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2024-07-12

教材比较分析讲稿(精选8篇)

1.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篇一

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及其比较分析

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向来都是诸多方面关注的事情,一套成功的教材往往是众多人心血的结晶。编辑一套教材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它既要遵循一些普遍性原则,诸如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等,又要遵循有关教育和心理的相关规律;同时,它又是一项艺术活动,凝聚着编者的审美、创造的思考和劳动;另外它还是技术活动,涉及到对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训练系统、图表系统和附录系统等的整和。但是,无论作为科学工作、艺术活动,还是技术活动,都是在统一的编辑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下面,以现有的教材为对象,我们对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进行比较。

以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看其编辑思想。初、高中教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体现和贯彻“三个方向”的精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力求扎实活泼有序地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力求较好地体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严整有序与灵活多样的关系。3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面向大多数,力求难易适度,线索简明,梯度合理,易教易学。

该社新编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 化统一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2.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缩短学程;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与训练已经初步“过关”。4.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英国是属于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国家,“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后,出现了标有“国家课程”字样的教材,《牛津英语教程》、《英语》、《新阶梯》三套教材体现了以下编辑指导思想:

1.突出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3.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以上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的陈述,我们尝试着作以下的比较。

一、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各国语文教材的编辑均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影响,它是一定民族、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最集中、最系统的反映,具体体现该时期对人才诸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和课程计划的物化形态,也是社会化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三个面向”的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编辑的总思想,它能给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国的语文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比之下,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总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材,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的加强,这方面也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我国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编辑的灵活性,另外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的成功,如何在教材编辑中更好地体现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以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重视教材编辑的可操作性,而英国的教材编辑则具有效高的灵活性。我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是基于编辑和教学的实际的可行性,从知识、能力到智力和习惯,从学习规律到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方法到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阶段目标到长期目标,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都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英国的编辑思想则显得空泛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思维,言语实践活动,现实和日常生活等等,更注重宏观的把握,它往往不易操作,这正是其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影响所在。这种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教材编辑中,一个较为拘泥于框框,一个则较为灵活,这同样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以相类似的影响。

三、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有序”、“梯度合理”、“在初中的基础上”等随时在强调构建一个语文教材的体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想密不可分。英国的教科书自由制度使得其在教材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也缺乏类似的体系,使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衔接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循序渐进性。即使在教科书建设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这一传统,使得我们的教材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在重视教材编辑的同时,也重视在教材的实践方面给教学改革以支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成型的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灵活现的,死的东西很难适应活的教学需要,教学的变化要求教材作相应的变化。在教材的层面上重视改革,不仅是对教材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要重视实际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反过来也会给教材的改革提供实践的支持。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则没有对这方面的要求。

五、两国在教材上都重视对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无论哪一个民族,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语言的共同的东西都是其基础教育阶段 所必须重视的,因为这是本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基础,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技能,在教材的编辑中给予这方面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编辑思想在教材中重视的同时,对实际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及现实和日常生活重视不够,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和实际的语言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脱节,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少了应有的灵性,很多学生因之而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教材与实际语言环境的联系,赋予教材以更大的生命力,是我们以后的教材编辑应该注意的。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使得他们的教材比较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利于教学和现实的结合。

总之,中英两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朋比较大的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的东西,我们的教材建设应该多吸取外国语文教材的优点,以有利于我们的教材的发展。

(上海/吕春丽 张志刚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第10期)

2.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篇二

美国的迪堡大学戴维·哈维教授编写的《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分析化学教材, 同样, 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 也是国内认可度相当高的一本教材。因此, 选择这两套非常优秀的教材进行对比, 希望可以找出中美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方面的差异, 以借鉴和吸取美国教材的一些先进经验, 提高我国分析化学教学水平。

1 教材组织结构差异很大

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教材和我国大多数教材的编写思路相似, 上册除了“绪论”和定量分析化学概论外, 第二至五章介绍了四大滴定分析法及重量分析法, 第六章介绍了仪器分析中的吸光光度法, 最后介绍数据处理 (第七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八章) 、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 (第九章) 。显然, 该教材的重点在于数据处理方法、滴定分析法及重量分析法。下册以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法与毛细管电泳法、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法为主, 对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包括表面分析、热分析、各种联用技术、流动注射分析、微流控技术等也做了适当介绍。重点放在仪器分析方法、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全书共26章, 各章顺序依次为谱学、电化学分析、分离分析方法。而美国的教材则不太拘泥于分析方法的差异, 将相关分析方法放入同一章, 强调方法之间的相似点, 鼓励学生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章节内容平衡覆盖各种分析技术, 如将四大滴定全部放在第九章“滴定分析法”中讲授;而且将最常用的方法放在每章的最前面进行介绍, 如第九章就是先介绍酸碱滴定的。至于仪器分析, 则是按照大类分为光谱法、电化学、色谱、动力学4章进行介绍。全书共15章, 包括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此教材的重点不是全面介绍各种分析技术, 而是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目的在于“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2 教材内容编排有很大不同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中将典型方法单独列出, 把前面所讲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分析过程相结合, 还配有注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这一分析过程是如何设计的, 并进一步考虑如何实施。书中的重要原理都给出各种应用途径。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测定, 书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其在环境检测、临床、工业分析、法医鉴定等领域如何应用, 还给出了如何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铁含量, 并将其列为典型方法。又如介绍酸碱滴定法时, 为了说明有机物含氮量的测定, 将面包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作为实例列出, 非常贴近生活。当然这个实验也作为典型方法列出。教材正文旁边留出一块空白, 用于给出“边缘注解”, 即对于正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关键概念如滴定分析、滴定标准液等在正文中以粗体字出现, 其定义在“边缘注解”中列出, 既方便学生学习时查阅, 也方便复习时快速回顾。书中还有代表性例题, 每道例题有详细的解题过程, 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些例题非常贴近生活, 有具体的题设情景, 很多是由文献中的数据改编而来, 而不是为了说明某个公式或原理编出来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倡导将分析化学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进行教授[1], 该教材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每章后有一章内容的小结, 对于学生复习和回顾非常有帮助。在章节末尾, 将本章节中的关键术语列表, 并标出其所在页码。章节末还有“建议实验”, 这些代表性实验由《th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提供, 比较新颖。这些实验可能仅仅是一些学生实验, 也可能是开启个人或团队科研计划的起点。如“酸碱滴定法”一章后列出这样的实验:测定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 药片中的碳酸氢钠还有二氧化碳的分子量。书中只简单描述了这个实验, 具体步骤则需要学生自行查阅。“建议阅读”中有著作, 也有期刊论文, 对于章节中介绍的主题, 给学生提供平台进行广泛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参考文献”也是一样, 不仅有著作也有期刊论文, 让学生知道当年的研究者对于这些方法曾经进行过哪些探讨。最后列出问题, 这些多样化的问题多是基于文献中的数据, 作为实例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

而这些很有特色的内容在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教材中几乎没有, 也没有典型方法、边缘注解和章节小结。书后的确有常用术语索引, 但是每章后面是没有的。虽然有例题, 但是比例很小。例题和习题都不太贴近科研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都是以前的教材, 几乎没有期刊论文。整体感觉, 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仪学》教材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编写, 更没有引导学生去结合科研实践学习。教材中不涉及实验部分, 而是单独有实验指导。这当然也无妨, 但是这些实验比较陈旧, 与科研工作差异很大。因此尽管很多学生本科阶段都做过相关实验,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 科研经验却非常欠缺。

3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比较两套教材的差异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教材更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书中会提问为何要在分析过程中包含某些步骤, 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思考问题。如配位滴定法中讲到如何测定水和废水的硬度, 书中在测定方法之后列出几个问题, 包括: (1) 为何要将样品p H值调节至10?更高或更低的p H值会导致什么问题? (2) 为什么要将少量的镁与EDTA的配合物加到缓冲溶液中? (3) 为何特别强调实验过程不能超过5分钟?所有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而不仅仅是提问。这样的问题显然可以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书中会从多角度阐述如何应用于实际。该书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编写的, 非常有亲和力。而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教材似乎更显得高高在上, 更注重传授, 不注重互动。徐光宪院士在《大学化学》发表的《对分析化学教学的两点初浅看法》一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 并认为学数理化的最好方法是多做习题[2]。《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教材例题和习题的数量、质量明显优于武汉大学主编的教材。也许学生可以找来习题集做, 但是教材习题更有针对性, 对学生更有裨益。徐光宪院士所说的“培养学生做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点在《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前面也说到, 美国教材的例题、习题、实验、参考资料多是从期刊中来、从实践中来, 这也就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怎样解决科研实践问题, 对于学生思维的锻炼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能不说, 这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距所在。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不是学生的错, 而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没有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而科研工作又必须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导致的。但这不是某一个或某一群教育者的问题, 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观念问题。所以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认为本科教育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因为硕士生也好, 博士生也好, 教授专家也好, 都是从本科生培养出来的。如果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初, 在本科教育阶段就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是不是更利于学生的深造, 更利于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呢[3]?

本文的初衷并非批评国内教材不好, 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显然是一本经典教材, 内容翔实, 通俗易懂, 覆盖面很广, 编者也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只是本文的宗旨在于找出两本教材的差异, 并进行一些思考, 希望能为国内教材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促进中外分析化学教学交流。

参考文献

[1]俞汝勤.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大学化学, 2008, 23 (5) :1-6.

[2]徐光宪.对分析化学教学的两点初浅看法[J].大学化学, 2008, 23 (2) :1-10.

3.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分析 篇三

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材 课文系统 内容选择 内容组织 课文表述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分析教材。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

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它是地理教材的主体。[1]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一、课文内容选择的比较

从课文知识点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选取教材知识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相同的知识点: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内容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相契合。但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点选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侧重于阐述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知识,关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鲁教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带而过,而对人口移动的效应却笔墨特别多,这样做就有主次不分、偏题之嫌,进而导致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是特别高。而湘教版用于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的篇幅较少,重点阐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

从课文素材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丰富性。如表2所示,各版本的素材都很丰富,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分别选取了7个、10个、11个、7个素材(例子或案例),其中中图版的最丰富,达11个之多。丰富的素材有力地诠释与印证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除了丰富性之外,各版本教材还注意素材选取的时代性。如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我国的“民工流”这一素材,紧跟社会生活的前进步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最新变化。

二、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既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

从课文的弹性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因为它们都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安排有“案例”栏目:“美国的人口迁移”,湘教版安排有“阅读”栏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迁移,为了远离旱灾”、“三峡工程大移民”、“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中图版安排有“阅读”栏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鲁教版安排有“知识窗”栏目:“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外籍劳工”、“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巴西的足球文化”。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既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和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要求[2],同时也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课文表述的比较

从课文的表述形式看,除了正文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如人教版的“案例”栏目、湘教版的“阅读”栏目、中图版的“阅读”栏目以及鲁教版的“知识窗”栏目。

不同的是,中图版安排了教学指导语——“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针对本节教材的具体内容,列出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做出提示。而其他三种版本未设计教学指导语,虽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但与中图版相比较仍显单调。

从课文的表述方式看,四种版本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教材在讲述国际人口迁移时,人教版例举了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事例,湘教版例举出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以及当前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人的事例,中图版例举出新大陆发现后的欧洲殖民者迁移、非洲黑人迁移、亚洲劳工迁移和二战后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优秀人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例,鲁教版例举出近代从亚、欧、非向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二战后东欧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引起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引起的政治移民、非洲殖民者被遣返回国以及阿富汗、巴勒斯坦、波黑、中部非洲的难民迁移等事例。

从课文导入方式看,中图版和鲁教版在课文开始前分别安排了“探索”栏目和“情境问题”栏目,给学生一个与教科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探究的平台。人教版和湘教版未设计课文导入语,直接切入到正文,使教材缺乏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课文的概念表述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各不相同,如表3所示。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地理学著作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居住地发生变化和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定义也应该主要突出这两点。

人教版在定义时强调了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但没有指出它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概念表述还不全面。另外,在课文中第9页的“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提到了“移动”一词,这里的“移动”应该和“迁移”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但这样的混用可能会让学生以为“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出现这种问题,体现了教材的不严谨。[3]

湘教版在定义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也强调了居住地发生变化,但还说它是“空间流动行为”。显然,这里的“空间流动行为”即为“人口流动”。而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组并列关系的概念,是范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湘教版在概念陈述上出现了包含关系上的逻辑错误。

中图版的定义比较准确,但提到“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显然,“人口迁移”是一种改变定居地的、相对永久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是“季节性”的,季节移动应该属于“人口流动”。这里的分类和前面的概念自相矛盾。

鲁教版是四种版本中对这一概念表述最清楚准确的。但课文中将外籍劳工现象和我国的“民工流”作为人口流动例证似乎不妥,因为外籍劳工和我国的民工也相对长时期地离开了居住地,应该属于人口移动。

从课文的原理表述看,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表述基本相同,都明确指出了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鲁教版对此表述比较笼统,不易为学生掌握。

综合以上对现行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三方面的比较可知,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在课文系统设计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优劣。因此,在运用地理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地理教材“一纲多本”的优势,将四种版本综合使用,扬长避短,最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王静.四种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课文栏目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8).

[3] 林培英,杨国栋.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赫兴无(1976-),男,湖北枝江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

4.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篇四

[前言] 对于小学六年级英语的教材分析,你最想了解和听的是什么方面的东西? 本人而言,有三方面:

1、本学期的教学周次

2、教材中每单元的教学重点、知识联系、以及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3、教材中的难点处理办法?如:对于一些较长篇章的教学,可以怎样处理?

4、面对毕业考,小学英语有效地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教材编排特点,正确把握六年级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详见资源库-六下-Extra 2008学年第二学期小学4-6教材学习辅导

1、教材话题生活化;

2、教学内容全面化;

3、语言知识不断重现;

4、教材体例科学合理;

5、教学资源丰富实用;

6、教材的不足之处。

1)各年级教材中新语言知识成“金字塔”形状编排,利于重现,但也容易在起始阶段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四、五年级就特别要注意防止中下生的形成或转化后进生。

2)教材话题多而散,而且每个话题肤浅不深入;

3)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师间的分化,直接导致学生间的分化;

4)教材中部分内容没有与时俱进,Sport Stars 单元中,个别人物是学生与老师都觉得陌生;

5)教材中的体裁单一,基本上以对话为主; 6)教材中部分小诗不押韵;

7)教材对话中平衡人物多,不利于学生理解情节和进行表演;

8)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语法归纳栏目,令部分教师难以驾驭语法教学; 9)教材中没有提供真实的任务设计,学生从知识掌握到交际运用的过程出现真空;

10)教材中缺乏基本学习策略的指导,如查字典、记笔记等。

(二)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目标要求:详见《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P104-P113 在这里重温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

1、语言知识

1)语音:能用课本使用的音标拼读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音标词;能知道单词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能知道在词组或句子中如何进行连读。

2)词汇:“四会”掌握本册书90个黑色字体单词;“三会”掌握本册书41个蓝色字体单词;能写出已学过的“四会”名词的复数形式、“四会”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和“四会”动词的过去式。3)语法:能较熟练地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状况;能用过去时谈论人或事情的过去;能熟练掌握情态动must, should, may, can 等的用法;能掌握动词-er,-or表示“职业”的构词法。

4)话题:能就所学的内容谈论“变化”、“植树”;能用过去时态谈论人的过去;能仿照课文进行“借书”;能就“希望与幻想”的话题与别人进行交谈。

2、语言技能

1)听:能听懂课文和与课文水平基本一致的对话或语段。

2)说:能用英语谈论“变化”、“植树”、“名人”、讲一些简单的寓言或故事,能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希望和幻想。

3)读:能读懂课文,能较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对话或短文,文章生词率不超2%。

4)写:能写“四会”单词和词组,能用恰当的词填空,能就所学的话题用已学的“四会”单词写连贯的几句话,六年级要求5个句子以上。

二、抓好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总的教学周次:19周次,排除假期三个小黄金周,约十七周左右,考试时间为19周二和周三,即6月29日和30日。

(二)教学课时的安排建议:

教学时间约十一周,每模块的课时划分需按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而定,一般 每个模块两周,有一周为检测与过关机动时间。

(三)复习课时的安排建议: 从12周到18周,约有7周左右的时间,预计用2周时间系统对单词归类复习,语法分类复习;4周进行相关话题联系复习;1周时间根据题型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滚动,螺旋递进式复习,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水平,对复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影响着学生复习的效率。

怎样使学生在大量知识复习同时,降低知识的遗忘率,把握语言知识点的正确运用是难点?(接下来在第四大点里讨论)

三、教材中每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内容间的联系:

1、每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详见《教学设计》和资源库-六下-Extra 2006学年第二学期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材学习辅导材料

2、学习内容间的联系:

分析三年级至六年级八册书各模块的相关内容: 六下:

M1 Changes: B2 M4 My Room, M5 My House

B3 M2 People, M3 Occupations

B6 M4 Wild Animals

B7 M5 The Past M2 Diaries: B4 M2 Activities, M3 Entertainment

B5 M1 Routines and Dates B7 The Past M3 Famous People: B3 M2 People M4 Stories and Fables : B7 M5 The Past M5 Hopes and Fantasies: B4 M2 Activities, M3 Sports, M4 Entertainment

B5 M2 Abilities

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对于学生而然,新的语言知识点不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独的只注意本学期的内容,而是把整个小学阶段相关的话题、语法点联系起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滚动、多重现,降低知识的遗忘率,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面对毕业考,小学英语有效地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一)复习内容的分析,一般复习主线:

1、知识主线,包括词汇、语法;

2、技能主线,包括听、说、读、写;

3、话题主线,包括主题、功能。

(二)近年学生考试情况的分析: 学生较薄弱的环节:

1、词汇的拼写与用法;

2、语法规律与用法,特别是时态的综合运用;

3、听力中涉及到通过意思转换才能理解的题目;

4、语篇的输入与输出,具体为:(1)阅读策略与能力;(2)补全对话或选句子

5、补全对话;(3)写话的谋篇布局、句型与语法的运用。

(三)复习的方法和经验交流:(讨论形式开展)

5.中外高中数学教材比较_5 篇五

一、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外(以下简称“境外”)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提供丰富背景,引导探索感悟,强化应用意识

境外许多优秀教材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突出数

学的有用性。如日本教材充分突出数学应用的工具性,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其中的一套教材在每一章开头都配上与本章课题相应的图案,“平行与合同”一章的标题图是一架静电复印机在复印。讲等式的性质时联系天平称量,讲函数时联系电灯的亮度等。新加坡的教材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不过,他们没有把“应用”单列成一块,而是体现和渗透于整个课程中,贯穿始终。不是人为地拼凑应用问题,更不是先有纯粹的数学知识,然后才有数学知识的应用。美国教材更是将数学的有用性发挥到极至,如其UCSMP教材中的三角函数部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芝加哥1951年—1981年的月平均气温、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一年中有代表性的10天的白昼时间、单摆、风车等与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被安排在例题、习题中。

境外教材普遍重视数学交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

如英国教材重视对问题的开放化,美国教材中有《数学万花镜》、《数学游戏》、《错在哪里》、《想想看》、《数学史话》等栏目,有的教材还在引入概念时提供启发发现的原型(思考题),以引导探索的方式进行知识呈现。很多美国教材都有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书目、供进一步了解或研究的相关网址等。

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同样也强调增强探索性。如美国UCSMP教材中三角函数一章有这样一个问题:大风车的轮子顶点离地面45英尺,轮子以每分钟2周匀速运动。某人登上车轮,10秒后到达顶点,„„。这个作业告诉你如何导出这个函数关系式。„„。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性活动结束后还给出了一个“实习作业”:到娱乐公园收集有关风车轮的尺寸和转速,并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人在风车上离地面的高度与登上风车的时间的函数关系。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探索、发现,更是境外教材普遍使用的。美国的一本教材讲“函数图象的平移”时,让学生研究函数y=|x|,y=|x-3|,y=|x|+3等的图象,要求学生先手画,再用图形计算器检验,很自然地由学生自己发现了:其实都是由y=|x|“变”过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体。

正如日本的课题标准中所描述的,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如实践操作(如实地测量)、社会调查、思考分析等,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发展了其积极的态度和自身数学上的成就感(新加坡的大纲中也有类似的提法)。这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2.形式生动活泼,编排机动灵活,遵循认知规律

从教学内容上看,境外优秀教材(如美国)重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可接受性,安排教学内容。如大多数美国教材、香港教材和IB课程,在处理解析几何内容时,都把它分成直线、圆和圆锥曲线三部分,分别插入各个年龄段去讲授,直线方程在初二就全部解决了。我国为了保证解析几何内容的完整性,直线方程一直到高二才出现在课本上。

从呈现方式上看,国外许多优秀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强调用丰富 的背景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意运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渐近地深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如美国教材

《ELEMENTARY MATHEMATICAL ANALYSIS》(Throdorc her berg and James.D.Bristol)通过系统整理和复习初等数学,介绍初等微积分的基本方法。再如美国大多数教材在处理函数概念时,都是先定义关系,再将函数定义成一种特殊的关系,映射观点只是一带而过。在这一点上,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研究人员以大人的认知能力去评价学生,总认为集合映射很容易理解,包括数列的“ε—N”定义。可能这些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的学习经历,或者也可能他们确实很聪明。我们几十年来从教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与他们大不相同。

台湾的一本教材在处理极限这部分内容时更是独具一格:不用严格的“ε—N”、“ε—δ”定义,而采用描述性的定义方式。这样,他们先定义函数(连续)极限,后研究数列(离散)极限,因前者可用连续函数的图象引导,在直观图象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数列极限反而容易了。这种从学生认知能力出发进行的别出心裁的设计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英国、新加坡的教材更是按学生能力和水平,将内容进行“多层次结构”的设计,对不同学生提不同要求,就是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也很灵活。这种不仅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而且对同年龄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区别对待的做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另外,境外教材设计的灵巧,印刷的精美,形式的活泼,很强的可读性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3.目标取向多元,充分发展个性,注重横向联系

德国中小学教育有多种形式,分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根

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各自有着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样的教育是多元化的。这种教育目标多元化正是德国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这种多元化的教育观既体现了社会对人的需求的多元化,也能够根据学生各自对数学的兴趣、爱好、能力,尽量做到发展个性,以人为本。

日本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坚持“大众数学”的理念。他们的学生小学二年级起就学习统计知识,初三进一步学习概率与统计,让学生在初中就懂得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古典概率、样本调查等知识。为了使这些重要知识的教学落到实处,他们采取了多轨制的形式,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另一方面,日本的数学教材很强调内容的改革,大胆删去了平面几何的系统教学,只剩下最实用的部分,而且不自成系统。他们将概率统计串于全套教材之中,既把它作为实用知识和方法,又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素材。

台湾教材的理念是:着重从实例出发,使学生有具体的概念,再做理论的推演,互相印证。以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之功效。他们高

一、高二统一教材,题为《基础数学》,高三阶段,文科学《普通数学》,理科学《理科数学》。总结构是分块组合混合编写。这种做法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处理方法有相似之处,两者比较,我们的可选择性更强,但操作起来可能复杂一些。

美国中学数学教材的多样化更是突出:象威士康星州的一个学校的教学计划,光是数学课程,就提供了不少于15种的学习程序,最浅的只达到我们初二的水平,高的则达到我国的大一结束的水平。根据这种要求,教材的多样化就随之形成了。尽管美国的中学数学教材种类繁多,系统多样,但其共性特征也很明显:都注意于学生自学,该详细处则详细,该放手时则放手:很重视探究问题的安排。

美国的这种让各种教材相互竞争,让不同的人选用不同的教材的做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

个性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西方的不少教材打破几何、代数、三角各分支之间的界限,混合在一起讲授,这样可减少内容的重复讲授,显得紧凑而便于学生掌握。如美国Prentice Hall出版的《Advanced Mathematics》中的一章“Polar Coordinate and Complex Numbers”(极坐标和复数),这一章揭示了“极角和辐角”、“极径和模”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了极坐标及复数这两个不太容易的数学内容,体会了这两个数学概念的联系。

4.文化氛围浓厚,材料新颖有趣,技术运用充分

在美国的一本1989年出版的教材中的《逻辑》部分,教材在边沿空白

处介绍了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1815—1864)。他的著作《思想的规律》把逻辑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系统,出现了逻辑运算的规则,“且”“或”“非”的提出和符号。用这一思想,他建立了逻辑代数。又介绍了德国数学家 De Morgan(1806—1871)、英国数学家John Venn(1834—1922)的治学精神和贡献。美国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一本几何课本中介绍了五位科学家的传记,他们并不是数学家(分别是女建筑家、测量学天文学家、工程数学家、经济学家等),重点介绍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把数学应用到别的学科中去的事迹。又介绍了地质工作者、普通计件工、制图工、木工、会计、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等不同工种的经历,着重说明数学的应用。

美国的Ray C.Jurgensen,Richard G.brown,John W.Jurgensem等人所编的一本几何教材中向学生介绍了计算π值的几种不同途径(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十八世纪的Sharpe: 23(111123)333537十七世纪的Waills: 2 十七世纪的Leibniz: ***74(111351711)911及十六世纪的Vieta的一种计算方法。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一个问题:国外的很多优秀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国家的教材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正是由于

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其教材的内容始终体现出时代感,极大可能地将最新成果加以包容。如当计算机进入教学后,美国的一些教材就将运用计算机进行函数拟合引进教材、用图形计算器画函数图象研究图象变换问题,等等。

由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COMAS(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组织专家编著的的一本教材《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s》中在“线性代数”一节中的“背景聚集”栏目中介绍了“机器人和几何学”,并配了相关图片。该书涉及的新颖有趣的“背景”材料还有很多,如“汽车面积计算”、“是否正在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形?”,等等。这些充满新意的材料既使学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也使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美国的教材《FUNDAMENTALS OF MATHEMATICS》(1989年版)中有很多有趣的“游戏题”:通常使用

1的唱片,直径是12吋,转速是每分钟33转,问唱片上有多少条槽?”这是一个不需计算的问题,只有一条

3槽,因为它是连通的。肯定会有学生会拿起笔或计算器,结果令人捧腹。

更为有趣的是,上述的COMAS编著的教材《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athematics》在“向量”一节的“背景聚集”栏目中介绍了一张在正在飞行的飞机上打网球的图片:“我们不知道Ivan Ungen和Gladys Roy是否确实在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机翼上打网球。若确实的话,设想一下她们该怎样处理速度向量和力向量。当Gladys将球直接击向Ivan时会发生什么?如果她希望Ivan将球击回的话她该向哪儿击球?飞机加速、减速和匀速时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问题,既有探索性,又充满趣味,确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国外教材都重视对新教育技术的运用,如在上面所介绍的月平均气温、白昼时间等问题中用计算机进行函数拟合,讲图象变换时用图形计算器作图,用计算机(器)计算π等。事实上,在很多教材中都有着计算器的界面和用法介绍,对于传统的计算手段不适应的问题,都是尽可能地将计算机(器)加以运用。如美国Ray C.Jurgensen主编的一本几何教材中,在求等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时就用了计算器,甚至在进一步研究圆锥的内接圆柱的体积的最值问题时,书中还附有用BASIC语言叙述的程序。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以上所介绍的都是境外教材中的优点,是从大量的境外教材中找出的、可供我们借鉴的成功的方面。其实,境外教材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也还都存在着很多不足,或不适用于我们的地方。如有些教材要求太低,虽然在创新意识上很重视,但由于知识基础太薄弱,思考、创新的数学基础得不到保证。太过于追求新意,导致与数学相去甚远,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太多的具体问题,使数学淹没其中,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性太差。练习、习题的量不足,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尽量避免的。

二、中国境内现行教材特点分析

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成绩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数学教材也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这么说,我国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甚至为西方国家(如美国)的一些教材专家所重视。如:我国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使我们的高中毕业生掌握了较为完整的初等数学知识;强调三大基础能力,使我们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强调数学技能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数学基础扎实,解题能力强。最新一版的试验教材还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试验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数学应用性的体现,如讲反函数,原来的教材就是从y=2x+7解x,再引入反函数的概念,既没有体现产生的过程,反映引入反函数的必要性,又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试验教材中改为从已知时间求位移,变为已知位移求时间,使数学源于生活得到充分体现,且加强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

这些成功经验在编写新教材时要得到充分的继承。不过,我们不能沉迷于已有的成绩,要更多地进行理性的思考,对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加以克服。

以下就是我国教材的一些不足之处。

1.内容过于陈旧,缺少现代气息

缺少现代意识,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够。几十年来,内容没有一点变化,微积分等内容几进几出,基本未作考试要求,所以,也没有几所学校真正教过。对社会生活有用的概率、统计、向量等内容迟迟未能进入教材。

例、习题中也多为理论性的问题,缺少有生活气息的内容,没有反映最新科技成就的内容,没有充满趣味的内容,使人感到数学就是一付冷面孔。

现行试验版教材已有所改进,但还不很成功。

2.结论呈现为主,探索活动不足

把数学看成是一些现成的法则直接“告诉”学生,未提供知识的发生过

程。呈现方式呆板,缺少符合学生思维的求疑、猜测、尝试、验证、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材就象是文献式的,只提供现成的结论。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国内教材中体现不够,教材没有提供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空间。由于没有脱离“数学学习是累积式、接受式的”传统的学习观,片面追求学习的“效率”(其实还是以接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效率的高低),教材几乎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发挥的余地。

3.忽视背景揭示,应用缺乏空间

西方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引入大多都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出现,这些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各异,图文并茂,有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有让人着迷的数学史,有发人深省的悬念,也有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还有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等。对数学知识和关键概念,定义,定理,将有意义的例子穿插其中。学生在娓娓动人的叙述和问题求解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数学的来源和背景,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数学教育家Usiskin主编的UCSMP教材第一册中,在介绍十进制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古埃及、古罗马的阿拉伯数字的演化过程的图片。又如在Prentice Hall出版的美国教材《Advanced Mathematics》第一章第四节“Relation and Function”(关系与函数)一开头为了介绍对应与逆对应的概念,给出了“密码的编制与破译方法”的问题;在引入矩阵乘法时,要求学生用矩阵作为工具找出飞机航运的网络关系等。这些都使知识的发生过程得到暴露。

反观我国教材,联系实际不够,不能体现数学“源于实践、用于实践” 的本质,没有体现数学是“生活常识的精微化”特点。所有的一点数学应用,也主要是机械套用现成结论,去处理一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其实,现代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实践中存在大量鲜活的材料,只要我们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就能给出很多的具有趣味,生活味浓厚的“应用”问题

4.过分强调体系,“认知”存在困难

观念陈旧,还主要以上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的那套思路为指导思想,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过分追求形式化,而不能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一再坚持用“映射”的观点定义函数就是一个典型。又如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放到高中阶段“系统”讲授,为的就是“体系”。其实,如果从小学开始逐步渗透空间概念,就不会出现现在的高中生学习立体几何感到困难重重的局面。同样,解析几何各部分内容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完全可以根据其抽象程度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其分解到相应的年级。这种滚动式的学习比集中接受效果一定要好。

另一方面,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高中生与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是不一样的,高中教材既不能象小学、初中那样过分依赖直觉,也不能陷入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误区。要有问题的提出和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还要有总结、反思的提升过程,这在现行教材中也做得不够。

5.目标取向单一,个性难以发展

这一点从我们的单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高考就可以看到。其弊端也

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人的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不一样,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不尽相同,其对数学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是非常正确的。在编写新教材时应充分注意到不同的人对数学的不同要求,当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人对数学的相同的要求:对数学的认识和意识,数学的思维品质及数学地认识、思考问题的意识等。

6.横向联系不够,数形不能沟通

正如前面已讲,我国教材过分注重于内容的完整性(如“解析几何”)

和逻辑性,而西方的不少教材打破几何、代数、三角各分支之间的界限,混合在一起讲授,这样可减少内容的重复讲授,显得紧凑而便于学生掌握。如美国Prentice Hall出版的《Advanced Mathematics》中的一章“Polar Coordinate and Complex Numbers”(极坐标和复数),这一章揭示了“极角和辐角”、“极径和模”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了极坐标及复数这两个不太容易的数学内容,体会了这两个数学概念的联系。

7.文化气息不浓,信息技术不多

与境外教材相比,我国现行教材缺少文化气息,忽视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只介绍了很少的几个中国古代数学家(如祖冲之、杨辉),对中国古代、近现代数学家的事迹、成就介绍得很不充分,更谈不上外国著名数学家了。其实很多数学史实,包括数学符号、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应用,都有着较强的人文教育的功能,理当高度重视。如上面介绍的美国教材中让学生用不同的公式计算π的做法,不仅是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运算功能,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们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体会到科学的发展凝聚了众多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同时,这些优美的求法又可对学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促进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培养数学审美能力。

6.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篇六

2018年中文CMA考试时间已经公布,2018年4月14日、7月28日和11月10日。那么,教材是哪个版本的?有变化吗?这是考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虽说cma考试就两门课目,但包含知识点非常广泛,单从网上找些零零碎碎的习题来练是远远不够的。cma入门书籍有什么,或零基础考生应该找什么教材备考?入门书籍不宜多,倘若是考CMA中文,不妨看看高顿CMA凤夙老师主编的管理会计中文版教材,不管是学习管理会计知识还是备考CMA,都是不错的选择。

财务报告、规划、绩效与控制《CMA中文教材PART-1》

第一部分 财务报告、规划、绩效与控制

外部财务报告决策(15%)(C级)

高顿CMA官方网站:cma.gaodun.cn

编制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资产与负 债的计价;经营性租赁和融资租赁;权益性交易的影响;收入确认;收益计量;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差异。

B.规划,预算和预测(30%)(C 级)

规划流程;预算概念;年度利润计划及附表;预算类型,包括作业基础预算,项目 预算,弹性预算;顶层规划及分析;财务预测,包括定量法如回归分析法及学习曲线分析。

C.绩效管理(20%)(C 级)

内部控制及绩效考评的财务指标,包括收入,成本,利润及资产投资;基于弹性预 算和标准成本的各种差别分析;收益,成本,贡献和利润中心的会计责任;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平衡记分卡。

D.成本管理(20%)(C 级)

成本概念,流程和术语;替换成本目标;成本衡量概念;成本积累系统包括分批成 本法、分步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间接成本分摊;供应链管理和业务流程改进主题如精益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约束理论,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ABM),持续改进以及高效的会计流程。

E.内部控制(15%)(C 级)

公司管理;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环境,程序及标准;内部审计的责任与权力; 审计类型;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充分性评估;以及业务连续性计划。

财务决策《CMA中文教材PART-2》

高顿CMA官方网站:cma.gaodun.cn

第二部分 财务决策

A.财务报表分析(25%)(C级)

计算并解释财务比率;利用多项比率评估绩效;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对比;获利能 力分析;分析性问题包括国外业务影响;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外融资;以及盈余质量。

B.公司财务(20%)(C 级)

风险类型;包括信贷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长期融资 资本工具;首次公开募股与二次发行;股息政策;资本成本;筹集资本;营运资本管理;并购以及国际融资。

C.决策分析(20%)(C级)

有关数据概念;成本/数量/利润分析;边际分析;自制或外购决策;所得税对经营 决策分析的影响;定价方法,包括市场可比数据,以成本为基础和以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法。

高顿CMA官方网站:cma.gaodun.cn

D.风险管理(10%)(C级)

风险的类型,包括企业风险,危害风险,财务风险,营运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 险,合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风险缓解;风险管理;风险分析;以及企业风险管理(ERM)。

E.投资决策(15%)(C 级)

现金流估计;现金流贴现概念;净现值;内部回报率;折现投资回收期;回收期; 投资决策中所得税影响;风险分析;以及实物期权。

F.职业道德(10%)(C级)

管理会计专业人士以及组织的道德注意事项。

▎高顿CMA培训官网,更多内容推荐关注:CMA,专业的cma考生学习的平台与职业发展平台,包含一手的考试资讯,最全的备考策略!

7.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篇七

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是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而提高学生科学本质观水平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核心。科学史料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the nature of science,简称NOS)的重要素材。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如何?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在科学史体现科学本质方面的差异,为改善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二、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我国教材选取的是国内广泛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必修和选修三系列(张大昌主编,2010版),[1]美国教材选取的是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Physics Principles and Problems,2005版)。[2]美国教材由保罗·齐泽维茨(Paul W.Zitzewitz)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编写而成,此教材在我国由钱振华等翻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整套书分为上、中、下三册。2001年,美国有49%的教师选用它作为常规一年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用书,30%的教师选用它作为荣誉生物理课程。[3]

2. 研究方法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进行定量的分析与比较。由于两版教材中科学史内容主题鲜明,故以主题为分析单位,一个科学史内容主题界定为一处科学史。如,科学概念、科学思想、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科学家的不同观点的争论与融合;科学家生平和科学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的相互影响。此外还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等科学史主题。同时,本文也对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内容进行了定性的分析与比较。

3. 研究工具

(1)研究工具的开发

刘健智认为,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应包含科学知识观、科学探索观和科学事业观。其中,科学知识的本质包含认识性、相对性、累积性、重复性、公开性和局限性;科学探索的本质包含实证性、归纳性、创造性、预见性、基本一致性、非固定性、非权威性和非绝对客观;科学事业的本质包含科学与道德、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家身份和科学共同体。[4]柳珊珊从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三个层面研究了初中理科教材中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其中,科学知识层面包含相对性、累积性、预见性、创造性、局限性和统一性;科学过程层面包含实证性、方法多样性、逻辑推论性和非客观性;科学文化层面包含科学与道德伦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家的身份。[5]孙青用科学本质视角,从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事业三个方面研究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史内容。其中,科学知识方面包含实证性、暂定性、预测性、符合逻辑论证和统一性;科学过程方面包含强调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重复性、创造性、批判性和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多样性;科学事业方面包含合作与交流、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正确认识科学家个体和科学家要遵守普遍的伦理与道德。[6]实证性指建构的科学知识在实际经验或实验中得到的验证,应属于科学知识层面。创造、逻辑推理、公开交流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故将创造性、逻辑推理、公开交流归属于科学过程层面。伦理与道德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故科学与社会包含了科学与伦理道德。本文在当代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的指导下,结合刘健智对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结构化内涵,借鉴柳珊珊和孙青分析教材科学史内容的框架,确立了本研究的对比分析理论框架。本文将科学本质分为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事业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分别包含了若干维度:科学知识层面包括认识性、暂时性、累积性、局限性、预见性、统一性、实证性维度;科学过程包括逻辑推理性、创造性、非客观性、公开交流性、方法多样性、质疑性维度;科学事业包括科学家个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家团体维度。

在上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对各层面的各维度予以合适的操作定义,开发了本研究的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分析类目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对每个维度的内涵和操作定义进行一一解释说明,表1(见下页)仅列举三个层面各两个维度的内涵界定和操作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定义中各“XX字眼”是笔者在对教材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抽取体现该维度科学史内容经常出现的词语,但在分析教材科学史内容过程中并非出现该字眼就一定体现了该维度,不出现该字眼就没有体现该维度,要看该处科学史是否真正蕴含了该维度含义。

(2)研究工具的信度

由笔者担任主评分员A,并邀约两名物理教学论研究生B和C作为评分员,对研究工具进行信度检验。首先对邀约评分员进行培训,然后随机抽取中美教材的各两章内容,由三名评分员用此研究工具对抽取内容进行独立分析。各评分员间的相互同意度如表2所示(见下页)。

内容分析信度值达到0.8即为达标。经计算,该研究工具的信度为0.94。

我们用此工具对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内容分别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对中美教材中科学史内容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分析出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对科学本质体现特点的异同。

三、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

1. 科学本质三个层面的体现情况及比较

经统计,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知识等三个层面的累计科学史处数和分布比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本质三个层面的科学史处数均超过了美国教材。我国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事业层面最多,其次是科学知识层面,对科学过程层面体现最少。美国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事业层面最多,其次是科学过程层面,对科学知识层面体现最少。由表3可看出,美国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三个层面体现分布较均匀。

2. 科学知识层面的体现情况及比较

经统计,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知识层面各维度的累计科学史处数和分布比例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我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知识层面各维度累计科学史处数均多于美国教材。我国教材对累积性体现最多,其次是实证性与认识性,对统一性、局限性和预见性体现较少,对暂时性体现最少。美国教材对实证性体现最多,其次是累积性和认识性,对预见性、局限性和暂时性体现较少,对统一性体现最少。中美教材均对累积性、实证性、认识性体现较多,对局限性、预见性、统一性和暂时性体现较少。

3. 科学过程层面的体现情况及比较

经统计,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过程层面各维度的累计科学史处数和分布比例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我国教材中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过程层面各维度的累计科学史处数均多于美国教材。我国教材对逻辑推论性体现最多,其次是创造性与公开交流性,对方法多样性和非客观性体现较少,对质疑性体现最少。美国教材对创造性体现最多,其次逻辑推论性,对公开交流性和方法多样性体现较少,对质疑性和非客观性体现最少。中美教材均对逻辑推论和创造性体现较多,对质疑性和非客观性体现较少。

4. 科学事业层面的体现情况及比较

经统计,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过程层面各维度的累计科学史处数和分布比例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科学事业层面各维度累计科学史处数均多于美国教材。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内容均对科学家个人体现最多,其次是科学与技术,对科学家团体体现较少,对科学与社会体现最少。

四、对改进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编写的建议

1. 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编写应加强对科学本质体现

由上面的统计分析知,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对科学本质的三个层面及其各个维度均有体现,但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的体现仍有不足。如在科学过程层面,我国教材科学史内容对方法多样性和质疑性体现较少。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质疑精神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科学事业层面,我国教材科学史内容侧重体现科学家个人,但一般只是某科学家提出了XX理论非常简单的表述,对科学家全面、深入地介绍较少,仅对牛顿、法拉第等几个重要物理学家进行了较多的介绍。教材在科学家团体和科学与社会方面体现较少,尤其对科学发展与政治、伦理道德间的作用和影响体现极少(仅1处),教材科学史内容编写应加强对这些方面的体现。

2. 适当提高教材正文和习题中科学史内容的分布比重

我国教材对科学本质三个层面和各层面各个维度的分布均多于美国教材,但也应注意到我国教材开始的绪言部分(具体指必修1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和选修3-1的“致同学们”)、章首引入部分和栏目中的科学史内容占48.7%,正文和习题中的科学史内容分别占46.11%、4.66%。美国教材开始部分的绪言部分、章首引入部分和栏目中的科学史内容仅占15.9%,正文和习题中的科学史内容分别占56.06%、28.03%。教师和学生一般不关心教材开始绪言部分、章首引入部分和栏目中的科学史,教材要引起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史的关注,就要适当增大正文部分科学史内容的分布比重。另一方面,科学本质比物理学知识更抽象,单凭学生自身能力很难理解。科学史不但可以提供巩固与掌握新知的问题情境,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素材,教材应适当增加习题中科学史内容,并设置引导学生理解和反思科学本质内涵的问题。

3. 教材要结合史料素材适当显化科学本质

我国科学本质教育一直是隐性化的,以期学生在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史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但这种科学本质教育方式是低效的。因此,高中物理教材应显化科学本质。但纯粹的科学本质阐释是抽象和哲学化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材要借助科学史,将科学史内容蕴含的、高中生能接受的科学本质内涵明确出来。如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上册23~24页将模型、定律和理论本质明确讲清楚,并配以科学史素材帮助学生理解。

4. 选取能重现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的科学史内容

重现科学家的思想与方法是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科学史的重要特色,如《物理原理与问题》上册教材在191页用一个大段落对卡文迪许实验进行翔实介绍,并配有卡文迪许扭秤图片和其工作原理图。图文并茂地揭示了卡文迪许实验研究中重要的实验思想与方法,即“光学放大”的实验思想与方法。教材中的科学史重现科学家的思想与方法不仅为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供了条件,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我国教材必修2在37页仅用一句话介绍卡文迪许对引力常量的测量,选取的图片是卡文迪许实验室图片。这样简短的文字说明和与科学家研究过程无关的图片,不能使学生学习卡文迪许测得引力常量的方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结果是学生机械地记忆G的数值。方法是能力的核心,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将“过程与方法”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教材中的科学史不仅要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也要将物理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展现出来,选取能重现科学家的具体研究过程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为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条件。

5.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明确科学本质教育目标和科学史科学本质教育任务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共计5处6次提到科学素养,没有明确科学本质教育目标。[7]虽内容标准涉及“科学发展历程”,也罗列了一些科学史例子和活动建议,但没有明确运用科学史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古德和沙曼斯盖(Good&Shymansky)提炼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重要文件《科学素养基准》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体现科学本质的现代现实主义和后现代相对主义的两面性说法。[8]《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的历史与本质”作为8类内容标准之一,并建议在学校的科学教学计划中包括科学史内容,借以阐明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的人性侧面以及科学在各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9]。作为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和教学的引导者,为了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应明确科学本质教育目标和科学史的科学本质教育的任务。

摘要: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依据当代科学本质观内涵,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形成了分析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工具。然后,用此研究工具对中美高中物理教材进行定量统计与对比,分析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的体现特点及其异同。最后,以促进高中生理解科学本质为出发点,基于对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的定量与定性的研究发现,结合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对科学本质体现的可借鉴之处,对改进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编写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本质,科学史,内容分析,中美比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保罗·齐泽维茨.物理原理与问题[M].钱振华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郭玉英.物理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85-86.

[4]刘健智.论中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内涵[J].物理教学探讨,2006,24,(5):1-3.

[5]柳珊珊.初中理科教科书中科学史的文本分析——对科学本质的体现(硕)[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孙青科学本质视域中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呈现分析(硕)[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严文法.高中生科学本质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博)[D].西南大学,2009.

[8]Ron Good,James Shymansky.Nature-of-science Literacy in Benchmarks and Standards:Post-modern/Relativist or Modern/Realist?[J].Science&Education,2001,10(1-2):173-185.

8.教材比较分析讲稿 篇八

1新版教材习题数量的对比

与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每节课后作业习题量增加了,每章结束加设了本章作业习题,以《了解电路》这章为例,新旧版教材章节结构名称一样,共五节,内容及知识点大致相同,但新教材中每节课后作业由原来旧教材中的3到4个习题增加为平均5个习题,旧教材全章共18个习题,新教材全章却是24个习题加本章作业7个习题共31个习题,习题量明显增加,其它章节也如此.

2新旧教材习题的选题内容对比

2.1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题型丰富,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尤其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并且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和验证物理规律.据实验情景及数据分析作答,减少了主观文字简述的量.

例如:旧教材中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后作业习题如下: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部位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要减小摩擦?这些部位各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上比较新的球鞋,这是为什么?

(3)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猜想进行检验.

器材:a.斜面;b.带钩的立方体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测力计;h.硬纸板.

(1)你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用器材前面的字母表示):.

(2)简述主要的实验步骤:.

课后共3个题,1、2题为观察简述题,第3题为设计实验加上简述步骤,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要完整简述物理现象或规律难度过大,要求过高.

新教材中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后作业习题如下: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以以及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表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浴室中,为了防止浴室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浴室地面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鞋底有凹凸花纹的拖鞋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光滑的塑料拖鞋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芳同学获得如表1所示的实验数据.

(2)分析第2、3两次实验,可得结论是.

4.你使用或看到的许多生活用品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设计者利用或避免摩擦的设计意图,请你至少各举一个实例,并加以说明.

这4个题为填空、选择、据实验情景及数据分析写结论、举例,题目设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相比旧教材,习题量虽然增加了,但由于这样编制的习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初学者很适宜,学生完成起来就很轻松,而且便于学生认识丰富的物理题型.“阿基米德原理”一章的课后作业题型也雷同.

2.2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贴近生活,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新教材认识浮力课后作业:

1.在浴缸里洗澡时,你会发现,只要用手轻推缸底,整个身体很容易被抬起;如果在床上也想这样做,就非常难了.这是为什么?

2.如图9-6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的质量大于气球的质量

C.帽子的密度大干气球的密度

D.空气对帽子和气球有浮力作用

学生的经验背景是其理解新事物、吸纳新思想的基础,其主要来源于以往的日常生活.因此,越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就越能够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也越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3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重视学生对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培养

例如,物体的浮与沉课后作业.

3.如图9-23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装满了水,其中(a)只有水;(b)水中漂浮着一只小鸭子;(c)水中漂浮着一只大鸭子.若把三个缸放到台秤上称量,可知它们的质量

A.(a)最大B.(b)最大

C.(c)最大D.一样大

分析讲解此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的相关知识.

3用好新教材课后习题的教学建议

3.1认真钻研分析

教师要用心、用情、用智慧,认真钻研新教材课后作业,弄清各题选题意义,针对的知识点.分析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习题的切入点和具体教法.

3.2注重改进讲法

教师讲解习题要有目的性,完成这道题要掌握或巩固什么知识内容及物理方法,讲解时讲细、讲清、讲明,并加以扩展延伸.首先,要分析问题情景,按照一定的逻辑线帮助学生回忆、应用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完成练习.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完成习题的过程中,能养成解决物理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实现能解决一道习题就能解决一类题的效果.

例如,讲解上述小鸭子所受浮力的问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大小两只鸭子在水中是什么情景?答:漂浮.提问:漂浮时,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的重力的关系?答:相等.再问:装满水的缸放进鸭子后溢出的水的重力跟小鸭子所受浮力的关系?答:相等.进而得出溢出的水重等于小鸭子的重力,故三个缸放到台秤上称量,它们的质量一样大.

在讲解完习题之后注重延伸迁移,并能清楚的认识到其间的规律,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法择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增进练习效果

教师对习题的练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师讲得多不如学生练得多,学生只要进行足够多的练习,他们自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很多教师都会搜罗大量的习题,并且不经筛选就印发给学生做.结果由于题量大,学生只能匆忙完成作业,并没有认真做每一道题.而新教材各章节都增加了题量,题量适量,选题突出了本节、本章的知识点,并有一定的扩展,督促学生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习题已经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了,关键是让学生做题后要有感悟,练出自己的心得,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留足够时间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时间.

3.4灵活组织教学

章节作业的习题选题兼顾了本章各知识点,组织好学生习题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本章重点知识加深记忆,并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章知识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习题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灵活多样,教材课后作业的习题完成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能放弃学困生,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及督促;可以课上留一定时间,以好朋友间一帮一,一帮二的形式课堂讨论,帮助学困生完成教材练习.也可以分组分题完成,比赛各组得分率或分组分题由本组学生代表分析讲解习题,让同学评出优胜组,并及时鼓励或奖励.如优胜组可以免做当天书面作业或当天及时通报家长表扬鼓励等.再有可以好、中、差分层布置习题.但应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完成课后作业题,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上一篇:承保方式下一篇:护士调动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