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2024-09-17

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共8篇)

1.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一

浅谈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热点,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据最新资料显示,20l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比2010年增加30万,而就业率却不到80%,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自从我国高校的扩招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步人大学。这就使大学生的数量远远超出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当今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发变得困难起来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扩招,毕业生逐年递增 网上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00万,2Ol0年630万,20l1年660万,2012年6 80万,4年之中增加了80万,毕业生人口基数远大于社会需要,这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又增长过快,就业岗位不足,使劳动力长期出于就业难问题。随着我国教育的大众化,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但素质却没有太大的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低 首先,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无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普遍没有高素质,能力不足,经验全无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应征要求。另外,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总认为大学生是高高在上的,对于一些工资低的工作看不上,而工资高的工作却没有能力,从而有了低不成高不就的现状。

(三)在就业地区、部门的选择上失衡

大学生就业存在趋同性,他们大都选择到省会及沿海大城市,势必造成择业方 向上的集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大学生更希望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职位。而具有此种特点的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国有企业、中小学等部门,因报考人员扎堆,不断抬高部门就业门槛,也使得业难问题愈加凸显。(四)社会用人环境的因素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真是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外貌、学历甚至家世都有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对大学生来说最致命的就是要求工作经验,如果工作经验成为应聘的第一道门槛,那么会有多少大学生在这道门槛上栽倒?显然,用人单位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使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五)大学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学校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很多学校还很落后,在办学方法和观念上都很落后,缺少实践调查,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相符,从而导致了矛盾。另外,现在大多数学校以教育知识文化为主,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就业辅导问题,多是在大学生毕业前的突击性的辅导,并且大多是理论指导。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所致,说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多方面来努力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一)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要有吃苦锻炼的意识,挖掘自身潜能,树立健康实际的就业观。其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全方面的准备。大学生只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三,大学生创业,运用自身的财力,各方面的能力来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要了解市场需要,找准商机,在失败中寻求经验实现自主创业。而自主创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二)大学的的改革

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的教学形式,应当以传授书本知识为起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多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需要,从而让大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从而有利于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其二,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问题真正的做些事情,为学生指明方向。其三,大力的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辨别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三)政府部门积极调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对应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用态度表明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消除就业是在户籍,人事上的歧视问题。其次,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安排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培训等,从而缓解地方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从底层做起,千锤百炼方能成才。另外,政府应该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势在必行。改善对中国未来的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

2.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二

关键词:就业,心理问题,自主创业

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就业难不难, 就业有多难, 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 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1) 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 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2)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 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 县, 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 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 去基层, 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5) 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 上海等大中城市, 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 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 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 后就业”政策的实施, 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 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2 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择业自卑感

在大学生要步入社会, 选择就业时, 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 比较自卑。这样的学生通常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了解, 不知道自己的潜在优势, 缺乏自信,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消极心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看不起自己, 自惭形秽。在就业岗位选择时, 拿不定主意, 过分犹豫, 信心不足, 产生退缩的心理, 对能够胜任的工作不肯定自己是否可以,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碰到几次求职失败后, 更加萎靡, 自我封闭。

2.2 择业焦虑感

现在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 自由度大, 自己的择业责任重, 所以择业时心理负担就重。企业的录用程序多并且越来越严格, 当学生面对口试、面试以及心理测试时提心吊胆;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学历层次低、自己能力低、性别差异等面对很多职业不敢应聘;有的因为学习不好感到烦恼。毕业前, 许多学生很焦虑, 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得到化解, 就会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影响, 给将来的求职应聘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 出现求职不成功的情况。

2.3 茫然不解

许多学生通过10多年的艰苦学习, 希望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 有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岗位, 对有些单位不屑一顾;有的学生因为缺乏自信, 在应聘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失去就业机会。这种过高或者过低评价自己的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 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 出现了好高骛远、悲观失望,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就业[2]。

2.4 嫉妒心理

在选择就业时, 面对身边同学们的成就、特长或者家庭的优越等方面羡慕并且产生敌对情绪。嫉妒心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 采取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的有害心理。主要表现在把身边他人的优势看做是自己的威胁, 因此感到不平衡的心理, 继而出现恐惧等不良心理, 于是借助言语诽谤, 甚至报复他人的手段来求得自己的心理补偿。对于他人找到理想工作的时候, 产生羡慕, 自己就愤怒、痛苦, 不甘心。有的时候为了不让他人超越自己, 在背后搞小动作, 说风凉话、讽刺挖苦别人、造谣中伤等不好的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这样的嫉妒心理把同学当成了对手, 把同学、培养关系搞恶化、紧张, 这样的心理必然影响自己去求职。

2.5 盲目攀比心理

有的学生在求职的时候盲目的攀比, 对自己主客观的条件估计的不够准确, 对自己的素质和条件没有正确的评价, 一门心思想着到大城市去, 要高薪酬, 要有好条件的单位。由于没有正确看清自己, 过高的评价自己, 觉得自己样样精通, 所以在求职的时候不想将就, 对用人单位要求高, 稍有不合适自己的地方就拒绝, 错过许多机会, 很难顺利就业。有的同学没有很好的择业心态, 就想着待遇好、条件好的工作, 而没有想到自己的专业是否合适, 自己有哪些不足, 是否适合自己要求的工作。

2.6 消极依赖的心理

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 面对一些就业岗位有许多顾虑, 自己不主动的去竞争, 去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反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家庭或者听候安排, 等着家长们去奔波为自己找工作, 在选择就业时没有主动性, 等、靠这些依赖的心理现象严重, 让自己始终处于劣势。

3 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几点建议

现在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政策。这样增强了大学生择业和用人单位选人的自主性, 所以大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找准自己的定位。

3.1 充分认识自我, 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 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擅长什么, 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 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3.2 充分的认识自我, 做好就业决策

当学生在面临就业的前期, 要做好自我评估, 充分了解自己, 正确的评价自己, 知道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注重学以致用, 选择能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工作, 或者找符合自己兴趣爱好, 能充分展示自己形象、性格、气质的岗位。

3.3 确定合适自己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行业和确定就业的目标前, 应多方面的考虑行业和目标的各种因素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选择行业、就业区域, 要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 顺从社会劳动力的分配。

3.4 要有竞争精神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 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 自我推荐, 主动把自己的各种才能展示给用人单位, 只有这样才能被用人单位选中。光是靠、等、要只能是自己的求职一事无成。

3.5 自主创业, 就业有新路

要有开拓精神, 打造创业新思路。现在学校都在积极设置自己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 也有和政府、企业共同搭建的创业科技项目。

大学生自主创业还要依赖社会各界多多关注, 给予支持。作为学生的家长要改变观念, 不要一味的求稳, 改变小富即安的观念, 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加以鼓励, 资助他们去自主创业;作为学校, 要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养, 要有良好的专职加兼职的师资队伍, 聘请成功人士来学校讲课, 把创业的经验以现身说法来传递给学生, 做好“传、帮、带”;大学生创业初期, 在资金、税收方面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加以照顾, 在政策上适当倾斜。

参考文献

[1]于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国家就业政策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杨敏.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新校园.

3.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就业困境;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承受着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经济风险开始显现,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将突破749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将面临“更难就业季”。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困境。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率较高

以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为例,通过年底协议就业率、升学出国就业率、灵活就业就业率、未就业就业率这四个指标来研究毕业生就业率问题。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1902人,就业人数为1823人,就业率为95.85%,其中年底协议就业率为83.28%,升学出国就业率为5.1%,灵活就业就业率为7.47%,未就业就业率为4.15%。2014届毕业生总数1846人,就业人数为1769人,就业率为95.83%,其中年底协议就业率为87.98%,升学出国就业率为5.85%,灵活就业就业率为2%,未就业就业率为4.17%。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就业率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升学出国情况一路开花。以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为例,2013届有97名毕业生升学深造,其中考取国内研究生44人,考取国外研究生53人。2014届有101毕业生升学深造,其中考取国内考研生44人,考取国外研究生57人。在考取国内研究生中,有27人考取“985”或“211”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毕业生去向大都是亚、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71人进入该国排名前十的知名大学。可见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具备较高的可塑性。

(二)就业去向多元化

2013至2014年毕业生去向的统计数据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呈多元化趋势。毕业生有的去了事业机关单位、四大会计事务所、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有的出国留学,还有的考研。2013年从表一不难发现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中小型企业;而待遇相对较好且对毕业生要求较高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四大会计事务所等岗位,毕业生所占比率较低。这说明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呈金字塔形状分布。能力较弱者在金字塔的底层且数量较多,虽然顶层有优秀的人才但毕竟数量有限。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早,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不足,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独立学院知名度不高,社会对其认可度低。毕业生去大型企业面试时,往往因为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身份被拒绝门外,因此不得以转向门槛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但中小型企业容易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极其不稳定。

(三)女生就业遭遇困境

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求职面试时经常遭遇歧视。有些用人单位有着“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潜规则”,有些职位甚至明确地写出“只限男性,男性优先”的要求,因而独立院校的女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看来已经毫无优势可言[1]。这种现象在独立学院文科院校更为明显。以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为例,2013届和2014届女生的比率分别为67%、65%,接近70%。而用人单位愿意招女生的比率只有11.2%,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学历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遭遇性别歧视,这给独立学院女生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的挑战。

(四)就业质量偏低

虽然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据统计2011至2013届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分别为3093、3256、3464。在南京就业的T毕业生表示,一个月下来除去房租(合租房)1200、伙食费大约800、等其它支出500,剩下不足900(单位:元)。独立学院毕业生收入低的原因一方面用人单位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能够胜任的工作少。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问题分析

(一)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不足

据有关数据显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左右,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作为民办高等教育中的一支庞大队伍,独立学院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水平。政府作为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建设,给予独立学院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然而,事实上政府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支持与一般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笔者发现教育部印发的2003年8号文件以及2008年26号令是唯一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提出的[2]。由于政府对于独立学院的法规建设落后,导致独立学院的办学出现严重的问题。有些独立院校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招生规模上,而忽视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和社会各界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认可度下降。在资金方面,独立学院的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而政府拨付的财政资助相对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少之甚少。这使得独立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发展创新教育项目。因此毕业生的知识滞后,创新能力低,就业碰壁。

(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不突出

独立院校的出现符合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然而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母体高校大相径庭,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层次结构方面模仿母体高校,忽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质量下降。独立学院创办之初旨在为社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实践能力比一本、二本强,而实践理论知识比专科院校学生强。然而在这种依附母体高校的教学模式下,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非但没有优势,反而劣势更加突出,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与专科院校学生相比专业技术能力薄弱。其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教材的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就《财政与税收》这本教材来说,我国从2012年起开始实行7级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而书中沿用的仍然是2011年6月30日做出修改之前的9级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税率。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提高形成很大的阻碍。有些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没有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而仅仅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实验室建设等,综合以上因素造成了独立学院无办学特色,学院的教育无特点,独立学院学生无一技之长的局面[3]。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富裕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依赖于父母,享受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的优越感。在就业问题上,他们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总等着父母帮他们找工作,而不是主动出击。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费较贵,四年中投入的教育成本大约是一本、二本学生的3倍,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的回报,造成许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大多数毕业生都梦想着去薪酬高,福利待遇好的事业机关单位、世界500强企业,从不考虑中小型企业和基层单位。他们过分看重薪酬,使得他们失去一些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素养的岗位。此外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不能与时俱进,他们不愿选择社会地位低的职业,一方面自己在“朋友圈”中没有面子,另一方面父母高额的教育成本换来的却是一份连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胜任的普通工作,觉得这样挺对不起父母的。

三、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政府政策与资金的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不突出以及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笔者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角度为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提出几点对策。

(一)政府的角度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投入教育经费、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宏观调控。1.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4]。同时监督教育部门政策实施情况,确保又好又快地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加强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政府应鼓励独立学院大学生投身于基层单位从低层干起实现就业,同时培养一批能吃苦耐劳的有为青年。3.政府应加大对于独立学院教育经费的拨付,加速独立学院突出办学特色,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

(二)企业的角度

企业应改变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识。1.为了公平起见,企业应当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初试的机会,虽然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欠缺,但是他们性格活泼,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尽可能给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独立学院大学生有自卑的心理,害怕被人瞧不起,因此干起活来特别认真。这样不仅保证了工作效率也缓解了企业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同时起到宣传企业的效果。

(三)独立学院的角度

独立学院应明确办学理念,旨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1.独立学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每学期提供的专业模拟课外,独立学院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实习工作。2.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整个就业指导工作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寻找符合自身条件并且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就业知识体系,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人与社会相匹配,实现顺利就业[5]。3.独立学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优秀的师资力量有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专业业知识及人文素养的提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将有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四)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角度

独立学院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我价值和人文素养,转变就业观念,少抱怨由学历带来的“不便”。1.独立学院大学生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资格,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使得学有所用。2.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摒弃一切不合实际的想法,更新就业观念,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扩展视野,以踏实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进行个人的职业选择[6]。3.除了学历,招聘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要着重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外语与计算机的能力。

四.结语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不再是个人及家庭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一种社会问题。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关心重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发展。同是独立学院大学生也要“帮自己”一把,不要妄自菲薄,虽然和一本、二本的大学生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这并不阻碍你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学历不是一切,也决定不了一切。

参考文献:

[1]王婷丽,刘彦希,饶宇.浅析独立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J]社会研究,2012

[2]杨书博.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为例.[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刘娟.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吉林省独立学院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鲍宇.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化,2012

[5]杨琳,王佑锋.独立学院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

[6]刘尧飞.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T 学院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

4.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四

现如今,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巨大难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无法找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由高校输往社会,那么,这么多本科生能否顺利就业,这成为我国现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知识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的不对等,数量差距,与其需求量之间的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查阅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数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率通过数据显示出一些问题,该数据显示:2001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可见,在如此惨烈的战役中,能侥幸存活的大专生还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两年后还没就业。远的不说,以我所毕业的那个专科班为例,三十多个专科生,他(她)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到现在只有三四个人的就业情况比较好,其他人多半暂时就业且不断地换工作,生活也基本都处于糊口阶段,挣的钱只够自己日常开销和租房费用,存的钱只够再找份工作。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专科生毕业找工作的起点已经是相当的低,个人将来的发展自然很成问题。

大学教育,已经脱离了大学最初教育的初衷,大学的扩招,造成了现如今大学生培育质量高,追求速度等一系列问题。本科注重的应该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而专科注重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从人才的类型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平台,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位于塔尖,然后是专科生,高职生,中专生等则在下面,越往上走人数应该越少,社会普遍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才都来搞研究。从我国大专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招生人数所成比例来看,本科生和大专生比例严重失调,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人数几乎对等,而在其他很多国家,专科生的比例远大于本科生,甚至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我国的大专生,就业率更低,毕业即失业成为大部分大专生的常态。另外的一个既成事实是很多追求高学历的人不是用来搞研究,而仅仅是为了增加找工作时的筹码,这对国家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当中,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专家解释大专生就业难的惯常说法就是,专科毕业生既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不否认,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我要问的是,什么造成了专科生缺乏知识的深度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呢?

在大学扩招的同时,已经忘记培养本科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专科往往只是本科专业在内容和学时上的简单压缩。很多大学里同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前两年半开设的课程和教材完全一样,平时也都是在一起上专业课和公共课,甚至考卷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本科生毕业前半年增加三到四门课程,时间上比专科生多学五个月。所谓的知识广度就在这里吧,但知识深度值得怀疑,稍有学习常识的人都知道,五个月学三四门课程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大学呆过的人也都知道,大学老师讲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串讲,而串讲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将课程中的重点(也是考试重点)挑出来讲讲,然后大家自己回去看,到时参加考试就行。可见,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相差其实并不大,但就是这短短的五个月,造成了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找工作时所受待遇的天壤之别!

大学生若想找到工作,首先,应该在学校学到相应的技能,踏踏实实努力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其次,应该把握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做出合适的选择,把握机会;最后,不要眼高手低,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一步步前进。

5.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五

作者: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王潭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让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定,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形势,我们以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人才、大学生如何成为企业欢迎的员工、大学生就业心态等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为主要调研内容,采用深入人才招聘市场询问、身边大学生交流以及网络查询等多种调查方式,以期望得到真实客观的数据,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在校大学生的观点(就业难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为了收集更好的资料,我对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就业思想交流,了解他们对院校和专业的认识,对就业和创业的认识态度及期望值,对创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情况,以及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课程、教学和师资现状等一些问题,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此次交流我把得到的结论总结如下:

1、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对于调查问卷中“您对大学生求职形势的看法”只有15%的人选择“乐观”,选择“一般”的占40%,而选择“不乐观”的占到了近45%。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寒冬已经来临,强烈的危机意识正在同学们内心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2、当代大学生正逐渐提高自我认知,降低就业期望值。应届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以及更多社会职位的趋于饱和,这都迫使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在回答问卷中“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20%同学把“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也有近55%的同学认为以上素质自己都欠缺。在采访中,许多大学生谈到对于去基层和民营企业的看法,多数人认为只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会去基层和民企工作。

3、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大多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占61.11%。其就业城市仍是以选择发达城市的居多(58.82%),也有近五分之一(17.65%)的毕业生选择了回出生本地发展。关于就业单位,国有企业仍是人们就业的首选,各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大至小依次是国有企业(31.25%)、外资企业(21.88%)、政府部门(15.63%)、自主创业(12.50%)、民营企业(9.38%)。

4、继续深造暂避寒流成为大学生主流观念,“自主创业”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在回答“你的就业观念是什么?”时,考研继续深造成为了民意的主流,有40%的同学选择,各有25%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只有不到10%的同学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说明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现实。

5、当代大学生更加重视思想道德的提高,更加注重德才兼备。在回答“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时,有近70%的同学回答的是“思想品德”,也有近60%回答专业技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德才兼备。

二、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观点(就业难对待业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对象: 参加招聘会的毕业大学生、待业大学生

调查方法:访问调查

对广大应聘者,尤其是201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访问调查。访问结果总结如下:

1、就业难困扰待业大学生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认为2011年就业形势还算比较乐观

(45.13%),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找到工作。有(53.30%)认为就业存在问题。

2、认为“技能差心态高”使自己工作难找

面对眼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半人(50%)认为“提高技能、调整心态”是解决当前就业的方法,而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是人们认为找到理想工作时,除大学文凭外,比较重要的证书。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社会经验、发展潜力、思想品德是人们普遍认为比较重要的就业条件,而学校名气被认为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考虑的一大条件。

3、待业大学生开始认真反思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不甚满意,在求职中最困扰人们的因素按其困扰程度依次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信息量少”“ 对社会缺乏了解”“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优势难以发挥”“ 能力不足 ”“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4、待业大学生就业要求有所降低

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61.11%)是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有一部分(16.67%)认为继续深造可以使自己更好的选择将来的职业,只有十分之一的人(11.11%)选择以后自主创业。

三、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比较:

1、虽然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乐观程度明显低于在校生。这说明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在校生存在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和心理疏导。

2、与在校生不是很高的要求相比,并未就业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一降再降,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61.11%)是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生甚至以“试用期间不要工资”为“敲门砖”,“敲”开企业的大门。这反应出他们对于工作的渴望程度。

四、人力市场调查:

针对当今大学生所谓“毕业就是失业”这一社会现象,我们走访了洛阳是人才资源市场。另外,我们还对参加招聘会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咨询调查。问题主要涉及社会所需哪些方面的员工,以及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

洛阳人才市场2010年11月27号部分招聘岗位

085 洛阳海天纸业印务有限公司

086 周朝酒业(天津)有限公司

087 洛阳市西工区美力健身俱乐部

088 洛阳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89 洛阳鑫融升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090 洛阳市聚客隆名优陶瓷城法诺亚陶瓷

经营部平面设计、业务内勤、印刷机长 副总、客服、财务、市场营销 销售、市场助理、前台、教练市场经理、财务内勤、办公文员、营业员店长、导购业务员、导购

主管经理 091 洛阳市洛龙区爱英塑料行

092 洛阳世纪英豪体育健身有限公司

093 洛阳市致力实业有限公司

094 洛阳昌力机械有限公司

095 上海东昊油品有限公司

096 洛阳市安德莉亚食品有限公司

097 洛阳汇通天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098 洛阳市西工区豪泰保健服务中心

046 洛阳市金诺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050 洛阳百佳食品公司

051 l洛阳维尔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052 洛阳高新清涛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053 洛阳天年商贸有限公司

054 洛阳市站区万景祥特产开发中心

055 洛阳久亿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056 洛阳江达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

057 洛阳市派乐多英语培训学校

058 洛阳上德利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059 洛阳邦强机械有限公司

060 洛阳市西工区盛世照明工作室 销售代表、前台客服、健身教练外贸经理、外贸业务、售后服务人员、区域经理(销售)学徒工、钳工、车工、镗工 储备干部、商务代表收银导购、会计核算、面包生产工、市场督导焊工、铆工、机械设计 营销员、健康顾问、中医经络讲师、理疗师、营销主管机加钳工、车工、外协管理员、装配钳工 市场专员、超市导购、业务主管 业务经理、人事部经理、销售内勤、业务员 业务精英、技术员、电焊工、车工、起重工、炊事员 店员、健康专员、销售主管、售后服务 营业员、业务员、司机、会计、保管、店长 镗工、铣工、立车工、划线技术、检查员、学徒 会计、车辆调度、司磅员、小车司机 教育顾问、少儿英语老师文员、司机、化验员、机修、网络维护 技术工程师、生产调度、销售代表、技术员、车工、铣工 销售经理、办公文员、技术工程师

由以上可以看出,企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型人才,而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似乎并不热衷。从专业需求上看,对工科需求最大,对文科及艺术生需求不大。从工资水平上看,基础工作工资最低。

1、用人单位要求具备如下条件的毕业生:

① 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毕业生(87%)

② 能吃苦耐劳的毕业生(88%)

③ 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86)

④ 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毕业生(78%)

⑤ 学历(74%)

⑥ 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毕业生(58)

⑦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交际的毕业生(52%)

2、企业员工对求职必备素质的观点:

①学历(77%)

②沟通能力(组织能力)(67%)

③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82%)

④吃苦耐劳(80%)

⑤人品(56%)

五、在校生、就业员工、企业领导对能力素质的看法比较:

1、从调查中我可以发现在校学生对“吃苦耐劳”和“各类证书”的看法上和企业有较大偏差。在校学生过分专注各类证书,缺乏对吃苦耐劳的重视。另外,学生大部分认为企业都看中学校名气,其实许多用人单位只是把学校名气作为小小的参考。

2、学生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和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比较

我们还可以发现,企业最重视的一些能力和素质,恰恰是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说明,大学生就业难不应该只是抱怨工作难找,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求职应聘中脱颖而出。

六、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在企业和招聘会进行调研时,我们了解到许多企业需要员工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能力不强

企业最重视的一些能力和素质,恰恰是5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而现在的企业并不需要这样的毕业生。

3、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做事缺乏信心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表示难以适应较为繁重的工作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家里和学校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离开了家庭和学校的保护难以承受工作压力。另外,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够全面,很多事情不能亲自去做,导致动手能力不强,个人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也不够全面。面对一点困难、挫折就会退缩,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太爱表现自己,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印象。

4、心态没调整好,追求太高太远

现在大学生数量多了,企业自然不会像原来那样争着抢着的要,但部分大学生们心中的梦想依然过于理想,在对自身定位上有些偏离现实。这就造成就业应聘时,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七、招聘经理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调查中,洛阳维尔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就自己多年来举办的招聘会的经验,分别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规模的企业考虑应届大学生条件不同,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国企及半国企一般首先考

虑专业是否对口,而学校出身地已成为第二考虑要素,其次学生在校的阅历经验及籍贯也是企业考虑的重要方面。中小型企业专业性要求不强,阅历经验则是一种要考虑因素。

造成这种考虑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首先,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考虑该学生是否出身于名校,而将专业是否对口放在了第一位。而学校出身地仍然是国企半国企等大型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是因为,该类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注重以提升员工素质、身价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社会影响力。籍贯也成为企业考虑因素之一是因为该类企业更注重员工的稳定性,最大强度的避免人才流失。相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主要部门既是销售部门,而销售部门对专业要求很低,只要有兴趣并有一定能力均可以从事该职业。当企业计划培养一批干部员工时,学生在校的阅历经验包括学生会工作、实习兼职、参加活动经历将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近几年来的情况,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应届毕业生签约率明显受到影响,普遍较低。比较来看,土建、软件、市场营销仍是就业率最高专业。而由于近两年新注册药厂、保健品公司的增加,生物就业率也有明显升高。计算机(除软件专业)、会计仍是就业率最低专业。

当前,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几种不正确的就业心态。首先,“天之骄子”型心态的求职者比例占到10——20%。该类学生一般毕业于名校,自我优越感很强,对薪金、企业规模要求很多。其次,“高不成,低不就”型的所占比例高达40%。该类学生容易在企业各种附加政策如保险、住房等细节上犹豫不定,以至最终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最后,“什么工作都行,不想长干,试一试”型的心态占到了50%。

针对以上情况,张经理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应届大学生应首先摆正心态,以正确的态度结合自身条件考虑就业单位。在参加工作初期,最好考虑一下销售工作。因为销售工作有助于对于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人际交流能力,提高环境适应力。在工作中,建议尽量与公司交流,尽快适应环境,加强团队意识,展现自身能力,真诚对待工作。并且针对较冷门专业,建议不要盲目参加大型招聘会,去针对本专业举行的专场招聘会。

最后,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张经理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创业最好选择一些投资小、风险小并且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尽量避免选择饱和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好资金回流度,店址,回报程度,消费人群定位。创业时尽量争取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税务、贷款上的优惠。对于团队创业,一定要做到明细账目、一目了然,以避免将来由此引发的财务纠纷。而创业中仍是贵在坚持,这样才能克服创业中的各种困难,尽快成来。然而,对于当前的网店热,张经理却认为只可作为业余兴趣来经营。

八、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6.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 篇六

[内容提要]: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11万的记录。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本文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面对压力的同时,也存在新的机遇。为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要做到:第一,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第四,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思考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2年,中国在读大学生已经占到同龄(18至22岁)人口的14%。2003年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340多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611万。

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正在迅速地增长。

2003年是中国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大学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而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大致与上一年持平。从总体上看,一方面,目前大学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在用人机制、供需结构、择业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困难。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增幅为32%。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就业率达仅到68%,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在面临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

200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2003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7年以来同期中国经济的最高增速。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

9.9%。

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在今后5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话,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560万个以上。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

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方面重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继出台具体措施。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推进工程、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财政部针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和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出台了新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商务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科技部出台政策,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公安部出台了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户口迁转比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等优惠政策;总参谋部启动毕业生预征制度,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团中央扩大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全总、妇联、残联等出政策、出资金、出项目,加强对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女大学生以及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4、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精神做出的决定,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2003年的招募指标为5000-6000名志愿者。全国共选拔600名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这两项工作计划都是开发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在未来时期的工作力度将会加大。

2004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总数为10000名。截至2008年,共派遣44000多名志愿者在中西部26个省、500多个县从事志愿服务。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达到15万人。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口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限制,不仅会促进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而且会使其流动、就业的空间变得更广阔。流动的自由度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档合一”所强化的是人才的单位所有;“人户合一”所强化的是人才的地区所有。随着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推行,在今天,“档案”对于人才流动已无多少限制,唯有户口还对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証》为其办理落户手续。

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日前国家还提出,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

2、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常发生着变化,而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常常滞后,其结果是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而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种情形在高校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从而在无形中成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重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尤其是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1)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要求进一步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的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校和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在低年级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而在高年级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

(2)高校还应多方面地提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作为减少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关键之点,除了抓好教育体制的转型之外,还应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应该在高校中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具体而言,这种自主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基本的普及性工作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

(3)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的重点可以落实在推行4年职业规划项目上: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

3、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

努力。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异地求职时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1)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毕业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如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另外还要调整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避免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适当调整就业预期目标,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

(2)诸多工作机制有待健全,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这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应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3)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并且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监督和评估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快速地报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公布当地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4、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

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与创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汝信等主编:《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汝信等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沈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光明日报》2003年8月7日。

[4]白天亮:《中国上半年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就业仍需要加把劲》,网易新闻,2004年7月30日。

[5]黄全权:《六问我国就业形势:280万高校毕业生如何就业》,新浪新闻,2004年9月6日。

[6]宋丽云:《教育部出台十大措施确保2004年高校就业率达70%》,人民网,2004年5月12日。

[7]王艷红、何德功、何光海:《大学生就业已成全球老大难》,新华网,2004年4月29日。

[8]《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与毕业生将达15万》,中原教育网,2009年5月12日。

7.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七

关键词:就业指导,现状,对策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现状

(一) 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或称招生就业处) , 初步建立了就业工作指导机构

当前, 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服务于全校大学生, 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负责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大多由各系院的辅导员组成, 大一、大二阶段侧重于讲授职业和学习规划内容, 大三、大四侧重于就业指导内容的讲授。除此之外, 就业指导中心还负责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并及时发布招聘信息, 组织校园招聘会;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对本校毕业大学生进行就业核查与统计, 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确立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

我国高校都遵守教育部在高校中设立就业指导课的规定, 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大学四年中都设立就业指导课, 规定了一定的学时, 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就业指导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 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任教, 有的高校组建就业指导教研室, 开展有关就业工作方面的研究, 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规划、备课与讲授, 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时效性。

(三)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形式对样的主题活动

为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 宣传就业法律法规,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各高校组建了相关的社团, 开展就业方面的活动。社团与社会企业名流、专家学者联系, 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或者选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大赛、职场招聘模拟大赛、就业先进个人宣讲会、考研达人经验交流会、创业先锋经验介绍会等, 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启迪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 尽管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 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机构而存在, 往往是依附于学工处和招生办公室, 在各系院中没有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 有的只是由辅导员兼职来做的, 因辅导员工作变动较快, 而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工作的稳定性。各二级学院缺乏必要的就业工作经费的支撑, 整体就业体系还不健全、尚不完善。

(二) 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从事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大致分为两类人员, 一是从事学校行政岗的老师;二是各系院的专职辅导员。从事学校行政岗的老师, 大多经历比较丰富, 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但相对的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或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课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从事学校行政岗的老师, 日常要应付大量的事务性的工作,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就业指导课的内容, 有的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只是出于自己功利的需要, 为评职称而增加课时量, 这样就很难把就业指导课上好, 很难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由各系院的辅导员兼任的就业指导课的老师, 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学生, 有的是本科毕业留校做辅导员的, 他们都比较年轻, 缺乏应有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 有的都没有很好的经历过找工作这一环节而直接留校做辅导员的, 对就业的感触还不够深刻, 没有切身的体验。加之辅导员工作繁忙、任务重, 又缺乏系统的业务理论和知识的培训, 所以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 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的成分也就多。因此,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实现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 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趋势。

(三)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

各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但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 实用性不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很难与现实达成契合点, 教学形式上大多采取讲授理论知识, 缺乏一定的实战技巧, 很难与学生达成共鸣, 就业指导课简单的成为对国家就业政策、就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课。二是就业指导课课时量较少, 一个学期十几个学时, 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 就业指导课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实行大班制教学, 一个教室多者可以达到200多名学生听课, 教学效果较差。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领导, 完善就业机制

加强领导, 形成合力, 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各高校形成校领导一把手、各系院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就业工作的体制, 使就业工作深入到全校教职工内心深处, 形成人人关心就业工作的大好局面。完善就业机制, 分别成立校级和系院一级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 紧密配合, 实施就业工作奖惩制度, 给予在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物质和精神奖励, 激励就业工作扎实开展, 从而形成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 以信息网络作为平台, 拓展就业工作渠道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利用网络资源对就业工作进行拓展, 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就业工作有关信息,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政策, 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二是加强对就业网的开发和建设, 与专门型人才网站及相关高校就业网站联合,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招聘、实现一定范围的信息共享等, 引导毕业生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 了解用人单位, 熟悉招聘流程等。

(三)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材内容、教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高校要修订和完善教材内容, 使教材内容切合实际, 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加强专职就业指导课队伍的培养上, 要增强系统的职业培训力度, 多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及国家举办的就业指导培训, 考取相关资格证明。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有选择的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资深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来学任课, 给青年教师一个学习的机会, 从而也丰富和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四) 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不是对毕业生临毕业时候的强化训练和指导, 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的指导, 必要时聘请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 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人生目标。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对其进行职业跟踪, 为以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积累经验, 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 不但具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明确国家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技巧,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 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8.浅谈高校就业现状和措施 篇八

【关键词】高校 就业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主要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随着高校的扩张,高校毕业生的技术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大学生毕业数量多、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也就成为社会最关注、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立足于目前的实际就业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目前高校就业的现状探讨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或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显得越来越严峻。就业为民生之本,关系到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稳定。造成目前高校就业问题的一系列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及学校的因素。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是片面的,认为旱涝保收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是这样的认为,导致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对工作的概念特别模糊,同事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就业观发生扭曲。 第二,学历与就业关系不明确。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部分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企事业及用人单位一味追求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从而使得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考研究生、博士生,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高分低能现象。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大部分不愿意选择低的平台去锻炼自己,这也是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三,主要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对。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就业待遇问题,即不能很好处理个人工作能力、期望值和工资待遇问题。更是不能摆正心态,正视当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就业的期望值太高。此外,大学生业很难充分的认识自己,没有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这些存在于高校就业之中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贺社会的安定,所以应该从各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关于高校就业的解决措施

(一)政府应该给予重视

关于高校就业的解决措施,首先就表现在政府应该给予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况且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国家的安稳发展,同事也关系到人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和幸福指数。所以,政府应认识到这一问题,认给予一定的重视。政府还应该从政策方面出发,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者是法律法规来进一步的保障大学生就业,例如,出台相应的政策大学生就业保障法或者是大学生创业政策扶住。政府还应该与企事业单位相联系,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定的平台,来进一步扶住大学生自主择业或者是自主创业。政府还应该树立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对策制度创新,包括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就业指导的工作制度、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最重要的是,加快对大学生就业保障体制建设,着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性机制、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搭建大学生就业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同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政策和市场等多种手段。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二)高校创造大学生就业环境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还应该创新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大学就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找工作方面,全部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把希望寄托在企事业单位之中,还应该有自主创业的观念与想法。所以高校就应该为大学生创立就业环境。高校应该加大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的力度。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以贯彻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就业指导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以多样化、灵活性为指导特征做好职业指导咨询服务。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在技能培训上落实四点,即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创新工作机制和培训模式、制订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培训的能力考核标准、加快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返乡创业。充分运用政府给出的利好政策,充分发挥返乡大学生就业思路开阔、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资金实力的优势,积极引导返乡农民自己创业。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

关于高校就业的解决措施,最后还表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应该急躁,应该心平气和的思考,选择运用全面的眼光去正视自己,摆好心态。引导毕业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很多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业期望值过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毕业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使他们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引导他们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岗位做起。特别是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引导其树立自己的就业观念,积累经验和历练,这样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业目标。

三、结语

总之,就业乃民生之本。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就业,做好就业工作是一项很严峻的工作。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去做好高校就业工作。高校应积极开拓就业思路,加大力度拓展就业途径,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11.

[2]肖琪.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科技信息[J].经济研究参考,2009.5.

上一篇:日记写观察动物300字下一篇:德州“鲁迅作品研讨课”听课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