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_史铁生散文集

2024-11-13

史铁生作品_史铁生散文集(精选12篇)

1.史铁生作品_史铁生散文集 篇一

看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来读了《史铁生作品精选》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可谓是史铁生老先生毕生所作中的精选。全书有五个部分组成: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剧本卷,书信卷;更是精彩纷呈,不过最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散文卷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对着从小生长的地方的眷恋的表达啊!其中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更是让我有所伤感。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表达,《合欢树》篇符更是短小,却又强有力地表达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母爱。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他不知还能干些什么,最后确定了写作这一条道路,那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头上也开始有了白头发可母亲却从未放弃过,更是将所有心思放于此。总找来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又或者是洗,敷,熏,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可结果还是那么残忍,上帝还是没有眷恋“我”更是再一次治疗中差点失去性命,母亲放弃了,当她发现了“我”在写小说时,就如要治疗“我”一样的充满希望……母亲在为“我”寻找工作时,种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后母亲才知道这是一颗合欢树,很是高兴更觉得是个好兆头,现在的合欢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母亲却不在了……

而合欢树不仅是一棵树,它是母亲对孩子能够幸福的寄托,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更透过这篇短小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也更因为母亲这般细心的倾心的照顾,使他没有被这残忍的生活所打败,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时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时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的遗憾故意掩饰成平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作者更从这告诉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们也一定要坚强的站起,因为你的身后不只有你一个!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可这并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们要不断的加油,让为我们不断付出的父母能够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却又是最辛苦的……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最大的回报,让那些爱我们的人能够看见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像作者,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母亲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即便我们做不了太大的回报,但理解会是对他们爱的最好回应!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奶奶的星星史铁生读后感

2.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3.关于史铁生名言

4.史铁生语录集

5.史铁生语录

6.史铁生《恋人》原文

7.史铁生名言汇总

8.史铁生语录整理

9.诗歌作品精选

2.史铁生作品_史铁生散文集 篇二

史铁生自从上个世纪末创作作品以来, 其特殊的个体经验和宗教反思赋予其作品别样的美学深度。在他作品的国度里, 字里行间凸显出了对命运的追问和生命意义绝对存在的肯定, 以及对人的困境的多种可能性透析, 同时作品中也建构了基督教的理想。虽然史铁生表明自己并没有皈依任何一种宗教,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 但我们通过他的作品, 很难忽视基督教在他的思想中所占的位置以及作品传达出的基督文化的气息。作者内心哲思中的对基督教神性的感悟, 预示了其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融合。

一、原罪与残疾

原罪观是基督教核心教义之一, 《圣经》旧约视普世之人为罪人, 就是每个人生下来便是带有深重的罪孽。罪的含义即“含有逾越, 违犯……违背, 不守神的律法偏离神的道, 陷于一种悖逆的状态的意思” (2) 。由于人与生俱来的罪就注定要受无尽的苦难, 接受惩罚, 接受神性的试炼。

在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随笔中, 他曾多次提到, 上帝赋予人类的两件东西其一就是残疾其二是爱情。“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 残疾是属物的, 是现实” (3) , 而“物质性永远是一种限制”。如果说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话, 那么在史铁生看来这种原罪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残疾”。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上帝所赋予的残疾 (原罪) 中, 这种人力摆脱不掉的“残疾”使得人永远处于生存的困境中, 各种各样的困境织成一张苦难的网。追溯史铁生的过往, 他的残疾最初带给他的只是痛苦与绝望, 他不明白为什么上帝把厄运偏偏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正如《圣经》记载中的约伯一样, 上帝允许撒旦把善良、正直的约伯的全部夺取之后, 又使他全身长满了毒疮。约伯最初的状态是痛苦和申诉, 他质问上帝为什么要带给他苦难。现实生活中的史铁生在深刻的反思与追问, 最终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接受残缺和苦难, 接受上帝的存在。

结合史铁生的作品, 主人公之一大多是一个残疾青年,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和史铁生的自我关照和自我体验的指涉有关, 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他在有意向人们揭示人类的残疾 (原罪) , 以求寻找突围的途径。小说《原罪宿命》中开头作者就做出了铺垫, 对这个故事的真确性, 不必过于追究, 不妨权当作是曾经进入了他的意识而后又合着他的意识出来的那些东西。寓言式的故事富有浓重的神话色彩, 十叔年纪轻轻就得了高位截瘫, 整日躺在床上, 陪伴他的只是挂在墙壁周围的镜子里映照的“白楼”世界。从小说题目就能感知作者的寓意, 十叔的残疾 (原罪) 限制着他的行动和自由, 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从镜子里看外面的世界, 想象外面的人和事, 但对生活仍给予了信心和希望。作品结尾处暗示了希望, “总会找到的”。认识自己的残疾, 但永远要保持希望, 这才是信者之路, 只要希望在, 信心在, 人类就能达到永恒。

小说《宿命》里的主人公莫非, 是个本来要出国的上进青年, 但恰巧就是后来的那一秒钟的变故, 使得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他后来的回忆中发现改变他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一声狗屁。上帝总要给人性设置下最原始的限制和阻障, 正如史铁生所说的命定之路, 往前看有多数种可能, 可回头看却发现命运之路只有一条。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上帝论中, 神学家阿奎那曾提出过宇宙设计论的论证, 宇宙所呈现的奇妙的和谐, 有规律的秩序背后必有一位全知全能全善的设计者按着其目的而做出的这些安排。在此意义上, 小说结尾就有了这样的安排:“上帝说世上要有这一声闷响, 就有了这一声闷响, 上帝看这是好的, 事情就这样成了, 有晚上有早晨, 这是第七日以后所有的日子” (4) , 人皆陷于原罪中, 根本无力自救, 上帝的旨意和安排我们不能抗拒。从第七日之后, 伴随着人类存在时间的展开, 上帝用他那一双爱的眼睛关照着世人的罪, 设置种种限制来惩罚, 此番过程就是人类的宿命。

二、救赎与爱情

基督教教义的救赎是“基督怎样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的问题” (5) 即世人从罪的捆绑中得到解救, 而重获自由。“原罪说本身必定要导向救赎的希望, 导向一种出路”, (6) 史铁生笔下的救赎和出路就是对残疾的补救, 即信仰与爱情。正如他在《答自己问》中这样说“他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 他是在向外的征战屡遭失败之后靠内省去猜斯芬克斯的谜语的, 以便人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他天天都在问, 人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要到哪儿去”, (7) 人类陷入对生存状态终极的追问中, 人性的残缺引发了对上帝的思考和对话。海德格尔认为“所有的追问都是寻求, 任何寻求都得接受所寻求之物事先对它的引导”。 (8) 史铁生对生命意义和人性残缺的追问正是在上帝的引导下进行的, 以寻求一种最终的解脱之路。终极的追问和关怀终究要与信仰相遇合, 既然人生是无穷的苦难, “因此信仰就可能有了非同凡响的方向”。在史铁生看来, 真正的信仰并不是什么福乐的许诺, 如果信仰是为了福乐, 那就是一种行贿的信仰。同时, 不断的苦难正需要持续的希望, 要保持希望, 这才是信者之路, 才是救赎之路, 史铁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样的信仰之道。即便他活在人生的苦难中, 仍认为得到人生就是“得到了一个快乐的过程”,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从哲学意义上, 惩罚并不是放弃, 恰是仍寄予某种希望, 这就是悔改。恰如史铁生所说, 耶稣只不过是要强调:罪, 既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 那么忏悔对于每一个人就都是必要。

“基督教复活信念的确立, 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历史图景, 以安置人生的意义和希望”。 (9) 史铁生曾在散文里提到“爱情属灵, 是梦想, 是对美满的期盼, 是无边无限的, 尤其是冲破边与限的可能, 是残缺的补救”, (10) “也许, 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 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 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11, 因此在史铁生的作品中爱情置于至高无尚的地位。不论是《我之舞》里面的老孟, 还是《礼拜日》里的天奇和小堃, 都在孤独的追寻着爱情, 寻找着对方。爱的无限美好在激励着人性最深处的力量, 生命的原始和淳朴是宇宙中最原始的构成。基督教文化特别强调爱情、歌颂爱情, 赞美对妇女的礼让和崇敬。“博爱是理想, 而爱情是这理想可期实现的部分, 因此爱情便有了超出其本身的意义, 它就象上帝为广博之爱保留的火种, 像在现实的强大包围下一个谛听神谕的时机”。12爱情得到了格外的赞美, 这是人类与上帝对话的机会, 也是对神性的寻觅, 以发现人类生命的意义和重量。

20世纪文学的作家群中, 史铁生以其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和终极关怀, 发现了人性的残疾, 这种残疾始终伴随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这种哲思式的追问使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审美意蕴。通过以上的叙述, 我们可以发现, 史铁生通过对自我关照和自我指涉的反思追问, 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限制根本意义上是我们的原罪, 这样的惩罚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但他并不因此悲观绝望, 原罪说注定有救赎的出路, 他找到了永恒之路, 即爱情、信仰、希望, 人的一生就是希望的一生, 爱的一生, 信的一生, 奔向天国的一生。史铁生的思考实质上也为我们人类现代的存在困境找到了出路。

摘要:史铁生的作品中凸显了基督教的原罪观, 如果说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话, 那么在史铁生看来这种原罪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残疾”。这种残疾即人性的限制与阻障, 注定了人要遭受种种的苦难。他笔下的救赎就是对残疾的补救, 即充满着爱情、信仰、希望之路。

关键词:史铁生,原罪,信仰,爱情

注释

1王晓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2006年, 第2页.

2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 第108, 105页.

3史铁生.活着的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 第10页, 18页, 25页,

4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2集, 第304页.

5叶秀山, 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凤凰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39, 41页

6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小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320页.

3.浅析史铁生作品中的“自救”意识 篇三

【关键词】史铁生 自救 接受现实 三重困境

在21岁那年坐上了轮椅的史铁生,从众生喧哗中回归内在的心魂,用自我生存的记忆与印象重构他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重构了他的人生信仰。作为个体,不可避免具有的局限性导致截瘫之初的他也陷入了精神的绝望,随后他在与地坛的朝夕相处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这一体验带动了他信仰的重建。

一、从精神的绝望中出走

截瘫初的史铁生脾气异常火爆。人生在世,存在许多偶然性,而时间的线性流逝则决定了偶然所致的必然无法改变,个体在世状态的脆弱性因此凸显。史铁生因截瘫被抛入命运深渊,正如他的出世实则也是被无预备地抛入人间。在一个鲜活生命的面前,生存境遇的裂缝被放大,以致成为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重担。

在《来到人间》中,他阐释了人生来便被无情“抛”入人间的状态。罹患“侏儒症”的女孩正像史铁生的夫子自道:“一个人快要死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安慰他……对一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呢……你能知道这个娇嫩的肉体和天真的心灵将来会碰上什么吗?” 史铁生也正如此,他不知道自己将要碰上什么。

对截瘫青年来说,成为与正常人严格区别的残疾人,意味着被彻底隔离,肉体上的区别将演化为精神到社会身份的一切差别。这种旁人无可救助的痛楚,会彻底激发心灵的孤独。作者只能用被击打得近乎破碎的精神独自面对,期间将是漫长的痛苦。

在《我与地坛》中,他通过对母亲的回忆,在充满忏悔的文字中发掘了彼时的他经历着的痛苦:“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除了应对心中满溢的孤独,他同样面对一个最迫切的问题,那便是无数哲人思考的生之意义。失去行动能力的他该如何创造价值满足自我需求,他的道路是写作。用写作收获世人的肯定,进而获取生存的凭借,史铁生通过写作将视角转入内心,探求生的意义。写作是为了活着,而史铁生通过写作,开始从绝望中出走。

二、接受现实,将幸福投注于过程

史铁生在地坛的独处,对生命意义以及死亡有了新的感知。死亡只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将自己从截瘫之初面临的绝望处境中拉出,消解了死亡在他心中所制造的虚无感。史铁生思考的“生命的意义不再与历史的或形而上的终极目标发生关联” ,是立足自我的生命体验,思考并解答“存在或毁灭”的命题。

史铁生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怎么活下去?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中用逻辑上的归谬法论证了幸福与痛苦必然相伴相生的必要性,从而否决了人生没有痛苦则将更加幸福的伪命题。

他通过一系列对来世的“好运设计”暴露了这种设计内部的阴影:“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 人生在世,必然会因为各种不如意而引来坎坷与挫折,而也正因此反衬了幸福的难能可贵。

史铁生最终论证出人类永远无法单纯拥有幸福,因到最后,人类终将面对死亡,所有的幸福被一笔勾销,在那种处境中人将遭遇彻底的绝望。形上终极的幸福无法从他的生命体验中产生,能产生的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刻哲思。

史铁生在这种哲思中发现:“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 面对荒谬的存在,将目光投注于生活过程的每分每秒,选择将其转化为人生创造的动力,“怎么活下去”的问题便得到了解答。

三、困境中自救,获得皈依

解决了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史铁生试图解决靠什么活下去的问题。在《原罪·宿命》中,史铁生向读者展示了宗教与科学的博弈。“原罪”部分围绕十叔与阿夏父亲对未来的认知展开叙述,十叔认为人总要信仰一个神话;而在阿夏父亲的认知中,即使面对世界末日也仍认为人类可以借用发达的科技逃生。最后阿夏对父亲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盲目?什么是科学依据?阿夏父亲无言以对。

一条茄子,一个无心的碾压,一场意外车祸,意外地压断了“我”的脊髓,所有美梦在那“万恶的一秒钟”内烟消云散,世界没变,但人生轨道已然改变。人生因无可预知的偶然而导致的灾难在肇事者的身上找不出应该责罚的理由,灾难的承受者如何宣泄内心的苦痛?在《病隙碎笔》等散文中已经有了探讨。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领悟到面对既成的事实,我们唯有选择承受。但正如人的脊髓十分脆弱一般,这种承受也容易导致人的崩溃。于是,我们需要自救,即 “上帝只救自救者”。

在史铁生看来:若人人幸运,则世界这幕戏剧亦不會好看,上帝没有给予幸福的许诺,但是给予使众生“在苦难极处亦不可消失的希望”。 上帝无法许诺幸福,但却使众生保持信心。这信心便是承受苦难的凭借。

史铁生一手伸向上帝,伸向了自己所能依偎的外在精神;一手伸向内心,在自我与上帝间寻找到了使自己获得独立的信仰。正是联系内心与上帝的信仰使人超脱科学理性带来的认知缺陷,从精神领悟的层面获得自救,摆脱人生的虚无。

结语

史铁生对信仰的虔诚使他感知到了信仰在人与万物之间的联系,他说:“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再,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明月,入目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史铁生的自救之路,正是在于使灵魂永葆健全与充沛,于希望中使灵魂在当下眺望信仰的终极。当人生已经无法拥有一个健全的躯体时,史铁生便将精力倾注于灵魂的锻造。对史铁生来说,截瘫导致的苦难并非是最深重的,最深重的是灵魂因此失去了信仰与希望。而信仰与希望,正是一直支持史铁生实现自救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史铁生《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许纪霖《另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史铁生作品经典语录摘抄 篇四

2)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史铁生《我与地坛》

3) 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因为你渴望亲近群体,渴望他们的接受。你害怕被群体驱逐。因而你是孤独的,你是独特但孤独的心魂。生来如此。生,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史铁生《务虚笔记》

4)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重于看见了路。——史铁生《病隙碎笔》

5)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

6) 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史铁生《爱情问题》

7)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的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史铁生《命若琴弦》

8) 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史铁生《灵魂的事》

9)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淹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10)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史铁生《命若琴弦》

11) 忘记和不曾察觉的事,等于从未发生。——史铁生《务虚笔记》

12)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出戏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史铁生《我与地坛》

13)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我与地坛》

14) 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心魂的酣畅表达,是要以艺术的真去反抗现实的假,以这剧场中的可能去解救现实中的不可能,以这舞台或银幕上的实现去探问那布满于四周的不现实。——史铁生《病隙碎笔》

15) 彻底的圆满只不过是彻底的无路可走。——史铁生《病隙碎笔》

16) 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史铁生《病隙碎笔》

17) 就像输惯了的赌徒把屡屡的败绩置于脑后,输光了裤子也还是对下一局存着饱满的好奇和必赢的冲动。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史铁生《灵魂的事》

18) 人不能没有爱,尤其不能没有所爱。不能被爱固然可怕,但如果你爱的本能无以寄托就更可怕。假如不能被爱是一条黑暗的小路,燃着爱的心还可以照耀着你前行,但倘若全无所爱,便如那绵绵的秋雨,把你的生活打的僵冷。——史铁生《命若琴弦》

19) 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不必拖延的事呀?——史铁生《我与地坛》

20) 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史铁生《务虚笔记》

21)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史铁生《务虚笔记》

22) 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史铁生《务虚笔记》

23)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史铁生《我与地坛》

24)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史铁生《我与地坛》

25)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26) 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史铁生《务虚笔记》

27) 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史铁生《我与地坛》

28) 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我与地坛》

29) 科学的要求是真实,信仰的要求是真诚。科学研究的是物,信仰面对的是神。科学把人当做肉身来剖析它的功能,信仰把人看作灵魂来追寻它的意义。科学在有限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信仰在无限的存在面前虚怀若谷。科学看见人的强大,指点江山,自视为世界的主宰,信仰则看见人的苦弱与丑陋,沉思自省,视人生为一次历练与皈依爱愿的旅程。——史铁生《病隙碎笔》

5.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 篇五

细腻的心情,深沉的联想,打动着一个个在这个社会沉浮的人,心灵得以有半刻的宁静。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6.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六

可是,他的妈妈呢,那个经常被史特生记起的妈妈,那个在史特生出门时默默静望的妈妈,半生凄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运所戏弄,谁又能够抚平她的伤口,史特生说也许就是因为他妈妈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许这算是一种安慰吧。

在地坛里,史特生见证了许许多多的人,这些人也许是偶然经过史特生的世界,对他投以一瞥,却把半生呈于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运动员在短跑生涯即将结束时被发现有天赋,日日歌唱的小伙子也不见总踪迹,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迈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运总是喜怒无常,休论公道,这些在地坛中与史特生相遇的人们,也许在半生过后,会带着命运的馈赠回于地坛吧。可是,谁又能知道呢?

7.念史铁生抒情散文 篇七

用一个二十多岁的心来阅读你一生的感悟,其中能领略多少全凭“造化”二字。――题记

今天是的最后一天,距你离去的时间已经正好四年了。本来计划好将在的第一个月里,去北京地坛仰望你曾在那留下的车辙。但因同伴临时改变主意,如此,计划只能推迟。多少是有些失望,不过我想有你文字的地方便是你存在的地方,这样想来便也就释怀了。

接触你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于是我便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第一次相识的地方便是在地坛。那是上初中时候的事了吧,我脑子一向不太好使,所以对此真是记不清楚了。

只记得当时对“史铁生”这个名字有过思考,在读到你的简介时,你应该还记得别人给你写的简介吧。其中有一句便是“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于是在那时我便像一个哲学家似的开始思考,然后觉得你的这个名字别有意味。当然对此你自己也曾调侃过。

本来觉得这是写给你的一片纪念文,所以怎么也得写写我从你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就是心得,然后抒发一下对你离去的惋惜。可写时却发现那些东西虽然是你辛辛苦苦的写出来的,当然我也是认认真真的读过的`。

可真正想要让我再重复一遍时,我脑子里竟是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起。而对你离去的惋惜,我是觉得人早晚是得走这一步的。如此一来,倒不如我写一下自己的独白,然后你像我看你写的独白那样,让我们一起把各自的独白变成沟通。

当然也许今天你会收到很多人的纪念,当然也许你也会收不到。毕竟对于那个世界的事我是不知道的,套用最近流行的话语就是: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知道那个世界是怎样的了吗?

于我,我希望在那个世界你是一个最为普通的人。也许就像你说的,说不定那个世界没有腿的人才是正常人,有腿的人才是另类的人,也说不定那个世界有三条胳膊的人才是正常人呢。嘿嘿……但不管怎么说,我希望你在那,只是一个最常见的人,也许有些用词不够准确,因为我没有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去翻《辞海》。

但我想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吧。当然我并不是说你在这个世界不是最普通的人,我只是想你可以不用活的那么艰辛。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你身体必定是好了。于是我便希望自己能有幸与你共饮几杯酒,让我知道什么是无话不谈的舒畅和一醉方休的痛快。

在写这篇纪念文章时,我一直在想用“你”这个称呼是不是显得不太尊重您,又或者以我的年龄然后自作主张的称呼您是我的朋友是否显得过于亵渎。可我不希望自己仅是一个只能倾听您的话语却不能与您沟通的粉丝。所以在此冒昧,请您谅解。

我的年龄怎么说不大不小吧,过了今晚我就二十一岁了,也算是大姑娘了吧。因为我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开始慢慢的往我身上堆积,但说实话我内心却是忐忑不安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承担起那罗列的一份份责任,因为我一直在怀疑自己,但同时也在努力的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

说实话现在的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是处于老了的一群人还是处于年轻的一群人。想想自己有可能也就才走过了人生的四分之一应该算不上老了,可二十年里我却经历了不少事,心智也开始越来越成熟。有时想想自己以前做的事会跟自己说一句:“那时候太年轻”,我想这便是算老了吧。也许归根结底如果我不害怕承担责任,那么我就不怕长大或者变老吧。

因为老了,所以便开始对你说的话有所体会了,“世事无常”这句话我想也是从您身上学的吧。老了便有回忆了,现在想来,当初觉得那么坚定的不可改变的事,最后基本也都被世事无常拿来开了玩笑。不过所幸世事无常的不一定都是坏事,有得必有失嘛。

如今我的生活似乎也已经慢慢的被我拖向了正轨,而且现在还有了一个帮我一起掌控方向的人,所以真的很幸运。虽然不知道那个人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弃车而逃,不过用活在当下的话来说,那是未来的事而且即使我担心也不能改变什么,所以倒不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奋力一搏然后再顺其自然。

似乎掺杂了个人的感情了,而这个独白倒是写的也真够长了,说是纪念你倒不如说是跟你发发牢骚说胡话了。不过这不是元旦了吗,总是多少有些心情不知道跟谁说,用纪念你的幌子来引申一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我想这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事了。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你不要介意。

人世匆匆几十载,风雨摇曳几多愁。恰是少年意气时,前途光明一路春。

8.史铁生散文《合欢树》 篇八

史铁生语言: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9.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篇九

这时候就会有一个人站出来抨击你: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他要来洗清他上辈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务并且有欲望而生的。这个说活的人就是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他已经思考过无数多个了,他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会每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下来,还有为什么会转移死的话题来让自己继续拥有着生命。

有可能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在成年之际经历过人生的大劫难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经历过的困苦,比我们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会对生与死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一番见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里,处处流露出他对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鸣。他是一个渴求拥有美好的生命,却同时又不畏惧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思考的伟大作家。

也可以这样说,是轮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铁生,他的创作灵感大部分都是轮椅“赐予”的。只有经历过劫难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劫难所带给他的不行与机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铁生的眼中,那可是极为宝贵的东西。也许在无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轮椅的那一刹那,史铁生仍然是无法摆脱失去双腿带给他的痛苦与磨难,但是在他触动写作灵感的那一瞬间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随之忘却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多大的槛啊,但他最终还是跨过去了,并且在写作领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凭靠着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经历过多少个夜晚冥思,经历过多少次的重写及修改,才能换取一个“作家”名号的。或许他并不在乎这些名利,他只专注于塑造强大的内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广阔无垠的对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写作》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自己呢,为什么写作?先是为谋生,其次为价值实现,然后才有了更多的为什么。”还有“至于写作是什么,我先以为那是一种职业,又以为它是一种光荣,再以为是一种信仰,现在则更相信写作是一种命运。”是的,写作是史铁生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命运。正是因为他选择了写作,所以才没有再去考虑且纠结于自杀,是写作带给他无限的思考和轻松的生活,他热爱写作,并且视它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个地方都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因为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精彩的活着,所以他才会对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无精打采地活着,这才利用写作来充实他的世界,一个属于他和生命对话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与生命沟通的机会,他才会将好的作品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我们众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断地思考、对话和写作间流连穿梭着,可能是因为极少有人去关照他、爱护她,他的作品中才会透露出一丝丝的空虚以及苍凉的感觉。我在品读他的作品时,时常会尝到他的内心既强大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着有人能听听他的诉说,能替他分担一丝苦楚,能理解他内心的恐慌。

《对话四则》中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对史铁生的内心做了个诠释,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内心独白。对话中,史铁生有说过是卓别林大师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别林的乐观和豁达。“要是你正正经经地陷入了绝望,你不妨听听幽默大师的话。当然,使我没去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静气地放弃自杀的念头却是因为听了卓别林的劝,以后很多次都是这样。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场电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个女人想自杀,但被卓别林扮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了。女人很埋怨他,发了疯死地喊:‘你为什么不让我死?为什么不让我死!’卓别林慢悠悠不动声色地说:‘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

就像史铁生在《答自己问》里写的那样,“纯文学是面对着人本的困境。譬如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终归要毁灭,那么人的挣扎风斗意义何在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问题,不依靠社会制度的异同而有无。”这种文学就是史铁生毕生的追求所在,他就像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使者,他是上帝的宠儿,他能够给予人们更多的生存希望。在他的身上可以吸取上帝对生命的诠释。

10.史铁生散文读书笔记600字 篇十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我们此刻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此刻的童年来之不易阿!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理解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11.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篇十一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论文

中文摘要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但是人们依然能从史铁生的作品中,发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对生命对亲情对生活的珍惜。所以,本文就从史铁生的散文开始,从那些人们熟悉的意象和事物开始,一起开始探索意象的旅程?

一、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概述

史铁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两年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插队,却在那里把双腿弄瘫痪了;1972年回北京治疗,没有再回去;1974年进了北京一家街道工厂工作。1981年因病情加重,无法工作,回到家中休养。史铁生在生病之后,开始了写作生涯。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1984年他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连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最早是以小说创作引入注目的,初期小说与暴露“阴暗面”的文学有相通之处。另外就是描写知青生活的,回忆中有反思。由于自身身体的残疾,他也开始涉及与残疾有关的主题,先是对残疾人生存状态的描摹,而后开始进人更为深刻的关于人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的思考。史铁生的小说即带有“散文化”的倾向,而自他1991年在《上海文学》发表长篇散文《我与地坛》之后,他的散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史铁生这些散文,背后都蕴含着极大的内涵,普普通通的事物,在那些优美饱含深情的意象中,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点滴的意象,无数的情感,深情的文字,都像一座座艺术宝藏,等待着人们去走近那意象的深处,去挖掘那些曾经打动人心的情感??

(一)人性温情的守护

正是由于对宇宙意义和人生大爱有了更深的思索,并真正参透了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人生态度也有了进一步的转折,他不仅以一种昂扬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努力活出自身的精彩,同时,他还以一种人间大爱,对自己同命运的人,表现出终极关怀和深切的理解。而这种对人性温情的守护,满溢着柔美和甜蜜,甚至消饵和冲淡了现

实的残酷。比如在《务虚笔记》开篇就是对新生和死亡的描绘。尽管老柏树死了,但两个小孩的出场却预示着永恒的希望和生命的生生不息。在第三章“死亡序幕”里,其思想主题更是多层次、多角度,关于死亡和生存、爱情与残疾、苦难与生命,通过交叉重叠的描写,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二)亲情无价的力量

在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一直以思考著称。而正是由于身体的残疾,史铁生对爱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时随着对自我的反省,他对爱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升华。而伟大圣洁的母爱,则是史铁生爱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以满怀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给予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宁可一个人为孩子承担全部的苦难,那种包容和对孩子深切的牵挂,让人流泪、烯嘘不已。而正是因为这种深刻而坚忍的母爱,才让史铁生在残疾路上,有了独自前行的勇气。并最终在母亲的一去不复返中,获得了生的启迪,着就是史铁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在《合欢树)}中,史铁生再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种母爱,母亲为了治好残疾的儿子,四处寻医问药,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三)生命意义的探索

比如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写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却发现怀揣了“50年”的`念想竟然只是白纸一张时,一下子变得憔悴不堪,迅速衰老。因为赖以生存的目标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奔头,没有了意义。一生在追寻的目标被残酷地证实为空,似乎所有为之奋斗的过程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没用的,然而是不是这样呢?老瞎子最后想开了,他对小瞎子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并且给小瞎子的目标增添到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史铁生通过这则短篇小说在告诉我们他的生存理念:生命享受的是一个过程,人这一辈子,过得去就够了。把很多人难以弃之的“目的”抛在脑后,但并不是说不设目的,而恰恰是要设立一个高尚美好的目的,让自己有动力去为之奋斗,同时却要放弃“必须要有一个结果”的心态,重视奋斗之过程,享受奋斗之快感,体验奋斗

之欢乐。唯有如此,才能在有目的的无目的状态下,不患得患失,心静气顺,专注于整个过程的美好。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要一个最终的结果,就会衡量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和不足,一旦这些缺失和不足是无法更改的,就难免陷入悲愤和绝望中,故他说“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1“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2

二、地坛:精神家园的栖居地

1972年正直青春韶华的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时失去了双腿。面对困难人生的沉痛打击,史铁生也曾经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记录了自己住在医院从患病到确诊这一年的心理感受,写出了一个年轻人在遭受残疾后的措手不及和痛苦绝望。“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我祈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3

然而,凄惨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击垮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在经历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母亲离开这一系列沉重打击以后,史铁生开始了自己追梦旅程,创作出《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的励志散文。,他凭借《病隙碎笔》荣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个奖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选择提笔写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作为一位作家,史铁生无疑是让人尊敬的。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6月版,第364页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6月版,第364页。

12.史铁生散文读书笔记 篇十二

说到《秋天的怀念》,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爱是包容的。“我”因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失去双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爱又是极其容易满足的“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迁就于儿子的母亲,却悲惨地过完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也许史铁生对母亲的爱不仅是怀念,更是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对母亲无比的愧疚,因为他太不懂事了,不懂得自己的痛楚相比母亲而言,太渺小了。

《我与地坛》,这是所有人都不会陌生的一篇课文,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

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有过儿子痛苦的地方,一定有一颗伟大的母亲的心在陪他一起受苦。也许史铁生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恩是无法直接用言语表达出的,他只能回忆,他只能寄托在景物中,在回忆中找一种感觉,在景物中找一份安慰。合欢树,这个平凡的景物,再一次成为了他的依托。“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母爱是博大而厚重的,它就像合欢树一样,庇护着你,永远,永远・・・・・・

上一篇:西大社区2010年工作思路下一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