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2024-06-16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共8篇)

1.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一

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郭开朗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1日 07 版)

干部作风连着党心民心,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全党上下出现一股新风正气。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转变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长期抓、经常抓,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明确党性教育这个根本。干部作风不正,归根到底是党性不强造成的。加强作风建设,应把党性教育作为基础环节抓实抓好。一是深入开展世界观和政绩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上站稳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二是加强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每个胜利都离不开保持和弘扬优良作风。今天加强作风建设,尤其需要继承和运用这个“传家宝”。应把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从中汲取营养。三是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不仅活动方案的安排要突出作风建设要求,载体设计也要突出作风建设内容,效果检验更要突出作风建设标准。

把握联系服务群众这个重点。改进作风,最重要的就是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应按照中央要求,出台相关细则,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具体办法作出详细规定,推动领导干部真正深入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问题集中的地方去,及时了解民意,准确摸清实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点:见“真群众”,要求地方不能“导演”,不能搞“培训”;摸真情况,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应明确联系群众的刚性要求。比如,开展蹲点调研既要有时间要求,又要有内容要求;结对帮扶既要有具体帮扶对象,又要有明确的帮扶方式。应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坚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导向,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湖南省已连续10多年不间断地开展“双联”(机关部门联系困难企业、机关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建设和扶贫工作,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强化选人用人这个导向。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党风。干部考评应坚持作风标准。在考评内容上,把作风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民意在考评中的权重,并将其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在考评方法上,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切实将干部作风情况考准考实。去年,湖南省在省管干部考核中增加了谈话环节,重点对干部作风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收到了很好效果。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着力构建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用人机制,着力构建奖优罚劣、开门改作风的常态机制。坚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老百姓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重视选拔那些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对那些敢作敢为、勇于开拓而得罪人的干部,即使票数不太高也要大胆选用;对那些当“老好人”四面讨好、混日子占位子的干部,即使票数上去了也不能使用。

抓好制度落实这个关键。当前,中央和地方抓作风建设的制度较为完善,关键是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应坚持领导带头,探索建立作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专项述职制度,要求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既带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又负责抓好分管部门的制度落实,形成抓作风建设的持久推动力;抓好制度公开,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措施和细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有的可以通过媒体发布,把制度落实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群众评判,积极探索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民意调查等办法,引入作风建设群众评判机制,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满意度测评,促进干部作风持续改进;加强专项督查,既打“苍蝇”又打“老虎”,对那些作风不实不正、群众意见突出的干部,不管级别多高都要严厉查处,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二

一、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师德建设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以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中介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水准、个性特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生身边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范例,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巨大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道德水平,能够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主动钻研、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民众对教师始终尊敬和爱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项贯穿其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使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

4.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辐射源”,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首先,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同社会发生间接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又会影响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可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教师的家庭成员、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的邻里,影响着家风、朋友间的诚信互助、邻里间的和睦。最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奉献意识不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然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难免会使得一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去谋利,过分强调个人的一己之利,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奉献意识不强,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受到影响。

2.育人意识弱化

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即教书育人。然而,调查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等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存在“育人”意识不强现象。育人意识不强,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落实。

3.表率示范作用有待改进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更严格、更具体,原因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四有”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思想道德、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行为表现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师表。它要求教师言传和身教要同时并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文明举止、教师的语言等,但调查发现,26.3%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关注,7.5%的教师有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言语不文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言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4.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现象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体罚的现象不多见了,然而还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的情况。对学生的调查表明,54.2%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同。与变相体罚学生相伴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存在歧视学生现象。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来自于低保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对于家庭富裕、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偏爱。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以及歧视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学校的教育思想。

5.敬业乐业精神有待提高

敬业乐业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以校为家、以学生为本、忠于职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对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旧教案反复使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7.6%的教师存在不能准时上课现象,有2.5%的教师经常性迟到,有61.5%的教师找学生代批改作业。敬业乐业还要求教师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严谨治学。但是对教师师德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8.5%的教师很少学习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学术浮躁、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现象反映出敬业乐业精神的弱化。

三、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基础,要切实重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形式上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统一起来,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统一起来,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统一起来,创新教育形式,讲究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第二,开展法律政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牢筑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第三,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全面发展等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四,强化教师的岗前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要求,尽快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对于师德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一,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师德评价能够在促进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起作用;能促进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和育人并重。第二,制定内容具体、操作简便、考核客观公正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状况、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教师的创新素质情况。第三,采用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结合等。第四,建立一整套评价的机制,如评价方案、评价的步骤、评价的监督、评价的奖惩标准、评价的制度保证,以保障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效用。

3.建立工作条件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建立起教师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妥善并有效解决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关心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二,在政治上予以关怀。要把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教师积极吸收到党组织中去,同时保障法律所予以教师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第三,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如住房问题、职称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福利待遇问题,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创造欲望,希望有成就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要重视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教师、学生的负面影响。

4.建立教师师德激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乐业、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责任,要重视教师师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以鲜活的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和教育教师,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完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完善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道德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师晋升要严格参照教师的德勤能绩,教师的聘任要人岗匹配,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第三,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塑造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奖励教育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惩罚师德败坏、学生反映突出、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必要时将其从教师队伍中予以清退,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第四,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激励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同,感受到学校发展与他们个体努力的密不可分性。同时,个体激励要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以保持整个教师团队团结、和谐、合作、进取的精神风貌,培育教师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5.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

遵守教师师德规范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还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压力。第一,加强师德教育监督,促进师德教育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包括学生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学生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监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家长可以通过子女的看法、教师的电话联系、教师的家访来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间的进步。媒体监督优势突出,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第三,加强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反思和内省达到道德自觉。第四,建立信访处理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对于师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师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调查发现,教师师德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师德评价机制、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师德激励机制以及师德监督机制,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教师,师德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3]李晓晴.关于构建新时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3.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三

摘要: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医院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推动医院长远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以不断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路径一、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不断构建,使医院的资源得到有效分配和利用,大大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于促进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意义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是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使医院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促进医院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对于推动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不断构建,满足了医院发展需求,是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可以使医院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医院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得到有机组合,最终形成稳定、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

(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建设的重要需求

由于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不断构建,是减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需求。通过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相关文件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的标准化发展。

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得到不断发展,给医疗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完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有效完善,医院的经营模式正向着现代化发展,推动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现代化建设中,医疗改革的不断创新,给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提出了更多要求,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二)医院自身的因素

我国不同规模的医院较多,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与医院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方向等有着重要联系。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专科医院等,在功能、治疗对象、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且,同一所医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也不一样,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医院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以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得到真正落实。

(三)机制选择的因素

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从传统方式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新医疗改革制度的不断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医院必须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选择正确的机制,才能促进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提供可靠保障。

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明确医院发展方向,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以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实施,首先,医院要改变旧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实施方式,拓展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有效性不断提高。然后,加强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没加强管理人员的考核,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和广泛性。最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真正落到实处。

(二)转变医院运行机制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和医院管理效能提升,都必须依附于医院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医院想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必须提升医院管理效能,注重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不断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运用现代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实现医院运营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转变医院运行机制。

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真正目的,通过动态评估、绩效考核、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等,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三)注重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必须改变管理理念,提高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认识,以让全体义务工作人员参与实践过程中。与此同时,增强管理效能提升意识,加强对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以促进医院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例如,定期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以有效的增强管理效能,使醫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得到真正落实。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对医院的运营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行。然后,完善医院业务流程,提升业务人员的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对各项工作的全面审核、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医院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最后,建立完善的管理效能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医院各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四)注重医院文化塑造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医院想要维持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义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效能,让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贯穿到医院运行的全过程。灵活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和思想的指导,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全力实施医院发展战略,以形成具有医院自身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凝聚力,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得到有效构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以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医院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才能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为医院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作者单位:滨州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傅新巧.综合性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马静,郭月利,耿超.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卫生人才,2013,08:83-85.

[3]易少华.基于服务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思考[J].新疆医学,2010,06:167-170.

4.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四

发布时间:2012-4-28 13:34:53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作者: 刘宏林阅读4492 次

干部作风是干部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综合的体现,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行为、风格和态度的总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根据中央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精神,湖南省新田县从2009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作风建设主题,把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确定为“作风建设年”、“工作落实年”、“兑现承诺年”、“工作创新年”,在干部作风及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笔者对新田县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客观分析了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粗浅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干部作风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干部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干部作风实、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自然就高,党的执政基础就稳固;干部作风虚、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只有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才能凝聚党心民心,打牢执政基础。

(二)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各级干部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学风,才能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从而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很难落到实处。

(三)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落实执政为民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否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位,不仅取决于干部能力的高低,更取决于干部作风的优劣。广大干部的作风状况,对行政水平、行政质量及其行政效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使政府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干部更加注重协调指导,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所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是落实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关键所在和核心内容。

(四)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清正廉洁。不好的作风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起因。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和引导干部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防微杜渐,自觉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效防止干部腐败变质。

二、当前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作风飘浮。部分干部重视学历教育,忽视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不高,政治思想作风不实;少数干部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对不良行为不敢批评制止;有的干部热衷于安逸舒适的个人生活,在执行硬性任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服务群众能力不强。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了解社情民意,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工作中强调客观的多,运用理论和经验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干部只会照搬他人经验;有的干部满足于现状,工作无突破,片面强调保安求稳,难以创造地开展工作。

(二)干部作风建设的发展状况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各级党委、政府对干部作风建设是重视的,都能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确有少数单位的领导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清,“干部作风一阵风”的思想仍然存在,在工作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致使一些干部作风建设不扎实。由于各单位采取的措施和工作的力度上不一致,导致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各不相同。从这两年开展干部作风、优化经济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民主测评活动,以及我们到有关乡镇、部门调研的情况看,各单位干部作风建设发展也不平衡。

(三)制度及监督措施不力。一是制度不切合实际。有些单位制定的干部作风建设的制度与单位实际不符,缺乏针对性;有的为图省事,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有的制度只有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实施方法,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一些部门内部监督意识薄弱。存在“护短”行为,不愿意得罪人,不愿意“家丑”外扬,对责任追究不了了之,缺乏较真意识。三是工作考核不够科学。考核过程中往往定性不定量,以软指标为主,评价尺度很难把握,不利于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干部作风建设难以形成合力。一是干部政治意识不强,认识不到干部作风对党风、对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影响。工作中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机关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些制度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培养、使用和奖惩等制度相对滞后,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

三、推进干部作风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建立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领导机制、形式方法、制度设计、监督检查、落实考核等各个方面综合研究,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使干部作风建设长期化、制度化。

(一)以“人”为根本,建立完善激发活力的干部作风长效机制

1.创新用人机制。一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选人用人。多视角选人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干部考察工作中,既要看群众评价,又要看工作实绩;既要看当前状态,又要看一贯表现,让更多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二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取向,坚持群众路线,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盘活学习机制。通过学习提高干部理论思想素质,是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源动力。加强干部学习教育,既要运用以往的经验定期组织好学习与培训,又要创新组织形式,让看似呆板的学习制度活起来。一是推行考学制度。实行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后备干部或符合提拔条件的干部,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理论考试,考试合格者,由组织部门颁发证书,作为拟提任相应级别领导职务的必备条件。对副科级以上干部,每年组织一次闭卷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实行补考或待岗学习。二是推行述学制度。完善干部考核办法,规定考核时,考核对象不仅要述职述廉,而且要对参加脱产培训、自主学习、理论考试等情况进行述学,接受民主测评。三是推行讲学制度。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每年到党校举办一次以上专题讲座,由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干部培训专题内容和培训需求,采取领导干部自定专题、按培训计划选题和受训干部点题等方式,分期分批安排授课,由学员对授课情况评议打分,定期通报。

3.营造有活力的廉政文化氛围。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激发党员干部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六进”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网络、宣传广告、教育基地、培训班、新闻媒体和文艺节目等各种形式,不断拓宽廉政文化宣传渠道,实现城乡主街有位置、交通干线有显示、新闻媒体有栏目、党政机关有氛围、文化领域有阵地,使廉政文化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在全社会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

(二)以“事”为重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抓工作落实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决策机制。强化科学决策观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作为一项工作的硬指标。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制度、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各项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坚持让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让群众知晓、决策让群众参与、工作让群众监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建立完善执行机制。一是围绕分工抓执行。对部门和单位工作实行定岗定责,制订岗位说明书,主要事项编制工作流程,理顺工作程序,做到各项工作“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二是围绕服务抓执行。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认真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服务的关口要前移、工作力量要下沉。在服务方式上,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推行静待受理、首问负责服务、特事特办“绿色通道”服务、跟踪服务等。在服务时间上,对不同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等制度。三是围绕效率抓执行。遵循精简节约的原则,大力精简会议、精简文件、精简不必要的事务性活动。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重点工作定期报告的网上服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督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是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推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环节。围绕工作制度的落实,重点加强和完善责任追究制,严肃认真地落实责任追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通过采取自办、转办、督办等方式及时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快速查办损害群众利益,损害经济环境和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案件。通过重点查办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惩处违纪违法行为。围绕党委、政府的决

策和工作部署,针对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招商引资、重点工程等中心工作,各级干部作风建设办公室联合党委、政府督查机构,组织对各单位抓工作落实问题进行重点剖析,跟踪调查,责令整改,使各项中心工作任务落实到岗到位。

4.建立完善考核机制。重点要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落实。考核方式由以往事后考核延伸到事前、事中考核,实行月检查、季通过、半年公示和年终总结表彰,对完成任务成绩突出的责任人进行奖励,对任务完成特别差的责任人进行告诫、通报批评、发警示单、适当调整,对工作中决策失误、弄虚作假、措施不力、虚报浮夸的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作引咎辞职处理。

(三)以“网络”为保障,建立完善齐抓共管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1.统一组织领导。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可以自上而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各级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组织、指导各级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把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并可以与党委、政府的相关职能科室联合办公。

2.健全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逐步形成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体系。注重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和超前性,既有阶段性任务,又有长远目标,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制定实施每一项制度时,努力结合实际,搞好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综合对比相关制度,体现制度的整体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制度之间互相匹配,互相衔接,不顾此失彼,逐步形成相互配套的制度“网络”。防止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制定制度。制度制定出来以后,制定的部门和执行的部门互相配合,搞好协调,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从而逐渐构筑起保障干部作风建设的制度防线。

5.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五

XXX(城市)整治和建设软环境至今已经八年,多年来,我们以整治“中梗阻”活动为主线,以县市和中省市直部门为主体,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动软环境从整治向建设转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整治和建设软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和2009年,XXX(城市)连续两年在全省软环境民主测评中名列第一。

一、整治和建设软环境的主要特点

(—)软环境建设领导体制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将软环境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齐抓共管,构建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的领导体制。全市上下已初步形成由党政领导挂帅、纪检监察和软环境办牵头主抓、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人大政协共同监督的工作格局。初步构建起上下贯通的软环境工作体系,各级软环境工作机构从无到有,在软环境整治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软环境建设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软环境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坚持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及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细化各项任务,建立责任体系,确保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软环境建设各项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省“十不准”和市“八要八不要”规定的基础上,市政府制定出台《XXX(城市)影响和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破坏软环境行为,不仅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凡是软环境搞的好的县市或部门,都建立起了一整套监督制约、严肃惩处的制度。特别是省、市两个“规定”下发后,各县市、各部门每年坚持在集中查摆和专项整治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务公开、行政许可、依法行政、监督检查、服务承诺、考核奖励、惩处追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之更科学、更规范、更具有指导性,有效推动了软环境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三)各县市软环境整治和建设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各县市党委、政府以超常规的手段,不断加大软环境整治和建设力度,以强硬的措施,全力打造优良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软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小气候区”。软环境已成为当地的无形资产和招商品牌,对当地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汪清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以软环境建设作为撬动经济起步的支点,以最优的服务环境打造资本和项目积聚的洼地,举全县之力,把汪清县建设成为全市软环境最优县份,2009年在全省县市区软环境测评中名列第一,实现了全省软环境最优县份的目标。图们市的“早茶会”制度、敦化市政务大厅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都走在全省县级市前列。

(四)各部门讲大局、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中省市直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把自身工作自觉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努力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找准位臵,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树立形象,把软环境建设当作硬任务来完成,倾力助推延边经济和企业发展。工商、税务、海关等上管部门十分注重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的统一,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服务项目建设,全力实施“重大项目扶持 工程”,有效坚持“重点项目联系制”、“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全力推进重大项目顺利落户达产,尽最大力量帮助地方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摆脱经营困境。

(五)集中整治“中梗阻”专项活动扎实推进。从2008年开始,对重要岗位科处长开展社会测评和民主评议活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在民主评议重点岗位中层干部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公开承诺、公开践诺、公开评诺”活动,选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具有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和行业“一把手”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承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县市、各部门以整治“中梗阻”活动为契机,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在规范行政行为上下功夫。建立并实施了收费下限制、检查申报制、首查不罚制、行政行为监督卡制、督查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专项检查,加大对“掐脖二”惩治力度,有效推动了整治“中梗阻”专项活动深入开展。

(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2008年清理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又再次向县市政府下放行政审批权限33项,转为非行政许可7项,转变管理方式12项,取消、暂停执行6项,合计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58项,占原保留总数的21.8%。清理下放后市直各部门(含省垂直部门)共保留行政许可事项234项。各县市将市直部门下放的各项行政审批权限陆续纳入政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初步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同时对本级行政审批项目进行精简和压缩。按照“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要求,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逐步推进,市直相关部门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办公室的机构设臵和行政审批职能的划转工作。市本级各部门经过不断清理,取消收费项目共39项,取消收费总额达9000万元;暂停和停止征收的收费项目共11项;降低5%收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共25项,降低10%收费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共29项,并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七)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县市政府加大政务大厅建设力度,先后对政务大厅进行了新建、扩建和改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内设功能明显提高。敦化市政务大厅内部软硬件设施及规模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基本完成,走在了全市前头和全省前列。各县市先后出台《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管理办法》、《政务大厅服务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政务大厅行政审批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行政审批程序和审批行为,确保了政务大厅的规范运行。市直各部门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重组再造行政审批流程。采取各种服务措施,切实把服务承诺制度、首问首办负责制度、公开办理制度和一次性告知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八)对涉软违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两个“规定”和《XXX(城市)影响和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始终保持查处典型涉软案件和“中梗阻”问题的高压态势。各级软环境办从全市社会各界聘请各级软环境义务监督员727名,选择285户企业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与全市246户企业建立双向热线联系制度,向企业发放双向联系卡和监督服务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软环境 建设监测网络。各级纪委和软环境办切实发挥职能优势,主动出击寻找案源,做到了“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受理、查处、反馈”直查快办体系基本建立。重点解决了一批行政不作、乱作为等影响发展环境、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整治和建设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整治和建设软环境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当前,有些县市对软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民主测评中群众反映的问题整改不主动、不积极、不彻底;对软环境办公室的工作生活条件不关心、不过问;软环境建设的思路措施力度不够。有些市直部门抓软环境的总体氛围有所淡化,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工作力度有所减弱,甚至出现了厌倦、松懈、消极应付的倾向。个别行政部门一把手很少主动过问软环境建设,提不出任何指导性意见,缺乏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无创意,亮点不突出。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中硬阻”现象有待治理。一是个别部门和中层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大局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从企业反映的问题看,一些部门执法不当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招商引资大环境,外商对此十分不满。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个别部门把行政权力当成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服务就是收费、管理就是罚款,只收费不服务,重处罚轻管理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三是政令 不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省、市两个“规定”在个别行业部门执行不力,存在抵触情绪。对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态度消极,有的行政审批办公室有名无实;有的部门受权力和利益驱动,规避监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干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正常生产经营,损害群众利益,败坏政府机关形象。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当前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停留在浅层次、应急型的减量改革阶段,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政府职能还未彻底转变,行政权力运行格局有待调整,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市直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刚刚起步,有的部门认识有偏差,发展不平衡,改革走过场,运行不规范,审批不透明。三是大部分县市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厅之外无审批,面对基层和群众的服务“窗口”建设有待加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等“末梢坏死”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五是在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方面,有的县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筹建资金不到位,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四)软环境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软环境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诚信缺失有关。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行政行为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导致企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措施缺实招、没实效。尤其是在涉及百姓民生的重点领域,有的部门缺乏诚信和服务意识,口号喊得响亮,做起来走样,百姓反映强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三、构建软环境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施《长吉图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落实《长吉图规划纲要》的重要保证。要针对上述问题,认真总结这些年来软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找准软环境整治和建设的重点,推动软环境从整治向建设转变,在构建软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

(一)把县市软环境建设的主体作用突出起来。县域经济是延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县域经济保存量、促增量的重要保证。延边民族区域自治的体制特点,决定了软环境建设的主体在县市,必须充分发挥县市主体作用。各县市要认真学习借鉴汪清县的经验做法,下大气力打造具有县市各自特点的县域发展“小气候区”。各县市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对软环境建设负总责。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好与坏,与县市“一把手”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关系极大,打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主要检验县市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市委、市政府要强化措施,统筹规划,继续开展县市软环境民主测评活动,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县市软环境建设。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延边创建为全国软环境最优区域,把软环境打造成延边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品牌”。

(二)把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上日程。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行政权力逐项进行集中清理,从行政权力简化、优化和固化入手,调整权力格局,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努力打造完整的权力监控链条。二是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保明年上半年各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行政审批办公室规范透明运行,切实做到一门受理、集中审批。编制审批目录及流程图,推进行政审批流程重组再造。着力减 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通过流程再造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审批流程公开,增强审批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全面推进县市政务大厅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各县市要学习借鉴敦化经验,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政务大厅,开通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进行监督,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各县市要积极推动政府服务体系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建设办事服务大厅,开展便民服务。四是把软环境建设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起抓,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政府、企业和公民诚信缺失问题,努力把软环境建设向更广泛的领域推进,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创造延边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诚信社会环境。

(三)强化中省市直各部门软环境建设。中省市直各部门要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继续深入开展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公开承诺、公开践诺、公开评诺”活动,对中省市直部门软环境建设进行民主测评。在年初公开承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的基础上,组织软环境监测点、软环境监督员和媒体对中省市直部门服务效率、服务水平进行明察暗访,年底组织民主测评听证会,对中省市直部门进行软环境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在评议活动中,还要突出县市党委、政府和县市各部门对中省市直各部门的监督作用,让县市监督中省市直各部门。

(四)将整治“中梗阻”活动重心下移。重点加强县市政务大厅及各部门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重点解决服务窗口具体 办事人员、执法人员服务态度、办事效率问题。选择今冬明春适当时机,召开全市整治“中梗阻”专项活动经验交流会,组织开展“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评议”活动,继续开展重要岗位科处长和窗口单位负责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和社会测评活动,综合运用绩效评估、民主评议、行政问责等办法,集中解决重点部门中层干部和“窗口”办事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进整治“中梗阻”的深入开展,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6.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六

位奇中心小学强化学校安全工作,从学校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入手,加强管理,堵死安全漏洞,确保师生平安,促进了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

一是加强制度管理。建立了小学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汇编》、《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安全常规检查、隐患排查、自查整改、工作考核和学生“一日常规”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畅通信息传输渠道,严格信息上报制度,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实现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安全宣传活动。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条幅,制作展牌、宣传标语,举办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和事故案例图片展等活动。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依法制校、以德治校、以制治校。切实把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给予一定的课时保证。通过法制报告会、自救自护应急模拟演练、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自觉维护校园安全。

三是加强日常管理。针对安全工作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内部保卫。门卫是学校管理的窗口,严把大门关口,维护校舍、用水、用电、防火安全。严格大型活动审批,完善紧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学生在校期间确保有学生在就有老师在,有师生在就有领导在。高度重视对接送学生车辆的监督。对无牌无证、报废车、拼装车、三轮车、超员等存有安全隐患的接送学生车辆,学校负有告知、监督、抵制、举报的责任,在学校附近明显处张贴告示,发现有安全隐患的车辆接送学生,坚决予以抵制,并及时报告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同时,积极主动的配合有关部门,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四是完善学校安全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完善警校联动机制,加强校园治安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积极争取卫生防疫部门的支持,确保师生饮食安全、身体健康。积极争取财政、建设、安监等部门的支持,联合开展校舍安全大检查,决不让师生在存有安全隐患的环境工作、学习和生活。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防范体系和联动机制,确保师生平安、学校安定、社会稳定。

7.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究 篇七

一、建立条件保障机制, 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使广大教师安心执教

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工作条件保障不力, 是导致部分教师难以安心从教的社会客观原因。据调查, 某县 (市) 教师除绩效工资外, 参加工作10年以下的, 月工资在1005~1250元;参加工作10~20年的, 月工资在1275~1615元。该市绝大多数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实际月工资收入均在1500元以下, 每天基本工资不足50元。教师福利待遇更低。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 一个学期的福利不超过1000元, 最少的只有几十元。同时, 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持续蔓延, 致使我国整个社会经济遭受巨大冲击。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教师工资数量显性偏低与货币使用价值即实际工资水平隐性下降交织在一起, 导致广大教师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他们赡养父母、家庭生计、住房、子女读书就业等许多现实问题, 都难以在自身努力工作中得到解决。他们所承受的生活、工作、社会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普遍过大。有的教师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和家庭境况, 因此, 个人奋斗意识凸显, 团队意识淡薄, 导致学校管理组织的凝聚力难以增强。加之, 社会分配制度缺失, “脑体倒挂”现象严重, 行业差距愈来愈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心理落差也随之加大, 职业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调查, 该市相当一部分学校, 特别是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缺教师住房、无教工食堂, 学校公厕离教师住房普遍较远, 老师就连晚上上厕所都有人身安全之忧。据统计, 该市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三无”学校共有259所, 占学校总数的55.9%。许多学校就连录音机、幻灯机这样最原始的教学设备都没有。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手段还处于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由于各

种条件的限制, 导致广大教师难以安心从事教育。

教育关乎国运兴衰, 关乎一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败进退。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以强大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切实担负起兴教办学的历史责任,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把更多的关切与温暖献给教师, 为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事业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一要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当地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 科学规划教育布局,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城市学校扩容新建工程、合格学校与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周转房建设, 搞好城区教师安居工程。同时, 充实教学设备和教师文体生活设施, 普遍建立教工之家或教工活动室,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二要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味要求教师无私奉献, 而忽视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只能给师德师风建设开出一张空头支票。因此, 各级政府要致力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设立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标准, 设立特困教师救助专项基金, 建立特困教师救助体系和教师子女就业资助体系。三要优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建立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坚决打击侵犯学校与师生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庆祝教师节为契机,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二、健全教师补充机制, 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使广大教师舒心执教

据了解, 某县 (市) 从2001年到2009年几乎没有补充教师, 导致该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素质差参不齐等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 出现严重断层、断代的危机。目前, 该市中小学教师50~59岁的人数共有4245人, 占在岗教师总数的47.7%。 加之, 相当一部分教师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老套, 工作缺乏激情, 业绩平平。有的年老多病, 体力不支、精力不济, 无法坚持正常工作, 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难以被学生所欢迎。该市某农村中学20余名学生集体下跪恳求顶岗实习教师留校任教的悲壮场景, 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证。同时, 绝大多数老年教师认为, “船到码头车到站”。“老油条”思想和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致使整个教师队伍暮气沉沉、难有生气;相当一部分学校工作面貌难改, 涛声依旧。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振兴的根本大计。推进教师素质专业化的责任在教育、在学校, 保障具有专业化素质的教师数量的责任在政府。因此,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统筹规划, 严格把关, 按需供给, 及时补充的原则, 建立补充教师的长效机制。一要积极引进省招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二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高中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中小学师资紧缺学科的专任教师;三要选送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委托培养, 为教师队伍建设储备后续力量;四要建立教育人才引进机制, 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 直接招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素质人才和术有专攻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为培养造就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队伍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为教师队伍注入活力, 减轻教师教育教学压力, 使广大教师舒心执教。

三、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使广大教师用心执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 以金钱论英雄的拜金主义, 以物质为基础的享乐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以实用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在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中逐渐抬头。以追求理想、追求知识、追求社会价值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嬗变。社会关系商品化, 道德价值功利化, 精神理念物质化、现实化, 导致社会风气逐渐腐化。西方思想的侵蚀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使教育系统这块原本洁净的土地已经不再洁净。部分教师的灵魂不再像过去那样纯洁、高尚, 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荣誉的现象在教师队伍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首先必须净化教师的灵魂。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师德为魂。高尚的师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精湛的业务、卓越的能力是践行师德的重要载体。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让学生敬慕一生的“经师”“人师”, 必须坚持立德为首、强能为重、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原则, 建立德业兼修、以业为辅、德业共进、终身学习的教师培训机制,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学习型教师, 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学习型校园。一要保障师训设施。各县市财政要按教师工资总额 1.5%的标准, 足额拨付师训经费, 大力充实师训设施设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普及工程, 普遍建立校园网站, 全面实现“班班通”, 打造数字化校园, 为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二要提升师德水平。各学校要以普遍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为切入口, 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以“我与学生共成长、我与学校同发展、我与教育齐辉煌”“寻找教师幸福密码、享受幸福教育人生”等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年度专题教育活动, 走好师德教育“六步棋”:①学习宣传, 强化师德意识;②查摆问题, 正视师德现状;③全面整改, 规范教师行为;④整章建制, 构建长效机制;⑤总结表彰, 树立师德典范;⑥深化实践, 提升师德水平。通过师德主题教育年活动, 激发广大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大力弘扬人民教师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的精神, 全面提高师德水平。三要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并举、学历提高性培训与专业发展性培训并重的教师业务培训机制。建立教师师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发展水平年度检测考试制度。制定教师培训五年规划, 搞好新一轮教师学历提高培训, 要求凡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近5年内必须取得相应的合格学历,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以落实“国培”“省培”计划为引擎, 全面启动3年一轮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强化校本培训, 广泛开展以提高课

堂教学技能和教学效益为目的, 以学习教纲、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为基本内容, 以说课、授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教学观摩比武、教改公开示范活动, 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技能。让广大教师在学习培训中, 通过观点碰撞和思维交流, 实现智慧增值, 找到职业幸福感, 增强组织归属感, 实现师德与师能共融共进。

四、健全教师管理机制, 规范教师执教行为, 使广大教师专心执教

教育既是生命的教育, 更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法情相济的原则, 实现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一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①落实管理常规:做到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评价环环紧扣, 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干部管理行为, 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和教育行风, 保障教育系统政令畅通、务实高效。②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做到班会周会、谈心家访、养成教育、思品评价步步到位, 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查考试节节过关, 从严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③落实师德规范:做到理论学习—行为实践—反思跟进—师德考评层层深入, 实现师德师风根本好转, 持续良好。二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一方面, 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取消校长行政级别, 建立试行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级制度;逐步推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校长负责与民主管理“两轮驱动”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健全教代会、校务会和校务公开制度, 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使广大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另一方面, 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以定编、定岗、定责“三定”为核心内容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制度, 推行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浮动制, 逐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教师工作竞争机制和教师利益分配机制, 引导广大教师从关心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关心学生、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三要建立教师管理的调控制约机制。坚持全面整顿和重点整治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面整顿师德师风的基础上, 突出重点, 着力集中整治干部作风漂浮、执教不廉, 教师擅自离岗、坐吃空饷、兼职经商、家教家养、有偿补课、强制学生购买教辅资料、赌钱打牌等突出问题。对自我整改不力, 师德师风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 要依纪依规, 严肃查处;对全面整改不到位, 重点整治不力, 师德师风问题突出, 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 要从严追究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五、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工作潜能, 使广大教师潜心执教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使广大教师从灵魂深处真心实意地热爱教育, 全心全意投身教育, 忠心耿耿献身教育, 必须建立一种具有强大内驱力的, 有利于引领教师成长、成功与发展的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撬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师德师风根本好转的重要杠杆。评价出生产力, 评价出战斗力, 评价出向心力。因此, 一要制定评价方案, 健全评价制度。构建以师德为首、师能为本、师勤为纲、师绩为重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师德专项考评、工作综合考评等评价制度和教师师德师能信息台账公示制度, 健全完善师德师风民主评议制度。二要创新评价方式, 完善评价机制。坚持以教师自主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激励为主的原则, 实行“四个结合”:教师自评与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及社会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与教师工作综合评价相结合;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目标导向、管理调控、教育激励相结合。健全师德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把师德评价结果录入教师管理资源信息库, 存入教师人事档案, 作为教师年度工作综合考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教育奖励基金, 重奖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教育功臣, 充分发挥他们的师德示范、教学指导、教研引领和学科支撑作用, 激励广大教师建功立业, 献身教育。要树立师德典范, 组建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优秀事迹报告团赴各中小学巡回宣讲, 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有效载体, 大力推介名优教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示范作用。四要建立师德教育治庸问责机制。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能力业绩平庸、思想作风懒惰、工作纪律涣散、班子软弱涣散等“庸、懒、散、软”方面的突出问题。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凡师德年度考评不合格者, 一年内不能评优评先、晋职晋级;连续两年师德考核不合格者, 予以辞退。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 要依纪依规给予相应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和极坏影响者, 要取消教师资格, 开除公职;触犯刑律, 构成犯罪者, 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违反师德规范, 但不构成行政处分或党纪处分的教师, 视不同情节, 分别以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限期整改、扣发绩效工资、调至艰苦边远地区任教、接受师德教育锻炼等方式进行警示问责。凡出现严重师德违纪案件的学校校长要引咎辞职, 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当年不评优评先。五要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 设立举报电话、投诉意见箱和网络举报平台。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学校组织实施、吸纳学生家长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和评价相结合的机制, 自觉接受社会与群众的监督, 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根本好转、持续良好, 为实现教育事业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师德强, 则教育兴。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倾力打造一支德业兼优的教师队伍, 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充满希望、铸造辉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87.

[2]张兴华, 等.胡东文:把教师引向幸福之路[N].中国教育报, 2011-09-06 (5) .

[3]徐晓雯, 丛建阁.行政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8.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教师 师德建设 机制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但是,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和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出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师德建设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以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中介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水准、个性特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生身边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范例,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巨大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道德水平,能够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主动钻研、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民众对教师始终尊敬和爱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项贯穿其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使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

4.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辐射源”,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首先,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同社会发生间接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又会影响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可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教师的家庭成员、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的邻里,影响着家风、朋友间的诚信互助、邻里间的和睦。最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奉献意识不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然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难免会使得一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去谋利,过分强调个人的一己之利,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奉献意识不强,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受到影响。

2.育人意识弱化

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即教书育人。然而,调查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等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存在“育人”意识不强现象。育人意识不强,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落实。

3.表率示范作用有待改进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更严格、更具体,原因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四有”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思想道德、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行为表现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师表。它要求教师言传和身教要同时并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文明举止、教师的语言等,但调查发现,26.3%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关注,7.5%的教师有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言语不文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言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4.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现象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体罚的现象不多见了,然而还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的情况。对学生的调查表明,54.2%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同。与变相体罚学生相伴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存在歧视学生现象。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来自于低保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对于家庭富裕、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偏爱。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以及歧视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学校的教育思想。

5.敬业乐业精神有待提高

敬业乐业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以校为家、以学生为本、忠于职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对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旧教案反复使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7.6%的教师存在不能准时上课现象,有2.5%的教师经常性迟到,有61.5%的教师找学生代批改作业。敬业乐业还要求教师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严谨治学。但是对教师师德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8.5%的教师很少学习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学术浮躁、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现象反映出敬业乐业精神的弱化。

三、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基础,要切实重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形式上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统一起来,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统一起来,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统一起来,创新教育形式,讲究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第二,开展法律政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牢筑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第三,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全面发展等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四,强化教师的岗前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要求,尽快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对于师德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一,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师德评价能够在促进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起作用;能促进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和育人并重。第二,制定内容具体、操作简便、考核客观公正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状况、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教师的创新素质情况。第三,采用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结合等。第四,建立一整套评价的机制,如评价方案、评价的步骤、评价的监督、评价的奖惩标准、评价的制度保证,以保障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效用。

3.建立工作条件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建立起教师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妥善并有效解决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关心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二,在政治上予以关怀。要把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教师积极吸收到党组织中去,同时保障法律所予以教师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第三,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如住房问题、职称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福利待遇问题,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创造欲望,希望有成就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要重视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教师、学生的负面影响。

4.建立教师师德激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乐业、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责任,要重视教师师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以鲜活的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和教育教师,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完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完善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道德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师晋升要严格参照教师的德勤能绩,教师的聘任要人岗匹配,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第三,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塑造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奖励教育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惩罚师德败坏、学生反映突出、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必要时将其从教师队伍中予以清退,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第四,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激励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同,感受到学校发展与他们个体努力的密不可分性。同时,个体激励要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以保持整个教师团队团结、和谐、合作、进取的精神风貌,培育教师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5.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

遵守教师师德规范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还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压力。第一,加强师德教育监督,促进师德教育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包括学生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学生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监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家长可以通过子女的看法、教师的电话联系、教师的家访来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间的进步。媒体监督优势突出,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第三,加强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反思和内省达到道德自觉。第四,建立信访处理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对于师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师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3] 李晓晴.关于构建新时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4] 王宏.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

上一篇:优秀大学生自我鉴定1000字下一篇:祝福语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