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共9篇)
1.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
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
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2.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 篇二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力;培养策略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学习力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其学习力的前提条件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给学生请到这位“最好的老师”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觉得物理“好玩”,上物理课有意思。好动好玩是初中生的天性,能够将这种天性引导到物理学习中来便是成功的开始。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过程体现趣味性
(1)通过有趣的物理现象勾起学生好奇心。如可以通过一个小魔术吸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物理知识的讲解。
(2)用生动幽默的讲解风格抓住学生的耳朵。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做实验一直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环节,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2.教材内容设置的趣味性
(1)插图卡通化。卡通一直是青少年喜爱的图片形式,能有效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实验游戏化。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不少小实验,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包装,比如小魔术、小制作等,让同学们在“游戏”中完成实验的内容。
二、制订合理目标,开启动力之源
有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学习目标除了以考试为导向之外,更应该注重渗入学生对物理学科对个人发展、生活需要等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学生逐渐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会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自然现象不再感到困惑和不可思议,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自然。
三、创设困难情境,坚定学习意志
意志即是指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初中物理知识相对使比较简单,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体系性不强,注重定性分析,一般不涉及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抽象思维。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也并不是每个环节都显浅易懂。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要适当地引入一些相对困难的物理问题,引导學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解决困难后的喜悦,增强信心的同时,坚定了他们学习的意志。
四、加强能力训练,开启智慧大门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既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也包含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受到物理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初中阶段在进行物理新概念、新规律的教学时,可以列举出大量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努力寻找并发现知识的共性,进而对其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到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探究、总结,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方面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学习力的三要素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学习力的三要素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物理课程的学习,甚至对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慧.初一学生学习力特征列举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2):59-61.
[2]高树文.谈初中物理课堂学习兴趣[J].金色年华:下,2011(4):122-122.
[3]胡卫平,孙枝莲,刘建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篇三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4.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篇四
为适应21世纪科技、人材、技术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性的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就是课程改革。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被认为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这样,不仅使课程的创新价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地被扼杀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各要素中占支配地位。新一轮的教改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在选择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加工处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就具备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力的分解是第一章《力》的一个难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加深。力的分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不必在具体的教学运算上多花时间。
本节课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模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情境,再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猜测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顿悟”,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
`
在教材处理方面,教科书中安排了两个具体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已知力,在课后练习中又隐含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的编排渗透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然而,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跳一跳、够得着”的课堂原则,两个实例的坡度相对较缓,实例1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少。因此,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减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这样调整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分解力的一般思路。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成果交流和讨论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点,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何立交桥建有长长的引桥等)感悟知识的价值,通过设计实验探索规律体味成功的喜悦。
课堂实录
片段一:设疑导入
师(微笑着):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和一个重物,现在要请两位学生根据所给仪器按要求演示实验。
(学生猜测这两样东西能做什么呢?都想上来试一试,最前面的两位同学首先走了出来。)
师:请把重物提起。
(一位同学很轻松地提起了重物,并满脸自信地等待下面的要求。)
师(也轻松地):请两位同学再将悬有重物后的绳子,各拉一端水平拉直。
生:怎么会办不到哪?(边操作,边疑惑地自言自语道。)
师(稍做得意状):是不是他们的力气太小,再请两位大力士来试一试如何?
(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集中起来,兴趣被激发,并推选出班级的两位重量级选手。他们挥着手自信地走到前面,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无法办到。学生们满脸的惊讶与好奇,有的学生甚至还跃跃欲试地想再体验一次。)
师(神秘地):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板书)
【教师自评】
在学过上一节力的合成之后,学生对力的分解及合力与分力已感觉平淡无奇,只认为两者是逆运算的关系,都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别无其它实际用途。以实例设疑引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任何知识都有其实用价值。
【专家评议】
教师不是以常规的提问复习式展开本节课的新课教学,而能大胆地从问题入手。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是备教材、备知识,同时能不忘记备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根据学生好奇等心理特点,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后,再转入新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若能考虑将引入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
【教师反思】
通过采用实例设疑导入新课,教学效率与效果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如高中物理教研院姚书元老师评议的那样,我只考虑到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却忽视了他们想全员参与的渴望。还有些学生下课后,到我这来非要亲自做一做,才肯完全相信。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何分解斜面上静止物体所受的重力?苗状(学生名字)。
生(猜想后):根据我们刚得出的分解一个实际力的一般思路,物体在斜面上总有下滑的趋势。我猜想应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师(点头赞许):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苗状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利用实物投影)这有一个可以改变倾角的斜面,表面粘有海绵、顶端钉有钉子,将拴有橡皮筋的重物放上,观察作用效果。(教师边说边操作)再改变斜面倾角,观察作用效果的变化。(利用放大法,学生对作用效果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请大家简述看到的效果。
生(齐答):海绵受挤压变形,橡皮筋被拉长。倾角越大,海绵形变变小,橡皮筋被拉的更长。
师: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利用几何关系,定量确定两分力的大小与倾角θ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演示。冯超、李瑶(学生名)。
(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如图,找出了正确的边角关系:G1=G·sinθ;G2=G·cosθ )
师:此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自由回答):如公园的滑梯倾角比较大,因为θ越大,G1越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产生兴趣。)
师:那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长长的引桥?(教师投影展示实物图,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生(自由发言):为了让桥更坚固;为了使桥能建得更高;为了让桥更加美观。
黄平洋(学生名,举手发言):我想应用刚学知识解释,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若θ越大,G1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
师(微笑着):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你们所想到的都是当初工程师们所必须考虑的。(学生高兴)黄平洋同学则更准确地解释出引桥长的主要原因。(学生们表示同意,并想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教师自评】
本环节通过改进演示实验,遵循放大可视性的原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判断力的几个不同效果(尤其是产生微小形变)的难度。把枯燥的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为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
【专家评议】
本部分教学设计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形式展开,猜想环节主要由学生参与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实际应用讨论环节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学生语言得体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改进的教具不单纯起到放大效果的作用,海绵上边缘涂了一道黑线,增加了可视度,并制成可改变倾角的斜面,使本节教学唯一的定量部分更容易被接受。充分展示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片段三
师:大家是否见过图中物体。(手指投影)
生(齐答):在建筑工地见过。
师:那么你们是否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塔吊!(有的学生踊跃答到,有的同学则轻轻地摇头。)
师:没错。大家的知识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分解重物对塔吊的拉力
我给大家准备了:重物、绳、一小段铅笔,你们要努力设计出模仿塔吊受力的实验,亲身体会一下拉力的几个不同作用效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
(学生大胆进行实验探索,设计实验。有的同学还利用上身边的仪器资源,如格尺等。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极高,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不久,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启发和不断地实践,有较多学生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师:请设计出实验的同学展示方法,并介绍一下他分别体会到拉力的哪些作用效果?杨磊。(学生名)
生:我是这样做的,我的中指感觉受到沿绳方向的拉力,掌心感觉到笔尖给的压力。
(学生们又不禁动手模仿起来,自己切身体会。)
师(微笑表示赞同):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杨磊同学的设计方案?
生(齐答):同意。
师:那么是否也感受到同样的效果?
生(齐答):是。
师:很好,请大家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动笔尝试表达出从实验探索中得出结论,发现有所不同,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师:下面我为大家展示一下同学们得出的几种不同结论。(边说边进行实物投影)看起来每一个图都很眼熟,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师(片刻之后):让我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分析其它图示的物理意义。
(有的同学看到后,不禁笑起来,显然是发现了明显的错误。还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讲解起来。)
生(自由发言):图1是受力分析图;图2是其中两个力的合成图;图3才是正确的拉力的分解图。
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索、成果交流、讨论辨析,我们应明确各种力的图示间关系。切勿混淆已学知识。
【教师自评】
本环节是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核心之处,使学生明白实验不仅仅有验证的功能,还具有探索得出规律的作用。这种任知过程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5.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Ⅰ”中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此节是在掌握前边三种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及下一节力的分解才能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乃至对学习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都是有很大的决定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前边的三大力已经初步掌握,对力是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也初步掌握,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代数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贯错误。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等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层次不齐,对宏志班的学生采取学生自己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普通班的学生则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探究,甚至要有针对性的提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3.学会用作图法求合力。注意矢量的运算结果要明确矢量的方向。
4.知道分力的夹角对合力大小的影响。学会进行动态研究,并在变化中寻找规律。
5.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等都要用到等效替换的方法。
2.能够将力的合成拓展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逐步感悟物理学不仅仅包含可供广泛应用的物理原理,还包含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在实验中学生的严谨程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段)刚才这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众人划桨开大船》,从物理学的角度说,一个人划桨产生的力太小不能开大船,众人划桨产生的力合起来才能开动大船。如果知道每个人划桨的力,怎样求合起来的力呢?学习了这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2.【演示实验】(目的是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尽量使水桶大些和水多些,一个女生搬不动)
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师:(对一个大个同学提问)这位同学你的做法是什么?请具体操作一下。
生:我用一只手就可以把它提到桌面上。(同时演示)
师:(对瘦弱的女生提问)你们的做法是什么?
生:我们可以两个人(或三个人)把它抬上来。(同时演示)(灵活掌握)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
生:(举身边的例子)几个学生一起抬桌子、等相比较等等。
师:给出课件中图片---斜拉桥,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么关系?(当然是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
生: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叫合力。
生: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效果相同)
师: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力的合成吗?
生: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师: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4.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师:怎样求合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只弹簧秤提起一个重物,两只弹簧秤拉力的方向都向上,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找出两只的读数与一只的读数之间的关系;逐渐让两只弹簧秤分开成一定角度,再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的关系与上一次相同吗?)(目的是为后面的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做铺垫)
注意: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
生:(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处理)第一次一只弹簧秤的读数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第二次一只弹簧秤的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而是比两只弹簧秤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
师:(微笑鼓励)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按照算术法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应该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提出疑问引出新课)
师:下面来探究求力合成的方法。
根据我们提供的器材,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抓住合力和分力效果相同这一关键,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仪器,把不需要的仪器放在一边。(这里仪器的提供可以有一些干扰项,比如说放置小车和打点计时器,锻炼学生选择仪器的能力)
注意:启发学生设计的关键是: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怎样设计才能够更容易控制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师:在做实验之前,让一个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
生: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种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要探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都可以,只是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如使物体发生形变容易控制,所以我们选择的是用力改变物体的形变这种方法来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对于物体的选择,我们选择了容易发生形变的橡皮筋来进行。在一个力和两个力共同作用下让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我们组选择的仪器是: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两条)、细绳(两条)、刻度尺(或三角板)、图钉(若干,用来固定白纸)
(注:要多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器材的选择情况,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设计,这里仅举一例作为代表)
师:教师对说得好的组给予表扬并根据同学们自己选择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考虑实验步骤怎样进行。
师:(提示)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力与两个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
生1.橡皮筋伸长量相同。
生2.除了伸长量相同之外还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因为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刚才第二个同学补充得非常好,一定要考虑到力的矢量性。两次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才能保证作用效果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设计较好的组学生的实验步骤设计参考案例(补充:对于较差的班级,学生实验步骤的设计可能欠缺一些,老师可以多提示,再演示一次之后再让学生分组去做,总之必须由学生自己找出规律)。
实验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小组学生充分讨论过程中,由小组同学协商提出,也可以每个小组采取完全相同的实验步骤)
(1)在桌上平放一个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好。
(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A点的位置应该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3)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4)用铅笔记下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
(5)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白纸上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6)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7)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注意事项:①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秤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秤与板面平行。
②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③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
④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⑤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际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F和F′符合。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当看到学生基本都做好之后(太慢的也不要总等,教师再加以引导,还要注意课时。)
(此后,可以由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和讨论,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发现做的好和不够好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全班展示实验结论,期间其他组可以随时质疑和补充)
师:请同学们取下白纸,把实验器材整理好,然后仔细分析三个力的图示。大小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生: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合力的大小并不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师:建议同学们把合力和分力的末端用虚线连接起来。
生1.虚线和原来的两个分力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生2.好像是矩形(两个力成90°角的同学)
生3.好像是菱形。
生4.(兴奋地喊了起来)总结几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这个四边形应该是平行四边形。
师:(微笑)对,最为一般的结论是这两条虚线和两个分力组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继续分析)合力与两个分力处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位置?
生:合力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
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两条,合力在哪一条上?
生:两个分力为邻边的之间的对角线上。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师:(总结)这就是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例题,学生默默读题并尝试解决例题
例题:力F1=45 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师:请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思路。
6.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 篇六
关键词:物理学史;审美化;创造美;人格美;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13-01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有过这样一段话:“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然而现实中的物理学史教学,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却驱使教师、家长、学生等把物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局限于“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技能,解尽可能多的物理题目”,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仍然大行其道,被动接受式学习仍然主宰着物理课堂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是物理学史教学的真实写照。如何挖掘物理学史中美学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利用物理学史专题讲座,挖掘审美化教学内容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材和物理教学对物理学史都重视不够:物理教材没有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史,对物理学家的介绍也是少之又少;在物理教学中,限于课程任务,课堂时间有限,物理教师“舍不得”用较多时间进行物理学史教学。因此造成了初中三年下来,关于物理学史,学生有着片面、残缺不全的认识:该死的“亚里士多德”,错误思想统治了人们2000多年;牛顿因为苹果落地砸在头上而发现地心吸力;伽利略到教堂观察吊灯而发明时钟;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浮力定律......科学家是如何历经艰辛,经过多少曲折,探究过程借鉴了哪些前人的经验等细节学生一无所知。
开设专题讲座能有效补充教材和教学的不足。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例和资料,避免单纯说教,在关键处加上一些点题之笔,使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体验、领悟审美的根本内涵。如在讲授初中教材《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增加了主题为“牛顿和他的巨人们”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一、蒙冤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成就;二、牛顿和他的巨人们——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等物理学家为“牛顿第一定律”所作的贡献;主题三:“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斗争——介绍为捍卫真理的伽利略、布鲁诺等;主题四:科坛的华人三杰——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通过力学物理学史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物理力学的发展,中外物理学家的成就。
二、巧用物理典故,让学生体验创造美
体验创造的激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善于不失时机地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讲些趣味性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如讲授“大气压强”时,我绘声绘色地介绍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冲动,接着下来由学生利用马德堡半球进行实验,学生热情很高,再利用皮碗进行模拟,使学生明白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激情,形成持续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物理人物传记,让学生感受人格美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物理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和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无不显示出人格美。利用物理人物传记,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贡献。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为了捍卫日心说,布鲁诺面对烈火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谦逊的牛顿说:“别人认为我站得高,那是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不慕功名利禄的法拉第,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做“平民法拉第”;热爱祖国的居里夫人为纪念她的祖国,把发现的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分别命名为“钋”和“镭”。杰出科学家的理想、品德和奉献精神等,是科学人性的有力体现。如果教师能够把科学所负荷的审美与道德价值一并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物理教育中的科学与审美必将进入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四、渲染物理学史课堂,让学生感悟艺术美
物理课堂不仅有实验探究,还有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卷,通过渲染艺术物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艺术课堂的营造,物理学史是重要的素材。
美国人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科学家、发明巨匠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是作家、业余画家,从物理学家的故事中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为有的放矢地介绍物理学家,根据不同物理学家的艺术造诣,我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在优美的小提琴乐曲中介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文学和音乐有特别的爱好,他几乎每天拉小提琴,钢琴演奏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最著名的艺术型科学家,常常从音乐等艺术中获取科学创造的灵感。从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对撞生新态》画作介绍李政道:被人们称之为“沉湎于艺术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多次邀请了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著名画家为科学专题作画,首次提出“科艺相通”这个科学概念。搜集物理学史中美的素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极致地把课堂艺术化,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的熏陶。
审美力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启发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去体验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乐于去亲身实践创造美,是物理教师必备的素质。
7.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 篇七
力的合成和分解
知识要点:
1、力的合成(1)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合力的大小由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决定
夹角越大, 合力越小 FFFFF121合(3)三角形法则
使下一个矢量的箭尾, 与前一个矢量的箭头相连, 从
i)当F2 = d时, 一组解 ii)当F2
④已知合力及两个分力的大小, 求两个分力的方向 i)F = F1 + F2 ii)F = F2-F1
8.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 篇八
http://
3.5力的分解
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4)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2、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
用一根细线提起一个重物和用两根细线同时提起这个重物,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展示问题.师:是一根细线容易断还是两根细线容易断? 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细线容易断.实际演示,当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两根细线中的一根先断
通过实际实验,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师:我们学习完这一节课“力的分解”之后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新课教学]
一、力的分解
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
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
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 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师:如果对角线确定了以后,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它的两条邻边是不是就唯一确定了呢? 生:不是,当对角线确定了以后,它相邻的边有很多组.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作这条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看能够做多少条.学生练习,体验不加以限制的话,一个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 生:有无数组解.师:这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生:可以放在具体受力环境中进行解决.【演示实验】参考实验,可以进行实物投影(图3-5-1)
图3-5-1 师:一个水平放置的薄木片,在它的上面放置一个小物体,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师: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
生: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师: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用一根橡皮筋代替绳子,当木片竖直放置时(图3-5-2),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也就是受到了弹力;木片是不是发生了形变?
图3-5-2 继续演示实验
师:仔细观察木片竖直放置时,木片的受力形变情况和橡皮筋的受力形变情况应该是怎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样的呢?
生:木片不发生弯曲,说明木片没有受到物体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了,说明橡皮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师:使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力是什么力?
生:原因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使橡皮筋发生了形变.师:如果既不竖直放置木片,也不水平放置木片,而是让木片与地面成一角度(图3-5-3),我们再来看一下橡皮筋和木片的形变情况.图3-5-3 生:木片和橡皮筋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多媒体投影例题
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应该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
师:大家可以讨论探究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 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应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师:由几何关系可知,这两个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F1=Gsinθ,F2=Gcosθ.师:由刚才那位同学推导出的公式知,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斜面倾角θ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斜面倾角θ增大时,F1和F2都减小.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实验验证】 通过抬高木片的一端使木片与地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量来看F1的变化,通过观察木片的形变程度的观察来看F2的变化.(注意:如果物体是一个木块的话应该让木块和木片之间的摩擦很小,也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来做实验,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动画模拟刚才实验的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 投影展示桥梁的引桥,引发问题
师:我们知道,桥梁建设得越长,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为什么桥梁的引桥还要建设那么长呢?
生:增大引桥的长度的目的是减小桥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汽车的重力沿桥面方向的分力减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为了加深对力的分解的认识,我们看以下的练习题.【课堂训练】
1.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5-4所示,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呢?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图3-5-4 解析:因为钢索的斜向拉力会对塔柱产生两个效果:一方面竖直向下压塔柱,另一方向沿水平方向拉塔柱,故可以把两个斜向的拉力各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要使一对钢索对塔柱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如图3-5-5所示,只要它们的水平分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了,即F1x=F2x,而F1x=F1sinα,F2x=F2sinβ
图3-5-5 所以有F1sinα=F2sinβ,即
F1F2sinsin.结论:两侧拉力大小应跟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弦成反比.2.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 N的光滑圆球,如图3-5-6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图3-5-6 答案:20334033 N N 解析: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个重力总欲使球向下运动,但是由于挡板和斜面的支持,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根据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分力:(1)使球垂直压紧斜面的力F2;(2)使球垂直压紧挡板的力F1.由几何知识可得F1与F2的大小.如图3-5-7所示,三个力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图3-5-7 由几何关系得,球对挡板的压力F1=Gtanα=
2033 N,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其方向与挡板垂直.球对斜面的压力F2=
Gcos4033 N,其方向与斜面垂直.(注意:以上两个例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第一个难度大些,可供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使用,第二个和我们的例题类似,可以在例题之后直接进行,如果再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挡板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求解在这种情况下重力的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分析动态变化的问题的能力)
二、矢量相加法则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不能简单地进行力的代数加减,而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或者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前面我们学过的矢量还有位移,位移的相加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吗?我们来看教材69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仅适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师: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生:位移的合成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什么叫三角形定则? 生: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师:什么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量还是矢量?
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在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之外,我们所学过的速度、加速度等都是矢量.师:什么是标量,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些物理量是标量? 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减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质量、体积、距离、密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标量.【课堂训练】
举重运动中保持杠铃的平衡十分重要.如图3-5-8所示,若运动员举起1 800 N的杠铃后双臂保持106°角,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运动员两手受力各为多大?(sin53°=0.8,cos53°=0.6)
图3-5-8 答案:1 500 N 解析:方法一:取杠铃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两手对它的作用力,如图3-5-9所示,为方便起见,把三个力画成共点力.将两个FN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力FN和FN,xy如图3-5-10所示,则有G=2FN=2FNcos53°,可解得FN=1 500 N.y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图3-5-9
图3-5-10 方法二:将它们移到同一点,再把两个FN合成,得图中所示的菱形,加一条辅助线后得
G到四个直角三角形,所以FN=
六、课堂小结
2cos53=
9000.6 N=1 500 N.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并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对于正交分解的掌握,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正交分解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节习题课,增加学生对力的分解知识的理解.亿库教育网
9.初中英语教学语法教案研究 篇九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语法 教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46-01
教案的科学编写,有利于教师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依据教学内容作出合理规划安排,并提升教学效果。可以说教案的优化设计反应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程度。同传统初中英语教材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牛津版英语教材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生动特征,引入了较多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令教材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教材的创新设计更给初中英语教师的教案规划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师,如何基于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优势特征、核心内涵,进行科学的语法教学、教案设计,正是本文主力探讨的重要内容。
1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语法教学研究
1.1 教材分布及语法项目分析
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在设计选材教学内容上,更注重体现时代特色并贴近日常生活,为了实现与小学教学内容的有效搭接、畅通联系,在语法教学内容设计中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出了一些创新尝试。首先,其体现了具有一定差异的语法体系,这样一来,令教师在设计教案进程中增加了一定难度,有些教师会产生盲从之感。因此,为优化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师应对牛津版教材语法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分析,进而明晰教学思路,构筑良好的教学主线。在语法项目的编辑中,牛津版教材引入了间接引语。这些内容在小学教材的高年级语法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只是需要掌握的深度有限。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小学教学进程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深刻理解,进而便于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衔接,赢取主动性,快速掌握教学难点、明确重点,并优化教学效果。
1.2 语法内容与实践教学方式分析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语法时态内容上,同其他教材并无显著区别,仅仅是进行时与现在时呈现的顺序存在差异,同时教材之中并没有涉及到过去将来时的相关内容。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的语法内容,学生在小学学习中便有所涉及,因此,出现的不同顺序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实践造成显著影响。在教学中所要注意的是,对动词与助动词形式进行良好的分析辨别,以免形成不良混淆。例如如何有效区分is、are,does、do,以及cook、cooking等形式。在进行过去完成时语法内容的实践教学中,则可适时引入过去将来时,令学生充分熟悉、合理掌握。在语态内容上,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安排的阶段较早,给学生的综合理解增加了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学习了基本语法时态,令学生掌握了时态知识运用技巧,并理解了助动词的实际运用,因此,对被动语态的掌握学习形成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能否学好被动语态,密切相关于学生的语感能力。在阅读句子中,主语倘若属于执行的被动动作时,则需运用被动语态语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强化语感训练,掌握语感能力,进而正确的运用被动语态,确保句子表述的科学准确。语法词汇教学阶段中,在总结数词阶段,可先进行序数词教学,令学生针对容易出现误拼写的序数词进行反复练习,对于介词以及冠词可进行全过程学习。可由固定与习惯用法进行冠词训练,并由具体的顺序、走向、位置、时间进行介词学习。小学阶段中便接触过的介词,因此,可进行人称与物主的统筹学习即可。可在适宜单元内容中进行不定代词的学习。名词复数、单数形式在初中阶段是一种巩固训练,可丰富不可数名词的相关学习,并基于物主代词进行各类名词所有格内容的科学培训。名词语法教学中的难点环节在于动词数与名词相同,为令学生巩固掌握,可进行语感培训。对于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较少涉及的动词内容,应适当的予以扩充丰富,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汇总归纳。be动词的形式较多,对其进行巩固学习,有利于辅助实意动词的掌握,并科学应用助动词。对于应用频繁的情态动词,可进行分散训练、而后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预先讲解。对于难点学习环节非谓语,教师可进行教材内容的判断,当有较多动词不定式、非谓语的应用时,再进行剖析总结。
2 初中英语教学语法教案实践策略
2.1 初中英语语法教案应科学呈现实践反思
英语语法教案设计阶段中,教师应自主进行教学实践的良好反思,进而令实践教学水平有效提升。完成每一节课程或学期末阶段,教师可依据实践教学具体过程进行有针对性、有意识的总结、研究、反思、探索,进而不断的丰富资料汇总,进行经验总结。可在每节课程完成后的教案中进行阶段反思的记录、标注,并对原始教案内容进行丰富的充实与有效的修正,并更新优化后续的教学实践,令教学效果更突出,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2.2 明确针对性,优化教案设计
设计编制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教案阶段中,应首先对学生做足充分的观察了解,在备课阶段中应做到胸有成竹,明晰学生实践能力、认知状况、个性特征、不同需求,进而由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进行教案优化设计。一个成功的教案应科学突出针对性,良好的符合教学目标,并实施层次性、综合性、不同梯度的方案规划设计,开展选择性培训教育。因此,语法教学实践设计阶段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案规划、内容安排设计,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特征、契合其心理需求,令其发挥长处、弥补弱項,学有所用,提升兴趣,互相交流,并实现平衡、良好的科学发展,全面优化实践教学质量。
2.3 深入设计,体现创新性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教案的优化设计,应体现良好的深刻性,教师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分析、系统思考,进而明晰不同知识点、训练环节的良好衔接与内在联系。通过现象探析教学内容的内在,并作出教学进程的合理规划安排。为此,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心态,明晰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特征。当前,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年龄成长阶段,其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体现了对充满趣味性问题的强烈探究心理与求知欲望。同时其想象力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复杂多样,可能提出各类问题。因此,教师应依据初中学生该类现实特征,进行牛津版教材的科学考察分析,进行语法教案的深度探究设计,并确保教案安排的创新独特。应通过良好的教案规划体现牛津版教材的内容丰富优势、契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需求。同时,应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实力至实践教材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可针对牛津版教材专题学习内容丰富的特征实施任务教学、问题教学,组织团队学习,在教案中设计小组竞技教学活动内容,摒弃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而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充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通过教案与牛津版教材内容的有效融合、互相扶助,真正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基于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内涵特征,在语法实践教学中,我们只有进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教案设计规划,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激发牛津版教材优势价值,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令其掌握综合语法学习能力,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咏梅.也谈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设计[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2).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07-02
初中物理教案全12-01
初中物理能源教案示例07-29
初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08-11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10-25
初中初三物理功教案有哪些08-24
初中物理教案(三)物质的简单运动11-27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物理工作计划06-21
初中物理复习计划06-16
初中物理备考计划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