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2024-06-25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共10篇)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一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思路以及研究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思路,在规划和研究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的过程:首先,要根据水源地周围以及其流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水利的规划,内容主要有水利规划的依据、水利规划的具体任务、水利规划的目标以及水利规划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其次,要对水源地周围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与分析,做出预测模型,将未来经济发展与水利工程的关系进行预测和分析;最后,在对水源地以及其周围的流域进行用水量以及可供水资源进行建模,并将其作为水利规划的基础建模。

(2)规划水资源。对水资源以及其流域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后,就需要对水资源进行规划,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水资源,而规划的方法和手段,则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做到对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保证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和科学的规划。为此,水资源的规划与定量,都与社会经济、人类发展、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处于非常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中。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要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和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合系统耦合模型的建立,使水利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二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物流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政策法规体系的配套完善,为我国区域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09)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将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协调整合区域物流网络、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力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产业支撑,区域物流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带动效应越来越显著。本文结合某一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实证,研究探讨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试图从现实需求上研究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中需要我们着重把握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1 区域物流理论内涵

1.1 区域物流基本概念。

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环境中,以某一区域经济带或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流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之合理运行的物流体系。

其目标是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经济实力,扩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规模,辐射周边区域,增强本区域物流实力和经济能力,为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

1.2 区域物流主要特征

1.2.1 区域性。

区域物流是以区域地理环境条件为前提,以该区域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产业特征等区域差异化为依据进行规划。不同的区域,其物流体系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运行模式、服务功能等都具有明显差异性。由此,区域物流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区域特征。

1.2.2 从属性。

区域物流与该当地自然条件、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区域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物流的基础。没有区域经济,就没有区域物流发展需求;不同的区域社会经济规模、水平和产业形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物流体系。由此可见,区域物流是从属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从属性特征。

1.2.3 服务性。

区域物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增长越迅速,对区域物流需求越迫切,经济对物流的依存度越大,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越大,进而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服务性越大。

1.2.4 聚集性。

区域物流的聚焦性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对区域物流的中心作用。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既是该区域经济的积聚和辐射中心,也是该区域物流发展的中心。区域物流体系规划和发展,必将要以区域范围内某一中心城市为依托,根据该区域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辐射范围和产业发展特征,规划与之配套衔接的区域物流体系,成为区域物流的聚集中心。

1.3 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既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如图1所示。

2 区域物流发展规划

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是对该区域内物流体系作出总体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对体系中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使区域物流体系运行有序有效,其主要内容有[2]:

2.1 区域物流发展战略规划。

依据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定位,谋划区域物流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对区域物流进行准确定位并确立未来的战略目标,包括:战略目标、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步骤与措施对策等。

2.2 区域物流体系运行模式规划。

区域物流体系运行模式是依据区域物流体系服务需求、总体目标、基础设施以及交通地理条件进行规划,包括:体系运行机制、物流网络设计、物流节点分布、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手段等。

2.3 区域物流体系功能要素规划。

区域物流体系功能要素规划,是将区域物流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依据已经确定的运行目标和定位,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应该具备的物流功能以及特色服务功能,就是对物流体系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基本功能要素进行分析,结合体系物流功能需求、目标定位、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区域物流体系应该具备的功能要素。

2.4 区域物流体系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服务是区域物流体系运行及服务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区域物流体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区域物流体系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既要考虑体系内物流系统运行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物流系统作业效率;也要考虑与外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例如,与政务信息、商贸信息、通关信息等连接,方便物流系统拓展服务功能。

2.5 区域物流发展扶持政策建议。

区域物流发展,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机制进行,需要当地政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物流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引导、扶持区域物流体系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物流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具体包括:物流产业政策、政府投资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土地政策、税费政策、运输管理政策等。

3 实例分析:某区域物流发展规划[3]

3.1 物流规划的社会经济背景。

某区域处于鲁北平原,濒临黄河三角洲和渤海莱州湾,具有独特的经济、交通、区域优势。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是:一是产业优势。该区域工、农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已经形成造纸、化工、橡胶轮胎、纺织印染、机电、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二是资源优势。该区域内许多企业已成为国际知名厂商的合作伙伴或同行业龙头,在货源、资金等方面实力雄厚。三是顶层优势。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区域物流的发展,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物流业,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区域物流的良好氛围。四是交通优势。该区域处山东北部的有利地势,尤其公路交通网络成熟、四通八达。

与此同时,该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存在制约因素,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是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在物流设施、配套设备、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方面还很不完善,物流企业普遍采用“廉价仓储+简单包装+超载货运”的竞争模式,物流市场竞争不规范;三是缺乏公共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各仓储、运输系统的信息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连接,不能充分共享各类仓储、货运信息,造成了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存在信息“裂缝”,难以实现仓储、运输一体化;四是物流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

3.2 总体规划目标。

针对该区域物流发展总体定位和目标,结合该区域社会经济概况及自然地理条件,其物流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为:依托当地经济发展总量、经济辐射能力和综合物流网络,大力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化产业机构,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形成以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为主的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平台;加快物流市场培育,系统搭建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高效、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3.3 规划建设内容。

经过调研论证,确立了该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建设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体、三个体系、两个平台”。一个主体就是培育物流企业主体;三个体系就是:构建物流网络体系,构建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物流运营体系,构建物流政策体系;两个平台就是搭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与构筑物流信息平台。

3.4 配套措施建议。

为实现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建议。主要内容是:一是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二是建立统一的物流运营协调机制;三是加强物流业政策法规建设;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企业;五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六是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七是加大物流标准体系的应用推广;八是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4 结束语

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探索性。区域物流发展存在诸多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地域差别性较大,具有不同的战略考虑和目标定位。由此,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既要理论上先行与可行,更要现实上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切实推动区域物流健康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摘要: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探索性。对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结合某一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实例,就规划实践中一些主要作了实证分析,旨在为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刘南,赵成锋,陈远高.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46.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0-15.

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三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学科教学中有生活活水的流淌,只要用心,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开辟出提高语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几年的教学实践,切身感到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就必须打破它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

这里的“生活语文”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水乳交融,使语文教育达到如于漪老师说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对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的理想境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语文”也可称为“素质语文”。

所谓“语文教育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主张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语文讲读“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本本身的教育因素,又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习富兰克林的《哨子》之后,我要求学生们以“我的哨子经历”为主题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反省自己曾经犯过的类似错误;学习《俭以养德》,我和同学们一起审视自己平时的“不俭”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可怕后果;学习《伤仲永》,我让同学们反思自己曾有过的“不使学”的经历;讲《杨修之死》时,让他们先谈曹操的伟绩与才华,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生活……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教育是“非语文”的——如果把“语文”仅仅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话。但我认为它确实是“非常语文”的,因为这些教育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所以这样的教育不但是自然的,而且它紧扣学生生活,又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所以对学生的心灵必将产生震撼力。

当然,只是在课堂教育中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是远远达不到“生活语文”的目的的。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让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并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和锻炼语文能力的好习惯,是更为重要的环节。针对同学口头表达锻炼机会少,知识面狭窄的问题,我安排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题目由学生自定,最初只限于成语故事,一个学期后,就扩展到了历史故事、名人介绍、最新科技动态等。每天“登台亮相”的同学,信心十足,精神饱满,朗朗有声的演讲使同学们更加贴近了人类文明,更真实地感受到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坚持写日记,并强调要贴近心灵、贴近生活。初一新生刚刚告别小学生涯,又正值“教师节”,就布置写了《师恩难忘》;去年冬天的几场大雪,布置了《雪赞》;在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教育时,布置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学生们在日记中诉真情、言心声,日记已成了同学们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教育载体。本学期初,一位同学的《爸爸,你别走……》,真诚地抒发了她对已故父亲的无尽哀思,“佳作欣赏”课上,令全班同学为之流泪;另一位同学的《距离》,生动地记叙了他去乡下度寒假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大家对农村中学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还有一位同学的《对号入座》,为全班几个“刺头”男同学分别“绘”了一幅生动的“素描画”,刚一读起,就引来了全班同学的捧腹大笑……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方法,却让同学们接受了“生活化”的训练,不但磨砺了思想,丰富了心灵,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文笔。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生活化”,绝不只是有了一些生活感受就可以了。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向更加浩瀚深奥的人类文明迈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走进高尚的精神世界,让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进入中学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对学生负责。因此,在开展“课前演讲”、“日记欣赏”和“推荐好文章”等一系列活动中,我注意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随着同学们阅读兴趣的不断高涨,阅读范围的不断扩展,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语文教育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上述所叙只是点滴而已。“语文教育生活化”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可以使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真谛和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163311)

4.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四

1.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

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2.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A.国家、省、市县

B.省、市县

C.市、县

D.国家、省

3.德尔菲法一种利用函询形式进行的集体思想交流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的反馈函询法。

A.署名

B.匿名

C.著名

4.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和管制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严禁限制开发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

B.限制开发区域着重提出严格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方向的产业发展的措施

C.优化开发区域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应高于重点开发区域

D.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增长速度可不予控制 ? 5.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

A.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B.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6.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7.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8.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

D.生态经济

9.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10.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相协调

2.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我国于1994年7月正式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内容主要包括()。

A.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E.本代人的公平与代际间的公平?

2.关于主体功能区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既是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基础

B.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均衡发展的理念 C.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

D.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

3.目前我国发展规划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哪几个大类。

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E.城市总体规划

4.按照评估时点的不同,定期评估可分为哪些类型?()

A.评估

B.中期评估

C.终期评估

D.应急评估

5.下列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主导因素特征指标的是()。

A.拥有一个100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

B.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呈现上升态势

C.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较高

D.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

E.因人口、产业集聚而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6.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主要从下面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状况。()A.要素条件

B.需求条件

C.相关及支撑产业

D.公司战略

E.经济政策

7.下列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主要内容的是()。

A.开展国土空间综合评价

B.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C.分析区域发展环境

D.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战略

E.制定区域政策与绩效评价方向

8.根据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实现的过程,存在着哪两种不同的运动和效应?()

A.回波效应

B.扩散效应

C.极化效应

D.涓流效应

9.下列政策属于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是()。

A.财政政策

B.医保政策

C.土地政策 D.人口管理政策

E.人才政策

F.环境保护政策

10.下列属于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是()。

A.可利用土地资源

B.环境容量

C.生态系统脆弱性

D.人口集聚度

E.经济总量

3.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公共产品一般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特征。

Y.对

N.错

2.发展规划的附件,不具备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Y.对

N.错

3.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正在探索推进省级层面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

Y.对

N.错

4.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规划由中央会同省级确定,明确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空间范围原则上应全覆盖。

Y.对

N.错

5.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战略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最高纲领,主要包括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

Y.对

5.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讲稿 篇五

{明日田园城市}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他得社会改革的突出特点提出以绿地为空间手段的城市社会卫生状况

居住,规划,布局,人口密度,结构,绿带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标志着城市规划理论的开始。

城市工业化了----田园城市:乡村和城市结合的理论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了----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城市分散理论 城市环境恶化了----田园城市:有机发展理论等 城市问题的出现: 1.城市环境恶化

2.人口迅速增加,原有的城市规模,交通承载力不能负担 3.卫生条件急剧恶化,贫民窟出现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和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正,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

古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变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设计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融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期间,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早在2000多年前,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记载的米利都城规划和中国的《考工记》中得相关记载,都揭示了城市规划在人类早期社会的成就,但是,规划思想发展缓慢;直到19世纪末,城市规划理论才得以全面发展,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已存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问题,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通过柯布西埃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19世纪末是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铁路线将城市之间,城之内部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改善了城市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提出的线形城市理论。按照玛塔的想法,传统的从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们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他更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格迪斯的学说

是一位苏格兰生物学家,他的研究显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这一思想经后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6.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六

1.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2.差异化的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中,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评价的是()。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3.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4.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5.根据诺瑟姆曲线,如果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则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A.25%以下

B.50~70% C.超过70%

D.超过80%

6.主体功能区中的开发特指()。

A.资源开发

B.农业开发

C.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D.科技开发

7.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

A.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B.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8.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9.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上级

B.本级

C.上级和本级

D.上级或本级

10.我国第一次组织开展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是哪一年()。

A.200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8年

2.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主要从下面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状况。()

A.要素条件

B.需求条件

C.相关及支撑产业

D.公司战略

E.经济政策

2.下列政策属于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是()。

A.财政政策

B.医保政策

C.土地政策

D.人口管理政策

E.人才政策

F.环境保护政策

3.关于主体功能区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既是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基础

B.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均衡发展的理念

C.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

D.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

4.发展规划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A.规划委托方

B.受影响的政府及部门

C.受影响的企业及机构

D.受影响的居民

E.第三方机构 ?

5.按照评估时点的不同,定期评估可分为哪些类型?()

A.评估

B.中期评估

C.终期评估

D.应急评估

6.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7.发展规划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综合协调功能

B.信息导向功能

C.直接分配资金功能

D.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E.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8.按开发方式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城市化地区

C.重点开发区域

D.限制开发区域

E.禁止开发区域

9.反映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的支撑条件的指标是()。

A.可利用土地资源

B.人口集聚度

C.可利用水资源

D.自然灾害危险性

E.生态系统脆弱性

10.发展规划一般具有哪些特征。

A.宏观性

B.动态性

C.预期性

D.统领性

E.层级性

3.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政府是规划实施的第一责任主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Y.对

N.错

2.规划中的目标与指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指标的包容性更强、更有原则,而目标是对指标的具体化。

Y.对

N.错

3.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规划类型、规划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不同的规划咨询方法。

Y.对

N.错

4.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战略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最高纲领,主要包括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

Y.对

N.错

5.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正在探索推进省级层面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

Y.对

7.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七

省级广播电视传输网肩负着传输中央与省台广播电视信号以及全省数字电视、互动与高清电视、各骨干发射台信号源、党政网、银行教育网等多家集团客户增值业务的任务。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也是广电网络公司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随着“三网融合”政策全面放开, 通信运营商从语音、宽带领域, 将触角延伸到电视终端, 广电网络公司面临用户逐渐流失的挑战,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好自身, 已成为广电网络公司刻不容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快速建成一张可管可控、高可靠、大容量、安全的, 能承载全业务的骨干传输网络将为广电网络公司在三网融合中发挥出重要的基础作用。截止目前, 笔者所在省级光缆传输网已运行了13年多, 存在着安全与可靠性差、网络资源匮乏、可运营与可管理能力低下等诸多不足。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 现有的骨干传输网已远不能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1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安全与可靠性差

骨干传输网受各地城市大规模建设施工影响严重, 中断频繁, 极易出现光缆事故, 安全性差, 使用年限长, 光纤衰耗、劣化严重;同时, 现有SDH与DWDM的环网保护方式 (复用段保护具备一定的抗击单点失效保护能力) 不能满足业务保护需求, 骨干网络物理光纤路由有限, 数据网逻辑路由需要走在相同的物理光缆 (甚至相同的DWDM系统) 中, 不具备抵抗多点光纤或设备发生中断故障所引起全网的业务阻断。

2.可扩展性不足

骨干网络传输容量接近饱和, 不能满足公司迅速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原有的骨干各站点根据2.5G SDH的网络容量设计, 不支持10GE/10G乃至40G业务的传输, 已无法承载更多业务, 更不能满足三网融合对IP业务的近期发展要求。

3.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原有的环网结构往往需要预留一半的带宽作为保护用途。以一条STM-16环路为例, 在扣除一半的保护时隙之后, 环网任意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仅剩8个VC4可以用来承载业务。在8个时隙满载情况下, 当有新业务需求时, 唯一的办法就是新建一条环路, 这就涉及到投资SDH设备成本的问题, 导致系统利用率不高或投资成本加大。

采取先进的骨干传送网OTN技术, 在各地市节点新建OTN系统, 采用IP/TDM over OTN的承载模式, 利用OTN的大容量电交叉调度特性和智能保护特性, 实现全网、全业务的智能保护。网络保护方式包括SNCP子网保护、MESH网ASON保护等, 自愈能力在50ms, 同时设备复杂度及后续建维成本也大大降低。

2省骨干传输网络OTN建设需求

1.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有网络由于带宽资源不足, 无法有效保障新业务落地;网络健壮性不够, 严重制约业务发展;老传输系统技术落后, 导致线路和传输资源利用率低;可运营可管理能力不足, 无法有效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等, 已成为网络公司业务发展的掣肘, 更不能满足三网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业务对骨干传输网络的要求。

2.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骨干传输网是省级网络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石, 更是三网融合态势下保障运营的生命线。骨干传输网能否有效满足全业务的承载, 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公司在三网融合的激烈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并占有一席之地。

3省级骨干传送网OTN规划与设计思路

安徽省网采用OTN光传送网技术体系, 结合OTN技术架构光层和电层均具备管理监控机制和网络生存机制, 及强大的OAM功能的特点, 提供完善的性能和故障监测, 引入基于ASON的智能控制平面, 提高网络配置的灵活性和生存性。以安徽各地市为主要支撑节点来构建省级骨干波分网络整体架构。传输容量设计为80波×40G, 覆盖省中心节点及16个地市节点的OTN骨干传输网络。全网光纤物理网络依托高速公路路由, 建设FULL MESH全网状结构。

3.1骨干OTN传送网技术特点

OTN技术采用先进的支线路分离技术及标准的G.709协议使网络的调度能力、管理能力和网络生存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下简要描述OTN技术特点。

1.超大带宽、超长传输距离

OTN技术支持单系统40波×10G、80波×10G、80波×40G, 甚至已经出现了单波100G商用案例。强大的带宽承载能力可以有效满足广播电视网数字业务、高清视频业务以及宽带用户流量增长所带来的传输网带宽压力。

2.基于ASON的完善的电层开销, 网络自愈能力强, 节省业务开通时间

构建业务带宽池或者冗余波道实现业务的快速开通与保护, 能够实现业务在1天之内开通, 并且实现30分钟内解决故障或恢复业务;同时有效降低时间成本, 实现业务的快速运营;在网络故障时, 可快速恢复、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行;特别适合大客户业务与各种应急业务。OTN具备完善的电层开销, 初期配置和后期调整都可以通过网管操作完成, 缩短业务提供时间, 如图1。

3.保护网络投资

业务与网络波长解耦, 支撑网络平滑演进。仅需要更换支路侧OTU或支路侧光模块即可, 有效保护现有投资。通用的交叉模式使得所有业务共用线路板, 每种业务仅支路板不同, 而归一化的支路板, 可以进一步减少板件占用。更换接口板时, 线路板可利用, 保护了70%的投资, 且更换下来的支路板很容易再利用 (无波长限制) 。

4.多业务同波混传, 提高资源利用率

业务分别接入, 通过交叉板可整合到一块线路板中混合传送, 只要带宽资源允许, 即可接入新的业务;板件需求简单化, 所有业务共用线路板, 每种业务仅支路板不同, 如图2。

5.光电两层的交叉连接调度能力, 实现业务灵活调度, 节省建网与维护成本

OTN交叉分为光交叉 (ROADM) 和电交叉 (OTH) 两个方面:光交叉为基于单个波长的交叉, 支持任意波长到任意端口的指配, 配合可调谐OTU, 实现光网络波长自由上下;电交叉为基于单个ODUk颗粒的交叉, 支持任意ODUk到任意波长的交叉, 可以实现业务端口到端口的灵活调度, 节省设备采购成本, 同时避免传统WDM模式下的大量架内尾纤连接, 有效节省人力成本。

3.2设计原则

本设计从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多业务接入和调度, 提高网络和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出发, 构建安徽广电省级骨干波分OTN系统网络。

1.大容量、全覆盖

采用OTN光传送网技术组建省干波分网络整体框架。依托可靠性较高的高速公路光缆路由, 构建省到16个地市的OTN骨干传输网络, 系统设计容量为80波×40G, 完全满足8~10年三网融合业务对网络容量的需求。

2.可靠性与安全性

依托高速公路建设全网状MESH物理网络, 采用业界先进的基于ASON智能光网络的OTN技术, 实现只要有光缆路由即可保证业务承载的保护能力, 极大提高省干网络的自愈能力, 确保三网融合下电信级业务的需要。

比如省中心出局有6条光缆路由, 需要满足多至5个光方向中断的极端状况下的业务保护;某地市节点有3条光缆路由, 需要满足多至2个光方向中断的极端状况下的业务保护。

3.业务全兼容和可扩展性

除了本期工程需要使用的10GE业务外, 新的系统还需要能提供各种今后将要承载的业务, 如STM-64、OC192、FC10G、GE、Any (100M~2.5G) 等, 以满足三网融合后的各种业务开通。

4.维护便利性

利用OTN的大容量电交叉调度特性, 在中心网管即可进行各种业务的调整与调度, 无需现场人工跳纤解决。

基于SNCP保护特性, 实现全网、全业务的智能自动保护。仅需适时修复故障光缆即可, 降低维护压力。

5.经济性

采用支线路分离OTU, 支线路可以分别扩容, 减少采购板件种类, 同时在业务调整时可以保护投资 (线路板可以继续使用) 。

采用归一化板件, 如Any (100M~2.5G) , 尽量减少板件的采购种类, 节约备件成本。

业务板件采用固定波长板件, 备件采用可调波长板件, 达到功能性和经济性的平衡。

3.3业务需求

安徽广电在16地市节点建设OTN网络, 业务需求以集中式业务即地市往省中心的业务为主, 兼顾地市间业务互联。16个地市站点至省中心分别配置2路10GE业务、2×STM-16, 并提供1+1的SNCP双路由保护或ASON智能保护。

考虑到业务的上下以及后续业务的平滑扩容, 需要将16个地市节点配置为OTM。充分利用全网FULL MESH结构, 合理设计光中继点并配置OLA站点, 起到光放大作用, 提升业务的传输距离、性能和自愈能力。

3.4设备选型及网络拓扑

根据广电业务需求及网络拓扑MESH化的特点, 本工程各站点设备均采用新一代波分OTN设备组网, 省中心通过6个方向出局, 利用省高速公路相关物理路由, 形成南北两个大环, 并在大环间形成小环, 即以地市为节点中心, 形成地市间的小环网, 大环与小环相扣, 最终组成FULL MESH的网格网, 全网拓扑如图3。

3.5业务保护方案

1.设备级保护

考虑到本网络地位的重要性, 本次配置的OTN产品的主控、交叉和电源模块均为1+1热备。40波合分波单板M40/D40采用阵列波导复用器 (AWG) , 都提供单板二次电源备份功能。所有放大器单板也都提供二次电源备份功能, 提高设备安全性。

2.网络级保护

在MESH组网方式下, 一般保护路径数量>=2, 提高了网络节点的安全性, 能够实现多处断纤的业务保护或恢复, 使得可以最大程度上共享和利用整网资源。为使中断的业务得以重新接通, 通过MESH组网, 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保护方式, 还能够提供动态恢复的业务形态, 甚至在保护失效的情况下还能提供业务恢复机制, 使其只要有资源就不会中断业务。

OTN技术网络级保护模式有两种:采用ODUk SNCP保护方式, 所有业务同时在工作路由与保护路由传输, 业务路由按照最短路径原则配置, 业务的工作通道和保护通道占用相同波长;采用ASON智能保护方式, 为了满足最极端的光缆中断情况, 每个10GE业务占用一个波道, 工作路径和SNCP方式一致, 保护路由由系统自动生成。

两种保护模式特点如下:

ODUk SNCP保护方式:比传统保护方式 (如环网保护) 更灵活和可靠, 在复杂的组网场景, 更易规划、维护。但只能抗一次光缆故障, 无法充分利用网格网的多出局光缆优势, 而且在业务调度调整时, 需要人工现场跳纤解决, 维护压力大。

ASON智能保护方式:支持多次断纤保护, 支持多节点失效情况下的业务恢复能力, 充分利用MESH网的多路由出局光缆, 智能确定路由, 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无需人工现场跳纤, 降低人力成本。解决复杂光纤连接问题, 减少人工出错概率。但对系统的资源占用较大, 导致投资上升较大。

综上所述, 经过比较分析, ASON智能保护方式在全MESH网络的适用性、可靠性、可维护、灵活性、大颗粒业务集中调度、经济性等方面优势更大, 安徽省网采取ASON智能保护方式。

ASON智能保护方式当工作路由中断时, 系统自动重新切换一条工作路由 (也可以人工预先指定切换的路由) , 保证在只要还有网络资源时业务不中断。以省中心-淮北业务路由为例, 具体说明ASON智能保护方式的工作过程, 如图4~图7所示。

ASON智能保护支持多次断纤保护, 支持多节点失效情况下的业务恢复能力, 充分利用MESH网的多路由出局光缆, 智能确定路由, 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无需人工现场跳纤即可实现业务保护倒换, 同时解决业务的集中调度调整问题, 降低人力成本。解决复杂光纤连接问题, 减少人工出错概率。

4结束语

广电网络公司通过建设一张覆盖全省的大容量、多业务、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传输网, 在站点覆盖、网络容量、安全可靠性、业务的扩展性、方便维护性等各方面, 均能满足三网融合下全媒体业务承载的需求, 将会有力提升广电网络的核心竞争力, 对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三网融合的竞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文玉.光传送网 (OTN) 技术应用分析[J].通信世界.2008 (35) .

[2]郝静.OTN承载40Gb/s以太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1.

[3]陈奇镭.太原OTN试验网络建设与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8.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八

生涯发展的观点由舒伯提出: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它由三个层次构成:生涯发展的时间、生涯发展的广度和生涯发展的深度。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舒伯把人的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各个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我国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我认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本位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现在北京市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课,高中生涯规划指导可以立足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扎实基础,向生涯和规划方向继续探索,实施过程要考虑到系统性、活动性和自发性。参照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课程的角度,以教师为主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其对自我和职业的了解和生涯规划能力,增进其学习、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

认识课程目标与规划人生成长

我把高中生的生涯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1)帮助高中生了解自己;(2)帮助高中生了解职业,并进行职业探索;(3)协助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

本研究根据上述目标,针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和面临的发展任务,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解:

高一年级学生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文理分科指导问题。高二年级学生的情绪表达、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学业压力和生涯规划等问题比较集中。高三年级学生要面临人生最初的生涯决策,对填报志愿和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为主要表现。当然学业压力、考前焦虑、学习与交往的平衡也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就是要聚焦学生发展过程中与生涯发展有关的集中问题。

学校在考虑到高中三年学生所面临的发展任务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个人成长经历与人生发展的关系;(2)分析个人性格与潜力;(3)探索个人性格与生活角色间的关系;(4)关注高中教育发展、学习内涵与未来发展的关系;(5)了解大学与相关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6)认识人力资源供需与社会生活相关信息;(7)系统整合相关信息以完成决策评估;(8)运用决策技巧以规划行动方案;(9)演练并实践升学抉择;(10)树立职业意识,为今后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可以采用多样形式,课堂教学、选修课、成长小组等形式都可以进行,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定的辅导主题。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实现学生自我生涯教育和生涯发展的目标。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讲授、问卷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我设计、角色扮演、趣味游戏、社会调查、网络信息搜集、提问互动与课后作业等。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述理论知识的时候,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注重案例的积累补充,通过案例教学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实施的过程采用主题系列单元活动设计的方式来统筹教材内容。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课程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每个主题下设有几个单元活动围绕这个主题内容展开,由浅入深,逐步落实。

基于学生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美国职业指导创始帕森斯(Parsons)建立的“人格特征——职业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与能力模式,这种特性和模式与社会某种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及其对人的要求之间有较大的相关度。若能在适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工作,个体一般能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并能调动自己的潜能。

生涯发展论是西方生涯辅导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理论学派,它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综合差异心理学、社会学、人格理论的有关原理,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究生涯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的职业行为、生涯发展阶段和成熟度。决策理论着重于生涯决策历程与形态的探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学说:探讨生涯决策历程的学说,探讨生涯决策形态的学说和综合历程、形态及情境因素的学说。

在课程中,以“人格特征——职业因素”匹配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涯发展理论和决策理论,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涯理念,改变消极或错误的生涯观念,并了解生涯规划的过程。

1.认识生涯,主动规划

任何的学习都要首先产生学习动机,学习这样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同样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生涯,什么是规划,什么是生涯规划以及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历程、职业发展甚至幸福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的愿望。

2.探索自我,培养能力

帮助学生从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等方面获得对自己的初步认识,掌握认识自我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部分中除了介绍有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还要适当利用一些问卷、量表等心理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试,帮助学生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了解自已。最重要的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具备生涯发展必须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比如:如何发展专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社会能力、行动能力及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休闲管理等方面的技巧。

3.生涯探索与规划

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搜索、生涯人物访谈、社会调查走访等途径深入、有效地了解社会的变迁、职业的变化和职业对自身的要求等信息,让学生了解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与来源,认识职业与职业观的科学含义、职业与用人单位的分类、市场就业体制、社会就业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新职业与热门职业等。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对职业信息进行独立的判断与分析。

4.善于分析,科学决策

这部分内容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个人生涯规划报告。个人生涯规划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陈述:个人特征、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自己的梦想等。

第二部分,自我SWOT分析:针对特点和喜好,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对个人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剖析目前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需要将生涯发展目标与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诸多合适的生涯发展方向中找到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目标定位:结合上面三部分的综合分析,为自己设定生涯发展的目标,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模糊,但是中短期目标越具体越好,要可评估。

第四部分,制定计划:明确了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之后,制定一个如何实现生涯目标的五年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应以如何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准备为着眼点,这一部分最为重要,关于生涯发展的所有思考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学生可以按此行动计划来指导自己各阶段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感悟

我非常有幸在高一开设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选修课,报名之初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报名人数较多、授课的场地、其他学科的平衡等,不得不进行了协调,最后以30人的教学班固定下来。通过学生报名的热情,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自我生涯发展的关注还是很高的,学生渴望了解、学习、探索和实践生涯规划的有关内容,这也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涯教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我感到原有的课程设计虽然比较全面地包含了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有些地方还需要补充、细化和完善。比如,职业素养:自信心、责任感、积极心态、意志力等;职业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思维、自我管理、决策力等。

关于生涯教育的形式,除了课堂的学习外,如果能够“请进来,走出去”:把某个领域的职业精英、行业领袖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及各职业领域,与社会、与职场进行实践,这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真实生动的生涯感悟。

9.学生发展指导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篇九

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

刘 竑 波

博士/ 副教授

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  2010-2014年,华东师大高中教育研究所接受教育部委托课题,由霍益萍、朱益明教授领衔,遴选了全国40所有着强烈改革意愿的高中展开实践研究;  课题组深入学习和广泛研究了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已有实践及其经验,致力于推进我国学校实践。

只有“放下”,才能“拿起”

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行到第八次,似乎一直在做加法,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全都不堪重负。那么,究竟谁是受益者?所以,“改革不是做加法,而是改变思维。”纽约科技谷高中(Tech Valley High School)的校长如是说。那么,“放下”什么?又“拿起”什么?

我国的“学生指导”实践形态:

1.侧重于学校与教师成就的指导VS专注于学生(基于学生主体)的指导; 2.结合原有工作VS“指导”体系下整合学校工作(所有教育者皆是指导者); 3.课外“锦上添花”VS课内“有效提升”; 4.家校合作的全方位开拓。

一、今天的教育服务应该包含“学生发展指导”的概念

即,指导(direction)、辅导/疏导/引导(guidance)、咨商/咨询/顾问(counseling)

(一)方向指导与方法指导

方向指导——妈妈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儿子“把写得再大一些”;

方法指导——爸爸建议儿子“捏笔的位置高一点点”。

“指导”,简单地说,就是给人指引方向和方法。

(二)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

直接指导——用指令、建议、劝诫、劝告、说明、示范等方式给人指明方向和方法。

间接指导——用疏导、启发、开导等方式引导人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指导——用指令、建议、劝诫、劝告、说明、示范等方式给人指明方向和方法,或者用疏导、启发、开导等方式引导人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三)辅导(guidance)

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教育和职业;

帮助和指导学生确定个人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历程,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各种力量和资源,辅助学生成长,协助解决特殊学生的特殊困难。

(四)咨商/咨询/顾问(counseling)

运用专业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观察,对其兴趣、特长、倾向、人格特征等作出评估,解释评估结果,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

向咨询者提供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及时、准确、充足的资讯,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环境;

通过个别商谈或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预防或矫正问题行为;

识别出有严重困难或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将无力处置的个案转介到适当的机构,确保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帮助;

向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咨询。

二、学生指导的内容——指导的领域;指导的层次;指导的功能。

教例3:美国学校咨商师协会国家标准(ASCA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学业发展(Academic Development)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

个性/群性发展(Personal/Social Development)

美国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有利于学校和整个人生中有效学习的态度、知识和技能(3条标准、14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完成学业,为在有着丰富的中学后选项(含大学)的广阔领域进行选择作好必需的学业准备(2条标准、13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学习与工作世界、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关系(1条标准、5个指标)

美国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对与自己知识相关的工作世界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基于可靠信息之生涯决定的技能(2条标准、19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使用成功而满意地达成未来生涯目标的各种策略(2条标准、13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个人品质、教育、训练与工作的关系(2条标准、11个指标)

美国学生个性/群性发展指导国家标准

标准A:学生要获得有助于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知识、态度和人际技能(2条标准、20个指标)

标准B:学生要做决定、制定目标并为达成目标采取必要的行动(1条标准、12个指标)

标准C:学生要理解安全和生存技能(1条标准、12个指标)

华东师大高中教育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我国高中实际的设计:

(一)学生指导的领域

1.学习指导——学业发展 学习目的和态度指导;

订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时间管理的指导; 学习和考试技巧指导;

发展兴趣和特长及选科和选课指导。2.生涯指导——生涯发展 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指导 升学指导 认识自己 认识教育 认识职业 认识社会

3.生活指导——个性/群性发展 自我概念发展指导 多方面兴趣发展指导 问题解决指导 自我反思指导

学校生活适应指导 卫生保健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 人际技能指导 沟通技能指导 团队合作指导 领导和组织技能指导

(二)学生指导的层次

1.行为指导

方向指导:正确的努力方向 方法指导:达成目标的程序与方法 2.思想辅导

世界观辅导;人生观辅导;价值观辅导;思想方法辅导。3.心理辅导

自我认知辅导;自我悦纳辅导;自我调适辅导。

(三)学生指导的功能

1.矫正指导:针对已发生的问题; 2.预防指导: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3.发展指导:针对可能的发展。

小结:学生发展指导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

1.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了解职业;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建立广泛的友谊;

4.发展多方面的兴趣(西方目前非常重视“闲暇教育”); 5.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

6.树立生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现并接受多元价值); 7.规划自己的人生; 8.逐步实施自己的人生规划。

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手段或途径——全方位的德育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与大家共勉!

上述内容仅供个人参考,请勿上传公共网络。谢谢各位!欢迎探讨!

10.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篇十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观与世界观、方法论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深人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将进一步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引言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要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恢弘过程中,深刻总结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

1、科学发展观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方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扭转了以往要物不要人的片面观念和偏颇做法,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价值所在。以人为本理论价值的内涵还体现在, 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和谐、完整的发展, 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及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 不仅仅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于解放人、发展人, 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价值、目的和依归所在。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以研究解决发展问题为着眼点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发展特质。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相联系,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相继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互为促进,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以科学态度总结长期以来发展经验的产物,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把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从总结历史和着眼未来的结合上,融会贯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并成功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发展理论。可见,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除了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新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表现。从我国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调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非常鲜明重要的思想,是发展思路的亮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从思想上弄清为什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认识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目前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运用不够、结合不紧、贯彻不实、找不准切入点、片面主义、以偏概全现象,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汲取力量,全面拓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和途径。用科学发展观检验、推动、促进、指导、完善各级立法工作,好的经验要融入政策、制度、规章、法规、地方或部门法律法规、国家法律和军规,融入计划、中长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融入国家标准,注重解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发展方式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与已有的制度机制相衔接,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基层上下贯通、统一协调、科学配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并适时实现科学发展观“入宪”,健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刚性制度安排,建设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法治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选择

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相关。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 五个统筹” 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举措。面对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种种不和谐,通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转型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才能实现发展的和谐。科学发展观从实践角度为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原则,从而使被扭曲了的实践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这应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实践价值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既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又关爱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又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既坚持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和谐发展, 又坚持对外和平发展, 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化的实践应该采取协调发展战略, 应当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原则, 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 也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选择。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论

在当代中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 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境界,而且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到2020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卫生院成本管理制度下一篇:授信审批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