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 对话描写

2024-10-24

小学生作文 对话描写(精选13篇)

1.小学生作文 对话描写 篇一

时间:晚下班高峰

地点:公交车上

人群一拥而上,一位身穿华丽衣裙的美貌女子瞪起漂亮的杏仁眼指着年轻男子扯着嗓子发出又尖又细的声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

年轻女人身旁的那个穿着西装的健壮男子眉毛一挑,猛地转过头去,怒目圆睁,生气地说:“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哎,你挤着我啦,你!”女人双手插在腰间,眼瞪得铜铃般大小,不服气地说

年轻男人气得咬牙切齿,扬起粗壮有力的大手,好像要一巴掌落在女人身上,他瞪着一双要冒火的眼睛,愤怒地说:“来劲啦,是吧?”

就在两人要打起来时,一位和蔼可亲、白发斑斑的老人说话了:“得了,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车上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2.小学生作文 对话描写 篇二

在学生实际写作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 人物对话更显苍白, 甚至写不出一句完完整整的对话。 他们笔下的对话, 通常是描述性的, 比较直白、死板, 读起来很苦涩、难懂, 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模糊, 呆板机械。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 好像是在记流水账, 让人读起来就觉得非常平淡, 文中没有一点波澜曲折的情节, 毫无生动感可言。 如何让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活”起来, 富有立体感, 使学生的作文由原来的呆板、枯燥变为生动、有趣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写好对话, 注意对话描写的现场性, 善于运用口语表达

要使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 丰满起来, 对话描写就显得比较重要。 这时, 口语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口语, 具有现场性、即时性的特点, 比较容易把握, 但用文字的方式写在学生的习作中时, 比较难以叙述, 因为大多数学生写作文的时候, 大量运用书面语, 而忽视了口语的特别效用。 口语较之书面语, 最特别之处是有一种现场感, 它是一种即时的语言, 是针对现场人物所发生的事情的即兴表达, 体现其独特个性的语言。 对话的现场性又体现出口语的一大特点———即兴性。 它不像书面语言那样, 有一定的逻辑, 从头到尾, 慢慢道来, 它是在多种条件刺激下随机激发的, 脱口而出, 自然而生。 写好口语, 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从而使塑造的形象活起来, 丰满起来。 写作时, 如能好好把握, 就能使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 使你写的作文富有生动感。 如我曾经布置过一篇作文“假如我是———”, 很多学生无从下手, 写了很多很多的篇幅, 但读起来却淡然无味, 基本上是在做大容量的叙述, 人物形象像木偶, 语言呆滞。但有一位学生却是例外, 他换了一个角度入笔, 把“假如我是———”的主角由会说话、有思想的人变成不会说话、没有思维的物体, 并赋予这个物体以人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一根蜡烛”, 一开篇, 作者首先描绘了一种愁淡的气氛, 然后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再以蜡烛的所见所闻, 自叙经历, 整体感来, 给人一种清淡的忧伤, 使蜡烛的形象映在每一位读者的心头。

二、写好对话, 还应当注意运用对话的谬用, 即书面语口语用语错位

写作人物对话的时候, 有意无意地在该用口语的时候, 用了书面语, 该用书面语的时候不经意用了口语, 给人一种特别的情趣, 更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书面语口语运用错位, 给读者一种似虚似真, 亦幻亦真的朦胧感, 当时可能看不懂, 看不透彻, 但一静下心来, 仔细品味, 顿觉谐趣妙生, 意味深长。 如长篇名著《水浒传》中写鲁智深和宋江第一次见面的片段的对话描写堪称经典。 鲁智深对宋江说:“久闻哥哥大名, 无缘不曾拜会, 今日且喜得见阿哥。”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 鲁智深出身关西军中, 没有什么大文化, 但毕竟见过世面, 在大人物面前, 憋出一句“无缘不曾拜会”, 但接下来一句就完全露出本色, 叫人家哥哥, 流出江湖习气。 而宋江对鲁智深说:“今日识得慈颜, 平生幸甚。”仔细品来, 宋江是用佛家语言来奉承鲁智深, 说他的面相很慈祥, 长得很和蔼。这鲁智深的面相可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唯独与慈祥这两个字无缘。鲁智深长得很粗犷, 面相凶恶, 满脸横肉, 可以看出宋江滥用文言书面词语, 完全是在拍鲁智深的马屁, 但语言错用, 极其生动, 读起来倍感有趣, 从中可感鲁智深之率直, 宋江之卑劣。 对话语言和书面描述语言不通, 前者在于它独特的优势, 即现场感, 揭示现场人物特殊的情感。

三、写好对话, 要利用对话将认为的心理和个性突出出来

在一篇作文中彰显人物个性、心理, 突出主题至关重要。 特别是话里有话, 可让人去品味其中隐藏的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曹禺先生的《雷雨》中有这样一句:鲁侍萍悲愤地说:“你是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她明知道对面的周萍是她的儿子, 可由于各种原因, 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认, 又见周萍打了鲁大海, 心中满是悲愤, 无法用语言表达, 一句“你是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更是一语双关, 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你凭什么打鲁大海, 二是你是周萍, 是我鲁侍萍的儿子, 你不该打你的弟弟。当然, 其中的意思只有知道内情的鲁侍萍和周朴园知道。 所以,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论述对人物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 有两句很著名的话, 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读者从说话看出人来。 所谓的看出人, 就是从他的语言中看出该人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等。勇武过人, 性格暴躁的张飞绝不会说出:“小姐, 望其救小生则个。 ”当然, 娇滴滴, 弱柳扶风的林黛玉不会爆吼:“哇呀呀, 呔! ”

二是只摘出个人有特色的谈话, 推知其人形态模样, 这里主要动用想象, 从其语言推知其人大致长相、说话嗓门、语速等等。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语言描写“多乎哉, 不多也”, 从而可以想象孔乙己摇头晃脑, 两眼呆滞迂腐不堪的形。再如《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林黛玉初进贾府, 对王熙凤的一番语言描写,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可以推出一位泼辣精明, 说话流利清亮的女强人形象。

四、写好对话, 要灵活运用与“说”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在写对话时, 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与“说”相关的词语, 我们将其称为“提示语”。 提示语用来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 它的位置比较灵活, 可以在前面, 也可以在后面, 或者是在中间。

在教学中, 我给出了学生一句话———“妈, 我渴死了!”让学生为这句话加上提示语。学生想出了很多相关的“说”: (1) 我气喘吁吁地说。 (2) 我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说。 (3) 我有气无力地说。 (4) 我焦急地说。 (5) 说着我端起一大杯水, 咕咚、咕咚猛喝起来。 (6) 我舔着干燥的嘴唇, 拉住妈妈的手。 (7) 我一脚踢开门, 把书包扔在沙发上。 经过了这个小小的训练, 学生的对话描写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在写对话时已经不再是只会用“说”来表达了。

当然, 在实际作文写作中, 让学生的习作中人物“活”起来, 丰满起来, 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边发生的一切, 用心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加以学生自己的艺术塑造, 这一天终究会来临。

摘要:在写作中, 人物对话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写作一些小说、记叙类习作时, 写好对话尤显重要。但是, 学生写的人物对话显得非常苍白, 不能成功塑造人物。对此, 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3.对话描写“四忌” 篇三

一忌杂乱无章,没有中心。对话不应是日常生活中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闲聊,而应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之后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精彩言语。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便是如此。他为旧毡帽朋友们在粜完米后回到各自船上、坐到船头喝酒时设计了一场对话:首先写他们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发出了“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的愤愤不平声;接着写他们寻找种种出路,但结果是“路路断绝”;最后写他们心里点燃起反抗的火焰,提出了“为什么”要替黑心的米商和地主“白当差”的疑问,进而酝酿着闹“抢米”的反抗。正是作者始终围绕旧毡帽朋友们喝酒“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这个谈话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尽管参加这场对话的人多,谈话的内容广,篇幅长,但设计得精巧,安排得巧妙,使这场看似“散乱的对话”充满了生机,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进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忌千篇一律,满口学生腔。郭沫若说:“对话部分,要看你所写的是什么人,要适合他的身份、年龄、籍贯、性别,而尽量地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①譬如孙梨同志的《荷花淀》,他在描写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时设计了如下一段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组对话,除第三句点出了说话人外,其余都未指出。但由于作者使用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从谈话里,我们能轻易“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并能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第一句话,说得委婉含蓄,她先若无其事地摆出了探夫的客观条件,之后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不拖尾巴”,并申述了主观原因,我们由此可以推见出说话人的伶俐乖巧;第二、四句话应该是一个人说的,其人心直口快,直言不讳,未等水生女人说完,她就急忙打断,进行反驳和补充,无疑,这是个急性子、爽快人。水生女人的话未说完,但看得出她虑事较周密。第五句话托词遮掩,忸怩羞涩,完全是一种新媳妇的口吻。由此可见,成功的对话描写,是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教养以及特定场景来设计的,决不是那种“儿童语言成人化,老年语言青年化”的学生腔或千篇一律的八股调。

三忌长篇累赘。“文贵精,不贵多”,“片言明百意”,是优秀作家们经常谈到的写作准则,对话描写更应如此。因为对话是人物之间的相互交谈,既然是交谈,就不该让一个人讲个没完,其他人坐冷板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②明白了这个道理,像写“梧桐树下女儿、儿子、父亲的对话” 之类的作文,或在作文中运用对话描写时,就不该出现烦冗拖沓的毛病。当然,也不是说语言越少越好,而是要求适当,要做到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才会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

四忌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成功的对话描写,在运用语言的形式上决不应该是“某某说”,“某某又说”这种单调的形式。它应该随人物、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或像王熙凤的出场人未到声先至;或如办案人员析案,不急不躁,缓缓道来;或似一对辩手,唇枪舌战,扣人心悬。同时,对话描写还应与叙述性文字搭配以便更准确地揣摩出说话时的语态、动作、表情。下面就以《苍鹰与麻雀的对话》为例来说明。

苍鹰与麻雀不期而遇。“滚开,别挡了道!”苍鹰冲着麻雀嚷道。麻雀也不含糊:“有什么神气的,不就是翅膀比我长点吗?”“什么?”鹰没料想麻雀竟敢顶撞它,“你居然敢对鹏程万里的鹰这样说话!”“鹏程万里?笑话,谁不知道你是好高骛远?”麻雀嘲笑道。“哼,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我可不像你整天为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奔波,鼠目寸光!”“我这叫脚踏实地,注重现实,你满天乱飞,目空一切,能成什么气候?”“哼,说了你也不懂,鼠目寸光!”“好高骛远!”“鼠目寸光!”“好高骛远!”“……”吵着吵着,只见鹰暴跳如雷,“我……我吃了你!”说完便向麻雀扑了过去……

這是一篇高考作文满分卷。作者并未拘囿于“苍鹰说”“麻雀说”这种呆板的形式,而是随情节的发展不断变换着叙述性文字:或放在后,先声夺人,写出苍鹰的蛮横;或放在前,写出麻雀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或放在中,写出苍鹰受到讥讽后不屑一顾,自高自大;或干脆省去,写出双方唇枪舌战。与此同时,作者在叙述性的文字中,又配以了相关的动作、神态描绘,诸如“冲着麻雀嚷”,“暴跳如雷”,“扑”等,这样就使苍鹰和麻雀的形象更加鲜明,这场对话更加趣味盎然。反之,则必然语言干瘪,使文章失去光彩。

①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沫若文集》第3卷26页

②《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5卷108页

4.描写对话的作文 篇四

“主人,你翻我干什么?又在打发时间是吧!”练习本说。

“呵呵……”我笑而不语。其实我就是在打发时间嘛,这种事说出来怎么好意思呢?

“那正好,我问你两个问题,你可要如实回答。”练习本一本正经地说。

“嗯。”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爽快!

“语数英各有各的练习本,上什么课就用什么练习本。那么,请问,你有时上数学课为什么用日记本来验算数学题呢?”练习本双手掐腰,问道。

“那是我……”我十分无语。

“那是你懒得去仔仔细细地找笔记本!你看看你那个日记本上,数学算式哪儿都有,乱七八糟的,干净的地方有多少?”练习本一口咬定我是懒得去找笔记本。

“我……我……我知道错了。平时上课前总是忘记拿出笔记本做好课前准备,当需要用时才慌慌张张地随便掏出一个本子,不管是什么就开始写。”我红着脸说,很是不好意思。

“你既然知道错了,这件事就原谅你吧。现在开始问下一个问题。请问,我的主人,你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练习本呢?其实根本就用不完,买过多的练习本不就是浪费钱吗?”练习本问道。

“每次去买本的时候,都是一大摞批回来的,是因为一个一个的买本太费钱,所以才一次批一大摞回来的,图便宜嘛!还有,我每次去逛商店时,一见到自己喜爱的本子,就止不住得想买下来收藏……”我说。

“哼,我看就是浪费!浪费,浪费,浪费!”练习本现在可真是有些不讲道理了。

“那好吧,我错了总可以吧!懒得跟你斗。”我对这种胡搅蛮缠的家伙算是无奈了。

“嘿嘿。其实你也不是那么坏,人嘛,有坏处也有好处的。你平常在上课的时候,会把老师讲的一些内容‘偷’给我吃,也就是做笔记,你的那些笔记本都很羡慕我呢!课堂笔记是一种很重要很重要的复习必备材料,比某些卷子啊、复习资料有用的多呢。因为复习时,老师讲的肯定没有平时讲的细,而笔记却正好能弥补了这个缺陷,所以随堂笔记就像你们人类常说的”摄像机“一样能”录制“上课的整个过程。”练习本说得头头是道。

5.描写人物对话的作文 篇五

“妈妈,这本书好看吗?”我好奇地问。

“嗯,蛮好的。看完代序心灵为之震撼!”妈妈边说边看,眼睛还是不离书本。

“你现在看了有什么感受?说给我听听呀!”我摇着妈妈的手说。

“我被作者母亲的行为深深感动,感到这位母亲的无私和博爱。有其母,必有其女,我相信作者也同样有这份爱!”

我眨巴着眼睛问妈妈:“看了这本书有什么启发?”

妈妈摸摸我的小脸蛋:“妈妈突然觉得肩上有千斤重担。”

“千斤重担,在哪儿?”我朝妈妈肩上左看右看,百思不解。

“它是一份责任,一种奉献。作为妈妈应当爱护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共同编写成长之书!”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妈妈,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喜欢其中哪个故事?”

“很好呀,赞一个!是一本用心灵和爱编写的好书。我最喜欢(做一个最好的你)这个故事,努力了,拼搏了,一生无怨无悔。妈妈告诉你,我一定做最棒的妈妈,陪伴你共同阅读《黑马》,最一个最好的自己,你也要加油哦。”

6.描写对话的作文500字 篇六

黑笔对圆珠笔说:“圆珠笔,你过来看看我的新发型,多么乌黑,多么漂亮,多么闪亮,多么酷!你看看你的头发,这么蓝,现在人们喜欢的头发是黑头发,如果别人看见你的头发,都不敢碰你。你的头发这么难看,我看见你,都不想跟你碰在一起。我想,主人怎么会买这么难看的笔。”圆珠笔无言地听着,只微微地笑了一下。

量角器对尺子说:“尺子,你看我这半圆画的多规范,再涂上颜色,五彩缤纷,就像一道彩虹,你再看看你自己,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给主人看,真是丢了我的脸。”文具们争论不休。

7.例谈对话描写的教学处理 篇七

故事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是阅读故事的眼睛。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的对话,有助于透视人物所思所想、领悟人物内心世界。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意义,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做铺垫,也正是这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出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所以这两次对话描写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应该好好揣摩一番。

【教学片断1】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

①“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②“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③“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④“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⑤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同学们,这些是竺爷爷和杏树主人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大家先自己读读,读的时候注意提示语,连读两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提示语中有表示动作的词语——“仰起”和“弯下”。

师:一个“仰起”一个“弯下”,你从中看出什么来了?

生:小孩说话时“仰起脸”是因为他人还小,和大人说话只能“仰起”来,另外“仰起脸”还可以看出小孩的天真可爱,因为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的同学都是“仰起脸”的。从“弯下”可以看出竺爷爷也乐意和这个小孩说话。

生:电视节目里好多大人都是蹲着和小孩说话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注意到了“天真”和“奇怪”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读这两句话时的语气。

师:你注意了表示语气的提示语,那你能试着用这两个语气来读好孩子的话吗?

生尝试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全体学生练读、齐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二句中的“习惯地问”?从这个“习惯地”又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生:可以看出竺爷爷和这个小孩经常见面说话。

师:没错,经常问都形成习惯了,可见竺爷爷非常想知道“杏花是在哪天开放的”。

师:刚才同学们从两人的第一次对话的提示语中找到了描写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指着出示的5句话)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1、3、4句对话的提示语在后面,第2句在中间,第5句在前面?

学生回应:是的。

师:大家再仔细看一看:提示语在后面时用的是句号,在中间时用的是逗号,在前面时用的是冒号,这也是提示语因为位置不同产生的区别。

去掉提示语,仅出示对话内容。

①“爷爷,您又看花啦?”

②“是啊,杏花开了。”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③“哪天?今天开的。”

④“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⑤“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现在老师读提示语,男读竺爷爷的话,女生读孩子的话,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对话。

【教学反思1】

学习第一次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对提示语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平时的对话练习中,不仅要注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这三种形式分别运用,更要重视不同形式提示语中关键词给对话内容带来的不同效果,往往正是这些词的存在能让读者方便清晰地理解人物说话时的状态,凭借它们解读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教学中老师引导着学生对提示语中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词“仰起和弯下”以及表示说话时语气的词“天真和奇怪”分别进行提示性的解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内容将这些词表达和表现出来,这就非常好地在课堂上真实再现了对话的发生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和人物特征。

而“习惯”一词的运用看似自然随意,却可以把竺爷爷的形象解读得淋漓尽致,因为竺爷爷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作为唯一一个描述竺爷爷怎样说话的提示语,干净利索,让学生能比较专注地去深入推测词语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建构,如果说朗读是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那么这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的实践,就是借助文本语言主动建构自己语言的同化过程,是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模式。

【教学片断2】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对话内容

①“竺爷爷!竺爷爷!”

②“什么事情啊?”

③“竺爷爷,杏花开啦!”

④“什么时候?”

⑤“刚才。”

⑥“是第一朵吗?”

⑦“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些话是孩子说的?哪些是竺爷爷说的?然后同桌讨论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各自练读,思考、讨论。

生:第1、3、5、7句是小孩子说的,2、4、6句是竺爷爷说的。刚好是一问一答。

生:我觉得这里每一句的语气都不一样。

师:你很会动脑筋。如果像第一次对话那样给这7句话加上提示语,你会怎样写呢?出示

①小孩子( )地喊:“竺爷爷!竺爷爷!”

②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③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④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⑤小孩子( )地说:“刚才。”

⑥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⑦小孩子( )地说:“是。”

师:老师也给你们一个提示。当竺爷爷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刚刚开了的时候(出示)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师:同学们,在课文第14小节,从竺爷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心情怎样啊?

生:非常激动。

师:他是一下子就激动的吗?

生:不是,他是听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并去亲自确认时激动的。

师:竺爷爷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生:因为去年没观察到,等了一年终于观察到了,所以非常激动。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这7句话的提示语。

学生填写,各自练读。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外一个小孩的声音,这是怎样的声音呢?竺爷爷会怎么问呢?可能是……也可能是……。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填的提示语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教学反思2】

“小孩子为什么高兴?是为完成竺爷爷去年嘱咐而高兴。”、“竺爷爷为什么激动?是为终于在小孩子的帮助下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激动。”……第二次对话虽无提示语,但相比第一次对话时的从容则显得节奏很快,竺爷爷的问句短小且语气急促,小孩子的回答更是精炼,充分表现了他俩在第一时间发现和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格外兴奋、激动的情态。

引导学生通过已知人物的语言来想象他们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甚至动作,并在文字表达的空白处进行补充,他们自然地就进入语言情境,边读边体会边想象,入情入境地体会到小孩子和竺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兴奋、惊喜和急切,再加上分角色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神情动作很配合,在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时自然就能将人物情感表露无遗。

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再来两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能对两个人物的对话把握得特别到位,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人物的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正是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完成的,学生参与进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兴致很高,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得到很大的释放。把教材中的空缺演化成发展学生思维和应用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教学时帮助学生恰当表达、准确表达、生动表达,学习时学生就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夯实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教学活动。

回过头再看,学好对话描写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读懂文本,走近竺可桢,感悟他科学精神、态度、习惯的依托。因此关注文本中对话的精彩提示语,让学生感悟对话描写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语言形式等要素。

8.小学生作文 对话描写 篇八

但鼻梁上厚重的眼镜和身上的牛仔衣,分明告诉我,他不是鲁迅。

这次参加阅卷,有很多收获,其中最大的是结识了几个来自于不同地方但意趣相投的朋友。这其中最有趣的就要数这个“鲁迅”了!

有好几次次面对面走过,他那严肃的面孔,让我望而生畏,不敢上前打招呼。但我也发现,在休息时,他身边总会围着那么几个女老师,并且常常是他的话音一落,女老师的笑声就接上了。偷偷一瞅,那严肃的脸竟然也会笑,但越笑皱纹却越挤得紧了。我见空,走近打声招呼。他却直盯着我的眼神,语言缓慢又响亮。我的问题都无关紧要,他的回答却都一本正经。我不由得也认真起来。

“您很像鲁迅。”我寒暄到。

“别人都这么说,自己也就慢慢认同自己像鲁迅。”他说完就笑了。

“那鲁迅对您的意义是什么呢?”

他眉毛开始往拢靠,几乎挤在一起,说,“这也是我一直问自己的问题。鲁迅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精神导师,是我精神的内核。”说完,眉头舒展开来,嘴角微微上扬。

“那您看过鲁迅多少作品呢?对鲁迅的了解深刻吗?不害怕别人说你作秀吗?”说完,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问题。

他一点也没有生气,“坦诚地讲,我对鲁迅作品读过一些,但不多。主要看的是他的杂文和小说。我对鲁迅的理解就是始终清醒,坚持思考、批判、抗争,并且从来不妥协。”眉毛随着语气的起伏,一紧一收,到最紧处,声音也高起来,“有人说,鲁迅要是还活着,要么闭嘴要么就被关起来。你说,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竟然连一个鲁迅都容不下呢?”

那语气,不像在问我,像是在问他自己。我接着问,“那您作为这样一种外在的形象,并且把鲁迅作为自己精神内核的人,是怎么看的呢?”

“我看到光明,也看到光明背后的阴影。我感到温暖,也感到寒冷。光明是那么微弱,温暖是那么短暂。而阴影是那么巨大,寒冷是那么冰凉彻骨。我想为光明和温暖欢舞,也不由得为阴影和寒冷悲歌。”说到这里,他突然攥住我的手,很有力。“但肉食者总喜欢看到欢舞,禁止人们吟唱悲歌。在欢舞与悲歌之间,人们只得选择沉默。那么我就要去吟唱悲歌,去呐喊,去奔走,哪怕声嘶力竭,哪怕心力交瘁!”

我看他有些情绪有些激动,提醒他,“您的勇气让我敬佩。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好像大声呼告的人下场都不好。而且当下,人们都噤若寒蝉。”

他松开手,眉头也舒展开,苦笑一声,声音却异常凄惨,“所以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回答了他如果现在还活着会怎么样的问题,大恶人打死人挖出心肝炒着吃,却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大多数人,闭上眼睛、捂住耳朵,装着睡着。而清醒者,会被看成是狂人、疯子!”

我是习惯性地装睡的,听到这样的话,感觉很刺耳,脸上有点烫。我边给自己找借口边问,“人都是要生活的呀!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朋友。用血肉之躯去阻挡冰冷的履带,岂不荒.唐?而且有什么意义呢?”

我看着他眼神黯淡,像是被冻僵了。继而却又坚定地说道,“当皇帝为自己的新装沾沾自喜耀武扬威之时,人们都选择了沉默,那个小孩子的一句话就打破了沉默。中国社会进步,最大的阻碍就是人们太过于成熟。每个人都选择明哲保身,其实是每个人都自己用绳子把自己困缚住,躲在寒冷的黑夜里,并且自以为是地侥幸着,想象下一个遭殃的那个定然不是自己。只有越多的人自己解开绳索,发出声音,光芒才会照射到你身上,才会有真正的温暖。”

我重重地点了点头,但还是觉得不太理解,“您活在鲁迅的阴影之下,会不会湮没掉真实的自己呢?而人活着,要像鲁迅那样,不是太艰难,太痛苦了么?”

他盯着我的眼睛,终于笑了。“总有人说我像鲁迅,这是不了解我。我是通过阅读鲁迅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社会。我发现,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但鲁迅是鲁迅,我是我。人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是用鲁迅的思想给自己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坐标系,从而确知自己的位置。人既然活着,总要思考,要有所追求。我所追求的就是清醒地活着,坚持思考,坚持发声。横眉冷对、嬉笑怒骂,不苟活。生活对于谁都绝非易事,清醒地活一生,在他人看来可能是悲剧,但本质上是喜剧。而糊糊涂涂地活一生,在他人甚至自己看来是喜剧,其实是一出悲剧。”

“那您平时还挺幽默的,不似鲁迅那么严肃。”我接着说道。

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其实,有大爱的人,悲观但不绝望,温和包容,热爱生活,平易近人。你看鲁迅的照片严肃,但其实鲁迅很爱笑,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常笑地拿不住烟斗,一个劲咳嗽。”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很久了,只能话别。第二天,又见有人围在他身边,又常听见他爽朗的笑声。

9.对话描写的方法 篇九

细节描写之对话描写的方法

方法点津

一、描述形式多样化

最常见的对话描写形式有以下四种。

1.“叙述+语言”式。如:

爸爸生气地说:“下不为例!”

2.“语言+叙述”式。如:“下不为例!”爸爸生气地说。

3.“语言+叙述+语言”式。如:“太棒了!”爸爸高兴地说,“儿子,你真是我的骄傲。”

4.“语言”式。如:“儿子,你真是我的骄傲!”

二、多种描写相结合把对话与人物的神态、动作结合起来描写,会相得益彰,可收到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例如:

(1)小梅说:“我忘了!”(2)小梅支支吾吾地说:“我——忘了!”(3)小梅低着头,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我——忘了!”(4)小梅低着头,红着脸,两手不安地绞着衣角,支支吾吾地说:“我——忘了!”

三、语言风格显个性

个性鲜明的语言,能够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等特征。例如:(1)甲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并高声嚷道:“耶!老爸太伟大了!”(2)乙悄悄地抿着嘴笑了,还羞涩地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3)丙沉思了良久,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地说:“这个建议——我会好好考虑的。”(4)丁亲切地拍了拍他的头,柔和地说:“孩子,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才行!”

课堂练兵:改写下面一段对话描写

一位中学生在游戏厅门前走过。老板说:“小同学,来玩游戏机的吧?怎么不进去呀?”中学生说:“我,我爸我妈不让我玩,说游戏厅是个陷阱,掉进去就出不来了„„”老板说:“嗨,哪有的事啊!你看,里面都是学生,游戏厅要真是陷阱,还不早就关门了?玩游戏机,健脑!”中学学生说:“可是我也没有带多少钱呀,还是算了。”老板说:“没关系,小哥们儿,今儿个我请客!”中学生说:“那„„”老板说:“这有什么,下次你给我带来不就得了!”中学生犹豫再三,还是走进了游戏厅。老板道:“哈,又俘虏了一个„„

课后巩固

把下面的内容用对话形式写下来。写的时候,不但要把内容交代清楚,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后 悔

10.描写人物对话的片段 篇十

1、街上静悄悄的。妈妈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她用大衣把我裹得严严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喘气声。突然,有个响亮的声音在问:大嫂,您是带小孩上医院看病吗?是呀!妈妈着急地回答。大嫂,您就坐我这平板三轮吧!能行吗?行呀!您扶好了,我慢着点儿蹬就是啦!您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哎,大嫂,治病救人要紧哪!我被一双大手抱上了车。妈妈也坐上来了,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在前面蹬着车。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妈妈说:同志,到啦!车平稳地停下来了。那双有力的.大手,又把我从车上抱下来。我又听妈妈说:同志,这个……您拿去喝杯酒御寒气吧!大嫂……快,快……看病要紧!我在这儿等您,等孩子看完病,再拉你们回家!同志,您拿着……看情况,这孩子要住院呢!那好,大嫂,您快带孩子看病去,我走了!哎,你这个人真是……可是车轮的声音已经渐渐地去远了。

2、我来到爸爸床前一看,爸爸果然老老实实地躺在那里,可是嘴却好像在动,原来爸爸还在背英语单词。我对爸爸说:您不服从妈妈的‘命令’,我告诉妈妈去。说着,就要往外走。爸爸急忙拉住我说:刚刚,我昨天刚背好的单词,谁知睡了一觉,就全忘了。你千万不要告诉你妈妈。她也够辛苦的了,别在让她为我操心了。我听着这诚挚的话语,只好答应了。可一见爸爸那疲劳的样子,马上改口说:您也太辛苦了,这样下去身体会夸的。接着,我又不满的说:爸爸,您是工程师,又是大学生,有大学文凭,干嘛还那么玩命的学啊!爸爸笑着说:工作需要嘛!他语重心长的说:我现在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呀!我真后悔年轻时没多学几门外国语言,现在我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学起来可真费劲。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不过,现在下功夫学还不晚,这也叫‘活到老,学到老’嘛!说玩就哈哈大笑起来。

11.《桃花源记》的对话描写 篇十一

《桃花源记》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短短320字,记叙了一个渔人的奇特经历,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外仙境,其语言之简练,记叙描写之畅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也是极尽简省之能事,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笔法,惜墨如金,虽有许多空白,却有一气呵成之感。其对话描写的省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法:

1. 有问而无答

例句1:“问所从来。具答之。”

这是村中人见到渔人后,问他从哪而来。渔人回答了什么,作者予以了省略。为何省略?因为文章的第1、2段已经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如果将渔人回答的话写出来,就显得重复累赘,故以“具答之”三字一笔带过。

例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这是村人对渔人的询问。渔人作何回答?作者没有交代,只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笔带过。但作者却写出了村人听到渔人回答后的心理活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推断渔人向村里人详细介绍了秦后朝代更替的历史。由“皆叹惋”,可以想象得出渔人所描写的外部世界如何黑暗,与桃花源中的世界反差如何强烈。

2. 有答而无问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显然,这也是渔人与村中人问答式对话中的一个截面。村中人介绍他们是何时、为何到这个桃花源来的,显然是在回答渔人提出的疑问。那么渔人向村中人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村里人的回答推断出来:“谁领你们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为何到这里来?都有哪些人一起进来了?”因为渔人的疑问也是每一个读者心中的问题,故此省略。

3. 无问无答

例句:“见太守,说如此”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不顾村中人的嘱咐,径直找太守报告他的发现。渔人和太守之间,应该有一段对话。但作者却将这一段对话省略掉,形成空白。但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段空白填白起来。例如:渔人禀报太守:“大人,草民今天有一奇特发现,特来向您禀报。”太守问:“有何发现?快快说来。”渔人答:“我今天早晨捕鱼,发现一片桃花林……”如果这样写来,文章就显得累赘多了。作者只以“见太守,说如此”六字,就将太守和渔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过程交代出来,显示语言裁剪的深厚功力。

《桃花源记》中对话的省略启示我们:叙事作文中,要善于留下适度的空白,这样不但可使文章简洁明快,还为读者留下更多的读解空间。我们在阅读叙事作品的时候,也要善于发现、捕足作者有意留下来的空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填补作品中的空白。这样的阅读,会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饱满、深刻。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教学素材

关于本文的对联

1.子骥难寻避世地,渔人偶入桃花源。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12.小学生对话作文 篇十二

QQ有块黄色老鼠头形状哈蜜瓜味的橡皮,PP向QQ借像皮用,QQ毫不犹豫就把橡皮借给了PP,PP一看,哇!好漂亮的一块橡皮啊!如果一直是我的该多好啊,它舍不得还人家了。

放了学,QQ去要橡皮,PP说:“什么啊,我什么时候拿你橡皮了??那是我的橡皮呢!”QQ大声嚷着:“无礼,你什么人啊?还敢狡辩!”两人说着就打了起来,QQ给了PP一拳,PP给了QQ一脚,你来我往,两人打得是不可开交!

回了家,PP妈妈问PP:“这是怎么了?是被同学打了??这橡皮哪来的?!”

PP低着头,就是不说话。弄得妈妈真是莫名其妙。

第二天,两人见面又打开了,QQ被PP踢肿了膝盖,PP被QQ打出了鼻血,蚂蚁美美见了,说:“别打了!别打了!”两人好象没听见,还是继续打,美美无可奈何地走了。

两人也不上课了,只要一见面就打架!

一天,俩人在森林里打,看到在一个月季花上有几个花仙子在一起玩,它们玩得很开心,突然,一个小花仙子好象要从花上掉下去了,几个大的.花仙子赶忙拉住了它,它才没摔下来。一个花仙子为了救它,胳膊被花托上的刺扎了一下,流了血,小花仙子过意不去的说:“对不起,都怪我不小心!”“没事儿,我们是好朋友嘛!

看着花仙子们相亲相爱快活的玩耍,而它们却老像仇敌似的见面就打,没有快乐的时候。

QQ心想:我把橡皮送给它也好,我不能打人啊!

PP心想:唉!我这是做的什么事啊!人家好心借我橡皮用,我却看人家东西好,就想占为已有,多可耻啊!

两人看着对方,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

13.对话描写作文指导课课堂教学实录 篇十三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于永正

师:(显示大屏幕)这儿有,你们的讲义里有,同学们看,这是从一篇很著名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中选的一段,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写得非常棒。请咱们班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读一读,以前没有读过,拿到手就去朗读,有点难为你了。

生:(朗读)又一次,在伯父家里,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胡唇上的胡子一动一动的„„

师:(纠正)嘴唇,嘴唇上的胡子,再读这句话。生:(朗读)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晓得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捧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碰壁呢?是不时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那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很有趣,你读得也很好,刚刚拿到一篇课文,就读得那么棒,真是难为你了。幸亏你的朗读水平高,不然的话就读不好。同学们看,这篇课文是写周晔到鲁迅先生家作客的一件事,你看这篇短文,作者写得最多的一篇是人物的什么呢?

生:(齐声)对话。师:(板书:对话)除了最后一小节,其他的都是人物的对话。所以阿,学会写对话,相当重要,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过程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也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写好人物的对话。再说啦,人物的语言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人物的性格,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非常重要。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如果你发现写的作文字数不够,我有个诀窍:字不够,对话凑。(笑声)脊柱没有?不要跟别人说阿,这是诀窍,发现字不够,就写对话!东扯葫芦西扯瓢,说就是了。张三说,哈哈,我今天真高兴,玩得多痛快阿,你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玩的吗?在什么什么地方,一说一大套,三说两说,三行五行就下来了。于老师跟你们开个玩笑。不过也可以试一试,不纯粹是玩笑。周晔在写对话的时候,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她写的对话加了人物的神态,还有动作。师:交代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那叫什么,知道吗? 生:这叫人物的神态、动作。

师:老师告诉你,这叫提示语,记住它。(板书:提示语)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交代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作者写提示语变化很多,它们在说的话的什么地方,迅速看课文。比如说第一自然段的提示与在什么位置?

生:在前面。

师:在说的话的前面。一起把这句话念一念。生:(朗读)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师:对了,这是一个发现,有的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有的呢?再看。生:有的提示语是在后面的。师:在什么后面? 生:在说的话的后面。师:找一句,读一读。生:(朗读)“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师:还有呢,再找。

生:还有的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师:找一句读一读。生:(朗读)“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根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师:读得好,看看,提示语镶嵌在说的话的当中了,还有,没有提示语的,哪一句没有提示语,一起读。

生:“那怎么——”

师:这一句省略了提示语。为什么可以省略呢?因为不写谁说的,大家业务知道是谁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省略提示语。这些发现对于我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再迅速的看一看提示语的位置,看得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这个“说”后面用什么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快。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变成什么号?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当中,“说”后面一般用什么号?

(生回答,略)

师:把这些记住了,对你写对话很有帮助,这又是一个发现。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还有什么特点?

生:动作。

师:动作是提示语的一个内容,它说错了,说错没关系。生:是一问一答。

师:一问一答,作者写的时候怎么样啊? 生:分段(板书:分段)

师:对啦。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是分段写的,分段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它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第二,读者眼睛不疲劳。当我们读完一段,比如说,读到这个地方,“就是有一点不像”,(在屏幕上指示)不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个短暂的休息过程,所以,我们的眼睛读这样的文章不疲劳。还有个好处,不要跟别人说,显得文章很长(生笑),老师不是让你写三页吗,一分段,三页就变成四页啦。最重要的是清晰,读者读起来很省事。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好对话也很重要。看,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知道,写对话很重要,好多是在对话的过程当中进行,对话完了事就没有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同学们,可写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了。只要早上一睁眼,就跟爸爸妈妈说话,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早晨》;回到家爸爸妈妈要跟你说话,写篇作文,题目就叫《晚上》;中午回到家里,爸爸妈妈要跟你说话,写篇作文,题目叫《中午》„„有说话就有作文。咱们下面看看能不能掌握周晔写这篇短文中对话的要求。拿出自己的作文本来,听写两个人的对话,一个老师和一个同学的对话,做好准备。我的要求:第一,要分段,也可以不分段,但我希望你们能分段。第二,希望你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相当的重要。开始了。(师读)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王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听见没有?

生:听见了。师:开始记了。(语速放慢)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注意,开始空两个字,分段哦。王老师关切地问。注意这个“地”阿,说,、问、道、喊、叫,这些词前面如果用“地”的话,大多数是土字边的“地”,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注意下面这句话怎么写,在什么位置写,“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写好了吗?(拿过一生的作文本)好,写好的举手,(多数人举手)同桌互相交流,互相检查一下,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问题,请你指正。好咱们看这个同学写的。(把作文本放到投影仪下)王老师关切地问,冒号,前引号,你们休息好了吗,问号,后引号。另其一行,空两个字,休息好了,叹号,两头加引号,同学们齐声回答,句号。后面变成句号了,这个同学完全正确,格式也符合老师的要求,和他一样的请举手。(多生举手)太棒了,到底是育才小学六(1)班的同学!看来写好对话对你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下面请大家听段录音,这段录音有几个人在说话,通过听他说话的声音,你想象他们说话的样子,表情啦,动作啦。再想象一下这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如果你再加个结尾,就是一篇作文了,想不想听啊?好,大家听听。(放一段录音)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你挤着我了,你!男:来劲了是吧!

老人: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师: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几个人在说话? 生:三个。

师:说说他们都是什么人?

生:我认为是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一个老人。师:老人可以,女人、男人不好听,换一个词。生:一个妇女。师:一个妇女。生:和一个年轻人。师:哦,年轻男士。(请另一生)你说说看。生:一个女士,还有一个先生。师:一位女士,一位先生。生:还有一个老者。

师:老者,长者,你看,多会说话。是不是她说的更好听一点?你看,到处都有我们的老师。说话也是一门学问,她说的就中听,她改的也中听。你想象一下,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呢?我想每个同学脑海里一定出现一幅画面。再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再想象一下他们两个年轻人听到老者的劝告以后,他们二位又会如何呢?事情怎么结束的?想好了吗?注意,加个开头,加个结尾,他们说话时加上提示语,在写对话是如果能够做到分段、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是一片好作文呀,拿起笔来,暂时不要起题目,写好以后再起题目,好不好?快,抓紧时间写。要不要再听一遍?

生:不要。

师:写吧,动作快啊,我给大家七分钟的时间。(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你们的讲义后面有文中的对话,可以参考。把你们想象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出来,暂时不要写题目。(看一生)一天早晨„„在这位同学的想象中,这件事发生在公交车上。(看另一生)他想象的这件事发生在公交车的车站里,没上车。我看有没有不是公交车的?(拿起一生的作文本)在这位同学的想象中,这件事发生在菜市场,早上卖菜的地方,菜市人当然多了,熙熙攘攘的。我看这边有没有想别的地方的,哦。上班的路上,好的。(来回巡视)抓紧时间,快,加油。有的同学想象人物的动作非常好,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大家都分段了,而且注意提示语的变化,这很好i。写好的请举手,一二三四五„„好,放下,最后给大家再延长两分钟,写好的同学各人读各人的,放声读,开始。没写好的加油。(部分同学开始读出声来)都好了吧,检查完啦,写好的同学给文章加个题目。咱们交流一下,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水的作文写得漂亮。(请一生)这位男同学的作文我一直没看,咱们看他的作文写得怎么样,注意听,由题目马?

生:(摇头)有一天,一位先生和一位女士在商店里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争吵。师:注意,在他的想象中,这件事发生在商店,继续读。生:妇女说:“嘿,你挤着我啦,没长眼啊?”“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先生说。妇女说:“哎,你挤着我了,你!”“来劲了是吧?”先生说。老人说:“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这一听,他们俩脸红了。

师:听老人这么一说,两位年轻人脸红了。两大优点:第一,对话分段显得很清晰。第二,提示语交代得明白。还有你光说,谁说啊,女士说,老人说,交代这个话谁说的,这是最重要的,你等一下注意听别人写提示语,除了交代谁说的,还要交代他怎么说的,你到座位上去听好吗?谁来读?

生:在公交车上。

师:题目是《在公交车上》。

生:一天早晨,是上班高峰,在公共汽车站,一位女士生气地说:“哎,挤什么挤,没长眼哪?”那位先生一听,火了。

师:(指刚才男生)你站起来,那位先生一听,火了,这就是想象出来的,听见没有?坐下听。

生:“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哎,你挤着我啦,你——”说完,女士又挤了过去。

师:看,又加了动作,那位男同学注意听,“哦,你挤了我了,”女士说,又挤了男士一下,(做挤人状)这个动作想象得多好啊!往下读。

生:“来劲了,是把?”先生越听越生气。“算啦!算啦!一位老人和气地调节他们。师:接下来提示语在当中了,“算啦!算啦!”一位老人和气的调节他们,逗号。往下读。生:“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听完老人的话,女士和先生的火气都降了下来,排队上车了。

师:听见没有?提示语除了交代谁说的,还要想一想他怎么说的,什么表情,什么动作。谁愿意读?你来,先读题目。

生:《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师:用文章中人物的话做题目,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生:早上,一位女士、一位先生和一个老人,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车,过了一会儿,公交车来了,女士和先生都挤了上去。

师:真是的,老人都不顾了。生:“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女士凶巴巴地说,两眼瞪得大大的。听见没有?你加上去就好了。

生:“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说完,先生把女士往旁边一挤。师:哦,又挤了一下,应加个“又”字。生:又挤了一下。女士又开口了:“哎,你挤着我啦,你——”“来劲了,是把?”先生大声吼道。

师:大声吼道。多形象啊,不是一般的叫。生:大声吼道,眼睛瞪得比女士打两倍。(生笑)师:听见了吧?你瞪得大,我瞪得比你还大,(生笑)有个词叫以牙还牙,现在是以眼还眼。(生笑)(拍该生肩膀)你光看人家笑自己不笑,真是沉着老练。

生:“算啦!算啦!”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两位年轻人听后,脸顿时红了。

师:从他们脸红就知道,他们接受了老人的劝告。同学们,他们的作文有三大优点:第一,对话分段。第二,标点符号用的正确。第三,提示语写得好。刚才阿,我们是听一段录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根据声音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声音想象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这是一种想象。下面呢,我想请一个同学跟我合作一下。你们推荐一个男同学,善于表演的,我想请同学们看一个哑剧。顾名思义,哑剧只有动作、神态,没有语言,你就根据我们二人的表演,想想我们会说些什么,刚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现在是只见其人不闻其声,如果这个练习你做好了,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写对话绝对不成问题了,今后写作文,你一定会把对话写得很精彩。

上一篇:去儿童福利院心得体会下一篇:【精华】政治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