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教案(精选8篇)
1.第9课教案 篇一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2.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来源:学科网] 2 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在《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A.沿海 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 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3 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 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D.影 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 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 各国刮目 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来源:学§科§网] 1 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 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A.资产阶级自由化
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姓资姓社的问题
二、填空
1.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阐明了
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步走的战略部署。
2.邓小平南方讲话情调,特区姓 不姓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才是硬道理。
3.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做出了《 》 的报告。三.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9课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第9课教案 篇二
◇[美文汇]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
◇[艺术花园]只要是中国人画的画都可以叫作国画吗?
◇[写作加油站]如何赞美秋天?
◇[花季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剪影/林清玄
◇[中华国学]古典好生活·忽男忽女的兔儿爷
◇[课堂补给站]历史上的他们·不修边幅的王安石
◇[青春校园]吃茶/张充和弄堂里的外婆香/庄凌
◇[中华国学]上下求索,书卷人生——感悟古诗中的求学之路书院沧桑话源头
◇[课堂补给站]辨识题型,因题作答——议论文阅读真题解析
◇[主题阅读]幸福是一支动听的歌谣——“幸福”主题阅读与写作
◇[名家博览]中考热点作家曹文轩作品专题阅读
◇[阅读突破]“父爱”主题现代文阅读演练
◇[爱上阅读]贴秋膘/汪曾祺名字花哨的时代/肖复兴
◇[诗词连连看]明月何多情——中秋节令诗词赏析
◇[大名人小故事]忧国诗圣杜甫/余闲
◇[爱上阅读]时间的“竹头木屑”/程应峰 “曹冲称象”气候考/麻庭光
◇[写作驿站]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3.第9课教案 篇三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验证问题给出的背景或条件是特定的,这些特定的背景或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规律的数与式、等式,具有某种特征的图形、图表或流程图,特定的生活情景、数学问题等,一种情况是要求同学们从已知的个例中,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归纳出探究对象所具有一般规律或不变的结论,它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这些规律或结论可进一步指导我们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它体现了“特殊→一般→特殊”的数学思想:另一种情况是要求同学们从一个问题的解题策略或结论,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相似问题的解题策略或结论,它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旨在让同学们学会知识的迁移,猜想验证问题在中考的选择、填空或解答题中均有考查,在选择题、填空题中以代数方面为主,在解答题中以几何方面为主,分值占到5%左右,
重点题型例新
一.数、式规律猜想型
数、式规律猜想型问题,通常给出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要求猜想其中蕴涵的规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写出数或式的基本结构,然后横比,即比较同一数或式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再纵比,即比较相邻数或式在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共同特征,即各部分与对应序号的关系,对于有规律循环的要找出“循环节”,最后用字母代替数,即找到了规律。
点拨:当按某个规则算出一列数时,这列数常按某一循环节循环,解答时我们应多算各项,直到“循环节”出现为止,计算应仔细,如果计算错误就会找不出“循环节”,或找错“循环节”。
点拨:观察等式规律,着重分析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一等式结果的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从上一个结果到下一个结果是如何变化的:三是每一个等式的结果与对应序号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图形、坐标规律猜想型
解决图形规律猜想问题,需要从简单的图形人手,抓住随着“编号”或“序号”的增加,后一个图形与前一个图形相比,在数量上增加(或倍数)情况的变化,把图形变化规律转化为数字变化规律,对于点的坐标规律猜想问题,主要观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随“序号”的增加,它们与序号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点的坐标循环出现,要把“循环节”找出来。
例3(2015·山西)如图1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它们是由边长相同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镶嵌而成,第(1)个图案有4个三角形,第(2)个图案有7个三角形,第(3)个图案有10个三角形,…,依此规律,第n个图案有___个三角形,(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找出1与4,2与7,3与10,…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用n代替序数可得到第n个图案的三角形个数。
第(1)个图案有4个三角形,4=3xl+1;第(2)个图案有7个三角形,7=3x2+1;第(3)个图案有10个三角形,10=3x3+1;…,故第n个图案有(3n+1)个三角形,
点拨:对于图形规律型问题既可以从结果的数字上进行分析,也可直观地观察图形,看图形是如何变化的,如本题,若把第1个图案看作在1个正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我们发现,以后每次构图都是这样的,由此也可以得到答案,
例4(2015·济南)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个点A(1,-1)、B(-1,-1)、C(0,1),点P(0,2)关于A的对称点为Pl,P1关于B的对称点为P2,P2关于C的对称点为P3,按此规律继续以A、B、C为对称中心重复前面的操作,依次得到P4,P5,P6,…,则点P2015的坐标是(
),
A.(O,O)
B.(0,2)
C.(2,-4)
D.(-4,2)
解析:按照操作的规则找出前面几个点的坐标,观察横、纵坐标变化规律,若出现循环,则把“循环节”找出来,
因点P(0,2)关于A的对称点为Pl,点A(1,-1),故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P1(2,-4),同理可得P2(-4,2),P3(4,0),P4(-2,-2),P5(0,0),P6(0,2),P7(2,-4),…,我们发现,每6个点循环一次,“循环节”为P1(2,-4),P2(-4,2),P3(4,0),P4(-2,2),B(0,O),R(0,2),因2015÷6=335余5,故点P2015的坐标是(0,0),故诜A,
三.方法类比猜想型
此类试题的特点是给出一个问题的解题过程,让我们尝试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解题策略是:首先要领会已给出的解答过程的思想内涵,然后找出前后两个问题的相似之处,一方面借鉴,另一方面适当变通,
点拨:当待求关系式与示例的关系式形式不一样时,我们要尝试进行变形,至于如何变形才算形式一致呢?这需要我们在类比猜想中思考已知形式的本质所在,如本题,就是要变形为自变量与自变量倒数的和的形式,
中考命题预测
1.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中有一类图形规律题,可以运用我们初中数学中的图形变换再结合变化规律来解决,图2中问号格内的图形应该是(
),
2.如图3都是由同样大小的棋子按一定的规律组成,其中第①个图形有1颗棋子,第②个图形一共有6颗棋子,…,则第⑦个图形棋子的个数为(
),
(1)当点E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5②,试探究线段BE、BM、CF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第9课《少年王勃》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分小组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5.第9课 说说我们的学校 教案 篇五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我们学校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从刚才的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学校教学楼、实验楼、操场……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能从图片中看出我们学校的某一个地方,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学校很熟悉。如果要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我们该怎样介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说说我们的学校。
(板书课题:说说我们的学校)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聊聊我们的学校
教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我们学校的资料。任务交给你们以后,我看到同学们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有的同学还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老师真的是从心底里佩服你们。我想,你们一定搜集到了很有价值的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精心搜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老师这里有几点小小的提示。
课件展示温馨提示:小组内资料如有重复,只保留一份即可,小组长负责把信息梳理、归纳。
教师:你说、我说、他说,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学校吧!
学生交流,教师可以从学校基本概况、服务部门、教学设施、获得荣誉、学校的发展、校风校训等方面进行引导。
教师:大家的介绍是那么详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流露出了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活动二:美丽学校我展示
教师:同学们,在学校里生活已两年多了,这儿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俗话说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学生交流。
教师:大家交流得太精彩了!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也对我们的校园有了新的感受,忍不住想展示一下我搜集的资料。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课件播放有关学校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校的魅力。
教师:这就是我们朝夕相伴的校园,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努力地学习,快乐地玩耍,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我们这美丽的校园介绍给你的朋友呢?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介绍方式:比如做资料卡、写解说词、写儿歌等。学生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
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组的作品。教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了我们的校园,你们的介绍太棒了!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三: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教师:你觉得我们学校还需要增添哪些设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发展? 学生交流。
教师:同学们的建议都很有价值,课下将你的建议梳理出来,形成一份建议书,呈交给校长好吗?
6.第9课教案 篇六
课
件第9课《汉字之美
妙在多维》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增强对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2.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方法对汉字多种维度之美进行挖掘的方法。3.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批驳自我菲薄的文化虚无者,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比喻、引用等多种方法探究汉字的多维之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挖掘科学与艺术共同具有的美的过程中的独到见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准备: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查找文中出现的古典诗词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XX年8月8日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举国上下、全球同庆,亿万人的目光聚焦在鸟巢。当开幕式序幕徐徐拉开,展现第二篇章《文字》时,上千人的活字模块上下翻动,创造出一幅幅壮丽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开幕式上最为难忘的环节,至今仍历历在目。(大屏幕展示组成“和”字的奥运会视频。)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每一个汉字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汉字书法作为一项国粹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哪些奇妙之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科学家沈致远的笔触共同去探寻汉字书法的美丽与奇妙。
二、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了解下列几个词语的读音及意思。篆隶楷行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遒劲挺拔力透纸背
泽被四邻2.画出作者对汉字进行直接赞美的语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找到第1、5、13、14自然段。明确:采用总分总的思维方式勾连全篇,第1自然段高度赞美汉字,并交代本文写作视角,总领全篇。第13—14自然段继续总写,赞美汉字,希望激发同胞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3.我们了解了首尾照应,勾连严谨的结构后,现在把目光锁定在第2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那么第5自然段中直接列举汉字的美在结构上有什么特殊作用呢?明确:第5自然段开启了不同于前面的内容,其中第5自然段段首的“言归正传”这四个字既是提示语,更是分水岭。在第2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中集中笔墨分写,分写部分从两个层次着墨:第一层(2—4自然段)“偏谈”维度问题;第二层(5—12自然段)“正传”汉字多维之美。
三、走进文本(第2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1.细读,抢答问题。(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切入发掘汉字之美的?几何学的多维角度。(2)开始正式描写汉字之美的段落的标志性语句是什么?第5自然段“言归正传”。(3)作者是否是从他想要切入的角度直接展现汉字书法的?如果不是,他先写的是什么?不是,他先写的是汉字的其他美或者说汉字普通意义上的普遍美。主要集中在第5、6自然段。2.紧扣第5、6自然段,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与老师提供的汉字体会一下汉字之美。师生互动。(1)教师提供“美”字的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打乱呈现。)简介:在古代,人们为了狩猎,往往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以便接近禽兽。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这就是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美”字的来历。后代“美”字从羊从大,即是由此演变而来,表示头戴羊角(或羊毛)为美。甲骨文下从人,上像有羊形头饰之状,表示形貌好看。金文稍讹。篆文遂进一步讹为从羊从大,成了羊大则为美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美”。(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文中的提示分别认出甲骨文、钟鼎大小篆、隶体、楷体、行书、草书。并分别说说自己判断的关键:如何认识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玉树临风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教师总结:其实不同的书法家就算写同一个字,表现的意蕴也各不相同,同一个人的心情不同,他所书写的字也不同,书法还表达着人们融入诗画中的感情。书法容百家而各显其个性之瑰丽奇美,正如作者所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3.汉字已经如此美妙,作者为什么还要从多维角度表现汉字之美呢?作者挖掘汉字之美的几何多维角度与以上的美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明确:(1)书法容百家而各显其个性之瑰丽奇美,源出于汉字具有极大的自由度。自由度来自多维空间。作者用一个“多维”把上面我们欣赏体会的所有的美都囊括进去,还进行了探根溯源。他是一位善于归纳的大师。(2)有同学说他是一位科学家,几何学研究空间,空间具有维度,维度越多自由度越大。这位科学家从几何学角度研究汉字之美,他又是一位兼容并包的学者。正是这位学者以一名科学家的视野去洞悉人文领域,让读者在感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倾听情感的声音,发现灵魂的震颤。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位让科学与艺术联姻的学者了。4.关于作者。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80年沈致远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任访问科学家。1990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197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波技术》,被国内高等学校有关科系长期用作教材;1993年在美国出版的《高温超导微波电路》是该领域唯一的专著,并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等校选作博士研究生教材。近年来他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科学散文集有《科学是美丽的》和《科学是大众的》两本。《说数》《师法自然》《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等多篇被收入大中小学教材。
四、精酌细赏。沈致远在篆隶楷行草的汉字之间,在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之内,在人数众多的书法家之中,在精益求精的书法工具之下,通过几何学的维度重新解读了令人惊艳、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一被人思考过千回万遍的“汉字之美”,作者又做了怎样别出心裁的重新思考。1.挑战大师:从科学的角度讲究竟何为维度?先让学生自己解释维度。再让学生细读第2、3自然段。比较自己解释的维度和作者解释的维度。作者解释“维度”,洞中潜蛇、原上奔马、空中飞鸟三个例子将“几何学的三个维度”解释得通俗浅近、明白晓畅。比喻使抽象的事物一下子生动明晰。2.细读第4—12自然段,看看作者究竟列举了汉字的几种维度。(板书呈现:“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多维”。)(1)有同学举手质疑,汉字根本就不是一维的。想一想,哪一段写出汉字根本就不是一维的?明确:第4自然段。作者根本没写汉字书法与一维的关系,倒是写了拼音文字等一维的文字和钢笔字等缺少空间韵律的文字,这应该与汉字书法形成对比。有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教师总结、补充板书:绝非一维。)(2)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自愿选择一个维度,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又是如何挖掘汉字的多种维度之美的,然后讲给大家听一听。明确:“二维”组: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即一半象形,一半拟声或汉字的笔画构成等理所当然认定汉字是二维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拼七巧板、原上奔马都使汉字的二维之美呈现出来。同时指出:二维之美是汉字之美的坚实基础。我们觉得作者切中要害,抓住本质。(教师点评、总结、补充板书:本质二维。)“三维”组:作者根据书法的构架、悬腕、笔法等方面挖掘汉字书法的三维美。我觉得作者在这几段中用词极为准确。比如:“至少”“才”“方能”“岂止”这些词让人感觉严谨。同时作者还用了设问、反问等修辞:“尊毛笔为众笔之王,谁曰不宜?”“不信吗?笔力千钧之赞语曰:力透纸背。如无垂直于二维纸面的第三维度,朝哪儿透啊?”更给人一种必然之感。(教师点评、总结、补充板书:应该三维。)“四维”组:在认真分析体会草书的独特艺术魅力中挖掘汉字书法的四维之美。印证作者所说——假如爱因斯坦看到怀素的《自述帖》,他会说:“这不就是我的时空连续统之艺术再现吗?”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引用,将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动态之美呈现出来。比如:“公孙大娘舞剑器”出自于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其中记载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美丽邂逅:“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张旭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得其神韵,草书写得绝妙无比,由此可见书法与舞蹈之间,是有久远的缘分的,特别是狂草,显然闪烁着舞蹈艺术的辉光。抓住四句诗做详细分析:先分析“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中的美感;再分析舞蹈与诗词中形容的相通之美;最后赏析草书中的笔飞墨舞与舞蹈中“”“矫”“来”“罢”的灵动,远古的诗词韵律的融为一体,最终使瞬间成为永恒。分析时主要从“态”上详细分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则在居高临下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中将书法的点与线的空间形式在时间流动中的轨迹描摹出来。同样将草书与瀑布的水流湍急、诗人的艺术夸张融合在一起。分析时主要从“势”上详细分析。汉字书法立在二维、动在三维、美在四维、灵在四维。汉字书法自然是四维的。(教师点评、总结、补充板书:实是四维。)(3)总结:作者通过各种方法,运用多种技巧和修辞,从几何学维度的角度(由一维到四维)充分挖掘了汉字的美不胜收。在这里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种技巧和修辞呢?在文中画出这种修辞或技法,完成下表。总结:作者从几何学的维度角度重新审视挖掘了汉字书法的各种美感。二维的千变万化,三维的自由灵动,四维的永恒再现。难怪作者说:汉字之美,妙在多维。可是老师要说:美哉!中华汉字!妙哉!沈先生多维之说!所有这些汉字的多维之美在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五、体会情感。汉字本来根植于民族的智慧中,其蕴涵的美,深沉而博大,让人回味无穷。只因有了汉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播,世界文化才显丰富灿烂。汉字书法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永恒的生命之舞!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的炽热情感的呢?1.齐读第1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国文字无比热爱的情感。2.画出第13、14自然段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明确:“诚然”“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谓汝不信,汉字为证”等。作者一方面想对那些打着“科学”旗号试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同胞进行规劝和呼唤,另一方面也想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六、学以致用。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然而也引出了不少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究其原因,皆为对人文的忽视。因此,沈致远作为科学家,呼唤让科学发展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正道上来,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祖国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
七、课堂小结。有人曾赞美汉字是“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语润民风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红尘”,我们也说,汉字书法不仅仅是艺术,也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体现,是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民族之根。有了这样的根,我们的文化苍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有了这样的文化才会滋润每一个人的灵魂,让仁爱之光温暖永恒。
八、布置作业。1.你能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特殊应用吗?把你的发现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提示:如室内装饰与汉字,建筑与汉字,运动与汉字,音乐与汉字,舞蹈与汉字等等。)2.为继承传统文化写一份倡议书。课
7.第9课教案 篇七
在全球进入“低碳经济”的今天, 人们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 而能耗占建筑能耗的40%~50%的中央空调, 则是重中之重。本届大赛还结合中国人居环境, 倡导设计师们关注生命的需要, 关注人们的幸福, 设计出人们最想要的中央空调方案。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从2002年创立至今, 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 并在成千上万的建筑项目上得以实现, 专家、设计师与学者都能从中进行交流与学习, 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 让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第9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与往届有所改变的是, 把参赛者分为4大组, 分别为专业组、经销商组及学生组, 并增加了M-Home家装组。本届大赛设立奖项多达162个, 奖金总金额高达45.8万元, 奖项数量与奖金都创历届新高。由于考虑到中央空调项目设计的时间较长, 而大赛一向要求投稿作品都是完成的并已经投入使用1年以上的, 因此, 与往年不同的是, 2011年的设计大赛提前到了4月份启动, 以便让更多的参赛者有充足的时间来用心设计作品, 并在这个行业最高级的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才华和设计天赋。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由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中国制冷学会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主办, 美的中央空调协办。MDV英文缩写出自美的中央空调, 原为美的中央空调多联机, 随着设计大赛的影响力扩大与行业地位的提升, MDV已经成为了中央空调行业的专用名词。
作为中央空调机行业的领跑者, 美的从1999年就开始研发多联机, 是国内最早掌握多联机核心技术的企业, 目前已经拥有多联机、冷水机、空气能热水机、轻型商用机、工业洗衣机、自控产品及冷冻冷藏产品等7大产品线, 数千个型号的产品, 是中国第一家具备生产变频一拖多空调和生产大型离心机组能力的企业, 也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宽、产品系列最齐全的中央空调生产厂家之一。
8.高二上册第9课《劝学》语文教案 篇八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 “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 “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 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喻。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 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 ) ②木直中( )绳 ③使之然( )也
④声非加疾( )也 ⑤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
①虽有( )槁暴( ) ②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 )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 积土、积水——积善 (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专一(3) 蚓无……用心一也; (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 (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 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 (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课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第9课教案】推荐阅读:
二年级 第9课 交通标志会说话 教案09-15
三年级劳动课教案第9课 洗红领巾07-12
2022—2023新教材福建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9课 教案08-10
小学语文第9册教案07-04
第22课《诗二首》教案07-01
八年级上教案(第26课)07-14
第12课对外开放教案08-02
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08-09
三上第一课班会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