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2024-07-05

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共8篇)

1.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篇一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新林区第二中学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李舒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师生关系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2006年10月申报立项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XHG115—338龙教学会字[2006]1号)为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2006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近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课题活动与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确实不尽如人意。校园内管理主义盛行,缺乏精神的感召力。学生几乎成了教师的附庸,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放,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矛盾冲突和对立之中。再加之学校生活和教育活动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校日常生活难以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积极的深刻印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二、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 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力图寻找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是我校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及进展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通过对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反思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现状及产生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从教师方面入手,提出改善师生关系建议,寻找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通过采取师生平等对话方式,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近教师,赢得学生对教师起码的信任,为下一步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解读心灵,沟通情感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步,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抒写心路历程,拨开成长中的迷雾,解读学生心灵,指点迷津,搭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零距离沟通,构建和谐校园。

(二)子课题的确定

1、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3、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阶段的划分、阶段目标及成果形式 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适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

1、问卷调查,反思研究。发放师生关系现状调查问卷,完成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报告。

2、理论学,更新观念。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资料,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育对策。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近教师。教师从细微处入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沟通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

4、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解读心灵。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心灵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就交给老师,老师以留言的方式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朋友式的忠告或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最终实现师生零距离沟通。

5、案例跟踪。要求实验教师平时注意观察,重点跟踪几个实验对象,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每学期写出几个案例,课题组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

6、定期检查,重视反思。为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实效进行中途检查,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提出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把课题研究成效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之中,对研究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

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进行成果交流。

(四)课题管理及研究进展情况

2006年5月26日,我们召开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会,会上对该课题的来源及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阶段划分及目标任务、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的组织管理都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做到“三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四加强”(加强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档案管理)。

2006年7月,对实验学生进行“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并撰写了《目前我校师生关系问卷调查报告》。

2006年9月12日,召开课题推进会,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任务。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并写读后感。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2006年10月17日——24日,利用两次校本培训时间,由课题负责人李舒随做了“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教育对策”专题讲座。

2006年12月30日,课题组员成员就自己分工的研究课题做了阶段性总结。

2007年3日12日,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例会,会上就本学期课题研究重点做具体的布署。

2007年7月15日,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总结,提交了部分师生心灵日记案例。并肯定部分课题组成员的成绩,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有效进行课题研究指明的方向。

2007年9月16日,课题组负责人对本学期课题的研究做了具体的安排。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课题组成员分工的完成情况做了简要的总结。

2007年11月10日,举办了“让师生成为朋友,让校园成为乐园”教师论坛。

五、具体做法及研究体会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重点工作来抓。

由于此课题是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时常发生的矛盾冲突引发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也是我校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能否改善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直接关系到我校今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协调分工,责任明确,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并制定了《新林二中课题立项制度》、《新林二中课题成果奖励办法》、《新林二中课题实施过程奖励办法》。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学习,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词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放的教育方法,我们举办了“初中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专题讲座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并写读后感。同时在实验班级学生中收集教师平时在训斥学生时常用的有伤学生自尊心的忌语,经过整理编辑为《教师忌语100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净化了语言环境,规范了教师用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三)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活动,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开始摆脱对成年人的完全依赖。很多学生都有严重的逆反心理,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实验教师们努力偿试着各种与学生沟通的办法,其中最有效的还是写“心灵日记”的形式。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以保密、尊重为原则,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心灵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就交给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一开始学生不太信任老师,不敢写得太实际,太诚恳,后来实验教师向学生承诺:不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一点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试探,学生有了“安全感”,老师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学生们愿和老师用日记交流了。问题严重的,老师就找学生谈心、开导,问题不严重的就给学生写下批语,也就是留言。学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也可以给老师提出批评,师生在日记中交谈,在日记 中理解。

例如,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是班里一名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我也想进步,也想做个好学生。但有时我管不住自己,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老师,您能帮帮我吗?”班主任李老师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因为我从日记中看到了你的自尊。我非常愿意帮助你。我有一个想法,以后咱班每月评一次进步生,希望你能以此为努力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你这样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不断进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生。”老师亲切的语言和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前进目标,使这个孩子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强了改掉缺点的信心。后来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第一次评比就得到了“进步奖”。

八年级学生王某是一位特别要强的学生,平时学习踏实,成绩一直不错。一次期中考试,他因马虎数学成绩很低,为此,他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把数学试卷撕个粉碎。数学老师当时什么也没说。事后老师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上这样一段话“王某同学,你的心情老师完全理解,因为我也是做过多年学生的人。老师相信你撕碎的是历史而不是自信。努力吧,让曾经失败的碎片重新拼凑你五彩缤纷的未来和绚丽美好的憧憬。记住: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我想你会明白的!”心灵的沟通换来了奋进的勇气,真诚的话语变成了不竭的动力。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对话”,情感上的“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

六、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改进办法

1、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总体上还不高,部分教师思想准 备不足,研究热情不高,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错误,未能及时转变教师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指导学生,缺少教育学生的艺术性,独立开展教研能力的教师更是有限,影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知识储备和教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校对课题研究及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课题的评估机制中在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上还不够突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加之寄宿制学校管理这个大环境的制约,有些教师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政教管理人员及班主任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师生间的对立冲突时常发生。处、室间没有达成共识,只是课题组成员及部分实验教师孤军作战,很难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实验措施的理想化与现实操作反差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今后,在课题研究中,有必要实施“一把手”工程,组织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充分认识到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新修订课题实施方案,缩小课题研究内容的外延,使课题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二00七年十一月十日

2.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篇二

关键词:网络平台,师生关系,和谐,平等

长期以来, 高校师生关系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前, 高校师生关系已经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 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进入信息时代后, 网络变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的崛起, 人类社会经历着巨大的震荡和变革。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自然难逃网络的深刻冲击。

1. 现在高校师生关系的技术背景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网络、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象征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而数字化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促使教育方式愈加多元化, 它的最为基本的特征涵盖了:学习自主化、资源共享化、过程交互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体化等等。在数字化时代, 知识传递具有流动性与双向性特征, 在表达与解读知识的时候并不带有任何权威性, 无论什么观点或看法均需经由讨论才能得以产生。与此同时, 师生的互动范畴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数字化平台促使师生能够在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下实现互动, 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则推动了师生关系由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向全新的、平等化的朋友式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转变。

2. 现在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背景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 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为两大关键文化群体, 也就是:大学生文化与高校教师文化。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看, 高校师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学生文化与高校教师之间在文化认同上的区别所引起的, 而其主要反映在二者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方面上。再加上如今高校市场采取大班的形式讲课, 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 进而最终造成高校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成为必然。一方面, 高校教师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文化来压制学生群体, 想充当学生的行为典范和价值法官;另一方面, 大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增强, 反对别人支配其行为, 追求学习与生活的自由化发展。二者相冲突,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极易使高校师生关系疏远化,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对立。然而, 换个角度来说, 我们不能够避免高校师生间的矛盾消失, 而一定矛盾、冲突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校园文化规范得以重新塑造。

3. 对网络平台中的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认识

在网络平台中学生介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人, 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人, 是发展中的人。互联网巨大的功能之一是提供给每一个用户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的权利和便利。因此, 网络中的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受众, 还是信息的创造者。而网络中教师的角色, 既是帮助者又是指导者。既体现在知识、技能方面, 也体现在情感、态度方面;既体现在学习方面, 也体现在生活方面。同时, 网络中的教师有时也需要扮演朋友、父母等角

参考文献:

[1]杨光译.音乐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5月版;[2]程民生.中国人民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年12月版;

[3]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1月

色, 给予他们尊重人和爱护人的人文关怀。

4. 高校网络平台中技术方式的应用

(1) 学校网站 (Website)

保障信息的有效性、精确性以及全面性以及更新速度的即时与迅速是学校网站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大官方信息的发布平台, 学校网站不仅仅要供应学校最为基本的信息, 还需促使学生能够便捷化地运用校园资源, 进而加快学生对学校的适应进程。

(2) 电子公告板 (Bulletin Board System)

当前, 在许多高校

在高校中, 电子公告板 (BBS) 技术已取得了较好地运用, 在这一平台上, 人们可以发布信息、进行沟通与交流。假使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将师生关系当中存有的不解在电子公告板上进行公开性探讨的话, 那么会有助于师生间的关系向更好、更密切的方向转变, 同时, 还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3) 即时通信工具 (Instant Message)

在互联网产业中, 即时通信工具运用的范围最为广泛, 例:飞信、QQ等等。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沟通的双方或者多方能够依靠文字实施即时网络对话, 与此同时, 人们也可借助于即时通讯工具探讨很难利用口头语言表述或者不方便当面谈论的话题。尤其是当移动终端同网络相结合之后, 不管在哪儿, 师生们都可借助于移动通话设备实施即时通信。

(4) 教师微博、博客 (Micro Blog, Blog)

教师能充分利用微博、个人博客表达出自己各方面的看法,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大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此外, 通过博客上的交流, 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了解与认识, 而教师也可借助于学生们在微博、博客上的留言、讨论进一步了解进而理解学生, 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5) 电子邮件 (E-mail)

电子邮件的形式很适合学生在课后把课堂作业拿来给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在课堂上对于一些作业的改进学生也想很快的知道改正的效果, e-mail附件功能强大可以附加很多图片文字, 利于课业的交流。因此, 教师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给学生提供多的信息, 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网络中的教师不再是通过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中的命令控制学生, 而是靠知识和良好轻松的沟通来得到学生的尊重。利用网络平台工具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想法、思想状态以及心理, 有针对性进行疏导, 让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在相互理解与宽容的人道关系的基础之上, 将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建设起来, 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互动, 能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教学相长的良性局面才能得以实现。从而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的融合, 并为人们探索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这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版。

作者简介:

3.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在我国,教育学界一般认为“教育”二字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雄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实际上,古代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现在我们采用这样的定义,教学是在我国教育目的规定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中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长期受传统人伦精神及儒学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师长的地位和权威不容置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论述表明了师道尊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尊重博学多才的老师并维护其权威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可厚非。然而,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教师权威式领导方式以及强硬专断型的教学方式。基于此类师生关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教师一味地把“道”传给学生,把“业”授给学生,单向生硬地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规规矩矩地虚心接受,很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交流,或者偶尔学生回答问题的简单双向交流,几乎没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和争论,也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里就表现为老师只重注把海量的英文单词和语法规则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去记忆,并辅以一些脱离实际的语言练习,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点,却没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语言交际的能力,即所谓的“哑巴”英语,传统英语教学中正好缺失了英语教育的精髓。然而,在大学里,英语教育并不是以考试升学为目的,而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实际运用语言交际为目的,因此转变教师角色及功能,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我们必然努力的方向。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构建怎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最高原则。

1.师生在人格上应该建立一种尊师爱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平等民主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而且更是师生在理想、情感方面的动态交流过程。学生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有认知、有感觉、有精神需求、会思考的高级生命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他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欣赏,他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做出迅速反应,认真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环境的创建以及语言交际活动本身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他们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因此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娴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更应学会一种民主的领导方式。民主式领导,即教师在课堂中以民主的方式教学,注重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学计划和决策是全体成员讨论和共同分享的,教师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帮手和促进者,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心和参与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表扬和批评。

2.在教学内容上师生之间是“授受”关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向交往合作型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两种类型。传统教学中人们很容易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以培养语言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 教学中很多交际活动和任务是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报告等方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来实现的。因此多向交往类型在语言类学科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重新调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及地位使多种以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有效英语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我始终认为语言的教学应该培养学习者在各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自如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事实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意味着通过听说读写等有效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论述能力以及各种语言策略。很显然,语言交际能力离不开对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娴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惠菊,齐静怡,张洪波.公共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姚本先.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四

东宝区浏河小学 严安珍 周群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里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臵。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

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一个班主任,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要做些什么呢?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1.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跨世纪人才,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作。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

多问。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

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

善观。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2、“ 爱是理解的别名”,要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然而,作为一名班主任,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3、奖惩分明,促进疏导顺利进行。

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收到良好效果。严师出高徒,在班级管理中,有三类学生要特别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一是班干部,二是差生,三是优秀生。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要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当然对他们的批评要讲究方法方式,肯定他们的成绩,维护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差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差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对优秀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否则他们便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以致萌发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甚至发展到瞧不起同学,直至无视老师的教育。如果说教育差生是每位班主任棘手的工作,那么,发现优秀生隐蔽的缺点,给予严格而有效的教育,未必不是困难的事。因此,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里障碍。

在教育与疏导中,我注意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陶冶了情操,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5.如何评价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五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迈向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课改所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教学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积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学家指出学生学好的十个因素,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二者必须建立共同的思想情感基础。教师热爱、信任、关怀学生;学生热爱、信任、尊重教师。二者情感融洽,心心相印,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教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增进师生情感的亲密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英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重要。

一、转变思想观念,实现新型关系的突破

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1、导师。作为教师,每天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基础知识的传授者,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对知识的不断获取、不断更新和不断运用,即自我发展能力,所以老师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卢梭曾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与学生交朋友,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标志。“教师”这个神圣庄严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要和“朋友”划上等号。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的朋友。学生迫切要求架起与老师的友谊之桥。作为老师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学生要深知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这样不管在课堂外,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为行为,实现老师的期望。

3、助手。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老师起外号等等。作为教师要明白:教师既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更加认同老师和学校了。师生关系的合作互动性,既体现了师生对教育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突出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又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构,为师生

自由健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心情舒畅的环境氛围,更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主体性的渴求。

4、楷模。做学生的楷模,教师是学生踏进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传播文明,培育人才的人梯、铺路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性,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素质,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懂得尊重与理解

曾有人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学会对待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更努力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三、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四、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这样就能很好地实施教育了。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一切人成长的起点。爱默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知道,我们曾经是那么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的老师,我们曾经为那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我们曾经还刻意地去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追求师生互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教育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走进课堂,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五、改进评价机制,实行师生互评,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师与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师生可以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而应有“多把尺子”实行多元化评价,这样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适当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也是师生情感建立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都希望教师尊重他们、肯定他们成绩和进步。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表扬或批评某个学生时,不仅会激起这个同学的情绪反应,也会引起其他同学对教师或亲或疏的情感。教师要慎用批评,善于表扬——真诚的不做作的表扬。西谚说,温暖的阳光会比寒冷的狂风更容易让人脱去外衣。据说美国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从不用“不”字,总是给予热情洋溢的赞许,我们教师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可以说,赞许的情感体验会比世上一切的批评更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书育人”是整个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不断促进这一主题进步、完善和发展。

体教09102班

200905010224

6.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篇六

新型师德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学习反思与感悟

通过学习本次的新型师德与新型师生关系的课程,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新型师德的理论知识,也看到了很多的案例,从中知道了师德重要性,我们是老师应该以自身的师德素养去教书育人,让学生能再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发展身心,更明白的老师的专业道德是什么,专业态度如何培养,从课程中获益匪浅;

并且能从课程中学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如何与学生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学会平等的做事,并且能在教学中做到和学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学生也是人,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身为一位老师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尊重的同时去尊重自己的学生,这对以后我的教学生涯和教学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每一位教师的师生关系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改善。

7.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 篇七

一、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的30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 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以下重点从师生的情感关系、人际关系和教学关系三个方面来看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新挑战[1]。

(一) 师生情感关系

从著名教育家韩愈的“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中, 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师生关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忽视和冷落了情感的交流。这种关系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作为“80后”、“90后”新一代大学生, 尽管他们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但由于他们当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很多学生在生活上被过度溺爱, 而在学业上又经受了过度的压力, 难免当他们来到环境宽松、行动自由的大学校园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迷茫, 对前途迷失方向。因此, 以往那种没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是远远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的。

(二) 师生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首先都是作为社会上的人而存在的, 理所当然人际间的关系是师生间最基本的关系。大学生活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所以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开端。但由于近年来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 互联网上把师生关系比作是“服务者”与“消费者”、“老板”与“员工”的关系。由此可见, 师生关系面临挑战。

(三) 师生教学关系

师生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关键,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从教学本身来看, 人们都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预设性的过程, 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过程。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历史。相反, 双向的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主流。

然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师资力量的供给不足, 使得如今高校里的“小班”越来越少, “大班”越来越普遍, 教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乃是司空见惯的事。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任务是硬指标, 教师如果过多地把时间用于互动交流, 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师生教学关系的理论与事实产生冲突, 使其面临尴尬的境地。

二、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可能原因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众多, 其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以下就其中三个主要原因来分析。

(一) 片面追求科研, “育人”理念弱化

众所周知, 大学有三项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这三项职能归根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即以“育人”为中心。教学是育人的过程, 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育人”, 服务社会是育人的最终目标。“育人”理应成为大学的首要任务。然而, 现代的许多大学, 尤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它本应是把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一种大学组织形式, 但事实上, 在这一类型的学校里, 往往是片面追求科研, 一味地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依据, 把教学放到了次要地位。

从表面上看, 师生关系与教学和科研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权利, 无论教师是侧重于科研还是教学都无碍于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但是, 一旦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 那么很容易就把教师导入“重科研, 轻育人”的歧途, 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 使得一些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去敷衍塞责。可想而知, 到那时师生关系又是何种境地。

(二) 功利化对师生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一直被视为精神的家园, 是追求真理与科学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社会功利化趋势的愈演愈烈, 使得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师生关系受到威胁。

1. 教师方面。

由于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为评职称而写文章、报课题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教师把论文写作、科研工作作为主业, 而教学却成为点缀。甚至部分教师把教学看做是一种谋生手段, 上课“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敬业精神不足、业务钻研不够、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

2. 学生方面。

自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施以来, 不少学生都错误地把高等教育视为市场交易, 认为学生是“消费者”, 教师是“服务者”。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 更多的学生对高校教育产生了质疑, 不少学生在价值判断和社会问题反思等方面更突显出功利性。因此导致一些学生对师生关系产生了错误认识, 诸如“我花钱就应该接受最好的教育”、“老师就是为学生服务的”等。一旦自己对教育的期望与现实有差距时, 就会把责任归咎于教师, 使得师生关系紧张。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班”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制约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突飞猛进地增长。1998年, 我国仅有普通高校1022所, 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到2002年底, 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396所, 本专科在校生903.4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德罗的观点,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迈进, 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师资力量的供给不足, 生师比加大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738.84万人, 专任教师人数为107.6万人, 生师比为17.93:1[4]。这个数据明显高于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港、台的高校) , 导致“大班”授课越来越普遍。“大班”学生多, 教师很难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再加上师生交流时间有限, 这就严重地制约着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

三、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探寻

(一) 确立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构建有利于师生关系发展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即“育人”。教书育人理应成为大学的核心理念。在大学的功能定位上, 我们必须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大学里,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大学是为学生而设的, 办大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育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校园文化又是大学理念的载体, 大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互相促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具有特色的大学理念需要历史的积淀, 更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5]。因此, 只有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才能构建出有利于师生关系发展的校园文化。

(二) 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克服功利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教师绩效评价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一种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工作起着导向作用。不当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往往会把教师引入歧途, 严重地制约着其才能的发挥。例如, 在评价中过分强调科研成果, 就会使得许多教师, 尤其是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研上, 严重地影响其教学才能的充分发挥。所谓的提倡教师搞科研, 并非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搞科研, 而是要对不同的教师区别对待。在工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 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我们应该把教学业绩、教学成果作为考核、评审的主要依据。而对于那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我们则应该从科研业绩、著作成果等方面来评价。因此, 要想为师生关系的顺利发展扫清障碍, 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创造条件, 就必须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克服功利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三) 加大对师资的投入, 改善师资条件, 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平台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但由于我国高校在校人数的急剧增长, 根据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大学的在校生已达1884.90万人, 国家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远不能与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相提并论。一些地区,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师资不足导致“大班”授课增多, 师生课堂互动少, 交流机会有限, 师生关系淡薄。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一所高校要想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当做育人的核心, 把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从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势头来看, 扩大教师数量、弥补师资缺口、减少“大班”授课、为师生交流创造机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总之, 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唯有通过转变理念, 完善制度, 才能促进和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理解与互信, 最终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保瑛, 郭振青.浅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EB/OL].http://www.cbe21.com/public/jtzs/article.php?ar ticle-id=1214.

[2]姚裕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与障碍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3][4]1998、2002、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8.新型师生关系 篇八

[关键词]相互信赖;民主;平等;服务

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的基础与核心。一定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关系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下列四种关系。

一、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合作过程,只有教与学“合作”默契,才可能有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合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前提。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信任教师是有条件的,其一,教师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所谓奉献精神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所谓敬业精神,即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两种精神,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其二,教师心灵的窗户要始终向学生敞开着。如果教师的心灵对学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学生就不可能主动靠近教师,更不可能与教师交朋友。教师应该经常同学生一块开诚布公地探讨对社会、对人生、对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看法与认识。只有学生信任了教师,才会接近教师,才会和教师说真话,说心里话,才能和教师交成知心朋友。大量实践表明,成为朋友的师生之间,彼此都充满了信心。這种双向的期待和影响大大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增强了教师教好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自信,自觉地完成作业。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既然师生成为朋友了,那么师生间就要相互关心、相互照顾。教师要主动关心照顾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学习进步,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与生活;不仅要关心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更要注意关心爱护那些学业上、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在师生关系中,爱既是师生朋友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又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爱,因为来自老师的爱是其他任何方面的爱所不能替代的。同时,老师也不要随意拒绝或冷漠来自学生的爱。

二、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有着人所具备的一切尊严和品格。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能只把学生视为未来的驯服的工具、恭敬顺从的奴仆或“后备的机器”。长期以来,由于受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属于比较典型的主仆型关系,唯师独尊,唯师独从,而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当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相当普遍,在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体罚,包括罚站、罚跑、罚干、打骂、讽刺和挖苦。对学习上、生理上有缺陷,或服饰贫酸的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予以冷落,其实质也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忽视与权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现代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师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而自然在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做好下列工作: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第二,要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关于学生观,要明确下列观点:1.学生渴望独立与自主;2.学生主动发展的心愿是强烈的;3.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大小之分,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正常学业;4.学生具备自我教育与主动发展的能力;5.学生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及其特长各有所别;6.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容器,更不是消极的听众。第三,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的辩证关系。严格要求是尊重的表现,尊重又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马卡连科所说,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第四,教风民主、平易近人。教师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并主动接近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和老师辩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当意见有分歧时,应尽可能同学生商量解决,甚至可以表决的方式解决,切忌指责、埋怨或强行命令。

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从观念上讲,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教育为封建专制特权政治服务,因而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驯服的工具和恭顺的奴仆。在资本主义时期劳动力属于机器的一部分,学生则被视为“后备的机器”。无论是驯服的工具,还是“后备的机器”,学生作为待用的工具的性质并没得到改变。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在教育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在教育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的人”,他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被视为教师服务的对象。从一个角度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标准。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必须针对“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并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有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是对这一问题的精辟阐述。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又一项基本要求。

上一篇: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下一篇:中学法制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