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4-07-0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8篇)

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9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很大一部分学生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几个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且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力争保持并略有提高本班的整体数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2.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1、小数乘法(8课时)机动(1课时)

2、小数除法(13课时)机动(2课时)

3、观察物体(3课时)机动(2课时)

4、简易方程(18)课时机动(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

(12课时)机动(2课时)

6、统计与可能性(5课时)机动1课时

7、数学广角(3课时)机动1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2.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材变化分析

1. 例题变化分析。

2011年版新教材比实验版教材在例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材中增加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 你发现什么?”在“梯形的面积”教材中也有类似内容的增加,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剪、拼、摆等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从而让学生领悟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

2. 习题变化分析。

(1) 调整部分习题的顺序, 习题的安排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如, 新教材练习十九中, 把实验版教材排在第3题的“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28㎡, 底7m, 求高”移到了第9题, 新教材的练习二十中, “已知三角形面积176㎡, 底22m, 求高。”移到了第7题, 因为这两题根据乘除法灵活运用面积计算公式, 难度较大, 学生不易掌握, 理应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而不应排在第一课时来练,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增加部分习题, 让学生练习量更加充足,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 新教材在练习十九中增加了第2题 (出示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第3题 (列表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求面积) , 在练习二十、二十一中也有类似的增加。练习二十二中, 新增第7、8、9、10题, 这些题目是针对例5估测不规则面积而设计的, 通过增加有针对性的习题, 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建议

1. 沟通新旧知识联系,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中, 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图形的内在联系, 以转化思想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比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是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而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是通过合拼、剪拼等各种方法,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具体的转化如下图:

比如, 在复习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时, 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运动变化, 让学生形象感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课件先出示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由一条线段逐渐缩减成为一个点时, 就变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出现梯形公式S= (a+b) h÷2, 当b=0时, 就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接着课件再出现一个梯形, 当梯形的上底拉伸, 直到上、下底相等时, 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这时梯形公式S= (a+b) h÷2, 当b=a时, S=2×a×h÷2=ah, 这就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通过图形运动变化的教学, 形象地沟通三者的关系, 让学生印象深刻, 熟练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创新学生探究活动, 引悟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只有经历多种不同的探究活动, 才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新引领学生操作,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如,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除了课本中提供的探究方法外, 可引导学生再探究还有没有其它转化方法,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适时点拨:可不可以在三角形两边中点间画一条线段?如何再操作, 就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等方法, 得出另外两种方法。

(1) 折叠法。把三角形沿中点连线折出重叠的长方形,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底÷2) × (高÷2) ×2=底×高÷2。

(2) 割补法。把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从而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底× (高÷2) =底×高÷2。通过引导学生不同的探究思路, 感悟知识的不同形成过程,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核心目标之一,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这块知识中, 要特别注重数形结合教学, 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有一道题:“一堆圆木堆成梯形形状, 最上层有2根圆木, 最低层有7根圆木, 每下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圆木, 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很多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教师只有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帮助学生理解圆木共有6层, 就是梯形的高, 2根和7根分别为梯形的上、下底, 从而算总根数。这样可提高解题效率,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发挥方格子的作用, 提高学生估算意识。

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多处有用到方格纸的地方, 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 练习十九第10题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求法, 例5借用方格纸来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比如, 在例5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方格纸的作用, 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方格纸中确定这片树叶的面积范围, 分别让学生数出满格和不满格的格子数, 把不满格的按半格计算, 就能顺利估算出它的面积。另一种是根据图形的特点转化成近似的规则图形, 再利用方格子的刻度, 找出求规则图形所需的条件, 再列式估算出面积。因此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方格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就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掌握了估算方法, 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灵活运用多样策略, 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策略解决相同问题,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教材中多处体现解题策略多样性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这一特点, 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一个花坛的形状如右图, 请用多种方法算出它的面积。教学时, 要充分让学生探究,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可通过“割补”“旋转”等多种方式来计算, 计算方法有下列多种方法:

通过放手让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 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三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P50~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的学习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应用和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骰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出示骰子,师问:见过吗?你们在玩什么时用到它?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后,师引导:掷一个骰子,可能掷出哪些数字?(1—6)掷出每个数的可能性相等吗?这太简单了,难不倒你们,老师想再加入一个骰子来掷一掷,看谁在玩中能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骰子,并通过游戏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思考:一起掷出两个骰子,得到两个数,想一想,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自己想一想,写一写,再与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4、5„„12。

追问:可能有1和13吗?14呢?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组合知识得出结论。(不可能,因为两个数的和最小是2,最大是12。)

2.游戏探究。

师介绍规则:同时掷两个骰子,它们的和会出现11种结果。老师准备把这11种结果分成两组进行比赛:A组:2、3、4、10、11、12,B组:5、6、7、8、9。一共掷20次,掷中的次数多的组为胜。

(1)猜一猜。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挑选A组的请举手。

(同学们支持A组的会多,老师会支持B组。)

(2)比一比。请两组的代表上来掷骰子,一名学生当记录员,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比赛情况。赛后公布比赛结果。

师:看到这样的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预设)

生:A组有6个数,B组只有5个数,应该是A组赢的机会大的,怎么反输了呢?会不会是他们的运气好啊?(不服气)

(3)掷一掷。请以小组为单位,大家轮流掷,组长负责记录试验数据,和是几,就用笔在几的上面涂上一格,涂满一列,游戏结束。小组活动玩后组长汇报。

(4)议一议。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和是5、6、7、8、9赢的可能性大呢?各组动手写一写,说一说。

随着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

生:我发现和是7的可以由6组数组成,因此掷出它的可能性最大。

生:组成某个数的组数越多,掷出这个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生:我明白我们输的原因了。

(5)小结:从掷骰子来分析数的组合,发现和为5~9的组合共有24组,而和是2、3、4、10、11、12的只有12组。24组比12组大得多,它们出现的次数多,B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大。同学们真了不起,会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可能性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比较、验证,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巩固拓展

将编号依次为1、2、3、4的4个同样的小球放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摇匀,然后从袋子中任意摸出2个球,将2个球上的数字相加。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结果?请列举出来。哪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些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师:这节课,我们先是猜测A组会赢,经过试验操作、数据分析,发现是B组赢的可能性大。看来,有些事物不能光看它的表面,而要深入研究它内在的数学规律,并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好生活实际问题。

五、课外作业

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五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现在结合学生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中的学习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多机械记忆,缺灵动思考

课堂上每一个组合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组合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

(二)面积单位进率严重遗忘

有关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在学生三年级时教学的,现在五年级再用到,学生基本都忘了。另外,诸如千克和克,小时与分等单位之间的进率,遗忘也很多,有待于在复习梳理中加强记忆。学生为什么遗忘得那么严重呢?有人说,我们的教材知识点分得太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这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是我想,学生在当初学习的时候,也许体验也不够深刻,所以导致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复习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达到常温常新的目的,以减少遗忘。

(三)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

批改学生作业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学生都没有仔细审题的习惯。就拿这次单元测验来说吧,“压路机的作业宽度是6米,每小时前进6千米”,“一块长方形布长4米,宽16分米”等,单位名称不统一,应转化后再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拿起来就做,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不好;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习惯。

总之,从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准备把做好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策略,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每日一题”的练习,拓展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确保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知识。

(四)、教学后反思

1、引入复习。在一开始课的引入,老师创设了一个抽奖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礼盒里有什么。从而引出、复习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提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今节课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些组合图形是有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这部分内容只是复习引入新课,所以时间控制在5分钟。

2、创设一个买新房的大情境,通过学生帮小华铺地板,粉刷墙,让学生在已有的基本图形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索,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情境中,使学生明白,组合图形分割的意义,以及分割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也说明,学生在理解发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解决问题这一节安排了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中有一个例题,重点是“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取近似数的应用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这道题的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学中我主要强调取商的近似值时,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教学中的关键是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老师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第二小题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够不够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每讲完一种形式题后我会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7.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七

一、怎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什么是数学素养?通常来讲是通过数学教育、自身努力和实践认识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 这种素养一旦形成将影响终身。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 素养形成的根基, 不是靠学生一节课两节课学习就能实现, 也不是靠“填鸭式”教育就能教出来的,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养, 还需要多样式、多渠道、多方面去指引、激励学生在主动的学习、实践、探究、体悟中逐步提升。

1.改进教学方式, 应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 例题布置的合理性, 素材选取的趣味性, 积极搭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让教材最大程度上的被学生吃透读懂,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为学生夯实良好数学素养基础。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除法》时, 学生在解决“王鹏坚持晨练4周计划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的问题时, 可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计算、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学用结合解释现象等探索式教学模式。

2.体现数学的多样化, 把学与用有机结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 本身就具有多样性, 如何更好的将其多样性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 更多需要考量的是, 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这个知识宝库,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入耳、入目、入心。那么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数学的多样化, 无疑将是吸引学生“耳目心”的一个亮点。多样化体现在学的多样化和用的多途径。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中, 涵盖了小数乘除法、分数、因数与倍数等数学要素, 还有一些需要通过数学来解决的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各类问题,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储备基础知识, 在生活中多探索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连乘、乘加、乘减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导入, 引导学生做好课程的准备。如“小卖铺要做一个长2.2m, 宽40cm, 高80cm的玻璃柜台, 先要在柜台各边都按上铁角, 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角?”的讲解过程中,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索解题步骤、方法、技巧, 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掌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多在实践中运用、多在学习中积累, 以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养。

二、有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 思维能力处于一个定型阶段, 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面对困难问题要大胆尝试、善于猜测的思维方式。

1.打牢数学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阶段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基本步骤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打牢基础, 需要让学生懂得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需要从学生熟悉的基本数学规律入手,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感受规律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并用这种能力感受良好的基础知识是打牢学习的基本前置条件。例如, 在《粉刷墙围》的课程设计中, 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生活中的体会, 导入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实际问题巩固小数乘法、除法, 数学内容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2.鼓励大胆猜测。小学数学内容基础性较强, 但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则注入很多鼓励学生猜想和探索的元素,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经验, 充分发挥好学生的自助能动性,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最大公因数》一节中, 家庭储藏室铺设地砖的问题教学中, 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是画图, 还是等比例铺设, 或是其他方法, 当学生讨论出一定的结果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 并实施讲解最大公约数的应用。

三、丰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 它涵盖了庞杂的数量关系、抽象的空间形式、特殊的符号体系、严格的运算公式、形象的图像语言等方面, 各方面既不孤立存在又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从教与学、学与用、用与动等多角度思考, 要充分展现出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人文性、教学思维的创新性, 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进而提高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和可学性, 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 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用处, 体会到知识带来的自豪。

1.数学教学设计的趣味性。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小学生来讲, 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思维特征、易接受的事情, 将各种元素穿插在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体味数学带来的乐趣。数学趣味性的发掘要建立在教学设计创新上, 创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趣味性进行教学设计, 趣味的设计要体现在课堂的分分秒秒, 要善于通过讲解、体验、感知、评价的教学流程, 使学生进行趣味体验。例如, 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个“我给亲人问声好”的互动活动, 让每个同学给身在远方的亲属打一个问候的电话, 并把自己的通话时长、每分钟价钱记录下来, 等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互相计算对方所花的费用, 同时有意识为本年级小数除法、统计、打电话等章节打下铺垫, 让学生在推理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2.数学教学设计的人文性。传统基础教育中“棍棒教育”、“饥饿教育”难适应当前学生求知思维的需求, 现在孩子接触知识的范围广、兴趣爱好也比较多, 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 不改进传统教育方式, 必将对孩子学习数学造成掣肘, 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效果。教育教学体现人文性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通过教育得到矫正, 使一些偏颇的思想理念得到斧正。将人文性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平台和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利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强的特点, 采取将数学与音乐学、数学与体育学、数学与文学、数学与自然学等进行横向拓展延伸的教学尝试, 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培养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习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3.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创新性是做好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应多围绕创新开展, 一个设计模式讲几年, 一个套路打好多遍, 这样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增长。创新不是花样翻新, 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结合实际经验, 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 结合所教授学生的个性特征, 把教与学两方的思路进行融合, 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设计课堂学习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就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 创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悟性, 摒弃陈腐的习俗、单调乏味的惯例, 给学生自主的机会,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情景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 构建良好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情境中体验数学魅力, 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转化, 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 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到的, 地球赤道长约40076千米, 一架飞机以990千米/小时的速度沿着赤道飞行, 它绕地球赤道飞行一周需要多少时间?这个例题, 包含了地理、物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可以借助道具、投影仪、小动画等形式创设一个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 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度, 体会到掌握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加强思维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丰富教学设计, 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的检验, 又能有效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优化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J].学科教育, 2004, (7) .

[2]王月琴.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的思考[J].决策探索, 2014, (10) .

8.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八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网络媒体部竞选稿下一篇:土木工程施工试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