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2024-10-01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8篇)

1.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篇一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

2.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拓展型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我国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形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开展和运用课堂拓展方式?

一、创新课堂拓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形式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教学方式、行为手段, 具体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

1. 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教师提供一个主题, 让学生自由地讨论, 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 从而在争辩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拓展的问题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

2. 展示成果、共享信息的形式

某一个或几个小组的学生针对某个主题在上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后, 在课堂上各自展示出自己的成果, 摆出观点, 大家共享信息和思维方式, 从而拓展知识。

这种形式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拓展面太宽, 必须合作分工收集资料, 讨论后再展示。过程是: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确立主题———分工合作———讨论统一———交流发言。

3. 师生追问推进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个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追问,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相关的疑问, 逐渐使得问题的结果趋向于答案, 从而达到拓展的效果。

这种形式的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准确确立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接近答案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设立一个提高一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直到接近答案的问题。

二、动态把握课堂拓展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权威型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时间。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 它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通过其个体内部新旧经验的作用建构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拓展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经验和支援, 帮助学生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动”是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语文拓展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

例如:在学习写作文章“一件小事”时, 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什么样的事是一件小事, 又有什么样的是小事中体现出大道理, 提出这样的问题, 启发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通过提供认知冲突, 即提供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同,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紧扣利于课堂拓展的生活联系点

心理学启示我们: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有联系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 在语文课堂拓展教学中, 注意联系生活常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将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方向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 提出相应的问题, 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语文知识拓展至学生的生活, 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分出知识的应用层次, “学习身边有用的语文知识”。

课堂拓展教学实践证明, 选择学生的关注度较高的生活素材、本土文化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怀着热情高效学习。

四、采用适于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拓展课堂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 提倡和强调过程性评价, 摒弃过去重视静态忽视动态, 注重浅层次忽视深层次的教学缺失, 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保证语文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 评价的内容

(1) 关注学生发展, 形成多元评价。在语文拓展型课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制定1—2个学分, 把语文拓展型课程的学分确定为学生评优、评定的重要指标, 学生完成必要的学分后评价其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每一次的拓展型课程结束后, 语文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最合理和客观的评价。

(2) 兴趣拓展型课程和语文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 其中包括语文学习的成果的评价和学习的过程的评价两个部分, 在评价中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

2. 评价的原则

(1) 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在拓展型课程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评价中引入学生的自主评价,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

(2) 过程性原则。重视学生在拓展型课程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人格、能力的评价, 使评价呈现为一种过程, 在评价的实施中学习。

(3) 开放性原则。拓展型课程阅读的评价内容多维, 评价形式多样, 评价主体多元 (学生、教师、家长参与评价) 和评价策略多因。

(4)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在拓展型课程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个体智能差异和发展差异, 既鼓励冒尖又肯定点滴进步。

在语文课堂拓展的过程性评价中, 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 既可以是教师评, 又可以是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 更加真实, 更加符合学生的表现。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可以利用校园网, 开展网上评价;可以以活动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进行评价;可以以学生课前演讲进行评价。

总之, 高中语文拓展型课堂教学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而且符合人的发展要求,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和运用语文课堂拓展教学不仅能发挥学科本身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长处, 更能体现出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核心。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张玉民.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景.人民教育出版社.

[3]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

3.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对策

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加速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国家教委十分重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发展起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对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加强改革,提高质量。从目前来看,高中生写作文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高中作文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都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一味强调写作知识的灌输,对学生进行应试作文训练,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质,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非常落后,他们常常沿袭固定套路实施作文教学,比如:分析回顾上次作文——指出学生不足——讲解新作文要求——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学生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之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并且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青睐。确实,网络资源浩如烟海、琳琅满目,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休闲、娱乐等各方面需求。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增长学生见识、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导致学生开始习惯于跳跃式阅读。很明显,跳跃式阅读不利于学生深入领会所读书籍的思想精华,只能导致学生“蜻蜓点水”般地一阅而过,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增长见识。由于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写出的文章没有生命力。

二、完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多读多写,练笔锤句

毋庸置疑,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知识和文学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拓展,能力不断进步,这样能将自己见到的新鲜事化成笔头文字记录下来,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由此一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使他们在写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记录。读书,必须让学生自己读,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文质兼备,不仅符合高中生的阅读心理,也能帮助高中生进入更高一层的知识阶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欣赏、品味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与作者达到思想共鸣,得到感染与熏陶,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来,巩固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是要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这种写作方式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文,但是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引导学生将每日看到的新奇事或者给自己留下深刻感悟的事情记录下来,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练笔锤句,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合理定题,深入生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指出:“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情没有兴趣,却强迫他接触、学习这件事情,无疑会直接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意向。”心理学也认为,如果学生对学习具有兴趣,那么他就会将学习看作内心的满足。有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必须调动他们对写作的强烈兴趣。

一是要布置作文题目时要坚持“小、新、准”,使学生感觉有话可写。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作文教学,才能激发高中生的写作兴趣。所以不管是命题,还是确定写作对象,乃至限定写作范围,教师都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让学生对所写的东西有切身感受。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如果我是总经理》这样的题目,势必会让学生在写作时感觉一头雾水,因为总经理这个职业离学生还比较遥远,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在写作时就算绞尽脑汁,也不会写出出彩的文章,恐怕就连教师自己也无法说出总经理的具体职责,这种命题过大的错误是教师应该积极避免的。

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展写作教学。写作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中处处可见写作题材,关键要靠师生细心观察。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周围的事物。比如春日的花朵、夏日的骄阳、秋日的落叶、冬日的白雪,四季变化的景色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使学生与景色融为一体,再将所思所想化为笔头文字,这样的文章必然富有活力与生气。

(三)先放后收,正确评析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这一心理诉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根据“先放后收”的基本原则,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写作氛围。

所谓“先放后收”,就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路大胆地写。我们都知道高中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有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渴望与别人共享。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化为笔头文字,要提炼语言、组织素材,这样一来,就算学生写出的文章再不着边际、再不可思议,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努力成果,更是学生真实的思想反映,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写作结晶,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另外,教师还要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指出其中的不足,让学生再接再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学生已经习惯了写作,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实施“收”的过程,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先收后放,尊重学生写作心理,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使学生逐渐从量变实现质变。

在调动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还应注意作文评析这一环节。在评析作文上,防止全盘否定,看不到一点闪光点。要始终坚持在鼓励和肯定中多指导多帮助的原则。善于发现每名学生、每篇作文中可发扬可学习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一个精彩的片断,都足以使教师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乘着写作之风勇敢地冲浪,才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佩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5(09)

4.高中语文写作与口语教学 篇四

1、更强调口语交际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了设计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交际活动,交际双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重要。美国语用学家格赖斯在1967年提出了口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具体的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其中质量准则就是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至少他本人认为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真实与否,自然就体现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正是要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贡献。

2、更重视口语交际的实用效果。

“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作为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补充,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具体的六条准则:得体、宽容、称赞、谦逊、赞同、同情。根据这六条准则,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能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爱好语言习惯为中心,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要敢于“损己利人”,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能“恰当”、“有风度”地进行表达,“恰当”就不一定是自己在第一反应时间内要说的,是经过自己的思维筛选过的,更有利于交际双方进一步发展下去的。

3、具体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技巧。

“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新课标中不仅提出了口语交际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增进口语交际效果的途径,仅仅有说话的能力是不够的,还是说巧,说好,还要“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近距离口语交际的优势,让有声语言(语调和语气)、身体语言(表情和手势)和沟通技巧(倾听和应对)完全融入到口语交际中去。

4、特别强调了演讲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中,共有10处提到演讲(包括演讲者)并且明确提出了要“学会”演讲,要求是“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2002年的教学大纲中,只是提出“具有一定的演讲和辩论能力”。由“一定”到“学会”,在目标要求是是有质的区别的。在演讲、辩驳、朗读三种交际方式中,很显然,只要做好了演讲一项,那么辩驳与朗读自然不在话下。

5、在细节中体现个性。

在对辩论的提法上,由讨论,到辩论,再到辩驳,一字之差,“驳”字更强调自我的表达,更强调对自我的信任,更能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和风采,符合“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基本理念。

2、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及内涵特点。

以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通常被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以“表达与交流”教学取代了“写”和“说”教学,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内涵,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育性质任务认识的深化。正确理解口语交际的内涵,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要点,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语文课程标准》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将口语表达与交流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提高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课标从“表达与交流”的角度设置了课程目标,强调了语言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互动的、充满变数的应对技巧的信息交流过程,除了语言及其伴随手段外,还包括交际活动的动机,交际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口语交际教学突破原有的听说教学框架,在重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风格等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注意人际礼貌、环境身份协调、跨文化冲突等交际规则的领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整合,是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的显现。

口语交际活动具有即时性、简散性和生成性。首先,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呈线性展开,稍纵即逝,没有回旋余地。口头表达受时间限制,来不及组织结构中严密的句子,而且一定情景下还可以依赖体态、表情、语境等因素表情达意,往往用语简略、结构松散,需要听者综合接收信息。交际双方互为主客体的对话关系,话题在双方的交流中被逐步推进,会生成一些无法预设的新内容。口语交际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交际活动必须由思维、语言、情感、态势、语境等各种系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才能顺利进行。这也使得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品质,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沟通技巧、社交礼仪,提升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结合课例谈谈怎样谋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善。

一、在巧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口语交际进行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真实的交际动机、交际意图,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创设手段考虑,创设情境的主要方式有:

1、道具表演法。口语交际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它以口语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特定情景下的真实的交际活动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激发为前提,以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的亲身体验为要求,以内化心理过程为最终目的。道具表演法是利用道具安排给学生确定的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活动,使学生置于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的一种教学方法。

2、多媒体创设法。口语交际课上的话题式口语交际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原生态的自然的言语交际,它缺少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环境,因此,要让学生像日常生活那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要打破单一拘谨的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交际情境,多媒体创设法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地交谈,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3、巧用教本激情法。读课文、讲课,要走进去,进入角色,就会有情感的激荡,就会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把自己从教本中获得“感情的传染”再传染给学生。课例:在《荷花淀》中,作者孙犁仅用一句朴素的话语“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写出了这位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和对家园的热爱。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原作的妙处,在教学中假设了一种写法与之比较:“女人定了定神,从嘴里吟出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亲爱的,你就放心大胆的去吧!”这一假设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论开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巧用教本激情,巧用教本传情,丝丝缕缕牵动学生的情怀。

二、在口语交际课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专题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因不同的年段而有不同的要求。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上提出:“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的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内容。”

(1)演讲。演讲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就某个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演说,它是集中展示个人口才的最佳方式。一片优秀的演讲辞,具有如下特点:思想的深刻性、感情的强烈性、语言的精美性。作为演讲者无不希望自己的演讲能高潮迭起,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设计“高潮”部分多花些功夫。

(2)讨论。讨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信息交流量大,能发展学生的评论和批判能力,能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从临场组织来看,教师应该注意从主题、思路、气氛等主要方面把握住讨论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语言调节,从而保证讨论的成功。在讨论中,当学生的发言出现思路交叉以致混乱现象时,教师应帮助其准确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形式可以是直接帮助其完善,如发问“你的意思是不是„„”,也可以较为委婉的帮组其完善自己的意见,如提示“你讨论这个问题是否从„„方面展开更好一些?”,“你能否把自己的意见说得更简洁一些?”,“你的意见是否可以分为××方面来表达?”

(3)访谈。在教学中,比较适合做的是“访谈”练习,这是一种调查了解性的双向交流。学生可以虚拟记者或调查员的身份,做各种各样、学生感兴趣的、有意思的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例:母亲访谈录

①利用周末时间访问自己的母亲,了解自己母亲的童年。②请母亲说说养育儿女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③母亲对儿女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访谈录的写法要求:第一、以问答对话式描写来记录;第二、注意母亲和你的语言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和当时采访的环境;第三、这是对采访内容的整理,注意详略安排和内容取舍。

学生周末访谈带回的收获是很大的,他们了解到了母亲童年的苦难和读书的不易,明白了母亲养育儿女的酸甜苦辣,理解了母亲对儿女的深切期望,并表达了一定要努力读好书的决心。同时还学会了访谈录的写法。

三、在阅读课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朗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朗读使学生口头表达的基础,它既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规范语言的价值,进而使学生进入学习语言的高一级境界——赏析与创造。重视朗读的训练,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或者训练有素的学生的范读,在读中感受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进而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学生读时要做到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和发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齐读、散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分层分段朗读、大组与小组之间轮次读、大声诵、小声吟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口语练习形式。

四、在作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写作和口语交际都是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只不过前者是书面的,后者是口头的。既然两者关系密切,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以之作为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

1、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最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说清楚是写清楚的前提,说得好是写的好的基础。一次习作涉及到审题立意和框架的构建等构思问题,学生的构思如何,不妨让他们列出提纲,在班上进行口头作文交流。这样绝对要比冥思苦想默默地硬往出写效果要好。

课例:以“窗”为话题作文。引导学生讨论从多角度立意,学生们由事物的“窗”想到心灵之窗、文化之窗、社会之窗、国家之窗、由窗的功能想到“开窗”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窗”的变化透视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风云„„师生在讨论中审视出了题目的大背景、深内涵,做到了“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2、作文教学中的批改讲评。作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批改、讲评是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途径。在批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批改,相互批改,要求学生指出批改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讨论。在讲评时,更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传统的作文讲评是教师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方法有长处,但弊端也多。我们不妨让学生来做讲评的主角,每次选出三两篇范文和病文印发给学生,由学生读、学生讲、学生评。一开始学生不习惯做法,教师可先做示范。

3、把语言与思维结合起来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否周密体现思维是否严密,一个思维敏捷缜密的人,可以用极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反之,则可能连简单的道理也说不清楚。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具有同一性。因而把语言与思维结合起来训练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注重培养和锻炼各种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课例:教师在屏幕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由圆想到一个具体的事物,再由这一具体事物想到一个或若干个抽象的事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纵情飞翔,飞得很高很远。

五、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初中语文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篇五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宁县铁王初级中学

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困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两大因素:其一,受语文界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理解、轻阅读感悟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多数学生家庭读书环境差,缺少读书必需的物质条件。其二,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老师一命题,学生扯头皮”现在的学生最怕的可能并不是高难度的试题,而是看起来容易,提起笔来却叫苦连天的作文吧!就现状来看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字迹工整,语句通顺,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在阅卷场上就已经很能够打动阅卷老师的法眼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之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雏鹰》,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能够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

3、全体语文组教师能够得到专业引领、在语文教学上能够得到更快速的成长。

4、我校学生作文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领导小组

行政主持:陆鹏程

专家指导:李建荣(陇东学院副教授)组长:周立锋

组员:郭 龙 刘富海 豆海斌 郑会霞 冯永奇 王刚宁

五、具体分工:

陆鹏程:负责课题管理,专业引领及工作协调。

周立锋:负责课题前测、后测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雏鹰》的组织;档案管理。

郭 龙: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开展全校性作文比赛活动;

刘富海:主持一至三年级各项具体实验工作,撰写本小组阶段小结,协助资料整理;

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年级读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资料整理工作。

其它实验教师:负责完成课题组下达的各项任务及所任教班级的实验工作,与组长一起完成结题报告的写作。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原则。

2、独立写用与平台交流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调查法

通过调查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解,摸清现实状况,观察课外阅读的实际动态,做出详细记录,根据这些发展变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指导计划,并加以实施。

2、行动研究法

即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验证指导效果,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法,以求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比较法。学生作文水平前后的比较。

4、评比激励法。对积极参与写作,取得良好成效及明显进步的同学、班级,给予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写作。

八、课题研究对象 全校学生、老师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主要计划及预期成果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前测)

2、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3、申报课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年级组实施方案。

4、聘请专家李建荣老师专业指导、开题可行性论证。

5、开办我校作文集《雏鹰》。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二)研究阶段(一)(2011年9月——2012年1月)

1、学校建立《我行我秀》校园网上作文展。

2、努力办好作文集《雏鹰》争取上一个档次。

3、组织全校学生假期写成果展评活动。

4、借助网络开展“每周美文”评比活动。

5、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6、班级周记活动检查。

7、向各大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8、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研究阶段(二)(2012年1月——2012年7月)

1、表彰读书活动优秀作品、各类积极分子。

2、制定新学期研究工作实施方案。

3、邀请专家指导研究课题工作。

4、争取能够采用这种模式在我校上一节县级公开课。

5、优秀家长经验介绍。

6、撰写本学期研究工作小结。

(三)结题研究阶段(2012年8月——结题)

1、实验后测工作准备;

2、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4、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5、进行后测。

6、形成校本教材。

7、申请结题。

6.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习作实际,符合学生的习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习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至“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因此,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势在必行。

(二)本研究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校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讲读,忽视运用。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习作是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老师们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许多学生厌读怕写,一提到写习作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每单元进行一次习作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习作训练次数少。写出的习作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学生学了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但习作时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学生习作水平较低。因此本课题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学生厌读怕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2、解决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的问题,有机融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

(三)本研究问题的国内相关述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农村教学实践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杂、乱、华、死”,读写严重脱节的弊病,先后进行了八轮“读写结合”教学改革实验,使农村学生从厌读怕写变为喜读爱写,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成功地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和学法,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有效实现在语文阅读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提高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方面的指导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调查研究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指对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研究,作为一线教师开展的案例研究包含教育案例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

叙事研究:指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通过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的讲述,启发读者去体验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行动研究:将模式预设、措施投放和信息的及时反馈紧密结合,根据实施效果验证研究设计,边实验,边修正,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研究时效和成果的科学性。

四、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1、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习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用上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书本或习作本上写一写,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材角度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相关理论依据

(1)“随机习作”符合学习迁移规律。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机习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②从说到写是小学习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机习作”强调由说再到写,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③阅读向习作迁移,阅读中发现习作方法,总结习作规律,习作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习作方法,这是一种知能转化的交互迁移。(2)“随机习作”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习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

(二)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主张

1、于洪彬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习作兴趣,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2、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习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习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因此我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习作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习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3、随机习作紧随阅读教学,捕捉课文中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由此进行随机的习作,这种习作“小”、“活”、“巧”,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写作方法、强化训练目标,又因为其训练密度大、方法多、内容活,能表达学生真实心理,因而深受学生喜欢,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因此结合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反复地琢磨叶圣陶先生说的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体会到教材是例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更是开发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切入点的研究。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方式的研究。

五、本研究预期的具体研究措施

(一)课题的前、中、后期调查

1、前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等方法,深入了解我校目前学生的习作水平及教师的习作教学现状,分析其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的成因,为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措施的拟定提供现实的依据,加强预设的针对性,为课题研究的成效做好前提准备。

2、中期,视研究的实际需要,在各研究措施开展后及时进行多样形式的调查,提供实验真实的效果数据,以评估相关教育教学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和准确地把握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应措施调整,确保课题研究的效果和成果价值。

3、后期,在课题研究周期的总结阶段,针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效果进行中介性调查,全面衡量课题的成效,为课题检测和成果鉴定提供事实论据。

(二)具体实施阶段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提高习作水平,获得有效的随机习作训练途径,在研究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1、2007年9月,对学生目前的写作兴趣、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发现问题及成因。实验班教师在开学后第一周对学生习作情况从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错别字多少等反面做好全面深入的调查汇总及其分析,以便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为实验后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2007年9月开学前,研究人员对照新课标,反思目前的阅读和习作现状,罗列出存在的问题,以“警示”“随机习作”时的教学。3、2007年9月开学前,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学方法、习作训练点及训练方式,主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1)把握阅读教学中随机习作的教学方法。

①在研究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进行“随机习作”,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习作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随机习作打下基础;在习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机习作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习作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习作,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机习作过程,由“理解 —— 口述—— 练写——反馈”四步构成。

②研究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机习作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 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中年级以写“段”为主,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各级的训练除强调侧重点以外,还应注意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③在研究中将随机习作与大习作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习作训练序列。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两种习作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机式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习作”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随机习作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2)确定阅读教学中随机习作的训练点。

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在一个训练点上,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程序:

①“疏通文意”,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帮助解决难点,点明重点,了解文脉,概括内容等等。

②“重点导读”,主要指有助于学生习作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充分理解,熟读成诵。

③“体会表达”,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习作方法。

④“课堂练写”,围绕随机习作训练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随机习作。

⑤“交流反馈”,学生习作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3)设计随机习作的训练方式。①模仿式

A、单项模仿式。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B、片断模仿式。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C、全文模仿式。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机习作,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最后一课时进 行。

②想象式

A、结尾续写式。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习作练习。

B、情节扩展式。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随机习作的方式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C、填补空白式。课文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

D、插图解说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机习作的极好媒体。

③理解式

A、中心突破式。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进行随机习作。

B、读文有感式。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

④转换式

A、体裁改变式。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

B、词语联珠式。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认读词语“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C、移花接木式。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⑤巩固式。

通常一堂课快结束时,都要进行全文总结,让学生梳理知识时进行随机习作达到巩固的目的。

(4)新颖的呈现方式

运用小卡片辅助教学,小卡片主要是最后的习作呈现时使用,每次随机习作时,改变传统写在作文本上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小卡片,限时不限量的习作,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评价之后。教师在收集后再进行评改、反馈及归类,最终也便于形成学生的随机习作集。4、2007年9月开学后第一周,组织研究人员对本期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把握每次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习作训练点及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形成书面材料。5、2007年10月正式进入“随机习作”教学,到2008年7月研究人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随机习作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收集好每一次的随机习作“小卡片”,每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习作兴趣、水平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措施,并形成书面材料。

6、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研究人员结合课堂实例不断总结、反思,写好心得,课堂案例、教育故事等,尽可能形成有一定质量的经验论文。

7、随时查阅资料,了解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8、定时做好实验班学的纵向分析,并确保效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9、学校为实验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随时组织理论学习,随时请教省、市、区级专家。10、2008年2月集中课题组成员反思开题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对于达成学生培养目标的效果。研究教学方式、习作训练点在每节阅读教学课中的可操作性。

11、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请示上级领导和专家到课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到2008年5月,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对实验班课堂教学的规范进行全面的指导。13、2008年8月清理、整理实验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完成工作报告,接受检查、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学生习作集。

六、研究对象及周期

(一)研究对象:

总发校区中心校四年级、五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周期:

2007年 9月—— 2008 年9月,为期一年。

七、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 年7月—2007年9月)。

1、调查摸底,深入了解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反复论证,求得共识,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以读为本、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论。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月)为具体实施阶段。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方案进行研究,投放研究措施,观察和验证措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设计,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并提炼研究成果,按时进行研究汇报。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为总结阶段。

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学模式。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检测与成果鉴定准备,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结题验收工作。

八、实验条件分析

1、我校区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教师,均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和从事教学的经验、精力、热情,受过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的培训,有参加实验的对象和时间及愿望。

2、学校设有教科室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有省、市、区各级专家的指导。

3、市内有图书馆和多家书店以及友邻单位可提供资料查询,校内征订了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刊物供教师学习参考。

4、学校已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微机室、演播室、远程教育系统,经历过市级“探究式学习”课题的实验,并有在研课题:小学语文“学导式”教法的应用研究。

5、我校历年“普九”验收合格,目前面对的是质量提高,正是开展旨在提 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课改实验的大好时机。

因此,我校完全具备完成该实验研究的软、硬条件。

九、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仁和区教师进修校

2、课题承担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校区

3、学校课题主管:

徐文俊:小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课题管理、协调和经费。

4、课题组组长:

苏丽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实验方案、报告的撰写;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研究;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一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后期实验成果整理。

5、主研人员:

冉梦琼: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二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曾新明: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三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倪永菊: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四年级课堂设计及其教学。

5、一般研究人员:

校区语文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到实验班听课、观测、对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评价。

十、预期研究效果和成果

1、通过的研究,找到随机习作教材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随机习作”的训练方式,提高教师在学生读写方面的指导能力,使指导学生进行随机习作行之有效。

3、带动学校其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我校教师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以上预期研究效果将以以下形态呈现:

1、《学生阅读及习作现状调查报告》(报告)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应用研究实验报告》(报告)

3、《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材切入指导范例》(校本性教学参考集子)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小卡片”进行随机习作的习作集》(集子)

十二、经费预算

主要用作购置相关研究的图书资料、档案资料、研究时A4纸使用费用、外出学习车旅费、会议费用、结题费用,共计1万元。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

7.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篇七

在应试教学中,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早已是一落千丈, 学生们在浩瀚的题海中疲于奔命, 哪来的兴致又哪来的时间去诵读呢?而诵读正是两千多年来语文教学通过实践证明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明证。

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 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 品味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品味那和谐悦耳的韵律感, 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 增加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新课程语文教材选文更贴近生活, 大多是作者睿智、激情、血泪的凝结。在诵读中, 我们动之以情、融情于诵, 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激荡, 掀起感情的波涛, 同作者或歌或笑, 同喜同悲, 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基础上, 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诵读, 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在学生脑海中扎下根来, 语文知识的传授也就事半功倍。

强调诵读,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美化自己的语言:语言要幽默风趣, 生动形象, 普通话要标准动听, 语调上要抑扬顿挫。诵读积累丰厚, 自然能说会道, 下笔有神。

以前的语文教学是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宗旨, 老师讲得多, 学生一般只有听的份, 但往往老师讲得唾沫横飞, 学生却听得呆若木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 兼顾具体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对书本的质疑, 赞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线,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概括为支点, 实现目标导控、学教结合。教师首先要对大纲精神、教材内容了然于胸, 根据教材、课外读本、学生能力状况、教师自身状况等因素, 作出个性化导读性问题, 并与可能出现的学生质疑性问题结合起来。教学中先由学生阅读, 再就课文质疑提问, 老师不急于得出结论, 或给予资料, 而让学生们查找、分析, 或组织讨论, 共同解决。如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方法,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互提问题, 学生期望能提出难倒对方的问题, 在阅读时就会比以往更认真, 钻研会比以往更主动、更深透。这样学生被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 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 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原来是老师将苹果削好送到学生嘴边, 现在是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找苹果, 摘苹果, 洗净削好美美品尝, 这种动手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是以前无法体味到的。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说会写。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压抑与束缚, 出现了题材单一化、主题歌颂化、结构雷同化等“流行病”。新课程语文作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生活为源, 写出有内容、有思想、有真情的文章。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生活, 产生写作热情。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走出封闭的家庭、封闭的校园、封闭的自我, 引导学生从教材、题海中走出来, 面向社会、接触自然, 与“生活语文”牵手。让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开启自己的心灵, 激发写作的热情与欲望。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 增强表达自我的技术和能力。书本是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源泉, 原来我们的教学大都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教材。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图书馆、阅览室, 去阅读报刊杂志, 去阅读时文名篇、精品经典, 从书本中吸取各种丰富的营养, 包括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写作语言等,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内涵、有厚度、有文采。

写出形式灵活、贴近生活的作文也是新课改作文的重要方面。除在根据教材整体要求、单元侧重点有计划的作文训练外, 还应在大语文、大课堂、大作文观念的指导下, 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如每天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进行演说训练、每天记日记、平时写随笔等。另外还可组织“作文互评互改”“挑选错别字比赛”“校园广播稿征文”“手抄报展览”等贴近生活的形式, 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

8.辩证看待职业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 篇八

【关键词】职高语文 微写作 特点 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13-01

语文中的写作已经成功的从理论进化到实践,然而由于学生们受到真实体验的局限,也不主动去阅读课外读物,使他们在作文写作上不断受到冲击,导致作文内容空泛,毫无新意,内容也只是夸夸而谈,也只会用华丽的辞藻掩盖作文里思想的贫瘠,使作文内容华而不实,而作文又是高考语文必考内容,导致写作教学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作文也不断发展和改变,形成了适应新时代的新模式。微写作要求文字精炼,内容简洁,所以把“微写作”引入职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来,对高考作文备考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改善当前职业高中作文教学局面的有效措施。

一、什么是“微写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博、微信、微诗歌、微阅读等等的陆续出现,而且也大大影响到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之为“微时代”,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大部分范围内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生活、写作等等,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旗帜。从微写作的根本上来看,微写作其实也是存在缺陷的,但是这些缺陷却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尽量去避免,主动发挥它的长处,从而推动写作的不断进步。

“微时代”是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并将此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一个新时代,以短小为主题贯穿整个始终的时代。“微写作”是通过“微博体”转化而来的,“微博体”的成熟与发展为“微写作”以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微写作”的本质就是利用微博来进行微型文学作品的写作,是最具微时代特色的心得写作方式,也是微时代在写作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微写作”的教学训练

(一)选准切入视角

写作角度影响着文章的深浅,而微写作更是如此。微写作内容短小,但其要求内容常常是具有开放性的,在很大程度上给与一定的自由性,让学生根据自己自身的能力来自由发挥。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角度,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例才能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

在微写作中,教师更希望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事实上却并不如此。学生担心太过于标新立异会不符合教师的观念,从而只是写出比较稳妥且符合教师胃口的文章。其实,在“微写作”中,只要情感真实,表达到位清楚,还是会受到教师的认可的。

(二)鼓励凸显个性

在写作中,文章的别具匠心更能吸引教师的注意以及兴趣。对于不擅长写作的学生,他们在写作时习惯性的求稳。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不要因为要求而导致思想受到限制,活跃其思维,在求稳中突破其思路。学生要写出其个性,并不单单是只要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写出惊天动地的文章来,而是在一篇文章能够缓缓的流淌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在情感流露中写出独特的感受从而将文章内容达到高潮,在写作中要大胆、有条理、有亮点的将情感表现出来。比如说鲁迅先生写的《背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文字朴实而简单,但却让闻者流泪听者伤心,将真实的感情写入了血液中,写入了骨髓了。让读者也感受到了父亲那真挚不过的感情。

(三)注重日常积累

想要创作出一篇好的文章就需要注重在平时的积累。素材不是在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的,是在平时生活中点滴累积而来的。而写作就是考查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及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所以对于高中学生从高一就要抓起,提高他们对写作的认知度,拓宽他们的视野,从写作要领入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注意细节,多观察,勤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多让学生阅读关于具有内涵的文章,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要多阅读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书籍,加深他们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多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文章,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能够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思维品质,这些都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了大量的素材,也加强了社会、自然与教学课堂的联系,让学生阅读更鲜明、更具有生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想彻底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生搬硬套的弊端,就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生活,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素材。

总之,通过对“微写作”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用进行的简要分析,不难发现“微写作”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改变当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将“微写作”引入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职业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宝江.职业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6).

上一篇:100句经典广告文案下一篇:质监局稽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