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信息包括

2024-10-06

上报信息包括(精选2篇)

1.上报信息包括 篇一

国家电网95598电力客服中心通过电话、网站等多种渠道受理客户诉求业务, 明确接收配网故障报修业务工单后3分钟内完成工单的派发或回退, 但故障报修工单超时现象时有发生。

为有效的解决故障报修工单超时问题, 需要对故障报修工单超时的根源进行深入探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 党传坤、赵旭、窦立栋等人对济南地区直供区中出现的超时故障工单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林碧英、闫枫对故障工单申报流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证。上述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原因, 对解决方案的研究仍然较少。

本文依据配网自动化理论, 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 经实践检验, 明显的减少了故障报修类工单超时的数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故障报修类工单超时根源分析

95598故障报修类工单流转流程如图1所示。

主要影响因素有故障报修类工单接派数量、配网抢修指挥班及配网抢修班业务水平、信息流转等。

2.1故障报修类工单接派数量

通过计算2014年1-12月份故障报修类工单接派数量与超时工单占比的相关系数可以得出:每月超时工单占比与接派工单总量的相关系数|γ|=0.92>0.8, 配网故障数量可对超时工单数量造成显著影响。

2.2配网抢修指挥班及配网抢修班业务水平

公司定期组织对配网抢修指挥班及配网抢修班进行业务水平考核, 考核成绩均能满足公司标准, 故工单超时与配网抢修指挥班及配网抢修班业务水平无明显关系。

2.3信息流转

2014年总计发生的故障报修类工单超时工单总数量为51, 而信息流转环节中发生的故障报修类超时工单总数量为47, 此环节对故障报修类工单超时的影响显著性较高。

综上可知, 在故障工单总数量增多的情况下, 故障报修类工单超时情况也随之增多, 信息流转环节对故障报修类工单超时的影响较大。由于故障工单总数量受天气、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不易从源头控制, 因此信息流转环节不畅是导致工单超时的关键原因。

3对策——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

“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充分融合配网抢修和配网调度业务, 从多个源头采集故障信息, 通过供电路径分析、故障集归并等手段, 快速定位故障点, 自动分析故障原因, 并自动发送至停电区域客户。

3.1硬件设计

3.1.1 95598远程工作站

95598远程工作站24小时查询并接收故障工单, 判定配网故障事件, 并及时上报。

3.1.2 DM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配电自动化系统

DMS配电自动化系统接收DMS主站发送的开关变位信息、保护动作信息和遥测数据的变化, 判定停电事件的发生和结束。通过选择开关进行下游设备拓扑, 判断停电用户所在位置。

3.1.3 OMS (Organizing Management System) 调度运行系统

OMS调度运行系统承载各级调度机构生产运行、技术管理、安全监督和综合事务管理等重要业务, 是调度生产业务支撑平台、调度中心的专业管理平台及办公平台。

3.1.4数据支撑平台

数据支撑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存储设备、负载均衡器、交换机及防火墙, 数据支撑平台经过防火墙和信息交互总线与OMS调度运行系统、DMS配电自动化系统、95598远程工作站进行信息交互。

3.2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包括基础层、支撑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 基础层采集DMS配电自动化系统、OMS系统、95598系统停电信息, 然后通过信息交互总线传送到支撑层;支撑层包括数据存储、供电路径分析、配网故障集归并、定位停电台区和停电信息生成、关联和终结;应用层通过调用支撑层提供的服务, 实现配网故障抢修停电信息上报系统的停电事件日志、停电信息生成, 向客户发送停电信息等功能, 如图2。

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根据统一的接口规范, 从95598远程工作站、DMS配电自动化系统、OMS调度运行系统多个源头采集停电事件, 对接收的停电事件进行供电路径分析、停电区域解析、故障集归并和停电信息关联, 依据DMS配电自动化拓扑分析停电台区信息, 生成停电事件日志和停电信息报表, 对无停电信息关联的单户故障报修实时报警, 防止漏单

4效果检验

2015年5-7月山东省东营供电公司共接派4210条故障报修类工单, 超时工单2条, 超时工单占比为0.05%, 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 信息流转环节中发生的故障工单超时现象明显减少, 配网故障抢修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5结论

(1) 通过分析故障工单流转环节中各要素, 得出造成工单超时的主要原因配网故障数量增多以及信息流转不畅, 其中信息流转不畅是关键原因。

(2) 设计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 解决了流转环节中信息不畅等问题, 经实践检验, 超时工单数量大大降低。

摘要:国家电网95598客服中心接收故障报修工单, 但超时问题严重。本文从故障报修工单流转的流程出发, 分析影响性最为显著的流转要素, 探究导致工单超时的根源, 并针对根源创新性的开发出停电信息自动上报系统, 将配网抢修与配网调度业务融合, 经实际验证, 可有效减少工单超时问题。

关键词:报修工单,超时,根源,停电信息,自动上报

参考文献

[1]翟长国, 黄小鉥, 叶剑斌等.农村电网营销配电调度管理模式优化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03) :101-105.

[2]林碧英, 闫枫.电子工单系统中故障工单申报流程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J].2008年研究综述与技术论坛专刊:371-373.

[3]党传坤, 赵旭, 窦立栋.济南地区直供区故障报修统计与分析[J].山东电力技术, 2015.10, 214 (42) :44-47.

[4]张俊芳, 吴伊昂, 贺济峰, 吴军基.电力故障报修管理系统应用研究[J].继电器, 2004.8, 32 (15) :26-38.

2.上报信息包括 篇二

关键词:扩展认知假说,理论依据,批判性考察

最近30年来认知科学发展迅速, 新论迭出。传统研究范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生机勃勃的具身认知假说 (hypothesis of embodied cognition) 和嵌入认知假说 (hypothesis of embedded cognition) 正展示着其作为新范式的广阔前景。而就在以具身假说和嵌入假说为核心的研究范式方兴未艾之际, 一些认知科学家又提出了延括认知假说 (hypothesis of extended cognition) , 并竭力倡导以这一假说作为认知科学新的研究纲领。那么, 延括认知假说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其基本理论观点又是什么?它是否能够成为认知科学新的研究范式?

一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认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认知革命”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是对心智和智能的跨学科研究, 涉及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一般认为, 认知科学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被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两个研究阶段分别奉行不同的研究范式。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建基于智能活动的表征-计算假说, 其核心理论观点是: (1) 认知是个体的, 智能活动的实质场所是独立的人类个体; (2) 认知是合理性的, 严谨的概念性思维是认知的主要范型; (3) 认知是抽象的, 具体的物理环境中的存在及其属性即使与认知有关也是微不足道的; (4) 认知是分离的, 要把思维和知觉与行为分离开来进行处理; (5) 认知原理是普遍的, 认知科学所探索的认知理论、方法、形式等具有普遍性意义, 对于所有个体都是真的, 而且可应用于一切认知环境。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理论范式在认知科学的确立和发展中、在人们科学地理解和研究认知和智能本质特征等方面均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种研究范式的缺陷和偏颇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如人类实际认知过程的不可计算性、大量存在的非表征-计算性智能反例, 等等。这样, 到80年代后期, 认知科学中便逐渐形成了反对传统研究范式的情境化运动 (the situated movement) , 并逐步建立了新范式的认知科学。其核心是:把智能性人类行为看作是植根于社会性和物质性的活动, 看作是在外在环境特定所与的具体细节中发生的, 而不是看作抽象的、分离的、具有一般目的的、逻辑上或形式上合理性的过程。这种以认知的情境性 (sit-uatedness) 或嵌入性 (embeddedness) 为立足点的新研究范式, 突出强调如下六点在人类认知中根本性地位: (1) 认知是社会性的, 认知被定位于人类所建构的设置 (settings) 中, 这些设置则包括在各类人类共同体之内; (2) 认知是具身的, 认知者身体的物质方面在认知中既是实际上重要的也是理论上重要的; (3) 认知是具体的 (concrete) , 认知得以在其中实现的那些物理约束和环境具有最高的重要性; (4) 认知是局域性的 (located) , 语境依赖是所有人类事物 (endeavor) 的一个核心特征, 也是所有人类事务得以可能的前提, 因而认知是语境依赖的、是局域性的; (5) 认知是接合性的 (engaged) , 与周围环境因素的进行性相互作用在认知中是第一位的; (6) 认知是特殊的 (specific) , 人们认知什么、怎样认知被看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是严重依赖于其特定环境的偶然事实的。[1]769

扬弃认知科学的经典研究纲领, 引入认知的社会维度、环境维度, 突出认知的社会性、语境性、具体性, 强调这些“外部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是完全正确的。的确, 认知和智能的许多根本性特征必须基于这一层面进行研究和揭示。然而, 最近10年来, 一些认知科学家又在情境化运动和嵌入性研究范式的鼓舞下, 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颇为奇特的、被称为延括认知假说 (hypothesis of extended cognition) 的认知观点: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人类认知, 除非我们考虑它植根其中的那个语境, 因而人类认知植根其中的那个语境必定是认知本身的组成部分, 认知主体并不是单纯的人类有机体, 而是人类有机体与其认知语境共同构成的那个统一体。其倡导者还试图把它确立为取代情境化研究范式的新一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 甚而提出要基于延括认知假说对智能概念进行再定义, 以彻底改变认知科学的研究纲领。[2]34-36那么, 这种认知观点的根据是什么?它与情境化研究范式有什么本质不同?它能够成为认知科学新的研究范式吗?

二延括认知假说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正如情境化认知假说一样, 延括认知假说也没有严整统一的理论系统, 而是一些具有共同研究志趣的认知科学家对认知和智能问题提出的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理论观点。从不同层面、不同论题主张和论述这种观点的认知科学家包括克拉克 (Andy Clark) 、查尔默斯 (David Chalmers) 、哈钦斯 (Edwin Hutchins) 、若兰茨 (Mark Rowlands) 、高德尔 (Tim van Gelder) 等。据笔者所见文献, 克拉克和查尔默斯在1998年发表的题为“延伸的心” (The Extended Mind) 的论文, 是最早明确提出并初步论证这一观点的文献。他们在该文中明确提出:“我们尤其将论证:当某些环境特征起着驱动认知过程的作用时, 信念能够部分地被环境的这些特征所建立。如果是这样, 心就不仅仅处于身体之中而是扩展到了世界之中。”[3]12若兰茨在其1999年出版的《身体在心中:理解认知过程》 (The Body in Mind: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Processes) 一书中, 也提出并更为系统地论述了这种观点。按照他的说法, 该书所要确立的两个核心论题之一就是:“认知过程并不是单一地处于认知有机体的皮肤之内。”[4]22进而, 如果我们承认认知的嵌入性和涉身性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承认一个认知有机体 (比如一个人) 的心至少部分由认知过程所构成, 那么本书的核心形而上学主张就是:心并不是单纯地处在头 (head) 的内部。”[4]29若兰茨还从记忆在认知中的作用来论证认知的扩展性, 认为认知的嵌入性已经使外部记忆和内部记忆成为一体:“至少对于现代人类所拥有的记忆系统而言, 没有健全的理论理由在内部记忆过程和对这些过程的外部协助之间进行二分。”[4]121上述的其他一些认知科学家也都在不同语境、不同论题上提出和论述了这种观点。

要言之, 按照这种延括认知假说的观点:人类认知过程是在严格意义上 (而不是隐喻意义上) 扩展进有机体周围的环境, 人类认知状态就像整体包含其部分那样在字面意义上包含环境中的因素;因此, 虽然皮肤界定了一个人的机体的边界, 但它却并不是那个认知主体的边界;认知主体是由某个人类有机体与其认知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共同构成的, 也就是说, 个体人类机体与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主体。[5]389-390

显然, 延括认知假说是与人们的许多常识性理解严重抵牾的。如果接受这一认知假说, 不仅探索人类认知的路线、认知科学的研究纲领将根本改变, 而且我们长期形成的关于主体的概念、甚至关于人的概念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 这一认知假说得以成立的根据是什么?主张这一假说的认知科学家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他们的观点。

1.以嵌入性认知假说论证延括认知假说。

按照嵌入性认知假说, 认知过程 (以至今仍不了解的方式) 严重地依赖于生物体的外部所与和构造, 以及认知在其中发生的外部环境的结构。提出延括认知假说的认知科学家认为:既然认知严重依赖于生物体外部的环境所与, 那么, 把这些外部道具看作为主体的认知状态的构成部分或认知过程的组成部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既然外部因素隐秘地 (intimately) 加入了认知过程, 那么, 为什么不认为它们的状态的那些变化构成了那个过程的一部分呢?[6]105因此, 人们可以得出结论, 思维有机体与其环境中那些因素的认知性联合活动创造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而且这个系统在效果上要被看作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统一的认知系统。正如哈钦斯所指出的:“当我们转向协调性事件 (coordination events) 并领会同时处于协调中的所有媒介 (有的在行动者的内部, 有的在行动者外部) 时, 我们就获得了处于这个系统中的那些单元的一种不同的意义。”[7]158“因此, 通常所假定的认知个体的边界并不是通过描述[表征性]媒体之间密切相互作用而得到的那个统一体的边界。”[7]157换言之, 这些单元协调构成的那个系统的边界, 才应该是认知个体的边界。

2.从功能主义视角论证延括认知假说。

为了论证延括认知假说的正确性, 克拉克和查尔默斯构想了如下这个思想实验。设想奥托是居住在纽约的一个遗忘症患者, 为了应付生活, 他以正常人使用内部记忆的方式使用笔记本进行记忆。例如, 假若有一天他想要去现代艺术展览馆, 他就会浏览他的笔记本:寻找展览馆的位置和到达路线。克拉克和查尔默斯认为, 给定笔记本中信息在奥托的认知体系中所起的功能作用, 他对记录在其笔记本上的那段信息的处理, 与一般纽约人对其非在场 (即不在当前意识中) 但却被明确编码的关于展览馆位置之信念的处理, 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不同。克拉克和查尔默斯断言:在这两种情况中, 那个信念都不是直接在头脑中的, 奥托在外部存储的“信念”在他的认知系统中发挥着一个正常人内部储存但却不在现场的那些信念同样的功能。换言之, 信息的外部编码能够起到与内部编码同样的功能作用;前者至少可以部分地实现一种精神状态, 而且其采取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认为的信息的内部编码所进行的那种方式。所以, 在奥托这里认知显然是扩展到传统认知主体之外的。[3]14那么, 在传统认知主体之外的扩展性信念怎样才能归于奥托呢?克拉克和查尔默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首先, 这个笔记本在奥托的生活中是一个须臾不离的恒常的东西, 笔记本中的信息与他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是不查阅笔记本就不采取行动。其次, 笔记本中的信息可以毫不困难地直接得到。第三, 他自动地承认从笔记本重新得到的信息。第四, 笔记本中的信息在过去的某一点上已经被有意识地认可, 并且作为这种承认的结果是的确存在的。”[3]17只要满足这四点要求, 这个笔记本就与奥托本人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主体。

3.从记忆性认知过程论证延括性认知假说。

若兰茨还在《心中的身体》中通过分析记忆性认知过程来论证延括性认知假说。他指出:由于外部储存——例如由书写语言形成的知识库——已成为被现代人类广泛使用的东西, 所以现代人类的记忆战略已经发生改变:主体开始更加严重地依赖于外部储存。其结果就是, 外部存储状态在记忆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不可或缺的承载信息的角色;而且当这发生的时候, 就像现代人类在实际认知中所发生的情况, 外部存储的相应的状态就成为记忆的认知过程的适当的构成部分。若兰茨还指出, 位于头脑内部的内存储器 (working memory) ——我们的内部记忆资源在某一精神过程中的活动的或可进入的部分——具有明显的限制, 据米勒 (George Miller) 的研究, 人类在短时记忆中仅仅能够掌握少量项目——大约是7个, 所以, 人们只能使用它执行最简单的记忆任务。人类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执行复杂的、具有大量信息的认知任务, 乃是因为他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外部储存, 因此外部储存也就成为内部记忆的主要构成成分。按照若兰茨的看法, 把人类的内存储器描述为一种内部存储完全是执迷不悟, 内存储器实际上是“混合物” (hybrid) , 是内部存储和外部存储的一种集合体 (conglomeration) , 再加上对这些储存进行操作的过程。[4]145-146

三延括认知假说的批判性考察

由于延括认知假说与传统上关于认知、主体、心智的观点大相径庭, 如果接受这一假说, 不仅认知科学的研究纲领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甚至关于主体、心智和人的一般哲学概念也要重新界定。当然, 如果延括性认知假说的确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就应该修正传统哲学的相关概念。然而, 我们通过考察却发现这一认知假说的论证并不成立, 更不足以成为认知科学的新研究范式。

1.嵌入性认知理论支持延括认知假说吗?如前所述, 扩展性认知假说的倡导者试图以嵌入性认知理论来支持其观点。然而, 事实上, 嵌入性认知理论不仅不支持延括认知假说, 而且恰恰是它的竞争对手。其一, 一个被生物体边界个体化的认知主体, 其认知行为至少部分地在于认知者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这一点无可争议, 但是, 断定“认知植根于特定的环境、与环境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与断定“有机体环境中的某些要素是那个思维主体的认知状态或认知过程的构成部分”是根本不同的。嵌入性认知理论只是断定了前者, 而延括认知假说所断定的后者则要比前者激进得多, 它们所断定的根本就是不同的东西。其二, 按照嵌入性认知假说, 认知主体只是利用周围环境去贯彻他的认知任务, 所以, 仅仅通过说明认知者怎样利用周围环境去完成他的认知工作, 我们就能够恰当地理解传统主体的认知过程;而延括认知假说则认为, 在认知的理解和研究中应该取消对传统主体的聚焦:分析的单元应该是有机体和它那一起被处理的环境的某些方面, 有机体与其环境的某些方面共同构成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认知系统。它需要说明的不是主体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完成认知任务, 而是环境因素如何与人类有机体结合为“新认知主体”以及这个“新认知主体”如何认知。其三, 在认知过程中, 认知主体作为个体认知者的程度与其依赖外部因素的程度是成反比的, 即:一个主体在其认知中依赖于外部因素越多、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越大, 其作为个体性认知主体的程度就越低。如果再进一步把环境因素作为认知主体的核心要素, 甚至以外部的社会环境因素决定和操控认知过程和认知状态, 那么, 这样建构起来的“认知系统”已经不具有个体性认知主体的意义了。

2.外部存储能够发挥内部记忆的同样功能吗?在克拉克和查尔默斯所设想的关于奥托的思想实验中, 作为外部因素的笔记本似乎发挥着正常内部记忆的功能。如果真的是这样, 延括认知假说的确得到了某种论证。然而, 作为外部因素的笔记本事实上根本发挥不了内部记忆的认知功能。我们以“信念”为例来考察二者的认知功能。在现代社会, 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拥有关于其他某些人电话号码的真信念, 例如“张三的电话号码是×××”。我们的问题是:“奥托拥有关于人们电话号码的信念吗?”表面上看, 奥托笔记本中的电话号码表发挥着正常人内部记忆同样的功能:笔记本中的号码表是奥托生活中的常备工具, 当信息相关时, 它引导奥托的行为, 而且奥托自动地认可号码表告诉他的关于电话号码的内容, 因而他可以毫无障碍地拨打电话。但是, 说奥托只要记得怎样使用电话拨号盘, 他就通过号码表的协助而具有关于某人电话号码的信念 (比如说“约翰的电话号码是×××”这个信念) 是荒谬的。这样说将严重地背离“信念”一词的日常使用, 因为奥托只是按照笔记本的内容进行机械操作。与“信念”一样, “知道”、“愿望”、“意向”等也是如此:给定日常用法, 人们通常将不把这些属性归于奥托, 人们将不认为奥托知道某人的电话号码是×××、奥托希望A事件如何如何, 等等。正常人的内部记忆及其所引发的内部精神状态, 患了遗忘症的奥托并不能借助于其笔记本形成, 因此, 认为奥托的笔记本发挥着正常人内部记忆同样的认知功能, 并不成立。此外, 奥托得以发挥其笔记本功能而必须的“过去认可”标准也是与延括认知假说的根本动机相矛盾的。延括认知假说的根本观点之一是“反对在认知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作出特殊的区分, 不存在单纯的内部认知”, 然而, 在过去某一点认可被延括的信念 (即笔记本的内容) 则要求给予认知有机体以特殊地位。延括信念 (即笔记本的内容) 要真正成为被拥有的信念, 就必须要求意识的认可, 而意识的认可完全是一个内部过程 (即, 在有机体的边界内发生的过程) , 因此, 传统的认知主体在一种深刻的含义上仍然是凌驾于环境因素的“特权主体”。

3.外部记忆在何种意义上是认知过程的构成部分?对现代人类来说, 利用外部记忆进行认知已经成为主要认知形式, 甚至可以说所有复杂的认知任务都要依赖外部记忆来完成。但是, 因此认为外部记忆与内部记忆具有同样的认知地位、外部记忆与内部记忆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内存储器, 则是难以成立的。其一, 在认知过程中, 扩展“记忆”状态的外部部分与内部记忆有着根本性不同, 它们实际上也必须作为不同的类型来处理。逐渐增加的外部资源的使用可能改变内部处理的特征以及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外部的处理形式和内部的处理形式属于同一因果说明类。考虑人类进行有效交谈的过程。进行任何有意义长度的谈话都对内部存储器有严格的要求:参与者需要建立并保持关于正在进行的谈话的模型。如果我们采取扩展认知理论家的观点, 就没有理由区分正在执行这个谈话任务的记忆的内部存储。然而, 这却是错误的。因为在任何有意义长度的正常的口头交流语境中, 外部资源实际上是无用的, 而内部的库存则显然是不可替代的。对话者必须持续不断地通过查询他的笔记本上的记录来继续谈话, 将严重破坏正常谈话的动力机制。正是内部库存的使用把人们与其他主体的成功的口头交流和不成功的口头交流区分开来, 并因此成为对谈话的认知理论作出更好解释的区分。其二, 在认知过程中使用内部记忆和使用外部记忆的处理方式是根本不同的。还以上文的奥托为例。奥托使用他的笔记本去存储信息, 而正常人萨拉则内部地储存相应的信息。当这两个系统——奥托加笔记本和萨拉这个单一的人类有机体——被提问时, 它们显然是不同地行为的:奥托和他的笔记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笔记本自身所有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显示出奥托的认知行为过程;而萨拉则调动她的内部记忆来回答问题。二者的认知行为过程显然是不同的。其三, 更重要的是, 在任何认知过程中外部记忆都只有转化为内部记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要延括认知理论家不可能使人类开发的某些外部存储自动地成为确定行为中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外部储存都永远只能是辅助性的。因为, 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 人们首先必须使外部记忆成为内部状态、把它们纳入内部的理解网络中, 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即使是奥托, 也必须首先把外部信息整合到有机体中, 他才能够行动。

四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延括认知假说存在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困难, 更不足以成为取代情境性认知假说的新研究范式。这不仅因为它在具体论证方面的各种误区, 更重要的是, 这一假说本身还存在深层的认识论误区:“在任何情况下如下论证都完全是错误的:关于A的充分理解包含对它与B的关系的某些认识, 因此B是A的构成部分。”[5]396当然, 延括认知假说的确为人们研究认知和智能问题带来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洞见, 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其所提出的“心智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是以不同的方式延伸到世界中的”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关于人类认知和智能的观点颇有启发意义, 对全面研究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这一假说对于开发人类智能、改进人工智能研究方略也不无方法论的启发意义。所有这些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Wilson R A, Keil F C.The MIT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Science[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Haugeland J.Mind Embodied and Embedded[C].HoungY, Ho J.Mind and Cognition.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1995.

[3]Clark A, Chalmers D.The Extended Mind[J].Analysis, 1998:LVIII.

[4]Rowlands M.The Body in Mind:Understanding CognitiveProcesses[M].New York:Cambridge, 1999.

[5]Rupert R D.Challenges to Hypothesis of Extended Cogni-tion[M].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4, CI (8) .

[6]Clark A.Being There:Putting Brain, Body, and World To-gether Again[M].MIT, 1997.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下一篇:交工监理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