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精选9篇)
1.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 篇一
其落脚点是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这里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即教养与教育,成人与成才的辩证统一。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又比如美国教育家加里.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就提出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等等。综合这些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描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不是目的。比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都是不规范的目标表述。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在前几年的专题讲座中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比如崔峦先生对语文《荷花》一课提出的教学目标(见某核心期刊2006年第10期第6页)是这样表述的:(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教师要想明确目标,就要在课前做到两个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结构,科学划分课时内容层次;二是研究学生到位——找准知识起点,理顺学生认知次序。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多次询问学生之后,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教师就把问题的答案呈现给了学生。这是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回答,老师把答案讲解给学生,效果会更好,效率会更高。也有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形式太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认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学方法。可是事实证明,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是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的,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生的“参与”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亢奋、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静心默读,或全心朗读,或潜心思考,或积极争辩,或大胆陈述……
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学生在主体参与的同时,还要加强合作学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表现为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交流情况。请记住:学生懂得一个知识,不是教师讲清楚的,而是学生想清楚的。3.有效教学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 为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比如我们榆次区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策略》中提到的三大策略:理论优化策略、要点优化策略和教学模式策略,就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强调了要在全区中小学大面积推广“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有效教学。关于这三大策略,我们有专门的学习材料,这里就不再赘述了。4.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美国教育家珀金斯描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有关知识的问题。一是“懒汉知识”,就是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毫无实际作用的知识;第二是幼稚知识,就是重复以前的知识;第三种是模式化知识,就是只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不了解使用这种常规做法的原因,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些知识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又称为:脆弱知识综合症。有效教学就要分清这些“脆弱知识”与有价值知识的区别,促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我们当前许多的课堂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但是学生的思维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依然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我们需要有价值的知识,不仅要对知识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将学习所得进行内化,内化进自己的知识图式,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三步导学模式第二步民主导学中,强化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5.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有效教学一定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有着一些误解。有的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并人为的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往往把原本蕴涵于文本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板块来处理。我们的老师往往习惯于在分析完课文后,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赞美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直白的价值观的教育。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请记住:当我们在传授学科内容的同时,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就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思想的熏陶。所以,教学无痕,润物无声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6.有效教学是师生富足的教学
“富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丰富充实”。有效教学最终要追问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我们究竟留给学生什么?交给学生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学生吸收的营养精华有多少?作为教者,我们在与学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有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富足”应该成为有效教学的旨归,有效教学应该给师生一种满足感,让每个人通过学习都能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第一,学生富足,教师也富足。有效教学意义上的“富足”,不仅是指学生的丰富和充实,同时也包含教师的丰富和充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作为教师也同样应该得到发展,能从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能和学生一起进步和幸福。即所谓“教学相长”。第二,尖子生富足,中间生、后进生也富足。富足,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把目光投在少数尖子生身上那不是真正的富足,富足应该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能使尖子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人人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敏者”学得快,“智者”学得深,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没有迷茫的眼神,没有忧愁的目光。每一张小脸是那么自信,那么满足,就像拔节的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露。
第三,知识方法富足,情感智慧也富足。有效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含量,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智慧,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
总之,有效教学意义上的“富足”,应该是知识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能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我们呼唤一种课,一种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和生命质感的课;我们呼唤一种课,一种具有朝气、灵气、底气,厚度、密度和深度的课。
有效教学的理念改变了我们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两种课堂评价观。“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着重在评价教师教得怎么样,评价的话语往往是:“这个老师课上得不错”;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是以知识传输的状态和结果作为评价的重心,评价教的知识有没有教好。评价话语往往是:“这个教学内容上好了”。而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是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常用话语是:“这堂课学生学得和扎实、很轻松”。
2.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 篇二
在阅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时, 我了解到了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作者把课堂突发事件分为干扰型、矛盾型和尴尬型三类, 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总结了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看了这本书后, 我深受启发, 在遇到课堂突发事件时, 就特别注意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处理实际问题, 收效甚好。
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无形的财产》一课时, 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用一个故事作为引入:一艘轮船在海上航行, 船上坐的大都是富翁, 只有一位学者。富翁们不断地炫耀自己的财富, 学者却淡淡地说:“我才是最富有的人, 只是我无法把财富拿出来给你们看。”富翁们一同嘲笑他。不久, 轮船碰上海盗被洗劫一空, 富翁们顿时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轮船漂进港口。学者在当地做了老师, 富翁则成了乞丐。教材要求学生思考:“智力成果有什么价值?”根据教材和教师的参考书, 这个故事是要学生明白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 甚至比有形的财产更重要,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如此。但是, 到了课堂上, 却出现了与我的预设完全不同的情况: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成为富翁, 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即使身边没有了财富, 他也不一定会成为乞丐啊。”这个回答让我不禁一愣, 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我只有让他先坐下。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他不可能把所有的财产都带在身边啊, 叫家人通过银行转账过来, 不就行了吗?”还有的学生说:“能成为富翁, 肯定是有点手段的, 说不定会成为乞丐王哦。”全班哈哈大笑, 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我开始有些生气, 这时, 我突然想到在《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中提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 指出“在任何时候都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应该因势利导, 把突发问题生成为课堂资源。”于是, 我冷静下来, 迅速地思考应对办法。我深吸了一口气, 挤出一个微笑, 对全班说到:“我觉得你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 现在是不是可以让我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毕竟是自己从初一就上课的班级, 彼此很熟悉, 学生一听我的话, 就迅速地安静了下来。他们的表现让我暂时忘却了刚才的气愤。怎么继续下面的教学呢?我首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必要的肯定, 我说:“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有创造性, 很有思想, 说明你们都是认真思考了这个故事的。”发言的同学听了我的话, 都挺高兴的。接着, 我话锋一转, “既然我们的同学这么有思想, 那么我想请你们为这个故事续写结果。假如, 你是其中的一个富翁, 现在你该怎么办?”我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们立刻就开始议论起来。我到每一组当中仔细倾听了他们的发言, 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 我问那个提议让家人转账的同学:“在家人转账等待的这段时间里, 他该怎么办呢?”而对那个认为“能成为富翁一定有过人之处”的同学, 我就问他:“你认为他会有哪些过人之处?他应该怎么利用自己的过人之处呢?”学生们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后来的发言中, 一个学生提到:其实一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即使我们身处逆境, 也要凭借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自己生存和发展。通过讨论, 学生们不仅知道知识和智慧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更懂得了人们还要掌握更多技能, 这些都是无形的财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 还进一步深化了这些知识。一节课完满地结束了。
通过这节课, 我认识到: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是很正常的事情, 它是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课堂把握能力的考验。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室这一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和对话, 是动态变化的, 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备课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要想更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不仅要认真备课, 做好课前准备, 更要多角度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当然, 备课再充分, 也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事件。面对这些突发情况, 切忌急躁, 应充分做到冷静, 迅速、灵活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事件的另一面去。如果老师不是压制或回避, 而是用创新的方式去对待, 去化解, 就能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积极、坦然地面对课堂上的偶发情况和意外, 课堂才会有弹性和活力。
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首先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作为一个教师要“多用情, 少用气”, 要以情感人, 亲切和蔼, 心平气和。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作为人师, 我们应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为原则, 谨慎、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3.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 篇三
通过认真拜读了宋运来老师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我有颇多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教学是课堂的主阵地。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书中的每个章节对我都很有用,并且非常可用,我觉得收获是极大的。
首先,我对书中“教学反思不能只在课后做文章,更应该在课前下功夫。”这句话认识颇深。说实话,我在读这句话之前,一直都“只是在课后做文章”,有时,我会把教学反思当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它,但无论是为了什么,我还是努力地回顾课堂教学,认真地撰写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习着在课前作反思。
其次,我对书中所说的“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至于如何做到以上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三问”,我觉得学习别人“问”的艺术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也要知道“课前问”要问的内容,如:教学知识是否生活化?是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中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景氛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教师提问是否合理?是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课中问”使我懂得了要从五个方面去问,如:要对学生知识学习进行提问、要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提问、要对学生情感形成进行提问、要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进行提问、要对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进行提问。“课后问”中,使我明白了我还缺少的对我是否处理好突发事件等情况的反思。总之,在问课方面,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学生;最后是问同行。问自己就是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三个方面来阐述的。今后我将尽力做好问自己,力争把自己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自己不断的注入活力,使成长的步子更快、更有实效。问学生就是教师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如何教学的愿望等等,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疑难、困惑、收获正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问同行,便能发现自己教学的失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更能改进我们明天的教学工作。通过问课,我们可以深度反思课堂教学,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充分感受教学设计的变化,及时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通过问课,能有效转变教师角色,确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教师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新课程教学。
再次,我对“品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品课,就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深加工,是更高一层次的教学追求,是教学反思的最高境界。品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品课让新教师虚心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评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節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有更多的教学收获。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课让教师能洞察自己的教学,反思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魅力,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境界。以前去听其他老师上课,我觉得相比之下学到的东西太肤浅了,以后,我会仔细聆听师生对话;我会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教法与“我”作比较;我会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我要和上课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课堂上练习时与学生交流,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注重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课、评课、议课。我们知道,任何教师的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一定有缺点。我们要找出不足,并且引以为戒。比如,听课不是为了照搬别人的课,而是取经,对师傅的课也是这样,如果不能挑出师傅课的缺点的人,他将永远匍匐在师傅的脚下,他将永远生活在师傅的阴影下。我们教师要有勇于超过师傅的雄心壮志。有志者事竟成!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4.什么是有效教学 篇四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一要有效果,讲求教学的质量(收益大一些);二要有效率,讲求教学的速度(投入小一点);三要有效益,这效益是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的“有效”,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学是否有效,并不仅仅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与“学得怎么样”,关系到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的程度。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有效教学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5.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 篇五
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与低效、无效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特别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三维目标”是一个完整、协调、互相联系的整体。同时,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而是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效教学。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任何知识,就其存在的价值,从发生学意义讲,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是,从教学论意义讲,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教学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至出现负效。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而不是教学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6.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 篇六
在暑假休息之余,本人认真拜读了宋运来先生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对于第二篇品课部分,我是感触颇多。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听课我总认为是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而已,这样的心态造就了平时听课的随意性,课后不去细细咀嚼,很难对自己教学路上的创新有所帮助。读了这章内容后,才真正明白,听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验,而是需要我们互相去做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看字识意,“品”就是要我们分三口食,方能得出个中真滋味,“品课”亦如此。“品课”到底品什么?
所谓品课,就是教师以品德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评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教师在听、观、评、议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品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品课让新教师虚心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评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有更多的教学收获。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课让教师能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及时改进,正是这一次次的完善与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注重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课、评课、议课。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就听课参与者来说,应该还有一个意义上的深加工——品课,寻求在听完本课的授课和评课、议课后的更高层次的收获:品味本堂课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欢乐和收获;品味本堂课给授课者本人的成长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品味评课参与者在评完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品味“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淀和超越。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所听的课堂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受启示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二、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课前“我”的准备怎样?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改进吗?本课中的德育资源把握怎样?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理交流有特色吗?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条?
三、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堂课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打上哪些评语?作为指导者,“我”为本堂课提出哪些指导性意见?作为研究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的探究方向?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能着到多少花钱多办事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静静思考的。
我们要从品课中学到方法和经验,在反思和比较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可到底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呢?毕竟,一堂课中的内容太多,无论如何去听去品,都无法掌握全部的内容,对品课内容的选择成为必然。就像我去听英语课,去之前想了想:英语不懂怎么听?后来一想,英语老师很会调节气氛,课堂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大等,这些都是我很需要学习的,于是,就从这个方面入手。带着问题听课,能促进听课者改变原来那种“旁观者”的身份,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程度,并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从而在问题求解中主动听课,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品”的境界。
7.阅读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篇七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讲述了在一次大地震中, 父亲经历38小时的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儿子同学的一个感人故事。经笔者在百度上搜索, 有关此文的教学实录, 大概有5500多篇次, 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篇, 发现大部分老师把此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 抓住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关键词句, 感受父爱的伟大。其中有位比较被推崇的老师, 关于这一课教学的重点部分的教学步骤与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步:自学批注找出“哪些语句使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第二步:交流体会父亲在废墟上挖掘儿子时说的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二、三两句相同) 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期间穿插对三句话的引读训练, 并把学生当作“父亲”, 老师对其进行现场采访, 一方面进行说话训练, 另一方面加深对“父亲”的理解。
第三步:交流体会句子“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教师先抓住句中的“挖”字层层深入地提问: (1) “哪个词深深地感动了你, 为什么?” (2) “父亲不止是‘挖’一个动作, 还有哪些动作?” (3) “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个‘挖’的动作, 从‘挖’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期间插入多次朗读训练, 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来感悟句中对时间的描写, 体悟“如山的父爱”。
第四步:出示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三次。
以上教学大概用时30分钟, 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内涵。从中看出教师教得精致细腻、环环相扣, 把句中包含的“如山父爱”的情感“掰碎了”、“嚼细了”, 再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学生从中受到了充分的“如山父爱”的体验, 这就是所谓的“精”读吗?问题是这种体验凭借的语言只是文中寥寥几句话, 带上标点总共79个字, “如山父爱”的体验的获得主要靠的是教师不断的提问。从“言语获得”的视角看学生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的, 再说这79个字的语言描写技法很普通,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领悟并没有难度, 一读就懂。特别是第三步中对“挖”字的处理, 真没有想到教师会“挖”出那么多“微言大义”来。当然, 期间还有大量时间的朗读和一处说话训练, 可以看出教师对朗读体悟的重视, 对于说的能力的有意培养。如果把朗读当作是对这79个字的语感积累的话, 需要这么多次吗?
二、对教学内容的追问
(一)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内涵”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吗?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小语界普遍认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五要素。按照我国目前的课程状况,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完成的, 也就是说当前的阅读教学除了完成自身的主要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之外, 还要连带完成“识字、写字、听说、写作”四项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定位在“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内涵”就太单一了。
全国小语会前理事长高莹在《小学语文教学法》一书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同时还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上这段话的关键词是“能力”“习惯”“方法”“兴趣”。如果“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内涵”同样也培养阅读的“习惯”“方法”“兴趣”的话, 那么要分析阅读教学任务, 可以转化为分析回答“阅读能力包含哪些要素”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
阅读能力包含哪些要素呢?上海师范大学夏正江认为阅读能力的要素有九项:知识性阅读能力, 理解性阅读能力 (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 , 探索性阅读能力 (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 , 自动化阅读能力、朗读与默读能力、浏览检索能力、查阅工具书能力、摘录制作卡片能力、写内容提要与读书笔记的能力。对照以上要素, 当前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是否太狭隘了呢?重视了分析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概括能力的培养;重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分类、推断能力的培养;重视了精读、朗读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略读、浏览检索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寻找有效教学内容。一篇文章, 在没有入选语文教材之前, 它原本就具有社会阅读客体的价值, 可称为“原生价值”。而当文章被选入教材之后就会增加一种新的价值———“教学价值”。可能是用来识字, 可能是用来学习概括能力, 也可能是用来学习如何把一个意思表达生动具体等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段的要求、文本的特色、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文本除“原生价值”以外的“教学价值”, 创生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区分文本的不同功能, 选择不同教学内容。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博士在《语文学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 把教材文本的功能界定为四种, 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 并指出四类文本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 对改变当前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 有的文本可以侧重于人文内涵体悟, 保留当前的普遍做法;有些文本可以侧重于言语表达的学习;有些文本可以侧重于听说交际训练;有些文本甚至可以侧重于内容信息的获取。总之, 要分析文本的特点, 理解不同文本的不同功能, 再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
8.什么是有效的人力资源 篇八
可见,有效的人力资源的大小不是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源的适用率和人才能力发挥率决定的。
适用率指员工拥有的技能中适用技能的比率,即是否用其所长。它取决于受系统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自修、知识更新的程度;才能发挥率指员工耗用的技能占适用技能的比率,即主观能动性如何。它取决于员工对组织的信赖感、归属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程度。
企业有效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
首先,在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一些误区,致使人力资源的适用率和人才能力发挥率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不少企业在人才选用上,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对博士生敞着门,对硕士生开着门,对本科生留一扇门,对专科生紧闭着门,若是高中以下,就是怎么敲也不开门”,从而造成个人能力超过岗位的需要。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对各个职位缺乏深入的分析,对于每个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力资源部门不清楚;二是薪酬分配平均主义,企业用一个本科生的成本与专科生的成本相差无几,用一个硕士生的成本与本科生的成本相差无几,自然要拔高用人了;三是企业出于树立形象、对外宣传的需要,引进高学历人才装潢门面。我们知道,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和高水平,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不一定对称。如果在学历上惟高是举,不但有可能与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失之交臂。还会使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成摆设,以至于人力资源的适用率和发挥率降低。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中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做法,看似人才浪费,实际上是管理者无知的表现。
其次,培训经费少,导致员工知识老化而又得不到及时更新。有关专业机构曾经分析:一个20世纪70年代中期毕业的大学生到80年代,知识50%已经老化;到1986年,知识已大部分老化。而90年代的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在校4年所学知识50%已经老化。我国相关政策也作了一些规定,如企业必须按工资总额的7.5%用作培训经费。但落实效果极差,每年每人的培训费约为60元人民币,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一些公司,如摩托罗拉、IBM、IT等,用于培训的经费占工资总额的5%~1O%;在德国,培训工人的费用每年每人达六七万马克。
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技术含量少的简单劳动和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程序化的机械式劳动和带有风险的创造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劳动,二者“投入”时间长度一样,但给企业带来的“产出”不同,理应得到不同的报酬。而企业的分配制度不能体现员工投入产出的差异,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同时,激励的形式也很缺乏。
提高有效人力资源的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是否对企业的发展起作用,取决于人力资源利用程度,取决于其潜在能力有多少能转化为现实能力,可从提高人才的适用率和能力发挥率两个方面来分析。
1.提高人才的适用率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企业所做的80%工作,其竞争对手也同样会做到。因此一个企业的成败,就取决于它工作中的另外20%,即高效适用的人的因素决定了其20%的相对领先优势。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据美国一项研究,一般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10%-15%。受过良好教育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21世纪,优秀的企业将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企业。因此,只有花大力气对员工进行终身教育,使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与企业的需要相匹配,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对员工的培训可分三个步骤:(1)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潜质,制定其职业发展计划。(2)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短、中、长期培训计划。(3)对经过受训和在岗位上表现出一定潜力的员工,企业应敢于放权压担子,使其在独立和宽松的条件下施展才华。对于做出成绩的员工,应马上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位,使其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2.提高人才才能的发挥率
选人机制。认真从工作分析开始,克服招聘用人的情绪化、随意性。摒弃“惟高学历是举、惟学历用人”的无知做法,充分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通过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可以评价企业满足应聘者职业兴趣的能力,以便做到不招聘不适合企业需要的人和企业不能满足其需要的人,提高人才才能的发挥率。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和培养人才。通过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兴趣,确定应聘者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爱干什么;他们对现在的要求是什么,对将来有什么期望。
用人机制。每个下属都有各自的长处,关键是领导要善于观察,通过平时的接触、沟通、交流、了解,发现下属的潜在能力,并根据每个下属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位子,量才适用,因人选岗,因岗择人,扬长避短,根据员工特点量体裁衣,为此,企业必须将总体目标细化,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特别考虑两点:一是员工的兴趣,二是有一定的挑战性。
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发挥率的关键是激励。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激励问题的专题研究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实施激励的话,其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得当,一个人可顶四个人用。激励的方法很多,诸如荣誉激励、成就激励、竞争激励、沟通激励、参与激励、培训进修激励、关怀激励、感情激励、期望激励、团队激励等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荣誉激励成本低、效果好。如我国海尔集团有一个制度,谁搞的发明创造以谁的名字命名,从而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安利的员工可以随时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发表自己的建议和不满,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处理网站上的员工意见,并且迅速向员工做出反应。安利在全国有60个地区中心,2000名员工,每个月各地区中心和安利总部都要召开一次员工大会,所有的高层经理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和员工见面,听取员工意见。这是沟通激励的成功之举。
参与激励不可忽视。据调查,实现群体参与式领导体制的企业,其生产效率要比一般企业高出10%—40%,这主要归因于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进一步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留人机制。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多由组织内部的僵化的管理制度、粗暴的管理作风所致,工资待遇、住房条件不是留住员工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集体的归属感、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的机会等等。否则物质激励再多,也难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文化
9.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 篇九
数学是什么?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6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是什么?”,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第一,了解了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可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得不对此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否则,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数学观的影响,而且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但要仔细、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还确实有些难度。有人说,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例如,各种报刊、电视、广告上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可以帮助人们的生活达到最优化等。这些“隐式”的工具,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也有人说,数学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而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公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与“-”,商品说明书中的各种数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思想语言。还有人说,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播推进了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数学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等。那么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恩格思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它从数量这个概念出发。”
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和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即数学是从业已模式化的个体出发,在进一步的抽象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模式进行研究的科学。因此,数学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想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就要建构出一种抽象的模型,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其规律。在这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数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数学来把生活中的现实构造成一个个的数学模型,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数学中的每一道应用题都是生活原型的再现。
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认为:“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重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 还有人认为:“数学是结构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的发明。”
“数学首先是一种探讨研究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
我国古代一直认为数学就是“术”,是用来解决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数学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如怀尔德所指出的:“试图给数学下定义所遇到的困难看来主要来自这样的假设,即认为数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绝对的、不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的事物。„„既然数学不是上述这种事物,任何刻画它的企图肯定只能是失败。”因此,“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我们应该全面地去认识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数学是什么”的叙述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课标》中也是将数学看成一个多元的复合体,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建构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数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认同这种看法:“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我们应该全面的认识数学。
第二,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
作为小学教师,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数学作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数学的基本特征讨论起,进而来看教师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有三个基本特点: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
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规定,将会对学生学习数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明确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还是生动活泼、有趣有用的,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了解数学,从而热爱数学,钻研数学,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中的规定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和生活中的规定一样。例如,十字路口中的红绿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没有这个规定的话,那么交通事故就会肯定了不得,社会就会不得安宁。数学中运算顺序的规定就像生活中的红绿灯,它保证了数学中的“秩 序”。又如,在除法算式中规定“除数不能为零”,否则0÷0=1,0÷0=2,„„可以得到所有的数都是相等的,那岂不是“天下打乱了”。
当然数学中的规定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例如,对自然数的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一类是约数个数大于2的,称为合数;一类是约数个数等于2的,称为质数;而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样的分类行不行?好不好?如果把1也作为质数,可以吗?让我们继续看吧,如果对任意一个自然数进行分解质因数,则会出现:6=1×2×3=1×1×2×3=1×1×2×1×3=„,每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的表达方式就不唯一了,也为后面用分解质因数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又如,在讲到数零的写法时,可以结合书中示意图,这样不仅合理,而且很形象。
数学中的规定还必须是经过优选的。数学中的规定都是源于实际,有利于数学的研究、传播与使用的,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有助于学生联系实际,认识数学。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数学名词和符号的形成、意义和运用。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中的名词和符号的变化。
第三,了解数学史。
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提高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进而逐步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1、了解数学的来源,增强学习的信心。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本来面目,克服学习中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一般数学教学给学生一种幻觉,似乎数学是没有变化和成长过程的,是生来就天衣无缝的完整体系,是看似令人生畏的概念、公式、定理组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穿插数学史,将数学产生、发展、变化的科学演化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数学是一个动的成长的科学,数学概念和理论是通过克服一系列矛盾、挫折而形成的,从而理解数学这个工具是怎样造成的,并且可以修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绝对化、简单化和神秘感,正确地看待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例如“×”号的来源是这样的:由于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是一种特殊加法的简便写法,因此数学家把“+”旋转45度,便成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数学史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作用或是辅助或是加深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哲学、数学方法有所了解会看到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的堆砌、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和科学哲学、认识论的突破相伴随的。
3、提高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数学史实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按逻辑演绎顺序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创造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结论,也知道知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你,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等品质。
第四,领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反复证实是正确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和一般意义。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规律的理性认识。学校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
数学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因为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更加有用,对人的成长更有影响。但它们往往寓于过程之中或被掩盖着,学生也不容易注意到。因此教师善于挖掘和领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只要教师留心、有意,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推荐阅读:
怎么学英语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10-27
学习分享:什么是有效沟通10-07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09-01
体育中考的目的是什么11-05
教学设计的理念(什么是教学设计)10-17
什么是教学情境09-03
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是什么08-04
什么是教学资源08-14
教育教学技能是什么09-29
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