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需要

2024-08-30

管理心理学需要(精选8篇)

1.管理心理学需要 篇一

在我看来,一个好企业,一个真正的企业,应该为理想而存在,只有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和愿景引领的企业,才能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企业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市场和管理经验,未来30年,我们应该有机会去尝试成为一个“文化、组织、战略三维一体”的新型企业组织。

泰德自创立以来,不断累积和提升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知,逐步形成了“真、细、德、诚”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内核,发展成为包括泰德核心价值观、泰德三维管理、泰德责任体系和泰德诚场的泰德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日益坚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核心价值观和愿景引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但我认为,光有共识还不够,要想把企业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企业管理就是责任管理,企业发展就是履行责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从核心价值观出发,不断创新发展“三维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持续完善“三维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企业责任管理体系是我们的目标,

一种文化:责任文化

在我看来,企业要想致力于做一个责任企业,就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就是责任文化,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致力于为包括员工、客户、股东、社会在内的相关利益者不断创造价值。企业的责任理念和责任体系直接源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企业责任体系的建立,就是从相关利益者出发,以承担企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全面责任为己任发展企业。企业的文化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将组成企业的总体管理。企业的责任理念和策略通过“三维一体”管理落地,并通过企业组织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相关利益者创造价值。

一个组织:责任组织

企业组织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落地的承载。在实践中,企业需要将责任管理与组织管理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组织”的责任管理体系。

在泰德,向董事会负责的文化管理委员会是泰德责任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长为企业责任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文化管理部承担企业责任管理的组织、协调职能,外部专业机构提供支撑;高层管理人员与子公司负责人及下属部门、机构负责责任行动的实施。结构清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责任管理体系实现了责任管理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企业责任的高效履行具备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管理心理学需要 篇二

关键词:危机管理,预警机制,解决危机,质量危机,人才危机

经济全球化, 既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代企业一直处于一个不可预测的、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中, 由这种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危机, 就像幽灵一样时时地潜伏在企业里, 随时准备向企业机体发动攻击。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处理不好这种攻击, 那么企业就会难以避免地陷入突如其来的危机中, 这不仅会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而且会损害企业形象, 甚至会足以使企业灭亡。因此, 处在一个风云莫测环境中的现代企业, 加强危机管理是十分需要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任何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巨浪的袭击和危机的困扰。

何为危机管理?一方面, 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以往处理危机的经验, 不断探讨危机发生形成的规律, 从而形成预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当危机来临时, 企业有一套应付突发危机事件的措施, 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必要时可以机智地将危机造成的“危害”转换成企业发展的“机会”。

在危机管理中, 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企业每时每刻都存在于风云变化的环境中, 危机也会每时每刻地出现在企业面前, 只有未雨绸缪的人, 在危机尚未来临时预测危机, 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发现危机, 当危机真正来临时, 才能坦然应对危机, 驾驭危机, 消除危机。因此, 企业必须从战略上认识到建设好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使公司上下人人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 营造出一个企业随时有“危机”的氛围, 从而使企业所有员工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充满危机感, 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这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应该对员工进行培训, 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并训练他们的危机反应能力, 比如壳牌公司每年都要对大约10%以上的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培训。这样的培训, 能够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危机就是存在于大家的工作中, 做好本职工作, 把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情做好, 就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有力的支持, 同时, 当危机真正来到时, 员工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而不惊慌失措。第三, 企业必须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危机管理小组组长必须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亲自挂帅。平时危机小组的工作就是防范危机的发生, 对企业内、企业外发生的危机,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总结其发生的规律和分辨出处理方法的优劣, 并且结合本企业的特点、环境加以分析, 从而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有效的预防危机的方法。作为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必须比别人有高一等的识别危机的能力, 对危机信号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独特的见解, 平时的工作中, 必须要对各种细小的变化多加注意;第四, 当危机真正来到时, 危机管理者必须有一套适合的处理方法来应对危机, 无论这种危机是市场上的销售问题还是服务问题, 是生产上的质量问题还是研发上的设计问题, 或者是人力资源危机和财务危机等, 危机管理小组都应该有方法去处理, 或许此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危机, 但是有了这个方法作为参考能够使解决危机者在危机面前不慌张, 可以沉着地发挥聪明才智去处理危机, 解决好危机。

虽然对于危机, 大多数企业往往采取的是亡羊补牢, 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明白预防与控制才是成本最低、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危机, 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它的发生, 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正如著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所说“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因此, 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 逐步加以完善才行, 需要企业高层的高度重视, 中层的执行和基层的配合。只有企业里每一个员工时刻认识到危机的重要性, 真正地重视危机,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频率, 才能在危机真正来临时不束手无策, 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危机。

但是, 在危机管理中, 仅仅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是不够的, 因为预警机制仅仅是一种预防体系, 并不能完全保证危机不发生。在危机管理中, 最为关键的、最为必要的是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危机, 如何摆脱困境使企业继续前进, 这是体现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问题, 如果企业在处理面临的危机能力欠缺, 那么轻者就会伤害企业形象, 失去公众和自己员工的信任。因此, 企业在危机真正发生时, 应该怎么做, 是回避还是从容面对, 是拖延还是及时寻求解决, 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命运和发展。

虽然许多企业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出现危机, 但是危机总会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一旦发生危机, 解决危机是必须的, 任何的回避、拖延, 都是不利于危机问题的解决的。因此, 企业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里, 必须认识到危机已经存在于企业里, 必须要解决危机, 否则企业不能继续前进, 这是一个思想上充分认识, 战略上高度重视的问题;然后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识别定性的问题, 尽早地明确目前的危机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危机。处理者必须分析此危机发生在企业经营的哪一个环节, 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 还是其他方面出问题, 必须给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合理的适当的定位。只有对危机进行恰当的定位, 才能更好地解决危机, 没有正确地给危机定位, 就拿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只能是穷于应付或者回避和拖延。因此对发生的危机定位是战胜危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面临危机时束手无策, 导致其无法正常继续前进, 而有些企业却成功地化解一些重大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企业每天面对着许多不同的危机, 有些是可以容易解决的, 有些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这种需要耗费一定成本的危机, 解决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也是需要特别谨慎的。目前, 这种危机体现在企业里, 最为常见的、最为重要的、最为可怕的、也是最难解决的是产品质量上的危机和企业里的人才危机。

对企业来说, 最不希望发生的是由产品质量引起的危机, 此类危机包括研发、生产和服务等问题引起的危机。这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关系到企业的是否能够继续前进。那么, 企业如何更好地解决此类危机?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统一口径。对于同一危机事件, 如果企业内部竟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仅会令原本简单事态趋于复杂, 而且更会暴露出企业内部的“矛盾”, 让人觉得企业管理混乱, 更会令舆论和公众对其真实意图莫衷一是, 甚至可能由此引发新的危机。因此对内, 必须杜绝那种未经授权便擅自发表声明的情况;对外则根据事前的部署, 由危机事件管理者指定的发言人发布信息。第二, 快速反应。迅速及时, 是危机处理中的关键所在, 企业一旦发生危机事件, 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表明企业对事件的重视。任何的拖延和回避, 都不能有利于危机问题的解决, 甚至可能使危机更加严重。或许, 危机处理者在第一时间里, 对事件刚发生时责任或原因不明朗, 无法对责任主体做出判定, 或者无法判断时间的延迟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 这个时候, 最好声明, 强调企业将尽快采取行动, 查明事件真相, 并在第一时间告之消费者及媒体。最后, 企业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态度, 坦承诚恳地沟通。如果企业不能对外提供很好的信息和充足的信息, 媒体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寻求消息, 这样取得的消息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解决目前的危机是不利的。因此, 在危机面前, 企业要正视问题, 诚恳地与媒介和消费者进行沟通,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检查自己的过失, 同时, 向消费者表明企业能够解决此问题的决心。企业万万不能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 自欺欺人地以为, 那样别人就什么都看不见自己了。其实, 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 却可能为更大的危机播下了种子。

因此对于质量引发的危机,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关系和媒体, 与相关利益群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 坦诚地向社会公众说明造成危机的原因, 并采用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 通过合适的公关策略去化危机为机遇, 从而赢得公共舆论对企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维护甚至提升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另一种危机———人才危机也是要十分重视的。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 拥有优秀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企业一旦发生人才危机, 特别是核心人才的危机, 企业就会不能正常运作, 甚至使企业灭亡。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人才危机的管理。如果出现人才危机, 解决起来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这不像质量危机有一定的套路。对于此类危机, “功夫”在平时。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预防措施, 必须要经常了解职工的工作行为, 思想动态, 个人需求和发展远景等, 在企业内部, 形成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氛围, 同时, 要培养副职和替代者, 建立人才储备库, 以便在真正的人才危机来临时, 有能够迅速顶替者, 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由人才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尽量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在损失方面, 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宝贵资源, 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因此, 处理人才危机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 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 一方面企业必须在平时的工作里, 加强培训、职工要相互交流和学习, 使企业这些宝贵的资产固定在企业里, 另一方面, 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 将客户资源、供应商网络、业务计划、生产技术流程及其他企业重要信息备份在案, 确保员工离职后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 同时, 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去做, 即使员工离职, 只要企业还牢牢控制这些资源, 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就能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对于人才危机, 企业做的更多的是预防, 做好应付人才危机来临时的预防措施, 才能会更好地解决人才危机问题。

3.健康需要管理 身体需要经营 篇三

吴以岭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络病学学科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研制出一系列创新药物,获得5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励。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络病理论指导心脑糖重大疾病和通络治疗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开辟了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有效治疗新途径,解决了一系列血管病变临床治疗难题。吴以岭院士提出“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的新观点,对中医“治未病”和心血管事件链的治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最近吴院士就一系列患者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最近记者采访吴以岭院士,就他为什么提出“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这一新观点进行采访。他娓娓而谈,古往今来多少人孜孜汲汲追求名利,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经营着事业与财富,殊不知当事业财富有成时,却身患重病甚至英年早逝。多少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要比经营事业与财富更认真地经营自己的身体,建立自己的健康目标和生命预期,从饮食起居、工作习惯等各方面养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身体处于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程度及预后,并采取系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他以心血管事件链是一个从青少年开始的几十年的漫长病程为例,指出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整理如下:

问:不熟悉医学知识的人如何经营自己的身体?

答: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目前研究重病治疗多,研究疾病预防少,疾病预防科普知识宣传不足,致使许多不懂医学的人们不知道如何进行疾病的预防和经营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倡导非医学专业人员需多学习一些疾病防治的科普知识,从青年时期就要确立自己的健康目标和生命预期,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工作方式,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问:心血管疾病事件链是什么概念?了解它对我们健康管理有什么价值?

答:心血管事件链是美国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是一个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历经30-40年的漫长病理过程,从工作压力过大和不良生活习惯引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到动脉硬化的形成,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是一个前因后果、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不断加重的病理过程。其实在事件链的某一阶段特别是前期,如果了解你处在哪个阶段并采取系统有效地防治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

问:“治未病”——如何实现未病先防?

答:古代中医讲:“上工治未病”,是指高明的医生一定要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在早期阻断疾病发展,未病先防是指体检没有发现疾病的健康人群也不要忽视健康管理,了解科学的养生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证实: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烦躁,过度疲劳引起的身心疲惫症状,饮食不节吸烟及环境污染等,导致体内的代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产生了将来会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前体物质,这时候改变生活方式、放松压力、调节饮食、戒烟等均可调整自己身体的代谢状况,美国专家提出“零级预防”,我们提出“超前干预、辨证施调”的方法,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三高”疾病的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动脉硬化高危因素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血管内皮是血管壁最内层的一层细胞,它就像是一道护波堤保护着血管不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损伤,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失是动脉硬化的开始,然而目前尚缺乏保护内皮细胞的特效药物。国家973项目专家进行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保护血管内皮为其突出特色,因此当“三高”发生后,为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可以服用通心络胶囊进行预防。

问“治未病”——如何做到既病防变?

答:既病防变是指清楚了解自己身体处于心血管事件链的哪个阶段,如何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避免病情的发展恶化。假如你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代谢综合征,应当采取有效地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的治疗药物,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假如B超或血管CT显示你已经患有动脉硬化斑块,请注意报告的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软斑块属于容易破裂的斑块,打个比方就像个薄皮大馅的饺子,一旦破裂就会引发心梗、脑梗的发生,所以软斑块就像埋在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一定要引起重视和治疗,更不要以为血管狭窄程度还不严重而忽视它的治疗,因为70%的心梗、脑梗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发生在狭窄程度不到50%的软斑块破裂。既往专家提出的“金三角”方案,把阿司匹林抗凝、他汀类药物降脂与通心络胶囊保护血管三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起到抑制斑块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发表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其编辑部评论指出:“该研究为未来发展成冠心病心梗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凡是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都可以应用通心络胶囊,该药具有降脂抗凝作用,和西药联用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如果不能够服用他汀类药物,亦可以单独使用通心络胶囊。

问“治未病”——如何做到病后防复?

答:如果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除了抓紧治疗促进病情好转,更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预防再发。急性心梗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介入治疗特别是安放支架已经普及,但不要以为放完支架病痛减轻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动脉硬化斑块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同时存在,放置支架的地方是狭窄最严重的部位,还要预防其他斑块前赴后继,“金三角”方案就是控制斑块减少破裂和心梗再发的有效措施。同时,许多病人放置支架大血管开通后,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心肌不能实现有效血流灌注,就像河渠开通垄沟堵塞,田间仍然干涸缺水一样,缺血心肌还在发生着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通心络胶囊可以减少心肌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指心肌无血流灌注),减少心室重构和心衰的发生,减少心肌电重构和心律失常,改善长期预后。当心梗发生后,尽早持续应用通心络胶囊将有助于缺血心肌的恢复。

nlc202309061554

问:什么是心律失常?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答: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异常,其发病与类型非常复杂,心律失常不仅给人们带来心慌、胸闷等不适感觉,每年我国有50万人由于心律失常而猝死,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心律失常一般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快速性往往见于各种早搏、阵发性房颤等,缓慢性主要见于心跳过慢,每分钟低于60次甚至低于50次以下,如果发生于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更要引起重视和治疗。近20年来心律失常西医治疗进展主要是射频消融、安装起搏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多数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仍然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参松养心胶囊具有“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独特优势,被称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大进展,对该药进行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早搏、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还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高心率。如果一个患者同时具有心跳慢和早搏或阵发性房颤,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快又治慢的特色优势填补了这类患者药物治疗的空白。

问:什么是心力衰竭?如何有效防治?

答: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是保持血液在全身正常运行的泵血器官,各种心脏病发展到心力衰竭意味着进入生命终结的前站,务必引起重视和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喘、吐粉红色泡沫痰,需要立即入院急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行动乏力、动则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状,除常规西药治疗外,中药芪苈强心胶囊最新研究证实,该药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又可以逆转心衰等病理改变,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近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循证研究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的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美国专家评论指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医药开启了心力衰竭协同作用的希望之门”,英国The Heart.org评论称:“中草药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美国今日医学要闻》也指出:“中药复合物有助于增强衰竭心脏”,该研究被专家评价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慢性心衰患者坚持服用芪苈强心胶囊不仅可以较快的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问:有些患者既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又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如何进行防治?

答:动脉硬化是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基础,心肌缺血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基础,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同时发病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明显增加死亡率,三者同时发生就更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尤其应引起重视和治疗。这类疾病治疗应当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西药给予改善缺血、控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中药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硬化改善心脏缺血,可促进缺血心肌的恢复,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又有改善心功能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又有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如果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或患过陈旧性心梗,又患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上述三个中药,联合用药对一些治疗效果不佳水肿难以消退心慌气短症状不能缓解的患者,多数可起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问:您是中医络病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请问络病理论对身体健康和疾病治疗有什么价值?

答:古代中医讲“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难以治疗的疾病,包括了现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重大疾病。由于历史环境技术条件的限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络病治疗始终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治疗方药,通过30多年的系统研究,我们首次建立起络病理论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研发出用于血管病变防治的系列创新药物。中医特别讲究经络气血流通对健康的作用,所谓“络通气血通,无病一身轻”,减少络病的发生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张弛有度的工作,科学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到未病先防。通络治疗对于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更具有指导价值,我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由8个大学的专家团队参与,主要是研究通络治疗心、脑、糖重大疾病及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有效新途径。络病的发生发展与心血管事件链密切相关,要遵循“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的科学养生防病治病规律,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做好健康管理,经营好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长寿人生。

问:您工作如此繁忙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周二出络病门诊?

答:我是中医临床心脑血管病医生,幼承家训随父习医,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来,始终从事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和有效治疗药物研究。医乃仁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良药治病广行于世是制药业者的追求。尽管应用络病理论研制的专利新药每年有数千万人使用取得良好效果,但有些患者还需要个体化差异化面对面的诊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因此我在河北以岭医院创立了国内首家络病专科门诊,坚持每周二为预约的患者进行治疗,每当看到久治不愈的患者恢复健康时,感觉所有的劳累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以我还会长期坚持临床门诊。

有些患者问,为什么我经常到医院看病吃药,病情还会不断发展和加重?实际上,患者每次到医院看病医生往往针对当时的病情用了一些药物,缺乏对身体状况的系统了解和对疾病的系统治疗,而且有些患者在病情减轻后自动停药,造成病情不断反复和加重,心血管事件链仍在进展和恶化。因此提出“健康需要管理,身体需要经营”的观点,希望患者能多学一些疾病防治的科普知识,了解自己的病程进展,同时最好能相对固定医生进行定期检查和治疗,保留好查体和就诊的病历资料,让医生系统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程度,制定系统的防治方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的健康和生命目标。

4.安全管理需要“五度” 篇四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而“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则是对此方针的又一次态度重申和外延延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各建设、监理、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要把“安全生产月”活动引向深入,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用“五度”抓好安全管理,保障工程建设安全。

认识上需要“高度”。抓安全要打好“观念战”。牢固树立“安全是天”、“安全第一”、“安全发展”的理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动摇。安全是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才能追求至远价值,创造至大财富,实现至高利益;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工作要有如履薄冰之感,需破除“小安则满,偶幸则安”的狭隘思想,居安思危,把“我要安全”成为企业、项目的自觉追求;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安全就是速度,安全就是效益,发展需要安全,安全成就发展。

管理上需要“广度”。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如人与物,体系制度与投入,教育培训与技术等。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全面的、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全视野、全网络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铺好“全球网”。安全工作不怜悯“一万”,却独钟“万一”,哪怕你只有那么丁点的疏漏、须臾的麻痹、偶存的侥幸,都可成隐患之因,事故之果。一次次生命的代价已反复印证了这个道理。因此,在安全工作中,要让管理触角伸入到所有领域,触及至各个层面,遍布于每个角落,确保无盲区,实现全覆盖,产生“蜘蛛”效应。

防控上需要“密度”。安全管理常识告诉我们,安全工作应筑好“防火墙”,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和厚实的链条。机体中任何一处或链条上任何一环的受损、缺失、断裂,都将埋下祸根,隐患就会潜伏其内,如不及时排除,易成恶患,殃及生命。所以,安全工作在铺下“满天之网”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防控的“细度”和“深度”。细看每根链条,实查每个环节,治理每处“鸡肋”,立补每一漏洞,建立严密而稳固的防范体系。要有一种“防范未牢心不宁,预控不稳食无味,漏洞没消寝难安”的精神,切不可“防而有疏,控而存虚,消而留漏”。

措施上需要“力度”。抓安全工作应当用好“措施牌”,做到“零容忍”。一是要“严”字当头。制度严,管理严,措施严;二是要“韧”字为先。隐患尚存,不言收兵。要把隐患消除在苗头之时,遏制于萌芽之中,泯灭在将发之际;三是要“狠”字立行。出实招,使好招。做到:

措施未落实不动工,危险未彻除不复工,场况未弄清不收工;四是要“恒”字始终。安全工作,不只凭一朝之力,一时之功,一夕之劳,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建长效之策。

氛围上需要“浓度”。要建好“文化园”,注重安全文化基础建设,确立企业良好的安全价值理念,把安全文化纳入到企业安全管理、项目安全管理之中,溶入到每个员工的心田,渗入到工作生活的每个细节。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无奈;多一些熏陶,少一些麻醉;多一点警醒,少一点沉睡。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符合工程建设项目特点的安全文化体系,营造一种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烈”氛围。

5.安全管理需要常升级 篇五

时下,升级一词广为流行。杀毒软件常升级能起到防范病毒的作用,网络游戏常升级能使游戏越来越精彩…。由此,使我联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随着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深入,设备结构逐渐更新,给传统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一.要在安全理念上常升级。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我们在安全管理上依旧采取原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思维模式,必然会跟不上节拍。定要树立超前防范意识,善于在精细化管理中分析和发现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找出安全管理中潜在的隐患和危机,并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其二.要在技能素养上常升级。目前,公司引进了许多新设备,这也给我们的设备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精通设备结构、原理和必须的安全操作规程,摸不透其性能、脾气,温顺的机械就可能变为肆虐的烈马无法驾驭,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上岗前进行一系列的专业培训,筑牢安全防范的“铁网”。

6.管理者需要思考什么? 篇六

“‘思考’和‘沉思’这两个概念,似乎并不容易使人联想到管理者,当然,每位管理者需要不断思考,但一般而言,人们希望他们迅速完成思考,以便做出决策并贯彻执行。事实上,高效的管理要求两者兼备:既能够周密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又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并付诸实践。”这段话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为赫尔曼・西蒙的这本《思考力》作为的推荐序的开篇语。

思考(Think)对于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IBM公司的创始人在公司的每个角落都树着个"思考"的标牌;从《思考力》的中文译名,也可以看到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思考是一种力量”。但管理者到底要思考些什么?简单的回答是,什么都要思考。无论是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客户服务,还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大桶的每一块板”都不能太短。(“木桶理论”的比喻其实并不准确,太机械了。)那么,在这些因素中,有没有更重要的因素呢?赫尔曼的《思考力》谈了企业的很多方面,如知识管理、创新、电子商务、顾客定位、执行力等。而我认为,对“思考”而言,可以“抽象”出三项最需要思考的因素:价值观、(知识)创新、和战略。需要强调的是,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知识。我所理解的思考就是在实践中的思考――边实践边思考,以实践促思考;而“思考是为了行动”。

(另一方面,与此相关,企业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是:一、创造客户;二、创新。德鲁克的两个要素中,“创新”在上面的三个最需要思考的因素中,我也将它列在第二位;而德鲁克的“创造客户”,开个玩笑,这是无须思考也必须知道的――没有客户,企业根本无法生存。就象不需要和创业者谈"执行力"一样,没有执行力,企业也根本无法生存。)

1、价值观第一。我常说一句话,“所有的成功,都是价值观的成功”。价值观就是“你想要什么”。马云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重要的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这不是管理问题,而是 “元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哲学问题。)如果从“元管理”的因果关系上说,价值观往往是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顺便说一下,和价值观极其类似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使命感”――这是一种为了目标和价值观可以“献身”的勇气和决心,不只是“思考力”的问题。成就大事业者,往往既要有“成功的”价值观,也要有“使命感”。

赫尔曼在书中所讨论的价值观是“满足股东价值”。这个概念是由AlfredRappaport在1986年提出的。他建议,将追求股东(Shareholder)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后来的企业实践,让人们走得更远,现在广泛的共识是,“让所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价值都最大化。”所谓“利益相关者”,更广泛地包括了 “股东、经理人、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等,在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相关者。“所有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基本上是一个悖论。因为在某个短期、或某个局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是需要博弈的,不可能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还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平衡。

那么,企业的价值观如何向每一位员工传达,并使之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呢?赫尔曼认为,“这是演变,不是革命”。对于经济生活来说,演变比革命要典型得多。在“革命的空话”后面隐藏着什么呢?前面是时髦用语,后面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位企业管理方面的思想家Theodore.Levitt也认为,“要获得成功,主要是靠认准正确的事情,并且每天积累一些不值得庆幸的小进步。”这是很好的管理行为。

2、有知识,才有创新。我这么写的目的是想表达一个观念,“所有的创新都是知识的创新,创新就是创造知识”。(赫尔曼不如我研究的深入,他没有达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归根结底就是“知识的创新”。我同著名的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对话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中国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非常强,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思想,中国经济的成功,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使得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初步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既然是书评,那我们“就书论书”地“评论”:赫尔曼在“知识论”相关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入。而不理解“什么是知识”,我认为就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创新”。按照著名的知识论研究者博伊索特(《知识资本》)的分类标准,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因此,创新就是无论在产品、制度、服务方式或组织上,企业以一种新的知识在创造。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曾说过,“未来的财富属于有智慧的人”。未来学家托夫勒,也在区分了“武力、金钱、和知识”三种权力来源之后,明确指示出,知识才是未来最具优势的王牌。在现代的企业战争中,知识能力处于劣势的一方毫无机会,无论他们投入多少兵力。(顺便再纠正一点,赫尔曼只提及“Know-How”是知识;其实知识还有 “Know-Why”和“Know-What”。)

赫尔曼对“组织学习”的理解还是较为深入的。他正确地指出,“普通知识管理中很少有负面知识,但通常这方面的知识比正面知识更重要。我将这些从失败、错误还有亏本中获得的知识称为‘负面的知识’,而人们从失败中从比成功中了解到更多规则……”学习,也还是一个实践问题。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就系统研究过科学发现的认识论问题,他明确表示,“人们从错误中比从无知中,更容易发现真理。”这可以简单点理解为,“错误”就在与真理的“相反的”那一面,而“无知”却是提供不了认知方向的。另一方面,人的行为决策不全是理性的;人类理性是非常可怜的,只认知了非常小的一部分真理,“‘失败’因此成为‘自负’最好的老师”(林永青语)。

3、关注战略。“没有人能够预测最终结果,这个世界充满着变化,这是东方人的视角。” 是的,在这个原因下,企业需要战略。“战略就是朝向既定目标,同时应对变化的途径或方法;战略是非常具体的制度化知识。”(林永青语)。在管理学界,谈及战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麦克尔・波特的战略理论。波特的确在竞争战略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经济学分析,但是波特的研究并未涉及“变化”。――“时间”是最有历史属性的,而波特的时代,比当今的时代“安静”得多。

赫尔曼的《思考力》提到了“变化”,但也没有给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许,针对“变化”,人类的理性是不可能给出意见的。况且,“当前的商业环境,已经是天文级数的复杂性了!”(比尔・盖茨语)。“极端的复杂性”和“极端的速度”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两大商业环境特征。还有,中国人爱说“以不变应万变”,从哲学上讲,无懈可击,而从管理应用上看,并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地,马克思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具实践意义。《思考力》所强调的就是不断深入的、具体的思考。而如何具体?如何分析?这就是“知识能力”的问题了。

谈到战略的要素,赫尔曼经验性地提到以下这几条。(赫氏是德国人,但他的研究方式更像美国式的经验主义,而不是德国的思辨传统。)

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其实说的是价值观,不再重复。

②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这说的是“专注”。波特也有同感,“战略的核心,就是选择出不需要做的部分。”专注的原因也很简单,企业的时间有限,资源也有限。

③做一些新鲜尝试。战略总是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在试图证明战略存在的合理性。(“看来追求价值观,的确需要勇气”。)而大量的经验数据表明,“战略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模仿。”只有创造力,才是战略的原动力。美国人说,“找出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和他们做得完全不同。”

④将外部机会和内部竞争结合起来。这是赫尔曼认为他对以往管理历史的一个纠错。简单地说,就是外部机会(竞争战略、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等)与内部竞争(经验、核心竞争力、精准管理、流程再造等)不能分割,也不能片面化。

⑤坚持到底。米开朗基罗有句名言,“天才总是有忍耐力的”,我们可以将这句话改为,“战略总是需要忍耐力的”。上面我们谈过“战略是与众不同的”,很自然的逻辑结论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困难的。

⑥战略是包罗万象的。我更愿意说战略是“整体论”的――战略不是长期和短期的对立,也不是高层和基层的对立,也不是集权和分权的对立。克劳比塞维茨在他的名作《战争论》中说,“要将战略一词放在一个实际的语境下去考查。”最后,战略是与具体企业、具体员工的执行力“强相关”的具体战略,这应当是常识了。

★ 体育课训练体会

★ 科研训练体会

★ 行规训练体会范文

★ 德鲁克名言

★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 教学技能训练的体会

★ 部队防范训练事故体会

★ 管理者演讲稿

★ 重塑管理者心得体会

7.管理思考需要更多的角度 篇七

以下这个案例, 来自潘美超老师的博客。潘老师上学期前往思源学校担任中层管理者, 管理经验不足。一个年轻的管理者, 面对管理现象———教师听课记录本单薄, 能有如此思考和表达, 很不简单。潘老师的思考角度是“我们为什么要听课?听课该怎么听?听课记录该记录些什么?”从这个角度思考, 是需要的。不过, 我还是建议潘老师, 从更多角度来思考:

思考1:听课笔记本检查之前, 全体老师是不是都知道这个常规? (不做突然袭击)

思考2:听课笔记本检查之前, 全体老师是不是明白合格或优秀的标准?

思考3:检查之后, 需不需要做一个统计表向全体教师反馈? (按节数或按页码数)

思考4:若要公布检查结果, 需要提前公告哪些比较客观的量化的评比办法? (如按页码数量排序)

思考5:检查之后, 针对比较优秀的听课笔记本, 如何处理才发挥榜样的作用? (如印发或张贴)

思考6:发现老师不积极做听课笔记, 怎样激发?

思考7:发现老师不懂做听课笔记, 如何培训?除了用文字, 除了用会议之后, 还有哪些更好的办法呢?

思考8:本学期的检查结果与上期或前期检查结果, 需要做一个对比说明, 加以跟踪。

思考9: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里, 关于听课笔记本, 有没有具体的要求? (比如每周1节)

思考10:学校有没有为老师的听课提供必要的条件?

思考11:校内听课、校外听课、听讲座、看视频, 这些笔记是否等同于校内听课?

思考12:校内外参加各类会议, 做会议记录是否等同于校内听课?

思考13:校领导的听课笔记本与教师的听课笔记本有没有质量区别?

附:潘老师博客原文

由期末常规工作检查所想到的

现象:学期工作进入尾声, 我们再次进行常规工作检查。这是本学期进行的第四次常规工作检查。期末的检查重点是教师的听课记录。此次检查了含校长在内的125位教师的听课记录本。许多老师的听课记录仅仅是简单的流程记录, 没有记录对课堂的点评和思考。总体情况中学部要比小学部好得多。

检查的情况反映出大部分老师存在着听课不知“听什么”的问题, 许多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虽然大部分老师的听课次数都达到要求, 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听课?听课该怎么听?听课记录该记录些什么?

听课是教师进行自我培训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明确听课是“我要学习”, 而不是“我要完成任务”, 那么听课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现实的教学中, 我们身边的常态课也许乏善可陈, 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省小语研究会会长邢益宝校长说:“一节课, 看到它不足的地方很容易, 看到它好的地方才难。”假使我们看不到好的地方, 但能看到不好的地方再来对照自己, 提醒自己改进, 那听课也是有意义的了。

我们也常常发现, 一堂再好的课, 即使听的时候热血沸腾, 但如果不记录, 我们很快就会忘记, 回忆起这堂课, 除了一个“好”字再也没有其他。所以, “不动笔墨不听课”, 听课做记录很有必要。

那么记录该记些什么呢?

一、记精妙之处。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 当然是要记课堂的亮点、精妙之处。比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教师善于诱导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智慧之处;或者是执教者精彩的课堂语言, 巧妙的过渡语等等。记下了人家在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点, 留着我们课后细细品味, 慢慢揣摩, 然后印证在自己的课堂, 久而久之, 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二、记不足之处。人无完人, 课无完课。一堂课, 不管执教者如何精心准备, 总会或多或少出现纰漏和失误。对于不足之处, 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同样的, 留在课后细细思忖, 吸取别人的教训, 提醒自己的课堂, 不犯相同的错误,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站在他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提高教学水平。

三、记疑惑之处。听课要带着学习的心态, 也要带着批评和审视的目光。听别人的课堂, 发现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 打个问号, 再反思商榷。课后再与执教者讨论,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8.健康需要管理 管理促进健康 篇八

健康是一种资源,需要好好管理。

早在1948年WHO成立时,宪章中就定义:“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精神和社会和谐的美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1986年首届健康促进国际会议又指出:“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既然健康是一种资源,凡是资源都是有限的,不管理,资源就不仅不能满足我们的重点需求,还会造成浪费。有些人很早就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很好的管理它,活到百岁,仍然鹤发童颜,精神奕奕。有些人不珍视健康,四五十岁就病入膏肓。而造成如此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和习惯,占50%。另外,遗传因素占20%,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总和占20%,医疗因素只占10%。

什么是“健康管理”?

全面的健康管理体系,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一系列措施。也就是发现健康问题——认识健康问题——解决健康问题的过程。

康成君健健康管理中心

特设私人医生团队,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中心依托康成深度体检,以国际标准的专业服务模式——预约制、会员制、私人医生制,为社会各界精英提供私密、专业、系统、持续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的部门。客户体检完了会呈现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状态,健康的客户有继续保持健康的需求,而亚健康和疾病客户,他们更有后续疾病治疗的需求。

针对不同需求,康成君健健康管理中心网罗国内、省内各专业知名专家,成立专业健康管理团队,推出私人医生服务,开辟中西医合璧特色之路,旨在向社会精英人士提供私密、专业、系统、长效的私人医疗保健服务。其中,私人医生模式以团队式概念呈现,私人医生、中医专家、健康管家、运动专家、高级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这些人专业为一个客户服务。在服务方面,从体检开始,给出解决方案以及跟踪管理客户身体状况;在治疗疾病方面,推行高端全科医生服务,帮你找到适合的医院、适合的专家,提供就医绿色通道,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形成完整的医疗服务链。

终身健康管理档案 会员专属私人医生可与会员进行深入沟通,根据既往史、家族史、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规律等,为会员建立基础健康档案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客户的健康档案同时提供完整的分析数据。所有档案都将进行绝密保管。

精准个性化体检 私人医生将会根据会员个人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行为危险因素、职业等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会员量身定做最佳体检方案及安排最尊贵的体检服务。

专属健康管家服务 根据会员的健康档案,专属私人医生团队将做出详细的身体状况评估,再制定详细的健康促进方案,专属健康管家将帮助会员掌握正确的生活习惯,依靠综合医疗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如医学促进、膳食规划、运动调理等提高生命质量。

合理膳食与营养素补充 高级营养师将根据会员的身体状况、工作强度、饮食习惯等制定出最合理科学的膳食搭配建议,让会员从每天的饮食摄入当中获取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让均衡的饮食成就你健康的体魄,投资健康,从饮食开始。

医疗绿色通道 可与合作的三甲医院为会员代为就诊预约、专家预约、优先安排住院、优先安排手术等专项服务,让会员尊贵享用优质医疗资源。

就诊陪护服务 专属健康管理师将为尊贵的会员在就诊期间进行院内全程陪诊服务,从挂号到就诊,包括所有的检查、治疗项目,并代为交款、取药以及办理有关的各种手续;就诊中,协助与主治医生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协助解决可能的突发意外情况;诊治后,详细传递医生的吩咐、详解病情和注意事项。

功能医学检验 采用更科学的功能医学检验,为客户预测未来5到10年间可能发生的疾病!功能医学检验是评估器官功能而非仅器官病理,实现早期从源头上了解疾病隐患,通过改善并维持生理、心理机能的平衡,对诊断和治疗慢性疾病、健康管理和防止器官功能老化等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功能医学的检验以人的基因、环境、饮食、生活型态、心灵等共同组合成的独特体质作为治疗的指标,而非只是治疗疾病的症状。

康成君健国际健康城

汇集价值数千万元的国际顶级健康体检和健康促进设备,凝聚了200余名国内外资深医疗与健康管理专家,创新中西医结合之路,打造健康信息云平台,每天仅为50名人士提供深度定制的健康体检、评估及健康促进服务。提倡五维俱全的全面健康管理格局:以医疗保健为主线,形成“医(医疗)、体(运动)、食(营养)、健(保健)、神(心理)”五维并举、全方位维护健康的格局,涉及健康生活方方面面,多管齐下,实现持久健康。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的课程下一篇:实数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