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2024-06-26

卢梭(共8篇)

1.卢梭 篇一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趣味的腐化。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但一个人的健康与茁壮则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现强有力的身躯。趣味的腐化。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滥用书籍,则学问死矣。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2.卢梭 篇二

即便在1750年,卢梭发表了《论科学与艺术》这篇享誉全欧洲的论文,这是他第一篇最重要的论文,卢梭仍然过着温饱不足的日子。由于孤傲的性格、对贵族奢侈糜烂生活的抵制、对穷苦大众生活的同情,卢梭拒绝与贵族为伍,拒绝接受朝廷给予的年俸,拒绝改变自己的行文风格。所以名气越大,卢梭受到的迫害便越重。卢梭与妻子生了五个孩子,由于无力抚养,全被送进了收养院。晚年的卢梭孤苦凄凉,独自隐居在山中写着《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最终在清贫中了结自己悲愤的一生。

如果说童年的贫穷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无法自主的话,那么成年后的流离失所绝对是因为卢梭的“咎由自取”,卢梭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与贫穷为伍的。卢梭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然而尾随名声而来的不是利益,却是残酷的迫害。除了文章的内容与统治阶级对立外,他那不为任何事情、任何人来改变的性格,也是卢梭不融于社会、他人的根本原因。

一、为文章所累

1755年,第二次应征第戎学院公开征文,卢梭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首次在文章里开始表露自己惊世骇俗的思想:人生来平等,不平等的起源来自于私有制,而贵族阶级是私有制的直接受益者。在这篇论文里,卢梭剥去了贵族阶级和宗教思想中“王权天赋”、世袭是“神圣永恒的权利”的外衣,批判了一直以来深刻于人心当中的自上帝造人以来人类便是不平等的思想。此文章一出,立即引来统治阶级的恐慌,招致贵族阶级的嫉恨。虽然文章让卢梭声名大噪、享誉全欧洲,但是文中与当时法国及全西欧格格不入的阶级思想和宗教思想,让本文并未获奖。虽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给卢梭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巨大影响,但是奠定了他今后写作的思想基调: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公平、人类变得更自由;如何让国家变得更有序、阶级变得更平等。

1762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开篇就阐述了“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个矛盾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卢梭首先批判了不平等的封建法权观念,而认为全体公民的集体约定才能成为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国家是自由人民所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是全体社会成员民主协商的结果。《社会契约论》的论述就是要打破贵族特权阶级天生而来的优越,让社会重新分配其阶级职能,社会的运转不再是由某个特定阶级决定,而是全体国民的齐心协力。如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只是向我们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孕育不平等的发生的话,那么《社会契约论》则是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解决这个不平等的问题,即自由之前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整个国家按照全体公民的公开透明的社会契约生活,而放弃个人的自然状态下的个人自由,即原始社会的没有法制的绝对自由,以及摒弃特定阶级的自由,即贵族阶级的特权自由。本文发表后,卢梭被统治阶级斥为“疯子”、“上帝的敌人”,并下令焚烧其作品,准备将他收监。在此期间,卢梭遭到了来自学术界的攻击,伏尔泰讽刺其为“穷人式的幻想”,“看了阁下的书忍不住想用四只脚走路”。之前的朋友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与他产生裂痕,双方不欢而散分道扬镳。在这种全面申讨迫害的情况下,卢梭不得不逃亡瑞士,在不容于瑞士政府的情况下逃亡他处,最后逃到英国。在逃亡过程中,卢梭风餐露宿、担惊受怕,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几乎失常。

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给了卢梭很大的打击,但是卢梭没有因此而退缩,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为自己进行辩护,向敌人及从自己内部射来的暗箭进行反击,否则自己将会万劫不复成为千古罪人。于是在流亡途中的莫蒂亚和圣彼得岛时,卢梭开始写了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忏悔录》。在《忏悔录》开篇卢梭说道:“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真诚的披露自己的过往,看看谁敢说:我比这个人好!”在书中,卢梭并没有为隐晦修饰自己的过往,很真实地叙述了自己所见的、所做的、所想的,也包括自己说谎行骗、偷窃背叛、下流无耻的行径。许多贵族文人都有写自传的习惯,卢梭曾批评他们:“总要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叙,实为自赞,把自己写成他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实际上的那样。”卢梭写此书的目的,除了为自己辩护以外,更多的是想敞开自我,让攻击他的敌人找不到靶子:一个攻击他人的人想必要比被攻击的人更真诚,心灵更高贵。在《忏悔录》中,卢梭的世界分为两层:平民与贵族,平民大多善良,淳朴自然,即便有些瑕疵也是可爱的或被逼于无奈的,贵族大都虚伪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忏悔录》在流亡途中断断续续写就的,只有少部分发表于卢梭生前,大部分在卢梭逝世以后才得以结集出版。但是这少部分的发表就如同踩到贵族阶级的尾巴,引起贵族阶级的围攻,他们以自己“高贵”的品质无法认同一个有着“低劣”性格的平民知识分子对自己“如此不堪的诋毁”。晚年的卢梭清贫孤独地住在乡下,仍然受到统治阶级的监视,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即便是那些多年后跟他同享巨大声誉、奉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上的开路者的先驱们。

卢梭的著作非常多,除了思想巨著外,还有其他一些文学作品,比如《爱弥儿》,《新爱洛绮丝》,等等。在书中,卢梭无一不是对贵族当权阶级的荒淫腐朽、虚伪无情的揭露与讽刺。无论哪本著作的问世,要么被禁止,要么被销毁。卢梭被西欧各当权阶级驱赶,被教廷判为上帝的敌人,被富贵阶层的同类中伤。这些著作所带来的影响,除了伤害外,还是伤害。

二、为性格所累

1737年,在蒙彼利埃,卢梭写道:“街边满是豪华大酒店和覆盖着尘烟的凄凉小茅屋。居民中,一半非常富有,另一半极度贫穷。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卑鄙肮脏,简直让人无法想象。从这一点看,他们同样下贱。”在穷人群里摸爬打滚过来的、一直在为平民代言的卢梭,此刻并没有为自己这个阶层说话。看透人情世故的卢梭觉得,富人表面有礼而实质虚伪,穷人贫穷却又懦弱。所以卢梭觉得要活得有尊严,一不能向统治阶级妥协,二不能像贫民阶级那样甘于受欺,所以他选择生活上的贫穷而精神上的富有。

卢梭性格刚毅,即便受到迫害让自己无处安身,仍然不改初衷。在十九岁时,卢梭给父亲写道:“比起辉煌的奴役,我更看重惨淡的自由。”为了遵循这个原则,卢梭没有丝毫想过改变自己的立场。1752年,宫廷邀请他出席他自己的戏剧的演出,卢梭故意不修边幅以示与众不同。同年国王要赐他年金以示拉拢,卢梭为了以后敢于讲人格独立、主张公道的话而拒绝。卢梭觉得,正是因为自己保持贫穷,才让自己有着说真话的底气,正是因为自己受过的不平等的苦,才让自己处于“好的那一边”。卢梭对贵族的强烈批判和固执己见,也使得他与越来越多的朋友产生巨大的裂痕,激烈的争论和毫不退缩的性格最后让他们分道扬镳。

卢梭的阅读非常广泛,尤其喜欢古希腊罗马的著作,这些作品除了给他渊博的知识外,还有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有的高傲勇气,以及对世俗世事的敏感。卢梭很清楚自己处于哪个阶层,因此对来自别人的尤其是另一个阶层的资助显得尤为抵触。在当时的法国社会,贫寒之士投靠贵族、寄身上流社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也有富有爱才之人想为卢梭在生活上提供帮助,但他在深思熟虑之后都予以拒绝。卢梭敏感地认为,即便这些人心怀好意,但是存有拉拢之心,如果自己一旦接受救助,在自己以后的言论,或多或少就会带有莫名的顾虑。所以在《致萨瓦政府》中,卢梭阐明:“对于一个敏感且如我一般思考的人来说,由于缺乏其他办法而被迫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救济,是一件太过于严酷的事情。”即使对于被视为自己“母亲”的华伦夫人,卢梭带着极复杂的情感:在华伦夫人的身边,卢梭过得舒服自在,生活上无忧无虑,情感上充实有依赖。但是他始终不能排除经济上无法独立自主的尴尬。所以即便华伦夫人从没有对卢梭提出过任何过分要求,卢梭仍然数次离开她去外面漂泊。

卢梭非常固执,受过的苦已无法让他安定下来。利诱无法使他改变心志,迫害更不能让他屈服,朋友的劝说也无济于事。在英国时,卢梭与哲学家休谟大吵一架,即便休谟在卢梭在欧洲大陆受到迫害无处安身时收留过他。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曾经在精神上给予支持的志同道合者也逐渐疏远,甚至有些站在道路的对立面。卢梭不为生活窘迫而改变,也不会为精神上的孤立而动摇。

三、为时代所累

卢梭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社会急剧动荡、阶级矛盾冲突严重、思想对立分明的时代。彼时西欧,经过宗教改革后,新教徒已经遍布欧洲各地,尤其是在中下层阶级,信仰新教的人已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新教思想的出现,严重瓦解自罗马帝国以来所颁布的天主教为国教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秩序,极大危害传统贵族和上层僧侣的统治基础。在法国,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后,天主教成了唯一的官方信仰,新教徒成了被打压迫害的对象,凡是与传统教义相左的思想一律禁止销毁,凡是发表异见的人一律监禁关押。卢梭虽然自称信仰上帝,但是著作中透露出的自由平等思想,却与传统天主教教义背道而驰。所以他们才会把卢梭判为“上帝的敌人”。

虽然传统贵族统治阶级疯狂维护其统治赖以支撑的天主教教义,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得到极大发展,许多以前神秘的自然现象都已经得到揭示,越来越多的人对天主教传统学说产生怀疑。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新思潮的产生,许多怀疑上帝甚至否定上帝的学说开始蔓延,长期受到打压的资产阶级想借此新思潮对政教合一的政权展开反抗。新思潮为反抗提供了思想武器,而反抗又为新思潮的出现提供了动力。卢梭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烙印的启蒙思潮已经成熟。启蒙思想提倡理性,反对愚昧落后,提出全民智识,全面普及教育文化,提倡社会改革,终结世袭政教政权。启蒙思想的出现对当时阶级等级森严、壁垒分明的法国造成强烈的震荡。统治阶级极大恐慌,对持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给予打压迫害,许多书籍被烧,许多思想家被关进监狱,就连天主教的狂热分子伏尔泰也因为异端邪说被监禁,狄德罗因为编纂《百科全书》而坐牢。即便卢梭与很多启蒙思想者在学术上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在思想上不谋而合,并且卢梭的思想更激进,更具有冲击力,阶层也更低,所以遭受到了更大的迫害。

卢梭出身贫寒,身处阶级壁垒分明的年代,即便博学多才,也很难凭借自己的才华而真正跻身于上流社会,除非出卖自己的尊严。卢梭自己很清楚,贵族世袭永远是贵族,下层即使参与进去,在他们眼里自己只是“贵族圈养者”。在讲究出生和血统的年代,穷人永远是穷人,永远是低贱的代表。少年时受过的苦、青年时所见到的种种不平等现象,都让卢梭相信:骄奢淫逸让一个人迷失自己,而贫穷才会让一个人保持最真的自己。与其让别人轻视践踏,还不如保持自己的阶级特性衬托这个社会的堕落。

四、结语

1778年,卢梭一生结束。十一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1794年,卢梭的遗体在隆重的仪式下安在了巴黎先贤祠,生前受到不断谩骂与迫害的卢梭终于获得了承认。卢梭追求平等自由,追求思想上的独立、人格上的高贵,不畏强权而改变自己的精神影响了法国和西欧的社会走向。然而天生贫穷或富贵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位处某个阶层也不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标准的鉴尺,精神的高贵与否与物质的富裕匮乏没有必然联系。卢梭虽然稍显固执,但是他始终批判的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不劳而获的腐朽阶级,追求的是在社会全民契约下的平等自由。幸运的是,革命后的法国,把卢梭葬在了那些与他曾站在不同的阶级,或是彼此谩骂攻击过、在思想上也熠熠生辉的先贤巨人旁边,而没有分开敬仰。

摘要:思想巨匠卢梭一生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追究原因,都是卢梭有意而为之。卢梭性格坚毅刚烈并固执,不受利诱,不畏强权。研究卢梭的思想,不得不研究卢梭的出生及其一生所坚守的生活上的清贫,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与信念。

关键词:卢梭,贫穷,平等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卢梭全集[M].商务印书馆,2012.

[2]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6——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华夏出版社,2005.

[3]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卢梭传》 篇三

此传篇幅有限得很,所据又多自《忏悔录》,但间或穿插其中的三五句评述,却使我感到了一种至深的理解——而卢梭生前身后所受的攻击则多半出于不理解,无论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罗兰说,关于卢梭,最特殊的一点是,他的名声和天才所产生的种种后果不仅为他不曾预料,甚至它们的来临简直就是违反他本意的。“好像一份惊人的暂时的礼物赐给了他,一种从天而降的命令使他担负起一种使命,并使他振奋起来,过了十二年高尚的生活,即十二年天才的生活一一以后,他每沉溺于他从前时常渴望的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和梦想的生活中。”

这正是《忏悔录》中所表达的,而罗兰理解了。

卢梭不足以称为理性的思者——与康德黑格尔式的德国哲学家恰为相反的两极,他更多的是诗人的气质。尽管他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上占据了光荣的一页,但这份光荣,对他个人的一生来说,恰恰是个最大的误会。

人们有理由怀疑各种各样的忏悔(高利贷者夏泼莱脱因为“忏悔”而成为圣夏泼莱脱,可为是证——详见《十日谈》故事第一),但依一种纯属个人的情绪,我愿意相信,卢梭和他的《忏悔录》都是真诚的。诚然,《忏悔录》第二卷几乎通篇都是辩解之辞,却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让人无法怀疑他对自己的解剖与对友人、对友情的真诚。他渴望过一种真实的、不矫饰一己天性的生活,“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拥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我们的制度的束缚。”(《爱弥儿》第15页)不幸的是,他的愤世嫉俗却未能使他免于入世和媚俗(我猜想,这是不知其然而然)。他只渴望爱与被爱——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只企望能有一种热烈而纯真的情谊。幻想一再破灭后,非止他恨世,而且也为世所不容了。

并且他太天真,太诚实,这使他变得脆弱:既承受不了爱,也承受不了爱的背叛。爱使他感动而不能自制,必得抱以十二分的爱;爱的背叛则令他狂怒而无可自己,由是生出十二分的怨恨。

何况他的爱又是那样至深至切。正是因为他全心全意爱着他的朋友,才使他生怕失去,因而变得多疑和敏感。终于,他发疯了,或者说,是近乎发疯。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爱弥儿》第15页)真诚地感受生活使他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却也获得了人生的意义。不过这意义更多地是由人们对他的攻击中体现出来的,未免令人感到凄凉。

罗兰动情地写道:“这不幸的人,他临死还以为他自己是‘孤单的活在世上’,而且被注定‘永久’是孤单的,他却不曾知道他已战胜了现在和未来。”是啊,身后的荣耀已足堪抚慰九泉之下的英灵。

“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性灵比最伟大的艺术品还可贵。”(《罗曼·罗兰文钞》第324页)罗兰没有将之用来评价卢梭,真让人有点遗憾,不过我却由此想到一个愚蠢的问题:后于卢梭二百年而活于世上的人们,如果没有一部乃至几部足以抵销舆论毁损的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般的辉煌之著,那么是否有勇气真诚地去生活,并是否值得为此而付出毕生痛苦的代价?

——但这毕竟已远离罗曼·罗兰作《卢梭传》的初衷,而卢梭的名字本来是与法国大革命连在一起的。

4.卢梭简介 篇四

姓名:卢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712~1778

国籍:法国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

5.卢梭名言英文 篇五

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卢梭英文名言二

There is no paradise on earth equal to the union of love and innocence.

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暇。

卢梭英文名言三

There is in liberty as in innocence and virtue a satisfaction one can only feel in their enjoyment and a pleasure which can cease only when lost.

自由同清白与美德一样,只有在你享用它时,才感到满足,一旦失去它们,你就会感到欢乐停止了。

卢梭的花边趣事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6.卢梭励志名言精选 篇六

1、知识少的人,讲话讲得特别多;知识多的人,讲话反而讲得很少。

2、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3、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

4、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5、如果主权者对一个臣民的要求比另一个臣民多的话,事情就变成个别的,他的权力也就不再凑效了。

6、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7、人类智力的发展都应该主要归功于欲望,而欲望能否被普遍满足要依靠智力的发展。

8、我们所有的智慧,都脱不了奴隶的偏见。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在奴役我们,束缚我们,压制我们。文明人从生到死都脱不了奴隶的羁绊。

9、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10、企图征服别人乃是国家需用增长最显著最有害的根源之一。

11、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的境地的。

12、孩子享有父亲的财富,仅仅因为父亲将权力转移给他们,然而孩子作为人的自由是有自然赋予的,他们的父母完全没有权利剥夺这种自由。

13、爱慕一个女子,通常爱她现在的样子;爱慕一个少年,通常着眼于他未来的样子。

14、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15、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16、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

17、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18、无论何物,只要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一经人手就变坏了。

19、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

20、现在,这个世界上剩下孤零零的我一个人了。除了我和我的影子,再也没有兄弟、邻里、伙伴。

21、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

22、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3、我们经常看见剧院里的人为剧中招收不幸的人伤心落泪,然而如果他们成为暴君,只会更加残暴的对待敌人。

24、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25、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26、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27、财产这个魔鬼,摸着什么东西就要败坏什么东西。

28、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29、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30、对强力的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选择,它顶多也不过是一种聪明的行为!

31、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

32、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3、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34、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35、一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就感到满足的话,他就会生活的很愉快。我们愈不知道忍受,我们愈感到痛苦。

36、良心是腼腆的,它喜欢幽静,世人一吵闹就会使它害怕。

37、德行与邪恶两个名词乃是以集体为对象的概念,是只有通过人们的频繁接触才能产生的。

38、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39、每个人对所遭受的轻蔑所施的报复与个人对自己尊重的程度成正比,因而,报复成为一种可怕的行为,而人也变得冷酷残忍。

40、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41、对于执法者来说,他必须按委托人的意志来行使委托人赋予他的权力,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必须将公众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

42、人民永远是希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却并不能永远都看得出什么是幸福。

43、我不愿意死,但我现在已经到了垂死的境地,我希望为了你而活下去,但恰恰是你在剥夺我的生命。

44、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45、如果你不开心,那是应该改变的时候了。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

卢梭社会契约论名言

1、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强力并不意味着权利,而只有合法的权力才能产生义务。

3、奴隶们在锁链中失去了每一样东西,包括摆脱锁链的愿望。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奴役状态,就像牲畜爱他们所处的环境一样。……

4、立法的力量就应该总是倾向于维持平等,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摧毁平等的。

5、人民永远是希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却并不能永远都看得出什么是幸福。

6、为了防止社会公约变成一纸空文,它就自然地含有这样一种规定--只有这个规定才得以使其它规定具有效力--任何拒不服从公共意识的人,社会就要折合他服从公章。

7、社交场中的闲逸令人厌恶的,因为它是被迫的;孤独生活中的闲逸是愉快的,因为它是自由的、出于自愿的。

8、财产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是公民订立契约的真正保障。

9、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0、法律是**体的唯一动力,**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并为人所感到;没有法律,已经形成的国家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它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因为每个人都顺从公意,这还不够;为了遵遁公意,就必须认识公意。于是就出现了法律的必要性。

11、如果主权者对一个臣民的要求比另一个臣民多的话,事情就变成个别的,他的权力也就不再凑效了。

12、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楚幸福。

13、根本就不存在没有法律的自由,也不存在任何人是高于法律之上的。无须问何以人们既是自由的而又要服从法律,因为法律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法律只不过是社会结合的条件。服从法律的人民就应当是法律的创作者;规定社会条件的,只能是那些组成社会的人们。

14、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

15、爱慕一个女子,通常爱她现在的样子;爱慕一个少年,通常着眼于他未来的样子。

16、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

17、对强力的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选择,它顶多也不过是一种聪明的行为!

18、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19、国王远不能供养他的臣民,反而只能是从臣民那里取得他自身的生活供养;用拉伯雷的话来说,国王一无所有也是活不成的。难道臣民在奉送自己人身的同时,又以国王也攫取他们的财产为条件吗?

20、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更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

21、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全部的区别就在于:在家庭里,父子之爱就足以报偿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了;但是在国家之中,首领对于他的人民既没有这种爱,于是发号施令的乐趣就取而代之。

22、德行与邪恶两个名词乃是以集体为对象的概念,是只有通过人们的频繁接触才能产生的。

23、只要人们不服从而能不受惩罚,人们就可以合法地不再服从;既然最强者总是有理的,所以问题就只在于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最强者。然而这种随强力的终止便告消灭的权利,又算是什么一种权利呢?如果必须要用强力使人服从,人们就无须根据义务而服从了;因而,只要人们不再是被迫服从时,他们也就不再有服从的义务。可见权利一词,并没有给强力增添任何新东西;它在这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24、既然主权不外乎是公共意愿的运用,那么就永远不能转让;既然主权者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那就只能让他自己来代表自己;能转移的是权力,而不是意志。

25、我之所以说法律的对象永远是普遍性的,是因为法律考虑的是臣民的共同体和抽象的行为,而不是个别人和个别的行为。所以,法律可以规定各种特权,但是却不能把这种特权明确赋予任何一个人;法律可以把公民划分为若干等级,甚至规定各个等级的资格和权利,但是却不能规定个人是属于哪个等级的;法律可以确立一种王朝**和一种世袭的继承制,但是却不能选定国王和王室。总之,立法权利中没有与个别对象有关的职能。

26、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由此就出现了最强者的权利。强力是一种物理的力量,我看不出强力的作用可以产生什么道德。

27、如果说强大的统治者造就了最初的奴隶,而奴隶自己的怯懦永远使他们当奴隶。

28、人类便被分成一群群的牛羊,每一群都有它自己的首领,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要吃掉他们。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

29、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

30、亚里士多德早在他们之前也曾说过,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然而他却倒果为因了。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这是再确凿不过的了。

7.再论卢梭与浪漫主义 篇七

如果去追踪“浪漫”一词的起源和演进,那么浪漫主义和卢梭显然没有太大关系。十七世纪人们就开始把“浪漫”一词用在中世纪的传奇上,意指“离奇的”、“荒诞的”,现在我们谈论浪漫主义时依然保留了这重意思。之后,“浪漫”和“浪漫主义”一词间或被人使用,但大多限于个人的意义上。直到十八世纪前后,也即卢梭之后,欧洲各国才先后出现了具有统一性的浪漫主义运动。不过,在文学的体裁、手法和意象的选用上,卢梭和后来的浪漫主义差别很大,很难看到直接的传承关系。

在韦勒克看来,标示出欧洲文学史上统一的浪漫主义运动的标准是其独特的自然观、想象观和象征观。与十七世纪机械的自然观不同,浪漫主义主张一种泛神论的、有机的、象征的自然秩序。这种自然观与卢梭的自然观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在卢梭笔下,大自然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河对岸的路上,都是一些垒成高台的花园。那一天,天很热,夜色迷人,露水滋润了发蔫的青草,没有一丝的风,万籁俱寂,空气清新,一点不冷。太阳落山以后,在天空中留下了一片片红霭,余晖把水面映成粉红色。高台上的树木栖息着夜莺,歌声此起彼伏。我溜达着,恍如梦游仙境,任感官和心灵去享受这一切。”[1](114)自然有其自身的美,它慑服我们,使我们沉醉其中。但在浪漫主义诗人眼中,自然并不是一个自为的存在,它的美有赖于主体心灵的投射。塞南库尔的《奥伯曼》中的一段话对这种自然观做了生动而充分的阐明:“感到自然就存在于人的关系之中,万物的能言善辩只是人的能言善辩。肥沃的土地、无际的天空、潺潺的流水不过是我们心中产生和包含的各种关系的表现。”[2](165)在很多浪漫主义诗人笔下,自然是一个由符号、契合、象征组成的体系,充满着神秘和梦幻。卢梭的自然绝不神秘、晦涩,它不受主体心灵的辖制,而是以难以言喻的美卸掉主体思想的重负使其沉迷其中。“只有我不动脑筋思考的时候,只有在我完全处于忘我状态的时候,我的梦才最甜蜜,我才心醉神迷,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愉快感觉,可以说,它们简直使我融入了天地万物的统一体系,使我和整个大自然结合成一体了。”[3](90)

“想象力”是浪漫主义诗人据以洞察生命、发现自然之美的工具。华兹华斯认为想象力是诗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诗歌中打动他的东西都是具有想象力即与无限打交道的东西;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关于想象力的论述更是名闻遐迩,借助想象诗人得以将零散的事物再创造为一个整体。索普有一段话可以作为浪漫主义想象观的一个总结,“这就是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一种洞察、调和和结合的力量抓住旧有的东西,透过其表面,解放沉睡在那里的真理,经过重新组织,又化作一个重新创造的、披着华丽盛装和充满艺术力和美的大千世界。”[2](175)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并不缺少想象力,他的“梦思”便是一种感性化的、自由而富有想象力的精神活动,以此卢梭重新发现了未受文明玷污的纯净自然以及蕴涵其中的宗教和道德意义。但对比卢梭和浪漫主义诗人们展现出来的想象力,还是有区别的。卢梭的想象清新自然,他厌恶文明世界的污浊,在自然的触发下展开遐思,追问被深深遮蔽了的人性,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想象奇崛恢弘,总是诉诸于无限、永恒和神秘。按照浪漫主义者们的标准,卢梭身上的“崇高”和“浪漫”气息应该算是非常淡薄的。

至于象征的使用,卢梭和浪漫主义诗人们就更少共同之处。“所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都是神话创造者和象征主义者。他们的实践必须通过他们试图给予世界的一种只有诗人才能领悟的神话解释来理解。”[2](181)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象征,是隐藏在其后的宇宙精神的象征。而在卢梭那里,象征的使用极为罕见,他的语言细腻感伤,却也相当的素朴和明晰。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轻易否定卢梭对于浪漫主义的影响,毕竟,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和乔治·桑等人都曾坦言接受过卢梭的影响。看待卢梭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应着眼于文学的选材、手法、风格等层面,而应着眼于卢梭的态度、思想和情感之于浪漫主义的传承关系。简言之,我们应该透过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去探讨卢梭的影响。

浪漫主义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E·B·勃拉姆说,“谁试图为浪漫主义下定义,谁就在做一件冒险的事情,它已使许多人碰了壁。”[4](1)在利里安·弗斯特的《浪漫主义》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几种界定,立足点分别为自我、情感、无限、心灵、想象、自然、生命意识,等等。事实上,不同的浪漫主义者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差别很大,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也面目各异。只有超越了这些表层的差异性,寻求各种浪漫主义者在精神层面上的同质性,才能把握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为此我们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甚至要超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首先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新的生存可能性的寻求。中世界传奇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阿里奥斯托和塔索的作品最早被冠以“浪漫”一词,尽管这些作品不能称为是浪漫主义的,但其具有的传奇性和怪诞性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平庸、刻板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充满奇迹和情趣的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传奇性和怪诞性在塞万提斯、斯宾塞和让·保罗等人的作品得以延续。到了十八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社会情绪躁动不安,人们或希冀、亢奋,或失落、沮丧,对现实不满是普遍的社会情绪。体现在文学中,人们或是用充满主观战斗精神的想象去构想美好的乌托邦蓝图,或是在对逝去了的“乐园”的追忆和祭奠中悲伤地转向过去、自然和内心世界。于是有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之分,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不满现实,追求更完美的生存状态。

并非任何“不满”和“追寻”都能成为浪漫主义的。真正的浪漫主义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拒斥文化和文明对于人的“异化”,对人性和存在展开严肃的思考和追问。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品格才使其超越了特定时代和特定阶层的利益诉求,拥有了永恒的意义和价值。正如韦勒克所指出的,浪漫主义者们主张一种泛神论的、有机的自然观,试图恢复自然的神性和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以此反对十七世纪的机械论世界观展示给我们的了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以及资本主义的物质崇拜带来的人性的沦落和心灵的干涸。这样一种自然观和思想立场持续地对后世产生着影响,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荣格建立在远古人对于自然的神秘参与之上的“集体无意识”理论、马尔库塞对于产生于自然的“爱欲”的呼唤,以及其他众多思想家的璀璨的思想成果,都在精神上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浪漫主义推崇的“自我”、“情感”、“想象”、“无限”等概念,便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对于荒漠化的人生和异化的人性的批判意味。“自我”的对立面是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后者以“正义”、“秩序”、“义务”等宏大话语压制个体,贬低个体的权利和独立性,以维护封建秩序和王权,对“自我”的张扬从而具有了思想启蒙的意味。“情感”在浪漫主义者那里指的是个人化的、人性化的心灵世界,没有了情感的滋润,生命会失去光泽,存在沦为“荒原”。“想象”使超越功利化、物质化的现实世界成为可能,它就像柯勒律治的长诗《古舟子咏》中的那只信天翁,一旦丧失,世界将成为一片死寂。至于“无限”,是浪漫主义者们提倡的泛神论世界观和对想象力的推崇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无限是难以蠡测的宇宙精神,也是不受任何束缚的个体心灵。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对人的越来越深的异化,文学需要以更沉重和犀利的笔触达成自己的使命,浪漫主义对“自我”和“无限”的沉迷受到了质疑。正如休姆所批评的,浪漫主义的态度好像是环绕着和飞翔有关的隐喻在韵文中具体化了,他们总是在高高地飞翔,从来不试图回到地面上。[5](8)之后,象征主义兴起,浪漫主义运动走向没落。不过,批判异化、寻求超越的浪漫主义精神并没有销声匿迹,它悄悄隐身于之后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之中,无论是艾略特的《荒原》还是梅特林克的《青鸟》。而众所周知,是卢梭最先认识到文明发展必然带来对人的异化,也是他打出了“回归自然”(同时也是回归完美的人性)的口号并以此对文明和异化展开了尖锐的批判。

质疑卢梭之于浪漫主义的重要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卢梭的思想是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他说的是纯粹理性主义的语言,与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的普遍信念并不悖逆。[6]笔者也认可卢梭思想中的理性主义色彩,但对于以此断定卢梭是“非浪漫主义”的做法却难以苟同。浪漫主义反对新古典主义的理性,是因为后者以理性的名义对个体进行束缚和压制以维护封建秩序,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本身一定是非理性的。如前文所述,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在于抵制人性受到的异化,寻求更理想的生存状态,这种抵制和寻求显然是对于人类存在的理性思考。事实上,浪漫主义的兴起和高举理性大旗的启蒙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标志之一的自然观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启蒙哲学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它对十七世纪笛卡尔的二分哲学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提出质疑,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生命现象无处不在,并不仅仅局限于自我意识。“在有机界中随处可见的种种生命形式和自我意识之间,不存在鸿沟。从最基本的生命过程到最高级的思维过程,从黯淡模糊的感觉到最高级的反省知识,贯穿着一系列不间断的阶段。”[7](76)这种思想在莱布尼茨、狄德罗、达朗贝尔和卢梭等人的作品中反复得到申述,并在一种连续性中过渡到歌德以及后来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其中,卢梭明确将这样一种自然观贯彻到文学中,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卢梭的作品中,无论是《忏悔录》、《新爱洛伊丝》还是《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自然之美比比皆是,优美、险峻、雄奇、蛮荒……几乎是应有尽有。卢梭告诉我们,“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8](5)面对自然,卢梭总是满怀深情,只有在自然中,他才感到自己是完全的自己。卢梭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赞美了那些生活在自然中的山野村夫,他们勤劳、淳朴,身上保留着未被文明玷污的完美的人性。与之相反的,是大城市尤其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在那些繁琐的礼节之后掩盖的是虚伪和欺诈,一切自然的情感秩序全被颠倒。在《新爱洛伊丝》中,卢梭借圣普乐之口指出,“巴黎这个所谓的审美观最强的城市也许是世界上最没有审美能力的城市,因为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机,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9](183)人们迷失在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中,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在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咏水仙》中,我们感受到的情怀和卢梭如出一辙。

卢梭对自然的爱也是对自身存在的关怀,回归自然也是回归完美的人性,回归自然的存在。卢梭高度重视自我,重视理性。他信仰上帝,但他断然否定教会的权威,并对基督教义、教规和敬拜仪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狭隘的教义不仅不能阐明伟大的存在的观念,反而把这种观念弄得漆黑一团;不仅不使它们高贵,反而使它们遭到毁伤;不仅给上帝蒙上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而且还制造了无数荒谬的矛盾,使人变得十分骄傲、偏执和残酷;不仅不在世上建立安宁,反而酿成人间的烧杀。”[8](426)教会奉行的是野蛮的蒙昧主义,并不能使我们接近上帝。“只有大自然中不可改变的秩序才能给人们指出那掌握自然的睿智的手”。[8](431)上帝存在于神圣的自然之中,只有培养和运用自身的理性,才能学会认识上帝。这样,卢梭将人们从对教会和教义的盲从中解放出来,指出人们靠自身的理性就可以通往上帝,把握无限和永恒。对理性的推崇也是对自我的张扬。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诗人们动辄将心灵诉诸无限和神秘,这种倾向在卢梭那里已经萌芽。

我们必须认识到,理性和情感并不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正是因为卢梭理性地观察这个世界,才极力推崇情感。在他看来,矫揉做作、勾心斗角的上流社会中,人们的情感被扭曲了;而一切真诚、淳朴的自然情感都是符合理性原则的。推崇情感不是为了缩进封闭、感伤的自我世界中,而是为了使人性更润泽,世界更美好。对此,苏珊·朗格应该是深有同感,“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就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五形式的混乱状态,而一个产生低劣艺术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解体,这恰恰是统治者和政客们所要利用的一个主要的非理性因素。”[10](88)一个理性、开明的社会应该是人们拥有丰富的、精致的情感生活的社会,在这一点上,理性和情感取得了一致。浪漫主义文学中情感至上,是为了抵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实利主义、拜金主义导致的情感的荒漠化,也是为了使世界更富于理性和人性。

二十世纪以来,越来越庞大的国家机器,越来越复杂的经济运作体系,越来越深奥和专门化的科技及其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完全超出了个体可以感知和理解的限度,甚至逐渐超出了人类的控制。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一个自然被日益挤压趋于消失的世界,不仅个体的想象力受到束缚,个体的情感和存在也变得无足轻重。相应地,文学也失去了浪漫主义运动时曾拥有的宏大抱负:通过想象力把握这个世界,通过诗歌把世界还原为一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文学开始展现现代世界这个庞然大物的荒诞本质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晕眩感和渺小感,展示个体无意义的、卑微的存在。然而,尽管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浪漫主义精神并没有完全丧失,文学仍在执着地寻求摆脱异化的可能,寻求更理想的生活状态,在这种寻求中,自然仍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乌托邦三部曲”———札米亚京的《我们》、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可谓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和专制集权结合———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这种趋势隐然存在———带来的令人窒息和绝望的黯淡前景。三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启示我们:如果世界还有拯救的可能,希望就在对于自然的回归。《1984》中温斯顿一再梦想的“黄金乡”,《我们》中“大墙”外面的世界,《美丽新世界》中的“保留地”,都是自然世界,也是人性依然存在的世界。自然和人性永远是抵制异化的最终依托,无论这种异化是来自物质、政治还是科学。在近年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深入骨髓的浪漫主义精神,比如《兵人》中托德在那个废墟星球中种下的小苗,《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纳威族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都发人深省,也使得这些作品拥有了超越娱乐层面的严肃意义。

总而言之,虽然浪漫主义时代已经远去,但浪漫主义精神却永不会泯灭;只有从内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卢梭对于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在工业化和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文化生态都受到严重损害,人的异化也在不断加深,深入研究和发扬卢梭和浪漫主义的精神遗产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忏悔录[M].陈筱卿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3][法]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梦[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英]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5]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申扶民.被误解的浪漫主义——卢梭的非浪漫主义和康德的反浪漫主义[J].学术论坛.2010,(7).

[7][德]E·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8][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9][法]卢梭.新爱洛伊丝[M].陈筱卿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8.老顽童卢梭 篇八

“卢梭,就在那些……闹得笑话百出的时候,我看了你的画。我也很钦佩你。”他指的是那些挂满主人四壁的画着热带丛林,神秘、诱人而又潜伏着凶险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风景。

“谢谢你……这是105法郎,先生。我可以买烟草、食物和画布接着画下去了。”

卢梭终生都未能摆脱这种生活上低能的窘困。为了能继续他的绘画,沉醉于他的人生梦想,他做过海关收税员、抄写员,推销过报纸,还以一把租来的小提琴教人音乐……

但他的画却越发朴拙可爱,恍若光怪陆离的梦境,散发着清澄的诗意和强烈的原始气息。人也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单纯,透明,笨拙,甚而经常傻里傻气,成为人们善意和恶意捉弄的对象。从塔希提回巴黎小住的高更就爱变着法儿戏弄自己的这位不谙世事的同行,而卢梭自己学生的“玩笑”更是把卢梭送上了法庭……

面对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老顽童,我不禁想到人们在谈论天才的时候,往往把天才与疯狂划上等号;而有的天才比如凡·高当真被关进了疯人院则更成了大师皆疯子的确证……

大师之所以在世人眼里往往成了不可理喻的疯子,那只是人们不能宽容和理解大师们与生俱来至死不泯的童心。虽然,这些孩子都有一个成人的脸庞,就像卢梭笔下的怪异的孩童一样,但那脸庞只不过是一个面具,是时间留给他们的生理标记。他们的执著与幻想、他们对世界永不枯竭的好奇、他们毁坏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对人类杰出而伟大的贡献,都只能来自他们那一颗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在卢梭家的晚会上,凡·高与卢梭曾有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我想你是知道他们管你叫疯子的吧,卢梭?”

卢梭回答说:“是的,我知道,而且我知道你在海牙他们也认为你疯了。”

【卢梭】推荐阅读:

上一篇:城郊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下一篇:祖国在我心中700字小学生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