,“望”有主动去看的意味,而“见”字则体现出一种本自采菊,无意望山,当抬头看时,则悠然而忘情,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诗人超然无欲的心境,正是无我之境的体现。陶诗中常用飞鸟作为意象,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飞鸟本就属于园林,理应回归自然,诗人用飞鸟自喻,也反映他愿同自然向融为一体的心情,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无我之境了。

三.文化背景原因

陶诗和华氏田园诗歌风格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都抵制其所处时代文坛的绮丽之风,提倡用普通人的语言描写最平常的事物。陶诗经常描写村舍、鸡犬、豆苗、桑麻,华氏所咏也不过是蝴蝶、麻雀、雏菊、水仙等自然中物,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两人从小生活在风景秀美之地,性爱自然,崇尚赞美自然之美,并长期过着田园生活。其创作理念也都视诗歌为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文直抒胸臆,不作无病之呻吟。

但相隔千年时光和遥远距离,二人诗歌境界的相异之处也在所难免。陶渊明在生活观念上深受中国传统老、庄的道法自然和抱朴归真思想的影响,并独创了性情自然说。这种观念既指导了他的生活,也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他作品中的一切环境和事物都带有性情,而不是虚空概念地描述,这样他的作品就更接近自然,合乎自然万物本身的情态。再加上,中国历来推崇天人合一思想,这是一种自然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浑融的思维方式。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中国人把自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其相对立。在古人的思维里,要消除物我的界限,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4—

“比较文学概论”学期论文

西方历来奉行重分析的思维模式,其文化支柱为科学理性,基督神学和人本主义。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人先是畏惧自然,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后则是疯狂征服自然。华兹华斯虽然持人性、神性、理性三位一体的自然观,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的超越,但其仍将自然作为其思考哲学宗教命题,解决西方精神危机,进而拯救人类的一个渠道,所以仍与自然相隔。四.结语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不朽的田园诗人是中外诗歌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诗语,抒发了对田园,对自然的真情赞咏,感染净化了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通过对他们两人诗歌的对比赏析,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他们的作品,发掘他们各自的魅力,为中西比较诗学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徐正英,阮素雯注评.陶渊明诗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5 [2](英)华兹华斯著,杨德豫译.华兹华斯诗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费元甫注陶靖节诗序》,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4] 杜景华.陶渊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John Keats, Complete and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edited by Edward Hirsh.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6]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3 [7](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

[8] 许春翎.无我之境 ”与“有我之境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分析比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上一篇:市场开发认识下一篇:如何做好综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