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7篇)
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一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社会要想进步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学习物理有很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是科技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领域。这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目的。初中物理的学习首先就是概念的学习。本人就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问题对物理概念学习的一些感受具体谈谈。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实践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或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速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学科联系,做好铺垫
“速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体的速度是刚学的新内容,测速度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速度公式进行测量。从而为本节教学节约时间。利用以前数学中的许多相关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物理学习中的新问题。起到知识铺垫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单凭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体影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又因不能解释其原因,使得学生急于了解原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骤然提高。在学生有了一个这样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节所测量的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数据,引入“不同物质,相同体积时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了。
三、改进教法,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在学生相互作用下,不断协调发展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系统的调整控制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从教师提供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并能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要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现并提取一般原理或概念。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体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铁的质量大;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质量大;如果水的体积增大一倍,其质量也增大一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一定。至此,我进一步提出:应如何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关系呢?一些学生说用控制变量法,一些学生说同质量比较,还有部分说同体积比较。我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正确性,到底选用哪种比较方法呢?再一步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电功率,还有速度,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这一语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较多学生想道了“应选用同体积进行质量的比较”。教师及时归纳出“要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只要比较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可”这一重要结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最后,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示这一概念。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科学地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时,要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含义,如: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什么叫单位体积?为什么要说单位体积?取消这几个字行不行?让他们多加思考,加深理解。
不少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结论很抽象,为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可采用类比法,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加深对新知识领悟。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练习本买得多,钱付得多,但不论买几本,某种练习本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好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对某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是不变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比方,就清楚地揭示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真实含义。
四、针对考点,深化提高
密度概念在中考中时有考题出现,如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判断,对物体密度变化的判断,以及涉及到相关的图像问题,都需要对密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过后,多例举一些应用方面的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以概念的理解主。如像:一瓶墨水在用了部分后剩余墨水的密度如果变化?家庭中所用的液化石油气一段时间后,其密度如何变化?医院里病人所用的氧气瓶中的氧气用了一段时间后如何变化?平时生活中说的“铁比棉花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计算,明白“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密度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对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宇宙的物质密度有了强烈想了解的渴求,让他们对物质密度测量有急切想操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按照了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学生对本节的概念才了清楚的认识,才有了本节概念教学的良好效果。
这这节密度概念的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还应当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有利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建立基础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起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2.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广义上说的探究泛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 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这样表述, 是因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 我国开始真正对探究式教学进行系统研究, 并在20世纪中期达到高潮。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探究教学思想的明显表现是他的“生活中心, 互教互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教学做合一”, “在做上教”, “在做中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学”, 即索中学习。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 经历探究过程, 感知问题、思考问题, 亲自发现知识, 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积极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与研究活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81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熊飞教授组织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1997年“诱思探究教学”在全国推广, 现已独立地形成了系统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1992年实验研究已由物理学单科推广到中小学各主要学科。1983年3月深
探究教学
圳市教育局在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师指导下, 开始进行的“引探教学法”的系列实验, 其基本程序包括引探的准备、引探的过程、引探的总结和引探的实践等四个环节, 现己被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所接受, 教学效果显著, 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1995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梁慧妹教授等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验。
1999年初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鉴国外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来的“研究性学习”尤为影响[2]。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开展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理论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开设课程的意义、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途径、目标、内容、实施的要求、以及评价。同时在实践中发现“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探究式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则是把科学探究引进初中物理教学, 其目的不是由教师来安排好一切, 而是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独立地通过探究过程活动来捕捉物理现象进而获取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可以将它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物理是门实验科学, 所以学习环境中有各种科学仪器及设备;同时应该让课堂充满具有民主和谐的气氛, 让学生感觉不到有压力, 进而能自由寻找信息, 作出种种设想, 再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 也就是说教学环境要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 而不是被老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
二是为了使学生能明确探究的方向, 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这种指导应通过安排具有一定内在结构, 提供能揭示各现象间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 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式教学表述为:探究式教学指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活动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思想以及理解科学家们如何研究自然的教学方式。[3]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教学活动, 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来探究自然, 是通过“做中学”来学科学, 而不是将学生看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国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4]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积极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与研究活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则是把科学探究引进初中物理教学, 其目的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独立地通过探究过程活动来捕捉物理现象进而获取物理知识。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1]启泉等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试论研究性学习2004.11
[3]文森郑金洲主编郭长江著《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浅谈初中物理图象教学 篇三
【關键词】物理图象 图象应用 图象教学
引言:《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物理规律常用公式和图象来表示,要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和图象的物理意义”。这是因为图象能给学生一个清晰准确的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整体印象,它所描述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综合能力,好多哲理蕴藏在图象中,是对物理量最简捷最醒目的语言描述。物理学中经常用图象来表示物理量的关系,用图象来表示物理规律。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准确的认识。
一、物理图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物理图象能较清晰地表明物理现象
例如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怎样随分子间距离变化呢?学生很难建立起形象的概念,更无法用解析法建立函数关系,如果用物理图象进行展示,就可清楚的看出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2.物理图象形象地描述了物理概念和规律
数学式能精确地描述物理概念和规律,配合函数图象,表述就更形象、明显,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定律的理解。例如光电效应中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数学式表达了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如果用图象表示,就更形象地反映了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增大而增大的线性关系。
3.利用物理图象可归纳研究某些实验结果
研究等压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形,就是用描点法画出实验得到的等压线然后推得数学表达式,即盖•吕萨克定律。进一步研究图象,从等压线并未通过原点表明:o℃气体具有体积,引入理想气体温标,明确了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为引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物理图象教学的措施
1.充分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储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
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是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只有形成了正确的物理形象,才能画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物理图象,才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实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利用录像、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探究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形象化作用。任何物理实验都要包括几个部分,都要有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分析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的作用,不断启发学生想象、联想,用形象化的思维把学生引人宏观至天体宇宙、微观至电子的无穷时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物体及其运动规律作更深人的分析和把握。
其次,物理教学要言之有物,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情景、表象为依据,使教学过程情景交融,有“物”有“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利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动觉、平衡知觉、空间知觉、色彩知觉、时间知觉甚至错觉来感知各种现象,这些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大量的物理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已经感知过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图景,从而使学生回想起已有的物理形象,要通过教学将学生的生活图景转化为正确的物理图景,将物理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对教材中的物理图象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物理图象常常配有文字说明,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把图象与文字说明结合起来认识,把两者联系起来记忆。这样的记忆要比单纯以文字或公式要科学的多,而且容易记忆。在以后的具体应用中,看到文字,也就很容易“显现”出物理图象;看见图象,也知道如何用文字或公式去分析、描述问题。
2.让学生理解、掌握图象的物理意义
物理图象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对它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中函数图的认识上,而应该透过物理图象中的点、线、面把握它所表达的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及变化条件。平面几何图、代数坐标图、立体直观图、空间投影视图、剖面图等是物理图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把握其物理意义.例如,对于坐标圈,其坐标抽必须标明相应量的单位,而曲线上某点处切线斜率、曲线下方的面积一般也都具有具体的钧理寒义,利用物理图象运算时其结果也必须注上相应的物理单位。
3.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图象
物理问题的解决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调用存储在右脑半球的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思维,作整体和定性的分析。在第二阶段,主要是调用左脑半球的的抽象材料,进行抽象思维,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将具体的物理形象抽象为一个理想化形象,从而解决问题。据此,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的步骤:第一,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初步勾画出相应的物理形象,形成正确清晰的物理图景。第二,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型,依据对象、条件、过程等因素,启发学生深化、活化已有的物理形象,构建正确、清晰的物理图象,从而对问题有一个完整、形象的认识.第三,依据物理图象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正确选取物理定律、公式等,并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四,进行数学推演,进行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联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联想,以调用与该问题有关的表象,并与问题作对比,形成新的物理形象,提高形象思维的丰富性。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展开联想,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总结
总之,图象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理结合数象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它能清晰反映物理过程,开辟新的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提供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继续教学来看,图象教学的要求将有增无减。作为中学基础教学,确立图象教学的正确地位,扎实搞好图象教学,积极与高等教学接轨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经常训练,达到熟能生巧,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J]《中学物理教学法》.
4.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篇四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别出心裁地导入新课、改进实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主体学习以及及时反馈都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探索实验、学习主体
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尝试和体会。
1.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时都要从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考虑,不能照搬书本和教参书。设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等因素,“惯性”的知识内容没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课堂上时间相对充裕,而且通过师生合作解决了学生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创设情景一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验了自己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实践证明,物理课堂教学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过分强调所谓的全面,常常会得不偿失。
2.创设激发兴趣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新奇直观的实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导入新课。这样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用小激光灯沿着黑板或者白墙照射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看自己在镜中的像引入平面镜。在导入“汽化”的内容,教师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字迹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先走起来然后突然停止,让学生体验“惯性”。在引入“大气压强”的内容时,取两支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向大试管里注满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放入大试管中,(小试管有一半插入大试管即可),这时有一部分水被排挤出去。当把两试管一起倒过来松开拿小试管的手时,小试管不下落,而是上升。这样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形象直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了情感条件。虽然教无定法,但如果能做到因人因地,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物理实验
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真正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验观点、实验结论的很少。虽然在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学生无法体会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实现。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价与交流。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探究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2)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3)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变微观为宏观)——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幅。因此,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有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包含着许许多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如用铅笔和手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学生自己的身体(如:用嘴对手背“吹气”探究“蒸发吸热”、用嘴对手背“哈气”探究“液化放热”;用两手掌摩擦感觉发热探究“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重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来进行实验,比运用实验室中器材做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帖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绝不可以越俎代庖。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5.课堂内及时反馈
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反馈训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习即时反馈,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
综上所述,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它却离不开“实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主编 张玉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主编 周成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练习的设计 篇五
江西省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谢珲
【摘要】近20年来,整个社会都在喊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同时又无法回避应试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既要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要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平时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如何设置练习,把握学生练习量的控制,笔者查阅了有关理论资料结合我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关键字】练习量;练习的功能;练习设计的原则;物理练习的设计 【正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各地相继提出了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问题,接着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个课业减负的热潮,各地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一线的学校、教师都切实落实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升学入学看成绩(如小考、中考、高考),各用人单位选拔录用人员基本都是依据考试(如公务员考试),对考试成绩的追求更加强烈,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未减反增。作为一名初中生,要学九门科目,每门课都要参加中考,平时每门课每天都有练习,练习负担是相当繁重的。同样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每天要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练习批改和讲评上,工作量同样是很繁杂沉重的。
因此,怎样控制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减轻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负担,是所有一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既要尽量减少练习的数量,又要努力提高练习的质量;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让学生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我认为首要是应弄清楚练习的功能和了解练习设计的原则,然后结合教学实际,合理的设计、布置练习,再及时进行批改、反馈。
首先,从练习的功能上讲。功能是指在系统中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练习的功能包括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平时的物理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对所授知识的巩固、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从教学功能这点上讲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教育功能上说,物理练习可以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方法、思想认识、思维眼界起到端正提高的作用。
而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发展功能要求布置的练习能发展学生的初步物理思维能力——如观察归纳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如实验探究能力和各种物理研究方法的迁移应用,求异思维能力——如用不同探究方式及不同的探究过程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设计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反馈功能则要求练习能反馈教学的效果、质量,让老师获取矫正性的反馈信息,从而指导我们进行教学改进。
其次,从练习设计的原则上来说。练习设计的原则是指练习设计中应遵循 的法则和标准。练习的设计原则有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他要求我们布置的练习能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及时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第三是针对练习的功能及设计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设计练习。我校物理备课组平素教学中在物理练习的设计布置上一直坚持“精选精练精讲”原则、形式多样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同时要求尽量减少作业量,但减不等于丢不能少做不做,是要在不影响练习功能的前提下减少重复的无意义的练习。
我校学生的练习主要由省教育出版社配教材用的《物理作业本》、中学生学习报社编印的《中学生学习报物理周刊》和组里教师自己命制的各章节测验题组成,练习量相对还是偏多的,这要求我们的老师在选题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精选精练。一般我们是把这些练习分成几类,一类是基础题及其延伸、双基知识的巩固性题,如《物理作业本》和《学习报》上的大部分填空、选择题及少数简答计算题。这类题目具巩固功能,一般难度不大考核的要求较低,经常只是书本上一些概念和基本影响因素的填写、判断(如练习册《认识电路》中1-3小题是直接填写电路的组成名称、电路原件符号画法和电路状态的定义判断,4-8题则是简单的选择判断),处理这些练习我们一般放在课堂内,在新授完时要求当堂完成,而且若在练习册上出现过又在报纸上出现的题我们一般是不会再布置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课外练习的时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功能,让课堂承担了练习的部分功能,也让课堂更丰满更有内容,还让这些练习时效性更强了,能及时的反馈出双基知识讲授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补充。
第二类是具有发展功能的题,是双基知识的延展,如练习中的计算题和探究题,这类题具有社会性、生活性、应用性强,大多是STS类的题。它们能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这类题处理上一般都是放在课外让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来完成。如在《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中有一道题是“破灯泡的灯芯是玻璃做的,把它的灯丝和电流表接入电路中,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当把灯芯的玻璃加热到白炽状态是电流表的(填“会”或“不会”)偏转,这说明 ?”这道题在有同学问到后,为增加印象我们在教室里当场做了这个实验——只是要换个灵敏电流计,效果很好同是学生印象很深刻;又如在学到《电功率》一章时,练习中常出现“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电功率”的题,这个题目的解答我们要求学生亲自测量家里的一个用电器,把数据记下,并算出实际功率(记得要学生把用电器的铭牌也抄下来好比较检查)。同样教师在讲评这类题时要重点讲、详细评,要详尽全面系统的解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类是我备课组老师自己命制的单元章节检测题,这类题一定是紧扣课标要求、紧跟中考方向,目的性极强。一般是从各地中考卷选出的中考题,以历年江西中考题为基础,根据江西中考常考查的方向,整合热门事件、热门话题,结合物理竞赛的风向标自编的考题。如江西2010年中考卷第17题“解释多功能菜刀的特殊作用”即是来自竞赛题,而我备课组在去年竞赛完后的中考模拟中就把它拿来练过;又如近几年我省中考较为注重对实验过程的考查,注重区分做过和未做实验的区别,去年我省中考卷即有一个关于“试验时实际功率太大会把灯泡烧坏”的题出现在实验探究题中,这类题目学生容易犯错误,我们要求常考常练常提醒,在我组刚结束的《电功率测验题》中就出现了,同样的很多学生直接计算了而没有考虑灯泡已被烧坏。
另外就是动手能力较强的社会科学实践题,如课本上的“家庭实验室”、“动手做”部分和练习上出现的小制作,这些练习最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当然老师自己应该先动手制作,在我们的指导下我校很多学生自己制作了‘孔明灯’、‘可调亮度的台灯’、‘自制电动机’、‘自制话筒听筒’等小制作,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理解应用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搜集铭牌、资料等多方面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通过上述,我认为在追求素质教育又追求考试成绩的今天,练习的设计布置要尽量追求量少质不少,通过多种方式分化练习的负担,紧扣中考有的放矢,以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形式练习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课业负担,而是成为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工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摘录】
《衡山夜话》 作者: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六
一、坚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时, 都有一种新鲜的好奇感, 提出一些适宜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让学生在迫切的期望中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例如, 在自然界中的“彗星”“夕阳西下”“电闪雷鸣”“地震”“火山”“雪崩”“龙卷风”等皆为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分别与物理学中的光、声、电、热、力等现象有关, 而且也与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融。又如生活中的倒饮料、水折筷子、拉链关闭、圆珠笔、冲浪、跳高等生活现象, 它们不仅与物理学有关, 而且还与技术发明, 社会影响等有密切联系, 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生活, 启发他们去做实验, 从实验中找答案, 培养他们的物理兴趣, 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二、从学生实验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多动手、动眼、动脑, 实验中每个实验步骤的操作, 现象的观察, 数据的记录都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肃性, 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习惯, 抓好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这无疑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智力。例如,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让他们大胆的去猜想, 并结合学生提出的猜想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 而且在研究某一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 否则, 你如何才能知道摩擦变化是由哪个变化引起的———引入“控制变量法”。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 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质疑, 学生的发现老师要对他们加以鼓励和肯定, 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技能, 当然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都要注意体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增加物理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调查表明:初中生普遍喜欢物理实验, 非常喜欢的约占97%左右, 而且学生对物理兴趣实验尤为感兴趣, 也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时, 才能对学科产生亲切感和广泛的好奇心, 才能产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内驱力, 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学《大气压强》时, 我找了一个集气瓶, 底上放些沙子, 将一大团点燃的棉花投入瓶内, 之后, 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将瓶口堵死, 不一会就看到瓶子把鸡蛋吞入了“腹内”。同学们看到后都迷惑不解, 急着想知道答案, 这时, 我说:“这就是大气压强的知识在作怪,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课。”另外还可以用小故事如皇冠之谜、飞行员抓子弹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7.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 篇七
关键词 初中物理;激发兴趣;新学科;学习物理;新鲜感
一、以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对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多层次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具体、生动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来逐步形成概念,认识现象中本质的属性。同时通过实验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
所谓用实验组织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从观察现象着手,运用读、讲、练的方法,从一个现象到另一个现象,由解决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有层次地去认识知识,应用知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实验中探索、观察现象,结合阅读课文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以获得知识。我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学生特点,做到:课前精心设计和指导,课堂上把实验的现象提炼,上升到理性进行认识,课后组织引伸开拓,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导探索。
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物理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使学生感兴趣的观察活动往往是那些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定势(感知的易造成错觉,理性的易造成盲目)相矛盾的物理现象。例如:关于浮力的问题,感知上的: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受有浮力,沉在液体底部的物体不受浮力。如果老师演示该实验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观察的兴趣必将大大增强,同时也会加深对浮力的进一步理解,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随之产生。像弹性变大的物体,弹性势能大。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观察兴趣。
(2)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向学生适时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上通过观察导致发明创造成功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能激发学生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唤起观察的主动性。
三、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冲破了传统教育学的“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和“课堂中心论”,打破了旧有的“粉笔加黑板”模式,使教学活动信息化、多媒体化和立体化,因而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首先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新鲜事物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爱学、乐学的直接源泉,是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基本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电教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将课本中一些单调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的活动画面、音响和音乐,给学生全新的多种感官刺激,创设情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惯性和惯性的应用时,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题目:飞机投弹时,要命中目标,是飞机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投掷还是要提前投掷?为什么?惯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用惯性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讲授,学生虽说听得懂,但印象不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于是我从战争录像片中剪辑一段飞机投弹的片段,在让学生思考后放给学生看,同时问:如果你是投掷手,你如何投掷?录像片中的强烈战争气氛感染着学生,他们的视、听、思维就会高度集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自己真是投弹手一样,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录像片中看到结果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的原因,此时,再从理论上给他们讲解,学生就会理解透彻,产生深刻的印象,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观察和实验,然而,受条件限制,有些实验现象并不很明显,演示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便很难观察清楚,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然而运用电教手段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做萘的熔解的演示实验时,要重点观察在加热过程中萘的状态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这两个重点观察现象对于后面的同学来讲根本上观察不清楚。于是在做实验的同时用摄像机拍摄实验现象并将图像转传到电视机上去,这样全班的学生在电视机屏幕上都能观察清楚,同时,可以调整摄像机镜头,对重点部位——萘和温度计拍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们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另外摄制的录像可以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加深对实验规律的理解。通过上述电教手段,让学生们有效地观察了萘熔解的全过程,明确了晶体萘的熔解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10-31
浅谈初中物理课件教学的利与弊07-07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物理工作计划06-21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07-22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08-11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反思09-06
农村初中物理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尝试07-0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有哪些08-06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论文06-29
2018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