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教学建议

2024-08-14

隆中对 教学建议(共7篇)

1.隆中对 教学建议 篇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1、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

2、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3、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2.《隆中对》教学反思 篇二

《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考虑到这一 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 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 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因为有七年级上册学过《出师表 》做基础,所以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 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 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

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 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 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 发性的引导语。

3.《隆中对》教学方案 篇三

由于一篇课文,确切的说,是由于一篇课文里的一个小注释。,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隆中,引起如此大的轩然大波?

对,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有了诸葛亮!

所以后来为了折中起见,我们课文采取了:一说是现在的湖北襄樊,一说是现在的湖南南阳,这样的叙述方式

这也算是两不得罪了!

隆中对,顾名思义就是在隆中草庐中的对策,换句话说,是诸葛亮与刘备秘密谈话的内容。

为什么说是秘密谈话啊?因为就他们两个,课文里面说是:因屏人曰!

连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关羽都在外面候着,也不能听,呵呵!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狼狈和悲惨的!

你看看,他们光杆三兄弟先是投靠袁绍,然后再是曹操,再下来就是刘表……

可谓四海为家,无兵无将无立锥之地,说的不好听点,叫丧家之犬!

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下,刘备深切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才不辞辛苦,忍辱负重,一次又一次的地冒着风霜雪雨三请孔明出山相辅。

但就和现在我们找工作一样,选择是双向的,刘备要诸葛亮,诸葛亮还不一定要刘备!大家说是不是。

但从文中发展的情节看,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显然是被刘备打动了!

根据文中的内容,我们来探讨下,为什么清高到自称卧龙的诸葛先生,会答应这样一个无兵无将无立锥之地,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似乎已经是末路穷途的刘备呢?我们课文里面一起找。

第一个原因,其实也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原因,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感动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诸葛亮,二十五六岁,天天龟缩在隆中草堂里睡懒觉,毫无寸土之功,还天天大言不惭,自比管仲乐毅。

这样的人,你用起来放心吗?不放心对不对?当时也好多人不放心,看看课文里怎么讲:时人莫之许也!这什么意思啊,当时的人没有一个认为他能比得上管仲乐毅的!

所以,在这样一种不被人理解和体谅的氛围下,作为帝室之胄的刘备,刘皇叔翩然而至,而且一来就来三次,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态度恭谨谦卑之至……

这如何让诸葛亮不心动!呵呵,这是其一。

其二:刘备所要从事的事业是欲信大义于天下!应该来说暗合了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境界,所以当刘备痛哭流涕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时候,相信诸葛亮已经就动心了,再者刘备开诚布公: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这是什么,这就是毫无保留的托盘而出,这就是推心置腹,这就是真诚相待。

如果我们把曹操会见许攸那一幕和这一幕进行对比

曹操迎接老朋友是奸笑着,刘备拜访新朋友是痛哭着;曹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许攸,而刘备是毫无保留的求教诸葛亮……

说完了,为表自己矢志不渝的决心和信心,还特别强调了一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君,对人的一种尊称!

第三、诸葛亮的理想,其实在课文里已经告诉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了:每自比管仲乐毅!

自比管仲乐毅,他们都是千古名相的楷模!

诸葛亮自比他们,自然也是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不是像陈胜那样自立为王!

这个愿望,在刘备这里能够得到实现。

我们想想,如果!

诸葛亮去投靠曹操,这样的理想能实现吗?

呵呵,对,不能,肯定不能!为什么啊?

呵呵,因为曹操手下高手如云,人才济济,多如牛毛。诸葛亮如果去,也只不过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谋士而已!

所以,诸葛的确是聪明之人

当诸葛亮下定决心跟刘备出山的时候,刘备的面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由强到弱,逐一分析,逐一突破,最后联系刘备自身,真个知己知彼,分析的头头是道,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我们先来看他分析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拥百万之众,且人才众多——无论政治上军事上,还是人才上,刘备都根本不足以与曹操抗衡,如果做了,无异于以卵击石,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诸葛亮精辟的呐喊出了:此城不可以争锋!

这是对第一强国采取的措施,通俗点讲,就是:曹操这家伙太强大了,我们能躲则躲,有事没事千万不要去招惹他。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这是对最强国魏国的措施,对实力排名老二的吴国的态度呢?

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对吴国的描述:

这是对最强国魏国的措施,对实力排名老二的吴国的态度呢?

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对吴国的描述: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从地势,民心,人才三方面点出了吴国的优势。

对魏国是诚不可与争锋,那对吴国采取的措施呢?

是什么?呵呵,对了,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曹操老大太强悍了,吴国虽然是老二,但也非常危险,老大始终虎视眈眈的盯着他这块肥肉。

其二,虽然是老二,但对你刘备而言,还是非常强大,所以只能和它联合共拒曹操,才能让我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们才能在如此艰难的夹缝中慢慢让自己生存,发现,壮大!

老大老二都如此之强,那照这样下去?不是一辈子都要寄人篱下了?

呵呵,不!我们的诸葛先生自有妙计!

看看,他想出什么妙计啊!呵呵,打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的主意啊!

这对难兄难弟凭着祖坟冒青烟,占着偌大的肥肉而不能守,如果不拿,简直都对不起自己和刘家列祖列宗。

4.《隆中对》教学设计 篇四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

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

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隆中对”赏析。

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借助地图)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18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f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2、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请学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要点: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3、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

先请学生讨论三分钟,然后再回答小组意见。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教师或学生举例皆可)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依上举一例)

c、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讲之。)

d、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如何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举例,如张松献图)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4、再读“隆中对”这段文字,体会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课外作业。

可借助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诸葛亮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以下资料:①刘备②诸葛亮③曹操④孙权⑤刘表⑥刘璋

5.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2:通过小说的启发,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生2:诸葛亮是令人尤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生3:诸葛亮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传船借箭的神机,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他的一生就是光彩的一生。

生4:诸葛亮为蜀汉尽忠尽职,忠心耿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学生答的略)

3:你对刘备怎么评价呢?(学生答略、教师点

(在评价中领会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仰慕伟人才干,有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4:学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5:作业:读《三国演义》中有关“隆中对”的情节。(六):板书设计

联吴抗曹

隆中对取荆、益二州霸业可成与周边和睦 汉室可兴 篇二:隆中对优秀教案

23、隆中对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停止 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 已历三世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①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 内政上革新政治。(2)如何行动? ①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

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篇三:隆中对优秀教案[1]

23、隆中对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停止 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 已历三世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①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 内政上革新政治。(2)如何行动? ①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

6.王田先《隆中对》教学设计 篇六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相关链接:

(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思考: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

(二)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7.九上隆中对教学设计(许世波)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情感目标: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

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L一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 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正课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口]认为。[信然]确实这样。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认为 调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平凡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看拼音写出汉字。

(long3)亩 倾(tui2)存(xu4)

猖(jue2)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谓为信然2.将军宜枉驾顾之

3.凡三往4.欲信大义于天下

5.遂用猖厥6.汉室顾颓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0]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0]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

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提问:课后练习三。

讨论并归纳: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这句介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本文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然” 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隆中对比较为简略。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关于对策的具体内容本文省略。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孙权“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别、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各狙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毕专之。于是刘、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当J匕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戢,屡耀其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年,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霖之味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野 2)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3)身使孙权 4)备得用与武帝交做

2.下面句子的“以”解释为“认为”的一项是()

A.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显

B.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C.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D.以亮为军师将军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亮少有选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年轻时有超过一般人的才能,英雄争强的本事。

B.[亮深谓备雄姿杰出]诸葛亮深深地感到刘备相貌不凡品德超过一般。

C.[遂解带写诚]于是解下腰带写了一封诚挚的信。

D.[而备失势众寡]而刘备失去依靠兵力很少。

4。文中写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采取怎样的政策管理国家?

上一篇:2011年五四晚会主持词5则范文下一篇:病程记录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