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23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1.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的趣味性较强,学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例,阐述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希望以此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现阶段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强等问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需要革新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研究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间接体验,主要指角色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中进行学习,通过间接体验,体会知识内容,感受知识的魅力。第二种,反思体验。通过反思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心理感受、情感体验,强化体验效果,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有效进行反馈总结,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直接体验。直接体验主要指学生亲自去做,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感悟与感知,产生深刻的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可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融入其中,积极参与,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十分必要,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结合古代趣味故事,创设趣味传统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包含大量知识内容,部分知识枯燥难懂,学生很难准确记忆。为解决此问题,可以结合古代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保证教学质量。95后学生大多活泼外向,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节日习俗与节日文化的模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利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利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十分必要,这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体验式教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课程大纲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模拟较为真实的体验环境,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传统文化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意境进行想象体验,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3.相互沟通交流,使体验内化。体验学习离不开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总结思考,提升学习质量。相互沟通交流,使体验内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学生体验并表达,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鼓励学生内化总结,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梳理,深入了解知识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加强沟通,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等措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杰永旎.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2]单晓薇.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秦东礼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17SKYM26)。

作者简介:王静(1974―),女,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沟通与技巧等课程。

2.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 学生成为主体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位置,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认知。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更多是体验式场景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指导,也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合适的体验场景,并对学生体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引性回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2. 注重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寓教于乐,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教育场景,在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与思考问题,进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体验式教学还对学生的团结意识、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促进作用。

3. 尊重个体差异

在体验式教学中,设计的场景是开放式的。受到学生的性格、实践能力、认知方法、学习态度以及思考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体验结果,进而形成不同的观念,避免了传统教育方式灌输同一个观念的弊端,对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4. 重视学生情感

体验式教学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使学生可以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在不同场景中感受自身主观意识与感情的变化,并将这些体验积累成学生情感、观点上的财富。这就解决了传统教育中答案只有一个以及死板教学的问题,对于学生自身情感观点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体验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措施

1. 场景设计应简单易懂

正确合适的场景,才能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真正作用。在体育体验式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实现设计的场景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保证其在场景中会有所体验,而不是单纯玩乐或者迷茫懵懂。小学生是一个爱玩、动手能力较强的群体,且生活经验及感悟能力较弱。因此,在场景设计中要加入足够的互动以及动手元素,避免过多的经验教条以及感悟内容,充分使学生在设计的场景中感受到快乐,满足其动手的欲望,将浅显的、适合学生的东西在玩乐中实现传递。

2. 教育内容上具有针对性

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之一,因此,在教学场景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进行分别设计。比如,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设计动态的、静态的场景;根据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选择实践性强或感悟内容多的场景;根据学生爱好的差异,选择球类运动、跳高或者跳远等体育项目。

3. 注重场景设计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体育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小学生大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如果设计的场景不具备趣味性,会使学生在接触一会之后就转移注意力,降低了体验式教学的效果。通过设计趣味性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提升其主动参与意识,在体验中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 注意场景设计安全

安全性也是场景设计的重要原则。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不够,对各种事物的尝试欲望强烈,经常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在场景设计时,需要充分避免不安全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进而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5. 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体验式教学除了注重学生的体验与个性发展之外,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由于,小学生的是非对错等观念还没有形成,在体验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使学生在体验中走向误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开导,使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

3.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语文教学;运用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教学,初步体验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影碟、图片、网络等图视传播媒体正在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难以以平和、宁静的心态诵读优秀的文本。而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位、积累、运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让学生领悟知识,而且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教师在朗读的同时,一定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言、计论。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够把自己隐蔽起来,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甚至可以把教学目标也隐蔽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某些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而且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

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我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品头论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四、课外阅读,拓展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读到《海燕》想到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体验式教学,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表达的机会,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4.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摘要】 “体验式” 学习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关键词】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

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

要更了解体验式的学习,应先了解相反的学习法——传统式教学法。说教式的教学,也就是一个人以演讲或授课的方式传达资讯给其他人,学习成果仅限于学识范围的智力层面。这教学法是以“杯与壶”的学习理论为基础(Roger 1983;Hobbs 1986),简而言之,听课者就像空杯子等著授课者从知识之源,也就是“壶”,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针对主题内容,学生不会被要求去检视他们自己的感觉、想法和领悟情形。他们可以保持个人完全的不自觉或对于主题内容引发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保持缄默。

体验式学习致力于一个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体验式学习拥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质,在于它牵涉到参与者本身是否準备好在各方面来投入整个学习过程。当我们早期的学习影响被有效地重新评估时,我们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行为层面的整合上都会有所学习,成果将显示在我们实际的态度与行为改变上。[编辑] 体验式学习的本质

体验式学习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像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及有组织的互动。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產生有意义、相关的洞见。

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有以下四个主要特质:

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

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并且连结当下的学习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麼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

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换句话说,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这些原则造成以下的主张:

体验式学习关乎于个人的体验,不只是他们的参与。参与者会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自我了解的基础和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的评估。

参与者被视为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并实地的练习这些具教育性的课题与方法。

透过这学习的过程,力量(控制的位置)从老师转换到学习者,另一个说法是,在传统的学习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常是不对称的,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力量,但在体验式学习中,这样的不对称减少了,学习者计画、实现及评估他们自己的学习。“专家”及学习者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不在于老师将资讯灌输于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与者为他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专家只是个资源和架构的提供者,当学习者试著主动消化外在的知识并内化为内在的参考资源时,学习就发生了。

大卫·库伯(David kolb)(1984)有一个四步骤的循环过程,描述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Kolb察觉到当下的体验是基于反省的观察力。藉此呈现的是概念上的分析,且可以用主动的方式来测试,这样的测试產生新的体验,所以循环就开始了。这个模式允许个人偏好之学习风格的各种可能性存在,例如:有些人偏好省思、有些人偏好行动。这个含义是一个有效能的学习者能够有空间运用广泛的学习风格。

一个有效的组织具体化所有技巧在其员工之间,并允许这些技巧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在工作上。

体验式学习特别强调省思,此省思是藉由省思出来的体验提供模式及架构,并提供机会让参与者在精神上及彼此支持的氛围中去参与省思/学习的过程。[编辑]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

1、主动学习:在传统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因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2、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因此,应该让学习者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通过实践运用循序渐进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的空间,使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让学员体验到“你所拥有的超过你所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下表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编辑] 有效体验式学习的课程特质

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特质是有活动的、多样化的、和有方向性的。更明确的说,有六个特质区别它和其他课程设计:

1、内容程度适中。

体验式学习课程拥有精简的课程。集中在重要的学习领域—其中的元素是未来所要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内容的水准维持在适中程度,讲师便有时间设计活动,去介绍、呈现、运用及反映出当下学员所学的。

2、在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学习上取得平衡。

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方法:培养态度;发展和练习技巧;促进对主题概念及模式的了解。有些训练课程倾向专注在某一个领域,排除其他的领域,但体验式学习的讲师要参与者不只是知道某些事,并且能够去实践它。再者,讲师会要求参与者检视他们自己和正在教导之事之间的关係,并去体察这在参与者身上是如何运作的。

3、参与团队的机会。

在任何体验式学习课程里,参与团队都有很大的益处,参与团队会将训练课程从被动的位置移为主动。团队活动促进参与者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并让他们和讲师成为伙伴。讲授的部分减到最少,高度参与是最大特色,如游戏、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和案例讨论等。

4、运用参与者的专业知识。

每个参与者在体验式课程中都带来相关的经验,有些经验可直接应用,有些可能从之前的工作状况或遭遇牵涉到类似的经验。无论是哪种情形,大多数的学习是来自于同学,可以建立自己的计划,提供很多机会让参与者彼此学习。

5、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体验式学习著重在现实世界。课程会安排机会并让参与者运用课程内容解决其正经歷到的实际问题。运用课程内容,不只是发生在训练之后,而且是在课程进行时的主要焦点。当参与者将所学运用在解决自己的状况和案例上时,是他们学习得最好的时候。这给予直接的实用资讯,并赋予参与者在问题点上运用的能力。

6、允许重新计画。

5.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紫阳中学初中部 王永学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鲁教版)教材围绕《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其内容特点是:七年级讲述成长中的我,八年级着重讲述我与他人的关系,九年级讲述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教材内容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内容混合编排,同时共进。把教学内容由学科知识这一条线索变成学生生活和学科知识两条线索,真正体现生活德育化,德育生活化。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围绕主题,通过各种情景案例和活动栏目,把要阐述的重点内容组织在一起,体现了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的教育理念。新课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因学定教,因学施教,把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材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整合内容,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点拨、帮助学生学习。新教材把学科内容打破年级界限,把几块内容有机综合,融会贯穿在三年中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深化。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我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验式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伴而生,相辅相成。那么,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我们先看体验式教学(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 阶段:①亲历阶段:个体经历某一事情或某一情境阶段。②感悟阶段:个体对亲身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点的阶段。③反思阶段:梳理感悟,反思、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意义建构阶段。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一是游戏体验,二是角色扮演,三是情境体验,四是现实体验(社会活动)。

二、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 是以体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明理与导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

运用体验式教学首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只有教师的“学生观”正确了,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一下尝试:

(1)、只要学生自己会做的,就让学生去做。

(2)、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讲到《我们在行动》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 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灾害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短小精悍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我在课堂总是指出,我们安康市境内的汉江以及诸多小河流,已经列为国家的饮用水资源地,我们要坚决防止地域水源污染,节约用水,为保护水资源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获得体验。(4)、只要学生能讨论解决问题的,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在进行九年级思品总复习时,当复习到“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这节内容时,我采用分组辩论的活动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重要”,反方观点是现代社会更需要“依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积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地联系八年级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他们不仅懂得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知识,而且还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课堂的 主人”的乐趣。

(5)、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做到起点低一点,面积大一点,问题梯度密一点,教学节奏慢一点,互动多一点,要求严一点。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体验学习,而“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种技能,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

三、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强调个体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关注学生发展 2 .让学生亲身体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3 .让学生在参与和交往中学习,变革学习方式

四、开展体验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得当,贴近学生 2 .注意引导,不断深化 3 .加强反思,领悟升华 4 .尊重差异,引导调控

6.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特殊教育是反映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高校特教专业注重技能的培养,直接经验的不足,不足以支撑技能的习得。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工作比较困难。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是反映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教育部2014年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00所,在校生39.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1万人。

全国共有41所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特殊教育的质量。而学生入学前对多种障碍儿童基本没有接触,绝大部分学生对特殊教育缺乏基本的经验和直接的体会。按照一般的授课形式教学,学生不能够真正吸收所学知识,习得相关特教技能。

二、分析原因

(一)大部分高校特教专业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

(二)对特教学生没有认知,缺少直接经验。

(三)习得理论和技能后没有实践运用的对象,情景模拟都是由健全人充当残疾人进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四)单纯的理论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及原理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以实践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在教学中创建实践场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四、体验式教学法优势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形成技能。

五、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体验式教学五步法:

(一)传授知识,构建理论。教师用传递----接受式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或生活经验相互关联起来,让学生习得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理论模型。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例如:手语教学,让学生先学习手语的技能,再进行与聋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创设场景或模拟情境,给予学生良好的实践场所。

(三)应用新知,形成技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模拟体验、现场实训等方法来验证理论和方法,反复训练技能、纠正自己的认知。例如:盲体验、实训课等活动。

(四)归纳总结,充实理论。采用互助式教学模式,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实训课之后,让学生制作总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归纳、总结,把实践技能再上升回理论上,使学生既有理论的基础又有能力的提升。

六、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一)体验法。体验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出总结点评的一种模拟实践的培训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体验法主要采取真实体验的方式。盲体验、聋体验、肢残体验等,是指体验人员蒙住眼睛、堵住耳朵进行生活体验,然后针对事先设定的问题,讨论和推演盲、聋等障碍学生生活、学习、思维的特点,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提高学习水平促进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参与法。参与法也叫做中学,就是通过实际行动参与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形成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行动中自我学习、在我提升的活动。参与法有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往复学习的学习过程。

(三)视听法。运用音乐、录音、朗诵、影视片、纪录片等素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播放的课堂实录,播放微课,播放音乐等,这种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素材,是教师讲授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在视听后再撰写观后感,把内心思考体现到文字上,使情感体验进一步上升到理性层面。

(四)实例法。讲述教学实例、学生案例,其感染力是一般的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教师可自己声情并茂讲述,可请学教学单位老师来讲,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示全国性或地方性优秀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种教学法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从情感到认同的心理规律。

七、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在理论和技能的讲解上要准确、清晰、便于记忆。课堂案例特点鲜明有代表性,对案例分析准确、全面,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掌握娴熟程度、运用能力、实践阅历等不断提高。

(二)教师提高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能够把握和控制教学的节奏和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整个活**哄哄,学生学不到东西。

7.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为了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让学生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教学不能只采用获取知识的常规途径, 而要将教育重心从书本知识的传递转向引发学生体验, 从外在输入式转向内发创生式, 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 系统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复杂适应系统

约翰·霍兰认为, 复杂适应系统的组成要素具有明显的“学习”与“成长”特点, 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中实现“学习”或“积累经验”, 从而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部分, 为了“生存”的需要, 适应性主体必须不断调整行为、修改规则, 而这反过来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此反复, 个体和环境就处于一种永不停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之中。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 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就是一个个适应性的主体。教学活动不是由教师主导的线性、僵化的过程, 而是包含动态适应与复杂演变的自组织过程。体验式教学引发学生的自主性, 活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命感受, 通过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适应, 改变已有的规则系统, 帮助学生不断的成长与发展。

2. 学习理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参与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具有情境性, 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 知识在活动和丰富的情境与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同时, 情境学习理论还确立了“知识就是工具”的理念, 认为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充分理解。这一理念解构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价值中立性, 推翻了知识就是客观真理的伪命题, 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教学活动的知识论基础。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是通过建构生成的, 而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因此学习的目标也不再停留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 而是以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创设实习场或实践共同体来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这也为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有益启示, 即要注重创设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问题及其问题解决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智力理论:体验式教学是指向实践智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智力理论侧重于“为什么教学”, 并在此基础上定位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心理测量智力理论为基础, 仅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智力, 忽视了实践性智力, 认为分析性智力的提升自然会引发实践性智力的发展。但实际上两者并不能进行自然转换。

实践智力理论将智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斯腾伯格等人认为, “实践性智力是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塑造或选择来促成个体自身与环境需要最佳适应的一种智力”。这意味着实践性智力是关注现实生活的一种智力, 它注重对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实践性问题的特性是“没有被明确提出来, 能激发个体内在的兴趣, 缺乏问题解决所必需的信息, 与日常经验密切相关, 结构不良, 有多种解决方法, 有多种‘正确’答案”。在实践智力理论的指导下, 有效的体验式教学设计应是指向实践性智力发展、重视实践性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二体验式教学的系统构建

陈亮根据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将体验式教学设计为四大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过程系统和组织系统。目标系统主要解决体验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内容系统关注体验式教学的学习任务;过程系统则是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程式;组织系统是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 以及教学评价对达成目标的保证。

1. 目标系统:突显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是“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 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它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内化书本知识, 获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知识经验, 体验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以实践性思维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目标系统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 实践性思维内部的目标系统。实践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问题意识、信息统整力、思维发散力和思维情境化。在此基础上, 实践性思维的内部目标系统建构为:第一, 发现和提出实践性问题的能力;第二, 有效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第三, 个体基于已有经验与独特感受、综合已知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构建不同解决方案的能力;第四, 个体得出符合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境的结论的能力。

第二, 实践性思维外部的目标系统。通过实践思维的训练, 提升实践能力仅仅是实践性思维训练的初级价值, 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可以连结个体体验知识的内在意涵, 体悟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的成长这一高级价值。因此, 实践性思维的外部目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知识, 将知识经验有效内化, 体悟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二是帮助学生完整发展, 在尊重现实生命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理性与认知能力, 成为理性与情感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的完整生命体。

2. 内容系统:训练与发展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问题设计是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 应体现问题理解的多元性、问题情境的现实性和问题目标的真实性。

第一, 针对实践性思维发展阶段的问题系统。一是提问型实践性问题, 训练问题意识。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对当前情境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还能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关联, 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二是条件型实践性问题, 训练信息统整力。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常常是条件模糊的, 需要根据问题情境、智慧与感受去搜集、整合各方信息, 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关键在于对条件开放性程度的把握。三是方法型实践性问题, 训练思维发散力。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解决方案更符合现实情境, 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生活感受出发去建构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实践性问题。第四, 结论型实践性问题, 训练思维情境化。将问题结果与现实情境不断对比, 最终得出符合现实情境的问题答案, 关键在于把握逻辑性答案与情境性答案的异同。

第二, 针对实践性问题相关知识的问题系统。一是单元型实践性问题, 整合单元内知识。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使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 让学生把知识优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学科型实践性问题, 整合单元间知识。突破单个单元的界限, 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扩展到整个学科内部, 将学科内的知识逻辑拓展为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三是综合型实践性问题, 整合学科间知识。将被分割为多个不同知识体系的知识整体重新融为一体, 使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优化与整合。

3. 过程系统:关注实践性问题的解决

第一, 教材内容情境问题化。即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 从中引发出具有“实践性”和“不确定性”的实践性问题。一方面, 要将教材内容植入生活情境, 将书本知识嵌入或还原到现实情境中;另一方面, 要从实践情境中引发出实践性问题。

第二, 问题内容多元表征化。为学生创设宽容、积极的氛围并给予指导, 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命感受活化, 与问题解决情境反复关联, 生成独特的问题理解与问题表征。

第三, 表征内容方案构想化。即对各种解决方案比较、评判, 从中选择出最具说服力的优良方案,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某一立场去分析问题, 构建方案, 并为构建的方案寻找辩护理由, 同时对比自己与他人的方案, 生成一个较为合适的优良方案。

第四, 构想内容有效实施化。学生将经过比较、辩护与评判而生成的优良方案加以操作化、实施化。

第五, 实施内容全面评价化。要在方案实施中与实施后对整个前期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诊断方案本身及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或经验。

第六, 评价内容表征重述化。要对实施内容全面评价化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头脑中重新表征。

第七, 重述内容迁移实践化。要将表征重述所获得的概念化、迁移性强的知识用于解决其他实践性问题。

4. 组织系统:促使学习体验生成

第一, 教学目标向学习期望转化。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将刚性与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期望, 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期望, 再将教学期望转化为学习期望, 最后监控学习期望。

第二, 教学内容向学习内容内化。教学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以自我去理解、感受而生成情感与意义。首先进行经验活化, 再开展教学对话, 最后再将内化的知识经验有效运用于生活实践。

第三, 教学传授向教学对话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对话, 会使学生心灵舒展, 首先需要激活对话意识, 再选择适宜的对话方式, 最后进行对话指导, 纠正对话中的偏差。

第四, 创设真实的物质环境。营造的物质环境并不要求绝对真实, 而要注重学生是否能从环境中体会到真实的意境, 可以实境再现, 实现“形真”, 也可以意境营造, 实现“神似”。

第五, 设计开放动态的教学时空。目的是要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师生角色, 促使师生展开多种类型的教学互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学习内容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以及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可以实现教学时空的不断延伸与拓展。

三体验式社会学教学的模式设计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构想和社会学教学的特点, 本文选取“社会学概论”教学中社会分层的教学安排来说明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实践性思维发展的社会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是通过社会分层的学习, 训练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领悟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具体来说, 先要在掌握社会分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实践性问题;然后, 搜集国内外社会分层的相关资料, 并分析资料、整合资料;接着,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分层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在提出众多问题解决方案后, 能从中选取最符合真实情境的方案。

2. 教学过程

第一, 课前实践性问题准备。选取与社会分层相关的材料, 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真实情境, 将社会分层的相关知识植入生活情境, 再从实践情境中引发出实践性问题。

例如, 剪辑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后乘客逃生的片段, 让学生在观看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思考并提出疑问, 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 准备材料解释历史上和现今社会的社会分层形式, 即奴隶制、种姓制和等级制。要求学生比较这三种社会分层形式的相同之处, 得出社会分层的含义, 训练学生的信息统整力再让学生运用社会分层理论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分析目前社会上关于“屌丝和高帅富”的讨论, 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同时,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流动的基本知识, 思考如何使个体由社会底层向更高的社会层级流动, 以此促使学生将本章知识优化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 课堂上的体验式教学。首先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 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物质环境。例如, 教师选取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后乘客逃生的片段, 在学生观看影片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命感受。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等级舱位的乘客逃生率不同, 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的原则是否适用于所有乘客。然后是实践性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亲身参与实现实践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例如, 让学生运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知识, 分组讨论中国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 并提出解决方案。每组学生经过充分讨论, 对各种解决方案比较、评判, 从中选出最具说服力、最符合真实情境的方案。最后, 总结评价。经过前期的体验和实践后, 每个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活动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促使学生总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最终由教师评价, 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第三, 课后的教学延伸。为了不断深化学习内容, 拓展教学时空, 要求学生围绕“‘中国梦’还会梦想成真吗?”这一主题, 运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困境, 寻找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困难的原因, 并思考中国未来社会流动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推荐陆学艺的《中国社会流动》、边燕杰的《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和李培林的《社会流动与中国梦》, 学生也可搜集其他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整合、分析各方信息,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观点。

四结束语

虽然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时间不长, 但是对本科社会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体现: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性思维的发展。但是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则有更高要求, 教师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适合大学生讨论的素材, 同时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的感悟力。只有这样,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水平、反映社会真实情境的实践性问题。因此, 体验式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仍有待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摘要:体验式教学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逻辑起点, 重视学习体验生成和实践性思维训练, 强调学生的完整精神与生命成长。这种教学理念满足了本科社会学课程教学培养社会学想象力的需要。本文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构想, 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构建本科社会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实践性问题,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约翰.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

[4]Sternberg R.J., G.B.Forsythe, J.Hedlund, J.Horvath, S.Snook, W.M.Williams, R.K.Wagner, E.L.Grigorenko.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34

[5]Hedlund J., R.J.Sternberg.Practical intellig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J].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nment.2000 (6)

[6]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D].西南大学, 2008

8.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命体验;情感唤醒;主体参与;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体验式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体验式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呢?

我觉得,可以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着手。

一、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周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合理引导学生,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体验,从习以为常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感悟真情;从司空见惯里获得珍贵的事物,发现美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也是生活。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作文自然有话可写。例如:我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后,要求同学写一篇观后感,每一位同学都写得很好。因为他们的确被感动了:刘伟、阿里木、孟佩杰、杨善洲……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身上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和洗礼。观看完,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自己观影的感动。40个孩子的每一篇作品也都让我感动,这是两年来学生所写作文总体水平最好的一次。其实,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表达的欲望等着老师去唤醒,这种欲望一旦被唤醒,他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

二、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史玉君老师发表于《江苏教育》(2003年第20期)的《情到真时自动人》的作文教学案例中,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要打动妈妈的心,一定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现了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流淌出的是个性的生活、个性的语言,流露出的是“童真”“童心”“童趣”。 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真真切切,才能打动人心。

我在一堂“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课中,先引导学生去阅读,增加积累,让学生在对名人和母亲的故事、名家散文诗歌的揣摩品味,认真思考钻研中,激发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悟、生命的独特体验。学生认识到母爱的无私、宽容、包容,自己对母爱由不理解到理解,由认为母爱理所当然到学会感恩母亲,每个学生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和母亲的独特的故事,这样的作文是有个性的、感人的。

三、作文评改,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参与为原则,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

教师的热情鼓励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作文评改要坚持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两大原则。以鼓励为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在作文讲评时,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对于作文中欠缺的地方,一定要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评改作文,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办法。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学生首先自评,写出自己这篇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再由本小组评出本组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来说好在哪,为什么说它好;不好的作品,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这篇文章已经经过学生本人自评、小组互评两个环节,老师在作文评改中,不再是唯一的评委,而是第三评委了。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学生评委就能做到公正、客观。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评委,所以在评价别人文章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过程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美,让他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感受美,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寻找美,到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品味美,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捕捉自然之美。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感触,得到愉悦,发现美、感受美。

写作教学和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巧妙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言片段,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领会写作要诀,提高作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善于引导启发,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美。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还要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在作文教学中,创造美的活动很多,如续写、改编故事等。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体验的热情,让学生能真正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真实的生命历程。而欣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亮点,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具有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人。

上一篇: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下一篇:致青春期女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