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精选8篇)
1.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一
一活动的设计意图
自本班的小朋友升入中班以来,我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之间的缺少交流,且互相合作的的意识也比较差。正巧最近我们正好进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教学活动,为了增加幼儿间的互相关注,我将主题中的这节《我和朋友比高矮》的活动重新进行了设计,希望通过这节活动让小朋友知道高矮的概念以及探索进行两人、三人比高矮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活动中创设比较多的机会让小朋友与同伴进行交往,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体验团结,合作的的快乐。
二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2探索两个物体和三个物体比高矮的方法。
3通过与朋友之间比高矮,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4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的准备教学课件,音乐磁带(高人走和矮人走,找朋友),幼儿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通过游戏寻找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
五活动的过程1幼儿通过游戏,用自己的身体感知高矮的区别。(音乐游戏“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气渐渐的冷了,让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跟着音乐一起来走路,好吗?”
(幼儿学习高人走和矮人走,体验高矮)
2(教学课件)通过让幼儿比较课件上两个小朋友(男孩和女孩)的高矮,讨论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1)(出示教学课件一,设置情境:男孩站在椅子上,女孩站在地面上比高矮)“现在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一起比高矮呢,你们愿不愿意帮他们比比看?”“他们两个谁高,谁矮?”“为什么?”
(2)(设置语言情境)“哦,原来男孩站在椅子上,他当然高了,但是女孩现在不服气了,她说呀,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站在了椅子上吗,我也会站呀?”女孩站到了更高的桌子上。
(出示教学课件二)“你们说,象他们两个这样比来比去能比出高矮吗,为什么?”
“那怎样才能比出高矮呢?”
(3)幼儿讨论得出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出示教学课件三)“原来呀,要让他们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
3音乐游戏:找朋友比高矮(幼儿跟着音乐找一个朋友比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两个小朋友愿意先上来比一比?”“我们家帮助他们比比看,谁高谁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引导幼儿说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出示教学课件四)“马上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找一个好朋友比比高矮,当音乐停时,我们就说“比一比,谁是高来谁是矮”然后好朋友之间相互说一说谁高谁矮,好吗?”
(3)“刚才我们找了朋友比了高矮,但是朱老师发现有的好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谁有好办法,正确的比出两个人之间的高矮?
(4)幼儿讨论:两人必须站直了;我们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儿根据讨论经验再次与朋友比高矮。
4设置情境,学习3以内正确的排序方法。
(1)“刚才我们玩游戏高兴吗?(出示教学课件六)猴宝宝们看到我们小朋友玩的这么开心,他们也想来凑热闹。它们也想来比比谁高?谁矮?(出示教学课件七)三只猴比高矮。
(2)幼儿操作。介绍自己的经验。
(3)幼儿讨论三个物体如何比高矮:1、先找出最高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矮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先找出最矮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高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
(3)(出示教学课件八)幼儿用讨论出的好方法帮三个玉米宝宝比高矮。
5音乐游戏:三个朋友比高矮。
(1)“刚才我们学会了三个物体间的比高矮,朱老师发现你们真的非常棒,那我们这一次要请每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比高矮,你们行不行呀?”。
幼儿游戏找朋友,音乐停每三人组成一组比高矮,并大声说出“谁最高,谁最矮”
幼儿操作活动:比较高矮(教学课件十二)“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找到了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在游戏中我们还找到了许多新的朋友,你们高不高兴呀,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动物宝宝也想比比高矮,你们愿意帮忙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到区域中进行操作)
六活动的延伸区域活动:比较高矮活动的反思“我和朋友比高矮”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活动,两个物体间的比较对于中班幼儿较简单,但三个物体间的比较就比较难。在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有趣而直观的形象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去发现、总结经验。最终找出答案。在活动中我注重小朋友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找朋友比高矮引导幼儿去关注自己的同伴,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达给对方。
活动点评: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生动的图象有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充分考虑幼儿特点,多媒体的设计形象生动、可爱、富有动感,内容贴切课题。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活动说教式教学方法,而采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实践,从中去发现、结累经验。教师在活动中除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更注重幼儿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活动的组织中,教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将幼儿间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机的容入到数学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2.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二
关键词:活动设计,主题内涵,活动目标,主题经验
本学期我参加的中班中心组着力于探索主题背景下的数学活动。二期课改对幼儿数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发掘生活中丰富的数学资源, 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主题背景下数学活动就是情景与主题、知识点的匹配以及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徐苗郎老师说:“不同于以前一定要孩子掌握某些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思维能力, 比如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在这里知识成为一种载体。”在一课三研的实践探讨中, 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提升理念, 从而完善我们的教育行为。
一、挖掘主题内涵, 寻找与生活中的数契合的内容
“找座位”这个活动来源于“交通工具”这一主题, 其中的一个分支开火车。在这个主题中, 幼儿观察了解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 体会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了解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简单常识和规则, 并学着遵守。看似没有什么与“数”紧密相关。但其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其中一定蕴含着数学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乘坐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对号入座的问题, 而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 其包含着对应、排序、空间感知等许多数学的内容。
“找座位”这个活动, 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问题, 我们发现孩子身边的数学,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数学经验, 解决现实中碰到的问题, 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确立活动目标, 教育目标指向性明确具体清晰
活动的目标是整个活动的灵魂, 教师在组织活动中一定要心中有目标, 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示教育活动的方向, 引导教育活动的设计, 因此, 在数学教育中, 目标的确立十分重要。在制定目标时我考虑主题目标和领域目标两个方面, 然后在实施中再作调整。在反复研课的过程中, 我们对“找座位”活动的目标进行了修正, 使之更具体, 更有可操作性。一研时, 我的目标为:
(1) 认识火车票, 尝试根据座位号对号入座。
(2) 体验坐火车的规则和过程, 感受坐火车旅行的快乐。
大家讨论提出, 对于第二条目标, 是契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和主题经验需要的, 而既然是一个数学活动, 目标肯定要指向幼儿的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的目标要更为严谨, 更为明确, 才能够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有目的地引导幼儿, 帮助幼儿提升数学经验。对号入座是一个过程, 在目标中要体现在这个过程之中, 幼儿能够获得什么?感悟什么?目标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 而不是空泛、笼统的。
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中班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 虽然对应车票找座位看似简单, 但其中座位的排列方式是一个挑战点, 在找座位的过程中需要孩子自己去推理、判断。在实际的模拟车厢中找座位和平面的操作教具对孩子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更需要他们对空间位置的认识。要适合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 我确定的这个活动目标是:
(1) 尝试根据车票对号入座, 感知数字与实际位置的对应关系。
(2) 体验坐车的规则和过程, 感受坐车旅行的快乐。
活动的目标具体、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所以通过这个目标, 很容易看出活动的重点落在了“对应”上———理解车票与位置的对应关系, 而活动的难点就是幼儿能在模拟车厢里找到自己的座位。
三、合理设计环节, 在情境中推动幼儿发展
围绕教学目标, 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 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数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经验的有效探索。
所以在设计环节时既要明确自己设计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什么;又要理清层层深入的环节脉络;还要让幼儿有兴趣愿意参与进来。我以“激趣→理解→实践”三个大环节来有效地达成目标。
1. 仿真情境, 激发热情
在模拟情境中学习, 就是要借助模拟情节, 将目标巧妙地转化为情境本身的内容和规则。整个活动贯穿在去杭州旅游这一情境中, 开始以旅游乘坐的交通工具, 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再以猜猜说说车票为引线, 引出大家一起坐车旅游的情节。
在整列车厢的摆放上也考虑到幼儿从PPT到模拟场景, 如何让幼儿感觉真实的在车站找车, 又能够把在PPT中感知理解的东西运用到模拟场景中去, 我们在时间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应做出了调整 (见表一) :
(1) 把全部向前的座椅调整为面对面, 更贴近真实的车厢。
(2) 调整车头的位置和车厢里座位号, 让场景中的车和PPT中的车感知方向和位置一致, 贴近幼儿习得的经验。
在车票的解读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乘务员的录音来解释介绍车票上的信息;在幼儿理解座位号的环节, 我则带入了教师找座位的情境;在幼儿自己在模拟车厢内找座位的时间, 我轻轻地播放乘务员的乘车须知还配上了悠扬的背景音乐, 让幼儿仿佛置身在真实的车厢之中;最后还有作者车游西湖的环节, 首尾呼应。孩子们像正在去杭州旅行一样, 沉浸在去旅行的情境中, 自主求知和探索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2. 搭建阶梯, 小步递进
幼儿感知、理解、习得数字概念的规律是由易到难的逐步递进的, 这决定了活动的过程安排必须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育活动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 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在组织活动时, 我根据幼儿身心特点, 不断地调整环节, 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序”, 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二环节是幼儿理解座位号和实际位置的关键环节, 通过三次实践, 不断尝试细化再细化。 (见表二) 就像在一个较大的落差前, 给幼儿搭建一个楼梯, 同样的高度, 要用多少台阶, 才能让幼儿爬上去?台阶过少, 幼儿就很费力, 只有多给幼儿几个台阶, 才能使幼儿更好地走上去。
我用PPT逐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 在一次次为教师找座位的过程中, 逐步加大难度, 给幼儿提供台阶, 小步递进, 帮助幼儿从一维到二维、从实际感知到按规律推测、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 感知车厢、座位的空间位置, 理解车票上的座位号, 了解找座位的方法, 让幼儿在有梯度的教学活动中经验提升、能力得到发展。
3. 参与性强, 乐于实践
幼儿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是来自于幼儿的行动, 他们是通过活动, 通过参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我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 让幼儿自主、独立、愉快地参与活动, 体会数字在乘车时的实际应用, 探索数字的规律, 获得数学经验。在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的说和做为主, 在幼儿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提升, 在动手和动嘴的过程中, 把动作内化转换为思考方式。
参与实践操作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我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 多次调整以适合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加大幼儿的实践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充分让幼儿实践 (见表三) 。第一次幼儿从平面到立体, 在过程中幼儿难免有困难, 找不到自己的座位, 这时我请幼儿相互帮助。
有的我用语言提示引导, 在幼儿都坐好后我采用教师一一检验的方法, 第二次幼儿找座位, 幼儿有了第一次经验, 所以我重在幼儿成功的体验, 幼儿第二次使用的时间明显减少, 我就请幼儿自我检验和相互检验, 根据座位号背后的票号检验自己和同伴坐的是否正确。幼儿即参与了实践又参与了检验, 再一次巩固了自己习得的数学经验。
四、整合多种经验, 在活动中提升主题经验
幼儿的经验是相关联的, 整合的经验更适合幼儿, 在情境中巧妙整合各种与主题相关的经验更能突显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这个活动融合了序数、序列、对应、推理、空间方位等数学知识, 同时也融入了认票、认座、遵守乘车规则做文明小乘客、上下车注意事项、旅游看风景的体验等许多和交通工具和出行有关的主题经验在内。
把“学数学”变为“用数学”, 让幼儿在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 感悟数学在生活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幼儿不仅能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和技能, 还锻炼了思维能力, 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主题背景下数学活动的正确选择和把握, 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数学活动在主题中的价值, 既明确了主题中可整合的数学经验, 又使幼儿在数学活动探究的进程中获得主题经验的提升。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玩声音 篇三
声音无处不在,幼儿的感官又是非常敏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本次活动笔者根据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试图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充足的可操作的材料,先让幼儿聆听和分辨各种声音,引发他们的兴趣,再让他们自选各种材料并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声音,最后引导他们选择最佳的方法随动画片的播放进行模拟配音。活动的目的是拓展幼儿的思维领域,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创造最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并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声音,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发出声音,并乐意与同伴交流。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竹筷、竹勺、木梳、刷子、瓶盖(铁)、茶杯(瓷)、塑料杯、纸、算盘、拉链、塑料袋、砂纸、鼓、气球、自制纸杯电话等。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玩一玩,让它们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幼儿自由地玩,老师与幼儿即时交流。
(评析:这是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第一次互动。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的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各种感性的经验。)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的?
(幼儿讲述。老师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搓一搓,按一按,敲一敲……)
师: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了,它就会发出声音来。为什么现在它们不响了呢?
(幼儿:我不吹,口哨就不响了;我不敲,茶杯就不响了……)
师:这些东西我们不再动它,它就没有声音了。
(评析:通过探索,让幼儿浅显地了解:只有震动物品才能产生声音。)
二、感受声音的不同
师:刚才是大家一起玩,太吵了,什么声音也听不清。让我们分开来玩,再来听一听吧。
1.敲玻璃杯。
师:大家仔细地听,好听吗?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2.吹口哨。
师:大家按“一、二、一”的节奏走一走,好吗?(幼儿活动。)
3.敲鼓。
师:鼓发出的声音和玻璃杯一样吗?(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4.摇算盘。先轻轻地摇,再用劲摇,让幼儿比较前后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评析:这一环节是为后面给动画配音作铺垫,有一定的目的性。)
三、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这儿录下了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这些声音,你会想到什么事?
1.实际声音再现:
(1)打雷下雨的声音。(2)刮风的声音。(3)流水叮咚叮咚,青蛙呱呱叫。(4) 汽车的喇叭声。(5)小鸟的叫声。
小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然后猜出发生了什么事情。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用嘴巴模仿一下。
(幼儿模仿。比如节日里鞭炮的声音、大街上的各种汽车声等。)
四、探索模拟发声
1.看课件。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里也有很多的声音。我们一起看一看,听一听,请你想一想动画片里讲了哪些事情。
(播放动画片。)
2.示范模仿。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声音呢?我们能不能来模仿小马走路的声音呢?可以用什么来模仿?还可以用什么来模仿呢?(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师:我们玩的这些东西中,什么发出的声音和小马走的声音很像?还有什么也很像?其他小动物发出的声音,你能不能也找些东西来模仿一下呢?(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3.幼儿自由探索,老师与个别的幼儿交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己的物品所发出的声音。
4.交流玩法,互相学习。
师:××,你刚才模仿的是什么小动物,用什么来模仿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像不像,好不好?
5.合作配音。
新年快到了,森林里面的小动物们一起举行联欢会
小鸟们飞来了。
(吹口哨或揉搓塑料袋。)
小马也奔跑着过来。
(敲打鼓或水桶。)
小乌龟也慢吞吞地爬了过来。
(用刷子刷砂纸。)
小朋友们也来和小动物们一起来庆新年。
你瞧,他们敲锣打鼓可高兴了。
(敲打鼓、水桶、铁盖等。)
鞭炮声啪啪地响个不停。
(老师扎破气球,气球爆炸。)
过新年了,好热闹啊!
4.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四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认识7以内的数量。
3、发展幼儿的利用图形拼图的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大小、颜色、形状、数字标记。
教学过程:
1、请幼儿自由选择图形,并描述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
例:我拿到的是大的红三角形、我拿到的是小的黄色的正方形等等。
2、找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大小,形状标记,请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游戏:“十个小矮人”
(1)幼儿手拉手围个大圆圈,边唱边走。
(2)唱完歌曲,教师说:“四个小矮人”幼儿自由组合,拿着各种图形进行拼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拼的是什么。
4、送图形朋友回家。
5.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五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的内容。
2、感受故事情境,进行大胆讲述,表达想法。
3、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愿意与朋友们相处。
4、大胆想象,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二、教学重点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将“鼓励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大班幼儿的能力、经验已有一定的发展与积累,所以我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行故事情节续编”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小海龟、星星鱼头饰,海底世界图片一张,一段《找朋友》的音乐。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1.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2.结合自身大胆讲述
3.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
六、教育理论
根据《新纲要》要求,此次教学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挖掘综合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例如,兴趣激发法、提问法、言语提示法。放手让幼儿去自由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试着说一说,培养幼儿的尝试,自信心及幼儿的创造性。
七、教学过程
(1)通过谈话,导入课题,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愿望啊?”“有一只小海龟也有一个愿望,它的愿望会是什么呢?”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让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和疑惑来欣赏故事内容,为下面的讲述做铺垫。
(2)幼儿倾听故事,感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用生动活泼、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听完故事,请小朋友们说出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小海龟为什么要摘星星鱼头上的星星?小海龟的愿望是什么?星星鱼为什么哭呢?
教师海底世界图片,小海龟、星星鱼头饰,再次讲述故事,要求幼儿仔细倾听,并在教师讲完后,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内容,加深印象。星星鱼哭泣时,小海龟是如何帮助他的呢?最后小海龟摘下星星鱼头上的星星了吗?它实现愿望了吗?之后进行师生交流,让幼儿参与讲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完整讲述故事内容。
(3)感受角色情感,分角色扮演教师出示头饰,请若干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小海龟和星星鱼,让幼儿设身处地的感受俩人成为好朋友时的愉悦心情,能较好的帮助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加深作品理解。
(4)迁移作品经验,加深印象小海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找到了最好的朋友,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呢,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呢?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呢。
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动起来,来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吧,教师放音乐《找朋友》进行音乐游戏,让幼儿在班内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并像故事中的小海龟一样,来热心的帮助自己的好朋友,得到珍贵的友谊。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为下面的大胆想象和语言表述打下基础。
(5)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教师可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续编。小海龟和星星鱼成为了好朋友,之后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可用语言进行提示幼儿,引导其大胆设想,并鼓励其大胆表达。
八、教学评析
6.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区分中间、旁边的方位。
2.正确使用“在......的中间、在......的旁边”的方位语言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9页。
2.在教室里有意识地摆放好一些物品。
3.胶棒。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说出要找的东西,请幼儿观察教室,引导幼儿通过相互之间的问答,区分中间和旁边的方位。如:
1.我要找一个小猪玩偶,你们仔细看看哪里有小猪玩偶?
2.它在益智角矮柜的中间一层。
3.我现在要找一本《我的数学》,你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本书?
4.我要的.这本是在黑板旁边的钢琴上。
二、在幼儿熟悉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后,教师调整物品的位置,再次进行问答比赛。可以将幼儿分成两大组,如男生组、女生组。一开始还是由教师出题,之后可以让幼儿当出题人,如男生组提问,女生组回答。
三、教师继续使用这些物品,通过指令来让幼儿拿取或摆放物品,如:
1.请把图书角靠垫中间的那本图画书递给我。
2.请把这块积木放到老师旁边的桌子上。
四、同样分成两组开展比赛,比谁的反应快。如每组各一名幼儿同时根据一个指令去拿取或摆放相应物品,谁先完成,该组就赢得一分。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看看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
五、最后请幼儿将物品摆放回去,并使用多种已经了解的方位词。
1.把小猪玩偶放到远处娃娃家的小床里面。
2.将积木放到教室外面的积木角里去。
3.把两个筐筐放到门旁边的矮柜里面去。
六、请幼儿翻开《我的数学》到第9页,取下玩具卡上的相关卡片,完成练习。
活动反思:
7.中班数学活动:蜈蚣叔叔的袜子 篇七
1.在有趣的绘本故事情节中 ,感知、发现和创造多种排列规律。
2. 感受绘本中蜈蚣叔叔穿袜子的特别和有趣 ,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供小珠子和雪花片让幼儿串一串、排一排,提供平板电脑和可以无限克隆的图标,让幼儿练习平稳地点击拖动。
材料准备:《蜈蚣叔叔的袜子》课件,白板一块,平板电脑人手一台,红绿黄紫四种颜色的袜子各四双。
活动过程
一、小脚运动,导入活动
导语:脱了鞋子小脚可舒服了,来,动动我们的小脚。
提问:每个人有几只脚啊? 可是,有位朋友长着许多的脚,它是谁呢?
播放画面一,引导幼儿猜测是谁的脚。
二、欣赏绘本 PPT,学习有规律地排序
1.播放画面二 ,提问 :蜈蚣叔叔是个有名的帅哥。你觉得它哪里帅啊? 看看它的脚,好奇怪。你们见过穿袜子的蜈蚣吗?它穿了什么颜色的袜子?(发现“红绿红绿”的规律)
2.播放画面三 ,提问 :蜈蚣叔叔怎么了 ? 你从哪儿看出它生病了?
3.播放画面四、五、六,提问:蜈蚣叔叔为什么要这么多袜子? 它有哪些颜色的袜子? 怎么晒的? 看上去怎么样?
4. 播放画面七、八 ,提问 :两种颜色的袜子可以怎么穿呢?(幼儿自由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到白板上操作,然后提问:他是按照什么规律给蜈蚣叔叔穿袜子的)
小结:两种颜色的袜子,有规律的穿法还有好多种呢。
5.尝试将三种颜色的袜子有规律地排序。
过渡:你觉得蜈蚣叔叔现在的心情怎样了? 得到我们的帮助,它的心情好多了,它想穿三种颜色的袜子了。
提问:三种颜色的袜子可以怎么穿呢?和好朋友互相说说。
(1)幼儿第一次操作平板电脑 ,尝试给蜈蚣叔叔穿袜子。教师将两名幼儿的操作结果投送到白板上,帮助幼儿比较发现三种颜色的排列规律。
提问:你觉得蜈蚣叔叔更喜欢哪种穿法? 为什么?
(2)幼儿第二次操作平板电脑,探索发现新的规律。
教师将四名幼儿的操作结果投放到白板上,分享、纠错。
小结:三种颜色的袜子,有规律的穿法远远不止这么多哦,以后我们可以继续试一试。
6.观察画面九,初步感知四种颜色袜子的排列规律。
提问:这次它穿了几种颜色的袜子? 这几只脚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袜子? 你怎么知道的?
提问:帮助了蜈蚣叔叔,你们心情怎么样? 蜈蚣叔叔的心情呢?
过渡:蜈蚣叔叔也特别开心,它想这样穿着袜子去参加舞会呢。
三、游戏活动:我学蜈蚣叔叔穿袜子
过渡:蜈蚣叔叔想让我们像它这样穿着袜子,和它一起参加舞会。
1.幼儿四人一组,选一双喜欢的袜子穿上。
2.幼儿按蜈蚣叔叔 穿袜子的顺序调整座位 , 随音乐学蜈蚣走,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绘本与数学的融合。《蜈蚣叔叔的袜子》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透过蜈蚣叔叔脚的数量和各色袜子,蕴含了按规律排序的经验。活动中,我从绘本中蜈蚣叔叔穿袜子的规律,巧妙地过渡到让幼儿自己创造规律,从而赋予单调、枯燥的数学活动以生动的情境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数学活动更应将操作的作用凸显出来,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建构数概念。幼儿的操作不仅仅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活动中,我提供最先进的平板电脑,让幼儿人手一机进行操作,较好地解决了操作材料多带来的不便。运用推送技术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投向大屏幕,便于全体幼儿分享、讨论和交流。
8.幼儿中班社会活动实践 篇八
关键词:幼儿中班;活动实践;社会意义
此次活动时间是以花为主线从而开展一系列的情景,不仅起到了教育作用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意义,这其中的教育目标很明显,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观察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一、活动主题:五颜六色的花
活动切入点:春天到来了,形态各异的花朵也渐渐绽放开来,五颜六色非常漂亮,教室前的花坛里冒出各种小野花,在风中微微摆动着身姿,每个季节都有花盛开,但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各种植物绿草的衬托下显得异常鲜活,而下课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孩子们围在花坛边好奇地望着五颜六色的花,有的孩子大胆地用手去摸,有的拿起掉落的花放在手心舍不得扔掉,或者在上课的时候夹在书本里,有的女孩将花朵戴在头上,看到他们对花如此感兴趣,所以才有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一起来研究花的
乐趣。
二、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研究,产生创新意识
活动发展角度:提升了幼儿的各项能力,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在教导给孩子方法,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展现社会
意义。
三、活动准备
1.颜色各异、不同种类的花朵若干。2.关于花朵的图片若干。
3.纸张、剪刀、水彩笔。4.关于花的影像两个。5.音乐《识花》。
四、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花朵,从季节、气温、环境各种情况入手观察花的变化,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局限在幼儿园内,可以去附近的地点观察,让孩子对不同颜色的花进行区分,可根据大小、种类以及颜色进行分类。
2.拿出各种花朵的图片,让孩子识别现实中的花与图片中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有哪些不同,收集一些落花,欣赏他们的形状、颜色以及特征。
3.回去将收集来的花朵放于桌面,用纸笔将他们画下来,再用水彩笔上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拓展,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你还见过什么颜色、什么样的花,用语言描述出来,以问题“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以及花为什么会枯萎”来吸引幼儿。
4.观看影像资料,教师解释为什么花有这么多颜色和花盛开枯萎的过程原因。
5.引导幼儿进行想象“花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幼儿将自己认为的花的用途说出来并进行实验,让幼儿了解是否可以这样做。
6.鼓励幼儿利用手上收集来的花大胆地制作东西,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例如,笑脸、小船、花圈等,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
7.手把手教幼儿怎么保存干花,在这之后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空白的纸,让他们利用这些花来制作一幅画,结束之后进行评选。
8.进行猜谜语的活动,让幼儿根据谜语来猜测是哪一种花,例如一朵花,像圆盘,绿裙子,黄衣裳,喜欢围着太阳转,光明使者就是它。答案:向日葵。
9.进行亲情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保存起来,回家后送给自己的妈妈并将今天的过程说给父母听,最后对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10.最后播放歌曲《识花》,让大家一起学习唱这首歌。
五、活动总结
对幼儿中班的孩子来说,活动实践的举办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享受这种乐趣,自己动手探索未知事物,和同学一起学习唱歌,这种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实践的经验也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学习,对社会的意义又了解深了一层。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幼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幼师的心性,就目前来说,活动实践对幼儿社会意义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但其实涉及的领域非常多,需要多方面的考虑以及細心的准备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一数,比一比》及教学反思10-31
幼儿园中班数学7的教案08-03
秋季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教案08-15
趣味点数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06-19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序数》及教学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