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重点(精选8篇)
1.卫生事业管理重点 篇一
第一章绪论
1、卫生事业性质:我国卫生事业市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益性、福利
性、生产性、人道性、技术性、经营性。
2、卫生事业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将卫生
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体人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
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3、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优化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卫生计划、提
升卫生系统功能。
4、20世纪50年代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结合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
众运动相结合”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
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5、我国卫生事业现状:
6、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
方法;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确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
我估计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
7、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内容: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卫生组织体系、卫生政策、卫生行政管
理、卫生事业管理的方法
8、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方法:
(1)编制卫生发展计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方法。
(2)卫生政策分析的方法
(3)卫生事业管理中的调查研究方法
(4)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5)卫生系统、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方法
(6)卫生项目管理的方法
(7)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的方法
(8)国外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9、卫生管理职业化:
第四章卫生组织体系
1、卫生组织体系:包括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组织(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组织等);具有直接管理卫生职能的卫生行政组织,以及卫生第三方组织。
卫生组织体系构成: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第三方组织按城乡分:(1)在城市,卫生组织体系指的是城市卫生服务网络(2)在农村,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2、卫生部职能: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制定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卫生服务的标准;依法管理和监督卫生事务
3、其他健康相关的行政组织:中医药管理组织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组织 爱国卫生运动组织 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组织 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
4、卫生服务组织类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卫生信息结构
5、我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特点:(1)卫生服务层级为社区卫生机构和综合性卫生机构两个层级(2)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被称之为“六位一体即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及计划生育督导
我国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1)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由县及县以下卫生组织机构构成,形成“三级卫生保健网,即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幼健院等单位是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组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结构,服务面覆盖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地区。(2)县级卫生机构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
6、我国卫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体系布局不合理导致服务可及性较差;2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导致管理困难;3市场机制对多元组织机构的影响;4政府职能的缺位与不统一导致组织功能的不确定性--
7、组织变革遵循的原则:1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2建立四项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
生服务的可及性;3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领域
8、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职能:促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改善公共卫生;推动确定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等
第五章健康保健制度
1、健康保障制度:是指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护理康复、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作为保障服务的内容,形成了健康保障制度
2、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分类: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农村医疗保障
3、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
1、国家卫生保健制度模式:特点:保险基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由政府进行计划性配置,费用增长相对缓慢,覆盖面广,有较好的普通性和公平性,有利于保障全体社会公民的身体健康;医疗机构主要为国家所有。为大多数公民提供免费的综合的医疗服务。代表国家: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爱尔兰、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2社会保障模式(1)特点: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基金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共同负担,强调个人责任;参保者享受健康保险的权利与缴费义务相联系,实行社会统筹。互助共济:健康保险一般由中介组织实施,实行”现收现付”,政府对其是宏观监督和社会管理,注重政府的作用,强调全面的覆盖和平等的享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收入的横向转移,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同时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体现效率原则;筹资渠道法制化、多元化;基金有稳定来源,政府负担相对较轻 代表国家: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韩国、荷兰、哥斯达黎加、台湾
3、商业保险模式:(1)特点:完全的市场化,不同险种由市场不同需求产生,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一种默契关系,各自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公民自愿投保,共同负担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政府负担较轻。经营保险者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适应层次的不同需求,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促进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营利性的医院在医疗院系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医院基本实行管与办的分离。代表国家:美国
4、储蓄医疗保险模式:⑴特点:具有强制,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工作的人都必须依法参加保健储蓄,只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储蓄医疗保险,强调个人责任,个人通过纵向积累解决患病就医时所需费用,账户存款不足以支付费用时自费补差或以为来储蓄偿还,对于费用的约束性较强,较好的解决了医疗费用负担的代际转移问题,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政府负担较轻。代表国家:新加坡
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第六章卫生政策分析
1)卫生政策的定义:政府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而制定并实施的用以规范政府、公民和医院等社
会组织的目标、行为指南、策略于措施的总和。
2)卫生政策的特征:政治性、复杂性、阶段性、系统性
第七章卫生服务规划工作
1、卫生服务规划的原则:①协调发展的理念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系统的理念④目标和过程的理念(加上适当的解释)。
2、卫生服务规划的步骤:①背景分析:目的是综合性概括过去个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确定今后工作的重点提供背景资料。②拟定目标③修正目标④制定战略⑤实施战略⑥监测评估。
3、卫生服务规划评价方面:适合程度评价、足够程度评价、进度评价、效率评价、效果评价、效益评价、影响评价
4、区域卫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
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诸多因素,来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划的的卫生结构,使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注:卫生区域规划周期为5年,最终目标:是区域内所有人群都能得到他们该得到的健康需求,同时又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5、区域卫生规划特征:1针对特定区域2核心是优化配置卫生资源3涉及社会各个部门4从
战略角度研究卫生问题
第九章卫生服务质量管理
1、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服务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客户需求的管理模式、供求互动的管理
模式、整体质量管理模式。
2、卫生服务质量标准面临的挑战:1个体化的卫生服务行为难以标准化2多样性的卫生服务步
骤和途径难以标准化3以患者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思想观念和标准还很缺乏4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难以满足要求5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等软件难以满足要求6卫生服务供求双方的沟通渠道商不通畅
第十章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1、我国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中国卫生人力资源的人数规模,卫生人员占全国职工人数的5.0%;中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放慢,城市人生人员比重增加10%,农村减少10%,学历层次有较大提高。
第十二章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1、绩效评价的方面:评价主题、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三个方面。
2、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具体指标:减寿人年数PYLL无残疾期望寿命LEFD健康期望寿命
ALE 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 健康的不公平性HI3、卫生系统反应性的内容:是卫生系统的产出之一,指医疗卫生机构对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
知和适当的反应。不是指个人期望的反应,而是公众普遍合理期望的反应。
4、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构成:第一部分(对个人的尊重):尊严、保密性、自主性,第二部分(以
病人为核心):及时关注、社会支持、基本设施质量、选择性。
5、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的意义:①了解公众的合理期望是卫生系统管理的核心②反应性涉及基
本人权是基础,反映行动目标的核心就是保护和提高基本人权③卫生系统少量的投入就可以改善反应性的部分指标④反应性的改善比健康改善要快得多。
6、筹资公平性: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卫生投入,个人或家庭对卫生的投入应当按照其收入水平
和支付能力而言,而不是根据其所得的服务成本来确定。
第十四章初级卫生保健管理1、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含义:它指的健康是从家庭、学校和工厂开始的,人们必
须在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持健康;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的痛苦,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和老年并安然告别人世;在居民在公平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所有的个人和家庭在能接受和提供的范围内通过充分参与,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障服务;人们将懂得自己有理了拜托可以避免的疾病桎梏,来创造自己及其家庭的生活,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2、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含义:1.初级卫生保健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居民,它使卫生保健服务最
大限度地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2初级卫生保健的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科学依据的、其费用个人和政府支付得起的方法与技术。3初级卫生保健的承担者除了卫生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并且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4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控制和消灭一切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因素5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的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公平地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从而促使全体社会成员达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3、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社区与群众参与原则、部门协调原则、成本效果
和效率原则
4、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内容: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医治病伤、康复服务
第十五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服务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服务,有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为一体。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征:1基层医疗保健、2人格化照顾、3综合性照顾、4持续性服务、5协
调性服务、6可及性服务、7以家庭为服务单位、8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9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10预防为主、11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3、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1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2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3有利于
坚持“预防为主”的积极战略4有利于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5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6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7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8有利于医学模式转变
4、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1)健康教育2)社区医疗3)社区预防4)社区康复5)社区保健6)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
3-5万;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400平方米;科室设置 设有开展全科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场所;辖区每万人至少配2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1-1.5万人设置,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第十六章医政管理
1、医政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
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2、医政管理的性质:国家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政务管理,由此决定了医政管理工作具有法律强制
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和时效性等基本属性
3、医疗机构的分类:12类P3144、医疗卫生技术准入评估的几个方面:对医疗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
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5、医院感染分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腹部和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
系统、手术部位、皮肤和软组织、骨,关节、生殖道、口腔、其他部位
6、医疗急救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构成:指挥调度系统、通讯联络系统、运输救护系统、自救互救系统、医疗抢救系统和情报信息系统
7、我国采购血机构:分类:血站,单采血浆站,18-55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血站职业许
可证》有效期3年,《单采血浆许可证》2年
8、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
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生损害的事故。
9、医疗事故的特性:
1、行为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发生在医疗搞活动中争议的事
件
3、违法行为是过失
4、造成患者人身伤害
5、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五者缺一不可。
10、医疗事故分级:一级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甲、乙两等);二级指造成患者重度
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甲乙丙丁四等);三级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甲乙丙丁戊五等);四级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P335图
第十七章疾病控制管理
1、传染病分类: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人管然性高
致病性禽流感、非典、肺结核、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梅毒、疟疾、伤寒和副伤寒。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
2、慢性病:指长期的、不能自愈和几乎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
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代谢性异常、精神异常与精神病、慢性职业病、遗传性疾病、其他疾病等。
3、慢性病引起的危险因素: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4、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
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后者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6、地方病流行特点:1病情重、范围广 2危害大 3病因单一,疾病流行地方性明显 4病
区偏远,病种多,防治难度大 5季节性,易反复
第十九章 药械监督与管理
1、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for Drugs)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在药品生
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2、GSP(Good Supplying Practice for Drugs)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针对药品在流
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为保证药品质量,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套药品经营管理的质量保证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3、基本药物:可译为精华的药物。有两层含义:一是已上市药物中最为精华的;二是最基
本的,是满足人群重点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而且其价格是社会公众能够负担的。通过基本药物可以使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化使用。
4、基本药物遴选原则: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要并重。
5、假药:1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成分不符的;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其他药品
冒充此种药品有以下情况之一按假药论处:1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3变质的 4被污染的 5使用依照《药品管理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6所标明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超过范围的6、劣药:1未标明有效期或有效期的 2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 3超过有效期的 4直接
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和敷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7、药品广告管理的原则:
8、医疗器材分类:第一类 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材第二类
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材第三类 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二十章 中医药管理
1、中西医结合内涵
第二十二章 卫生改革与发展
1、卫生改革:是一个促进国家卫生政策、规划和实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将通
过改变卫生的重点、法律、规则、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筹资安排而实现。卫生部门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2、卫生改革动力:1人们对卫生保健的期望值提高、需求增加 2卫生保健费用增长 3支付
能力有限 4对传统体制的怀疑论 5卫生服务体系的官僚化 6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7对行医行为的新认识
3、卫生改革的步骤:确定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政策开发
4、做出政治抉择
5、实施改革
6、评价改革效果
2.卫生事业管理重点 篇二
1 我与刊物30年之回顾
30年来, 我从一个忠实的读者到作者, 当通讯员, 编委, 至今基本完整地保留了30年的全部刊物。翻开刊物初创时期 (从不定期到季刊、月刊、双月刊、直至月刊) , 纸张已泛黄, 并有一种简约和粗糙之感, 对比近年的大开本, 首先是一种精美的感觉, 编辑规范、内容丰富、刊题下还有几行, 如保健组织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核心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 这些都代表了刊物在学术界的分量。
多年来, 我在拜读每期刊物时, 接受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信息,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再总结提高, 写出点东西, 就成为刊物的作者。同时把刊物不断推荐给周围的同事们学习, 大家共同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在我们无锡地区出现一批农村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者, 同时也是刊物的作者, 如姚正平、许毛大、吴红夏、杨树南、唐明、虞金才、许坚才等, 对促进无锡地区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时称华夏第一县的无锡县,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始终保在90%以上, 30多所乡镇卫生院均为一级甲等医院。
2003年底,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苏、锡、常地区通讯联络站在无锡成立, 成立会上, 就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及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 主编朱敖荣教授专程到会, 随后身为通讯联络站站长, 为推荐新秀传播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继续添砖加瓦。2010年在百度科学网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78—2008) 中, 在排行前50位的杂志收录国内文献5 347篇, 收录笔者的作品7篇, 根据计量分析前50位排列第40, 很有意思的是在7篇作品中有6篇是笔者发表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上。
2 刊物的特色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作为一本专业杂志创刊30周年, 为什么要隆重纪念, 我认为是有其道理的。
2.1 坚持中国特色
作为内部资料的创刊号《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刊登了公共卫生学家, 曾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的金宝善原作《我国近代乡村卫生史料初辑》一文, 使时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读者了解民国时期, 一些有识之士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5%, 只有解决好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 才能算真正解决中国的卫生问题, 这就是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 一干就是30年, 值得纪念。
2.2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创刊30周年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在不同阶段均有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具有导向性的学术论文, 农村卫生管理经验介绍, 还有一些探讨性的论文发表, 使读者及时了解国内外卫生改革和发展动向。杂志社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系的一批专家协作下, 开展系统的函授教育, 为全国培养了无数农村卫生管理干部, 当可称为中国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孵化器、摇篮。
2.3 坚忍不拔的办刊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办刊而言, 一些刊物二年三载办不去就停刊, 而我们的《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已届30而立, 风华正茂。为什么?办刊都有困难, 很重要的是在主编朱敖荣周围有一批执着的关注民生, 忠于事业, 不怕困难的老中青队伍, 使刊物坚持下来, 而且越办越好。
3 祝愿永作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
我们纪念《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 是对过去30年的小结和纪念,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期望。改革开放30多年, 刊物对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乃至对整个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进入21世纪以来,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医疗体制的改革, 城乡医疗保健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发展, 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制度的确立, 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创新和突破。
3.卫生事业管理重点 篇三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4.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重点 篇四
1.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综合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进行的科学管理。其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使社区所拥有的卫生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
3.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为了有效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规律、设置程序和一定的责任、权力及其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系统集合。
4.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按照管理的原理、遵循管理的原则设计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运用组织职能和管理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内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
5.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加工:把收集到的大量原始信息,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数据的筛选、分类排列、统计分析、著录标引、编目组织,使之成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过程。
6.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和特点,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反馈和应用的过程,以协助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目标的过程。
7.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流程化管理:是指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理念及方法的特有优势,构建以卫生服务流程目标为导向的网络状组织机构体系,并使该体系有效运作的一种模式。
8.健康档案: 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
9.临床预防服务:又称个体预防,是指在临床服务过程中,由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对患者、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的程序
--信息需求分析: 管理人员(做什么)医护人员(怎么做)科学研究人员(是什么、为什么)--信息收集:(原则——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系统性、计划性
基本程序——分析信息需求、确定收集对象、制定收集提纲、实施收集
途径——收集公开信息、索取信息、交换信息、实地收集
方法——文献收集、实物收集、实验收集、现场调查)
--信息加工(信息筛选信息分类排序信息著录与标引信息编目与组织信息的利用)
—信息存储(将信息寄附在载体上的过程应遵循统一、有序、先进等原则)
—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应遵循的原则 :快速、低耗、量大、质高、保密)—信息利用(应把握的原则:计划性、时间性、实用性、准确性)
—信息反馈--(反馈应遵循的原则:反馈信息真实准确信息传递及时合理控制信息反馈量做好
二次反馈将集中与分流结合起来)
2.法定不得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3.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向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书》;
(1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2选址报告和标明比例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3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由
(4两人以上合伙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提交由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5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申请书;
(6环境评估报告和消防安全前置审批意见。
4.5.全科医生门(出)诊工作流程
6.周期性健康检查项目的选择条件:
所查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必须是社区的重大卫生问题。
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病有较长的潜伏期,这就增加了被检查出疾病的机会。
该病在无症状期接受治疗比在有症状期开始治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所用的检测方法简便易行,且易于为居民所接受。
整个检查、诊断、治疗过程符合成本效益,并应考虑社区的卫生经费开支。
7.选择重点管理病种原则
高危害原则高医疗花费原则
早期干预有效的原则干预方法简便易掌握的原则
社区干预经济成本低效果明显的原则
8.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内容
社区动员
社区诊断
全人群健康教育
重点慢病患者管理
危险因素干预
高危人群管理与干预
慢性病的筛检与早期发现
生活环境改善
能力建设
9.社区康复的工作原则
一)社会化
(二)以社区为本
(三)低成本、广覆盖
(四)因地制宜
(五)技术实用
(六)康复对象主动参与
10、社区康复工作流程
• 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
•制定工作计划
•建立工作队伍
• 培训
5.卫生事业管理 篇五
第一章
科学管理代表人物:美国人泰罗、法国人法约尔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具有二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
计划工作是决策过程,包括了对任务、目标和行动过程的抉择。
计划工作是事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在哪儿做?什么时候做和由谁做?
人员配备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而有效地选择、任用、培训和考评的过程。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1)系统管理: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对待管理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及环
境适应性。
(2)整分合原理:内容表现在管理过程的三个环节: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
(3)反馈原理
(4)封闭与开放原理
(5)弹性管理
(6)能级管理
(7)主观能动原理:管理活动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人是
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要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8)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物质、精神、信息动力。
(9)竞争原理(10)效益原理
卫生事业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也就是一些为人民健康或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措施。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事业的特点:
1、卫生事业是增进居民健康、防治疾病、提高民族质量的服务性行业;
2、其服务对象是整体人群;
3、卫生事业政策体现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
4、卫生服务的垄断性—特有的特点。
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管理水平、文化背景、人口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
WHO把成人识字率,尤其是妇女识字率作为评价卫生保健服务接受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
联合国对老龄化人口提出两个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7%。
卫生事业管理的目的:要在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卫生政策、卫生组织、卫生计划与评价、卫生资源、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事业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实态性调查研究(现况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及理论研究。
第二章
公共政策概念:国内多数学者赞同的以“行为准则”为中心内容的界定。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策略,是引导个人和团体的准则,是管理部门保证社会或某一区域向正确方向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目标、资源和形式。
公共政策主体包括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主要包括:官方决策者如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法院;非官方决策者如政治党派、利益集团、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智囊团等。
公共政策客体:一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这种政策客体就是作为政策问题的社会公共问题;二是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或目标团体);三是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形式:一是实现政策的手段,如措施、方法、技术等;二是政策的表现形式,如路线、方针、计划等;三是政策的文字形式,如指示、决定、条例、章程等。
公共政策的特点:政治性、价值选择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多样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共性)、稳定性。(会根据一段话选择是什么特点)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指导、协调、控制、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确立目标,规范方向;二是教育指导,统一观念。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元政策是制定政策的政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农民的合作医疗属于具体政策。
新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于群众运动相结合。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指导方针的核心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发展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
从筹资形式上看,国际上较常见的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有四种:自费医疗筹资、政府筹资、健康保健筹资和社区筹资。
英国是典型的政府筹资的国家。社会健康保险筹资以德国为代表,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也采取这种形式。私人保险筹资以美国为代表。储蓄医疗保险筹资以新加坡为代表。
我国居民医疗保险费用负担方式: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医疗保险、自费。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健制度的决定》指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第三章
组织管理的内容:目标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目标价值分系统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系统)存在的前提。
管理分系统的核心是组织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
卫生行政组织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说明其组织的隶属关系、职权范围、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卫生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法制化原则、完整统一原则、精干合理原则、职责权一致原则、管理宽度与层次优化原则、协调一致原则、服务性原则、民主化原则。
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与管理难度成正比。管理宽度要适当,管理层次要简化。
中国卫生行政体制:中央---卫生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地市卫生局、县区级卫生局、乡镇街道办事处。
调整后国家卫生部的主要职责p41
国家卫生部的内设机构和职责p41-42 掌握各机构职能。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是由国家机构与人民团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政府组织,其常设机构为爱卫会办公室,设在同级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内,中央爱卫会办公设设子中央卫生部内。会区分卫生专业组织与群众性卫生组织
卫生专业组织分为:医疗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血液及血液制品生产机构、药品检验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医学科研机构、医学教育机构。
医疗机构仅指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指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站(所),不包括计划生育指导站;基层卫生组织:乡镇卫生院、厂矿门诊部、街道卫生院、个人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等;医学科研机构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后两者是专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
第四章
计划分类:按时间分:长期计划(大于10年)、中期计划(1-5年)、短期计划(小于1年)按范围分:全面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计划
按对执行的约束力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按职能分:程序、实体计划、组织计划、功能计划
常见的卫生计划:卫生项目计划、卫生机构计划、卫生发展计划
制定计划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前瞻性原则、科学化原则、滚动调节原则 制定卫生计划的原则:
1、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原则
3、公平与效率相兼顾的原则
4、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向结合原则
5、成本与效果相统一原则
制定卫生计划的依据:
1、国内外卫生发展的理论、相关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
2、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
3、当地人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拥有的和现在的卫生资源状况
制定计划的程序:形势分析、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策略和方案、确定实施具体措施、监督和评价、编制活动预算、确定活动日程表
形势分析的内容: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卫生资源情况、卫生服务状况、人群健康状况
形势分析的基本思路:问题分析、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
需求种类:表达需求、标准需求(专家定义的需求)、认识到的需求、相对的需求;
需求分析原则:公平、高危人群
明确目标的内涵:包括5W1H:p64
常见的卫生指标:卫生政策指标、卫生资源指标、卫生服务指标、人群健康指标
6.卫生事业管理学 篇六
题型:
一、判断:10题*2分,20分
二、名词解释:5题*3分,15分
三、选择:10题*2分,20分
四、简答:5题*5分,25分
五、论述:2题*10分,20分
1、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1)以农村为重点(2)预防为主(3)中西医并重(4)依靠科技与教育
(5)动员全社会参与(6)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中国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卫生投入不足(2)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
(3)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4)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合理
(5)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6)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7)城乡差别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1)依据“低水平”。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医疗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生查理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今天办明天的事,穷人办富人的事”。
(2)落实“广覆盖”。即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3)实施“双方负担”。即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负担。
(4)实行“统账结合”。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4、各地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确定“统账结合”的具体形式,明确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各自支付范围。
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新特点
(1)在保障对象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标是:到2010年,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2)在筹资机制上,从个人、集体到政府新型合作医疗强调“个人、集体和政府多
方筹资”,“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3)在保障内容上,新型合作医疗强调大病统筹和贫困救助。
(4)在监管机制上,新型合作医疗规定以县(市)为资金统筹单位,在新型合作医
疗制度在组织管理上,提出将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规定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
6、卫生专业组织可分为:(1)医疗机构(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妇幼保健机构(4)药品检验机构(5)医学教育机构(6)医学研究机构《具体详细分类见课本50页》
7、卫生计划:是指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卫生资源为基础
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
8、一般来说,我国的区域卫生规划是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
9、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大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
10、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卫生保
健支出的货币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部门经济状况的重
要指标。
11、卫生信息的作用:
(1)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2)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源泉
(3)有利于监督评价卫生规划实施与进展
(4)支持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
(5)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12、医政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包含中医、西医和中医结合医疗及其相关机
构、从业人员、医疗及相关活动、医疗技术、医疗仪器设备等实施管理
工作的总陈,是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医疗纠纷:是指医院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向患者提供临床医疗服务时,医患双方出现的争执。
14、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
故。
15、医疗事故构成的基本条件
(1)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是符合国家《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条件,依法取得执业
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其他雇员。
(2)医疗事故的发生地是在符合国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经政府卫生管理
部门批准设置的医疗机构。
(3)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是诊疗护理工作中的过失。过失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
意或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4)构成医疗事故过失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
动中违反了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5)必须是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包括为此服务提供的后勤和管理活动)。
16、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
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
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17、药品的专属性包括:
(1)处方药,必须在执业医生的检查、诊断、指导下合理使用。英文缩写:RX
(2)非处方药,根据病情,患者自我诊断、自我治疗,合理选择药品,按照药品说
明书、标签使用。英文缩写:OTC1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FDA)
19、世界卫生组织(WHO)
20、药品监督管理的原则
(1)目的性(2)方针性(3)限制性(4)方法性
21、中医药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熟悉)
(1)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并须报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2)按照中医药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实行管理。
(3)按照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4)教学大纲与教材。
(5)实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
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目前在我国流行状况堪忧,与传染性疾病并驾齐驱突
兀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23、卫生监督的主要职责:
(1)依法监督管理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
品。
(2)依法监督管理公共场所、职业、发射、学校卫生等工作。
(3)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活动,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
(4)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24、公共卫生发展面临的问题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及技术层面对应对入世的准备不足,缺乏适应全球化的技术
和管理人才,以及相应的技术设施和管理机构,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2)以防治传染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在我国城市尚未完成,而以防治慢
性非传染病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卫生革命已经到来。
(3)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生活空间的缩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使生物、环境、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4)目前我国对指定符合WTO协定原则的卫生及其他即使措施中的科学理论和方
法研究很不够,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分析体系并在公共卫生各领域的立法指标和法律实施中予以应用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
(5)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人们希望提高生活质量,食品卫生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6)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射型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医学、科
研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7)知识产权保护涉及我国基本药物保证问题。
(8)国外一些影响公共卫生及过敏健康的不良理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将可能会继
续增加,如吸毒,不良性行为,年轻人吸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
(9)公共卫生发来吧法规标准制定如何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法典标准及我们
该签署的有关公约和入世承诺一致,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在短期内解决是不容易的。
25、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健康结果指标有三个: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
下儿童死亡率。这些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将抗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敏感指标。
26、实施法制管理是实现妇幼卫生全行业管理、促进妇女儿童将抗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妇幼卫生保健方面的政策法规集中体现“一法两纲”【指《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方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27、根据WHO的定义,生殖健康概念主要涉及生育调节、母亲与婴幼儿将抗、生殖道
治病防治、性生活性传播疾病防治四个方面。实际是一个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层次健康的概念,主要指在各方面完好的状态下完成生殖。
28、妇女保健按照女性一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分为(1)女童保健、(2)青春期保健、(3)
经期保健、(4)孕产期保健、(5)哺乳期保健、(6)围绝经期保健、(7)老年妇女保健等若干个时期。
29、社区有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1)人群。一定数量、质量的共同生活的人群是社区生活的主体,物质要素的创造
者,社区关系的承担者。
(2)地域。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
(3)生活服务设施。提供社区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舍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4)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这是社区人群凝为一体的纽带,使社
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有协调各种关系的作用。
30、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
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GP)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3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功能
(1)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协助社区管理部门实施健康促进。
(2)开展免疫接种、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控工作。
(3)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4)提供院外急救服务。
(5)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
(6)提供双向转诊服务。
(7)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
(8)提供康复服务。
(9)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
(10)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服务。
(11)提供个人与家庭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12)在社区建设中,协助社区管理部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
环境,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13)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其他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
32、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任务
(1)预防保健服务(2)基本医疗工作
(3)农村爱国卫生宣传教育(4)妇幼卫生保健
(5)计划生育技术指导(6)农村卫生事业硬件建设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阶段、危机阶段以及危机后处理阶段,各个过程之间体现了危机发展的一个循环周期。
34、论述题: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生态环境
科技发展水平
管理水平
文化背景
人口构成及状况
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
地理位置
…………………………………Best wishes!
——forest
7.卫生事业管理重点 篇七
一、决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文化事业单位的决算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决算数据信息不够准确, 财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不能准确反映财务管理的真实情况。二是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 预算编制的规划性不足, 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三是决算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未得到有效实施, 决算监管未得到充分应用。四是决算成果利用不够充分, 对决算数据分析不够深入, 决算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五是决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衔接不够, 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绩效评价工作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二、决算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 做好日常财务基础工作
决算是日常财务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最终反映, 日常财务工作的积累是做好决算的基础。扎实做好日常基础工作,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规范化、制度化, 决算编报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一是加强财务核算。决算的基础资料, 来自日常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 这些资料的真实、完整与否, 直接影响决算的质量。文化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国家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深入理解, 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及《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结合财政部每年汇编的《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手册》, 准确进行各项账务处理, 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均要及时据实入账, 凡属本年的各项支出要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如实列报, 重点关注收入完整、支出合规及存量消化情况等, 确保各项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客观反映财务总体情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要求, 建立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培训等支出。“三公”经费支出要严格控制在年初批复预算的规模内, 做到只减不增, 杜绝把“三公”经费超支的部分并入其他项目列报的情况发生。
二是及时对账清理结算。为了保证决算数据的准确, 早安排、早准备, 按照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批复、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 做好各项收支数据的核对工作。及时核对预算收支数据和各项缴拨款项, 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收支账目, 并及时清理、催收和列支往来款项。
三是认真清查盘点财产物资。年度终了前要对现金盘库、银行存款的实有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使用指标对账;固定资产、材料盘查等等。发生盘盈、盘亏的, 要及时查明原因, 按规定进行处理, 调整账务,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二) 严控预算, 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预算与决算管理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两项重点工作,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是预算管理链条的三个环节, 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相互反映、不可偏颇。
一是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是决算的基础和依据。财政部要求从2016年起, 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编制2016-2018年支出规划。文化事业单位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中期财政规划和单位事业发展需求, 统筹谋划, 统筹部署, 突出重点, 科学编制本单位三年滚动规划, 合理确定单位预算支出限额。用三年规划来约束本年度的预算编制, 切实把预算编制工作与单位的业务工作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业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实现花钱与办事相匹配。提前做好预算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加强项目前期的政策研究与可行性论证, 做实本单位内部项目库, 充实项目储备, 逐步将本单位所有项目都纳入项目库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全周期滚动管理机制。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 调整定员定额标准, 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 从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决算编制是在预算管理总体要求的基础上, 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严格按照财政部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 加强项目管理, 明确职责分工, 采取项目到人, 责任到人, 监督到人等有效措施, 掌握项目进展情况, 开展预算执行进度分析, 有针对性地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三) 完善内控, 提高决算监管效率和效果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和做好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工作是相互推动的。规范的内部控制能够将文化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管控的关口前移, 使得各项经济业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从而提高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和预防舞弊腐败, 为单位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认真查找业务风险, 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修改相关工作程序, 完善业务流程, 将预算、收支、政采、资产、基建、合同等文化事业单位重点管控业务和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 并充分分析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的修订和完善, 使得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使得内部控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突出重点做好决算监督管理。重点关注审核收入规模和结构、结转结余情况、项目支出执行情况, 特别是因公出国 (境) 管理是否规范、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配置公务用车是否超编制超标准、运行维护费是否符合规定;公务接待活动中是否超标准、铺张浪费问题, 以提高决算审核的针对性, 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努力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四) 加强分析, 做好决算数据分析利用工作
作为财务人员, 能否充分利用决算数据中丰富的财务会计信息, 也是检验其业务水平的一个试金石。要对决算数据认真进行加工整理和深入分析, 开展专题研究, 从而完善预算编制, 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决算中的各项数据及说明, 要真实反映并经得起推敲。通过重点分析编写预决算差异、结转结余资金变动和支出结构合理性, 资产负债情况, “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 (境) 团组数及人数, 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 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经费情况等重要信息, 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 对年度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按规定及时整改。
二是通过对决算收入支出评价, 可以看出个别评价指标有待完善, 例如: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指标, 在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中的人数自动取数单位在编人员, 不包括通过劳务派遣等形式的编外长期聘用人员, 但支出数为总人员支出数, 因此实际人均水平低于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表中人均水平。应结合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划、业务特点探索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决算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经验, 真正实现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 重视绩效, 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管理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改革的创新点, 也是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突破点。文化事业单位要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 将绩效要求贯穿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把绩效管理作为财务重点工作来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将决算编制与绩效评价密切衔接,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 从而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绩效评价工作应当科学、规范、真实、客观, 通过把年末的决算编报和绩效评价工作有机结合, 使两项工作相互借鉴, 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决算编报准备阶段的同时, 认真开展绩效自评, 着手准备绩效评价相关资料, 包括:1、业务管理方面:业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业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项目质量的可控性;2、财务管理方面: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财务监控的有效性;3、项目完成方面:项目完成及时性、项目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成本控制情况、成本合理性分析;4、项目效益方面:项目效益情况, 细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结合其他与文化事业紧密相关的效益影响等, 最好是能够量化的反映项目效果实现情况。文化事业单位项目效益, 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去衡量是否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 是否有效促进了文化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是改进绩效评价方法,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充分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力量, 扩大其参与决算审核和绩效评价的范围, 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以及提高评价结果的认可度。2016年4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 从实务操作层面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何高质量地开展绩效评价业务进行了细致指导。文化事业单位应积极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的功能, 针对决算审核和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 实现决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8.对卫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探讨;研究
前言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档案工作一直在探讨档案资料的优化管理问题。卫生事业单位在档案的管理形式上,采取集中一个单位各个职能部门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为一室的综合管理方法,是值得提倡与推行的一种比较完善的管理形式,是卫生事业单位档案优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卫生事业单位为什么要实行档案综合管理?其优越性和必要是什么?一个单位在综合档案室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实现综合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卫生事业单位实行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1.1我国机关档案管理的原则要求是“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实行综合管理后,档案室将各个职能部门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对我国档案工作管理原则在具体工作中的贯彻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的档案材料,必须按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按结构和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拒为已有”。从《档案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档案室管理的不只是文书档案,它还应包括一个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因此,它的管理形式不应当是孤立的,分散的,而应当是集中的,卫生事业单位的档案产生于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活动,如:党政工团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档案,财务部门产生的会计档案,基本建设中的基建档案,卫生科研工作者产生的科技档案以及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录音,录象,照片等特殊载体的档案。这些档案材料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单位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活动的历史真面貌,只有集中起来实行综合管理,才能维护单位历史真面貌。
2.卫生事业单位档案施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2.1实行综合管理有利于维护档案资料的完整系统与安全。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系统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原则要求之一,建立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档案,能很好地保证一个单位全部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安全性。因为,在没有集中管理的单位里,档案资料多由各部门管理,管理人员多是兼职,由于业务生疏,特别是对文书档案以外的其他档案的保管利用方面,更是认识不清,不够重视,影响了工作。有的单位基建图纸,长期堆放在柜顶上,任凭光、尘、气等对档案的影响,致使整套图纸脏破不堪。另有的单位基建图纸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在向新办公楼搬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将这些图纸当作没有用的废纸丢弃,后被懂档案知识的人发现才将图纸捡回交办公室。几年后这个单位在改建扩建施工中,这些图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2科研档案不实行集中管理会散落在科技人员个人手中,容易造成因工作调动,退休等原因资料难以收回的现象如有的专业人员在退休时不愿主动交出自己的资料,甚至将此作为达到个人某些愿望的交换条件。实行综合管理后档案室及时收回应立卷保存的资料,避免了上述弊端。
2.3实行综合管理还可以保证档案资料在同一项目中的有机联系。如基本建设中形成的档案资料除了设计图纸以外还有计划任务书,施工合同书,工程预算书等多种文书材料,在没有综合档案室的情况下会因各自规档范围不同形成两个流向,既图纸归了科技档案室,文书资料归了文书档案室,导致人为地分割了该工程项目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完整性与系统性。
2.4实行综合管理有利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与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档案实行了集中管理后,档案室集中了一个单位的全部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由兼职变为专业,可以提高业务素质,资料由单一为多元,馆藏丰富了,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和编目等方面都会引起深刻变化,档案管理的内容多了,就迫使工作人员从多方面了解和掌握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科技的管理方法,提高工效率。同时由于明确了服务方向,端正了服务态度,全面熟悉了馆藏内容,主动了解客观需求,编制先进的检索工具,有效地揭示馆藏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给单位提供信息,使档案资料在政治,经济,科研,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5实行综合管理有利于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一个单位的档案实行综合管理与否。在档案事业的发展上有很大不同,在没有综合管理的单位里,由于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档案数量少,没有专门的库房,门类不全,难以为单位的政治,经济,科研等工作提供有效服务,相反在实行了综合管理的单位。由于配备了专门的库房和与档案管理相适应的工作人员,会把档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使人们认识到这项工作是单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地位,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事业单位建立综合性档案室统一地管理一个单位的全部档案,是科学性较强又系统完善的管理形式,既与档案工作性质相适应,又与当案工作原则相一致的管理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逐步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值得档案监督指导部门大力提倡与推广的一种好办法。当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就会促进医院人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进而促进医疗单位的整体发展,实现医院的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1]汪红梅,孟煜.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08.
【卫生事业管理重点】推荐阅读:
卫生事业管理复习07-17
卫生事业管理考试总结06-26
卫生事业管理理论11-19
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10-21
卫生事业现状调查问卷07-31
卫生事业单位考察材料07-22
卫生事业单位面试题目及答案09-02
遂昌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09-12
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6-27
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情况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