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海中遨游

2024-09-14

在诗海中遨游(精选2篇)

1.在诗海中遨游 篇一

我与杜甫在诗海中相遇作文

浩瀚的诗海波澜壮阔,撑一叶轻舟,随著起伏的浪花荡漾。

我与你初次相遇是在包罗万象,气韵超然,宏伟壮观的五岳之首——泰山,我眺望著《望岳》中所描绘的天地万物间变化的情景,脚踏著挺拔在齐鲁两地间,连绵不断的东岳泰山之上,和你一起享受这“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虽然你科举不第而游历齐赵,但你仍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想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你正是抱著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荡胸生层云”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表现出泰山的深邃;从而随山云层出而使你心胸高远,思绪万千。“决眥入归鸟”,把你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

与你再次相遇是在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诉说著边塞的苦寒,苍凉与悲壮。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裹,士卒不敢放松,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让我和你一起体味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警世之句的深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你始终关心著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你深深体会到人民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你亲眼目睹了百姓妻离子散,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万民无辜牺牲的惨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你深夜经过嘶杀拼搏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著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著安史之乱带给人民不尽的灾难。这裏充满著你忧民的情思,怀抱著你对国家复兴的愿望!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连年战乱,风尘连绵,家书已绝,关塞萧条,前途渺茫,这样的伶俜生活你已忍受十年之久,现在又别无他途。蜡烛已残,秋月凄冷。你拙於生计,命途多舛,依靠朋友接济,且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正是这身世之叹和思念之情萦绕在你心头脑际,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忧心重重呢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你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孤独的,凄凉的。惟有那苍穹的月亮陪伴著你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你的精神伴侣,你的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你敞开心扉,倾诉你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你的思念和希望。月是你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

2.带领孩子在诗海中快乐畅游 篇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用一用”是领略诗歌魅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一、读一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读”,读的是作品,包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要“能读,会读,爱读”。三者看似层层深入,却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一)能读,即“有能力将诗歌读懂”耳。

要将诗歌读懂,无非掌握诗句的节奏、理解诗句的涵义、体会诗歌的情感则可谓之“懂也”!这最是读一首诗所必须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1、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现代汉语教学从小学一年级的“组词”开始,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两个字或者几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词,一个字的不是‘词。”所以多数学生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停顿不恰当”或是“韵律节奏感不强”的现象。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涵义。

2、理解诗句的涵义。

很多小学老师在教学诗词的时候,往往把理解诗句意思作为重难点,其实不然。古有裴松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今人大都默认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在诗词教学中,确是如此。当学生能将诗词读通读顺读熟之后,理解它的意思还难么?无非把所有词语的意思连在一起罢了,只不过结合诗境和生活实际体会一些现实涵义而已。

3、体会诗歌情感。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一份情感的结晶体。诗人作诗时应是饱含深情,读者读诗时又怎能毫无感情呢?在教学诗歌的时候,教师理应跟学生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故事,受其熏陶,触动学生的心灵,然后方能酝酿出相应的情绪。再读此诗,那滋味儿绝然不同一般,更何愁不能正确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若是一味的“读诗”、“理解”、“体会”,岂能不干瘪无味?

(二)会读,即“会以多种方式诵读诗词”也。

除了老师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的“默读”、“朗读”等等之外,在带领孩子们读诗的时候,个人觉得更具影響力的不外乎两种——“咏唱”,“入境”。

曾在一部网络小说中见有如此描绘:一位教师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他带着学生在学校外的小河中,让学生一边划着小船、撑着竹篙,一边朗诵“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身为教师的我瞬间心动——在教学戴望舒《雨巷》时,可不可以找一个巷子,让学生一边“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一边朗诵“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呢?在教学孟浩然《春晓》时,能不能让学生去雨后去花坛里一边找找落在土中的花瓣,一边朗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呢?……

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读诗者,又何止我一人想到呢?多少能帮助孩子解读诗歌的方法还有待我们细心挖掘。

二、想一想,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一)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以《村居》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江南一带山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师再播放课件,课件可以是有关江南一带春意朦胧的图画或视频,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悦耳妙音,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奇境。

(二)通过再现事物和大胆想象,来感受意境美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教师可以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之物象,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感受其景美。

三、用一用,感受诗歌的魅力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概述。为人师者,让学生学以致用,也是我们历来追求的境界。

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能将诗歌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尤其难能可贵了。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选择用两句七言的对联作为结语,我们也可以选择用一首小诗作为板书或者文章脉络归纳,我们还可以用对几句精炼的长短句作为教学的反思……每教学一篇古诗词后,我都会要求学生尝试着学写古诗,尽管不够成熟,但也能模仿一些诗歌的表达方法等。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理智地了解诗词结构,而且还能使之亲切地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据此进入一种最可贵的境界。若是我们适当引导,让学生将诗歌的语言带入习作、融入生活,也并非不可能。尽管有些不成熟,但孩子们总能用一些蹩脚的词语凑成一首富有各种情感的“打油诗”,这足以令我感到欣慰了。在习作时,我们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在关键位置引用一些适当的千古名句,为习作增辉添彩亦在情理之中。当然,也有创造欲强烈一点的孩子,自创两句五言或七言的对联作为习作的结尾,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在日常教学以外,我还会把我以前的一些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欣赏,也让他们学着写诗。孩子们那小小的心灵,却也偶尔能够做出像诗一样的句子。至少,他们对诗词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

上一篇:市场营销自我鉴定下一篇:假期旅行小学优秀作文小学作文6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