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根源论文(精选2篇)
1.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剧根源论文 篇一
浅析《安娜卡列妮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
摘 要:安娜精神世界是自由的天堂,那里有真诚、执着、热烈、认真和自由。她是一个很纯粹、很认真、很迷人的女人。她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努力,对梦幻般的爱情苦苦追求显示了一位美丽的女性勇敢而执着的坚韧。但幸福总是短暂而受限制的,安娜是在其周围观众眼中的安娜,并非沃土中的现实成长着的牡丹花,所以她的一生注定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
关键词:魅力 爱情观 悲剧命运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妮娜》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女主角安娜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不仅仅是美的化身,更是爱情的化身,只不过对美和爱的不懈追求却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安娜的一生经历了从无爱到有爱到最终生恨而死的一个过程。无爱时的安娜了无生气,有爱的日子她无比快乐,甜蜜而又短暂,而又希望破灭,爱情夭折。在追求爱的人生旅途中,安娜始终坎坷而行,善良勇敢的她却躲不过道德的审判,最终成为世人眼中的罪人。
一、安娜的独特魅力
安娜有着独特的女性风姿,她拥有智慧、温柔、端丽,还有真诚的品质,使很多男士醉心而倾倒,女子羡慕而妒忌。她妩媚、清爽、芬芳,给人一种感官的舒适,让人情不自禁的喜欢。当列文看见一副安娜的全身大画像时,他感觉那是一个活生生的妩媚动人的女人,而真实的安娜是一个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这是画里没有的。可以说它是美丽而卓越的,又是一个让人看过后感情不得片刻安宁的人。
同样,安娜精神世界的美好品质具有让人折服的魅力。
第一、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安娜对不幸的人怀有真切的同情,甚至是用近乎的方式关怀别人的不幸遭遇。赛马会上渥伦斯基从马上不慎跌落,她会情不自禁地惊叫,甚至对丈夫卡列文喊出“我爱他„„我憎恶你„„”。她对爱情热烈地追求,不惜放弃可爱的儿子,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进行着幸福的旅行。
第二、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的人格尊严。当安娜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无爱情的生活处境了。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那个里,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诠释为爱的自由。为此她不惜要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为深爱并怜惜的儿子谢辽沙。她敢于在公共场合挑明自己和其他男人的感情,敢于剖白自己的爱情世界,这是在俄国严格的宗法约束下是不可想象的。她始终不悔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假使一切从头再来,也许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些贵族男女堕落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颅。
在安娜看来,坦然地表达爱情,自然地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第三、对自我人格人权的捍卫以及对存在的珍惜。安娜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身上那种被压抑的旺盛的生命力。在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安娜不仅缺乏卡列宁所拥有的政治权利,而且也没有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渥伦斯基也不是时代的英雄,他的不稳定性安娜早已察觉。但是,安娜身上那种被压抑的生气促使其作出大胆的抉择,宁肯背负上抛夫弃子的罪名,宁肯和整个社交界决裂,宁肯与专制官僚制度及其工具直接冲突,都要保护自己纯洁的道德面貌。为实现自己的合理追求,毫不妥协,义无反顾的斗争。她的悲剧突出了她身上的那些使她高出周围人的品质。
安娜对女性的人格和权力的捍卫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将打破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女性从属观念,是女性自由解放的天籁之音。但其力量的弱小和不成熟的自由爱情认识。都决定了在这场与传统伦理观念斗争中,安娜的实败是必然的。
第四、率真和顽强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表现。首先,在上流社会中,敢于公开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与其他贵族男女之间的猎艳相比,她渴望的是沃伦斯基真正的爱情。同时,也是她率真和顽强斗争使她成为众矢之的。其次,安娜的精神美丽还表现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上。她大声疾呼:“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虽然经历了痛苦的精神挣扎,可是她还是走了出去,这在当时俄国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行为。然而最终安娜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当时的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可是旧的封建思想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在上流社会里,贵族阶级之间的尔虞我诈,为善残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安娜服从自己快乐而做出决定时,上流社会伦理制度和保守风俗向安娜发起攻击,就连上流社会的法律也加剧了安娜的悲剧色彩。同“当时的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是虚伪的法
【2】律,都只是维护所谓的宗法关系。”安娜若想离婚就必须承认而且让法律宣判她“有罪”,而当时的贵族绅士们,却可以和风情女子调情,女的可以包养情人,肆无忌惮。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轻视安娜,嘲笑安娜,把安娜看成是堕落的不道德的坏女人,认为她大逆不道。安娜从淤泥中挺拔而出却保持着一种圣洁,在这片污浊的上流社会里是绝不允许的。
二、安娜的爱情观
安娜是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当她爱起来时是不顾一切的。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真心付出的,是专一的、蛮横的、不顾一切的。
安娜对至纯爱情的竭力追求。她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迷惑了自己的眼睛,她没有站在爱情的责任高度看待自己所遇的人。对渥伦斯基的爱本身就具有盲目性,最初爱上渥伦斯基是倾心与他的仪表风度,是出于旺盛的生命力的自然要求,是安娜潜意识的忽视,当安娜第一次开始清醒地观察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前总是避开这一点,“他想从我的身上得到
【1】 P353什么呢?要说爱情还不如说她是虚荣心的满足呢?”。也可以说安娜根本没有考虑至纯爱情存在的现实条件,而是太过迷恋精神甚至是肉体的极乐享受。这与其说是安娜的天真纯洁,倒不如说她沉湎于情色而不能控制自己的“爱欲”。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内心的纯洁美丽就变成了爱欲的任性,由此而抛弃家离开谢辽沙,就演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生活错误。
这也是她遇人不淑的真正含义。
安娜的爱情观里没有所具备的的条件。如:物质基础、恋爱基础、现实的处境以及家人的祝福和共同的爱好等。首先:在物质基础上:如果卡列宁同意离婚,那么安娜将生活不在安逸。渥伦斯基欠了一万八千多卢布的债,往年过惯了花销四万五千卢布的他,而他现在的存款只有一千八百卢布。对于他和安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以至后来在乡下渥伦斯基为了事业对安娜的冷淡,陪亲王时在狂欢舞宴上的作为,使安娜嫉妒、痛苦。“他觉得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她已完全不是他最初见她的那种迷人的样子了,精神与【1】P163肉体大不如前了。”觉得安娜身子臃肿了嫉妒怨恨的神情很难看,即使安娜的嫉妒是因为爱他。其次:现实的处境上:安娜并没有同她的丈夫卡列宁离婚,她割舍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沙。渥伦斯基还在服役,怎么能带她走呢?他的功名心与爱情发生了冲突。“还有他没有钱,如何带她走呢?”【1】 P139再次:恋爱基础和家人祝福上::两人可以说是去欧洲旅行时才互相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安娜感觉幸福极了,越是爱他,珍惜拥有的一切,而渥伦斯基却觉得不似想象般那样完美,不满足于欲望。回到彼得堡后,渥伦斯基的不正常行为使安娜开始绝望和不安。安娜的嫂子陶丽安慰祝福她,为她伤心,而渥伦斯基的母亲和哥哥却不欣喜,因为安娜使渥伦斯基的事业的前程受阻。在他哥哥的眼里,他们的爱情是他所必须奉承的人不许的,所以他不赞成;他的母亲则认为他们的的恋情,并非她主张的那种美满、幸福的风流韵事,而是“维特式”的,可能让渥伦斯基、不顾死活的狂恋。最后:共同爱好上:渥伦斯基在爱情、功名和独立自由之间,重视的是后二者。而安娜为了爱,关心的是怎样做才能赢得他的喜欢,偿还她为他所做的一切。渥伦斯基因事业去斯维亚日斯参加选举,为了不争吵而委曲求全,他眼神的冷漠于严厉伤害了她的心。参选回来后,“他口中说着甜言蜜语时,一种冷酷而凶狠的光芒却在他眼中闪烁”。【1】 P308
安娜对待爱情的极端惩罚方式。当她清醒的认识党渥伦斯基对她的爱情是虚荣心的满足,她想到了死,认为“死亡是仅有的途径,可以恢复他对她的情爱,可以对他的灵魂进行惩罚”。【1】 P348安娜错误的把爱情同生活等同,把爱情看作是生活的唯一内容。
三、安娜的悲剧命运
在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安娜是合法婚姻的牺牲品但却并不醒悟”。【5】 P346渥伦斯基的追求,唤醒了她心中对爱情的渴望。这是爱情给她的喜悦;但爱情也使她有了不幸的预感。使她惶惶不安。这不幸的预感来自上流的鄙视和非难,但更多的来自封建意识而产生的羞辱心和负罪感。当安娜向她的丈夫坦白与渥伦斯基的事后,她的处境极其糟糕,“她知道她不可能有勇气舍弃上流社会拥有的地位而用一个抛夫弃子、和情人鬼混在一起的可耻女人的地位去代替的”。【1】 P134安娜清楚的知道无论她付出多大的勇气,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她从未有过享受自由爱情的体验,却成为了一个有罪的妻子”。【1】 P134这也是她难以承受的。所以她以死来求得解脱。同时安娜将爱情看成生活的唯一内容,将爱情同生活等同,是生活变得空虚乏味。上流社会假借卡列宁之手,对安娜的爱情追求给予了严酷的惩罚,无情的把安娜推上悲剧的道路;上流社会又假借渥伦斯基之手,戏弄安娜 的真挚感情,进一步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结局;贵族社会的罪恶在于,它在安娜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使她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失败后,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致使她既不能振奋自拔,又不能找到强大的可以依靠的力量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之抗衡。因此罪恶的贵族上流社会是安娜悲剧的真正成因。
“安娜的恨并不仅仅指向丈夫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尖锐的指向了贵族的道德和法律和当时的社会。”【4】还有她自身的因素使她的人生成为悲剧。
第一、现实的社会。“在俄国,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较早,但是封建农奴制的残留根深蒂固,是很难撼动。因此,俄罗斯人的思想会呈现出开放与封闭结合的复杂性。而
【6】安娜就在追求爱情与宗教忏悔中彷徨。”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人生的还有对爱情观念的不一样和当时的俄罗斯文化。安娜挣扎于情感的满足与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和心智的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安娜同整个社会,与维系贵族统治地位的一切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第二、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对安娜的死也应负责任。“它是一场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合法
【5】婚姻,争取爱的权利的斗争。”安娜与卡列宁的冲突,不只是真诚与虚伪、美与丑、活生生的人与僵化的“机器”之间的冲突。安娜嫁给他八年,从来都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她虽然是不幸的,但她忠贞不腻,从没有风流韵事。然而这种贞洁反倒引起了上流社会的普遍嫉妒。于是当安娜的行为触犯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时,一触即发,构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而“安娜进行的第二场斗争是与渥伦斯基集团的斗争,是一场反对军人贵族
【5】习性和规约,维系已获得的爱情斗争。”当他们的恋情渐为人所知,对于他们非同寻常的恋情很多年轻羡慕,同时又觉得在上流社会格外显得引人注目。而“大多嫉妒安娜的年轻女士,对于舆论把她说成是“清白无辜”的早已厌烦,如今发生意料中的事,使她们异常
【1】P79高兴,就等着舆论的方向一变,然后把轻蔑的情绪一股脑儿向他的身上发泄。”但沃伦斯基给了安娜从没有过的爱情,却同时给安娜带来了不安定的生活,使安娜变得不安。安娜维系爱情的斗争中,面对着的不仅是他身上的恶习,而且面对的是整个贵族军界的习性和道德规约。在这样的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安娜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第三、是安娜自身的内因酿成了她最终走向灭亡的苦果。作为留里克皇室的后裔,生活在历史的新旧交替时代,安娜身上不可能不留游贵族阶级和过渡时期的双重烙印。安娜有三个社交圈,一个是她丈夫的官场圈子;另一个是卡列宁借以飞黄腾达的圈子;第三个是真正的社交圈,是通过她的表嫂培特西公爵夫人发生关系的,但对于安娜来说开销太大,超出她的收入,所以她尽量避免这个圈子。
综上所述,安娜的独特魅力引人叹服,是从淤泥中挺拔而出,却保持着一种圣洁的牡丹花,在这片污浊的上流社会里光彩夺目。她的爱情观让她获得短暂的爱情却远离了人间,成为了悲剧性的人物。社会中的这些高高在上的条条框框,剥夺了安娜追求幸福的权力,推着她走向滚滚的车轮。同时告诫当代的我们选择婚姻时慎重的抉择,不能盲目的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了它,就够受用一辈子。”【3】
我们要知道,人生并不只有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拥有和珍惜的事。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楚珂儿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第1版
[2] 《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 [M] 陈炎编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8月第1版
[3]《列夫·托尔斯泰》 刘亚超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7月第1版
[4]《中外巨人传》 尹秋鸽 著 辽海出版社 2012
年5月第1版
[5]《俄国文学史》 曹靖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6]《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 储诚意 编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
2.安娜卡列妮娜个人读后感800字 篇二
安娜卡列妮娜个人读后感800字1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欢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可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梦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我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妮娜个人读后感800字2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我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梦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可是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可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可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我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可是,最终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欢乐单纯的家庭,欢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仅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妮娜个人读后感800字3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激情和活力,热心又善良。一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一见倾心。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一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曾经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一边像祥林嫂一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一边像个放荡的女人一样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一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可以享尽一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一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一样置放在自己身边,却不愿意给自己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恶自己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一 夜 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一直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那种典型的教徒式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形成强烈对比。不过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当美本身就是一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毁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怀疑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一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一无所有。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提醒了当代女性应该具备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秀品格,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爱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理性处理自己的感情,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为了爱情就寻死觅活的实属不值。
安娜卡列妮娜个人读后感800字4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妮娜个人读后感800字5
一只扑向爱情之火的飞蛾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安娜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贵族妇女安娜有着令人着迷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作为政府高官卡列宁的妻子,安娜过着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宁和安娜之间没有爱情,这在现在看来无疑是不幸的。但在当时的欧洲贵族阶层,很多婚姻都是这样,真正的爱情只会被耻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于现状,她蔑视与卡列宁的婚姻桎梏,并爱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贵族——渥伦斯基。安娜毫无顾忌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约束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纵欲的感性误区,从而付出惨重代价。
渥伦斯基虽然也爱着安娜,但在他的世界里安娜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职业和社交让他回归现实,让他无法面对安娜的感情。当安娜意识到渥伦斯基的怯懦自私后,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安娜认识到爱情和生命的无望,最终选择了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卧轨自杀。
安娜为什么会卧轨自杀?
在当时的社会,贵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安娜的生机勃勃与当时社会的死气沉沉不相符合。这是形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之一。
梁实秋说过:“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转为烦恼。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赋予她生机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安娜对感情要求过多,也是形成她悲剧的一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局限也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因素。“作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使安娜从小就体验到了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威严,而天赋的美丽又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安娜的偏执与任性,无疑都带有毁灭性的力量。
她像一只扑向爱情之火的飞蛾,任性、可怜,又有种决绝和潇洒,只求灿然的一刻!
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