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2024-11-15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通用6篇)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篇一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三、能力目标

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内容及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2)由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于1954年9月被正式写进了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所发表的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不仅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原则,而且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强调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又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

(1)《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到《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竟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理衙门被改成位居六部之首的外交部。清政府对外不平等的屈辱外交发展成赤裸裸的卖国外交。

(4)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摆脱晚清屈辱外交的阴影。袁世凯和段祺瑞则用出让国家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

(5)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集团对日本侵略曾长时间退让和不抵抗,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认识中国人民渴望独立自主的外交之争

(1)外交之争:

①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顺应民心,在英国侵略者面前坚持了严正立场。②太平天国坚持了外交上的自主精神。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民族尊严。④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背景下,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取得虎口夺食的成果。⑤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⑥国民政府前期,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以及减轻财政压力,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之孙中山“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一种退步。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要成果,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但直到国民政府退出大陆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许多侵略权益仍没有收回,并出现美国侵华权益扩大的趋势。

(2)认识: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誓死保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原因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许多与会国家的代表坚持了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

(3)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5.对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认识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1)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这样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护和平,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的地位。

(3)“一边倒”方针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它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清除斯大林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偏见。

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6.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比较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独立。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板书设计】

依据 政策 成就

国家利益 另起炉灶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国家性质 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家实力 打扫干净屋子 参加日内瓦会议

国际坏境 再请客 亚非国际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课题导入

请同学们翻到我们教材的必修一108页,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三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外交是非常失败的,自鸦片战争一来,我们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想来都是不平等的,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不是赔款就是割地的。旧中国的外交只有屈辱,没有真正的外交。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才开始酝酿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学习。

课前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2.新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外交这样的外交政策方针? 3.新中国的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周恩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保障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本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关系,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不仅反对了帝国主义,而且不至于在外交上陷入孤立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从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基础。

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材料

一、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

二、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结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世界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接下来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高潮,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有:

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

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亚非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时,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发表谈话,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抱着和平和友好的热烈愿望参加会议的,相信此次会议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破坏和阻挠而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前两天一般性发言中,出现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总理当即决定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为书面散发,而作即席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存在求同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该国近代开始以来都经受过、并且当时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总理讲话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代表团与一些国家代表团进行广泛接触,加强协商,密切合作,为争取会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 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 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 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1.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有什么区别?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旧中国对外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政策。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211校园窝()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开展外交的坚强后盾。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篇二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内容;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 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以及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站立起来,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依次播放图片与材料: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内容;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教师:以上材料同学们看完后, 有何感想? (学生发表看法和感受) 。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有本质区别,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周恩来作为第一任外交部长, 协助毛泽东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使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近年来中国外交更是取得辉煌成就, 参加OPEC会议, 申奥成功等。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 今天的中国外交当然也与昔日的外交不可同日而语。可是你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多少呢?下面大家就跟着我一起来了解、熟悉这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的六字原则。通过三幅图片和两则材料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然后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师生互动】

板书:第五单元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 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多媒体投影显示:

(1) 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C.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D.中国人民革命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

(2) 战后国际关系突出的特点:“两大阵营、两极对峙”

教师:近代旧中国由于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 实行的是一种屈辱的外交政策。而新中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 对外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现在我们大家一起观看一段影片资料, 注意收集信息并思考问题。

多媒体播放影片《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片段。 (旁白: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处于相互对抗之中。两大阵营的相互对抗、斗争, 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 让学生大致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同时以简短的影片资料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描述得生动、易懂、简单、明了。

思考:“新中国在什么形势下宣布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建国初期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 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方针, 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教师:正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新中国诞生。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新中国都愿意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 外交方针的内容、含义、意义

多媒体投影显示:独立自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教师过渡:新中国初期宣布了建交的原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新中国都愿意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那么新中国初期对外建交的政策和方针又是哪些呢?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下面一段影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片段 (旁白:三大战役胜利之即, 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 并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

思考:在这段影片中毛泽东提出了哪三条战略外交方针?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49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中国大陆解放在望, 中国外交政策问题就摆上了日程。当年春夏之交, 毛泽东提出了奠定新中国外交准则的三大方针。这三条战略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其核心就是毛泽东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那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分别是什么意思?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再现历史,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学思之窗】多媒体投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思考:联系中国近代史,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总结: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 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解题关键和答题思路,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资料回放】多媒体投影:毛泽东在会见苏共中央委员米高扬时, 曾生动地说, 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内, 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 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 有了秩序, 陈设好了, 再请客人进来。

思考:你能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 来理解毛泽东讲这番话的意思吗?

(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毛泽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 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回放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讨论与回答, 各抒己见,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呢?“一边倒”究竟有何意义?

学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帝国主义尤其美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 “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 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不错。可是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呢?为什么又能够实行这种政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总结: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国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成立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遭到帝国主义的凌辱;中国的现实就是新中国成立时,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 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同时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 新中国初期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激发生生合作的潜力和欲望,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过渡:正是由于新中国的领导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坚决抵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各种孤立、封锁等反动政策, 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建国初期第一次建交高潮那段鼓舞人心的历史吧。

3. 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

教师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建交高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步骤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让学生掌握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基本史实。

(1) 迎来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

学生:新中国刚刚成立, 就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先是同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 继而同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建交, 至建国一周年, 新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交,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步骤二:教师通过补充图片资料, 并引导学生搜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一些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的资料, 加深学生对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印象和认识。

(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多媒体播放图片: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毛泽东和斯大林。

教师:中苏结盟是“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具体化、条约化、法律化, 主要反映在1950年2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 它取代了1945年苏联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中国利益多有侵犯, 如外蒙古问题、旅顺大连问题、中东路问题, 是不平等条约。1950年中苏同盟的核心问题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及其对中国侵略, 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新中国政府实行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的背景下, 为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空间, 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局面。苏联给予中国资金、技术、项目、专家等多方面援助,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 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究, 了解这些领导人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多媒体投影两段材料, 组织学生阅读。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 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海军、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 所有调度水陆各军, 并治理地方大吏, 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1952年末, 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 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 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 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1950年2月)

思考: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从中你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 清政府对外妥协, 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中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 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 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对比与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新中国在“一边倒”的同时, 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 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步骤一:搜集资料如《共和国风云》等, 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了解和认识。

步骤二:多媒体播放图片“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以及“周总理访问缅甸总理吴努的情景”。

教师:新中国不仅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也要寻求如何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1954年, 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 并发表联合声明。在中印声明中, 五项原则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使内容和表达更加完整准确。请同学们结合二战后的历史进行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讨论后) 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 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原则自首倡至今, 经过几十年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指导新中国与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 教师总结:在近代中国与邻国、民族国家都曾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主权不独立, 领土不完整, 经济发展滞后, 所以它们独立后特别强调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而经济上要求平等往来、互惠互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恰好考虑到这些需求, 且撇开了双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所以广受欢迎。

设计意图:通过适当增加和搜集一些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资料, 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过渡: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除积极同一些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 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 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

教师:新中国第一次公开亮相参加的国际会议就是日内瓦会议。现在播放一段影片资料,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注意搜集有效信息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播放影片《日内瓦会议》片段和投影图片: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思考1: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什么国际问题?结果怎样?

(讨论后) 学生: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出席会议有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朝鲜停战后, 美国仍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会上中苏越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协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而美代表团却极力阻挠, 当会议陷入僵局时, 周恩来提出合理化建议, 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思考2:这次会议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公开亮相,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国际会议, 使一直不承认中国的西方国家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这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正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的精彩内容和课本内容的有效结合,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公开亮相后, 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事务, 扩大外交成就。为了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1955年4月, 新中国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又参加了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 (1955年)

多媒体播放影片《万隆会议》片段和投影图片“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看完影片后请学生们) 思考1:这次亚非会议定在何时何地召开?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学生: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尼的万隆召开, 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

思考2: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 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 教师总结: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 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 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 争取他们的信任, 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 毅然接受邀请, 出席会议。

思考3:周恩来针对什么问题, 在会议上提出什么样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学生: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 特别是有的与会国反对共产主义, 对中国疑惧、攻击,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不错,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一段资料。

多媒体投影一段材料: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 自近代起都曾受到, 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互相同情和支持, 而不是互相疑惧和恐惧, 互相掩护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引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4: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应该是求同存异, 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求同存异中的“存异”指的是什么?这个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后) 学生:共同之处指的是亚非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 都曾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 另外还有共同的愿望, 即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存异指的是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以及可以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这个方针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赞扬, 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资料的精彩内容和课本内容的有效结合,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之,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 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 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 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堂总结】多媒体投影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讲了三个大问题即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正因为新中国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迎来了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峰;进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正说明中国已由区域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总之, 新中国初期在外交方面已取得重大成果, 改变了近代的屈辱外交史。

【学习探究】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讨论, 总结推理得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国际原因: (1) 二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 (2) 社会主义力量加强。 (3) 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国内原因: (1) 卓越的外交家。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英明的外交决策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学习延伸】 (第二课堂活动)

1.学生探究活动:搜集资料, 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列出简单表格。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 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学生在课外阅读《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等书籍。设置辩论主题: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 且外交上一律平等。辩论后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感想”小论文。

3.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趋向与思考 篇三

进入21世纪以来外交发展的线索,基本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延续。那一段外交的战略、取向和政策基本是由邓小平确立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国际形势做出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二是明确了中国外交从“一条线”向“全方位”发展,三是重新阐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经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格局大变动的严峻考验,取得巨大的成功。世纪之交,中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可以说,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中国外交已占据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的局面相当有利。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外交基本沿着先前的路径和方向发展,总的来看比较平稳。外交工作主要围绕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同时也包括对国际和周边热点问题的应对,如国际金融危机、朝核、反恐和南海问题等。调整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明确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同第三世界关系和多边外交四者在外交全局中的定位,提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口号,倡导建立和谐世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但是,这一时期,特别是近两三年,中国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少数近邻的关系甚至比较紧张,中国的安全环境看起来已不如前一时期。

这种情况使得国内和国际上的疑虑都在增长,中国外交发展的取向显得比较模糊。在国内,主要是怀疑外国敌对势力正在搞新冷战,遏制中国。在国外,主要是担心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不免要走争霸的老路。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是否依然正确?中国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

冷战结束后,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讨论一度十分热闹。现在看来,要建立一种新秩序比人们想象的困难得多。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大体是在半拉子旧秩序下运转的,其情形自然难以令人满意,不过也有新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突发事件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发生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动乱、全球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事件等。二是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全球经济力量的分布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出复杂化趋势。总之,世界进入了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

外部安全环境趋紧是中国成长为大国的必经阶段。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广泛而深刻的变动、中国改革进入关键阶段,这种重合将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在一个敏感时期,中国承受的外部压力会逐步增大。

我认为,我国面临的形势真正和最大的变化是,随着我国实力的大幅增长和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中最重要、最引人关注的变量。世界各国判断形势,不能不先看看中国如何,再决定本国的政策。这种变化是个大好事,但在分析国际形势时先要把自己摆进去,我们对此还很不适应。

客观地看,造成中国安全环境趋紧的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发酵,如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二是周边热点地区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可能酿成危机,如朝鲜半岛发生突发事件、中国西部一些邻国出现大的动荡;三是一些亚太国家因对中国有所担忧而调整政策,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一些周边国家试图依靠大国力量平衡来寻求自身利益等。

对于上述事态,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有所准备。首先是防止其升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周边环境的这些变化并非实质性变化,只要应对得当,大多可以用和平方式化解。今天,中国拥有的综合国力已远超以往,中国与世界各大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已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中外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实际都处于“损招难用”,制人即是制己的境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对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更不能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

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我的看法是,政策调整根据形势变化是经常需要的,但基本的外交战略方针不能变。

过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作出反应,参与塑造世界格局的能力还很有限,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来自本身内部的变化。现在可以说,中国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着世界。但我认为,中国改变世界的力量和方式仍主要源于自身内部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还需要学习、需要有更多的战略思考,这样才能避免挫折,较快走向成熟。

第一,培养健全的国民心态,客观、平和地看待本国和别国,摆脱历史悲情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尚存在不少短板,如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国家统一还没有最后实现、作为后来者参与大国博弈的经验还有待积累等。在成长为大国的过程中,中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国家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处理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冷静、妥善地加以应对。

第二,大国外交谋“势”为先,急谋小利,必损大势,不利成长。我国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如期完成国内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仍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中国的现代化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发展的延续,在世界一些地区陷于动荡之际,维护好亚太地区和平是中国职责所在,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各国繁荣之所依。

第三,要认清地缘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历史经验决定了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特质。从先天的地缘环境看,中国是惟一为四邻环绕的大国,三面是陆上邻国,一面是海上邻国。这种地缘条件决定了中国在传统上从不是一个喜好武功的国家,非外扩而趋于内敛,对外影响的扩大主要仰仗王朝的巩固和繁荣,维护安全则靠羁縻四方、藩属拱卫。一旦中央王朝势衰,一方告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危机四伏的局面。

深谙历史的老一辈领导人曾总结说:“四至不定,四肢不灵”,他们因此高度重视睦邻关系。在处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时,总强调互谅互让,通过协商与谈判解决。对争议领土的处理从来置于更大的战略考虑之下,而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无一例外是通过谈判。有关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现在还面临一个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势必会从传统的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变。但是不是要把陆上划界的思维搬到海上?传统海洋大国最重视的是自由航行权、规则制定权,依靠盟友取得海上战略支点。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海洋发展战略,亟须新的战略思维。

最后,关于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以为,韬光养晦并非一种策略,而是中国处世哲学中的智慧。中国曾是弱国,但敢于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的做法是绝不向大国示弱,但从不对小国逞强,一贯主张大小国家平等相待。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时,意在强调不为外部压力和干扰所动,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在国家实力倍增、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今天,我们究竟应如何行事?值得思考。

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四

天门实验高中

历史组

谢艳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开国大典视屏

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

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1.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

探究问题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

探究问题3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 ?(学生活动)

流程三:课堂小结

流程四:巩固练习

欢迎指导

刘大使

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 :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大会公开发言形式急剧恶化。

浦翻译

是的,总理说主席、各位代表:

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 篇五

选择题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平的外交政策,在此前提之上对国民党政府和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订、或重订。”其中“予以承认”的是

A.《告各友邦书》 B.《联合国宪章》

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D.《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

A.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 B.美国颠覆了新中国政权

C.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 D.美国的战略重心在亚洲

建国初期,周恩来把他亲自组建的外交队伍比喻为“文装解放军”。当时( )

A.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外交官们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待遇

C.外交部的职能是为解放军提供外交情报

D.解放军在前线清剿敌对残余,外交部在后方发号施令

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新中国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有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②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④积极发展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关系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5年重庆谈判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结合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其思想核心是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

②它反映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③它体现了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它体现了在“一边倒”方针指引下,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胡锦涛同志在中非友好合作论坛峰会开幕式上讲到:“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和目标是指:①都遭受过列强的殖民侵略 ②都曾为民族独立而斗争 ③都曾是二战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战场 ④都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 长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会议是( )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1971年26届联大

D.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它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摘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5分)

6.关于外交及中国外交的相关报告 篇六

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从古至今,外交活动的地位一直都很高。从上千年前的城市国家开始,人类就开始从事外交了。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官被派到另一个国家里就一个特别问题进行谈判,谈判后立刻回到该国。他们一般出自统治者家庭或者是高级官员,由此使得他们与其他国家谈判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现代外交是从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开始的,而最早的大使馆则是在13世纪里设立的。在这个过程中,米兰起了一个尤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开始在意大利北部其他城市里设立常驻大使馆的就是米兰。而今天的许多外交习俗也是从当时的意大利开始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大使上任时要向对方国家元首提交其任命书。从意大利出发,这个实践逐渐扩展到了其他欧洲国家。

外交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而发展。这些国家在全世界的扩张,使得首先形成于欧洲的外交理论、原则、制度、惯例和形式推广到世界各国,并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电讯和航空的发达,更加便利了国际交往,形成了现代外交的开放、联系和世界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称外交为外事,清末称外务,近代才开始使用外交一词。英文外交一词源于希腊语δiπλωμα,意为君主派出使节时用以证明身份的证书。

外交活动历史悠久。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也明确了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职能作用。20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国际交往的便利,形成了现代外交的开放、联系和世界性的特点。外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权国家外交的宗旨是,以和平方式通过对外活动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的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外交也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官方对外联系以及各类民间对外交往,则是对外交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补充。

当代外交具有以下特征: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权是主权国家的标志之一,外交的主导原则是主权平等;②“外交授权有限”,外交涉及国家最高利益,外交决策权在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外交机关只是执行决策机关制定的决策,仅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灵活掌握,遇有重大问题须请示决策机关;③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国家领导人以各种方式的直接参与,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④全方位、多元化地参与外交活动是当代外交的发展趋势。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

当今世界,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交机关。而外交承认的多寡,则成为国家是否独立的重要标准。有时,拥有主权、领土的政治实体也不易获得国际上的承认。比如在历史上,荷兰曾在很长时间里无法获得其他国家承认,即使其最紧密的同盟者为其国家利益也不见得完全承认它;而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权,则于1970年代因国际政治因素,而退出联合国之中国席次,其他国家转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因此,跟台湾无外交关系的国家,为求与其有政治、经济的交流管道就在台湾设立类大使馆的官方或非正式的代表机构。比如美国在台湾有美国在台协会,而台湾在美国的类大使馆的官方机构则称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

其他不受承认的政权有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和国、索马里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等,这些政权相对于台湾来说其经济和政治重要性更小,在外交上就更孤立了。

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综合国力。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官方对外联系以及被称为“人民外交”或“国民外交”的各类民间对外交往,是对外交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补充,但也受综合国力的制约。由此可见,综合国力在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在我国古代,外交方面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再到元朝马可波罗来华,明朝郑和下西洋,均充分展示了我国当时的富庶强大,与极高的国际地位。

然而到近代,我国的外交由于综合国力的下降而逐渐成为了屈辱的外交。自两次鸦片战争开始,《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种种不平等那个条约默默的告诉世界,从前的那个天朝上国如今只是一个任人欺压的空壳了。

这样的屈辱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建国第一里就有25年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并同其中的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新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并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亚非国家在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粉碎了帝国主义阻挠、破坏会议的阴谋,使亚非会议圆满成功,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恢复,中国从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中国一系列的外交成就重拾我国自古的傲骨品节,向天下昭告,中国再次崛起了!

如今,我国外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举例而言,在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主动进取,而今后,中国也将继续坚持这一理念,在对外交往中更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进一步搞好“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并且更加注重二者的相关性;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更加“强硬”,表现我国的坚定立场;以更加主动进取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我国外交关系复杂,譬如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外交关系;与朝鲜、韩国的外交关系;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

冷战后维系东亚和平稳定的战略均势,主要是由中美日之间的“政治力学”决定的。由于近年来中美日各自综合实力、地区战略和彼此关系都在发生变化,中美日三角关系也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只有充分关注并把握其趋势,才能够窥得东亚的未来。

而更具现实紧迫意义的是,在当前的中日对峙中,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动态平衡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不能对此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正确解答美国在想什么、日本在想什么,中国在东亚乃至全球的战略布局将难以科学化地制订。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虽然它早就已经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使它在亚洲以外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国际重大问题几乎无一没有中国的参与:从武器扩散到人权、能源保障、北朝鲜、伊朗、苏丹和联合国,中国都发挥了作用,北京对于它在世界政治中的显著角色越来越有信心。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军事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国力的日臻完善,中国认为,它按照自己的主张再度成为全球大国是必然结局。如果一切按北京的计划发展,今后几十年内,中国即使不凌驾于国际体系之上,也会在国际体系的大国当中取得它“应有的位置”。中国外交政策所针对的主要对手是美国。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旨在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设法抗衡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也许,更确切地说是打破这种局面。

上一篇: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下一篇:江苏省大学生村官考试笔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