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2024-11-28

辽宁传统文化调研报告(共8篇)

1.辽宁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辽宁建筑业调研报告

2011年6月21日—24日,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兼省建管局长徐学军一行对辽宁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市场情况、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远大企业集团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看望了我省进辽宁施工企业。在考察期间,徐学军副厅长与辽宁省住建厅范越林副厅长进行了交流,双方就两省的建筑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座谈。徐厅长介绍了近几年来我省建筑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的情况以及制定的建筑业发展战略目标。并对沈阳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作为国内首个现代建筑产业园给予了较高的评介。辽宁省住建厅范越林副厅长表示,今年是辽宁建筑业进入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的发展,提出了“做大做强建筑业,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用六年时间把辽宁打造成为建筑强省”的宏伟目标。现将辽宁省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施工企业在辽宁建筑市场的情况

目前我省进辽宁施工企业34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2家,一级资质企业13家。二级资质企业9家,施工地点遍布在沈阳、大连、鞍山、锦州、辽阳等城市。各企业承接的项目,仍以施工总承包为主,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装修装饰、钢结构、净化安装、消防、工业安装等专业施工上也有所发展。个别企业在承包方式上也有所突破,如南通二建已经在辽阳购买了860亩土地,准备自己开发;南通三建已与辽阳市政府达成初步协议,开始运用BT方式承接项目。

在沈阳市场有60%以上规模较大的“高、大、难、新、尖”工程项目基本上由外埠施工企业所承接,而沈阳建筑市场又以中字头国企、江苏建企、浙江建企所占有,形成了辽宁建筑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辽宁本省企业的名声和信誉,远远不能与上述“三大家”抗衡。从目前的情况看,我省施工企业在辽宁建筑市场的口碑中又明显好于其它企业,不仅有着较高的信誉度,同时也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局面。尤其在沈阳,苏中建设、南通二建和正太集团成为我省进辽宁施工企业的龙头,完成的产值和效益始终保持了我省进辽宁施工企业第一大户的地位,今年新签工程项目面积和合同额分别达到400万平方米和20亿元;在大连,南通三建所承接的工程项目占据20%左右,到目前为止,今年新签工程项目面积120万平方米,合同额近12亿元。而我省施工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江苏“建筑铁军”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二是我省进辽宁施工企业的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具有较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现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等);四是有过硬的技术力量作后备;五是施工过程中高质量,高速度,高标准,严要求。

二、辽宁省提出:做大做强建筑业,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用六年时间把辽宁打造成为建筑强省

2009年6月24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 “关于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辽省发[2009]16号文件。6月26日首次召开了全省建筑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任省委书记的张文岳,省长陈政高、副省长赵国红亲自出席会议,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省委书记张文岳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辽宁省建筑业,对于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长陈政高在讲话中也指出,抓好辽宁建筑业,是振兴辽宁之需,是辽宁城乡发展之需,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之需。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全省的总体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举措,要对建筑业的发展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促进全省建筑业加快发展。赵国红副省长也到会上作了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的工作动员。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筑业的发展目标:一是实现翻两番目标。到2014年底,全省全社会建筑业年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迈入全国前5名;二是到2014年底,全省年产值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50亿元企业达到20家。省内建筑业企业总量达到1万家,其中,特级企业达到20家,一级企业达到500家,二级企业达到2000家;三到2014年底,全省建筑业年上缴税金达到4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进一步提高;四是到2014年底,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500万人;五是到2014年底,全省形成沈阳、大连、鞍山3大建筑业强市,建筑业年产值分别达到3000亿元、3000亿元、1000亿元。发展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辽阳6个建筑业大市,建筑业年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培养阜新、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5个建筑业优市,建筑业年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

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引进战略。对外省和中直建筑特级企业到辽宁落户实行优惠政策,对在我省设立总部的建筑业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省、市政府按缴纳地方所得税额的50%返还给企业;二是实施重组战略。加快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步伐,制定有利于国企改革的有突破性的政策。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设备采购、安装一体化企业,形成一批设备安装总承包企业。三是实施优化战略。培育尖端施工企业,重点扶持发展我省建筑幕墙、钢结构、设备安装等优势建筑业企业,使企业经营规模、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培育地铁、隧道、水利等高端专业施工企业;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走出去”的建筑企业支持力度,对省内建筑企业承揽省外工程并取得收入的,由所在市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并在企业资质升级、评优等方面给予扶持;五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培育,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造就一批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优秀操作技术工人。

在政府的层面上,各市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辽宁建筑业发展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建筑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全省14个地级市当中有9个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筑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制定建筑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使建筑业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层面上,对各市下达建筑业产值分解任务和对建筑业的绩效考核,辽宁省住建厅还将每年对各市建筑业产值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和通报,并据此对各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考核。

2009年,全省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373.8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在东部沿海省份中位居第一,总产值位于全国第9,比去年上升1个位次。实现增加值980.7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5%。今年前5个月,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63.6亿元,同比增长35.8%,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龙头,鞍山为建筑强市,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为建筑大市,再加上其它几个城市,形成了四个梯队格局;二是建筑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全省建筑业企业数量达到5528家,较去年6月份增加了近200家。其中,特级企业9家,一级企业326家,二级企业1045家,基本形成了梯次合理、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企业结构;三是建筑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涌现出沈阳远大企业集团、中国三冶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三是外埠施工企业在辽宁省已成立子公司62家,其中特级企业25家。一级企业37家。今年前5个月,外埠施工企业为辽宁省创造产值62.7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8.3%。

在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同时,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对建筑业的行业管理,把辽宁建筑业搞上去,实现辽宁建筑业大发展、快发展。2009年7月27日辽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以辽编发[2009]11号文“关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挂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牌子的批复”,下设建筑市场管理处、建筑企业管理处、装饰装修监管处和对外合作与行业发展处。成立后的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将拟定全省建筑业发展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并监督实施;监督管理建筑市场,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指导全省建筑活动,指导监督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工作;负责全省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审定,管理进出辽宁省建筑施工队伍和驻外省、市办事机构的管理工作;拟定建筑业技术装备规划,组织行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组织指导建筑行业职工技能培训;指导全省建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目前,锦州市已成立了建筑工程管理局,阜新市也正在筹建当中。

我们认为,辽宁建筑业在起步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对建筑业的重视和更深的理解,得益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的重视和领导,得益于瞄准高目标、抓机遇、不断拿出发展建筑业有作为的举措。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做大做强的起步期,下一阶段辽宁建筑业将实实在在地走进建筑业的发展期,其发展的势头将会越发强劲。

三、沈阳成立国内首个“现代建筑产业园区”

2009年4月19日,沈阳市在铁西区成立了国内首个现代化、生态型的现代建筑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地处沈阳西部工业走廊,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一期启动区为12平方公里,园区规划有现代建筑机电产业、现代建筑机械及建材装备产业、现代建筑金属结构产业、现代建筑墙体四大产业。在参观现代建筑产业园展示规划区时,产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建设初期,沈阳市委、市政府就要求,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项目建设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着力引进培育重大项目,切实把现代建筑产业园打造成为沈阳加快全面振兴的新亮点。该园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的示范区,到2020年,园区面积将发展到50平方公里,产值达到5000亿元。

现代建筑产业园区今后将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建筑工程机械及建材装备制造业、建材产品和建筑部品制造加工业为主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商贸推动和建筑产业、建筑工程业及房地产业联动“四大战略”,走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道路。

在调研后我们认为,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与装备制造业互为支撑和促进的现代建筑产业,必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这是因为:一是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沈阳发展现代建筑产业,产品不仅能够覆盖沈阳经济区的8个城市,而且可以辐射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二是沈阳素有“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与现代建筑产业紧密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特别是近几年来,涌现出了远大企业集团这一世界最大的幕墙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北方重工、北方交通等一大批国内领军企业,也必将为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沈阳不仅有一批建筑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科研所,而且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完全能够满足现代建筑产业人材的需要;四是目前发展态势如火如荼,招商引资热潮不断升温。目前,园区内已有14家世界500强企业抢滩登陆,而以远大集团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企业已发展到70余家,江苏省已有2家企业入住该园区。

四、辽宁建筑市场情况

据有关资料表明,2010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二是沈阳到七城市之间,要形成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为一体的交通走廊。要推进抚顺、铁岭共享024区号资源。要建设好鞍山汤岗新城、铁岭凡河新城、辽阳河东新城、沈抚新城、沈溪新城、沈彰新城等一批重要节点。三是沿海经济带要以港口建设和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迅速形成新一轮大开放、大开发的热潮。加快推进新建和续建59个港口、码头项目,实现港区联动,依港兴区;全面启动组团开发,实现38个产业园区加速崛起。充分发挥大连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全面启动普兰店湾和庄河的开发。加快盘锦辽滨水城等一批沿海新城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和加快营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建设的发展速度。

今年4月6日在辽宁省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继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是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一小时交通圈)涵盖了8个省辖市,下辖7个县级市、16个县。未来沈阳经济区的建设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为新区建设提供了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房地产方面,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总量很大,发展很快,交易量很高,房价平稳,保持小幅慢涨的上升态势,发展形势很好。2009年沈阳市施工面积6847.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93.55万平方米,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开发投资额在全国名列第三,2010年辽宁计划供应土地12708.37公顷(12708.37万平方米),而2009年供应住宅用地4768.37公顷,今年计划是去年的2.66倍。今年第一季度沈阳市施工面积同比增长21.8%,突破5000万平方米大关。特别以沈阳市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逐渐显现,未来房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全运会在沈阳召开,进一步增强了各投资商的开发热情。这些利好消息,就给我们施工企业带来了较多承接工程的机会。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来看,无论是其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房地产的开发,辽宁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建筑市场可以概括为:大市场、大规模、大建设。(作者:江苏省住建厅驻东北办事处 孙忠健)

2.辽宁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篇二

一、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的现状

(一) 物质文化变迁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满族的传统物质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在文化交流中, 物质文化较非物质文化更容易传播和被对方吸收。同时, 物质文化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很大。满族在衣、食、住和生产等物质文化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满族传统服饰成为历史, 旗袍异军突起;饮食习俗地域化;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和室内装饰在农村少量存留、传统贵族建筑、遗址广泛旅游开发;生产工具现代化,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变为历史。一方面自清军入关, 统治全国, 八旗军旅分布全国之后, 满族与其他民族在各个层次上的互动很深很广, 满族物质文化特质很多被其他民族吸收, 共同融入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之中。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现代化多样性的发展, 满族传统物质文化的实用、民俗、旅游等方面的价值也在不断被挖掘和整理中。

(二) 制度文化的变迁

制度文化作为有组织的社会规范体系, 在文化三层次结构中居于中间层面, 介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之间。满族社会政治组织和婚姻家庭制度较传统社会都发生了演变。首先是现代政治制度取代传统的八旗制度;其次婚姻家庭出现新的变化, 配偶选择自由化, 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 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三) 精神文化的变迁

精神文化在人文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宗教、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哲学和价值观念等要素, 其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满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民间文艺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 呈现时代特点。汉语成为通用语言, 满语满文基本失去交流工具作用;祖先崇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四) 满族文化变迁的特点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扩大, 各种现代传媒无孔不入, 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满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从以上满族文化变迁的表现, 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持续渐进性;地域性;不平衡性;全面交融性。

二、当代辽宁家祖崇拜的现状

家祖崇拜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 满族家祖崇拜是以满族的传统文化为社会背景, 植根于广大满族民众内心的特殊文化现象, 是文化心理积淀和民族个性文化的集中展现和重要载体。伴随着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满族家祖崇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 祭拜祖宗几乎是满族家族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进入当代社会, 这种活动更多的存在于广大满族自治县, 特别是农村地区。

(一) 辽宁当代满族家祖崇拜的基本状况

家祖崇拜是祖先崇拜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类型, 崇拜对象是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历代祖先。家祖崇拜的中心内容是祭祀, 具体到各个民族又有不同的祭祀方式, 但其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庙祭、家祭、墓祭三种。[1]本文以家祭为对象。

1. 祖先神的形态

满族祖先神有多种表现形式, 目前, 在辽宁满族自治县,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 以续 (或绸) 条子代表祖先神。这种形式比较少, 笔者在新宾满族自治县石姓人家调研时看到过。其二, 以家谱代表祖先神, 此种情况较多。普通家庭的家谱, 多是谱单, 谱碟的仅仅是少数。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 书写所用文字, 九成以上是汉字, 有少量满汉兼用的, 纯用满文书写的仅两份, 满汉兼用和纯满文书写的家谱篇幅相对较短。平时的时候, 家谱或折叠后藏于木匣内, 或卷起来放在祖宗板上, 重要日子请出来祭拜。其三, 以影像代表祖先神, 这部分与供奉家谱的家庭数量差不多。将绘像称作“影像”。影像的内容各异, 有以祖先人物为主的, 有以长白山地方的“老宅子”为主的, 有以骑马征战的情境为主的……其四, 以纸写神位代表祖先神。平时, 只有神板, 没有神位。需要祭拜的时候用黄纸 (或红纸) 墨笔书写祖先神位, 贴在墙上, 并在前面放前置香烛供品。

据笔者调查发现, 续条子和家谱八成以上是文革前的原物, 影像画基本都是文革后、民间信仰刚刚恢复时艺人们根据以前的记忆摹画出来的。百姓家或是请人画, 或是干脆在市场买一张艺人批量制作的产品。有些家族在九十年代重新修订了家谱, 直接供奉新家谱。

有资料记载, 以前辽宁满族祖先神还有木偶、无字的木牌、布偶等多种形态表现,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只是听年龄大的老人讲过, 暂时还没有看到一个实例。

2. 对祖先神的祭拜

满族人家在墙上方支一块长方木板, 长宽没有固定的要求, 用来放置代表祖先神的物件, 俗称“祖宗板”。满族以西为大, 过去祖宗板都供奉在西山墙上。但是, 当代辽宁满族的家庭建筑装修日趋现代化, 老的筒子房万字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家庭装饰需要, 祖宗板的方向就不确定了, 一般在本家有儿子的老人的房间里。平时, 祖宗板上放一个木匣和几个香碟。木匣内收藏祖先神的象征物件。香碟名为碟, 实际看起来是长方体的木块, 长约四寸, 宽一寸多, 高二寸, 朝上的那个面刻出浅槽, 四个侧面, 刻有若干道沟沟 (凹槽) , 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便刻二道沟沟, 祖居长白山七道沟, 便刻七道沟沟, 如此类推。祖辈流传下来的香碟, 以铁木居多, 文革后重做的香碟木头种类就地取材。焚香时, 把香末撒在香碟的凹槽里点燃。所用的香末, 俗称“鞑子香”, 据说是映山红那种植物晒干磨成粉末制成。现在, 很多家庭都采用香炉上插香这种比较简便的方式了。平时祭神在室内, 不需要请出神位, 只在祖宗板上燃香和供奉食品, 面向祖宗板或磕头或鞠躬。

解放前, 满族祭祀活动很频繁, 除了平时祭祀外, 还有历时两三天的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 仪式复杂, 一般请专人主持整个过程。建国后, 普遍不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了。80年代后期, 有些家族恢复大祭活动, 但是很多年举行一次。近几年, 辽宁满族基本没有举行隆重的祭拜家祖仪式了, 一般家庭就是在年三十给祖宗上上香、供奉酒水食品。

三、辽宁满族家祖崇拜的文化教化价值

文化教化的主要目的, 是灌输一种符合人性的伦理、价值, 让人们寻找到生活的依据。满族家祖祭拜所宣扬的某些道德价值观念有一定的社会伦理价值。在祭祖中一方面希望祖先有灵, 保佑家人平安, 一方面起到了教导人们“行孝”的作用。目前, 人们对祖先神灵已不再顶礼膜拜, 更多的是崇敬之情。家祖崇拜在教导人们缅怀先辈生前业绩及对后世恩泽、追念先祖创业的艰辛, 培养后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等良好观念上, 依然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另外, 更多的是用以增强家庭团结, 强化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的作用。

辽宁满族家祖崇拜是一种原生态乡土文化。在孕育它的土地上, 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众基础, 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层次。在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 满族家祖崇拜是构建辽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容丢弃的大众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在尊重其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 发现和捕捉“亮点”, 在法治视野内导控, 使其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3.辽宁省文化产业改革路径分析 篇三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 老工业基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软实不可或缺的要点。文化的力量,在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指引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科教和军事实力,至关重要的是国家的文化实力。辽宁省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文化产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辽宁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文化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优秀省份先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占GDP的比重较小,至今存在发展缓慢、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不能作为支柱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辽宁省文化产业问题重点表现在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机制尚待健全,市场对文化资源缺乏基础配置作用,阻碍了文化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辽宁省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然而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以逐渐转型升级,文化消费需求的比重将在居民消费需求中不断扩大,因此辽宁省文化产业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考虑到居民的消费习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在辽宁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全国来讲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激活辽宁省文化产业的途径

(一)增加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力度

改革对于文化产业、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也能保障辽宁文化强省不断发展和持续壮大。然而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体制问题,必须根除原有的文化体制,重新树立新型的文化体制观念,才能有效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基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从文化创新做起,加强市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制度体系,增强文化产业管理,促进其快速发展和全面繁荣。

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的融合一起。逐渐从办文化过渡到管文化,从政府文化单位的管理转变为整个文化行业的管理。深入贯彻辽宁省艺术团体和表演团队的改革,加快我省新闻业、出版业和广播影视业的繁荣发展。加大对经营性文化性事业单位的改造力度,使我省的文化产业走向规范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打造辽宁省文化特色品牌

辽宁文化历史悠久,我们要把握辽宁省在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上独有的优势,将本土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使其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努力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加快整合地方文化品牌。发展过程中应将辽宁省的文物资源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提升本土景区的文化内涵,为我省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打造亮丽的品牌。

(三)人才兴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伴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人才资源的作用愈加明显,由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拥有了人才优势就意味着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辽宁省要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同样离不开人才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实行人才兴业战略。首先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并按需求适当的引进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应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懂文化、善经营、达管理、精技术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辽宁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技术和改革模式协调发展。

新时代文化产业应与新媒体和新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当前数字化出版、数字音乐和数字娱乐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式。发展文化产业前我们必须分析清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只有把握好趋势才能与当今文化相关产业密切结合,创新技术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文化产品和传播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新思路的不断涌现才能激发文化产业更加强大的活力。

(五)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加大广大群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小康社会的实现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力度,同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成功的发展经验,将辽宁省文化产业的传播与人民欣赏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以此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使辽宁省成为文化产业茁壮发展的一片沃土。

三、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将文化产业提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辽宁省应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强势文化产业,逐渐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支撑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是我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尤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飞跃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紧迫的任务。当前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所作出的努力,将在未来长时间内影响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会进一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因此,要紧紧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发展这一核心任务,积极思考,准确定位,把发展繁荣文化产业放到重要位置,将辽宁省打造成文化大省、文化强省。

参考文献

[1]许慧宏,吴声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5(3):5-9.

[2]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6.

4.关于辽宁省博物馆调研报告 篇四

题社会实践活动之

辽宁省博物馆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学号:111405211

姓名:

任课教师:

选课班序号:

2014年4月28日

序言

调研地点:辽宁省博物馆

调研对象:辽宁省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参展的游客、部分周边居民 调研目的:探究辽宁省博物馆的利用情况

调研方法:调查问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宣传手册 调研时间:2014年4月15日---2014年4月21日

辽宁省博物馆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人与一名室友自发组成两人小分组前往辽宁省博物馆进行调研。本人就辽宁省博物馆的利用情况做此调研报告,报告涉及辽宁省博物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发展现状、游客结构、功能效应、未来发展目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辽省博物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和历史回顾

(一)历史回顾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也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原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现位于沈阳市中心沈河区市府大路363号。

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1931年“

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伪满政府改为“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二)基本建设情况

辽宁省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精品荟萃而享誉海内外。辽博新馆是辽宁“九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展示服务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 辽宁博物馆新馆文物专题展”荣获第六届(2003--2004)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精品奖。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辽宁省博物馆的宣传手册,辽宁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总量近120000件(套),收藏范围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陶瓷、丝绣、铜器、碑志等17个门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刻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辽代陶瓷、古地图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展楼展厅总面积8531平方米,设12个展厅。按展示功能分为“基本陈设”厅、“专题陈设”厅和“特别展厅”。其中“专题陈设”厅定期展出碑志、货币、玉器等馆藏精品;“特别展厅”不定期展出国内及海外文物精品。基本陈列《辽河文明展》集合辽宁省内近五十年的考古发现,详尽介绍了辽河流域的文明发展。

辽宁省博物馆在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并于3月1日起免费为公众开放。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共有三层,其中第一层又分为3个部分,2个特别展厅一个中国古代碑志展;第二层由5个部分组成,2个特别展厅,1个明清玉器展,1个中国古代货币展,1个未成年人课外教育基地;第三层“辽河文明展”有5个部分,1个文明曙光馆,1个商周北土馆,1个华夏统一馆,1个契丹王朝馆,1个满族崛起馆。

二、辽省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与宏观比较

(一)宏观比较

通过调研与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全国通过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年检登记的博物馆为3866座,比“十一五”末期增加614个,目前仍以每年二三百座的速度增长。可见近些年,我国博物馆数量正快速增长。

通过与其它省市和地区的博物馆进行比较,辽宁省博物馆十分重视陈列展览,《辽宁历史文物专题陈列》以中国通史为经,以地方历史为纬,依辽宁地区重要考古资料为据,采取重点文物专题组合的形式,以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为宗旨。以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汉以后各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的文化遗存为内容,构成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陈列体系,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的欣赏和好评。

(二)发展现状

辽宁省博物馆有着较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程纳入规划,于1998年在市政府广场内破土施工,作为世纪性的形象工程,辽博新馆于2003年建成后对推进辽宁文博事业的发展,扩大对外的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当时间迈入2013年,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及传播辽文化的需要,辽宁省博物馆再次扩建,此次辽宁省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设施搬迁扩建到浑南新区,按照规划,未来的大浑南,将建设成为沈阳的科技文化中心,而辽宁省博物馆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届时浑南将与当今世界发达城市格局相似,形成城市行政、文化中心浑然一体的布局。

可见辽宁省博物馆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辽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贯彻执行着党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方针与政策。

同时新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10万,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规模最大。

新的省博物馆的展览面积是老馆的3倍大,拥有22个大型展厅,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并且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古代辽宁”在现馆址基本陈列“辽河文明展”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展览以辽宁地区的考古出土文物为依托,以辽宁古代历史发展演变为主线,概述了辽宁古 代历史及其特色。展厅面积为6000余平方米,是目前“辽河文明展”的两倍,除了实物展示外,还增加了塑像、大型半景画、场景复原、微缩景观、电子触摸屏、投影、电动图表、幻影成像、电子翻书等辅助展品,以便让观众更系统、更直观、更生动地看懂展览。

对此,辽宁省博物馆的馆长马宝杰表示:“新馆展示辽宁文化的面积将是老馆的3倍。展示的内容也将涵盖辽宁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比如,在新馆中继续丰富辽河文明展,观众能看到辽河流域的先人们在远古时代是怎样生活的,是怎样创造了辽宁文明。同时我们还会针对辽宁的少数民族发展做出展示,了解契丹、满族的发展进程。”

同时,老馆将进行几个大型的引进型的展览,包括美国博物馆的印第安文化展、日本的石器展览。

三、辽省博物馆的特色馆藏简要介绍及游客结构

(一)特色馆藏简介

通过对辽宁省博物馆的实地调研,我发现辽宁省博物馆本身正在不断的国际化,就在本人调研期间,辽省博物馆正在举办关于“欧洲瓷器”、“黄凯油画”、“清宫典籍书画”的“临时特展”。

① “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

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发现,此次“欧洲瓷器展”由辽宁省博物馆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将近200件展品,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杯碟、哺婴勺,到家庭装饰用的座钟玩偶,以及首饰盒、烟盒,全面地展现了16世纪——19世纪欧洲贵族的生活图景。“欧洲瓷器展”还将展出一个多月,共计展示两个月左右。

欧洲瓷器的生产始于18世纪,本次展览将以欧洲瓷器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分“传播”、“融合”、“创新”、“发展”四个单元向广大观众集中展示欧洲瓷器从最初仿造中国瓷器到逐渐融合西方文化元素、革新生产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历史。22日该展览将与辽沈观众近距离见面,随后辽博也将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开启欧洲瓷器的文化之旅。“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曾经在国内多地展出,引起当地观众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5日。“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是上海、沈阳两地城市博物馆友好协作的见证,也是中西瓷文化 交融发展的见证,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欧洲瓷器史“和而不同”的演变——丰富、完整了对中国瓷器的认识,进而感悟到中国文化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② “黄凯油画展”

此次“黄凯油画展”由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辽宁省艺术学校、辽宁省文化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共展出黄凯先生近年的油画作品59件,作品描绘了自然风景、动物、人物等,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观众更近距离的走进画家的笔墨生涯。

黄凯,1954年生,研究员,现任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辽宁省世界民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本次展览是黄凯先生绘画事业的一次集中回顾,希望本次展览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清的感受,在春天的季节里与油画进行深层的心灵碰撞。

③ 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籍书画展

调研过程中发现清宫的典籍书画最受观众欢迎,人数颇多,而此次展出将持续一个月左右。展出由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文化厅共同主办,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共同承办。本次展览展出“天禄琳琅”收藏典籍45部,《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手卷12件。展览同时得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鼎力支持,提供有“天禄琳琅”中收藏的典籍《资治通鉴》、《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学易记》、《易小传》等五部珍藏参展,辽宁省博物馆亦有三部古籍参与展出。“石渠宝笈”展区的书画展品则全部为辽宁省博物馆提供,其中有《宋拓开皇刻兰亭诗序》《弘历书命馆臣重订契丹国志谕卷》等,近半数作品从未公开展出。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此次展览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馆际合作,以联展形式,力争多视角、多元化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省首次举办的清宫内府书画联展,展览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分为“天禄琳琅”、“石渠宝笈”两个展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而辽宁省博物馆作为省博物馆,正在努力贯彻执行着其中文化建设的标准。

(二)游客结构

通过对辽宁省博物馆的实地调研与参观,我发现观众的喜好情况很明显。对于《辽河文明展》主线下的1个文明曙光馆,1个商周北土馆,1个华夏统一馆,1个契丹王朝馆,1个满族崛起馆。的参观游客较少,而且每个部分的参观游客有着明显的年龄阶段。满族崛起馆的观众主要为年轻人以及成年人,而其它的馆观平均年龄较大。专题陈列下的明清玉器展和中国古代货币展的参观民众也有着年龄分歧,年龄较大的偏好于中国古代货币展,年轻人喜爱参观明清玉器展。然而此次调研期间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临时特展,观众较多,并且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皆有,而其中的字画展厅的游客最多。而通过对现场的观众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观众整体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而当观众观看完后,问其对展厅的印象时,大都数游客回答没什么印象。

四、辽省博物馆的功能效应及未来展望

(一)功能效应

辽宁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询问相关管理人员,他们说“将文物知识普及于社会民众,向来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工作宗旨。”同时他们还透露博物馆还特地为此安排了各种为配合展览而进行的教育及推广活动,希望借此加深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力,辽宁省博物馆推出了语音导览服务于定时讲解服务;其中语音导览服务辑录了展厅内精选展品的图像和语音讲解介绍,设有中、英文版本;而定时讲解服务则有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为观众详细介绍展览。

(二)未来展望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从辽宁省博物馆实践出发,提出新博物馆理想的选址应在城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域;新馆理想的建筑形式应是园林式建筑群;规模要符合藏品数量、观众流量、业务职能与规模等要素;建筑造型应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功能分区与布局可规划多组建筑等发展方向。并且明确表示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同时与其他省级博物馆的交流之后,辽宁省博物馆表示将从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三方面着手,提高博物馆核心竞争力,促进博物馆跨越式发展;同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升特色、空间和展览本质的核心功能,五、调研后的启示与结语

通过对辽宁省博物馆的调研,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的相关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我得到一些感悟与启示。通过调研,我们主要希望了解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利用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游客以及周边居民来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辽宁省博物馆与其它省级博物馆进行对比,我们最终得出辽宁省博物馆利用较好,辽宁省博物馆很好的履行着其文化传播的功能,不仅积极响应党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号召,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入实践,以及与辽宁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观众的交流中,不难发现辽宁省博物馆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我总结如下:

(一)深入群众,了解观众喜好

当我们步入辽宁省博物馆的各个展厅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展厅入口都摆有群众留言簿,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为了实时了解观众的需要,并将根据群众的需要实时调整博物馆的相关展示方法、展示内容、展示手段。正是这种以群众为优先,使辽省博物馆深入人心,也就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推出特色展厅,凸显地方特色

辽宁省博物馆始终凸显地方特色,以旧石器时代的营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汉以后各时期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女真等诸民族的文化遗存为内容,构成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陈列体系,正是这种地方特色使辽宁省博物馆独树一帜,进而吸引广大市民与游客前来参观,这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不定时的临时展出,与时俱进

辽宁省博物馆实时了解户外信息,争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调研期间,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欧洲陶瓷展”,“黄凯油画展”,“清宫典籍书画展”都是其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同时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辽宁省博物馆积极探索馆际合作,以联展形式,以多视角、多元化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奋斗目标。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追求的与时俱进精神与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使辽宁省博物馆最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但同时辽宁省博物馆的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影响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二点,重领导意志,轻科学论证;但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利用优势仍是很明显的,并且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5.辽宁兴城下乡实践报告 篇五

月日初次见面

从北京到兴城大约有多公里,汽车行驶了个多小时就到了兴城。老师已为我们联系好了食宿,稍拭风尘后,老师带我们去周围熟悉地形,简单地观察了一下今后活动的主要阵地—一家私人的船厂。

这是一块不太大的场地,海边的一块空地上,三十多支船在沙地上静静地躺着。以前只见过漂在海里的船,现在看着这些负了伤的船,觉得它们很像从战场上下来的战士。在海中他们斗志昂扬,是雄壮的美,原创:现在,虽然他们身负重伤,却是悲壮的美,美的让人心痛.离船厂不远有一个码头,与船厂比起来,如果说船厂是人烟稀少的话,那这码头就是一定要说是摩肩接踵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密密麻麻地泊在岸边,船上还有休息的渔民。收购海鲜的买主,乘船渡海的游客,开汽车的,骑自行车的,来往穿梭在这小小的码头。船发动机的马达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拖拉机的喇叭声和海浪声混在一起,你会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热闹。

月日海边的渔家婆娘

今天风浪很大,画纸在画板上一刻也不得安宁,我的头发更是像螃蟹的脚,张牙舞爪地飞个不停,于是我只能从缝隙中向外看了。实在无奈,收拾了画具去码头看看。走上码头,远远的就被那一块块鲜艳的颜色吸引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大群三四十岁的妇女在补鱼网。她们头上包着围巾,坐在一大片一大片的鱼网中间。她们围巾的颜色有很多,都是很艳丽很明亮的,在风中一跳一跳的舞动着,煞是醒目。记得以前听到那首“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么织鱼网”的歌,想象着应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现在当我如此近距离地站在他们面前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了这美的涵义。她们补这种网要用那种粗的尼龙绳,每天她们的双手就是在这样的绳子上磨来磨去,更不用说还要顶着灼热的太阳,迎着硬硬的海风。没有一个女人不在意自己的皮肤容颜,她们的皮肤也不会是天生就那样的粗糙。看到她们在劳动时那样生动,那样纯粹的美的同时,也体会到她们劳作的艰辛。记得曾经读过一篇叫做《天鹅公主》的童话,公主为了解救被施了魔法的哥哥,每日用带刺的荨麻给她的哥哥织衣服,织的双手红肿血流不止,仍是无怨无悔。那么这些渔民的妻子如此辛苦的劳作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走近一位正在补网的妇女,蹲在她身旁和她闲聊了起来。我问她这样的工作能赚多少钱“一小时块钱.一天也就挣十几块钱。”她不满又很无奈的说,我问她家里打鱼吗为什么还要出来做这么辛苦的工作呢她说打鱼仅仅是能维持生活,出来做苦工多挣些,好为孩子们将来打底子,孩子现在还小一点,将来上了中学要出去,是很费钱的。农村赚钱不容易,路子太少了,只能靠卖力气来赚点儿,自己吃点苦,将来孩子能过的好一点。她问我是不是大学生,原创:我说:“是啊,您想让您的孩子上大学吗?”她说:“当然想了,当渔民太辛苦了,我家里的丈夫夜里点就出海了,可不能让孩子再和我们一样啊!”她说以前村里人都是谁家生了儿子谁乐,现在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乐.实实在在的话,在他们这一代,劳作方式、生活方式都还没有变,但他们的观念已在发生变化,观念变了,还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冬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还会远吗”最后我问她如果家里的孩子都上了大学,将来家业,渔船啊,谁来继承呢她很聪明:“可以雇人来经营嘛。”渔民的经济意识也在变,他们突破了老式农民的家庭局限,他们已懂得售人以鱼也可以售人以渔。

月日白塔与老人

6.辽宁北戴河考察报告 篇六

姚秀苇

2013年8月17日—22日,在马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7人赴辽宁、北戴河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学习考察,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收益非浅。现将我本人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18日上午,我们在国家级高等职业院校——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考察,学院蒋院长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部分校内实训基地。据了解,学院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特色办学模式。校内建有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13个,科研主导型实训基地12个,生产实训型实训基地15个,自主创业型实训基地6个,园艺专业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校外建有紧密型实训基地77家,先后与禾丰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成食品(亚洲)有限公司、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辽宁大北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近30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园艺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双线”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三式一线”人才培养模式等经过多年实践与完善,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中98%以上的学生取得了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借鉴国外执教经验,并与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西部院校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形成了企业体验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就业实习的企业实践体系,确立了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和自主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进,使学院更加紧密的融入社会,促进了学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以“职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欢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9日,我们有幸参观了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简称:锦州世园会)。锦州世园会是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批准,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支持,也是世界园林、园艺两大权威组织在全球

范围的首次合作,面向全球征集优秀庭园设计作品,并将优选出的风景园林设计作品实施建设的一个集当代世界风景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精品园林”;以“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为主题,以梦幻海洋、诗意自然、风情人文、绿色低碳为要素,通过山地、森林、岛屿、花卉、建筑、桥梁等集成园林艺术、彰显海洋特色、体现文化脉络,形成内容丰富、底蕴充实的海洋园林风情。园内的每一区每一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20日,我们参观了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它是依靠高科技农业,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我国首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4A级景区,充分展示了科技、农业和观光与娱乐的完美结合。根据功能特点观光园分为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贵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和休闲餐饮娱乐区四大区域,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主要参观了以下四个园区:

热带植物园里面有开花的槟榔树,硕果累累的椰子树,奇特的炮弹树和造型别致的人心果树,漫步在树丛间的小路上,猝不及防的“人工降雨”,让我们在刹那间感受到了热带雨林带来的浪漫情怀。

四季菜园采用基质和水培等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立柱式、墙壁式、牵引式等立体种植方法种植各种蔬菜,形成“蔬菜树”、“水上菜”等奇特景观,让我们在欣赏菜园风光的同时,又体会到了高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乐趣。

四季果园聚集了从热带到温带的各种果树500多株,近50个品种,其中热带果树有百香果、龙眼、荔枝、莲雾果、枇杷、香蕉、菠萝蜜、蒲桃、芭乐、杨桃等二十几个优良品种,形成了北半球百果大聚会的奇观,还可亲手采摘时令水果,让人们享受自由采摘的乐趣。

四季瓜园采用先进的箱式、槽式等基质无土栽培方法,水上种植技术,种植有数十种世界著名瓜果,其中培育出的大南瓜最重达300多斤,堪称南瓜之王;五彩斑斓的奇瓜长廊,让人置身于奇特瓜果的王国。

7.辽宁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研究 篇七

一、辽宁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概况

辽宁有着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中, 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文化资源, 同时, 也是特定地域的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的表现, 并形成了以下辽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优势:

1. 自然资源优势。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南临黄海、渤海, 东与朝鲜一江之隔, 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现有的地域格局特色鲜明, 分别是辽宁中部的城市群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区、以大连、丹东为主的沿海沿江文化产业先导区和以朝阳、锦州、阜新等为依托的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区。

2. 历史文化优势。

辽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享誉国内外的红山文化、辽金文化和前清文化, 以及沈阳故宫为代表的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 辽宁文化艺术门类齐全, 特别是被国人熟知的小品、芭蕾、相声、话剧等在全国享有盛誉, 在文化“地域特色”上渐趋成熟。

3. 文化产业的市场优势。

辽宁省拥有东三省最具潜力的文化市场, 在文化演出、图书出版产业、动漫艺术产业、对外文化贸易交流等都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近年来, 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与市场的融合和发展。

二、辽宁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文化产业“地域特色”发展十多年来, 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 还有一定的距离,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文化体制不完善。

辽宁文化产业的建立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不断发展过来的, 管理相对落后, 办事效率缓慢, 这样下去会制约和限制文化产业的生存和良性发展, 特别不利于集团型、合作型的文化产业, 很容易造成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

2. 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

目前, 文化产业资金保障还是以政府的投入为主。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投资长, 收效慢的产业群, 很难吸引到大型企业或个人投资, 很多文化产业项目常常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 导致后期质量跟不上, 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3. 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力度不够。

自宋以来的“辽文化”、满族少数民族文化, 东北特有的文化娱乐小品, 还有民间剪纸、皮影戏、岩画等专业性强的地方艺术精华都还只是零星地开展, 缺乏组织化和规模化, 基本上以单纯的学术研究为主, 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也寥寥无几。

三、针对辽宁文化产业“地域特色”的发展现状, 提出以下策略与措施

1.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辽宁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

文化产业的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政策与法规。首先,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司法体系,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其次, 将知识产权问题严格纳入文化产业的监管建设中。同时, 加快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进程和监督保障;最后, 完善和强化金融资本在城市文化产业中的良性运行和法律保障。

2. 以政府为主导, 协调文化产业中的各方关系。

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 以政府为主导和引导力量, 协调文化产业中各方的秩序有效运行。同时, 在文化产业的管理和服务过程中, 通过健全完善政策法规、精简审批程序、积极搭建金融资本的平台等, 从宏观上进行有效地调控和配置, 推动和引导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 优化和拓展各县市文化产业市场。

辽宁文化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的结构扩展到社会与经济中的各行各业, 因此, 必须对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全省宏观上的战略调整。

充分发挥各县市文化产业的特色优势, 建立区域文化产业群的基础支撑性优势, 对一些消耗大、低效益的文化产业, 实行整合重组, 优化文化产业的市场资源配置。同时, 着重打造具有市场潜力大的优势项目, 积极推广一些文化产业环境好、运行成熟的文化企业, 以期提升全省县市文化产业的标杆效应。

4. 合理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辽宁依托东北文化的优势, 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诸如契丹辽文化、满族文化等都为辽宁文化和经济建设的综合实力增色不少。政府在宏观管理上应该有倾向性地, 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地发掘和开发。

同时, 辽宁还是个少数民族大省, 应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色, 重点培育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产业。加大对红山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的建设, 对国际服装展销节、国际文化啤酒节等已经成熟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 可以挖掘出更深层的文化营养, 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潜力。

5. 加强与国内外省市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 文化产业在一些国家或省市都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经济必须走出去, 积极地与国内外先进的文化产业交流, 寻求合作, 互惠互利, 吸取经验的同时, 不断壮大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方面, 我们依托辽宁优越的地理优势, 加强与日韩的优秀文化产业合作, 把代表他们高水平的影业娱乐、动漫、美容护肤等, 加以学习和合作;另一方面, 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自身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推动出去, 扩大双方的文化经济合作领域。

总之, 辽宁各县市区域以各自不同的语言、宗教、建筑、饮食、服饰等文化资源, 形成了辽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当前, 我们应该充分合理利用各县市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源, 扩大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宣传, 打造精良的地域文化品牌, 把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产业科学、有序地开发, 真正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换, 推动辽宁文化产业“地域特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拉昌, 黄茹.世界大都是的文化与发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2]陈少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3]沙吉会.辽宁沿海六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 2011 (6) .

8.辽宁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篇八

摘 要:辽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改革几年来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要与在“十二五”末期辽宁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相比,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为此要特别发挥政府、文化企业组织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对提升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关键词: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政府;文化企业组织;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29-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我国在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提升显著并成为支撑起中国崛起的主要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在以文化为主要代表的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则要相对滞后得多。为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于文化兴省,辽宁省委和省政府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与国内的一些文化强省相比,辽宁省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它的特色文化软实力不强,因而在充分挖掘已有的各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辽宁仍然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这对促进辽宁省经济的转型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辽宁文化改革“成果处处开花”,文化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200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辽宁设立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经营性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和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此外,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先后整合了辽宁省中部7城市报业资源,组建辽宁中部城市群报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新闻内容的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渠道发布。同时,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网吧连锁经营,建立了新型政府管理网吧有效模式,利用广电网络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前3年、节省近90%资金,实现对1.1万个行政村、6万个自然村(屯)、100万户农村家庭的覆盖[1]。

“十二五”末期,辽宁将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十二五”时期,也将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量的扩大和质的不断提高的要求下,以及辽宁在国内和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与“十二五”任务的要求相比,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辽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各界达成共识的“辽宁精神”

由辽宁主流媒体《辽沈晚报》发起的辽宁精神大讨论,引起了各界辽宁民众的广泛参与,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诸如“开拓、创新、奉献、务实、乐观、包容”等。虽然都有对辽宁人品格的诠释,但不足以包含对全辽宁的精神诠释,并且没有进行系统的凝练和广泛的传播。而带有时代特征和引领功能的新时期辽宁精神将能够成为凝聚全体辽宁民众的力量,激发全体辽宁人民建设的热情,对辽宁的未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辽宁文化形象整体感觉不突出

辽宁本身兼具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古都的双重身份,然而,代表二者的文化形象都没有呈现出它们特有的风范。对于老工业基地,虽然人们淡忘了工厂林立、烟囱冒烟的情形,但是就以刚刚建成并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来说,即使它气势恢宏,能够展现新中国工业文明历史以及铁西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对于民众来说,吸引力并不强,人们参观参与的欲望不很浓烈,希望以此作为辽宁特色文化的名片,感召力还不大。就历史层面的文化形象来说,“一宫两陵”应该是辽宁历史文化的很好注释,但仅能代表辽宁的清文化历史,不足以概括整个辽宁的历史蕴藏,而辽西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虽已在申遗过程中,却不为人们所熟知。

(三)辽宁的文化产业实力还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辽宁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辽宁提出要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而北京、上海文化产业的所占GDP比重已经远远超过支柱性产业标准。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北京GDP比重的12.3%;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亿元,占上海GDP比重为9.6%[2]。

(四)辽宁的文化品牌还不够响亮

文化品牌包括文化的活动品牌和文化的产品品牌[3],是一个区域文化产出能力的表现。辽宁在该方面的表现是: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1)”公布,辽宁的文化产业生产力指数排在第五,这一指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水平;而在产业影响力指数方面,辽宁则未进前十,这一指数是从产出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目前辽宁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本土文化品牌,还要提高培育文化活动和产品品牌的自觉性。

(五)植根于民间的辽宁人文生态状况令人不容乐观

辽宁大地经过十余年的治理改造,虽然城乡面貌和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但依然能够感受到辽宁人热情有余、过于粗犷豪放、过于散漫慵懒,而少了一些温文尔雅,沉静内敛。特别是在消费主义至上的社会环境下,辽宁人的书卷气息明显不足。未来要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展示辽宁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它的外在表现与影响固然重要,然而构筑起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打造独特的有良好素养的辽宁人的气质还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二、提升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路径

(一)发挥政府在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

1.打造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所谓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就是辽宁特色文化对辽宁民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等即辽宁民众对本地区的文化认同及带有辽宁特色的文化形象的树立。

(1)辽宁要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在精神层面,政府需要融合各方的智慧尽早凝练出带有辽宁本土特色的辽宁精神

这一精神是辽宁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既反映辽宁人风貌又能带领辽宁人继续开拓未来的精神航标,是凝聚辽宁各界群众思想的有力武器。有了各界达成共识的辽宁精神,辽宁地区的民众就会有自己的精神归属。之后,政府应利用掌握的强势媒体尽快对这一精神加以传播。这不仅对已经在辽宁大地上奋进的人将起到激励作用,对于辽宁外部的群众也是一种鼓励和吸引。

(2)在物化层面,要让民众能够感受到辽宁的独特文化气质,提高民众对辽宁的文化认同,政府应该加强各种文化节的建设

在欧洲,每年都举办上千个文化节。文化节向民众和艺术家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民众建立与分享丰富文化遗产的意识,从不同层面加强欧洲认同感[4]。

辽宁的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文化节的主题也应丰富多彩。目前,经过多年积累,辽宁省已形成了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大连服装节、阜新玛瑙节、岫岩玉石节、锦州古玩节等节会[5]。但政府尚可将其他独具特色的各种文化如清文化、冰雪文化、民国时期奉天城的民风民俗文化以及老工业基地独有的制造业文化等,开发为各种文化节。政府需要做好传播工作,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并且要注重文化节的内涵建设,提高其艺术上的品位,打造高质量的艺术节,使其不仅在辽宁家喻户晓,进而辐射东北,影响全国。

(3)不断丰富辽宁地区文化底蕴,塑造辽宁特色文化形象

辽宁特色的文化形象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文化形象,既拥有历史的深刻质感、老工业基地的别样风采,又应有英模人物的精神与东北艺术的风情,任何单一的层面都扛不起这个重担。政府特别要通过举办十二运的契机,充分运用媒体、民众等向各界传播辽宁的“一宫两陵”、红山文化遗址、铁西工业文化遗址等,在社会上大力弘扬郭明义精神以及推动郭明义爱心小分队向全国拓展,将辽宁的文艺院团活动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

2.对辽宁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予以支持和保障

(1)形成稳定的文化产业融资政策,促进辽宁特色文化产业的进步

辽宁省政府推出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了以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大连、丹东沿海沿江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及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区三大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形成了以演艺、娱乐、动漫、文化旅游等行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到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6],照此速度,在《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度平均增幅不低于20%,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这一目标有望实现。

但在欣喜之余,还必须认识到目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11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文化体育娱乐业信贷余额为88.9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4%。而省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还未能实现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7]。为此,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可以鼓励多种元素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信贷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中介机构以及鼓励文化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等[7],以促进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实质性进步。

(2)培育特色文化市场,鼓励各种辽宁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不断涌流创新

如本文之前所述,辽宁进行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因而培育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化市场,如演艺市场、报业市场,催生了辽宁演艺集团、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杂技集团、辽报集团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市场主体。但是在其他特色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及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以广播影视市场为例,辽宁的强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在中国电视市场,向来有央视、湖南卫视两家分庭抗礼,其余卫视各自为战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及湖南卫视收缩战线,主打90后市场,市场格局才渐渐有了变化[8]。辽宁卫视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抓紧在此市场有所作为,打造辽宁特色文化的风格,推出辽视的精品栏目,打响在全国的知名度,尽早占领这一市场。另外在电视剧市场,辽宁的清文化资源已被各地抢先应用,为此辽宁必须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文化这另一巨大的电视剧题材资源,推动诸如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影视剧企业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工业题材电视剧,在层出不穷的古装、谍战、穿越、宫斗、伦理等剧种中突围出来。

为了培育这些文化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机制来实现辽宁特色的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创新,比如设立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基金,为辽宁卫视的精品栏目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等,这样就能为辽宁文化软实力建设真正添砖加瓦。

(3)持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资金与人员支持

除了在文化产业方面发展给予的支持之外,政府在公益文化事业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投入。近些年来,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劲势头以及由此带来的辽宁省的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使辽宁省从公共财政中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非营利性的文化公益事业有了更大的可能。目前,辽宁已经完成了省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4个单体工程的建设,将在2013年全运会前交付使用。这四大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东北的科技、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并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设施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场所之一。未来辽宁省艺术中心也将在浑南新城开工建设,该项目包括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含辽宁儿童艺术剧院)、辽宁歌舞团、辽宁歌剧院、辽宁芭蕾舞团的剧院和艺术学校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特别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省一级的各种展馆建设基础上,各市、县级政府也在加强基层地区的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到2011年底,辽宁省新建乡镇文化中心和综合文化站累计821个[9]。

(二)发挥文化企业组织在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文化产业要真正做强,成为辽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文化企业组织必然担当起重任。

1.文化企业组织必须强化文化产品品牌意识,摒弃传统观念

一直以来,辽宁有不少文化产品获得国内国际大奖,但在推进这些文化精品走向市场转化为效益时,效果不理想,表明文化企业虽然重视艺术创作,却轻视市场研究与生产,品牌意识不强是根本原因。辽宁省在2012年9月评选出了首届文化产品十佳品牌,刘老根大舞台、万达影城、七星影业、天幻杂技、大青雕塑、圣亚海洋世界、宝泉玉雕、依巴赫乐器、大族冠华以及杨记玛瑙上榜,它们无疑是辽宁文化品牌的排头兵。通过十佳品牌的评选,对于文化企业对文化产品品牌的建设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要打造既有实力又有影响力、既叫响国内又能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精品品牌,还需要文化企业自身有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不断进步的精神。

2.文化企业要提高文化产品品牌的品质,需要文化产品创意不断

要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品牌,必须关注产品的内在品质。品质不仅在于产品本身,还包括它的促销方式或营销渠道以及定价策略以及是否科学等,所有这些品质的要求都是以文化企业能够实现不断的创新为前提的。

以“辽宁省文艺院团改革成果展演周”活动[10]为例,这次活动中各文艺院团均推出了新鲜的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例如辽宁演艺集团的晚会《春满辽河》、大连杂技团大型新编历史杂技剧《霸王别姬》——国内首部杂技版《霸王别姬》,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天幻Ⅱ——太阳鸟》,鞍山演艺集团的大型文艺晚会《走进春天》等。除此之外,在促销方式上,各院团采用赴其他城市交流演出的方法,既让观众看到了新的艺术形式,赏心悦目;又让演员面对了新观众,愈加激情迸发。在价格方面,普通市民仅仅花10元钱,就可以观看晚会《春满辽河》。正是由于这些文艺企业不断追求品质的创新,它们自身的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辽宁省演出收入突破了4亿元,同比增长了24%[11];品牌的特色也愈加突出,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天幻Ⅱ——太阳鸟》演出订单已排到了2014年,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末代皇帝》不仅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惊艳全场,还被文化部列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重点项目之一。

希望更多的辽宁文化企业以这些文艺企业为榜样,充分挖掘自身的实力,打造品牌的特色,为辽宁的特色文化软实力增添更绚丽的色彩。

(三)发挥社会各界群众在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

辽宁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除了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保障与文化企业的支撑作用,全社会范围内的民众也应在其中起基础性作用,成为主要的实践者。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对于该地区在外部产生的影响不应小视,如四川成都地区民众的平和、温顺特性、江浙地区民众的开拓与勇于闯荡的精神等,他们的这些特性已经转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软实力,令这些地区非常具有吸引力,成为更多的外埠民众所关注的区域。

而就辽宁民众的特点而言,由于地处北方,天气寒冷,人们向外探知的欲望不及南方强烈,多年形成一种慵懒、随意的性格;热情有余,缺少儒雅气息。这种民风民俗虽已形成,但其中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他地域的人员流入,辽宁民众原有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在不断稀释、变化,另外伴随着老工业基地的不断振兴与成熟,必将形成一些更优质的内涵:既积极探索又能保持已有的热情,既开朗大方又不失温文尔雅。不断成熟的民众必将为辽宁建成独具魅力的文化软实力增添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辽宁省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推进成果丰硕[EB/OL].东北振兴网.

[2]李志豹.文化产业迎来升级契机[N].中国企业报,2011-10-20.

[3]陶伯华,朱平锋,冯树洋.无锡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EB/OL].无锡市党委中心组学习网,[2010-05-06].

[4]欧洲各色节日塑造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05-15.

[5]李克瑶.辽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打造一批强力市场主体[EB/OL].光明网,[2012-08-29].

[6]蒲若梅,等.辽宁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综述[EB/OL].东北新闻网,[2012-07-03].

[7]刘振全,袁迪.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N].金融时报,2012-10-26.

[8]新华娱乐.“浪漫”VS“夫妻”中国式家庭伦理剧的回归与突进[EB/OL].新华网,[2012-03-23].

[9]蒲若梅,等.辽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建设综述[N].辽宁日报,2012-07-04.

[10]袁艳.辽宁文艺院团交流展演:你帮我搭台我为你捧场[N].中国文化报,2012-07-24.

上一篇: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基金公司现状分析下一篇:某个老师家长会的发言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