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2024-10-11

精神分析(精选8篇)

1.精神分析 篇一

精神分析治疗中经常涉及到的专业术语

转换

指精神上的冲突转变为躯体性的症状,转换后的症状一般显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麻痹或痉挛的等。这种转换有时是欲望或愿望经过改头换面的满足,但更多的这表现为对这类满足的抑制。精神分析学认为躯体性癔病症状是一种心因性症状,它的转换或多或少都具有某种含义。

疏泄

布洛伊尔首先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在于释放被病人压抑的情感。这种方法或来为精神分析法所取代,因为后者不仅书写这种情感,而且他更注重于认识这种情感。

神经症

神经症一词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最初是指精神方面的疾病。到了十九世纪,通常用来指“功能性失调”,也就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这种障碍不办有结构上的改变。后来佛洛伊德发现,神经症中有一种疾病——癔病——是性格失调而不是神经失调,从这以后,神经症就明确用来描述精神失调,这些失调不是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精神分析学理论把神经症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精神神经症:由患者的心理冲突或过去的一些事件引起的,只能从患者的性格和经历方面进行解释。精神神经症有三种形式:1)转换性癔病;2)焦虑性癔病(恐怖症);3)强迫行神经症。

真性神经症:是现实性功能紊乱在生理上的反映,可以从患者性生活的习性方面加以解释,真性神经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和焦虑性神经症,前面一种是性活动过度的结果,和面一种是性刺激未能消除而引起的。

创伤性神经症:由某种突如其来的震扰引起,这种病的症状了其他神经症不同,无法加以解释。换句话说,创伤性神经症中不含有无意识方面的意义。

自恋性神经症:指患者无法产生移情的神经症。

性格神经症:指患者无法产生移情的神经症。

气质性神经症: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指现在通常说的身心性疾病。

儿童神经症:幼儿时期的神经症。精神学认为,所有成人的神经症在幼儿时期都有过类似的症状。

移情性神经症:一种病人能够产生移情的神经症,或者是患者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对医生产生的一种迷恋。

抵抗

精神分析资料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既不让无意识过程变成意识。当患者反对治疗这解释的时候,他便是处在一种抵抗的状态中。

防御机制

指一种为保护自我或自己免受冲突、内疚或焦虑之累的无意识反应。这些机制专事改变无意识冲突,因为无意识冲突通常由于社会习俗的制约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弗洛伊德在他关于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批文章中(特别是《防御性精神神经症》,1894年)指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他那时探讨了一种最常见的机制——压抑。随后,他又提出了不少防御机制。他在关于焦虑问题(1926年)的书中认为,这些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付由性冲动或攻击冲动而引起的焦虑和内疚。精神分析学家们对到底有多少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历来有争论,但是,对一些常见的机制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一篇文章中列述过基本的防御机制,这些机制是:

1.压抑

2.文饰作用

3.反应形式

4.投射

5.倒退

6.移位

7.升华

8.隔绝

9.理智化

压抑

指从无意识中排出或无意识的鸭子那些有危险的、不能接受的冲动,以及与此冲动相关的记忆或意象。实际上,压抑一词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早年,就是防御的同义词。在幼儿时期最初排除压迫在意识中的不愉快的东西,这是初级压抑;防止被压抑的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这是真正的压抑。这样,压抑就是防御的第一步,他在防御机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说与压抑的发现同时开始的。但后来他发现了为防止压抑而产生的种种防御机制,那些机制并不一定完全排除无意识的内容。另外必须注意的是,与其他机制一样,压抑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它和抑制不同,抑制是个人有意识地压制对某一对象的意识。

意识 无意识 前意识

早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有两个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够被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而无意识则包括各种原始冲动、愿望、本能等各种习俗、道德所不容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为外界现实所拒绝,便被排挤或压抑到意识阈下面。但是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千方百计寻求满足,并一有机会就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甚至从失言中也可以找到某种无意识的愿望。因此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无意识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发现还可以队伍意识的内容进一步区分,于是就有了前意识和无意识本身。他认为,前意识思想伙记忆是很容易成为意识的,因为他受到的抵抗较弱,而无意识受到的反抗就要强得多,所以无意识思想或记忆很难成为意识。

从一八九零年到一九二零年,弗洛伊德始终在试图发现人格中无法直接了解的决定性因素。他在这方面的惊人观点,使得人们开始重视无意识对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但是到了一九二零年后,在无意识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他的人格说,于是意识和无意识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只是作为不同的精神现象而保留下来。

俄狄普斯情节(恋母情节)

一组无意识观念和情感,其核心愿望是占有双亲中异性的一方,排斥同性的一方。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情节一般在里比多和自我的发展阶段出现,也就是三~五岁之间,不过有些恋母现象可能出现得更早一些。俄狄普斯之一名称来自神话故事,俄狄普斯在不知道双亲的情况下杀了父亲,娶母为妻。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情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许多无意识犯罪的原因所在。要消除俄狄普斯情结,可以使本人与双亲中同性的一方同一化,并暂时放弃与异性一方的关系。

弗洛伊德在一八九年致信佛里斯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到俄狄普斯情结。他在父亲去世后开始进行的自我分析形成了这一概念。一九零零年出版的《梦的解析》,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在一九三零年之前,俄狄普斯情结始终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一块基石,但是从那以后,精神分析学越来越侧重于母亲方面的情况,并关注前俄狄普斯情结阶段与母亲的关系。

里比多(欲力,性欲)

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初指寻求快感的性欲能量,后来弗洛伊德和其他人把生本能和死本能能量也包括了进去。

里比多概念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弗洛伊德发现性冲动在神经症中的重要性时形成的。到了一九零五年,他又写了《性学三论》一书,假设幼儿时期性发展的几个阶段,从而全面地发展了里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力,它迫使性欲望通过躯体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里比多”理论试图探讨所有这些表现,从而找到人格发展在生物和心理方面的进程。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一生中最初几年的生活,对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他把这段时间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反应方式来命名。在口唇阶段,吮吸和吃食是快感的主要来源。肛门阶段主要是排除和控制产生的快感,阳具阶段开始于儿童意识到性器是快感的来源。对里比多发展的阐述,是精神分析学人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对伊德、自我、超我,人与人的关系的特殊方式,精神冲突、防御机制以及性格特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结构进行说明和解释。

固结

在精神分析学中,指对早期某一发展阶段或某一客体的依恋。固结的出现,说明个体未能顺利通过里比多的发展阶段(三——五岁)。固结的主要表现事固结者沉迷于幼儿时期的、已不合适的行为形式、或者迫于压力,退向这类行为型式。挫折过大、过分满足以及极度的爱和恨,都可能引起固结。个体所固结的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某一时期或者某一点,就是固结。

倒退

通常指回到一种较早的状态或方式。精神分析学认为倒退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通过退出压抑的现实环境回到里比多和自我发展的阶段。摆脱焦虑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倒退也是创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家和艺术家对各自专业领域里新的进展,往往采用原始的态度。他们暂时的放弃传统的和固定的思维方法,拒绝流行的观念,但他们又能重新找到回到现实去的道路。

两性同体

通常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和态势。精神分析学理论一向认为,所有的人在体质和精神性欲方面,都是两性同体的。弗洛伊德的这一观念是从他的朋友佛里斯那儿得来的,并最初在生物和解剖材料中得到了证实,那些材料显示,男性身上还残留着某些男性器官的残留。不过当代这方面的理论则通过儿童与父母等同的情况,解释精神性欲中的两性同体现象。这样,一些无性的活动就具有性的内涵,被动、顺从、受虐、直觉以及接受行为可以看成是女性的特征,主动、独断、施虐、理智以及威胁行为则是男性特征的表现,如果态势有了改变,那就意味着性向发生了变化。

去势情节

对可能会失去性器的焦虑情态。根据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所有男性(成人或儿童)都会产生去势焦虑。这种去势情态主要表现为失去阳具——在去势的威胁中阻止男孩沾染手淫,失去性欲快感能力;或者丧失男性特征。

除了男性,精神分析学家断言女性也会产生去势情节,在这种情节的作用下,她们感到自己“被去势了”,感到有一种强迫性冲动,要证实身上存在着阳具的象征性替代物,或者对任何器官或活动已经同阳具等位而感到焦虑。

自由联想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只有联想是指患者在精神分析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思维的方式。这一技术是以一些假设为根据的:任何思维最终都能通向重要的部分;如果注意力放松,抵抗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反之,就会大大加强。弗洛伊德采用了只有联想技术以后,就放弃了催眠术。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英文“只有联想”实际上是德文“freier Einfall”的误译。德文“Einfall”的愿意是“突然想起”、“闪念”(irruption,suden idea),也就是在放松的情况下自然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并不是什么“联想”。但是英文“自由联想”这个词现在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运用。

精神分析的基本规则(基本规则)

精神分析学对自由联想提出的一项基本规则:患者必须毫无保留地把各种想法告诉医生,在报告的过程中自己部门作任何取舍或强调。

移情

精神分析治疗到了一定的阶段,患者会对医生产生爱情、倾慕、憎恨、不信任等强烈的个人情感。早期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干扰医生去发现患者被压抑的记忆。后来,弗洛伊德认识到,这种情况并不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者的自然反应,而是患者把他对过去生活中人物的感情和印象,不知不觉的移向了医生,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移情。随着俄狄普斯情节理论的发展,可以越来越清楚的看出,治疗中产生的移情,正是患者幼年在恋母阶段对父母的情感的再现。由于情感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不同的移情。对医生产生依恋、信任或爱情等情感,可以看成是正移情,如果产生憎恶、不信任及轻蔑的情绪,这就是负移情。这些现象是患者对治疗的一种抵抗,因为它偏离了或回避了本来的治疗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情感是患者幼儿时期与双亲的基本纠葛的再现,治疗者就可以以次为依据,了解患者病状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治疗。在这一点上,移情对于神经症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移情的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患者一方,鉴于治疗者本人也有幼年时期的那种经历、情感以及关系,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个人情感,这是一种反向移情,这种移情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梦 梦的解释

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是睡眠期间一系列图像或事件的映现。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梦看成是对未来的预言,而精神分析学则认为,梦是有心理上的含义,通过对梦的解释,可以了解人的动机。

弗洛伊德把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显的内容(即外显的梦),这就是做梦者在梦中梦见的图像;第二个层次是浅隐的梦(即梦的隐意),也就是隐意在显梦后面,或者混在其中的某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这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就是做梦的真正动机。他们之所以被隐藏起来或变得非常晦涩,是因为他们都来自无意识,即使在梦中也很难通过梦的稽查——一种专门防止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的心理机制,也就是后来的“超我”的前身——这一关。因此,必须经过改头换面才能进入意识,这样,梦的浅隐的内容就以外显内容的形式曲折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愿望满足的心理过程,就是“梦的工作”。

弗洛伊德之所以对门感兴趣是因为他发现,象梦这样一种人人熟悉的正常的精神活动,他里面所包含的一些过程,与形成神经症病状的那些过程竟然完全一样。这些精神过程就是浓缩、移位、戏剧化和象征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心理过程,而人在清醒时候的思想,则属于次级心理过程。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解释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做梦的真正含义,而且也能成为精神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医生和神经症患者了解无意识动机。如果可能的话,进一步了解病状发生的原因,从而更有助于精神症的治疗。

顺便要说明的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并不包括梦魇、焦虑和创伤性的梦,因为这三种梦都不是表现某种愿望的满足。梦魇和焦虑梦表现的是失败,创伤性的梦是重复做梦者过去的创伤经历。

浓缩

一种心理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凝合为一个新的合成意象,但是它仍然包含着被凝和的意象中的含义和能量。浓缩过程是最初级过程即无意识思维的一种形式,可以在梦或症状形成中找到例证。

移位

一种防御机制,使能量由某一精神意象转移到另一精神意象的心理过程。移位过程是初级过程的一种形式。能量移位,使得某一意象有可能代表另一意象(如梦中所见的一些情况)。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这种过程能把个人对某一对象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这样,他对后者的兴趣成了对前者兴趣的等位或替代。象征和升华,就是在连续移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象征 象征表现 象征化

在精神分析学中,象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物与所指对象之间的联系。精神分析学关于象征表现的理论注意的是一种意象,观念或活动对另一种意象,观念或活动的无意识替代。根据欧内斯特·琼斯的看法(1916年),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表现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这种过程完全是一种无意识过程;第二,就象征表现来说,注入被象征中的情感,还未证明它可以进行象“升华过程”中的那种实质性的改变。

矛盾心理

佛洛伊德首先用这个词来描述对某一客体同时存在的一对对立冲动或情感。矛盾心理一般指一种既爱又恨的情感。但是,矛盾心理与对某人的复杂情感又不同。矛盾心理指的是浅隐的情态,这一情态中对立的两种态度都同出一源,是相互依存的;复杂情感则是因为对象的不完美而产生的情绪。

唯乐原则(唯乐—痛苦原则)唯实原则

佛洛伊德认为,精神活动受两种原则支配,一种是唯乐原则(唯乐—痛苦原则),一种是唯实原则。唯乐原则通过幻觉中的愿望满足,使心灵摆脱因本能张力变强而产生的痛苦或不快;唯是原则通过与外界现实的调节适应,从而使本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根据佛洛伊德的解释,唯实原则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学到的,而唯乐原则是天生的,原始的。

通常,“唯乐原则”一次比较容易引起误解。这个概念并没有积极追求快乐的含义,它的含义是避免不快。

心理玄学

佛洛伊德在本世纪一十年代试图创立一套纯理论体系。他用“心理玄学”的名称,是为了表明比起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传统心理学,这一体系包含更多的现象,揭示也更详尽。它主要从形态,动力和经济三方面来说明精神现象。形态部分主要是关于这些现象在精神结构中的位置,记这些现象属于伊德,还是属于自我或超我的范围;动力部分涉及各种本能及其活动;经济部分注重能量,里比多和疏泄在精神结构中的分配情况。不过这一体系由于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原因,最终未能形成。

由于精神分析学的一些概念,如过程,本能和发展等都体现出一种动力的倾向,这就和仅仅是列述和解释心理特征的静态心理学完全不同,所以精神分析学又称动力心理学。精神病

精神方面的疾病。精神病有器质性精神病和功能性精神病两类。前一类是由脑部的病患引起的;后一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和偏执狂,这些病到底是躯体和体质方面的原因,还是心因性疾病,目前还有争议。

精神分析学认为,精神分析疗法是无法治疗精神病的,即使是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在分析治疗中无法产生移情。但是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如果对精神病患者施用精神分析法,他们也会产生一种移情,但这是一种负移情,也就是患者把治疗者当作自身的一个部分或者敌人,而精神症患者则把治疗者当作一个对象。

自我 超我

无意识在精神分析学的早年,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是从一九二三年佛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德》中提出人格由伊德,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以后,无意识就只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了伊德。伊德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伊德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

“自我”的概念佛洛伊德在一八九五年就已提出,但直到一九二三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伊德那儿分化出来的。当伊德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伊德。自我的职责是在伊德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伊德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自我受“唯实原则”的支配。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的坏的东西。自我和良心是同一道德观念的两个方面。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自我和超我这三个体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在人的一生中,它们既对立,又相互影响,且合成一体。这些影响,融合以及对立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伊德,自我和超我,实际上是说明整个人格中不同的过程,功能,机制。能量的一种简便方法。

2.精神分析 篇二

关键词: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精神损伤

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健康以及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至涉及精神损伤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逐年增多。但有关精神损伤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问题,目前在诸多方面尚有不少分歧[1],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其评定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同道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室2005.1.1-2009.6.30期间全部鉴定案例372例,其中涉及精神损伤赔偿的案例68例,占18.28%,其中男性12例,女性56例;男:女=1:4.67;年龄(15-53)岁,平均(30.15±12.78)岁;文化程度:大学8例,高中(含中专、技校)8例,初中(含初中)以下52例;职业:学生16例,工人(职员)12例,农民20例;干部4例,无业16例。

1.2 方法

依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报告,按调查内容逐项进行;以CCMD-3[2]为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鉴定的案由(按委托单位确立的分类)

"殴打他人"36例,"伤害"12例,"交通肇事"12例,"民事纠纷"4例,"治安纠纷"4例。

2.2 诊断分类

癔症40例(58.82%),精神分裂症12例,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综合征4例,重度闭合性脑损伤后智能损害综合征(轻度)4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8例。

2.3 诱发(精神/躯体)因素

交通肇事12例;殴打(如用木棒、酒瓶;如用手打嘴巴、身体碰撞、推拉、撕扯等)或合并辱骂、威胁者48例(70.59%);惊吓8例。

2.4 鉴定目的

直接要求鉴定"医疗终结期或精神障碍伤害程度或伤残等级"者共12例(17.65%),余56例均要求鉴定"有无精神疾病,如有是否与此次事件相关"。

2.5 鉴定申请分析

办案单位提出28例(41.17%),被鉴定人亲属提出32例(47.05%),被鉴定人自己提出8例(11.22%)。

3 讨论

本文收集的案例均属于精神损伤鉴定范畴,精神损伤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体遭受外来物理、化学、生物或心理等因素作用后,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紊乱或缺损[3]。由此可知,精神损伤与一般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概念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它通常被赋予了法律的意义,用以描述与法律有关的精神医学问题, 目前精神损伤这类案件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本资料包括了精神损伤与精神伤残的鉴定,因为二者在鉴定实践中往往难以完全分割开来[3],所以本文一并加以分析与探讨。

本文中诊断"癔症"的有40例,均是受害人鉴定,鉴定目的往往是确定有无精神疾病,明确精神刺激与发病的关系。鉴于癔症的发病往往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产生,基本上明确伤害事件是发病的诱因,只有个别的受害人首次发病,个性缺陷不十分典型,加之受伤害程度较重,则判定二者为直接因果关系,此判定方法参考了杨德森教授的部分观点[4]。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有12例,虽然分裂症的病因不明,但一般认为分裂症是属于内源性精神疾病,其发病以生物学病理基础为主,故至多认为伤害事件是诱因。本资料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多由于交通肇事所致,因存在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明确的CT/MRI的结果,故二者为直接的因果关系,并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评定标准》[3]明确伤残等级,其难点是明确医疗终结期、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可是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文献的介绍而确定,有时就尽量回避回答这一问题,结果令办案单位很难操作。这将是今后法医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需要共同讨论的课题,随着这类问题的增加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这项任务必将更加突出,理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也许是许多同道普遍的内心感受。

另外,对上述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受伤害事件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程度,这一问题的明确为司法工作者的正确处理案件能提供必要的帮助。 (1) 伤害因素与精神损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时,一般不予赔偿,但少数情况下伤害因素对精神损伤可能有某种影响或考虑到被损害者的利益,这时可能给予少量赔偿或补偿,其比例一般不超过25%; (2) 伤害因素与精神损伤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一般全部赔偿,但有时考虑到一些附加因素,适当降低赔偿比例,但一般不少于75%; (3) 伤害因素与精神损伤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时,则给予部分赔偿,比例一般在25-75%之间[5]。

总之,精神损伤的评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各类精神疾病的损伤程度、伤残等级或医疗终结期的评定及最佳的鉴定时间的确定等相关问题,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唯有如此,司法精神病学的鉴定工作才能更加客观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也就是更加令其他行业信服。

参考文献

[1]郑瞻培.对当前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8, 31 (1) :54.

[2]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5-47, 75-80, 91-95.

[3]袁尚贤, 高北岭编著.法医精神损伤学[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1, 328.

[4]杨德森.精神疾病与赔偿 (二) 一精神损害与赔偿问题[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0:295-298.

3.常见精神障碍及精神病辩护分析 篇三

常见精神障碍和精神病辩护

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将常见的心理异常分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患者是否存在上述障碍,在法律上直观的对应"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是否降低甚至丧失。因此,不同的精神障碍患者辨认和控制能力丧失程度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司法鉴定中刑事责任能力认定不同。

ICD-1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将精神和行为障碍分为如下十一类:一是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是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三是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四是心境障碍;五是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障碍;六是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症;七是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八是精神发育迟滞;九是心理发育障碍;十是通常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十一是未特指的精神障碍。

精神病辩护(insanity defense)是英美法国家刑法实践中的重要制度之一,然而自从精神病辩护制度确立以来,关于该制度必要性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

主张废除精神病辩护制度的学派常常使用如下广为人知的案例:1981年3月30日,约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刺杀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2年欣克利被指控13项罪名,但6月21日,他因查出有精神病而被法庭裁定无罪。公众对欣克利的无罪判决十分愤怒,民意调查表明,约90%的公众赞同取消精神病辩护,主张惩罚实施犯罪行为的被告人。相关事件之后美国国会和很多州议会修改法律,为以后法庭上采信精神病加上了更加严格的条件,有几个州甚至废止了精神病可以作为无罪理由的规定,例如:爱达荷州、蒙大拿州、犹他州和堪萨斯州。

然而,主张保留精神病辩护制度的学派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理由:首先,惩罚那些不是在自由意志下实施错误行为的人是不人道的,也就是本文反复提到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其次,因精神病而被裁定无罪者并不都被直接无罪释放,如果行为人危及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或行为人危及自身安全时,均应当被移交给精神病管理机构或监狱,这实际上就可以起到保护社会的作用。例如,前文提到的欣克利被判无罪后在华盛顿一家精神病医院就医至今,我国《刑法》第18条也就此做了明文规定。

Curt R.Bartol和Anne M.Bartol在他们的著作《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被告在力争免除刑事责任,或者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责任能力降低时,常使用几种特殊的精神障碍作辩护,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病态赌博综合症(compulsive gambling)、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现称分裂性认同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遗忘症(amnesia)、受虐妇女综合症(有时被看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变体)和性成瘾。

下面结合中国司法实践,介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的概念,患者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水平,以及精神病辩护效果。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又可以细分为三类: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妄想性障碍(delusional disorder)和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acute and brief psychotic disorders)。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精神分裂症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因此严重影响刑事责任能力。例如,2011年湖南省朱某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朱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现症期),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人,依法可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mental disorders),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出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并且这种妄想通常是持久的,甚至终生存在的。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因此相对精神分裂症而言,妄想性障碍不常被用于精神病辩护。例如,2011年安徽省郑某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郑某作案时患有精神分裂症,属限制行为能力人,且案发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可对其从轻处罚。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共同特点主要有:在一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在2至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用于精神病辩护的案例极为少见。例如,2003年广东省邓某故意杀人案中,被告人邓某系酒精所致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部分责任能力,可对其从轻处罚。

以上案例来源于在北大法律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判定罪名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案件共收录2613条,其中:涉及精神分裂症的案件82条;涉及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案件22条;涉及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案件1条。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4.精神分析 篇四

参考书目:

1、黄龙保,王晓琳著,人性升华——重读费洛伊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成都

2、Irving stone著,关颖译,费洛伊德——精神分析大师(上、下册),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7.8

3、Charles Brenner著,杨华渝等译,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7

4、Roberi j.Ursano等著,杨华渝等译梦,精神分析治疗指南,北京出版社。2000.7

5、朱建军,孙新兰著,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11

6、S.Freud著,茂华译,少杜拉的故事,中国文化史出版社,1997,1

7、S.Freud著,丹宁译。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 讲授内容

一、费洛伊德生平;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四、精神分析的设置;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a、两个基本假设; b、内驱力理论; c、人格组织理论; d、潜意识理论; e、性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本能、潜意识、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技术层面)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理论层面)

精神分析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途径。(人性层次)

a、两个基本假设

心理决定论(因果原则)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一样,不会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每一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些先前的事件决定的。

存在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历程(潜意识)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思维、情感、行为、偶尔的遗忘、梦、病理症状等。b、内驱动力理论

费洛伊德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的能量系统,人从大自然获取能量,又为某种目的而消耗能量。有机体被扰乱时,会产生一种企图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本能的目标就在于发泄能量来满足需要或消除兴奋,以恢复原来的平衡。

宣泄:侵犯性能量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个体内部的侵犯性驱动力减弱。

1、生的本能

生的本能在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和性等本能。其中,性本能常常因为社会原因而得不到满足,成为影响人格的主要原因。

2、死的本能

生命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的,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毁灭生命)的欲望。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自责、自罚、自杀和恨、攻击、破坏和征服被人的动机。攻击驱力是从死的本能中派生出来的,当指向外界的攻击驱力收到挫折时,往往转向自我内部,攻击自己,成为一种自杀倾向。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相互交叉,这两种力量的合作和对抗影响个体心里的发展,当二者发展不平衡时则形成形形色色的心理障碍。

C、人格组织理论

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大系统组成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是心理能量储存的地方。本能代表生物性的内在世态,要求立即释放能量以消除不愉快,恢复原来的舒适状态。“能量库”、“火山下的岩浆” 本我的特点

1)遵循初级思考方式享乐原则;幼儿水平

2)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行为不受时空条件限制;

3)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常好幻想),不考虑逻辑关系(如梦)4)需求及情感需要用直接的、不能延迟的行为动作来满足;

5)情感分化水平低,呈现明显的两极性(非好及即坏,非爱即恨)(绝对化、极端化); 6)在潜意识中表现,不易把握。本我是个体动物性的表现(无控性、幼稚)

2、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结构部分。有机体必须与周围的现实世界接触,相交往,以适当的手段来满足需要,解除紧张,就在这种环境中,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自我代理性和审慎。“泄洪闸” 自我的特点

1)遵循次级思维方式现实原则;成人水平2)欲望的满足可以延迟

3)对事物的评价以现实(客观)为标准,考虑因果关系; 4)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5)情感有细致的分化; 6)在潜意识中表现,不易把握。

自我是个体心理成熟性的表现(行为调节、可控)自我的主要功能

获取基本需要,以维持个体的生存;

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适应外界环境)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之间的冲突; 调节和解决本我与朝我之间的冲突。

当自我对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不可能调和时,就发展成焦虑来对待。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了自我,即良心、良知、理性等,它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自我理想,是父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产物,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代表理想,追求完美,遵循理想原则。

超我是个体社会性的表现 超我的功能

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为; 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 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个性。

人格的三个组织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本我是个性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个性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个性中的社会成分。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是得到正常发展。由于三者的行动原则各不相同,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心理异常。

d、潜意识

个体的心潜意识理论理活动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即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1、意识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是指在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在人的注意力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意识实际上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浮面的水平。

2、潜意识

潜意识是心理能量活动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突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的标准不容,得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极大储存库,它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通过精神分析可揭示。通达潜意识的途径 自由联想】(倾听)梦的分析】 阻抗分析】 移情分析】 反移情分析】

3、潜意识

夹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虽然此时此刻意识不到,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加以提醒、认真回索或在没有干扰是回忆时可进入意识领域。

e、心理发展的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由其是性本能。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引起个体产生快感的一切活动。个体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按原始欲力主要投射的身体部位不同,心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若完成不好,则易造成各种心理障碍。

1、口欲期(0-1岁)

原始欲力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吮吸、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取满足,口唇成为快感中心。发展任务:建立母婴关系,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建立信任关系。

若此期口腔活动受到限制,心理发展受挫,即形成不安全感,成人的性格倾向于紧张、猜疑、依赖、悲观、被动和退缩的性格特征。

口腔活动过分满足,则会使心理发展固结,形成依赖和纠缠人的性格特征(口腔性格)。

2、肛欲期(1-3岁)

原始欲力的主要靠排泄所产生的刺激获得满足。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发展任务:建立与父母的关系。排泄:象征性攻击行为。

若果“便溺训练”训练过严,儿童在情绪上受到威督恐摧,将会影响他的个性发展,可能形成“肛门性格”。

守秩序,爱清洁,过分认真;】

借鉴、吝啬、爱钱;】

固执、刚愎不灵活、报复性,冷酷无情、暴躁和好破坏。】

强迫症:心理发展退行至此期。

3、性器期(3-6岁)第一反叛期

原始欲力主要靠性器官部位来满足,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取快感的中心。儿童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并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

发展任务:形成正常的三角关系,从共生状态中解脱出来。

此期儿童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并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儿童的行为出现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别者,并以异性父母为“性恋”的对象。男孩:向父亲仿同,出现“阉割焦虑”形成“恋母情结”; 女孩:向母亲仿同,出现“阴茎羡慕”形成“恋父情结”;

4、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相对平静的时期)6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超自我的发展,儿童的兴趣逐渐从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移到周围的事物上去。个体的原始欲力处于暂停的状态,他们对性缺乏兴趣。

出现客观体关系转换,转换为游戏和学习,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此期随性器官的发育,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成熟,生殖器官成为主要的快感区。异性恋行为明显。开始产生两性生活的理想和结婚家庭的意识。生理发育逐渐成熟;】

建立家庭以为的亲密关系;】 同化和形成社会价值观;】 人格逐渐形成。】

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a)自由联想;

b)解释;

c)阻抗与防御机制; d)移情和反移情。a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的原则 1)暴露想法(随时、不予保留、不加选择,包括正在想和突然出现的念头,不考虑内容是否重要、是否恰当不追求思维的逻辑和道德伦理性);

2)耐心倾听(只做简短提问,尽可能不干扰病人联想,此时的治疗者的行为方式应该是“被动的”):

3)重点注意(突然停顿、沉默、或出现口误等,这些现象可能与受压抑的致病性冲突有关);

4)不加评判。

自由联想的步骤(治疗时不应有第三者参加)1)治疗前解释,让患者能过理解和接受治疗; 2)治疗时患者尽可能完全放松;

3)治疗患者做在患者的前侧或斜后方,以使目光无法与患者接触。(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助于患者任意的想象、体验、回忆及思考;同时治疗者不需要过多的控制自己的表情变化即可达到“以同样的注意力”倾听病人讲述的内容)。自由联想的内容

1)童年生活经历(与父母关系)2)以往的生活环境; 3)人际交往; 4)做过的梦。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挫折和冲突紧张情境时,起内部心理活动中发动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为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b解释

治疗者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及个人经验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搞清楚其含义,并向患者讲述其结果(解释或释义)。使患者了解自己无意识的、隐蔽的愿望和冲突,使无意识的心理冲突意识化。帮助患者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以比较成熟的态度及行为去面对生活。对精神症状的形成过程的解释

幼年时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首先是与父母)或教育上的失误(如:依赖性强超我过强等)——“幼年冲突”(潜在的根源)——遇到某些现实的问题或现实冲突时则容易“退行”到幼年的某种体验或行为方式中去,或以幼稚的、不成熟的态度对待和处理现实问题。(幼年冲突现实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可加重内在的冲突性焦虑(自我与超我/原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采用”了不恰当的、过分的“防御模式” ——神经症性症状的产生(失败的解决冲突的尝试)解释注意事项

解释用语通俗易懂;】

解释要循序渐进,不可过急、过多,不可过于生硬,有事要采取迂回的方式;】

提醒患者所忽略的、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要慎重(不恰当的、使患者难以接受的解释不但无助于治疗,还有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使病情加重);】

应结合“阻抗” 的处理进行解释(单纯对症状进行解释并并一定能取得持久的疗效)。C、阻抗与防御机制

阻抗与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目的是阻止受压抑的内容进入意识状态,防止心理冲突进入现实的自我保护功能。分析并解除这种阻力现象的治疗的重要任务。Freud称:“阻抗就是那些总是妨碍治疗进步的阻力”。阻抗

阻抗是病人内部(潜意识)中对治疗过程的抗拒力,以防止治疗中将痛苦在意识中重现。即指病人抵制痛苦的治疗过程的各种阻力。如衣服——阻抗的象征 衣服——保暖(生理功能)

——遮羞(心理功能)

——文明(社会功能:美化、等级)抗阻的主要表现

1)迟到或擅自取消约会; 2)对治疗者的问题加以回避; 3)“麻醉”治疗者;

4)将谈话的重点指向治疗者; 5)取悦治疗者;

6)原地踏步(不愿深入、重复、不前进); 7)遗忘;

8)控制讨论的主题; 9)为治疗关系设定先决条件; 10)过多的纠缠过去的事情; 11)沉默。阻抗产生的原因

1、因治疗关系产生的作用

1)移情抗阻(建立爱/恨治疗者以替代某种关系); 2)病人存在对抗治疗或治疗者的动机 a)得到自己不需要改变的认可; b)试图证明自己的某一次决定; c)试图证明是他人的过错; d)操纵并控制他人; e)证明他并不需要帮助; f)战胜治疗者; g)满足他人的需要。

2、因为改变给病人带来痛苦

1)难于放弃长期保持的行为方式; 2)开始新举动的难度较大;

3、因适应不良行为在起作用 1)满足心理的需要;

2)提供逃避现实的方式(继发性获益); 3)发泄怒气。

阻抗产生的分析与处理

记住:心理治疗是病人需要你而不是你需要病人。(控制性和反控制性)

1、对阻抗进行识别和正确的判断;

2、对不同类型的阻抗进行区别和认识 内容性阻抗 性格性阻抗 关系性阻抗

3、适当放松警惕(消除戒备心理)

4、对阻抗进行分析和解释(语言、态度、行为)防御机制

个体在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起内部心理活动中发动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摆脱困境、避免痛苦、减轻内心不安,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防御机制的形式

1、自恋性防御机制 否认

把以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定。外射

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曲解

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退行

遭到挫折无法应对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的水平,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情境。(抑郁病人比较明显)幻想

遇到困难无法处理,则脱离现实、以其愿望和情感的任意想象,求得内心的满足。内射

广泛而无选择的吸收所有的外界东西,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形式

1)自恋性防御机制 否认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能接受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定。外射

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曲解

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退行

遇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心理活动即退回到较早的水平,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挫折情境。幻想

遇到困难无法处理。则脱离现实、以其愿望和情感的任意想象,求得内心的满足。内射

广泛而无选择的吸收所有外界的东西,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自身。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转移

将对某一对象无法发泄的情感转向其他能够接受或比较可靠的对象上,以便“安全地”疏泻内心的紧张。隔离

把容易引起自己痛苦回忆的事情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感反应。合理化

个体在遭受挫折后,会杜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和解释,以求自我安慰,减少痛苦。反向

内心的某些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为法律所不容,不能表现出来,即竭力加以控制。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

将自己不容易实现的欲望转向较为高尚的目标和方向,既能使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又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

补偿

个人理想受挫折或失败,转而选择其他能成功的活动加以替代,借以弥补已丧失的自尊和自信。

压抑

把一些不能忍受或引起内心痛苦的念头、感情或行为尽量抑制下去,不主动去思念,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幽默

处于尴尬境地时,常以发笑、开玩笑、说俏皮话等幽默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总是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局面。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心理防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调节着个体的期望、需要、情感及冲动,又维持着个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某种平衡。

1)减轻个体内疚,不安和焦虑情绪(如外射);

5.精神分析疗法讲稿 篇五

讲稿

丛中

人际关系:广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狭义: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躯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关系决定个体的社会功能。

角色:特定社会场景中个体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关系就是功能。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也是人的生物性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是心理健康形成的基础 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自我控制的两个层面:

1、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能被社会所接受。

2、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对环境施加影响,使之发生预期的改变。如果不能控制环境并使之发生预期的改变,就会在内心产生无助无力感。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对自我实现的理解:第一个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K.Goldstein(1940),他指的是,尽可能发展个人的潜能。荣格:“个别化”。罗杰斯:“完善功能”。马斯洛:人类最高层次需要并描述了自我现实者的个性特征。肖斯特罗姆(E.L.Shostorm,1976):自我实现是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理过程统一起来,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的人。

马斯洛:源于他对健康人格的研究,他用“自我实现”来指代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自我实现有两层的含义: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即: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作为一种需要和动机,它是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的内在价值追求,是其需要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寻求自我成就、实现个人的潜能和实现理想信念等高级需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持客观态度;

2、承认自然、他人和自己;

3、自发和单纯;

4、以问题为中心和心神事业;

5、比一般人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6、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

7、自主而不依赖环境;

8、热爱生活和乐观生活;

9、关心社会和富有同情心;

10、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刻关系;

11、民主的性格结构和平等待人的态度;

12、能区分手段和目的;

13、非敌意的和富有深意的幽默;

14、富有创造性;

15、非遵奉主义和有主见。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人类的自尊心受到了三次打击: 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12.23,享年83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出生于奥地利的弗赖堡(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甫莱波)。

4岁随全家移居维也纳,在那里一直生活了80年。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羊毛商,一个极专横的人。父亲的第2个妻子生了弗洛伊德,父亲40岁,母亲20岁。母亲共生了6个孩子,弗洛伊德是第一个。

弗洛伊德一直成绩优秀,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他17岁时进入维也纳医学院,25岁大学毕业。

弗洛伊德曾希望成为一名解剖学教授,并在这方面发表过受到高度评价的论文。后来由于生活拮据,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成了一名临床神经病医生。

1880年,与Josef Breuer(1842-1952)合作。进行癔症研究。

1885年,弗洛伊德从学于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Jean Charcot。使用催眠术治疗癔症。学习六个月。

1895年,《癔症研究》出版。1900年,《梦的解析》出版。

后来创立了自由联想法,进行治疗。

1923年,患了口腔癌,经历过33次手术,非常痛苦,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8年,纳粹占领维也纳,弗洛伊德的女儿被捕,弗洛伊德的四个妹妹都被纳粹分子杀害,弗洛伊德去伦敦,1939.12.23在伦敦逝世。终年87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一个观点,一个成年人以后的思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他过去的生活经历,那么,若要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就应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羊毛商,在弗洛伊德4岁时,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一直住到1938年,由于受纳粹迫害而不得不避难伦敦为止。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已经41岁了,母亲才21岁。父亲与第一个妻子有过两个儿子,在弗洛伊德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同时也做了祖父;而母亲则正好与父亲前妻的次子同岁,这样的家庭结构,加上弗洛伊德又是他母亲所生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深得她的宠爱,这使得在弗洛伊德和他的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当深厚的强有力的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同与母亲的关系恰好相反,母亲赞许他、溺爱他,允许他充当兄弟姐妹中王,但父亲则没有这样偏袒,有时对他显得冷漠和粗暴。比如,父亲会因为他的淘气而大发雷霆:“这孩子决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和母亲对他的评价形成很大的反差。有种种迹象表明,弗洛伊德早早地对父亲存有潜在的反逆心理。

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的逆反嫉恨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和思想。弗洛伊德对母亲的依附关系,还明显地表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上,明显地表现在他对男人、与长者、与同代人和弟子的关系上。弗洛伊德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抚、肯定、赞许和保护,他把这种需要转移到上述那些人身上。而弗洛伊德这种受其母亲的关系制约的以及与妻子、与其他人的关系无疑又进一步影响着他的生活、思想和事业。弗洛姆指出:“就弗洛伊德的工作而言,他对父亲的反抗态度影响到他个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人都认为弗洛伊德是一个反叛者,但他只是个反叛者,而不是个革命者。……他反对现存的权威,但是他自己想要成为权威(别人服从他)。他本来就不想消除自己对权威本身的依赖和尊敬。他的反抗性主要针对那些不承认他的权威们,对于他自己选择的权威,他友好相处,特别是当他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二.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两个基本假设:心理决定论,潜意识的存在及其意义。

1.本能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部分都源于生物本能。本能象一种能量。

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是推动个体进行心理活动的能量,是个体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内在动力。使用内驱力避免了生物解剖和化学的困难。内驱力分为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或求生本能与死亡本能。

求生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libido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性驱力。

死亡本能:激发一个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状态中去,是能量的释放耗尽。“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如攻击他人,自杀自伤。攻击。

这两种本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是出发点与目标。

2.心理的划分:

(1)意识层面:

意识:我们在清醒时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由于注意力的转移,曾被意识到的而现在暂时不被意识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那些不被个人所觉察的、被意识所排斥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证明:口误、笔误、梦、自由联想、催眠、幽默。特别是通过自由联想而获得证实。

(2)人格结构:1923年提出。

本我(id),是由原始纯正地道的本能能量组成。快乐-痛苦原则。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初级思维过程。先天遗传的。是能量的源泉,是内驱力的基地。出生时就有的。

初级过程:是心理结构起作用的原始方式。立刻满足,不区分对象与方式。是儿童正常的心理功能,好象是成年人的病理心理活动。实际上,病态不是初级过程的表现,而是缺乏或者未出现次级过程的表现。幽默是初级过程的直接显现。没有时间感。类比、象征:没有区分的感应方式。

替代displacement:用部分代替整天,或用整天代表部分。缩合condensation:单一的意象是有几个事物的部分组合而成。割裂split: 将一个事物分裂为没有联系的几个部分。象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 具体事物代表抽象的意义。

初级思维过程(primary thinking procedure):可以指儿童在自我还没有成熟时独有的某一类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驱力能量——里比多的或攻击的——在自我或不成熟的自我中移动或释放的方式。是自我还没有成熟的那些年龄的儿童所特有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借代、暗指、类似物、缩合、分离的思维方式。

次级思维过程(secondary thinking procedure):可以指成熟的自我所特有的某一类型的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在成熟的自我中产生的心理能量的结合与动员过程。

它主要是有声语言,遵循逻辑与句法规则。是相对成熟的自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初级过程常常是梦的语言:如一对姐妹代表一对乳房,旅游或缺席代表死亡,钱代表粪便等。阳物、阴物的代表等。如:打炮,你的枪还好用吗?无证驾驶,公共汽车、破鞋等。

自我(ego),是为了使个人与能够真正满足他的需要的经验和对象进行联系。包括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心理功能。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满足性欲要找对象等。现实原则。次级思维过程。后天发展起来。其能量来自本我。6-8个月开始分化,2-3岁固定地确立。是内驱力的执行者。次级过程:是指成熟的自我特有的某一类型的思维。其基本特征是延迟释放能量,并与特定的对象相联系。与环境的斗争,同时执行对本我的斗争。

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现实检验能力,区分自我与非我的界线。即区别环境刺激与自我的愿望或想象的能力。现实检验能力的起点:妈妈的乳房的出现是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而吃手是受自我意志控制的。精神分裂症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神经症也因内心的冲突而使现实检验能力有所减弱。癔症病人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如巫术等。

自我是本我的执行者,同时,自我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对自我要求立刻满足采取了现实的态度,这就构成了对本我的压抑repression(在潜意识中持久的压抑)。

压制suppression:有意识地进行压抑。

心理治疗的条件:病人须有自我的存在,能够与医生建立关系,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洞察力。

超我(super-ego),是道德的维护者。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负。是从儿童早期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而来的。道德原则。后天发展起来的。5、6岁才开始,10、11岁固定地确立。自我与本我之间是合作又冲突的。

焦虑: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分离焦虑是后来出现的焦虑情绪的基础。力比多投注的障碍而造成力比多的蓄积引起焦虑。如性欲失读症。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心理紧张状态。

1926年之后的焦虑理论:

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遇到危险。焦虑是对危险的警示。称为“信号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的情感,自我控制着意识的可接受程度并通过压抑使其与任何来自本我的本能冲动分离开。

自我启动防御机制,抵御不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不让其浮现在意识的觉察之中。如果信号焦虑不能够充分地调动自我的防御,更强烈、更持久的焦虑乊其他神经症性的症状就会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焦虑被弗洛伊德定义为:既是神经症性冲突的症状学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避免觉察神经症性冲突的适应性信号。

自我审查着冲动本身和相应的内部精神表象,一个压抑的本能欲望或冲动可能仍然表现在症状中,尽管它可能在时间上被置换乊伪装成症状的表现形式。

弗洛伊德分出三种焦虑:

客观的焦虑:由现实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如得不到母亲的哺育。创伤情境:既不能控制、又不能适当宣泄刺激的情境。

神经过敏性焦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而产生的焦虑。如,担心自己会变成野兽般地去强奸他人而受到惩罚。

道德上的焦虑:是害怕个人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

个体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后来,人们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建构一个焦虑的发展等级来帮助判定病人症状性焦虑的潜意识来源。超我焦虑 阉割焦虑

丧失客体的爱的焦虑

客体丧失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被害焦虑:外界的迫害客体会从内部侵入和消灭病人。

崩溃瓦解焦虑:害怕失去自我的感觉。也是在缺乏环境中其他人的镜像化反映和理想化反应时,对自我将破碎、失去整合性的恐惧。

3.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口欲期oral stage:1岁以内。形成安全感。咬拇指,恐怖症,自卑、自恋等。

肛欲期anal stage:1-2岁。形成自主控制。强迫,清洁等。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

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5岁。

两性吸引。孩子在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男孩子因为自己有阴茎而感到骄傲,向父亲认同,与父亲竞争母亲,同时担心会受到父亲的阉割--阉割焦虑。

女孩子发现自己没有阴茎,认为是母亲的责任,形成对母亲的怨恨、排斥,会羡慕、嫉妒男人的阴茎--阴茎嫉妒。学男孩子尿尿的姿势。最后向母亲认同,与母亲竞争父亲。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生一个有阴茎的男孩。

此期中孩子有乱伦幻想。

此期如果出问题,男孩子会出现同性恋、易性癖、露阴癖等性变态,担心自己的阴茎太小、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女孩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与男人乱交。

潜伏期:6-12岁。此期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游戏和学习。培养能力,形成自信。否则会出现自卑。

生殖期: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完成成人社会化过程。

4.精神病理学说

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如,爱与恨,依赖与控制、攻击 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神经症的来源。神经症是对性欲的否定。

性变态是儿童性欲的直露的表现。

固着fixation:儿童期或童年期力比多的投注客体或满足方式滞留在后来生活中的现象。

退行regression:力比多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客体或满足方式。如咬拇指。力比多不会消失,它总是趋利避害的。当前行受到阻碍时,它就会退行。

认同:经过行动或加工,使思想或行动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变得与像某事或某人。如果认同对象是强有力的,叫做“与攻击者认同”。

客体是指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有显著影响的环境中的人或物。

原来是指治疗过程中被治疗者用来满足本能欲望的投射对象,即被治疗者的情感欲望所指向的人或事。后来被发展为:客体是表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时的对象。客体的丧失:客体实际的死亡,或客体已死亡的幻想。导致抑郁。

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如好朋友去世后,怀疑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疾病。父亲去世后,孩子变得更象父亲。自恋narcissus: 是指力比多指向自身。

5.梦的理论:隐梦、显梦、梦的工作初级过程

6.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是用曲解和篡改现实的形式来降低焦虑的潜意识心理过程。

压抑repression:是自我对本我欲望的压抑。suppression压制。压抑是心理防御的最基本的形式。其它的心理防御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反向形成reaction:以与原有的愿望或态度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恨别人却表现出来对别人特别的爱或关心。自卑的人表现出自尊心特别的强。

隔离isolation:压抑自己的情感或愿望,使之不能进入意识。如,强迫症病人以理性压抑情感。或在心理上出现空白,如痛苦的事情不再提起。

抵消作用undoing:如恨弟弟妹妹,先打他们,然后再吻他们,以抵消前面的罪过。又如对别人无理后对别人特别客气。

否认作用dinial:借助随心所欲的愿望或行为,对不愉快的或不希望出现的外界现实加以否定。如:病人表示“我对他可没有那个意思”。离婚后,就说她根本就不适合我。父亲去世后,就说他出差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投射projection:将个人的愿望或冲动转嫁于他人、它事或外界的其它事物。如:自我看不起自己,就认为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此时病人的现实检验能力减低。

认同identification:通过思想或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变得更像某人或某事。如学着父母的方法做事,喜欢穿爸爸的皮鞋,等。向强大者认同可以减弱弱小感。内射introjection: 是认同的同义语。把别人的行为、情感或态度内化为自己的。退行regression: 退回到幼年时期,以减少焦虑。如性变态的病人。

合理化reasonalization: 个人对那些可能引起焦虑的行为或思想进行合理化的判断以减轻焦虑的发生。如:没考上学的人会说,我当时感冒了,或因为那个学校的老师水平太低。移置作用displacement: 是用一种心理宣泄方式代替另一种宣泄方式。用那些不会引起焦虑的目标代替会引起焦虑的目标。可表现为升华。

如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回家对家人大发脾气等。

升华sublimation: 把不能实现、或不被社会接受的情感、愿望等转移到可实现或可被社会接受的方面去。如跳舞,失恋后拼命地工作。升华不能代替原有愿望的满足。艺术是性爱的升华。

幽默humor:是被压抑的欲望和能量以轻松、被社会允许的方式加以释放,其语言是初级过程的。“幽默是个人可以不须恐惧自我或超我的反击,自由表达他的攻击(实用的笑话)或性欲。性、消灭、死亡是公众最喜欢的幽默题材。也是反映的人的潜意识内容。如李鹏“草包”“低智商”。为儿女结亲家。

三.心理咨询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移情:病人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在对现实进行反映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夹杂有过去的经验和情感。正性移情:依赖、顺从、爱恋、色情等。

负性移情:如气愤、憎恨、攻击、不信任等。

移情的作用:通过移情,可以使病人的潜意识的冲突、痛苦等得以重现;

移情是医生了解病人潜意识的重要线索;

移情是医生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见:移情神经症。

逆移情:是医生将自己过去的情感转移到病人身上。反映了医生潜意识中的问题。如:医生总是希望从病人那里获得自信;热线咨询员对离婚问题的解答。

移情与逆移情都是潜意识的作用。注意分析病人的移情和医生的逆移情有助与发现病人的症结所在,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克服治疗中的不必要的麻烦。

移情是必然会发生的,医生无法凭空制造病人的移情,移情也是不可避免的。

移情神经症:治疗过程中,由于病人对医生产生移情,其力比多投注到医生身上,结果病人原有的病情减轻。此时对医生的移情叫做“移情神经症”。

(2)阻抗:病人心理内部对抗心理治疗的力量。弗洛伊德:任何阻碍精神分析进行的情形都是阻抗。阻抗的动机:是害怕唤起不愉快的想法和情感。阻抗的作用在于,防止不能接受的思想、情感或愿望进入意识层面。

弗洛伊德区分了五种阻抗:

A、压抑阻抗:是个体防御冲动、记忆、感受的需要的临床表现,它们从深层进入意识会产生痛苦的情形或导致这一情形的危险。此时,阻抗可以看做是神经症“原发性获益”的反映。

B、移情阻抗:在同治疗师的关系中以直接的或经过修饰的形式反映出对儿时冲动的对抗。C、继发获益性阻抗:

D、本我阻抗:是对本能冲动表现形式的任何变化的阻抗。保守的,愿意沿着老路走下去,而不是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E、超我阻抗:来自于病人的羞耻感或对惩罚的需要。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愿望,不能够说出来。

移情阻抗:是病人对治疗者产生强烈的移情时而出现的阻抗。如病人的过分依赖,总是要得到治疗者的赞赏、表扬。对治疗者的性幻想等。

原因:安于现状,惧怕任何的变化;

害怕引起良心上的谴责;

不肯放弃那些形成疾病的幼稚的冲动,往往见于色情的或怨恨的移情;

潜意识的冲突以行为和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acting out),并由此产生愉快的感觉。如:各种瘾、癖、性变态等;

继发性获益。

解释阻抗的时机:医生已充分识别了阻抗;

病人能够充分体验到阻抗;

阻抗影响了治疗的进展。(3)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

预备阶段:1-4次的诊断性会谈,明确病人的病理心理诊断,看病人是否具备精神分析治疗的条件(有治疗动机,有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具有现实检验能力,能够与医生建立关系--自恋水平,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时间和经济条件等)。

治疗过程:蜜月期--开始的一个月内,病人会有较快的疗效。但是以后会出现更强的移情和阻抗,包括对治疗的失望。通过分析移情和阻抗使治疗顺利进行。移情分析、阻抗分析、梦及幻想的分析可以是一个发现症结的快捷途径。

澄清、对质、解释、修通。分析潜意识症结,使之意识化。分析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相信病人自身内部有成长自愈的潜力,不要过高地估计医生的作用。

四.临床实例分析

一般资料:某女,36岁。商场营业员,已婚。

诉:控制不住地反复检查、洗涤1年余。

现病史:病人1年前给孩子治病打针时,医生说没交钱(实际已交,医生忘记了),病人感到委屈,自己又拿不出凭证,当时十分着急。医生是丈夫的好友,病人回家后又让丈夫领她再去诊所,说明情况。医生也没说是自己忘记了,只是说:你快回去吧,我相信你。从此,病人在工作时反复数钱,不敢帮别人领工资,总怕出错,怕给了别人钱后别人不承认。自己不敢去银行取钱,不敢去商场买东西。尚能坚持上班。病人得病后,丈夫调动到郊区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很忙。病人病情加重,感到自己无依无靠,特别难受。曾一次自己的家被盗,失窃手表一只,房间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从此以后病人又增添了反复检查锁门的问题。有时反复检查达二、三十次。每次出门都让丈夫锁门。

几个月后,病人的姥姥患病去世,病人痛哭一场,情绪悲伤,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在商场工作,同事们说,商场里经常有坏男人,会把女人的衣服弄脏。病人在商场上班时,见到陌生人总是回头看,特别害怕自己会遇到坏人。骑自行车上班也不时地回头看后面有没有坏人。在家衣服要洗很多遍,衣服不敢凉在外面,怕被坏人弄上脏东西。男人坐过的地方自己就不敢坐,在单位不敢喝水,不敢使用公共厕所,害怕这些地方会有男人的“脏”东西给弄到自己身上。病人知道这些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可是总是控制不住地担心、反复洗涤。病人感到痛苦难忍,整天要求丈夫陪伴她,凡事都要问丈夫是否锁好了门,衣服是否有脏东西,问一遍还是不放心,每天都要问无数遍,每次要求丈夫说没事。丈夫因此烦的要命,有时故意不回答病人,病人会反复追问不止。

病人得病后曾到其它医院就医,诊断强迫症,给预氯丙米嗪治疗,效果不佳,后来经过森田疗法心理治疗,症状减轻。病人有决心治好自己的病,慕名前来心理治疗。

家族史:

一、二级亲属中无精神疾病及其它遗传性疾病患者。

既往史:7岁时患有哮喘病,直至2年前服中药“蛤蚧精”后痊愈。无其它疾病。

个人史:姐弟2人,排行第一。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出生后,白天在姥姥家,晚上回到父母身边,直至上小学。小时候从记事起父亲对病人特别严厉,经常训斥病人。病人不听母亲的话,母亲看不惯病人。病人7岁时,弟弟出生。病人得了感冒,后来逐渐变成了“哮喘”,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有病,父亲更心疼病人。母亲对弟弟更加关心。平时外祖母最关心病人。小时候多与大病人8岁的小姨一起玩耍,晚上睡在一起。睡前小姨总是把鞋子摆的整整齐齐,病人也学着小姨的样子做。到现在,自己的说话声音都与小姨无异。

病人大约在13岁时,到一位教授医生家去看病,医生家有一位比病人大三岁的儿子。医生对病人很是喜欢,经常留下吃饭。医生的儿子特别腼腆,羞得象大姑娘。吃饭时不肯主动上桌。吃过饭后,医生的儿子送病人回家。病人坚决不让他送。这段时间病人的病情在医生的治疗下有所减轻。后来,大约是病人15岁的时候,医生的儿子考上了专科学校。曾一次到病人家去玩,与病人的母亲交谈,病人不好意思与他说话。后来医生的儿子就没有再去病人家。

大约在病人16岁时,父亲的一位朋友,一位男性知青,比病人大10多岁。求病人的父亲帮忙办理回城安排工作的手续。经常到病人家,与病人交谈。那位知青特别健谈,知识也非常丰富,研究《易经》,经常教病人练习毛笔书法,写诸如“有志者事竟成”、“滴水穿石”之类的话,当时不理解什么意思。病人回想说,如果当时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的话,也许自己的病早好了。他预言病人30岁以后会转运的,病也会痊愈。结果真是灵验,2年前真的治好了“哮喘”病。可是不久又得了强迫症。

病人23岁经介绍认识现在的丈夫。恋爱期间丈夫对病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病人很喜欢丈夫,感到自己总算有了一个依靠。丈夫身体不是太好,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过不影响工作生活。病人想因为自己也有“哮喘病”,所以也没嫌丈夫有病,尽管父母不同意她的选择,可病人还是与他结了婚。结婚后发现丈夫的病很厉害,出门要骑自行车。两年前,病人的哮喘治愈了,曾一度想跟丈夫离婚,后来觉得丈夫有病,工作也不容易,得了强迫症后,病人感到自己的强迫症也很严重,仍然需要丈夫照顾,同病相怜,也就不再提离婚的事了。现有一个女孩,11岁,健康,上小学5年级。

病人的病前性格:病人自认为活泼,但是特别仔细认真,做事总不放心。如,不敢给孩子扣子等玩具,怕孩子会吃下去后死亡。平时工作认真仔细,当营业员十几年,从没有出现过1分钱的差错。

精神检查:病人由丈夫陪来,衣着整齐,貌龄相符,接触主动,言谈切题,语速适中,表情自然。不让丈夫插话,自己述说病情。存在强迫疑虑、强迫洗涤。病人知道没有太多的必要,可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总担心会出现什么差错,怕自己负责任。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它思维障碍。情感无低落、高涨。记忆智能未见异常。自知力存在,迫切要求彻底治愈。

初步诊断:强迫症。

病人多年来经常做的两个梦: 梦1:

梦到一条弯弯曲曲的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病人联想:那条路是当时去教授医生家的路。是自从见了教授医生后才有了这个梦。含义:生活的艰险,希望得到父爱,得到异性之爱。也代表着现在的病让病人感到没有希望。梦2:

经常梦到升高中考试,题目发下来,一个题也不会做。特别的紧张焦虑。

含义:病人感到缺乏处理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没有安全感。包括可能内心深处仍然在考虑是否与丈夫离婚的问题。是否再与那位教授医生的儿子联络的问题。

心理分析:

1.强迫症与肛欲期的管教太严有关。如父亲的严厉训斥。导致病人的强迫性格,做事认真仔细。形成遇到事情不放心,怕承担责任。

2.病人得病的诱发因素是:给孩子看病时交钱的问题。病人怕被人误解,是病人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加重因素是外祖母的去世,失窃,丈夫调到郊区工作。

(客体丧失)

3.病人在口欲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母亲的关心,而是白天在姥姥家,晚上在父母那里,这会形成病人的“不安全感”。形成病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4.病人与丈夫的关系:寻求关心爱护,寻求依赖。是幼年母爱不足的表现和转移。

5.病人在俄底浦斯期没有很好地完成向母亲的认同,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病人与小姨的认同:病人在小时候没有很好地向母亲认同,但是向小姨认同。6.病人在潜伏期,由于弟弟的出生,病人更有一种失落感,为了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病人患了“哮喘病”,这是症状的继发获益。

8.病人的哮喘好了之后,病人曾想与丈夫离婚,正好自己又得了强迫症,所以强迫症具有维持不离婚的功能。同时也能够得到丈夫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强迫性重复使用继发获益。

9.病人的性的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幻想,如:提到那位知青叔叔时,病人说“我可没有那个意思啊”。否定的防御机制。

10.病人为什么会认为“脏”的,脏是象征意义的,可能与她在俄底浦斯期的性幻想的压抑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她后来所受到的教育有关。

病人对医生的正性移情:对医生的话非常遵从,让她想那些问题,她就想那些问题。实际是病人对医生的依赖,是想从医生这里得到更多的关心。

(精神分析治疗案例,共17次会谈)

一位社交恐怖症病人的短程精神分析治疗

某女,29岁,工人,已婚,是通过看电视知道心理医生的,然后通过电话预约来到医生的门诊。因担心自己的眼神邪恶被别人瞧不起而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十余年,前来寻求诊治。

一、治疗经过

(一)初始会谈

病人进入诊室后,医生看到,病人身高约160cm,较瘦,穿黄毛衣,花格裤,高筒皮鞋,衣着简朴,但包裹得很厚。面部皮肤白、细嫩,小眼,单眼皮,尖下颌,看上去约有23岁。病人说话谨慎,语音量小,举止文静有修养,对医生尊重,有礼貌。外表看不出有什么病。病人谈话过程中不敢正对着医生坐,不敢正视医生。在医生面前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病人来到门诊时带来一些香蕉,说是带给医生吃的。

病人很有礼貌地坐下后,不主动诉说病情。先说两年前自己开了一个加油站,挣了不少钱,丈夫喜欢开车,买了一辆车,不久丈夫出了车祸,把别人的眼睛撞瞎了,后来哥哥又出了车祸,搭车的人死了,这两起车祸都是病人赔偿的,共赔了10万元。今年的加油站很不挣钱,几乎仅能维持家庭生活。病人说自己想开了,能够以看书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是太难过或焦虑(病人逃避直接诉说病情,讲自己成功的一面,说自己曾挣了很多钱,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自尊,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

病人说,在家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书,其中一段是“弗洛伊德”写的,他说女人是十二分的肮脏,所以病人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是太好。还问,医生是否也会得心理疾病,曾看到一本书介绍说一位精神科医生得了“偷窃癖”,还问:你工作中是否也有一些棘手的病,你是如何解决的。医生回答:是的,心理医生也可以得心理病。我工作中的难治的病例也有一些,我只是尽我个人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对医生的攻击、挑战和不信任,也说明的病人在维护“女人”的自尊,病人的问题可能与“女人”有关)。对于病人不主动诉说自己的病情,医生感到她的问题可能比较隐秘,病人是在逃避或掩饰她的问题。这时医生采取了耐心倾听的方法,故意不去问病人的病情。这样可以让病人感到,医生能够对她关心、重视和尊重,耐心倾听还能让病人感到医生对她的话题有兴趣。

看到医生只是在倾听,病人说:你怎么不问我的病情?医生回答说:我相信你会慢慢告诉我的。病人说:那好,我就从我小时候开始说起。(病人仍然在躲避自己的病情)。接下来病人开始讲述自己幼年的家庭情况。

病人一家六口人,父母,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大哥比病人大9岁,二哥比病人大5岁,弟弟比病人小2岁。父母是工人。父亲经常喝酒。从不管家里的事情。从病人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吵架,几乎每天都是如此。父亲总是没事找事,他很喜欢吵架,对吵架很有兴趣和热情,直到最后出了气、解了恨为止。父亲在家总是特别蛮横、霸道。母亲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好吃懒做,也不管孩子的事。母亲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哥哥都二十多岁了,母亲换衣服时,全身光光的,也不避讳哥哥。病人为母亲的行为感到恶心,病人结婚后在丈夫面前也从不换衣服,睡觉时也穿着衣服。

哥哥从来不和病人玩耍,父母也不关心病人。病人5岁时,哥哥因不听父母的话,被父母赶出家门,哥哥好几年在外流浪不敢回家,只有在父母上班后偷回家拿点吃的。二哥13岁时也被父母赶出家门,后来因偷窃被抓进监狱。

从病人小时候起父母就不让她出门,在家又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照顾和家庭的温暖。病人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压在心里。高中毕业后,21岁时在一家饭店打工,当时饭店只有病人一个人讲东北话,大家都很喜欢听病人讲话,在那段时间,病人感到很自由,是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和快乐。后来,饭店的老板看出病人有病,就越来越不喜欢病人,最后解雇了病人,病人只好回家了。大哥参加工作后,对病人十分关心,结婚后丈夫也很关心病人,他们俩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病人的两个人。

(二)关于症状及其初发时病人的处境和诱发事件

在后来的会谈中,病人详细地诉说了自己的幼年家庭情况后,问医生:你是否已经知道了我的病情?医生说:不知道。你怎么会以为我已经知道了你的病情?病人:你肯定能够看出来,别人都能看出来。医生:我没看出任何问题。你怎么知道别人能看出来?病人:我从别人的动作上能看出来。别人见了我都不自然。

病人介绍说,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一天,她与女同学一起上街,脑了里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要去看一个骑自行车的男人的下身。当时也没多想就过去了。一个多月后,回想起此事,感到自己不好,逐渐出现了对班里男同学也会控制不住地要去看他们的下身的想法。虽然只是用余光看的,可是感到别人都知道她在看他们的下身,都认为她下贱,向

她投来鄙视的目光。因此病人不敢与他人交往,认为好多朋友都因为她有这个毛病而离她远去。后来逐步发展到见人都要注意看他们的缺点,如这个人的腿有毛病,那个人说话口吃等。当时学习特别紧张,每天夜里学习到凌晨2点。自从从得病以后,满脑子里全是那些怪想法,控制不住地在想。大大地影响了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以致于没能考上大学。病人说她自己不认为看别人的下身有什么不好,但别人会认为这是低级下流的事,因而会鄙视她。

高中二年级出现怪念头两个月后,通过读书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点效果。后来又到某医学院找专家治疗,结果,只是解释、疏导,服药镇静药,用后总睡觉,无效。后来自己灰心了,从此也就再没有寻求治疗。

病人说,第一个男朋友是比病人高一年的同学,他不会看不起病人,而且对病人很关心,所以,病人至今对他很感激。现在的丈夫,在病人刚开始和他认识的时候,他也会看不起病人,但是后来,他很快也就能够接受她了。病人认为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会看不起她,包括医生在内。认为医生看到了她的眼神,就会作出反应,如,把腿并紧,或用手捂住下身,虽然医生嘴里不说或不承认,可医生的心里却是在鄙视她。

(三)病人的简要成长经历及重要生活事件

在以后的会谈中,医生逐渐了解到,病人14岁时,曾读过《少女之心》,当时只觉得那是成年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没有太多的想法。15岁那年,社会上严厉打击犯罪,逮捕了一些强奸犯,才知道男女之事在结婚前也可以发生。高中毕业后,21岁那年,认识了一位男孩,他豪爽,为人正直,对病人很疼爱,病人对他很感激,几个月后就与他发生了性关系。过后自己也没觉得后悔。大约一年以后,忘记了是什么原因,与他不再来往。22岁那年,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当时他也是很丈义、热情、直爽。直到结婚前两个月,他们才领了结婚证。由于感到自己不应该在结婚前与其他人有过性关系,自己对不起丈夫,所以,结婚后对丈夫一直很好。病人生有一个男孩,现在1岁9个月,病人一点也不喜欢他,也几乎不管他的事(与母亲的认同)。

最近因经济纠纷去打官司,认识了一位大学毕业的男性法官,年龄与自己相同,是同一年结婚的,孩子也一样大。法官很理解人,发现了病人有心理问题,说病人“为什么不注意打扮”。病人说“没心情”。病人感到只要每天能跟法官说会儿话,这一天都活得很幸福。病人感慨如果是十年前遇到他的话,她绝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但是病人后来又说这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学历太低,又没有很好的职业。病人一向敬仰有学问的人,感到她与法官的交往很高尚,象是精神恋爱,如果真的爱上他的话,会玷污他的形象(这是目前病人对待性和爱的态度,显出了病人对性的压抑和病人的自卑心理)。

后来,在医生的启发下,病人又进一步讲出了她幼年的性生理及性心理发育情况:病人从10岁起身体开始发育,13岁来月经初潮,当时感到突然、意想不到,只认为这是成年人的事。小学五年级时对一位男生有好感,他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当时挺喜欢他的,但只是喜欢,没有别的想法。后来上了初中,逐渐就不太关心他了。初中的男孩子都太调皮,不喜欢学习,女生都不太喜欢他们。一直到了15岁,才开始有性幻想,会给自己编一段爱情故事,想象自己与男人谈恋爱,一直想到有身体肌肤的接触。16岁时,性幻想中开始有关于自己下身的内容了,想到男生的某个部位会接触到自己的下身,这时会感到下身发热、舒服,甚至控制不住要用手动自己的下身。高中二年级就得病了。高中二年级下学期,与第一个男朋友认识,从那开始,就不太想这些性方面的事了。有时也能感到身体有性的冲动,一般是在读小说或看电视的时候,但恋爱后这种情况出现得特别少。有一

次,丈夫借来了一盒关于性的录像带,看了前面一部分,感到恶心,就没能继续看下去,并对丈夫说:如果你再拿这样的录像带回来,我就给你扔出去。高中毕业后与一位男同事发生过性关系,当时是因为对性的好奇,身体上并没有什么好的感觉。结婚后,开始的一段日子对性生活有好奇心,但无身体上的舒服感。后来,就逐渐厌恶性生活,每次都找理由避开或回避与丈夫过性生活。病人的丈夫现在开车,工作累,回到家后,每天睡得较早。病人就故意晚睡,等丈夫睡着了,病人再上床睡觉。病人现在很少有性的欲望和冲动,对丈夫的爱抚倒也喜欢,只认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身体上并不出现舒服的感觉。会阴部的感觉与其它身体部位的感觉一样,既不感到特别的舒服,也不感到特别的不舒服。丈夫从阴茎插入到射精,大约5分钟左右。与丈夫性交时,病人显得特别冷静,经常是一边看着杂志,一边任凭丈夫在自己的身体上做爱,自己好象是“观察家”在冷静地观察别人做爱。

病人在谈到这些性的事情时,语流速度减慢,显得有些焦虑,经常不自觉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然后又坐下;不敢与医生的目光接触。医生问:你认为你的病是否与性的方面有关?病人:我认为是两回事。如果是一般人,我才不和他谈论这些事情呢。因为你是医生,我为了治好自己的病,所以才谈论这些问题。再说,我也已经结婚了,这也是平常的事。

后来,病人进一步回忆说,在7岁时,有两个比她大两岁的女孩,逮住她就把裤子给脱了,然后她们就在旁边哈哈大笑。病人感到害羞,急忙提上裤子。

大约在病人10岁的时候,病人去上厕所,正好父亲在小便,病人没有看清楚父亲的下身,马上就出来了。后来一直好几天的时间,每次见到父亲都特别紧张,好象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感到自责,不好意思,几天后就逐渐淡忘了。

大约在14岁时,有一天,病人还没睡着,就听到父母在过性生活的声音。当时病人感到很惊讶,没想到父母之间还有这事。当时极度紧张,害怕,心跳得厉害,吓得气都不敢喘,感到脸发烫、身体发热,有一股性的冲动。病人感到下身发热、发紧、发胀,便使劲夹紧了双腿。

病人厌恶自己的性器官,说是因为,小时候,在母亲换衣服时病人看到母亲的性器官特别丑陋,所以认为自己的性器官也是丑陋的。与丈夫一起睡觉时从不脱衣。

每当与别人对视的时候,病人特别担心别人会知道她的性的想法,就好象是她的隐私一下子全被别人知道了似的。

二、精神动力学评价

(一)主要冲突

病人是在青春期开始得病的。症状的内容与性有关。一方面,在潜意识中病人对男性的会阴部感兴趣,控制不住地要看男士的下身;而另一方面病人在意识及潜意识水平上对性欲望采取压抑的态度,表现为病人害怕别人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对男士有性的想法,认为她下贱,看不起她,离她远去(对性的不接纳、压抑、外向投射、合理化),而病人并不承认自己看男士的下身有什么不好(否认)。病人在行为上采取了逃避的策略(形成了社交恐怖症,不敢与他人对视,逃避与他人交往;并患有性厌恶)。

(二)人格结构

1.俄底浦斯前期的问题

病人出生在缺乏母爱和父爱的家庭,导致病人自幼缺乏安全感,形成了自卑心理,总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她(外向投射)。时时处处都为别人着想,顾全大局(是自卑心理的反向形成),如哥哥和丈夫出了车祸,所有赔款都是病人替他们交的(以此来换取他人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以维护自尊),包括对医生有礼貌,给医生带香蕉,发现医生感冒时主动给医生带来感冒药等(移情)。病人找男朋友不是为了得到性的满足,而是为了得到关怀。

2.俄底浦斯期的问题

(1)病人在与母亲认同 表现在由于病人在小时后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因此,病人对自己的孩子也一点不关心。由母亲换衣服时的情境,使病人认为女性是肮脏的,女人的生殖器是丑陋的,因此,结婚后病人睡觉时从不脱衣服。

(2)反俄底浦斯性认同 病人的父亲非常暴躁,经常与母亲吵架,使得病人无法顺利度过俄底浦斯期,而形成了反俄底浦斯的症结,如,压抑自己对父亲的好感,所找的男朋友都与父亲的性格类型相反(豪爽,丈义,对病人关心)。由于对父亲的厌恶和反感,病人压抑了自己对父亲的乱伦幻想(如看到父亲小便时“下身”的恐惧,父母性生活时病人的激动不安,导致病人的社交恐怖症的发生以及结婚后对性生活的厌恶)。

(三)治疗关系中的移情与阻抗

1、移情

(1)病人对医生的移情

由于病人缺乏安全感,与人交往特别谨慎小心,有礼貌,这些特点表现在面对医生时也是如此。而且对医生既尊重、客气,又不信任,甚至攻击(如问医生:心理医生是否也会得心理疾病?你是否也有难治的病人?弗洛伊德说女人是肮脏的,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治疗过程中病人对医生出现了正性移情,每次来治疗室都注意穿着打扮,涂上口红;看到医生感冒了,主动给医生拿来治疗药物。治疗将要结束的前几次,为了感谢医生为她进行的心理治疗,病人给医生买一件衬衣作为礼物送给医生。医生向病人表示感谢的同时,对病人说明心理治疗是不收病人礼物的,因为病人已经为治疗支付了医疗费。医生拒绝接受病人的礼物,病人不肯拿走,医生治好将衬衣放在办公桌上。直到最后病人离开前,医生才将病人的礼物正式收下来。病人最后离开时,主动与医生握手告别,还给医生留下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说如果医生到她家乡去的话,给她打电话,她会热情接待的。

(2)医生对病人的反移情

在治疗中得知,病人患病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合适的心理治疗,医生感到病人很可怜,很同情病人。又由于病人是慕名而来,对医生和心理治疗的效果存有较高的期望,致使医生对心理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治疗中,医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倾听,医生的说教太多,治疗的进度也太快,经常发现病人跟不上医生的治疗节拍等。治疗结束的时候,医生感到对病人象是相识已久的好朋友,对病人的离去感到有些舍不得。病人离开后,医生心里感到有些空荡荡的。

2、阻抗

病人总是用“单纯”来标榜自己(反向形成),将男人的会阴部称作“下身”(隔离),担心自己眼睛的余光会控制不住地去看男人的“下身”,更害怕别人已经看出了她眼神中有“性”的邪念;或认为即使自己没那么想,别人肯定也会将她误解为“下贱”,因而鄙视她(自卑、外向投射)。这给医生的治疗带来了困难。病人不肯主动谈及与“性”有关的话题。每当谈及性的问题,病人都表现出紧张、不安,或主动转移话题,或拒绝回答。对此,医生首先采取耐心等待的方法,先让病人述说那些容易说出的事情;最后,治疗者在掌握了病人阻抗的充分依据、而且发现阻抗影响了治疗进展的时候,与病人一起讨论她的阻抗表现,让病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症结,分析阻抗的含义及形成原因。在讨论阻抗的初期,病人出现了迟到的情况,病人解释说,她洗澡后又去打电话,由于人多排队,才晚了治疗的时间(合理化)。医生明确指出,这些也是阻抗的表现。此后病人又能够如期来诊,治疗也进行得比较顺利。

由于病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不知道自己对“性”的看法是歪曲的,总认为是别人在鄙视她。这给分析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这方面的阻抗,医生采取了投射的方法,让病人评价别的女人。医生问病人:你认为什么样的女人是最好的?病人:单纯的女人是最好的。医生问:什么是单纯?病人:没有“性”的想法就是单纯的。医生问:什么样的女人是不好的?病人:有“性”的想法的女人。医生问:什么样的女人会受到别人的鄙视?病人:有“邪念”的女人。医生问:你怎么知道别人会误解你、鄙视你,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些想法?病人:我想他们肯定会这样看我的。医生:这正是你自己的想法,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别人的“想法”。通过这样反复启发,病人勉强能够理解不是别人鄙视她,而是她自己看不起自己,从而担心别人也会同样看待她。随着病人对“性”的态度的转变,病人的社交恐怖症症状有明显的减轻。关于病人幼年的性经历的分析,特别是在病人潜意识中存在与父亲乱伦的性幻想的心理分析,病人始终不肯接受。由于时间的限制,对病人的治疗是不够充分的。医生与病人只重点讨论了病人对“性”的否定态度及其形成原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讨论病人缺乏安全感、存在自卑心理的人格特征问题,也没有进一步涉及病人的性功能障碍──性欲缺乏、性厌恶的问题。

(四)设施:工作联盟,持续,频度,费用

病人有治愈疾病的强烈动机,对医生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对医生也有几分的不信任。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是较为合作的,多数情况下病人都能如约前来,能够对医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和回答(遇到阻抗时除外),逐步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工作联盟。每周3次,每次50分钟,每次30元人民币,共治疗17次。因病人家住外地,丈夫不知道她有病,也不知道她来做治疗,只能短期治疗好转后就回家,因而中断治疗(也可能与病人对医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及对疗效的失望有关)。

三、随访

病人离开一个多月后又来了电话,说经过医生的治疗,她的症状有所减轻,与人交往不再象以前那样恐惧,但内心深处仍然担心被别人误解、鄙视;同时恳请医生为她保密。

说明:因案例涉及到来访者的个人隐私,请大家注意保密,请勿发表,切记。谢谢!

(丛中 整理提供)

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李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7,7(3):177-179, 7(4):232-234

自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已有了很大发展和改变,一些新的理论的发展实际上已超出经典分析理论的范畴。因此,这些理论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出现分歧,首先来自学派的内部,Carl Jung,AlfredAdler最终以创立自己的新理论而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荣格在潜意识方面比弗洛伊德研究得更加深入,通过宗教、巫术、神秘现象等研究提出了个人潜意识(症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玛斯)。阿德勒则更强调过度补偿及意识水平的社会情感、社会兴趣。安娜.弗洛伊德强调 ego的功能,形成了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

对传统精神分析的第二个打击来自Karlen Honey 和Erich Fromn,他们都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学说又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霍妮重视家庭和周围人际这种微观社会,提出神经性冲突来源于错误的人际关系,而弗洛姆则持宏观的社会观,认为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和阶级层次、及特定社会中的特定思想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

第三次冲击应属Margaret Mahler的客体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及John Bowlby的亲附学说(attachment theory)。这些理论都注重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对心理结构形成的影响。

这三次打击在不同程度上废除了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理论。而分别强调ego,文化与传统,人际关系。

而此后Heinz

Kohut 提出的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被称为后弗洛伊德理论。

评论:弗洛伊德注重的个体心理内部的成长的力量及其规律,而后来的追随者们注重的是后天外部的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最正确而全面的。

亲附学说

亲附学说与客体关系理论一脉相承,但更注重母婴之间的关系。认为人都有与特殊对象建立强烈情感联系、亲近、依附行为等的基本特征。亲附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6-18个月。人类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都可理解为对亲附的渴望或对分离的愤怒。人类情绪的波动和障碍都可归因于早期对母亲或以后对某一情感对象感情上依附的受阻。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Heinz Kohut创建,强调self的功能。他把人的心理结果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称为self。他的理论解释了弗洛伊德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如自恋(narcissism)。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症是一种对客体投射能量的减弱,而把力比多投向自我。病人是自我封闭的,无法与他人建立关系,所以是无法进行心理治疗的。而Kohut认为,自恋者可以与人交往,可以建立人际关系,可是这种交往和联系均基于自恋特性,他们与人交往时常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或别人的举动都应该是为了自己的。他

创造了自我客体(self object)的新概念,自我客体即是:被看作内部自我部分的外部客体或用来表达内部自我的外部客体。包括满足自己愿望的他人。自恋者将外部客体等同于自我客体,因为他们常常无法区别客体(他人)与自我客体(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他人),而理所当然地要求别人必须为自己服务。正常人也有自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或承认,可发展成为创造力、幽默感和同情心。自恋人格障碍常具有以下特征:好大喜功的自夸天性,离奇的自我重要感,常常通过贬低别人而营造脆弱的自尊,期望得到赞扬和别人的注意,但为人肤浅,自我中心,故而常常难以与人深交。这种人表面上沾沾自喜,而内心却空空如也。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婴儿的客体需要缺乏或被剥夺所致。

精神分析疗法中治疗关系的演变:

1.经典心理治疗模式:精神分析师作为移情的释义者。

由于病人对医生的移情可以使病人被压抑的内心愿望得以展现,同时避免医生个人的潜意识投射给病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病人的表现或言行不加任何评论。治疗师是病人潜意识心理投射的屏幕。

2.治疗师如同情感投射之容器:

治疗者无条件的接受病人的一切情感,与病人讨论后,形成正确的想法,然后使病人重新内化。3.治疗师作为病人内化的客体:

医生作为病人可利用的客体,治疗师如同病人的母亲一样,使病人在医生那里重新成长一遍。此时,医生应是病人良好的内化对象。

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一个名叫凯斯维尔的乡村里,他家中一共有9个牧师(他的父亲和8个叔伯),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荣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独的。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荣格常常是一个人玩,自己设计出各种模仿宗教仪式的游戏;他常常沉湎在梦、幻觉和离奇的想象中,他喜欢独自面对美丽的湖光山色,享受与大自然默契的愉悦,领悟大自然给他的神秘启示。这一切使得荣格自小就非常内向、敏感。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此后,大约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他们的“蜜月”。弗洛伊德器重荣格,称他为“我亲爱的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而荣格也非常尊敬弗洛伊德。

但是,两人的亲密关系毕竟不能掩盖他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思想上的分歧。这首先并且也集中地在性理论方面暴露出来。事实上荣格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把力比多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指向未来并不可破坏的生命力,可以被导向不同的方向,性不是它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形态。

开始,荣格只是在和弗洛伊德的通信与私下交谈中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到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同年夏天,他又去美国讲学,在那里,他终于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荣格介绍

平常,我们经常听周围的人讲,某某人性格内倾或外倾,说的人多,但内倾与 外倾的概念首次是由谁提出的,大概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这个人就是心理学家 荣格。荣格(1875—196 1年)出生在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克什维尔的乡村里。他的名字取自他 的祖父、巴塞尔大学医学教授的名字。他的父亲是瑞士新教牧师,荣格是他唯一幸存的儿子,荣格的两个哥哥在荣格出生之前就夭折了。信仰是荣格 早年生活中的一个强烈的主题,所以在他选择职业时,因为一个梦而放弃考古学的 计划,成为一名医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荣格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他读了《梦 的释义》一书之后,1906年他与弗洛伊德通信来往,并很快成为弗氏的亲密朋友。

多少年来,荣格一直属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后来由于与弗洛伊德理论观 点存在分歧而分道扬镳。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看作是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 的冲动产生的人格驱动力,他把里比多定义为生物的普遍生命能量,这是一种创造 性的生命能量,它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对里比多本质的不同解释是荣格和 弗洛伊德公开分离的开始。同弗洛伊德关系破裂后,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一套心理分 析理论。起初,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之分析心理学。

我国学者李汉松同志就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概括成如下几个方面:(1)目的论原则。荣格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受过去原则影响,还受对未来 所希望的目的支配。精神现象虽有本质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有追求平衡的目的;而精神的最后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和环境化为一体。因此研究心理不仅 要追溯过去,而且要注意生活的目的的方向。为此他还研究过佛教中的“参禅”,并且认为,对病人的症候和梦的分析要注意其下意识中的目的,因为这些症候和象 征是病人在下意识中达到目的的手段。

(2)心力论。荣格把精神生活的原动力看作一种生命力或心力。有时也叫作生 命能,它的表现就是心理能。通过一个人的意志、希望、情感、注意和奋力的表现 就可以看出这些心理活动的实际力量。此外,如能力、素质、态度倾向和趋势则是 一种潜在的心理能。他认为所有这些能分配在一机体身上组成一个系统,它表露于 外,也受外界影响而发生相互作用。

(3)类型学说。荣格把人的类型分为性格类型和思维类型两大类。性格类型来 源于本能。由于人人都有一般生命力,它分化出个体生存本能和性生殖本能,并在 个体内得到平衡发展。这两种本能在人身上表现为求权意志和性爱冲动。有求权意 志的人,精神集中在自己,其性格为内向型。内向的人好思想,爱怡静,多愁善感,不好社交。外向的人好活动,易受感情支配,乐观开朗,善于社交。此外还有两种 倾向都有,他叫作两面型的人。此外,荣格还有著名的集体无意识学说。

荣格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荣格的理论首次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对现 代流行的罗杰斯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颇有影响。尽管如此,荣格学说也不是 真理,其中很多观点是值得大家探讨的,有的还是反科学的。例如,他把信仰和生 活的目的归结为原始意象中产生的,这是不对的。

通过阅读大量荣格著作,使我很受教育,受益非浅。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荣格提出的如下概念:

(1)集体无意识。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有着重大意义,这使他成为本世纪 最卓越的学者之一,他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通常被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的潜在的意象。原始指的是最初或本 源,原始意象因此,涉及到心理的最初的发展。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它们是一些先

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和做出反应。例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我们之所以具有怕蛇和怕黑暗的先天倾 向,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有着千万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深深地刻在人 的大脑之中。我们之所以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知觉到某些东西并对之作出反应,正是因为这 些东西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

(2)人格面具。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保证了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 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是一个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 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每个人都可以有 不只一个面具,上班的时候戴的是一幅面具,下班回家戴的是另一幅面具。

(3)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 阿尼姆斯 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天性具有异性的某性性质。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

千百年来,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不断接触而形成了他的阿尼玛原型,女人也通 过同男人的接触而形成了她的阿尼姆斯原型。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向 往,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的特征。而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 理解。

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

情绪和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正常的认知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异常的认知则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如抑郁症、焦虑症)。在情绪障碍中,认知歪曲是原发的,情绪障碍是继发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由于神经症患者有特殊的个体易感素质,因此常常作出不现实的估计与认知,以致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一定限度与频度,便出现疾病。美国心理学家A.Beck认为一些神经症患者有许多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抑郁症:对自己、对世界、对前途的负性认识; 焦虑症:感到自己的躯体或心理将会受到威胁; 惊恐发作: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躯体或心理体验; 恐怖症:认为一些无实际危险的环境有危险; 强迫症:总是不放心、怀疑、惟恐不恰当,穷思竭虑; 疑病症:认为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

A.Beck认为,抑郁症的患者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常常把不愉快的体验归咎于躯体、心理或伦理道德上的缺陷;认为自己不受欢迎,给人带来麻烦、累赘,自己不应享受人的待遇;认为世道太艰难,“人间不公平”;对前途也是一种负性的评价,认为目前的处境会持续下去,前途无望、一筹莫展,将领的生活充满艰难、失败。他们的认知方式常为:

1、非此即彼:认为不成功则成仁,看不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2、灾难化:出了一点问题就认为到了“世界末日”,自己哪怕有一点点不适,便认为患了不治之症;

3、以偏概全:把一时出现的事情当成会持续发生的事情,或以小见大,把枝节、部分当作全部;

4、选择性:病人往往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忽视事物的正面和成功的经历。

5、先入为主:在毫无根据或仅仅有似是而非的证据下突然冒出一个结论,作为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分析事物;

6、情绪推理:没有事实根据,仅凭情绪或感觉下结论,即所谓“跟着不良的感觉走”;

7、个人化:把一切错误、责任归咎于自己,即使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也是如此。

各位同道:

我拟组织编辑出版一本心理治疗案例集的专业书,以便指导业内人士开展心理治疗与咨询,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因此,特向大家征集心理治疗案例,要求是:心理会谈至少要达到5次以上,并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和描写。案例一旦被采纳,案例报告者即作为编者之一列入本书编委。

请有意参加者与我联系。电子邮件地址:congzhong@163.net

谢谢大家!

附:关于病例报告的要求

1、临床症状/心理问题的详细描述(相当于病历中的现病史部分,请按时间顺序描写,要有故事性,但是要真实,不允许进行文学修饰。一定要隐去来访者/病人的真实姓名)。

2、首次访谈第一印象:来访者/病人的长相、身材、衣着、神情等的描写,包括治疗师、咨询师与来访者首次见面时的个人感受。治疗关系的建立:访谈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3、每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治疗/咨询关系的发展、演变(包括移情、阻抗等)。注意按照时间顺序,把每次访谈的过程、要点、发现的新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写出来。

4、诱发事件: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之前或当时所遇到的生活事件。5、6、7、8、9、10、个人成长史、重大生活事件。

来访者/病人的人格特点、人格结构(可以是精神分析的、认知的、行为学观点的描写与分析)。分析心理防御机制(若您是非精神分析治疗师,这部分可以省略)。

6.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篇六

1、世界上只有不知道的事,但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

2、“人是给自己自称为人的一种动物。”

3、如果精神分析不研究因果关系就是非科学的。

4、一漂亮母亲抱着一个丑孩子,爱得不得了。别人看见,说:“这么丑的孩子,扔了算了。”心理医生对病人的感觉也应像漂亮母亲对待丑孩子那样。

5、先有自信,才能信任他人。

6、人被淹死在母爱的海洋中。真正的母爱是越多越好,平常的溺爱不是多,而是不正确。母亲是因为爱自己所以还把孩子抱着。

7、去性化:对性的内容不逃避。

8、乱伦禁忌有一天可能会被人类所打破。

9、诗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就是自杀,觉得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峰体验。

10、人的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死亡。

11、神经性厌食的人往往精神很好。

12、自己的粪便不臭、不脏,粪坑还污染了自己的粪便。

13、“粪便自虐”是憋得难受排出来才舒服。

14、性神经基础一出生就已经存在,就像电信局的宽带已经拉到家门口,只是你没有装它了。

15、处女膜的口径是 10毫米,阴茎的直径是31-35毫米。正对着插可以少量出血甚至不出血,如果是斜插,处女膜撕裂就大,出血的可能性就大。

16、女人通常要找爱自己的男人嫁;男人找的女人都不爱自己,男人很残。

17、购买性是对人权的侵犯,无爱情的婚姻是婚内卖淫。

18、离婚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婚内质量。

19、找更多男人的女人,是证明自己阴道的存在。20、2岁以前就形成了对凸起的高大的仰慕,比如对父母的仰慕。所以不一定就是对阴茎的仰慕。

21、自杀前我们陪他走了一段,了解到是怎样走向自杀的,这也是我们的心理需要,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2、我们相信症状的背后一定有心理需要,一个未达成的愿望在背后支撑着症状的存在。

23、警察越优秀,罪犯就越邪恶。

24、好人就是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坏人就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

25、罪犯是被社会制造出来的。

26、把抑郁的人治焦虑了,抑郁就减轻,还一个办法把抑郁的人治的愤怒了,抑郁也减轻。

27、抑郁的都是天才,基本上都是天才;得抑郁的基本上都是好人;得抑郁的人基本上都是弱势人群。

28、弗洛伊德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安娜O命名这个技术被称为精神分析之母。

29、我们最怕的来访者说话不多,重复说症状,说话空没概念,不具体没情感,是最容易催眠我们的。

30、心理治疗是鼓励来访者靠现实的手段来达成梦的愿望。

31、好人是魔鬼穿上天使的衣服还干着好事,坏事还没来得及干,一生就过去了。

32、不要怕内心有魔鬼,关键是给魔鬼安排什么活做,让他扮演天使,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好。

33、象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替代是同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4、真正想要的不是衣服,高跟鞋,而是如何得到他关于异性母爱的。

35、男人等于阴茎,等于性功能,所以说他不是男人就说他有性功能障碍。

36、潜意识定义时有两句话:不被觉察却被意识排斥的部分。

37、想要治好病比治病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更好的现实行为满足内心的需要。

38、精神分析的挖掘技术:边说边哭为最佳尺度。

39、喂饭的动力学意义----被喂的人可以体会到做孩子的幸福感。40、沉默是病人不说话,治疗师故意不受话制造出来的。

41、分析是分析的现在,当前现在的心理记忆,这些记忆还影响着自己。

42、病人说不要什么,可以说一大堆;说要什么,不知道。

43、男的对女的说:“我绝对不会对你动手动脚的”。这时隐形性骚扰。直接谈是阳性性骚扰,治疗师要直接谈,用阳性性骚扰达到对病人的不骚扰,帮助病人。

44、全国每年撞死10万人,跳楼30万人。精分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活得有意义。

45、超我的角度—批判;自我的角度—半遮半掩;本我的角度—本能

46、心理咨询与治疗永远是一个心理健康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治疗病症的问题。

47、人类幼年对这种依恋的需要比人和动物都长,不仅是吃奶的时间长,怀孕的时间长,依恋的时间更长。

48、各行各业也是执证上岗,所有做妈妈的只要会生孩子就当个妈妈,当上妈妈之后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凭借那种想当然,自然而然的带孩子。

49、怀疑别人骗自己的那是对别人不信任,怀疑自己听错的那是对自己不信任。50、“我没给你预约你来干嘛”,他说“我就在这门口坐着,我心里踏实”,这个时候病人在门口,那医生呢,医生在病人心里。

51、爱上谁等于赖上谁,我爱你就必须你爱我。

52、无论健康的心灵还是不健康的心灵,心灵注定在创伤中前行。

53、妈妈利用承担责任进一步的攻击孩子,这招够阴的。

54、把治疗师投射成什么,不决定于治疗师,而是他自己缺什么。

55、病人和治疗师的关系就是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亲密的血肉相连,纠缠的难解难分。

56、当我们知道病人的恨、攻击,并不是针对我们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愤怒移情过来的时侯,这样我们就能武装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避免我们自身受到伤害。

57、越追求自我越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

58、如果妈妈问:有人欺负你么?这样问,就是妈妈的心中是不安全的,对周围人是不信任的。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59、“选择了心理治疗师就选择了痛苦。”

60、要呼吁中国的政府要制定一个法律: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千万不能让别人养。61、一个健康的心灵是这样的:先爱生活,后爱学习。

62、我们应把来访者看成一个文物来欣赏,发现人与人真的不一样,每个心灵都很独特、很高级,都具有文物欣赏的价值。有时我把来访者的心灵比作复杂的迷宫,我们咨询师就像是走迷宫的大白鼠,越跑越熟,越跑越想跑更复杂的迷宫,上瘾了。

63、焦虑有两种成分:一个是不让自己想,另一个是接着每一次想的机会想了一遍。

64、谈恋爱跟买菜似的,当青春期浪漫美丽的爱被现实考大学磨灭时以后就没感觉了。青春期的爱是最真情的,尽管是缺少理性与现实感的,但给我们的美好是以后的婚姻没法替代的。

65、并不是外界有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内心的。

7.精神分析 篇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误诊

我国从1980年就制定了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并在临床上进行使用。但是由于临床医生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在诊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诊的情况,为了减少和避免误诊情况的发生,为探讨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出现误诊的原因,该研究对该院在2010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且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的患者进行再次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68例患者,都是该院在收治,其中男46例,女22例;患者的年龄在17~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3±3.1)岁;患者的文化程度:大学文化水平患者有6例、中学文化水平患者有40例、小学文化水平患者有22例;患者的职业:干部为10例、工人有26例、工人有26例、农民有24例、学生8例。2次住院患者有10例、3次住院患者有28例、4~7次住院患者有30例。其中有12例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14例患者有发病的诱导原因。

1.2 方法

所有的入选患者都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来对患者进行诊断。患者2次住院分别被诊断为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者,则就为误诊。对这些误诊患者,安排2名高年资的主治医师对患者再次进行诊断,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2.1 误诊情况

在这68例患者中,其中有52例情感性障碍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误诊为情感性障碍患者。其中患者在第1次住院被误诊的有5次,其他都在2次或者2次以上住院时发生的误诊,其中有2例患者由于情感性障碍而住院7次,有5次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2 随访情况

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其中为期原诊断的有62例,更改诊断的有6例。其中有2例患者由情感性障碍更改为精神分裂症,4例患者由精神分裂症更改为情感性障碍。

2.3 误诊原因

2.3.1 对精神症状的误解

此次诊断的14例患者、在进行诊断时将思维奔逸误判为联想散漫、6例患者将情感欣快误判为情绪高涨、10例患者由于情感淡漠被误认为情绪低落、22例患者由于情绪易激惹和兴奋话多被误认为不协调性兴奋,进而导致出现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出现相互误诊的情况。

2.3.2 了解患者的病史不详,对诊断标准掌握不严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其中有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生只注意到患者的情绪障碍问题,却对患者的病程疏忽,进而被误诊为情感性障碍、38例情感性障碍患者,由于其存在感知-思维障碍等分裂性症状,却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状。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在精神病学界,对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标准非常低,然而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则在不断扩大化,进而使得诊断标准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对疾病的相关概念出现了认识不足等情况,使得误诊不断出现[1]。

该研究的52例情感性障碍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主要是由于以情感性障碍为主导的症状原因,并且患者又出现了一些分裂性症状。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由于医生忽视了患者的情感症状,只是注意到患者的分裂性症状,最终导致误诊。因此,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只是研究横断面的精神症状是不足以进行确诊的,由于同一种或者几种精神症状可以在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出现,因此,不能只是以患者是否出现分裂性症状来对患者进行确诊。这同时也说明医生对相关的概念认识不足,这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在以前,对躁狂抑郁症等概念进行诊断时,只是看患者是否有明显性的“三高三低症状”来作为判断依据。当患者出现幻觉和妄想以及逻辑障碍等所谓的分裂性症状时,不管患者是否明显出现“三大症状,也将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此次的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误诊为情感性障碍患者,主要造成误诊的原因为对描述性的定义没有理解透,同时这些患者也存在一些情感性障碍症状,但是,并不是以情感性障碍为主要症状,患者只是表现出与情感不协调的症状,从而被误诊[2,3]。

目前,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没有特异的诊断方法[4]。就需要医生从临床的实际进行出发,要进行广泛地病史收集,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重视,严格掌握和熟悉精神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程演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提高确诊率。当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病例时,在排除其它精神障碍之后,首先应考虑情感障碍,待排除后拟诊为精神分裂症,以减少或避免两者间误诊。

参考文献

[1]何敏慧,陶梅芳,章晖,等.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84-38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杜,2008:150-153.

[3]肖勃,谢文娇,张帆,等.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797-799.

8.雪茄的精神分析 篇八

一次,英国首相邱吉尔视察完蒙哥马利元帅的部队,一行到餐馆进餐,首相问元帅喝什么,元帅话中有话地说:“水。我不喝酒,又不抽烟,百分之百健康。”首相回敬道:“我既喝酒,又抽烟,却百分之二百健康。”

邱吉尔是把雪茄放在威士忌酒里蘸一下再点燃抽吸的,也是烟酒不分家。但邱吉尔并非虚张声势,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中最长寿者,活了九十一岁。印第安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生活在雪茄的烟雾之中,公认地长寿,喜欢历史的邱吉尔显然是知道的。

雪茄还是神秘的,这一点首相就未必知道。一位企业家破产了,就用所剩的美金买了一根雪茄和一张船票,准备跳海。出席完船长的晚宴后,不经意走进赌场,一位赌客被他的名牌雪茄烟味吸引,当他要上洗手间时,请企业家代打,结果临死的他手气异常地好,共赢了一百多万,最后竟分得一半,东山再起。

一根雪茄的机缘,竟然让他又活了几十年,雪茄究竟意味着什么?

弗洛伊德说:“吸烟是吸烟者因在幼年时期缺乏足够的哺乳而在口腔上进行的自体性欲表示。”换言之,吸烟是吸奶的补偿形式,是口欲期吸吮的快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雪茄让他们回到童年。弗洛伊德童年不幸,所以他抽了一辈子的雪茄,每天下午最重要的事,就是到附近的烟酒店补足袋里的雪茄。

未必人人赞同此说,但普遍认为,抽雪茄释放了焦虑,带来创造力。男人天生是焦虑的动物,他要做事。花旗银行CEO桑迪·威尔以脾气暴躁而知名,他上班时大抽雪茄,雪茄成为部下汇报工作时,识别总裁意愿的显示器,如果雪茄在他嘴里放进放出,表明他在倾听;如果在嘴上来回移动,表明住嘴的时候到了。

如果说在花旗,要有点看云识天气的味道,那么,在福特,就得忍受兔子的粪便。

福特公司的老将查理·比彻姆就是个焦虑的人,常把未点燃的雪茄放在嘴里嚼,还不时从口袋里掏出小刀把咬过的地方切掉。每次会议完毕,桌上留下一堆烟丝,看起来像是兔子的粪便。但正是比彻姆的哲学重塑了刚入职的李·艾科卡,除了父亲,烟鬼比彻姆对他的影响最大。

革命家也酷爱雪茄,因为他们的压力是最大的,企业家和革命家的精神本质都一样:冒险,冒险就意味着焦虑。卡斯特罗15岁开始抽雪茄,打游击时,身为游击队长的他常用抽雪茄来庆祝胜利。后来,他每天平均抽十支哈瓦那大雪茄,当他被迫戒烟时总梦到自己在抽雪茄。

半生坎坷

雪茄的生命力取决于人的理解,它来普度众生,而众生,因为是众生,所以越是好的东西一开始越要排斥。

罗德里戈·德赫雷斯,哥伦布的部下,和哥伦布大哥去古巴找沉甸甸的黄金,发现的却是软绵绵的雪茄。罗德里戈回国后,吸雪茄成瘾,妻子误以为他中了邪,竟向官府告发,这个周游列国的丈夫于是被绑在石柱上,架起火来,烧成了一只大雪茄。

这是妻子不懂丈夫,还有父亲不懂儿子。清末大臣徐桐看见儿子、刑部侍郎徐承煜叼着雪茄从他面前经过,徐桐大怒,命儿子跪在太阳底下暴晒,训斥:“我还活着,你都这样;我死了以后,一定禀明阎王,让你胡服骑射做鬼奴。”

在山河破碎之际,徐桐排斥雪茄是可以理解的。回头看,他的儿子接受雪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胡服骑射或许就是胜利的转机呢。但抽雪茄须有派头,如果个头矮小,却抽粗壮的雪茄,显然很滑稽。

更讲究的人先养后抽。好雪茄出厂之际,还只是一个“形”,没有成熟。从工厂辗转到雪茄客的手里,其间它一直在发酵。雪茄客还要将它养在深闺,直到它体格饱满,颜色发亮,芬芳扑鼻,才取而抽之。

但美国副总统托马斯·马歇尔曾在国会上说:“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五分钱的雪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就是这样的雪茄客,他早年他爱抽“安东尼与埃及艳后”牌雪茄,当这种牌子的雪茄涨到每支25美分,他就觉得太贵,改抽别的了。

上一篇:2024大学生暑期检察院实习总结体会下一篇:班务工作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