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2024-09-18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共9篇)

1.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一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具体情境自学例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连减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在多媒体的使用中,讲授与媒体的播放衔接不够连贯,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向青年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多么形象地回答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二

庙渠小学

教师 : 路明

2017.6.9.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号里算小括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 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教学准备: 10个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7-5,这道题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2.40-6+4,这道题既里有()法,又有()法,先算(),再算()。3.说说计算过程:

4+3+3=

5+0+3= 3+4+9=

3+2+1=

9-3-4=

10-3+7= 10+5-2=

7-0-6=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每位同学的桌子上有10个五角星,剪掉2个,再剪掉3个分。2.动手操作,确定解题思路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的过程

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五角星? 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计算?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第二种思路:先算一共送给几个,再算还剩几个。3.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请你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该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怎样列式先算2+3呢? 小结: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4.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 试一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标法:在2+3下面画一条线表示先算。

把2+3用方框框起来表示先算。

把2+3用括号括起来表示先算。·····(2)认识小括号,感受优越性

组织学生说说感受,用一个统一的符号来表示。

揭示“小括号”板书课题。(3)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师:将算式10—2+3加上小括号,再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

(4)总结提升,明确小括号意义

师: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3-4+5=

7+7-6= 13-(4+5)=

7+(7-6)=

(三)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第3题

先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小括号,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小括号,而且还能利用小括号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你们真了不起!

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想加算减与破十法”,能够正确、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8的各种算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2.学情分析

十几减8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8加几和十几减9的基础上安排的,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以提高抽象计算的能力和思维水平。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十几减8,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主动探索、交流算法、算出得数。对于抽象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操作获得自己的算法。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学过程

活动1 【复习】 游戏引入,唤醒旧知

1.游戏闯关第一关:猜猜我是几。-8=12=10+ 8+ 8+

= 12

=15 2.第二关:帮小猴过桥(帮助小猴口算桥上的算式)

13-9=()11-9=()16-9=()17-9=()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活动2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

1、认真看一看,在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生汇报

师把数学题目完整地叙述一遍。谁能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再说一说呢?

2、生叙述。

3、.想一想,议一议。

要求“还剩几个”怎样列式?生汇报

教师:这是一个十几减8的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8.活动3 【新授】

1.说一说怎样计算:把你们的算法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2.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的算法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一下呢?

生汇报

(1)出示课件:想加算减法过程

(2)出示课件:破十法过程

3、师点拨。

师:你们真善于动脑筋想出了三种方法来计算12减8,你最喜欢用哪一种呢? 生汇报

(1)摆小棒: 让同学们自己感觉摆一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不常用。(2)想加算减法。

生叙述,师板书想加算减法过程。(3)破十法。

生叙述,师板书破十法过程。

(1)师出一题:让小朋友们用破十法来计算并说出过程。

(2)生出题考其他小朋友

(3)同桌出题互考 活动4 【课中休息】

(课中操拍拍手)活动5 【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出示课件 2.帮小鸟送信。(出示课件)

3、游戏猜猜我是几

出示课件 生汇报。

4、男女比赛:男生说一个8加几的算式,女生说相应的减法算式。活动6 【总结升华】

4.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四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其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去辅助教学,给学生更生动、更形象的课堂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科技;多媒体;课堂体验;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发现,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个数学问题或者现象,需要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辅助教学,而且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尽量手脚并用地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理解所学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局限性,教师的板书和教案往往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问题。随着当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开始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以及构建数学模型,这对教学效果是一个极大的改善。例如,在教学生“求物体的周长或者面积”时,如果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演绎出问题的模型,但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马上领悟到问题的精髓,得到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关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本文将从以下角度论述。

一、系统、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小学数学里有关于角度的章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进行角度的分类教学时,教师会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各种不同的角度,再用尺规和量角器测量出每个角度的度数,然后根据课本上的概念,分出直角、锐角以及钝角。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投影仪和电脑进行授课,用绘图工具代替尺规作图绘制一系列角,用白板上的量角器按钮代替真实的量角器,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每个角度的差别和度数,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在教师操作结束以后,可以邀请有兴趣的学生上台,尝试用多媒体绘制出角度或者测量现有角度的度数。通过这样互动的模式,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二、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教师阐述教学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轻特征,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欠缺。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概念、规律以及相关的推导过程都相对抽象,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用动画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抓住学生兴趣的同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模型和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使学生能够直观而深刻地理解问题。例如,在解多面体的面积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各个角度展示多面体的形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多面体所有的面,这样在计算面积时就不会漏掉底面或者顶面。在测体积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让小学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因为其无法让学生领悟到计算体积的原理,只能让学生记住公式。而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出将多面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测量出的排开水的体积就是原多面体的体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知道了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直观而深刻地懂得了解题思路。

三、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将现有的科学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极大地体现现代科技发展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多媒体中,信息有多种存储和表现形式,可以为图片、文字或者动画。而数学本身是一门极具抽象的学科,小学数学更是学生的数学学习道路上的起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和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师一直都很为课堂效率发愁,因为传统数学课堂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教师讲授的东西很难被小学生真正理解,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无异是数学教学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教师将所要讲授的知识通过图片、声音或者动画等形式灵活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理解起来无障碍,再利用多媒体技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再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枯燥死板,而是能真切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初步的立体印象和感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可以在网上搜索实物图片,包括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体的图片,以及许多平时我们不常看到的物体的图片,以此增强学生对物体的认知能力,把他们的抽象思维尽量丰富具体化,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五

黑河五小

孟晶

一、兴趣导入

1、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大森林,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课件)

师:小动物们正在兴高采烈的准备森林运动会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你们愿意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授新知

1、看一看:出示主题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认一认: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并说出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

问号表示提出问题。

3、说一说:将图中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指生说、同桌互相说)

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4、画一画: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将图的意思画出来,让大家清楚告诉了什么信息和要求什么问题即可。

5、展示:指生到展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用圆圈代表小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

生2:我用三角代表小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

生3:我用数字代表小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

6、算一算:将这幅图要求的问题列式解答出来。

指生说出所列算式,并能说清楚算式中的数字都表示什么。4表示左边的4只小兔,2表示右边的2只小兔,6表示两边合起来共有6只小兔。

7、检查:再次观察图片,检查所列算式和得数是否正确。

8、写一写:生独立完成教材46也主题图下面的填空。

9、小结:师带领学生回忆解决问题所需的步骤。

①看清图里都有什么。

②找到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③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6页做一做。

生先说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解答。

2、教材48页第一题。

先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3、课件出示习题。

同桌互相说出图意,再列式解答。

4、课件出示习题。

教授学生一道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会不同,但是得数都是一样的。

四、总结收获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快结束了。孩子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生谈收获。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学习目标: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2=6

解决问题

6.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工具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教学过程 复习立体图形

(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师:同学们还认识这些朋友吗?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认识平面图形。

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学生动手,拓出平面图形 课件呈现主题图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4.讲述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可多了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长方形。

(书、电视机、方桌子、相框、纸巾盒等等)5.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2.举例讲述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正方形或圆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也不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正方形和圆吧。

正方形的有(魔方、正方形纸巾盒,桌子的面、收纳盒、小坐凳等等)圆的有(纽扣、圆形石英挂钟、菜板、铜钱、盘子等等)3.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再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具体感知平面图形。】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4.举例讲述生活中的三角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也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中的三角形吧。

三角形的有(警示牌、自行车架、三角形蛋糕等等)5.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找一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课后小结

7.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七

13:()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3。

14:()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4。

15:(16:(17:(18:(19:(13:(14:(15:(16:(17:(18:(19:()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6。)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7。)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8。)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8.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八

1、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3、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懂得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人民币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民币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示主题图。师问:同学们,看一看,画面上的这些小朋友们正在干什么?组织学生说一说。

2.师:我们买东西的时候要用什么呀?(钱)钱的 用处真是挺大的,那小朋友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元、5角、1角

1.小朋友们见过人民币吧,把老师给你们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向同桌介绍介绍(同桌交流,讨论认识小面积的人民币。)2.谁来介绍给大家听(课件出示1元纸币)

3.老师详细介绍1元钱表面上的各种图案和符号。(结合国徽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4.介绍1角。课件出示1角钱。

师:这个钱也是1元钱吗?(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区别1元和1角。

5.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这还有一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出示5角、5分、2分、1分)

师: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

(二)认识元、角、分的进率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换钱游戏 1.老师拿出一张2角,让学生用1角来换取。然后拿出5角钱,同样让学生用1角换取,最后拿出1元用同样的方法换取。师:通过这个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2.师:1角钱在小朋友们的眼里很少,但是在你们爸爸妈妈小时候攒1角钱还真难呢。他们是1分1分得攒起来的。10个1分就是1角。(教师板书:1角=10分)

(三)、认识大面积的人民币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一些大面积的人民币,你知道它们是多大面值的吗?你是怎么认出来的?(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辨认依据。

(四)动手操作活动

1.组织学生把模拟币进行分类。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模拟币进行分类,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分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十二 第1、第2题

六、板书设计:

9.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九

用数学

汕头市桂花小学

陈文娟

【作者简介】陈文娟老师是广东省汕头市桂花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从教至今21年,一直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认真研究新课程教材,根据小学生成长特点,设计行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数学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是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选择适合的对应条件进行解答。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设计了一个“踢足球”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从已知信息选择适合的条件来解答数学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有“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怎样理解题意,选择适合的条件进行解答对理解能力不高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设计由浅入深,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解答问题,能从已知条件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

能从已知条件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进行列式解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计算能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那么答对的同学老师会奖励他小花,今天谁得到的小花最多,谁就是今天最聪明最可爱的孩子!”

1.口算训练(接力回答)

11-9=

8+6=

16-8=

13-9=

9+7=

13-7=

11-6=

15-7=

14-8=

15-9=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的计算,为下面解决数学问题过程的计算做准备】

2.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校园里有8盆红花,有6盆黄花,一共有几盆花?

提问:引导看图,说出知道了什么,要问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生:两个部分合起来就是用加法计算。

(2)有14盆花,其中8盆是红花,其他的是黄花,黄花有几盆?

提问:引导说出和上一道题的区别,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解答,为什么? 生:知道全部有14盆,求其中的一个部分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数学问题的解答比较,巩固学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知识,为下面找对应条件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导入:“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怎样选择合适的有用的条件来进行解答。” 板书:“学数学

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1.预备题:(课件展示)

师:“现在我们先来帮帮这两位小朋友解决他们的数学问题吧!”

学生分男女生读题,指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解答?说出对应的条件和问题。”(生答)

强调:不同的数学问题找不同的对应条件。

【设计意图:明确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到有关的对应条件,为新课例题做个铺垫】

2.教学例题5

(1)课件展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

师:“看图讲故事引入数学问题“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到了,同学们都欢天喜地的来观看体育比赛,那么图中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引入,使学生能心情轻松的进入角色,让数学问题通俗化,使学生更快找到和理解图中包含的数学问题】 “看图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 学生叙述题意:已知什么?(有3个已知条件)问题:还有几人没来?

让学生好好看清问题的意思,找出有关系的条件。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提名学生列式:16-9=?

进入动动手环节: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算出16-9=7(人)(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弄清减法计算的数学概念,准确进行计算】

(2)师问:“计算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计算正确吗?”

生答:用加法验证 9+7=16(说明:没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就是16人)解答正确。【设计意图:培养计算后验证的好习惯

生答师板书: 答:还有7人没来。

(3)全体同学把有关系的条件和问题以及解答过程完整的读一遍。

填写课本P20例题5.3.讨论解决“做一做”

出示题目: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学生讨论:根据问题需要,哪些信息跟问题有关系,哪些是多余的? 怎么解答?怎么列式?14-6=8(只)

口答:母鸡有8只。【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小结:

“从数学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要明确问题要求的是什么,选择适合的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生齐读,师板书)

四.全体起立:课间活动(跟着老师做精神操)

【设计意图:一年级小孩集中听讲能力较差,课间活动一下能提起孩子们的精神,帮助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五.拓展思维:

1.小兔灰灰采了14个松果,已经吃了4天,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松果?

(课件出示数学题,师情景引入,生读题解题)

提问:“问题要求什么,哪些是有关条件,哪个是多余无关的?”(指名学生回答)

2.两个小组一共有13 人,我们组有6人,我们已经走了15 分钟,另一组有几人?

(课件演示图片,师情景引入,生读题解题)

提问:“谁是多余的?”

(强调:多余条件不能参与问题的解答。)

3.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 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课件展示图片,师情景引入,生读全题后再直接读出跟问题有关的条件,列式解答)提问:“有多少人在抓迷藏?”(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真正的总数)

【设计意图:每道题老师情景引入,可以让数学问题更加生活化,又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觉发现问题并找寻适合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主动探索精神】

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引申:“选择适合的有用的条件解答数学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甄别信息,现在社会上每天信息量都很多,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大家要懂得取舍,我们自己也要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验到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极大乐趣,适当的引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

学数学

用数学

*明确问题要求的是什么,来选择适合的条件解答。

例题5

有16人来踢,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先是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然后是用两道加减法互为转换的数学问题来巩固学过的解答方法。进入例题前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找到对应条件来解决预备题,强调了解决数学问题要找对有关条件。进入新课例题5时,用讲故事的方式轻松引起学生主动观察图片场景的兴趣,找出知道的信息和数学问题,再根据数学问题的需要研究哪些信息是有用的,从而利用有关的适合的条件进行列式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来认知用减法计算的数学概念及理清算理,然后在用加法来验证减法计算对不对,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表达能力。在设计拓展练题时,紧紧依靠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让孩子们认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根据问题自己选择所需条件进行探索解答,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下一篇:2018年度召开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