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学的意义(共8篇)
1.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篇一
档案统计工作内容,包括档案的基本统计和综合统计两部分工作。
具体来说,包括档案的收进、移出、整理与签定、保管数量和状况的登记、档案利用服务情况的登记,以及档案构成、档案利用、档案机构和人员等情况的基本统计和其他专门统计。
档案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并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档案统计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工作者认识和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条件。
档案统计工作是以档案工作中大量的现象为对象,通过从质、量联系中对数量的观察和研究,以指标数字揭示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建立科学的统计工作,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档案领域的大量信息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使定性分析更加精确化。
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各级档案部门工作的真实状况,从而对档案实行科学管理,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发挥应用社会的效用。
统计工作是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档案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档案统计健全科学的档案统计工作,对于档案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
一门学科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量分析在该学科研究中所占的比重。
档案学要想在学科如林的科学领域站稳脚并获得发展、创新,就必须加大定量研究,扩大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工作的比重。
这样才能促进档案学的发展。
档案统计工作还可以为制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编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统计工作,可以全面地、难确地反映档案产业的数量、速度、馆藏档案的状况和变化、利用档案的频率和发展趋势。
这位有关主管部门对档案部门的工作量、人力、财力的需求量有所了解,便于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为领导机关对档案事业决策提供数据和可靠依据。
2.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篇二
1 当前统计活动的关键作用
1.1 所谓的统计活动, 具体的说是经由搜集以及归纳数据内容来体现事情的具体状态以及变化性特征。
在统计活动中有两个层次的特征。首先是说他的数量特征。其是利用数值来体现事项在规定的时限等层次中的数量性, 可以确保我们了解事物的定量性内容, 进而进行积极地分析。从这个层次上来看, 统计内容已经不断的和别的一些内容联系起来, 都是通过数值来体现内容的, 同时其可运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此之外是它的综合性特征。所有的事物都有着共性, 站在大的层次中来看, 关系到国家的多种领域和群众生活的很多要素, 而且还牵扯到许多的细节性的内容。通过分析信息的具体特征, 不但能够对其开荒咱全方位的分析活动, 同时还能够对各种物体开展全方位的探索, 能够归纳过去, 探究以后。
1.2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
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 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 因此, 该套体系对单位来说, 就有一些具体的意义, 它不但能够体现出单位在特定时间中的具体状态, 同时还能够体现在设定的时间段重点变化。首先, 通过分析具体的状态来看, 其能够体现单位现在事情的多种性质, 同时还能够体现单位的机构以及资本等层次的内容。第二, 再从动态观察, 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 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第三, 从其结构上分析, 其体现单位的产业模式以及技术体系等, 体现单位的速率, 同时还能体现单位的功效特征。第四, 从其设计的范围上来看, 其体现单位的资产范围, 员工范围等等的许多内容。
1.3 在过去的时候, 单位的主要统计活动均是由计划机构来开
展的, 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 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 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 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 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 不管是哪一种性质的单位, 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 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 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 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 (1) 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 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2) 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 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 (3) 单位多个机构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 导致其可以运行的面积变小。在目前的单位体系之中, 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 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当前统计活动面对的不利现象
单位的运作事项主要是反映在统计活动中, 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 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出准确的判断, 还能够确保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不过现在单位的统计活动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开展, 面对当今的时代背景, 其很显然的暴露出许多的不利现象。
2.1 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 统计机构不健全,
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 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 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 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 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 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 只是敷衍而已。
2.2 形式不合理。
在当今的市场体系之下, 单位不断的进步, 所以, 必须切实完善统计信息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 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 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 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 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 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 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 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2.3 单位的统计有失科学性色彩。
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 使得统计信息的品质变低。由于改革活动持续进行, 单位的所有制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管控体系也出现了变动, 此时单位的数量不断的增多。很多新的单位中, 有许多的未设置统计体系, 还有一些连基础的统计机构都不存在, 当出现要填制的表格等的时候, 就由财会工作者来进行, 内容非常的混乱。
2.4 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不高。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 目前的统计者除了一些大规模的单位有专门的人员之外, 很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 通常是有财会人员代为进行。其能力不是很高, 而且素养较低, 所以, 对于该项活动的热情不高。在具体活动中, 通常是借助过去的知识来开展的, 很容易使得活动面对许多的不利现象, 导致信息不准确,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3 结束语
综合的说, 统计活动在单位管控中的意义非常的关键。其是单位管控的前提, 必须将该项活动落实好, 认真地面对其中存在的不利现象, 才可以确保统计信息精准合理, 确保单位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摘要:单位的统计活动是对单位开展合理管控, 监管单位所有事项的一个关键的方法, 是单位布置法规以及活动规划的关键参考信息。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1)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1) .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 2008 (3)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 2008 (3) .
3.浅谈环卫统计数据核查的意义 篇三
一、核查背景
按照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对北京市市属和享受市级财政补贴,以及城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共18座)的计量数据进行了抽样核查。核查采取了明查和暗查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每座设施至少要核查5次,单次核查不少于8个工时,通过数据核查项目,对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卫统计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为政府部门拨付垃圾处理的相关费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核查的主要过程
(一)设定核查总体框架
负责执行核查工作的人员依据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提供的核查设施名单、地址及项目要求,编制了核查进度时间表,包括核查时段、核查人员、绘制最佳暗查拍摄地点等,并确定了直接负责人和总负责人,经讨论、修改后形成操作规范,确保连续监测8小时以上。
(二)明查暗查同步进行
按照明查和暗查的具体要求(明查执行地点为地磅进出口和地磅房,暗查为设施入口处附近)开始进行。
明查是指核查人员进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地磅房后,要对进出设施的车辆进行记录和仔细核对。内容包括设施的日报数据、地磅原始称重数据、环卫运输记录单数据、现场填写的进出场手统表、地磅房手统表,以及现场拍摄的地磅房进出口视频、地磅房照片。要求在填写进出场、地磅房手统表时,核查人员要完整清晰地填写车牌号、车辆编号,净重、毛重时间,以及皮重时间、载质类型、上磅时间、是否停留、是否是挂车,是否递单、刷卡、出场时间以及备注等。在进行视频拍摄前,现场负责拍摄的人员要先将核查时间与摄像机的时间统一。视频拍摄数据涉及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场时间、车次、车号、车型,并且要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连续拍摄,不得中断。现场核查结束后,设施负责人要检查地磅房的手统表,然后在每页手统表上签字确认。
暗查是指核查人员在垃圾处理设施附近进行隐蔽记录和连续拍摄,拍摄要求与明查一样。暗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设施的日报数据、地磅原始称重数据、环卫运输记录单数据、现场填写的进场手统表、现场拍摄的进场视频等。在填写进场手统表时,要求核查人员完整、清晰地填写车牌号、车编号、车辆出现时间、车型等。
(三)数据比对汇总
在明查和暗查同步进行的工作中,核查人员要对现场地磅进出口手统表、进出口视频等进行仔细核对,凡数据不符的做上标记,在编写阶段报告时注明;要将审核过的现场地磅进出口手统表、现场地磅房手统表进行录入后再进行核对,以确保纸质表与电子表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将拟上报的三类数据(日报数据、原始地磅称重数据、环卫运输记录单)进行综合比对,整合为一个包含以上三类数据的综合上报数据,包括对比原始地磅称重数据与环卫运输记录单上的每一项数据;对比原始地磅称重数据的总重量、总车次与日报数据的总重量、总车次;对比环卫运输记录单数据的总重量、总车次与日报数据的总重量、总车次。
(四)综合分析完成报告
核查人员将整合之后的上报数据(日报数据、原始地磅称重数据、环卫运输记录单)与现场实地的核查数据(明查中现场地磅进出口手统表、现场地磅进出口视频、现场地磅房手统表与地磅房照片;暗查中的进场手统表与进场视频等)逐条进行比对后,开始分析几大数据中存在的差异部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存在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对无法解释的数据通知被查单位负责人进行书面解释。全部工作完成后,核查人员结合分析整理的数据与相关设施提供的问题数据反馈,撰写各阶段核查报告,并在五期核查全部完成后,撰写年度核查总报告。
三、数据核查发现的问题
(一)监管力度不够
在进行核查工作的过程中,核查人员发现一些环卫设施没有按照要求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按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执行。例如,某设施单位在上报的数据中,其中的日报数据和地磅原始称重数据有差异。核查人员通过对整个数据的分析比对后发现,原来该单位为了使两组数据的总和相一致,居然对地磅原始称重数据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加工”,如果没有数据比对核查这一关,类似的问题是很难被发现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被查单位的负责人对环卫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一些部门的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自然就谈不上对设施设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统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此次系统、全面的核查,发现很多环卫设施单位从事环卫统计的工作人员不是统计专业出身,有些人员甚至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认证,由此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经常出现错报、漏报数据的情况。例如,由于统计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上报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到了垃圾处理费用结算等问题,给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统计流程缺乏严谨
据调查了解,在目前的环卫统计工作中,存在着因相关人员操作不规范、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态度不够端正,造成统计数据偏差等问题。例如,垃圾车辆出场时没有完成一次刷卡,于是司机就找人代替刷卡,而相关工作人员既没有及时制止,也没有在备注中进行详细记录,于是造成无法解释的错误数据出现,给环卫统计工作带来难度。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建立统计考核制度。从业人员、特别是单位负责人,要提高对环卫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按规定搜集、审核、汇总并及时上报统计数据,做到保质保量。统计人员要对填报的统计数据负责,坚决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等违法行为;二是严禁主要负责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或强令、授意统计人员从中弄虚作假;三是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各类环卫信息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核实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情况,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提高业务水平
环卫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决定着环卫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是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统计人员学习统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端正态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二是要抓好专业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指导,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可靠。
(三)建立规章制度
一是管理部门应建立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统计流程,提高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条件;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统计人员的配备、职责分工、数据报送等要求,端正统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从奖惩制度上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
(四)加大资金投入
随着北京特大型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环卫设施建设的加快,环卫统计和核查的工作量肯定要持续加大,因此主管部门要统筹兼顾,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充分调动基层统计人员和参与核查单位、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顺利完成今后更多更重的统计核查工作。
4.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篇四
1 国际环境统计的建立与发展
环境统计首先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实施的。1973年,在欧洲经济委员会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开展国际层面的环境统计工作的举措[1]。1974年,联合国统计司在第18届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国际环境统计的工作计划草案,建议把重点放在环境统计资料的需要和可得性以及制定一些方法准则上。1984年,联合国统计司正式颁布了《环境统计发展框架》(FDES),提出了环境统计的组织和发展的系统方法,并在若干个国家进行了应用试点;之后又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发表了《环境统计的概念和方法:人类居住区统计》、《环境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自然环境统计》两份技术报告,详细描述了环境统计的各个统计变量,以帮助国家与国际环境统计数据收集的识别和筛选,这三份文献已成为指导世界各国开展环境统计和方法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联合国有关组织及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关注亚太地区的环境和环境统计问题。
2 国际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和指标
2.1 联合国环境统计框架与指标
1984年,联合国颁布的《环境统计发展框架》(FDES)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套环境统计的框架、方法和标准,该框架按照活动—影响—反应结构模式收集环境资料,反映了国际环境统计在资料收集方面的发展方向[1]。联合国统计司还基于FDES框架开发了一套环境统计指标,并在环境统计实践工作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经过多年努力,统计指标已形成十大类,包括空气和气候(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生物多样性、能源与矿物、森林、治理、内陆水资源、土地与农业、海洋和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废弃物等。目前,FDES框架及指标体系已被许多国家采用。
2.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统计框架与指标[2]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了一套压力-状态-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的环境统计编制框架,它较全面地说明人类活动、过程和模式对环境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其内容包括:压力(指作用于环境的人类活动及其活动的过程和模式);状态(指环境的状态);反应(指环境变化引起的政策选择和其他反应)。该框架目前应用于所有OECD国家,其部分内容也被应用于东欧和中亚国家。
2.3 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
联合国统计司于1993年首次提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其最新版本SEEA 2003由联合国、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及世界银行五大组织共同完成。SEEA框架通过提供各类指标和描述性统计数据以支持环境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分解和计算经济账户中与环境有关的流量和存量;连接实物资源账户和价值型环境账户、资本账户;估算环境成本;核算自然资本,如矿物、森林、渔业资源、土地、空气和水;考虑环境耗减和恶化成本,计算环境调整指标[3]。
3 世界各国环境统计的发展
目前,环境统计已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各国纷纷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并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环境统计在美国的发展极为迅速[4]。美国统计协会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统计部,致力于环境统计的研究。有数种杂志专门致力于环境统计的介绍与推广。早在1989年,美国环保局(EPA)就开始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环境监测和评估计划(EMAP),构建起完善的监测网络揭示区域性污染状况,并用来预测未观测区域的情况。美国在环境统计信息的收集和公开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美国EPA的环境信息办公室(OEI)负责组织收集环境信息的同时,还通过法令法规从外部团体、志愿者手中取得大量数据信息。美国通过EPA网站及时发布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和环境质量数据,以及相关数据的证明资料和监测方法等信息,同时还公布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和EPA的电子通讯录,以供联系查询或索取资料。
加拿大统计局资源环境核算工作在国际统计领域处于领先水平[5]。加拿大统计局自1992年起进行环境统计和核算工作,于1997年起开始发布统计工作。加拿大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与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大体一致,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存量账户、物质和能源流量账户、环境保护支出账户等内容,并将其作为卫星账户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进行了扩展。
环境统计在欧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6月,欧洲会议通过环境经济核算法规,正式引入衡量涉及环境问题的发展指标,将环境核算作为评价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6]。欧盟各国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数据收集、测算方法、信息上报和发布等方面都大体遵循国际或欧盟承认的、统一的协议和技术规范,所有欧盟国家的环境信息均按规定格式定期上报至欧盟环保署。欧盟各成员国在其环保局网站都提供了环境统计信息数据库查询、链接等服务,用户能够查询和下载到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信息,还能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住所周围的污染源排放情况。
德国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是以欧盟环境指标为基础的[7]。德国环境统计的法律依据是《环境统计法》,所有环境统计调查都要紧紧围绕《环境统计法》进行。环境统计调查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领域:固体废物、水、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经济(主要指环保投资、环保产品和服务等)。德国的环境统计方法灵活多样、信息化程度高、工作人员素质高,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国际环境统计发展对我国环境统计建设的启示
纵观国际环境统计的发展历程,我国环境统计建设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健全环境统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合理的机构设置是顺利开展环境统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统计机构,提供必要的组织领导和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协调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确保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德国统计局及北欧国家统计局设有专门的环境统计司、环境核算司,而且以环境统计法作为开展环境统计工作的依据。在我国,国家环境保护部既是制定环境政策的机构,也是收集环境统计数据的主渠道,但现阶段并没有设置独立的环境统计司,真正从事环境统计的工作人员也很少,不利于我国环境统计工作的长期开展。因此,必须完善机构设置、增加人员配备,为环境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
4.2 建立健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虽然近年来我国环境统计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尚未建立起一套综合的、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包括环境、资源、生态在内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完善,如大气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种类与排放量,海洋环境水质及污染物的排入量,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等。另外,涉及环境统计内容的各专业缺乏协调合作与管理,导致相关的统计内容未能形成完整的环境统计信息体系。因此,我国必须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搭建完善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并增加一些具可操作性的统计指标。
4.3 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
我国现阶段环境统计人员缺乏、环境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调换频繁等因素影响了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而管理、设备、技术等配套条件不到位,调查方法单一等导致环境统计资料时效性、综合性、共享性都不高,进一步降低了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因此,我国今后应强化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开展统计人员的专业(下转第206页)(上接第89页)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8]。基层环保部门人员对统计分担实行责任制,加强对统计人员和企业登记录入数据信息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统计工作中的错误和疏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应加强管理、完善配套设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多样化的调查方法,全面提升环境统计数据的综合质量。
4.4 建立环境统计信息公开制度。
虽然国家和各级城市每年都发布环境质量公报,但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环境统计数据信息对外不透明,缺乏公众和舆论监督,普通民众很难获取环境统计数据,不能充分了解环境变化状况。因此,建立环境统计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类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环境统计信息,向公众提供多渠道、开放的数据查询系统,接受公众监督与舆论质疑,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环境统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5 结语
近年来,国际环境统计发展迅速,环境统计在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完善、发展环境统计工作,使环境统计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环境统计作为统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国际环境统计的建立、发展、基本框架和指标,并结合我国当前环境统计制度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环境统计,环境统计指标
参考文献
[1]Peter Guttorp.Environmental Statistics-A Personal View[J].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2003,71,2:169-179.
[2]OECD.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EB/OL].www.oecd.org/dataoecd/7/47/24993546.pdf.
[3]米红,杨炳铎,刘飏.我国环境统计指标可操作性框架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71-74.
[4]陈涛,李灿.美国环境统计简介[J].江苏统计,2001,7:47-48.
[5]吴优,李锁强,任宝莹.加拿大资源环境统计与核算的主要内容和方法[J].统计研究,2007,6:70-74.
[6]陈默,周颖.美国和欧盟环境统计的借鉴意义[J].中国统计,2009,7:52-53.
[7]陈默.德国环境统计概述及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05,8:44-46.
5.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篇五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管理工作得到了不断深化和落实。统计工作,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重要管理工具,属于卫生服务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为实现医院发展的合理决策、优化医疗资源结构配置、推进当前医疗卫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显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统计工作 医院管理 重要意义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统计,是人们认识社会自然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正确的统计分析能够引导人们科学的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提升,促进了医院统计工作的强化。通过运用相关统计原理及方法进行全面反映医院发展的相关数量关系及信息数据,从而协调各卫生医院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全面优化,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促进医院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一、统计工作的内涵特征分析
统计是运用概率理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原理及方法,研究数字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和推断,从而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行为活动。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判断过程的总称,属于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作为统计领域的重要构成,医院统计是运用相关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收集和整理有关统计信息的基础上,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反映医院工作数量以及质量效果的行为活动。医院通过统计工作来反映医院疾病防治工作情况,描述医院医疗服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分析和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指出医疗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相关发展或指导性决策的信息,并提出改进措施。医院统计的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相对来说,依靠统计手段,医院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化和定量化管理。
二、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体现
1.统计资料的采集
一般来说,采集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相关统计目的和任务进行统计信息采集的过程,医院管理的统计工作往往通过对医院医疗工作原始记录报告资料,统计报表和专题调查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获得丰富准确的原始资料。
2.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信息采集后,往往杂乱无章,不能充分表明各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医院管理中,针对统计人员所采集的各种原始信息资料,根据调查内容和研究任务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定期整理、专题整理和历史整理等归类梳理,形成相关正确可靠的结论报告。
3.统计资料的分析
采用辩证法对原始资料加以研究和分析,揭露事物矛盾规律,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医院管理中,统计主要负责调查分析医院各项管理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通过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值,了解医院医疗服务效率,掌握医院发展动态,加强科学管理依据。
4.统计信息的应用
医院管理中,统计工作为医院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职能,并进行及时反馈和监督指导。通过定期分析,专题分析、统计简报以及统计年报汇编,针对医院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不定期的集中统计分析,将医院各方面全年统计数据汇编在一起,综合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情况。
三、加强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1.统计工作是医院制定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
医院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与促进,编制医院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指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往往需要通过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工作,来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和指标体系,根据统计工作提供的相关政策信息编制管理体系,提高医院宏观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统计工作是医院进行正确决策的基本保障
医院管理需要正确的决策来保障运行。管理中,统计工作能够针对医院的就诊病人、住院情况以及病案等各项医疗服务质量、工作量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统计,并进行定期合理的综合性分析和专题分析,以报表的形式及时进行反馈,为主管部门对医院各项量化指数、信息数据的决策需求,提供准确参考保障。
3.统计工作是医院提高综合效益的必要前提
医院管理中,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相关疾病的常见病状、发病规律、分布情况以及变化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或预测,有利于及时掌握和反馈疾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数据。
四、强化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措施
1.转变管理意识,加强统计工作的前瞻性
随着当前医院管理理念的拓展,医院统计工作,需要立足于医院发展实际,坚持管理效益观念,转变医院管理理念,提高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科学的构建医院统计工作责任管理体系,实现统计工作的超前意识。
2.优化管理职能,深化统计工作的服务性
结合医院统计工作的组织机构,要拓展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职能的强化,整体增强医院管理的服务质量。
3.创新管理措施,落实统计工作的实效性
新形势下,相关主管部门应坚持实践创新原则,引导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科研活动,严格落实医院统计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程序,加强综合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提高统计信息的精确度与准确性,有效落实医院统计工作的效益。
4.强化过程监督,完善统计工作的科学性
医院管理过程中,统计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落实。主管部门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极构建和完善统计工作运行体系。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资源的开发,医院管理得到不断强化与落实,统计工作以其特有的功能优势,为医院专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依据,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医院的科学管理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云花.浅谈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中国医院统计.2005.
6.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数;统计意义
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总称,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这里指算术平均数。梁绍君教授把对算术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分为两个层次,即数据处理的算术层次和随机变量的统计学层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平均数的要求(第二学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新课标》对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和统计意义的理解提出了明确要求。分析平均数的教学现状,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很容易理解,但对其统计意义的理解比较困难。
一、平均数教学现状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仅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蔡金法比较了中美两国六年级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并非缺乏算法的程序性知识,而是缺乏对算法的概念性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教学中忽视平均数统计学层次意义,偏向于算术层次意义。对平均数的考查主要是与应用题型结合的形式,使教师重视学生对平均数与总量、份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把握,即平均数=总量÷份数,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除法式子的运算层面上,统计意义的建构比较薄弱。第二,平均数与平均分概念上的混淆,误把平均数等同于平均分,不理解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第三,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尚不能通过一组离散数据感悟其统计意义层面的随机性。
二、如何让学生建构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局限于数的运算,统计学意义不明显,通过各种平均数的变式练习,学生计算平均数的操作技能程序化,统计学层次意义建构空白化。梁绍君依据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特点,由易到难对平均数的概念建构提出了四个维度:本义性理解水平、特异性理解水平、加权性理解水平、随机变量分布理解水平。笔者在此借用梁绍君教授的平均数理解维度四水平,提出教学中加强平均数统计意义建构的策略。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去掉随机变量分布理解水平,重点聚焦在本义性理解水平。
(一)本义性理解水平
本义性理解水平指“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Mokros和Russell调查显示,学生对平均数有五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平均数看成一个众数,平均数被看成一个算术值;平均数被看成一个有意义的数;平均数被看成中点值;平均数被看成一个平衡值。这表明学生常常混淆平均数的意义,学生最易偏向于仍把平均数当作出现次数较多的数或是中间的数,而对平均数具体是什么尚不能建构清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理解非常困难。笔者针对平均数本义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提出了三点有效的建议。
1.通过样本感悟数据的随机性
算术意义上的平均数属于描述性统计,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数属于推断统计,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考虑了数据的随机性。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教学例题创设的情境是男女生套圈比赛,比较男生套圈的水平高还是女生的套圈水平高。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男生和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层面上,应重视学生对数据随机性的体会。教师应当让学生感悟到虽然每人套15个圈,但套中的个数是不确定的,虽然套中的个数是不确定的,但男生和女生套圈的水平相对来说在各自平均数附近上下稳定波动。这就是对样本数据随机性的感悟,使学生对平均数统计意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如果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对套中个数的关注,不能使学生体会这些数据间的随机性,就失去了统计学意义。
2.通过样本数据经历平均数的生成过程
数学模型思想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客观世界在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上的本质联系。平均数具有抽象的特征,大多数学生只会算法上的运算,对平均数是如何生成的,它的实际价值是什么比较模糊,这不利于学生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在男生和女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使学生体会比最大值(男生和女生中各自套的最多的)、比总和(男生和女生各自套圈的总数)都是不合理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说出“最大值”和“總和”都不能反映男生和女生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这样学生会清晰地感知到选取一个合适的数值来表征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必要性,同时学生也经历了平均数的生成过程,这是对统计意义层面上平均数的感悟。
3.明确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学生普遍存在平均数与平均分概念上的混淆,误把平均数等同于平均分。虽然平均数与平均分在运算结果上存在重合的情况,实际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平均分是把总数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一样多,而平均数是虚拟值,平均数是几不代表每份就是几,可能少一些也可能多一些。例如,通过追问学生“平均每组4.5人是什么意思?人是整数怎么会出现小数?”当学生陷入认知冲突,使学生把握平均数是虚拟值这一特征,这样学生对平均数与平均分之间的区别体会得更深刻,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特异性理解水平
特异性理解水平指平均数在受极端值影响的情况下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这是平均数七大性质之一。现阶段平均数教学中教师已经关注到学生对平均数特异性质的理解,但是存在步子迈得太小、一笔带过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会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即使是一组数据中的仅仅一个数值发生变化,平均数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平均数特异性是数据变化时的极端特殊情况,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数据的极端变化,使学生明确当离散数据中出现极端值时,用平均数是不能合理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时需寻找另一种合适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三)加权性理解水平
加权性理解水平是对平均数概念的拓展延伸,在小学数学中通常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使统计更具准确性、可信性,样本数据的重要性往往不是等值的,这就需要赋予数据相应的权数。例如,通过创设篮球比赛的情境,有3分球,有2分球,计算每场的平均得分时,平均得分=(3分球的个数×3+2分球的个数×2)÷球的总个数,这里的“3分”和“2分”在统计学上就是权数。篮球比赛对小学生并不陌生,学生是能够感知计算平均得分时,3分球和2分球分开计算的必要性,这也是对平均数加权性理解水平的感悟。但是学生对平均数加权的特征的深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只是浅层次的感知,对平均数加权特征的理解还需后续的深入学习。
笔者通过分析平均数的教学现状,针对现阶段小学中平均数统计意义的教学比较薄弱这一现象,以梁绍君教授对平均数理解水平的划分为视角,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试图改变长期以来平均数教学停留在算术层面,统计意味不强的现状,使平均数教学真正回归统计领域。
参考文献:
[1]梁绍君.“算术平均数”概念的四个理解水平及测试结果[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3):35.
[2]吴俊.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理解的发展过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39.
[3]梁绍君.“算术平均数”概念的四个理解水平及测试结果[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3):35.
[4]干芸.初中低年级学生关于平均数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理解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篇七
一、交通统计工作概述
统计就是对某一具体的现象相关资料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等的一项活动。进行数据统计对于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人类获取信息数量的最基本的手段, 同时也具备对信息资料整理及调控的功能。同样的, 在交通业中也必须要用到数据信息的统计, 就拿公路运输来说, 要对公路运输的货物运输量以及客运量等进行统计。交通运输一共包括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以及港口码头等运输, 所以进行交通统计工作就包括公路运输统计、水路运输统计以及港口码头的吞吐量信息统计。在铁路也规划到交通系统中后, 交通统计工作就要包含铁路的运输量以及客运量等。进行交通统计工作是响应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适应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多种统计技术手段, 对水路、公路等交通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进行交通统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交通统计指标、进行统计调查、信息数据的整理、分析、进行信息资源服务和相关的管理工作。
二、进行计算机规范化应用对于交通统计工作的意义作用
目前我国的交通统计工作已经逐渐实现了计算机的应用, 然而在进行信息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统计软件参差不齐, 各有各的统计软件, 造成了整个交通统计工作的混乱, 对交通行业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基于此, 在进行交通统计工作中就应该规范计算机的应用, 统一进行统计工作的管理,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 完善各类硬件软件。这样做对交通统计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1、应用计算机可以高效的处理交通统计工作中庞大的信息
交通统计指标体系涉及交通基础设施、装备及运用、能源消耗、运输生产、环境保护、经济效益评价、质量与安全等多个方面, 而每个指标体系涉及了全国各省、市地区, 每一个地区每一天产生的交通数据就相当的庞大, 如果用人工进行记录整理, 不但花费的时间长, 并且出错率极高, 特别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 只有规范计算机在交通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才能满足对如此庞大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应用计算机进行交通数据的统计工作, 不但可以实现快速的对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及分析, 并且在此过程中极少出现错误。
2、计算机应用规范化更加方便交通统计信息数据的整理、 汇总以及分析
对于交通统计工作, 不仅仅是对交通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搜集, 还应该对搜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以及分析, 从而得到实现为政策的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的目的, 并且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 为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在交通统计工作中, 应用计算机系统可以高效的对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纳整合、分析, 有时甚至可以得到在进行数据搜集的同时, 就能得到计算机系统对于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 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时间, 为许多突发性交通事件提供了充实的时间, 如根据对某地区的公路运输量以及路况的统计数据信息分析, 得出该公路的使用年限, 在规定年限内对其进行检修, 或者进行道路检测, 判断公路能继续使用方能继续开通, 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由于公路本身原因造成的突发性交通事故。
3、计算机应用规范化可以使交通统计信息更加便于交流以 及保存
对于搜集整理的交通相关数据信息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这些信息数据可能在水路、公路、港口码头、交通管理单位、运输单位以及各个交通统计单位之间进行传输, 在进行交通统计工作中计算机应用规范化, 能够实现信息数据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输, 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这些搜集整理过的信息数据保存工作, 关系到以后进行信息复查工作的进行, 传统的数据保存方式是用纸质的文档进行, 长时间保存下, 纸质文档难免会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而遭到损坏,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保存, 可以实现交通统计信息数据的长久保存, 有效的避免自然条件以及时间影响而造成的数据损坏。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交通统计工作中计算机应用规范化, 能够满足处理庞大的交通数据信息任务, 在进行信息数据的汇总整理以及分析工作中更加便利, 也更加方便各类交通单位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能够保证这些信息长久有效的保存。交通单位统计工作中计算机应用规范化, 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增加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为我国交通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晓凤.试论规范计算机在交通统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4) :70.
[2]明小梅.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1, (14) :9.
8.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篇八
一、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基本思想
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主要是企业, 统计必须建立在相应的财经专业理论基础上, 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统计知识, 统计方法才可灵活运用。如介绍统计分析方法时, 结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予以讲解。首先必须熟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然后将统计上的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运用于财务分析, 计算一系列统计指标, 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利润率等, 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同时, 还可将实际与计划或不同空间的同类指标对比揭示差异进行分析, 将不同时间上的财务指标、财务报表进行对比, 显示财务状况变动趋势。在分析过程中, 使学生对统计指标有了深刻的认识, 统计方法才有吸引力。
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高专财经类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应主要介绍和讲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 以使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与各专业课程内容相衔接。在讲授各类统计分析方法时, 应以实际案例为背景, 通过对案例的介绍, 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的本质, 并筛选有关数据信息,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 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学普及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遵循“掌握方法, 强化应用, 培养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应用统计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要求统计教师精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还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金融、外贸、财会、营销、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 统计是与数字打交道的, 统计提供了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量化分析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日显重要, 因此要求统计教师要有较扎实的数理统计学基础;再次, 采用多媒体教学, 又要求统计教师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 教师的实践能力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实践, 能够用真实事例作为统计教学内容, 用实际资料或仿真材料来训练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统计学普及教育必须利用统计分析软件
统计学普及教育的难点在于高职高专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偏差, 加上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统计学课程的概念多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 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 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其功能固然强大, 但是学生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 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 也让学生心存恐惧。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 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 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 便于掌握。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 让统计学学习变得轻松与简便的同时也使得统计学普及教育增加了可行性。
五、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考试形式
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考试一方面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另一方面, 考试形式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 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上机操作、课外实践、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宋森.高职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思考[J].浙江统计, 2009, (9) .
[2]唐源鸿.统计学的普及及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1) .
【教育统计学的意义】推荐阅读:
教育统计方法07-09
教育统计论文11-15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_提高统计人员素质09-17
教育统计管理案例08-24
教育事业统计核查方案09-24
2018教育统计工作计划11-08
2023年教育事业统计安装步骤08-30
各类教育培训统计表10-01
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07-14
留坝县中学生美术教育调查统计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