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日活动计划2013-2-2(共6篇)
1.安全教育日活动计划2013-2-2 篇一
关于煤矿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
调查报告
姓 名:吴国梁专 业:行政管理性 别:男学 号:工作站:古交站时 间:
2013.2.21
111400141051
2关于煤矿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随着煤炭行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的更新,各种工艺的改进,科技含量一直增加,无论是地面管理还是井下现场的操作,对矿工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操作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机械化水平,必须对
一、煤矿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煤矿干部、职工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各方面的调查,明确建立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促使煤矿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2013年2月19日 调查地点:古交铂龙煤业有限公司 调查对象:管理人员与部分职工 调查方法:情况调查
调查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在我矿人才队伍中,具有相关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53%。这一数字与先进企业相比,显得还是落后,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较窄,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建立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煤炭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管理人才与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使企业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壮大。
二、调查现状分析
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的数量,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古交铂龙煤业有限公司随着基建工程的开展,越来越发现人才队伍的重要性与紧迫感,所以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够适应矿井发展的基层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等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正确认识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古交铂龙煤业有限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建设企业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建设一支适应经济发展、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实现安全高效和谐矿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期间,通过与基层单位领导、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座谈,了解了当前我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矿位于古交市马兰镇营立村,前身是古交市市营煤矿(2 009年8月由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兼并重组),于1987 年开工建设,1997年10月开始正式投入生产,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兼并重组后达到每年120万吨。目前全矿共有在职职工239人。
经营管理人员:矿级管理人员10人,中层管理人员18人(含两名后勤副科人员),基层管理人员7人,占职工总数的15%。其中:干部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2%,职工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
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的9人,初级职称的16人,共计25人,占全矿职工总数的10%。
技术工人:高级工1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5%;中级工14人,占职工总数6%;初级工84人,约占职工总数的35%。合计具有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109人,占职工总数的46%。另有54%的职工未取得任何技术等级。
文化结构:经营管理人员24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占职工总数5%;中专13人,占总数5%;
全矿其他人员:大专以上学历51人(含在读人数),占职工总数21%;中专53人,占总人数22%;初、高中有135人,占总数56%。
技术职称:中级职称11人,约占总数的5%;初级职称43人,占总数的18%;无职称的185人,占总数8%。
(二)目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队伍结构参差不齐
(1)企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领导素养和个性特质与所在岗位基本相适应,与专业也基本吻合。
(2)在高、中、初级三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反映出我矿三类人才中构成比例不够合理,中高级人才所占比重严重偏少。
(3)高级技术工人紧缺现象明显凸现。如:我矿的特工种人员有些年龄偏大(48岁)的没有相关专业毕业证书,但是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有些年轻(26)有相关毕业证书的但缺少相关工作经验。真正能承担起相关工作任务的人才紧缺。
2、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1)文化程度较低。从统计数据来看,在我矿人才队伍中,具有相关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53%。这一数字与先进企业相比,显得还是落后;
(2)专业知识较窄。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缺乏所需领域较宽的专业知识。
(3)经营管理能力较弱。文化程度处于低层次,知识结构陈旧,其结果必然是经营管理能力低下,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大多数依靠经验和直觉。
3、人才成长环境尚未形成。(1)部分职工只看眼前,不重长远,能干一时则干一时。(2)现有人才太少,相关激励机制不到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干活与不干活情况一样,不利于职工的成长。
(三)主要原因分析:
1、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职工本身认识不足。目前,我矿对人才有了明确定位,并树立了满足岗位需求就是人才的管理理念,但有些职工错误的理解,认为有文凭就是人才。矿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工作要求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建立相关的执行科室,工作没有责任到人,存在吃大锅饭现象。
2、管理层人员频繁更换是对企业发展最不利的因素。
3、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尊重人才、争当人才的氛围不浓,“学得会、讨得累、责任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在物质激励方面,除经营管理人员外,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技术含量不对称。二是精神激励的作用有限。
4、人才的选拔、评价缺少标准和制度。基层管理人的选拔工作缺少相关制度和要求,透明度差。在人才评定和待遇上,重文凭、重身份、重资历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5、人才使用渠道单一。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重用的途径就是从选拔到经营管理岗位,没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6、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少,培训质量不高,后备人才队伍管理滞后,重要岗位、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年轻人才补充不及时,出现断档现象。
7、人才招聘不及时,人才储备严重缺乏。目前我矿急需中专以上相关采煤专业技能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缺口数达50。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强化认识,制定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的人才理念,要建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在企业成本预算时,优先把人才队伍建设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确定预算标准,做到专款专用。根据企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人才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全面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二)建立完备的人才激励机制
要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举,以多种措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在工资分配上向各类人才倾斜,并提高各项津贴;
2、通过举办优秀职工大比武等竞赛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职工认识到知识就是你的收入。
3、建立考核制度,在工资和奖金的分配上把人才的贡献大小和工作业绩、工作技术含量挂钩,坚持贡献与回报相平衡,体现知识和智力的价值。强化精神激励,在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和评选劳模、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方面优先考虑人才。专项报道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选树优秀人才典型,在矿区营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
4、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对于高收入、高技术的岗位采取公开招聘、考试等方式选用人才,通过组织参加技术改造、项目攻关等活动选拔人才,真正做到不唯资质、不唯学历,只唯能力、业绩。即使是中技文化,只要有管理才能,同样也可以走向企业领导人员岗位。此外,对重点或高收入工种或岗位制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技能等级准入“门槛”。
5、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实际工作技能为主的技术水平等级鉴定、考核、聘任制度,实现“评”、“聘”分离。一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绩效为依据,制定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人才绩效考核和评价标准。二是定期考核,每年定期由矿相关部门对人才进行考评,了解和掌握人才的各方面情况。
6、建立人才引入机制。引进吸纳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制订矿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用较高的待遇、报酬吸引矿外、省内外的优秀人才落户煤矿。同时,还可采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外单位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培训讲学、咨询等多种方式到矿工作。
7、发挥党管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是结合人才队伍的思想实际,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和教育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
二是党政领导要把稳定人才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要与人才队伍加强沟通,架起感情桥梁,凝结起感情纽带,做广大人才的贴心人,创造留人拴心的良好环境。
8、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做到多层次、全方位、领域性的培养人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决策、创新和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上;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拓展思维,增强创新力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不断提高综合技能上。在制度上,建立上挂、下派、外派、压担子锻炼的相关制度,有计划的实行交流或轮岗锻炼培养,有计划地组织人才到先进企业、院校考察进修;对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压担子”,及时放到综合岗位或其他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1:1”或“1:2”的方式挑选后备人才,建立起相应的后备人才库存,每年选拔一批40岁以下,具备相应学历、思想素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交任务、压担子,促进其更快成才。在培训方面,开展全员素质提升教育培训,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矿职工知识和技能水平。对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职工进行奖励,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建立一支专职、专业的培训教师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利用各生产岗位建立分类齐全的实习基地,加强实践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总之,人才是立企之本,强企之基。煤炭基建企业在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下要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家目前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坚持用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眼光认真对待人才队伍建设,我矿才会有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乃至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2.安全教育日活动计划2013-2-2 篇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病原微生物管理的行政法规。近年来,农业部又配套出台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管理办法》和《病原微生物分类表》,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推进规范实验室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条例》明确了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即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目前,动物病原微生物管理主要有四方面的法律制度,一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制度。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按强弱依次分为一、二、三、四类病原微生物,并规定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二是明确了采集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及其样本的条件。三是强化对动物病原微生物的运输管理。运输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批准。跨省运输的,需省兽医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农业部批准。四是建立了病原微生物统一保藏制度。只有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才能承担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样本的保藏工作。
3.县级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篇三
一、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常遇到的问题
1) 县级农机监理人员工作量大, 工作环境差, 待遇低, 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 致使“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农机安全工作方针在贯彻执行中打了折扣。
2) 法制手段不完善。表现在农机安全监理部门没有上路的检查权、处罚权和事故的处理权, 因此对上路违法的农机驾驶人员行为无法阻止, 对乡村路上违章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缺乏强制力。
3) 工作保障不力。表现在有机户点多、面广、流动性强, 农机监理人员数量不足, 装备落后, 检测检验手段缺乏, 人员经费难解决, 造成了工作效率不高, 监理队伍不稳定。
4) 管理与服务的位置没摆正。表现在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法律和专业技术知识, 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机械运行状况和性能不大了解, 不能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只收费不管理、不服务, 与“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有很大差距。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 责、权、利不明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农机监理部门只有拖拉机的发证权、年检权, 驾驶员的考试发证权和年审权, 没有检查权、处罚权和事故处理权, 与《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谁许可、谁发证、谁监督检查、谁负责”的内容不一致。由于责、权、利不明确, 造成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2) 经费没保障。目前大多数县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经费紧缺, 只有少数县是全额拨款, 多数县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尤其是把农用运输车交给公安部门管理后, 经费收入猛减, 有的县级农机监理部门连工资都难保证, 更谈不上工作经费。
3) 人员年龄老化、素质低。目前, 大多数县级农机监理部门都为事业单位, 近几年, 不准新增人员, 因而造成原有人员年龄老化, 同时没有知识更新的机会, 素质低。这种人员情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三、县级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与建议
1) 政府应带头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 落实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保障机制。近几年来, 国家先后颁布了《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2 0 0 7年中央1号文件中也提出了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明确了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 强调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省、市的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已实行公务员管理, 但大多数县级农机监理机构还是事业单位编制, 未参照公务员管理。所以, 上级主管部门应首先落实确定县级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地位, 把农机安全生产活动所需的经费列为县级财政预算, 要关心县级农机监理工作, 帮助解决机构定性和人员定编等问题, 并适当增加农机监理人员的编制和经费。
2) 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在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中都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政府对农机安全生产负责, 因此, 农机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应纳入政府考核范围, 加强政府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 县级政府应把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列为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 将农机安全生产问题列入每季度一次的安全生产例会的议题之一, 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有关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活动的文件, 做到年初有目标任务, 年终有检查、评比和总结。
4.安全教育日活动计划2013-2-2 篇四
1.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全市现有农村乡镇 (街办) 43个, 行政村718个, 农村人口164.46万人, 至目前为止, 经国家核定的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2.37万人, 不安全率为44% (详情见表1、表2) 。
分析黄石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不安全人口比重大。经测定, 黄石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110.47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67.2%,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全省饮水不安全人口2928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63%) 。未经国家核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主要是季节性缺水及部分血吸虫疫区人口。二是污染水源危害重。黄石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涉及全市43个乡 (镇) 场、街办, 314个村, 几乎覆盖了我市所有乡镇及接近半数的行政村。据统计, 近年来, 大冶市农村现因饮用水矿物质污染患结石的病人每年都在上百例。阳新县是全国血吸虫重疫区之一。目前该县有18个镇 (场、开发区) 、154个村、44.14万人饮用血吸虫疫水 (国家审定人口只有16.55万人) , 约占农村人口的一半。截至2006年底, 阳新县已确定的血吸虫病人有18836人, 晚血病人有661人。三是污染水源分布广。
(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农村饮水安全人数安全普及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不安全率
(单位:万人)
2.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投入及管理情况
⑴资金投入情况。2005年以前, 黄石市实施的是农村饮水解困项目。2001—2004年, 在各级各部门大力配合和努力下, 全市共投入资金3620.7万元, 解决了12.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2005年, 黄石市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市城区目前尚未启动安全饮水项目。在资金筹集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人均390元的标准补助, 以中央、省投入为主、市、县适当配套、受益农户自筹相结合。2005—2006年, 黄石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共投入资金5844万元, 其中中央、省专项资金2279.21万元, 市、县配套资金1524.79万元, 受益农户自筹2040万元。
表3黄石市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投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万人)
⑵资金管理情况。在资金的拨付程序上, 黄石市明确规定对中央、省及地方配套农村饮水安全的资金严格实行财政统一管理, 财政、水利部门共同拨付。中央、省和市转移支付资金到位后, 市级财政、水利部门结合各区工作进度、预算安排到位情况和资金管理情况确定分配系数, 根据公平、透明、公正的原则制定资金分配方案, 并报市政府审批后及时拨付到各区财政部门, 区财政部门、水利部门按各地工程进展情况和验收结果划拨到各项目点。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和地方配套资金直接划拨到各县 (市) 财政部门, 再由各县 (市) 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各地工程进展情况及验收结果划拨到各项目点。确保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挪用和拖延支付 (见图1) 。
在资金管理上, 黄石市财政部门制订了《黄石市农村饮水资金管理办法》, 各级财政部门均设立了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专户, 将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和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纳入专户管理, 严格按照工程进度以国库集中收付直接支付到使用单位, 验收后一次付清, 市、县 (市) 对资金一律不得提取管理费, 确保了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在资金监督上, 建立了财政、水利、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齐抓共管、多方监督的新机制。财政、水利部门加强了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日常性检查, 定期不定期对本级、各县 (市) 区、乡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每年会同纪检监察部门, 对各县 (市) 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财政部门还利用日常报表做好报表审查, 通过报表监督各级农村饮水安全资金预算到位、资金拨付和工作进度情况。审计部门将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使用情况列入重点审计事项之一。此外, 纪检监察部门通过举报投诉制度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监督检查。
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为了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尤其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及其使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反馈, 从而找出实际效果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差距, 更好地为财政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在对黄石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本着科学、客观、完整、有效的原则, 尝试建立了一套农村饮水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共分为基本指标、项目实施效果、项目经济效益和专家评价指标四个部分。
1. 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侧重从项目投资到位率和配套资金到位率来进行考核。
2. 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效果分工程量完成率、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数完成率、群众满意率三方面进行考核。
⑶群众满意率 (问卷调查)
①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水质量的满意程度;
②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水供应量的满意程度;
③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水费负担的情况的满意程度;
④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安全用水持续性的满意程度。
3. 项目经济效益 (按年计算)
项目经济效益主要是从增加收入和节约开支两方面进行考核, 包括节省劳动力经济价值、减少医疗费支出的价值量、增加庭院经济的价值量、年新增经济效益、年费用总额和经济效益费用率等六项考核指标。
⑴节省劳动力经济价值=饮水总户数×每年节省劳动日×每个劳动日工资
⑵减少医疗费支出的价值量=饮水总人数×疾病覆盖率×人均年减少医药费
⑶增加庭院经济的价值量=饮水总人数× (人均庭院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5%)
⑷年新增经济效益=节省劳动力经济价值+减少医疗费支出的价值量+增加庭院经济的价值量
⑸年费用总额=年折旧额+年工程运行维修费
4. 评议指标 (专家评议)
评议指标主要由专家组进行专业评议打分, 包括项目管理水平、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远期经济影响和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四项指标 (各项指标标准分值见表4) 。
三、黄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方面:国家投入不足, 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
⑴国家投入不足。一是总体投入不足。据初步调查, 黄石市现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10.47万人, 而中央、省核定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72.37万人, 仅占农村饮水实际不安全人口的65.51%, 这意味着全市仍有38.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状况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二是国家补助标准过低。阳新县是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血吸虫疫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 根据鄂发改农经[2007]179号《通知》精神, 中央、省级补助资金本应套用西部县 (市) 人均297元标准, 但我市目前仍是按人均国家投资175.50元 (45%) 、省级补助的标准64.35元 (55%×30%=16.5%) 的标准执行, 离西部县 (市) 标准人均差57元。近两年, 黄石市共投入资金3809万元, 解决了10.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但因农村饮水不安全所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国家资金投入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治理工作的需要。
⑵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每推行一项饮水安全工程所需的资金差额只能靠群众自筹。从调查情况看, 近年来, 各县 (市) 都按相关政策规定安排了农村饮水安全补助资金, 但由于财力紧张, 配套资金总体到位情况不太理想。县 (市) 往往是采取保重点项目的办法, 对个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点予以投入, 大部分项目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或没有足额到位。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往往容易加重受益农民负担。此外, 从农村饮水安全转移支付资金到位情况看, 近几年来, 50%以上的转移支付资金都在10月以后才拨付到位, 个别年份甚至在12月底才到位, 对地方按进度安排项目资金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⑶受资金限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农村供水厂的规模一直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规模大小可以决定供水厂是否能良性运行。由于黄石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广、居住比较分散, 工程供水规模相对较小, 再加上投资不足等原因, 使得工程规模标准低。据测算, 单个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以1万人为宜, 以0.7万人为最低限度临界点, 低于这个临界点的则经济效益低, 投资回报率也低。从调研情况看, 黄石市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规模都低于这个标准, 5000人以下的供水工程居多, 基本上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资金的有限也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尤其是群众自筹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各户水管进户等费用的需要, 导致进户管道工程质量粗糙, 常常出现水管破裂现象, 维修成本倍增。
2. 资金、项目管理方面:自筹资金管理随意, 项目管理责、权、利不清晰, 收益管理有待作进一步明确
⑴农户自筹资金管理存在随意性。群众集资款由村委会或组委会统一管理, 未统一纳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专户, 资金使用不够透明、公开, 存在随意性, 很难保证这部分资金不被挤占、挪用。
⑵项目资金管理存在责、权、利不明晰现象。在农水资金管理上, 存在部门分割的现象。水利部门负责农水工程计划的编制和工程的实施、监督, 但不直接参与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投资项目的审批和资金的划拨, 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部门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缺乏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我市大多数工程建成后,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很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主要表现在:①工程产权界定不清。对于工程建成后的产权归属, 工程管护责任主体缺位, 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 工程长期效益得不到保障;②部分供水工程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业务素质较低, 不能适应日常的管理维护要求;③目前农村水价实行政府定位制, 制定水价时面临两难局面。水价标准低了, 收取的水费不足, 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保障;水价标准定高了, 农民会大幅减少用水量, 水费同样征收不足, 工程运行仍没有保障。
⑷饮水安全工程收益管理权限及方式有待明确。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投入建起后的水厂等项目, 在以后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收益, 该资金性质是视为国有资产收益还是企业利润, 所有权及管理权到底是由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或是委托水利等部门管理, 亟待研究解决。
3. 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水源保护意识, 水污染逐步加重
当前, 水体污染是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农村饮水安全治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 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多, 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国家少量的水污染防治费用都大量投入到大江大河的治理中去了, 缺乏对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宣传, 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污染已到了无法饮用的程度, 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具体表现有:乱砍滥伐, 植被破坏严重, 清洁水源逐年减少;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直接造成水体的大面积污染;在取水方面, 由于农户缺乏水源保护的意识和措施, 家禽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导致水源污染, 这种状况在分散式浅层地下水用水类型中尤为明显。
四、黄石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若干建议
1. 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 以社会资金为补充, 健全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来源体系
⑴加大国家和省投入力度。应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国家和省级财政保障的范围, 逐年减少市、县的配套资金额度, 减轻受惠农民的负担。针对黄石市农村饮水安全的严峻形势, 尤其是针对阳新县饮水安全工作所具有的西部特征, 中央和省在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和安排上应给予适当倾斜和照顾。
⑵足额安排和拨付配套资金。各县 (市) 区财政部门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足额将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并积极筹措和组织资金, 确保配套资金及时按进度拨付到位。
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应探索利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投资参股、保费补贴、融资担保等方式,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三农”领域, 投入到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上来。在坚持财政资金引导的基础上, 应制定土地、水电路、税费、融资信贷等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力量,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多元化投入体系, 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投入不足的问题。
2. 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 确
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⑴加强群众自筹资金管理, 将资金纳入财政专户。可以尝试比照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模式, 将资金纳入到当地财政“农村饮水专项资金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并将此类资金纳入到县 (市) 审计监督范围, 避免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透明、公开。
⑵整合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监管力量, 加强监管检查力量。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要求, 构建农村饮水安全资金全程监管动态体系。各级人大要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资金预算安排情况的监督, 重点监督资金安排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 并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必要时, 要组织人员进行视察和调研, 评估农村饮水安全资金安排和使用效果。财政部门要通过决算监督下级财政部门应配套农村饮水安全资金拨付到位情况, 并以此作为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因素之一。审计部门要将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使用情况纳为重点审计内容, 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规范使用, 要及时将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网络和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新闻媒体要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资金项目执行情况, 包括项目进展情况、资金到位情况、群众满意情况及时跟踪报道, 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督促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及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⑶建立问责制, 严格追究违纪违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资金违规使用情况查处力度。对挤占、挪用农村饮水安全资金或人为违反规划设计造成的资金浪费流失现象, 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3. 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⑴明晰产权, 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 工程的管理应当由产权人进行管理。其中, 单户饮水工程, 其产权一律归农户所有, 以充分调动受益农户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工程产权属于受益农户集体的, 可探索成立用水户协会的方式进行管理;工程产权属于农户集体与地方政府共同所有的, 由用水户协会和地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可由水利部门作为代表) 成立管理委员会, 负责工程管理。
⑵确立经营模式, 明确工程的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 积极推广目标管理责任制, 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可根据工程规模大小, 尝试多种形式, 除大型供水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外, 小型供水厂积极推行“拍卖”经营权、租赁承包、股份经营。新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除国家补助资金外, 所需资金由经营者筹集, 建成后由经营者自主经营。具体来说:一是拍卖经营权。通过公正、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卖给个人经营管理。拍卖所得资金专户储存, 专项资金用于拍卖期满后工程的维修和设备的更新, 由县 (市) 水利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委员会和用水合作组织监督使用。二是租赁承包。以资产评估为基础, 充分考虑工程的运行现状、前期投入及综合效益等因素, 合理确定租赁承包底价, 公开竞标承包。中标者缴纳抵押金并与工程所有者签订合同, 按期交纳租金, 存入工程折旧与大修专户, 保证合同期满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产增值, 否则由经营者给予补偿。三是股份制经营。对资产价值大、具有良好赢利能力的供水工程, 通过向社会发股, 由股东按股份制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四是集体管理。由用水合作组织或受益户推选专门管理人员, 负责工程管理和征收水费, 并按国家规定提取折旧和大修等费用。
4. 加强对农村安全饮水源头治理和保护工作, 促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
首先, 应加大农村水源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力度, 提高农民卫生健康意识。如水窖或手压水井, 要注意选址, 不要建在养殖场或污染水体附近;小型地表水源, 应注意地表植被保护, 充分利用自然植被的净化作用。其次, 应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对已经造成的工业水体污染的地区, 应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 督促和监督污染企业加大治理投入力度, 加快整改步伐。对正在造成水源工业污染的项目, 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 实施强制关停或强制治理, 要严禁产生新的污染源。应加快制定水源保护方案, 划定保护范围, 落实保护责任。尤其是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地的水源保护工作, 要坚决杜绝一边治理一边出现污染现象的发生。另外, 由国家投入为主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 除私人收益部分外, 国家收益部分也可以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水源治理工作中,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5. 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绩效评价体系
5.加强监督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安全 篇五
农业机械化是农机产品和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对农业机械进行质量监督管理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是保证农机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基础。
目前, 广东省《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的实施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使广东省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一时期, 要更加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 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的监管, 使农业机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协调[1]。
近些年来, 广东省通过开展农机产品的质量跟踪调查、监督打假检验等工作, 使农机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整机的合格率约9 0%以上, 但零配件的合格率不超过5 0%, 因此, 农机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农机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性、适应性、先进性、可靠性仍有待提高。而且个别地区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充斥市场, 影响了正常农业生产, 给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要加强质量监督, 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规范农机市场,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促进农机产品质量提高。
1 加强质量跟踪调查
农业机械是特殊的、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其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凭直观就能评判的, 关键在于其实际工作性能、适应性、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如果没有专业的农机技术人才、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和专用的检验设备, 不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耗时费力的实地检测, 就不可能获取有价值的质量数据, 也就不可能分析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 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质量跟踪调查是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的一种创新, 是质量监管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与其他质量监督的形式不同, 是检查农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质量的真实表现, 是一种机制、新举措, 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使农机产品更加符合农艺要求。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反映农机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产品质量现状, 督促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业机械, 并通过改进, 提高产品质量, 占领国内市场,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开拓国外市场。
从广东省农业机械鉴定站近几年进行的水稻联合收割机质量跟踪调查统计结果看, 带有共性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配套动力方面。故障主要表现为燃油滤芯易堵塞, 起动马达易烧, 燃油油管漏油、堵塞, 水箱“开锅”。分析原因, 一是收获作业中灰尘大, 除尘装置效果不理想, 导致油路堵塞;二是配套动力储备不足, 发动机负荷大, 导致配件损坏、水箱“开锅”。
2) 行走机构方面。故障主要表现为履带开裂、脱轨, 离合器分离不清、轴承易坏, 变速箱体损坏, 导向轮、支重轮易磨损, 转向齿轮、铜套易磨损、转向失灵。
3) 液压系统方面。故障主要表现为油缸油封漏油, 液压油管渗漏、断裂, 油封易损坏、漏油, 以致造成割台升降困难和转向失灵。主要原因是液压系统清洁度低、密封件质量差以及用户不按规定使用液压油。
4) 割台与脱粒清选部分。割台部分主要故障表现是:刀片易变形损坏、刀杆变形或断裂, 割台开焊、堵塞, 拔禾横轴折断、星轮磨损;脱粒机体主要故障是脱粒滚筒堵塞, 链条断裂, 脱不净损失、破碎率大。清选部分主要故障是筛箱开焊, 搅龙磨损、堵塞, 风扇叶片变形, 清选损失大、含杂率高。
5) 易损件方面。皮带、轴承的断裂、磨损依然是联合收割机多发故障。
6) 其他方面。主要表现为电路接触不良、电器部件易坏, 机架、机体开焊、断裂、水温报警器、油压表失效。
通过质量跟踪调查, 发挥质量监管的作用, 强化质量监督。在国家和地方实施农机具的购置补贴政策后, 通过不断加强质量跟踪调查的力度, 对发现的质量问题, 要求企业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对于出现问题多且达不到改进要求的, 撤销其补贴资格, 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包”服务质量, 从而对补贴机具形成一种动态监督管理机制, 即补贴前的鉴定检验和补贴后的质量跟踪监督, 从而保证补贴机具的质量, 督促企业落实好补贴机具的质量承诺。同时可以精选出一批质量可靠、农民信得过的优质农机, 使伪劣农机无人问津, 净化了农业机械市场。
质量跟踪调查要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取得最科学、最可靠的数据, 把所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不断地完善、提高这一新的质量监督方法, 保持其科学发展, 与时俱进。
2 规范投诉技术程序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2 0 1 0) 中的主要发展措施要求强化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加强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 健全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监督机制, 加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活动, 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东省实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办法》、《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 应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农机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投诉问题, 切实保护广大农机产品用户的合法权益, 并协助工商和质量监督部门打假治劣, 宣传名优, 更好地促进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所以, 建议规范投诉技术程序:
1) 受理广东省农机产品用户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投诉, 对投诉的事项进行登记查实, 做到件件有回音, 事事有着落。
2) 对投诉者投诉的事项进行调查和调节, 及时处理解决。对涉及产品的质量问题需通过检验判定的, 应委托省农机产品法定质检部门进行检验和质量鉴定。
3) 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 对严重损害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的案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
4) 热心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提供农机产品质量信息和咨询服务, 推荐先进、适用的名优农机产品。经常征求和收集农机产品用户的意见, 及时向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反馈产品质量信息和服务信息。
3 完善农机质量投诉体系
建立市、县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目前在广东省, 大部分县以上单位有人负责处理质量投诉工作, 但多数机构不健全, 没有落实到人。所以建议各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应履行职责, 加快工作展开, 认真受理农民对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法规, 设立各级农机质量举报投诉电话, 设立专人值班受理投诉, 投诉电话向全社会公布, 方便用户投诉, 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方化水平不高, 害怕繁锁的投诉程序, 因此要建立起一套更直接和简单的投诉程序;改进服务态度, 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受理投诉后, 要按规定时间和要求, 给投诉人一个明确的答复, 对直接投诉者要做到热情接待。
近年来, 随着《议案》的实施开展, 广东省各地相继建立了市、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员网, 现在普及面还要进一步扩大, 尽可能方便农民投诉, 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农机质量投诉和纠纷, 动态地管理农机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负责机构、人员和办公场所还不够健全, 市、县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组织的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难以保证, 大部分处于兼职的状态, 难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 加强质量监督信息员的培训
人员的培训, 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方法。目前, 广东省在全省各市、县聘任了5 5名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 负责各市、县的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为提高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总结交流质量监督工作经验, 加强国家和省财政补贴购买的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进一步推进《议案》的实施工作, 应不定期地举办全省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培训, 针对如何处理投诉, 如何鉴别伪劣农机产品及有关的农机知识, 农机标准化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进行培训。几年来举办的3期质量监督信息员培训班, 使市、县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5 加强宣传强化质量意识
在农机产品投诉中, 即使解决了问题, 为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 但可能已贻误了农时, 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农民对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投诉意识的认识, 改变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 而对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投诉意识的模糊。为提高农民科学识别能力, 让农民买到放心农机具, 严禁“假、冒、伪、劣”的产品流入市场, 保证广东省农业机械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护广大农民利益, 近些年来, 每年“3.1 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 我站都会在全省不同地方召开“广东省农机质量监督咨询科技下乡活动现场会”。现场会以宣传农机质量为主题, 向农民宣传如何鉴别假冒伪劣农机产品, 解答如何选购和使用农机产品, 当发农机质量问题时如何进行投诉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内容, 提高了农民的农机意识、安全意识和增强维权的法律观念。在现场会设立了专家组, 对农民进行现场咨询, 对农机质量知识、法律常识、购买农机的宣传知识等进行了解答, 并向农民派发《农机知识问答1 0 0题》和《农机用户指南》 (我站自编) 。农机生产经销企业也现场到现场进行产品使用与维护的知识咨询, 使农民对农机质量、安全和农机科学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引导了农民购买有推广许可证、认证标志和检验标志农机产品, 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
6 监督打假加强零配件市场的监管
零配件的质量问题已存在多年, 主要反映在轴承、皮带、密封件等, 这些零配件虽然价值不高, 但损坏后更换需较长时间, 对于季节性强的农机影响较大。而零配件市场存在许多质劣价低的零配件。因此,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零配件检测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手段建立农机零部件标准网络, 及时向企业提供最新颁布的相关企业标准, 宣传贯彻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 同时加强对主机厂的质量监督及检查力度, 对用不合格的零部件装配主机的厂家也要进行处罚。另一方面与各级工商部门合作, 共同开展农机市场质量检查工作, 利用质量鉴定和监督管理体系的检测仪器设备、技术和人员共同监督零配件市场, 净化零配件市场, 打击假冒伪劣, 扶优限劣, 同时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 向农民推荐好的零配件。政府及有关监督部门建立扶持机制, 让相关生产企业自觉提高零配件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重点抽查农民反应强烈的农机产品及零配件, 重点是查处假冒伪劣产品, 要进行抓源头、揭窝点,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切实起到保护农民利益, 扶优治劣护农保增收的作用。
7 结论
通过质量质量监督, 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农机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的投诉问题, 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了有效的打击;通过人员培训机制的建立, 及时掌握各地补贴农机的质量;通过质量宣传, 改变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 而对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投诉意识的模糊, 提高了农民的科学识别能力, 安全意识和维权的法律观念;通过监督打假, 净化市场,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遏制了假冒伪劣农机产品;通过质量监督, 有效地确保了国家和省补贴农机具的产品质量;通过动态的监督管理, 保证了向农民推荐先进适用机型的落实实施, 最终使农机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的实施方法.2003.
6.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浅析 篇六
1 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问题的产生
1.1 计算机系统的不稳定性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换代频繁, 隔代兼容的问题尚待解决, 因而数据运算及档案保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只要发生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经常会遇到:①用运载会计软件的计算机上网查阅信息下载资料, 或使用携有病毒的光盘、磁盘, 有机会染上计算机病毒, 致使会计系统瘫痪, 会计数据丢失。②会计人员误操作致使会计系统受到破坏。③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 断电、老化致使会计系统受到破坏。
1.2 软件的缺陷
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的程度上, 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存在着影响会计系统安全的隐患。安全功能与保密功能得不到保障, 比如大多数财务软件都没有对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严格的限制与区别, 每一个操作人员都可以设置所有的权限功能。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系统还允许系统管理员查询操作员的密码和操作员号, 还给系统管理员定义了很高的操作权限, 能够办理销账冲账等业务。致使管理员可以绕开会计主管的监督进行操作, 从而削弱了会计制度和会计主管人员的监督约束作用。还有软件开发人员, 对会计制度, 财务流程及容易发生弊端的环节不了解或没有深入研究, 或者出于一种纯商用目的, 根本没有考虑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没有考虑对使用软件系统的有关人员如何进行防范, 造成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保管等方面的风险, 导致应用软件控制和管理功能不完善, 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1.3 制度不完善
当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执行不严格, 各项管理规章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导致一些人有机可乘。利用安全内控制制度的一些漏洞, 对会计软件、数据等进行非法篡改、删除、破坏, 以达到窃取秘密, 非法转移资金, 掩盖各种舞弊行为等非法目的, 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事中事后监督不力。目前会计电算化现有的稽核和监督工作大多是在会计记帐完成后进行的。还未有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步运行的稽核监督软件面世。这使得会计业务的事中控制环节十分薄弱。
1.4 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操作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了解, 责任心不强,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经常因为数据录入错误, 操作步骤失误, 帐务备份不及时, 监控力度不够等因素, 使会计数据录入或处理出现错误,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和有意破坏, 造成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1.5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以及远程网络传播构成极大的威胁。首先是企业资金结算的安全问题。企业在网上的财务活动日益增多, 如:网上订购、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理财、网上证券投资及外汇买卖等等。买卖双方均是不谋面的信息交流完全凭借双方信誉进行交易活动。这样企业就面临着财务结算的安全问题。一些非法用户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 通过网络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及窃取密码盗窃银行存款, 致使企业资金面临安全风险。其次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非法窃取企业机密。特别是网络黑客非法侵入网络用户程序, 捕获信息, 或者通过窃取系统合法用户口令、密码, 以此合法登陆, 实现其非法目的, 将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 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应对措施
2.1 把会计电算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原有法规基础上, 进一步立法。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法律体系, 使电算化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规范通用财务软件的标准, 有效打击网络犯罪。
2.2 采取积极措施, 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硬件设备的管理, 强化科技投入, 及时维护和更新设备。以减少硬件故障。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 不使用盗版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定期备份数据和文件, 不打开和总装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2.3 会计软件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财会制度及规范进行, 确保会计处理流程符合国家行业软件的有关规范。
加强软件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与专业人员沟通, 了解会计业务流程及容易发生舞弊的环节, 要深入了解和研究, 防止软件设计出现漏洞。
3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3.1 会计软件操作应该坚持凭证制度和复核, 实行双人操作, 并采用多级密码控制和多级数据库存储。
3.2 严格密码与作业授权制, 防范操作风险。密码应该定期更换。操作员的作业内容必须授权, 并相互形成制约, 严禁越权操作。
3.3 坚持系统管理员, 软件人员和操作员三分离。
3.4 加强应用程序管理, 严格应用程序的维护与验收制度。
3.5 明确职责, 做好上机操作记录, 会计资料及时备份。
3.6 健全事后监督机制。开发独立的稽核软件, 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行定期稽核。稽核软件对帐务数据只能读不能写。
3.7 提高会计电算化使用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安全意识, 防范意识。并具备管理系统, 处理故障, 防范与化解风险的能力。
以上是作者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应对措施的一点浅见。如果我们及时解决这些安全问题, 必然会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最大程度的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电算化工作指南
[2]付丽华.中国会计电算化
[3]北大法律信息网.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财政部1994.07.01
【安全教育日活动计划2013-2-2】推荐阅读:
安全教育日活动教案11-01
安全教育周教育日计划08-20
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总结06-21
“教育局安全计划”教育工作计划08-30
年度安全教育计划09-25
关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09-01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09-08
“珍惜生命,重视安全”安全教育活动总结06-19
水上安全教育活动小结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