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2024-08-2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通用10篇)

1.《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一

黄闸湾学校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时间:

主备人:周有海审核:张海波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使用说明】

学习古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诵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预习导学】

一、看拼音,写汉字。

向日xūn()zhījǐ()wèichéng()yì()轻尘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朝雨(zhāocháo)客舍(shěshè)莫愁(mèmò)

浥(yǐyì)

三、朗读古诗理解下列字词的含义。

胃()劝()懂()粉()

渭()幼()董()纷()

四、解释下列字词。

熏()雁()莫愁()知己()君()

浥()轻尘()客舍()劝()古人()

五、诵读诗句,先解释划横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愁前路无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谁人不识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君更尽一杯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出阳关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积累两首关于友情或送别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点一:(小组合作完成,先自主学习,再分层讨论和小组讨论总结)

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用笔画出来。再把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探究点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探究点三:

送别友人时,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

【训练案】

综合提升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课的两首诗是古代诗的名篇。

2.《别董大》的作者是,是(朝代)边塞诗人。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

的景色,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胸怀。

3.《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是(朝代)的著名诗人。

前两句写了,点名了。后两句描写了

的场面。

二、默写这两首古诗。

[古诗二首导学案(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二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x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

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三

沙溪镇龙瑞小学 杜燕珊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新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在描红时,我只是在巡查,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并表扬了张译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写完后在小组里进行评价交流,看其他同学写得怎么样,进行相互学习。在他们充分评价后,我再收集个别学生的字帖在投影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评价。展示出来的字,哪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好在哪里?哪些字的笔画或者结构再需要修正一下,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我相信对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篇四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S 送元二到安西。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 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T 来,一起读(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学生自学)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S 王维送朋友

四、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S 我看到了柳树。T 怎样的柳树?

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板书:柳 新)T 还看到了什么? S 雨

T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S 细雨 小雨 T 你怎么知道的? S 浥,湿润

T 只一个浥字就看出来了吗?说完整

S 浥轻尘,雨水湿润了轻浮的灰尘,并不是瓢泼大雨,所以这是一场小雨。T 还看到了什么吗? S 客舍

T 怎样的客舍呢?

S 青青的客舍。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青砖绿瓦的旅店被雨水冲洗得颜色更鲜亮了,更青了

T 这场朝雨湿润了这客舍,客舍的青色更加鲜明了,是吗?

T 连起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汇报

S 渭城早晨的小雨打湿了尘土,客舍在雨水下更青了。T 说得不错,但要说完整,谁来补充。S 柳树的颜色也显得更加新绿了。

T 把失去的特点加上去了,形象就更完整了。T 默读,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S 看到这两句诗,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T 带着你的好心情读一读

T 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了绿绿的垂柳,青青的客舍,整个街道也不再尘土飞扬,雨后清新的空气也扑面而来。

S 仿佛闻到醉人的清香,清纯的风向我吹来。

T 雨后的清新的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是吗?读出来

T 我仿佛闻到一股醉人的清香,清凉的风从我脸庞吹过。T 还有吗?把你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S 雨后很清爽,清新。舒畅

T 带着清新的感觉,让清新的风吹向我们。读

T 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 T 我好像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五、教学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T 这么美的景色,元二能不能留下?(不能)

T 他还是不能不去安西,你知道安西离这里有多远吗?(出示地图)T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甘肃的阳关,再出阳关到安西,这绵绵延延,你知道有多远吗?三千多公里,跨越了将近半个中国。

T 这么遥远的距离,面对此情此景,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送别之情能不深吗? S 深

T 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S 我觉得那里空气应该很清新 S 我觉得那里有草原

T 那里啊没有草原,只有高原,气候恶劣。而且是一片荒漠,漫天的风沙。(出示图片)从清新美丽的渭城去往漫天飞沙的安西,当时王维是什么感受? S 依依不舍 读 S 不愿意让元二离去 T 不走了行吗?(不行)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什么意思? S 再

T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这最后的一杯酒,想一想作者王维怎么说的。S 请你不要走啊,元二,这里空气清新,请别走。T 想挽留他。读

S 这里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新鲜,到了安西,那里空气里看着尘土,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T 是啊,能留下吗?(不能)在那样沙尘漫天的地方,环境那样的恶劣,又不能不去,所以只有希望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中—— S 注意身体,希望他身体健康 T 带着对他身体健康的嘱托读一读。

T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王维还可能会说什么? S 好兄弟,即使要走,也要慢慢地喝下这杯酒。

T 喝慢一点吧,真希望你多留一会,多留一分是一分,多留一秒是一秒。带着这种不舍读 S 元二,你一定要早日回来。

T 多么期待再次的相逢啊。读出这种期待来 S 元二,不要忘记我 T 读一读这莫相忘的嘱托

T 元二奉命去管理安西都护府,这里可能还有对元二建功立业的一种祝福 T 想象着王维的话,带着对当时送别场景的想象,一起读。齐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中包含了什么?

S 这是一杯酒表示了朋友深刻友情 读 S 这是一杯依依不舍的酒。读 S 这首一杯送别的酒 T 端起它,送别元二,读 S 这是一杯有深情厚谊的酒。

T 酒中包含了二人深厚的友情,是一杯情谊的酒,读 T 让我们一起端起这最后一杯酒,来送一送元二 引读:

T 这是一杯送别的酒,朋友要离别了,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读—— 齐读后两句 T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祝福朋友建功立业。读—— T 这是一杯满含希望的酒,希望朋友珍重,保重身体,早日重逢。读—— T 这是一杯饱含深情厚谊的酒,浓浓的情谊都融在这酒中。读——

六、再读全诗

T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七、听《渭城曲》,加深体会。

T 后人深深感叹于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就为《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一再传唱。因此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T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八、拓展迁移

T 古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今天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采取的什么方式送别朋友?(喝酒)。那你还知道哪些古人送别朋友的方式?(PPT出示以下四首离别诗,由学生答送别方式)(踏歌、折柳、目送、语言)

(踏歌)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目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五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6.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六

垫江县汪家小学:夏鹏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教学设计】

一、听曲入诗

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二、读诗

师: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吗?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

补充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崇信佛教,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现存诗400余首。

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正确朗读题目,相机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师:是呀,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离别,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正确。

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根据情况提出评议范围:语音、语气、轻重、停顿),教师相机做出引导。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品诗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呀,我也想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 教师配乐(二胡曲《阳关三叠》)朗读古诗,学生闭着眼睛听,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 指名交流

第一二行重点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气清新,客舍舒适,朋友知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那份美。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第三四行重点通过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遥远去感受离别的伤感,从酒中品出离别之情。(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这就是阳关故址,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昔日的雄关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这满目的荒凉供人凭吊。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无尽的黄沙。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不到家乡秀丽的风景,再难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呀!

(投影出示路线图)

这一去,从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甘肃,再到新疆库车,跨越半个多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茫茫戈壁。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别,相见不知何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二胡曲《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是呀,这一别,相见了无期呀!我的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

指一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师生反复品酒,品出其中的伤悲,离愁,难分难舍。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师生举杯,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7.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 篇七

课标要求:

1、能正确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能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的方法,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诗词大意。

3、背诵优秀古诗文50篇。学习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且能正确背诵。

2、借助注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拓展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送别》、、《忆江柳》《南浦别》,积累同主题诗词名句。任务评价:

一、检测目标1的达成,采用交流性、表现性评价。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个别读,老师指导朗读;

3、创设情境师生承接读、男女生合作读。

4、通过个别背、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二、检测目标2的达成,采用交流性评价。

通过借助注释自学、质疑、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大意。

三、检测目标3的达成,采用交流性、表现性评价。

借助注释和赏析自主阅读,通过创设情境引读、师生承接读、男女生赛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背诵王维的诗《鸟鸣涧》《杂诗》《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走进作者:

王维简介

3、本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感受王维与朋友元二之间的真挚情感。(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思考每句话都写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做上记号,随时质疑。

教师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

(1)读正确;

(2)读出节奏;

(3)边读边想象画面。(1)生自学5分钟;

(2)质疑诗词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诗意。(3)找生个别读,老师指导朗读正音,齐读,男女生赛读。(4)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诗词大意,汇报展示。①理解诗文中的“杨柳”,对比阅读:《送别》《忆江柳》 创设情境引读

师:古人喜欢折柳表情,白居易在《忆江柳》中,写到—— 生:遥忆青青江南岸,不知攀折是何人。

师:离别之苦,不能言表。同是折枝送柳,表达惜别之情。王之涣在《送别》中写到——

生: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蒙蒙的细雨,是老天在挽留元二的脚步吗?低垂的柳枝,怎不伤感别离?真是杨柳依依,难舍难离啊!——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②师生合作读,理解诗意

师:渭城此时春雨绵绵,生机勃勃,空气一定很清新;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安西距离渭城三千多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都融进这一杯酒中,化为这一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③创设情境读,理解关键词句

教师引读: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此去路途遥远,十分辛苦,王维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可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小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5)男女生合作读熟古诗。

(6)通过个别背、展示背,检查古诗背诵。

四、拓展积累送别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南浦别》。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和赏析,了解诗词大意。交流:

(1)找生个别读,老师指导朗读正音。(2)创设情境引读。

王昌龄是一个刚正不阿的诗人,在送别好友辛渐时,又向好友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师引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管别人如何看我,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师引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师生承接读《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别离,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白居易是一个重感情的诗人,在《南浦别》中写到:师引读——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师生承接读《南浦别》)

五、拓展有关送别的名句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教师引读

2、学生自由读背

3、展示背诵

六、音乐欣赏

清朝时期有一位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他所写的《送别》也堪称为千古绝唱,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七、作业设计

默写本课两首古诗。

八、板书设计:

8.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及意思,学会借助字典,以意定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理解“浥”“更尽”等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词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小诗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有一首清新的小诗送给大家,谁想为大家读一读?

(配乐)

爱之歌

爱是阳光,给人温暖;

爱是鲜花,给人芬芳;

爱是雨露,滋润万物;

爱是火炬,传递力量。

2.(老师为你声情并茂地诵读竖起大拇指)2.这是一首歌颂什么的小诗?

是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颂扬人间真情的古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表现朋友间深情厚谊的送别诗,——齐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释诗题。

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读了诗题,你明白了什么?(元二是个人名,名元常,在家排行老二,人称元二。出使: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这首诗中,指的是谁受朝廷之命到哪去做官?安西在哪儿?(出示地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你是怎么读懂诗题的?(多读、结合注释学习古诗)再齐读。(评价:读得很有节奏。)

2、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指名读。师: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让我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看看这首诗中藏着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初读,读准读顺、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1页,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读,正音,评价。

这首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们读得特别准确,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朝”“舍”,知道’“朝”的两个读音吗?给他组个词语。“朝”可以组成“朝霞”,朝霞中的朝是什么意思?那诗中的“朝雨”是什么意思呢?当“朝”表示早晨的意思的时候,他就读,像这样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字的读音的,叫以义定音。再来看“舍”,两个不同读音,组词。(教师组好两个:宿舍)那你知道诗中的“客舍”的“舍”为什么读第四声了吗?当“舍”表示房屋的意思时,他就读第四声。

3.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4.古诗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韵律的,我们读诗的时候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来。像七言诗它的节奏一般是223,老师把节奏给它标上,同学们再读读,诗的韵律节奏就出来了。自己试试吧!

5.指名读。齐读。

三、品诗句,明诗意。

1.苏轼评价王维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你们从一次次的朗读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中圈一圈,这幅画中都有哪些景物?

2.交流:雨、轻尘、客舍、柳(课件出示前两句,景物用圈圈出)3.诗中出现了雨、轻尘、客舍、柳这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预设一:渭城的景

生回答 ① 老师听出了你读出了画中有雨。什么时候下的雨?这是怎样的雨?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你体会到的带到朗读中来吗?(回答的学生读前两句)(你的朗读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飘着细雨的早晨)指导朗读:就是这样一场绵绵细雨,在渭城的早晨,轻轻地湿润了路面的尘土,你能读出雨的轻柔吗?指名读,齐读。

2.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你看到了画面中的客舍和柳树,从“青”和“新”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理解“青青、新”。(古时的房屋多以青瓦做顶,被雨水冲刷后的屋顶显得更青,更干净了。)你能够读出雨后的清新吗?指名读,齐读。

4.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贴板书)

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王维要送别他的友人元二,送别的场面是怎样的呢?齐读最后两句。5.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

过渡: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举杯共饮,不忍分别的画面。

6.你们瞧,此时的王维和元二正在春意盎然的渭城,而元二要出使的安西,距离渭城大概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过了阳关的路程是怎样的呢?你们看,就是这样的路,出示图片,(配乐)曾经有位诗人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坎坷、布满沙石。。。)

7.走过了这样一条崎岖、艰难、布满砂石的路,到达的安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说说安西是怎样的?(荒凉、没有人烟的)

8.元二既要历经跋涉的艰辛,又要饱受路途的孤独,到达千里之外的安西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 9.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化作一杯酒(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10.王维和元二只喝了一杯酒吗?你怎么知道的?(更尽)

11.是啊!一杯接一杯啊!这喝下去的还只是一杯一杯的酒吗?(还是朋友间的祝福、牵挂、不舍、留恋。。。)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这正是“美酒故人相送情”(板书)

四、悟诗情,赏读诗

1.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让我们配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配乐)

2.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时,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深情地背出这首诗,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配乐)

五、拓展自学《别董大》

1.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2.按照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完成自学提示里的问题。3.指名读读自学提示。

4.交流自学所得。

六、作业

搜集表现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其他送别诗。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n,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2.黄云:天上的乌云。3.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4.谁人:哪个人。5.君:你,这里指董大。

自学提示:

9.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九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至深。

教学理念

古诗字句凝练传神,意蕴深远悠长。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味,反复揣摩,悉心领悟诗中蕴含的浓浓情思。让学生在“读、思、议、说”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同时让学生学会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意,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乐曲《送别》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轻轻地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吧!(播放《送别》)

师:同学们,这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的作品《送别》,你从歌曲中能听出了送别时的什么滋味?(分别时的伤心、留恋)。

师:是啊,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离的惆怅之感。每个人都不喜欢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分离。那么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二、解诗题

1、指名读题

2、元二是谁?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自古家中排行都是在男孩中,元二一定有个哥哥,叫元大,如高适的《别董大》

3、“使”呢?(去、到)

3、师: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三、知作者

1、大家了解王维吗?

2、诗仙、诗圣是谁?(李白

杜甫)

师:关于这首诗,我们已经知道是诗人王维要去送元二,那么这首诗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呢?王维有对元二说了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从诗中寻找答案。

3、自读诗句,理解字词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自由读

b、圈画出3个多音字 c、指名读

男女生分读、分小组读、师生合作读

四、抓字眼

明诗意

师: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看看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五、多诵读

悟诗情

1、谁来说说读第一句诗,你头脑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渭城清晨一场蒙蒙细雨,打湿了路上的尘埃。师指导朗读第一句诗。

2、第二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冲洗的更加翠绿欲滴。师:同学们,老师跟你们一样,读着前两句诗,头脑里就浮现出一幅画面。(出示朝雨图,新柳图)看着这两幅图,咱们一起再把前两句诗读读。

师:同学们,你想在客舍的周围不会只有柳一种植物,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只看到了柳树?

(出示折柳相送的资料)

师: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因为送别,这柳、这雨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再读这两句。

师:除了这朝雨、新柳,你的眼前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3、谁来说说3、4句的意思?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中的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第三句和第四句表现的是他们难舍难分,为什么会这样呢,也有另外的原因。同学们,你知道元二此行出阳关去安西?有多远吗?(出示中国古地图,出示数字)

师:从渭城到安西走马车要走半年多。

师:不仅是远,阳关就是塞外,出示阳关故址图片 师:你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师: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好朋友元二要在这样的路上走半年多,这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到了荒凉的安西,元二再也见不到好朋友王维,再也不能和他一起------师:这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所以在饯行宴上,当王维想到好朋友元二将经历的种种,心中难舍,端起这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这离别的就,喝一杯够吗?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与君离别意,化作杯中酒,此时王维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也许会说-------师:此时你就是王维,我就元二,来,端起这杯酒,你想对我说什么?

师:一声声祝福,一声声叮咛,一句句牵挂,一句句不舍,此时都化为两句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指导朗读)

4、配乐读

5、鼓励背诵

六、课外积累,丰富积淀

1、展示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1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上一篇:小学生教师节讲话稿下一篇:行政部门周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