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调研报告

2024-09-13

村落调研报告(共13篇)

1.村落调研报告 篇一

陵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情况的汇报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和5月10日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我局牵头会同县有关单位于2012年6月20日前完成了我县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了做好我县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我局于5月19日拟定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并经县政府2012年6月18日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为了尽快开展此项工作,县政府邓世军副县长于5月28日主持召开我县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动员会,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邓世军任组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朱厚胜同志任副组长,县文体局、县财政局、县民宗委、县旅游委、县文明办和各乡镇政府为成员的陵水县传统村落调查领导小组,要求由我局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按照《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迅速开展有关调查工作。

二、调查方法

按照《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由县文体局上报有关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第一次非物 1

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民宗委、县旅游委、县文明办等单位上报负责扶持村庄中符合要求的村庄名单;各乡镇政府负责上报辖区内符合要求的村庄名单。

经联系县旅游委、文明办、民宗委负责的扶持村庄中无符合条件村庄;各乡镇仅有提蒙乡上报老长苗村一个村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向文体局收集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并于我局于2012年6月11日至6月15日会同县文体局、各乡镇分管副镇长、乡镇文化站站长等人员集中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全县共计调查16个村庄及3个农林场居民点。

三、调查结果

经过对乡镇、村庄及农林场居民点的实地调查,并对照《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中传统村落的核定标准,我县无符合条件的村庄或居民点。具体调查结果情况如下:

(一)沿海村庄

我县沿海有椰林、光坡、黎安、三才、新村、英州等六个乡镇,这些乡镇的村落多临近高速公路、海榆公路,滨沿海开发区,交通便利,经济较为良好,村落多为三层左右砖混结构类型住房,基本上没有留存历史建筑。沿海开发区边缘的村庄已密切同开发区相结合,新兴的农家乐、家庭旅

馆已有一定的规模。比较典型的如临近香水湾君澜项目的光坡镇坡尾村委会坡尾大村,详见附图1、2。

我县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自2004年省政府批准以来,各开发区内村庄均进行了整合,部分村庄已实施或正在实施整村搬迁,如英州镇石井村委会福湾村、天堂村委会天堂村、黎安镇大墩村委会、黎明村委会、光坡镇坡尾村委会港尾村;另外,沿海区域的村庄正在呈现向海榆东线公路周边聚集的趋势,很多位于内陆的自然村正在消失,调查中发现新村镇盐尽村委会尽尾村、尽美村已基本无人居住。

(二)山区村庄

黎苗族居住的茅草房、船型屋属于传统建筑的一种。在调查中了解到从1995年县扶贫办持续实施的农村扶贫工程、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提出的用5年时间全面改造农村茅草房的工作目标、2009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工作以来,我县至2010年已基本全面消灭了茅草房,现状山区村庄大多数均为一层砖木结构新建住宅。比较偏远的本号镇白水岭苗村、南喜村等也于2011年开展了村庄改造,目前已正在实施。

在调查中,我局调查组还了解到黎苗族比较特殊的风俗。在解放前,一是黎苗族实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二是家族中但凡有长者过世,整个家族均要整体搬迁至新址,导致黎苗族村落无固定村址。比较典型的如提蒙乡老长村委会

老长苗村,经调查,为1957年由一马姓家族5户由于长者过世从琼中迁址至现址定居。在1995年前还居住在茅草屋中,1997年县扶贫办实施重点扶持给盖起砖木结构房屋居住至今,目前全村27户121人,但基本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年轻人80%以上均外出务工。现状照片详见附图3、4。

(三)农林场居民点

在调查途中,调查组还经过了部分农林场居民点,我们也进行了走访。我县境内共计有吊罗山林业局1处国营林场,岭门、南平2处国营农场。农林场的居民点都分散在作业区内。2010年全国实施农林场、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以来,我县农林场居民点均进行过整治改造建设,居民点建设按照居住小区标准进行,配建设施较为齐全,建筑布局、样式较为现代。典型居民点现状照片详见附图5、6(岭门农场提蒙三连)。

特此汇报。

陵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2.明代村落游垫 篇二

游垫村坐落在一片小丘之上。村子前面是一排池塘,村妇浣衣,水光潋滟,映照着一排不甚高大却十分整齐的明代封墙屋。封墙屋向纵深发展,构成了五条青石小巷,每个巷都有一座门楼,五座楼分别刻有“进士第”、“侍郎坊”、“尚书府”、“方伯巷”、“大夫第”匾额。

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竟然出过方伯(方即地方,伯即老大,方伯意为地方大员)、侍郎、尚书,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走过塘边古朴有致的卵石路,我们坐在“侍郎坊”巷口的石墩上,与村中老人聊起了历史。巷口的石墩、石凳已磨得锃亮,真不知在这里已坐过了多少代人谈天说地,讲古论今。查阅清宣统三年《游垫胡氏宗谱》,可知游垫是明初从本邑柏林胡家迁来建村的。明中后期万历年间出了一个胡桂芳,《江西通志·仕绩传》、《贵州通志·名宦传》、《抚州府志》、《金溪县志》均有其传记。胡桂芳,字允垂、瑞芝,万历二年(1574)进士,初授杭州府推官,持身俭约,杭民谓之“布衣推官”,但他察奸剔蛀,断讼如流,升兵部主事,后转海南道提督、琼州学政,又擢湖广参政,万历二十八年以平定播州(今遵义)杨应龙叛乱有功,晋广东右布政使,万历三十年任广东按察使,旋擢副都御史,加从一品服,巡抚贵州,任内发展经济,又平土司金大章之乱,数年后调任工部侍郎,总督河道。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胡桂芳急流勇退,弃仕归家。在游垫村他居18载,口不言功,足不入城,闭户读书,著《子史摘粹》、《读史愚见》、《自吟稿》、《云林悟言》、《忠孝集》、《居家要语》等等。其门生故旧多任实职,时有士人以金钱请胡桂芳通关办事,胡桂芳都善言辞却,村居18载,未尝向门生请托一事。崇祯六年(1633)胡桂芳卒于家,享年八十有一。死后朝廷下旨特赠工部尚书衔,谥忠端。

胡桂芳和汤显祖是同时代人,汤诗文集中有多篇记述他们的交往。万历四十年他们还结为儿女亲家,汤显祖次女嫁胡桂芳第五子兆宪。查阅游垫宗谱,我们还意外地发现胡与明万历间抗倭名将黄朝聘(金溪涂坊人)、明后期武英殿大学士蔡国用(金溪靖思人),均有姻亲关系。如此看来,村中“侍郎坊”、“尚书府”、“方伯巷”等都非虚语,均为对胡桂芳官阶事功的荣显和彰扬。

游垫村现有封墙整齐的正屋(有大门、天井、厅堂)20幢(厨房、舍屋不计在内),其中明早期建筑一幢,明中后期建筑15幢,清初4幢。明代民居粗梁大柱,青石门楣不事雕饰。这里的明代建筑还有一栋村民称它“摆脚官厅”,厅堂中两根大柱上面为特殊的“凤尾挑”,一柱挑起三根大梁,实为木构建筑中罕见的特例。胡桂芳在村中的实迹是他为祖父胡国华、父亲胡鉴而建造的“总宪第”。总宪第占地约700平方米,简朴宏伟,三堂直进,还有一个小小的后花园(现已倒塌荒芜)。大门为巨石牌坊式,门额石刻“总宪第”三大字,前后数行竖款,清楚地镌刻着“广东按察司按察使胡桂芳万历三十年(1602)岁次壬寅孟春吉日”。现今,明代建筑存世已不多了,而这个小村历400余年的明代民居却差不多完全保存了下来,特别是“总宪第”这种有确凿纪年的建筑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了。

3.传统村落评选 篇三

目前开始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评审申报工作,要会签农业部,部里面商量后提出要提名一些村落,具体名单从科教司美丽乡村试点村里面选择。农业部提名的村落,很大的概率获得300万的扶持。按照要求,申报村落要做规划等材料。这里面有我们的市场机会。

按照陈明的意见,流程如下(以下文字及附件材料都是他过目并允许发送的):

1.先根据文件夹名单考察乡村,按照评审标准选择若干村落,按照合规程度排列顺序,将前两名报给我,重点考察南沙横沥冯马三村,如冯马三不符合,也可以直接说不符合。

2.美办拿到名单后,会在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里面检索,如果在名单里面,就会将该 两个村报到住建部。等住建部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那时才可以和村里面谈规划编制等事宜。

3.切忌不要提前给村里面讲做规划的事情,否则,万一不能成功,对农业部和所都有不 利影响。

附件是住建部传统村落评审标准,以及美丽乡村广东名单。说明里面有具体操作指引。

项目虽然不大,但这个做好后,后面陆续也有项目,对所在省外成批量开展项目也有积极作用,望领导考虑,支持。

1.此为住建部文件节选,因要几部委会签后才公布,现在不方便全部扫描。

2.背景如下:2011年9月以来,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目前,共两批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名录,目前,拟进行第三批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工作。前两批传统村落没有经过农业部会签,第三批需要农业部会签,因此,让农业部推荐村落,从美丽乡村中选择没有列入的,符合条件的推荐。

3.资金支持:整合现有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等五个专项资金,按平均每个村300万元的标准予以扶持。

操作步骤说明:

1.先根据文件夹名单考察乡村,按照评审标准选择若干村落,按照合规程度排列顺序,将前两名报给我,重点考察南沙横沥冯马三村,如不符合,也可以直接说不符合。

2.美办拿到名单后,会在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里面检索,如果在名单里面,就会将该两个村报到住建部。等住建部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那时才可以和村里面谈规划编制等事宜。3.切忌不要提前给村里面讲做规划的事情,否则,万一不能成功,对农业部和所都有不利影响。

1.该文件夹中村落为农业部评选的广东“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2.拟从广东美丽乡村中选择两个,推荐列入住建部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重点考察下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是否符合条件。

4.开平碉楼与村落 篇四

记者: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什么可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谭明:根据一直参与碉楼“申遗”工作的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的总结,“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共有六条,而开平碉楼符合的有四条之多。其一,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既是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传统的延续,又是和华侨带回来的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符合标准之“在一定时期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二,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稻作文化区域历史上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形态的见证和综合产物,也显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以及移民文化的特殊历程,符合标准之“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见证”;其三,开平碉楼与村落构筑了世界乡土建筑中一种自成体系、别具艺术特征的群落,符合标准之“可以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其四,别致、挺拔的碉楼与传统、质朴的村落、竹林、果园、山水和稻田,共同构成优美的文化景观,杰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符合标准之“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

记者: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种类有哪些?

谭明: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以天然石块垒放、填土粘接而成。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侵蚀,仍十分坚固。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少部分碉楼用近代的红砖建造,在红砖外面抹一层水泥。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国进口,当时称为“红毛泥”)、砂、石子和钢材建成,极为坚固耐用。

记者: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都体现出地区的建筑风格,他们二者的区别在哪儿?

谭明:开平碉楼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格,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它还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同时,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而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东方文化在土楼中有集中的体现,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记者: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数量很多,最值得拍摄的有哪些?

谭明:开平碉楼的底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要拍摄碉楼就要了解它的造型变化,主要体现在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1400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最值得拍摄的有自力村建筑群,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阳春烟景时节如同一幅农耕水墨画。其中立园作为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还有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瑞石楼、方氏灯楼等等,要拍的太多,抓住它们的建筑特点并在画面中融入自然环境,拍摄一定成功。

记者: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日出日落和夜景非常美,拍摄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谭明:首先要掌握建筑体的形状,把它有序地安排在自然环境中。要充分利用水塘、稻田等有水的面积,将主体托出。否则在日出或日落时分,照片中的前景可能会是一片死黑,主体建筑会被淹入黑暗之中。

如果拍摄夜景,可以利用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对景物多次拍摄,这样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可在太阳下山后半小时左右对蓝色的天空进行第一次曝光,此刻天空有一定的密度,要在全黑的状态下拍摄。待灯光完全亮起来再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曝光。多次曝光拍夜景,三脚架一定要牢固,相机不能晃动,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另外可利用天上的云彩,不管是早霞还是晚霞都要掌握好曝光,不要过曝。必要时可以加渐变灰镜压暗天空,使天与地有个接近的曝光值,有利于层次的表现,保证图像的质量。

典型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落。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立园:立园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赓华村,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建园历时十载,全部工程于1936年告竣。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汇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拥有“小观园”的美誉。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白鹤镇百合墟东南面,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个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个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都让人疑是天上人间。

锦江里瑞石楼:位于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的瑞石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瑞石楼的主人叫黄璧秀,清朝末年曾漂洋到美国谋生,后由于年迈的父母及妻子都在锦江里的老家,为了家人的安全,黄于1921年回乡建碉楼。瑞石楼一共9层,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顶、拜占庭穹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而内部的布置、用具则是岭南传统的样式,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充分体现出楼主对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大胆接纳,以及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态,可以称得上是开平最华丽气派的碉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1920年由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5层,高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雁平楼: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1912年由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日升楼与翼云楼:位于江门市赤水镇大同村村口,始建于1926年,两楼并排而立、相互依偎,数十载风雨侵蚀使之留下斑斑痕迹。该楼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旅游贴士

开放时间:8:30—17:30

门票价格:通票180元,游客持票可在两天内前往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碉楼群、立园、赤坎古镇等景区。套票可在各景区内购买。

交通指南:由于碉楼分布较分散,建议包车前往,或者搭乘公交车前往。

5.《草虫的村落》教案 篇五

《草虫的村落》教案

第一时谈话导入,揭示题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文。齐读题。初读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字词检查。(3)交流反馈。梳理内容,明确场景(1)自由读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2)交流反馈。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3)再读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总结回顾,布置作业这节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再去学习。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时复习旧,导入新(1)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品读文,深入探究(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b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升华情感,进行练笔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4)交流反馈。

6.虫草的村落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学会“暄、熙、攘、穴、宅、鸠”6个会认字。

3、了解作者使怎样观察、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课文写的是在田野里,作者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他看到了茂盛的森林——细密的草丛;看到了迷失在森林里的游侠——一只黑甲虫;看到了散布在森林边缘的村子——草丛周围的虫子的洞穴;看到了大街小巷中美丽的南国少女——花色斑斓的小圆甲虫,还有经过长途旅行到此来访的庞然大物——蜥蜴;看到了奏出灵泉般音乐的演奏者——一群振翅鸣叫的甲虫;还看到村民们行色匆匆的劳动生活。作者以他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草虫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颗不曾泯灭的童心。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总起。先写“我”在无限静谧的田野里忘了世界,忘了自己。交代了“我”这次游历的环境与心情。再点出“我”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这里用了一个“又”字和一个“躺”字,点出“我”常常和田野、和大自然这样亲密接触,由于“我”与田野有着特殊的感情,才会如下文描写的那样,去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忘了世界、忘了自己地融入大自然之中。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我”在草虫村落里游历时看到的情景。

第3自然段:写小甲虫迷路的“森林”。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写出丰富的想象使“我”开始融入草虫的世界中,觉得细密的草丛变成了茂盛的森林,那迷路的甲虫一定是游侠了。

第3—8自然段:写随着小甲虫与同伴一路打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那里有英勇归来的黑甲虫,有熙熙攘攘的甲虫村民,有花色斑斓的小圆甲虫,有正在演奏的甲虫音乐家,还有搬运食物、观察气象、建筑设计等辛勤劳动的甲虫村民„„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按照游历过程,写出了自己细致观察到的草虫的村落和草虫的生活以及在观察中展开的奇妙的想象,同时融入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生灵的关爱的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表达了“我”对草虫村落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夕阳亲吻着西山”表明天近傍晚,“我”在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被红鸠鸟归巢的叫声唤回,足以看出“我”是如此痴迷地沉浸在这奇异游历的快乐和得意中。

四、布置作业

熟记生字,每个字抄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二、复习课文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三、课文详解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这是作者描绘的第二个场景——草虫的村落,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森林边缘的小丘”其实就是草丛边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挖掘洞穴聚居的地方,作者把它称之为“村子”,自然,那些熙熙攘攘往来的黑甲虫就是这里的村民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想象、感受非比寻常。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这是作者描绘的第一个场景。在想象中这个空间放大了,这时,细小的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树木,柔软的草地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这只爬行的小虫穿行在这森林中,一定是迷了路的游侠。自然,作者追随着小虫,才会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它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很有灵性的泉水。在作者看来,这些甲虫还是音乐家,它们振翅发出的声音像泉水流出的声音一样美妙。不仅如此,作者还觉得这音乐比人间的一切音乐都美,因为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一个感叹号更加强化了这种感情。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如此勤勉地奔忙呢?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村民劳动图”。小甲虫们如此勤勉,小小的身体能推动“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奔忙?这不仅引起作者的思考,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布置作业

1、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7.宗族运作村落 篇七

衍庆堂是培田祖祠。在古代,培田宗族组织的管理机构就设在这里,祖祠平时有专人管理,并按照祠堂规制,设香火、器物。培田子孙也纷纷捐献田产作为祖宗尝产,衍庆堂内还设有救济村民的义仓,由专人进行看管。到了近代,宗族组织以培田理事会的形式继续存在。

对于客家人来说,“求神不如拜祖”,源于他们对于宗族意识的一种传承。对于因为躲避战乱,不得不离开家园故土的客家人来说,异乡的神明已不再熟悉亲近,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更好地去建设家园,让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在异乡扎根。对于培田人来说更是如此。务实的性格,让培田人能够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吃过苦,就更能明白生存的不易,再加上家族人口不断增多,吴姓逐渐成为村子里的单一姓氏。宗族社会的形成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制定家训、家法,作为管理村落的法律依据;在各个房派之中选出族老,协同管理宗族事务;确立家族总祠,让族人有精神依托;进而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宗族管理方式,让整个村庄上下更为团结。

当时正赶上宋明理学成为整个社会价值尺度的时代。培田的家法、家规中,第一条就是“敬祖宗、孝父母”。现在培田的祖祠衍庆堂中厅的两面墙壁上,朱熹所崇尚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赫然在列,类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的儒家八德,也能在培田宅邸的装饰中轻易找到。可见宋明理学作为宗族统治的规范对培田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早已深入人心。

在现代,培田的宗族体系虽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走向没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的培田村不需要宗族管理。现在的培田村中依然以吴姓族人为主,宗族管理的需求依旧存在,从前的宗族理事会在形式上变成了现在的“培田理事会”,村中耄老担任理事会的管理者,相当于现代的“族长”。但凡村两委不好管理的村中矛盾,都需要培田理事会出面协调。村中各类大型的祭祀、民俗活动也无一不需要理事会出面组织,那些看似繁杂却庄严肃穆的流程,没人听得懂的祭文祷词,人情社会里以柔克刚的管理方式,在农村社会里,都只有宗族理事会才能四两拨千金地做到。他们就像是现代管理体系与村落家庭之间的润滑剂,不仅在精神上成为宗族社会在现代的重要依存,更承担着宗族体系在现代社会繁衍的重大责任。

8.草虫的村落作文 篇八

突然,几只蚂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只只蚂蚁排成一条队伍,我随着它们走的方向,顺眼望去,那边有一个小面包,哦,我懂了――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厨师,他发现了这一个面包,可是,他一个人又搬不动,所以就叫了几个搬运工,一起来搬,不过,这几个搬运工的力气还不够大,还无法搬动它,后来,越来越多的蚂蚁出来搬,只见那个面包在慢慢的移动,一直移到它们的巢穴才放下,看来蚂蚁们今天可以饱餐一顿了,我站到外面也闻到了香味,也想和它们共享,可是又怕吓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吃完以后,我又看见有蚂蚁爬了出来,我偷偷地跑过去看,原来是一位老师再给学生们上课,这位老师打扮得可漂亮了,我站在边上,似乎也听到了老师在给学生们上的什么课。

9.草虫的村落作文 篇九

空间在我的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蚂蚁,一只急急忙忙赶路的小蚂蚁,在这座森林里闯荡着。我想它迷路了吧!它举着一小块儿面包渣,摆动着两只触角,时不时停下来探一探方向,十分谨慎的样子。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十分曲折,有时会撞上石块,还要避开来争夺食物的其它小虫子。慢慢地,它的步子加快了,也不停顿了,估计是快到家了。

它们的小天地座落在森林边缘的几丛杂草下面。这里,很多远归的小蚂蚁,都举着大过自己身体两三倍的食物。井然有序地进进出出。看啊!一只蝴蝶悠悠地从村子上方飞过,村民们纷纷驻足痴望。

我的目光为一群舞蹈家们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在两棵“大树”下面优美地舞蹈着,个个都陶醉其中。它们时而蜷缩起身子,变成一个个“小西瓜”,时而迈着小脚,表演优雅的小碎步。这种无与伦比的舞蹈,只有西瓜虫们才能表演出来!

要不是鸟儿的蹄啭,我会在它们的天地里玩到天黑。我发现了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快乐而又得意呀!这是一个多么多么不为人知的小天地啊!

10.秘境的最后一个村落 篇十

“一只雕”的村庄

加拉在当地藏语中意为“一只雕”,它依偎在圆头圆脑的加拉白垒峰脚下。日照金山时,仰望所见的加拉白垒让人心生敬畏。东侧是九兄弟山,顶峰常年积雪的九个峰头如九个兄弟手足相连,神气地并肩而立,夕阳下晕染出道道柔美的金粉色,分外雄伟壮观。以前加拉村由四个小村落组成:江东侧的加拉、立白两村较大,江西侧的赤白、加鲁较小。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加拉村仅余八户互为亲戚的村民,在雅鲁藏布江的咆哮声中经营着安静的农家生活。

青稞和小麦是加拉村村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少量的经济林如苹果树、桃树,所产均用于自食。村里种植作物依靠老天下雨,遇干旱年景,则要从江对岸运水灌溉。在江对岸阎罗宫下,有条长长的溜索横跨雅江,村民们将盛满水的桶挂在铁钩上,溜过宽阔的江面,集中于村头一个蓄水池中,再以引水小沟通入田地,所产粮食可谓“粒粒皆辛苦”。每户人家还喂养了数量不等的牛、藏香猪、鸡和马,用于挤奶、自食或出售,公路未通时,村民们往来交通和驮运物品主要依靠马匹。

周围的山里有三七、五抓子等药材,不过村民们并不特意进山采药材,路过时会采下存起来,当走村串户的小商贩上门收购时再出售。市面上火热的野生灵芝,村民们通常以每斤800元的价格卖给小商贩,后者将灵芝带到林芝区府八一镇后,价格便可升到每斤1000元。

除此外,虫草是每户人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挖虫草每年可为家里带来上万元的收入。我们去时,正逢挖虫草季节,村中不多的壮年劳动力几乎悉数出动。此外,每户村民还分片肩负森林防火巡视员的职责,政府在冬季给每家按人头每人补贴30元,夏季则每人60元,要求村民们每三四天就要去森林里巡视一次。每片森林大约要一整天时间才能走个来回,如果看到火灾隐患要及时向政府报告。

“我们都是亲戚”

八户人家的加拉村分属两个大家族:村长达瓦次仁家族有四户共18人,开了村里惟一一家小客栈的布卓家族则包括另外四户共20人。全村38人中除四人出家外,其余基本都生活在村里,过着守望相助的宁静生活。大多数村民的嫁、娶都在本乡范围内。

加拉村通婚圈最远来自林芝地区波密县。26岁的上门女婿普布次仁,现在已是两个分别为8岁、6岁漂亮小姑娘的爸爸。他害羞,能听懂大部分汉语却羞于与我们说话,非要拉上同村朋友帮着翻译。他能干,我们自阎罗宫要回村时,在江对岸大喊船家,普布次仁跑出来开动村里的铁皮机动船,载我们过江。

59岁的嘎玛能言善辩,是现任村长达瓦次仁的叔叔,出生于江对岸的村庄。上世纪50年代末,四岁的嘎玛跟着家人沿雅鲁藏布江峡谷向下,边讨饭边走路,半年后到了墨脱县境内。最初,孤苦无依的一家人只能依靠讨饭为生,后来渐渐开荒种些玉米、稻谷等作物,并做背夫勉强维持生计。因为墨脱一直不通路,生活条件太艰苦,嘎玛在那里生活了21年后,带着在当地结婚的从林芝县迁去的媳妇又回到了加拉村。嘎玛刚回来时,村子里还有10户人家,后来有两户搬走了。“到哪里都不如我们自己这个村子好呢”,当被问到是否也有搬出去的打算时,嘎玛一个劲儿地摇头。

根久拉姆是村长达瓦次仁的女儿,有着红苹果脸蛋和充沛的精力。我们去的时候她才刚满六岁,还没像小学四年级的哥哥那样住在派镇上学,每天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是个小疯丫头。每天很早就守在摄影师张巍巍的身边,乖乖地看着叔叔给各种她经常玩的虫子照相。一个黄昏,我们看着小拉姆从家门口的老核桃树下如精灵般跑过来,不由感慨:家园,就应该是有房有园有村中小路,还有老核桃树下亲人的气息和孩子的笑脸。

生有来处,死有去向

在加拉村村中的一片油菜花海间,生长着几棵硕大的柳树。村民们细致地用石块沿柳树围出了一片70平方米左右的长方形场地,柳树之间以五彩经幡相连,西头一侧则修建了煨桑炉。煨桑不仅是讨得神灵欢心的方法,还能够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秽气等,因此成为藏区最流行的祭拜方式。在高山上、寺庙里,在每家每户屋顶上,常能看见袅袅升起的桑烟。一般藏族人家早晨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煨桑,可以说加拉村的清晨常由桑烟唤醒。

这片大柳树和石块围起的地方被称为“东杰塔拉”,是加拉村的神地。每个村里降生的孩子都要请寺庙里的喇嘛起名字,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为新生儿来这片神地祈求塔拉女神的佑护。村民们坚信,只有得到女神的保佑,孩子才能顺利成长,平安健康。这里也是加拉村公共聚会之地,逢年过节大伙都来这里一起饮酒、唱歌、跳舞。夏日午后,徜徉在油菜花海中的东杰塔拉,五色经幡轻柔摆动,仿佛塔拉女神温柔的抚摸。

生命的降生获得了神的庇护,灵魂的逝去也需要神的指引。加拉村江对岸,有座小寺庙名为达巴且贡,这也是寺庙所在地加拉村神山的名称。据说这位本地神非常爱干净,如果有人污染了环境,他就会发脾气,下雨、下冰雹以示惩戒。村民们说,2011年日喀则的工匠承包了新庙的修建工作,他们随处洗袜子等活动曾惹恼神山,结果这些工匠晚上常听到各类奇怪声响,吓得睡不着觉。当神山生气时,村里人就需要准备酥油、青稞、小麦等到庙里煨桑,然后将所有贡品放入火中点燃,以祈求神灵的宽恕。

小寺庙俗称阎罗宫,里面供奉着阎罗王塑像。青面獠牙的阎罗王左手举一束娇艳欲滴的黄色花朵,似乎向世人揭示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箴言。村民们娓娓道来阎罗宫的来历:相传古时从深山中来了一条巨蟒,在此地祸害百姓,莲花生大师看到后,下令在巨蟒身上修了一座寺庙以镇压它。现任村长达瓦次仁的爷爷曾经负责照顾、管理寺庙,他去世后,村长接着管理寺庙。前几年,阎罗宫交给了加拉村出家的一位尼姑驻锡。如今,在庙子下方更靠近江水的地方,新的寺庙已经香火袅袅。

阎罗宫对于大峡谷两岸众多村庄的村民都具有特别意义。加拉村的老人们因地利之便,多数人每周都来阎罗宫拜佛。直白村、玉松村等其他村庄的村民们每年至少要转加拉一次,阎罗官就是他们的目的地。当地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都要去往那里。格嘎村已过90岁高龄的老人仁钦一字一顿认真地说:“不管是谁,他的下辈子是什么,都是在加拉那里安排好的。”也有村民相信,当人运气不好时,生病时,都应该去转加拉,以祈求吉祥如意早日降临。

11.草虫的村落作文 篇十一

而正对面正是邻居草虫的村落。我加紧步伐,如约赶去拜访那些许久没见的朋友。伴着雨露的声音,我隐约看到了一只甲虫。“诶,你不是甲虫落落吗,许久不见了,你还好吗?”“挺好的,你终于来了,欢迎你!”……我们谈天说地,好不快活。我还碰见了许多伙伴,它们也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

草虫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刚进去,就望见很多草虫村民,在熙熙攘攘地往来。我兴奋地到处观望着,微风为我唱歌,云朵为我鼓掌,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世上所有优美的语句都不足以描述我的心情。街旁小巷里,时不时的出现一只只五彩斑斓的小圆虫,恰如一颗颗纽扣,惹多少虫子伫足许久。偶尔飞来的一只只蝴蝶,她们总是热心地赠予我们一罐罐花蜜。

我被聚集在野灌丛中的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轻轻振动翅膀,拨动弦线,一阵如同银铃般的音韵争先恐后地涌了出来。花瓣为它们伴舞,叶子为它们摇曳,而那些村民们则是它们的观众――毫无疑问了。听着这天籁般的旋律,我情不自禁地想哼一曲小调,表达我满心的愉快。

走向石块铺成的小路上,缕缕阳光透过斑驳的枝叶洒向地面。成群结队的草虫们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要到哪儿去。它们每一个都推着比自己大的食物,匆匆忙忙地赶路。勤奋,努力则是对它们最好的标签。

我悠闲地漫步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吻着西山,晚风轻拂面容之时,才使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村庄,回到家中。

12.《草虫的村落》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进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辅助: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郭枫的文章《草虫的村落》。

二、出示新词,指名朗读。

(要求字正腔圆,发音清晰准确。重点指导“演奏”“行色匆匆”的读音,指导“谧”和“巷”的字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为什么这些我们常见的草丛和虫子会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座奇妙而且快乐的村落呢?

五、精读全文,感受交流。

(学生读划的句子,谈自己的分析或体会。老师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指导点拨)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这个音乐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听演奏会有怎样的感觉?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什么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正是因为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感受地表达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回家后观察一种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二、修改评讲学生的短文。

1.学生出声朗读自改短文。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师生一起修改点评(注意结合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并总结升华。

3.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短文。

[个人简历]

13.“天上”村落的别样奥运 篇十三

人从山脚下攀爬到半山腰,低头看,渊,深不见底;抬头望,山,高不见巅。这是一块至今鲜有外人步入的地方,很难使人想像到就在这云雾迷蒙、交通不畅的山顶之上,会零星点缀着人家。

这里是东西跨越20里,南北绵延40里的西井山村,它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隶属于西虹梯乡。

城里人正在一页页掀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牌,奥运会仿佛已在眼前,而对于山里的人,尤其是孩子们,奥运会,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走近他们后,你会发现,奥运精神在他们身上早已世代薪火相传。

寻找“天上”人间

2007年6月29日,开往西井山脚下的唯一一辆中型公共汽车缓慢爬行在半山腰蛇形公路上。

车窗外,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盘旋的山路上,几乎见不到其他车辆。车里的人个个表情凝重,眼看车子朝绝壁悬崖相撞而去,身体随着一阵侧甩,眼前又会透来一片光亮,这条路总是能看得到头却似乎总也走不到头。

回头寨、牡丹寨、九龙捧笙……地名皆由奇特的山势而来。回头寨山涧的一座山酷似飞舞的巨龙突然回头,而对于记者,这里却还应该有另一种解读——如果车子不回头,向前多开一米就会栽到深不见底的悬崖之下。

此前,记者曾在平顺县城试图说服出租车司机送这一程,一听说到西井山,无论出多少钱,都没人愿意来。

一路惊悚,汽车停在了西井山脚下。冒着大雨,记者进村找车,没人愿意上山。海拔1700米的高山,想要上去,得绕行50多里,山路狭窄陡峭,满是泥泞,熟悉地形的村民觉得不绕行“根本不可能上去”。

记者打算徒步上山,路遇一个村子的女支书。她正扛着一个编织袋上山,得知我们要到山上,她把袋子送回家就主动帮忙联系车辆,依然没有人敢开车上山。

热心的村支书在村民家中为我们安排了食宿。“从山跟前到我们村的这4里多路,全靠我们村的村民用双手开凿。”她的身体显得很疲惫,说话却声音洪亮。

刚进村时,我们看到不少村民踏着泥泞用木头架设桥梁。“在这个地方,有通往山外的路,就意味着全村子孙后代命运的根本性改变。”女支书的话既透露出迫切之情,也流露着坚毅和决心。

6月30日清晨,记者告别女支书,冒雨开始了登山的攀爬之旅。

这里本没有路,只有草和树,山里人趟得多了才变成了路。路是用脚走的,在这里,路却得靠手脚并用才能行走,人贴着绝壁悬崖向上攀爬,浓雾被抛向身后。

奥运会上如果有攀崖比赛的项目,相信攀爬了这座大山数代的西井山人一定不会逊色,最起码在精神上不会逊色,毕竟奥运会比赛是周期性的,而西井山人已经形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跨过最后一块岩石,到了一座山的山顶,透过云雾,依稀可以看到半山腰的石头房子。白色的云雾在两座山间升腾,眼前云海茫茫,呈现出一幅“天上”人间的美景。

西井山村的村支书王海潮就住在这个石头房子里。“他到村委会开党员会了,估计这两天回不来。”待走到房子跟前,村支书的妻子这样说。

从这里到村委会还需要翻越一座大山。西井山上流传着一则谚语:走上西井山,沿路悬崖边;对面能讲话,亲嘴得两天。

奥运似远也近

走到村委会已是晌午,党员活动室里,全村的党员正在为庆祝七一而举行座谈会,满满坐了一屋子人。

有人把王海潮喊了过来。“一路辛苦了,来我们这个地方一趟不容易啊!”他远远地伸出一只手笑着迎了过来。 村委会的一楼是村里的小学校。这所小学3个年级共用一个教室,随班上课的还有4个幼儿生,学校里没有运动场,也没有升国旗的旗杆。为了在讲课时不影响同一个教室里其他年级的学生,教室的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在地上还放了一块活动式的小黑板,上课时,学生需要背对背坐着学习。

下午两点半上课,10来岁的孩子大部分要走几里地山路才能从家到学校。利用上课前的时间,记者和学校唯一的一位老师原老师,谈起了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

“您在讲课中间给学生谈过奥运会的事吗?”记者问。

犹豫了片刻,原老师显得有些难为情,将头扭向一边:“也讲过,肯定没有多详细。”

学生很快到齐了。“同学们,知道在我们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什么时候开吗?”老师问。

沉默,孩子们面面相觑,满脸困惑。

“知道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不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

“大家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办吗?”老师。这次孩子们没有犹豫:“不知道。”

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2008年奥运会在首都北京举行。”学生们反复读了两遍老师写下的话。

孩子们对奥运会感到陌生并不奇怪,平日里,孩子们没有站队出过操,没有统一组织升过国旗,也没有像样的体育器材。学校里仅有的一个篮球,是两年前平顺县交警支队送来的,老师和孩子们一直都非常珍惜。一次,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篮球滚到了山下,孩子们出动了七八个人,找了两天多才找到。

“我们用不着专门出操,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走好几里山路,像我吧,都是往前窜,身体很健康。”12岁的王栋梁上三年级,他在这里的孩子中显得成熟而稳重。

已经考试完了,孩子们很快就放了假,王栋梁跑回家把自己家的毛驴赶到了半山腰。放驴和喂驴是小栋梁每天学习之余的主要任务。

“我家的驴子很可怜的!”小栋梁用手抚摸着驴子的脑袋,深情地说。驴子也不断用脑袋轻轻拱着他的身子。

看到记者一脸疑惑,他补充道:“它从小就没有妈妈,是个孤儿。”孩子天真的脸上写满深沉。

驴子没有被缰绳拴着,而是散放在山上。小栋梁说,驴子不会跑丢,四处都是大山,还有很深的悬崖,连人出山都很困难,驴子就更不可能了。

“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家乡不好,他们觉得条件不好,生活太艰辛,我就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们的大山清秀挺拔,环境非常漂亮,很喜欢这里。”小栋梁坐在一块大岩石上,用一种成人才有的语气说道,随手拣起一个石块使劲朝远处的山涧抛去。

这是一群从小就在挑战大山艰辛的勇敢的孩子,“全民健身”的理念在这里并不需要传播,仅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传承。

希望之火在山间燃起

山里到现在唯独出过一个高中生,他是步行走出大山的。

如今,一条蜿蜒在半山腰的大路正在开凿中。修凿连接天和地的通途,是西井山多少代人的梦想,也是西井山人一代代努力的方向。 父辈们用名字来寄托自己对孩子走出大山的强烈希望。“王栋梁”是因为爸爸希望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孩子笑着指着一个男孩说:“他叫石县委,就是石县委书记,哈哈!”

“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国家领导人,当个山西省省长也行。”王栋梁说。

“当了领导你打算做什么?”记者问。

“为农民服务!”他回答得很干脆,“有谁家里穷,我就给他们钱,哪个地方受了灾,我就主动去救济灾民。”

村支书王海潮已经有好长时间坚守在凿路的工地上了,他说,今年3月份,平顺新任县委书记亲自到山里考察,还在山里住了一晚,这是多少年来“大领导”在西井山过夜的第一人,这位领导带着交通局和旅游局对大山做了认真考察后,当场提出了修筑连接“天地”的水泥路和科学规划发展旅游业的设想。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这是记者接触的山里孩子中唯一一位能够说得出的与明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信息,但是,山里孩子所继承的征服大山的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已经完全具备了奥运会所倡导的精神理念。

上一篇:教师赞美学校的演讲稿下一篇:晋升职称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