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中的评价(共8篇)
1.主题活动中的评价 篇一
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艺术
我叫王爱玲,是黄水路小学学前班的美术老师,虽然我从事美术教学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是很多,但是,在从事美术教学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善于钻研,勤于探索,大胆尝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激励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年龄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积极的“向师性”,教师的评语要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优点全心赞扬,对其自尊悉心保护,对其不足的耐心进行引导。经常运用佩服、赞叹的语言来指明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看了能够继续努力;而采用十分婉转、含蓄的方式来指出孩子的不足,语气亲切而和蔼,不损伤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让孩子看了之后会心悦诚服地改正其不足,从而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语言能深人孩子的心灵深处,对孩子的进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以前经常听到:“你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这些教师拿成人的尺度和标准以像与不像来衡量幼儿的作品,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伤透了幼儿的心,打击了幼儿创作的欲望,使幼儿感到自卑,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尤其是那些能力差自信心弱的孩子,听到老师指责他们胡乱的时候,会使他们更感到自卑,其实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所以画出来的形象往往荒诞、奇特、不和常理,但这正是幼儿画的可爱之处,他所展现的艺术是成人望尘莫及的,儿童画更多的是一场游戏,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也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 他们的个性,以它本身的纯真、质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我认为美术教学评价不应只是局限在美术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上,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发展孩子多方面的潜能。比如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审美情趣的评价,兴趣爱好的评价,参与意识的评价,合作精神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创新意识的评价等等,使评价的范围更广一些。
在辅导孩子过程中,尽管教师不能听每个幼儿解释他们的每一幅作品,但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画面看起来很“乱”,或者根本看不明白创作的意图和内容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和他们耐心的交流,了解过程和意图,并肯定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和新意。记得有一次,在一节美术课上,我请小朋友画《春天的花圃》,在小朋友们都聚精会神画画的时候,我发现张超小朋友在画纸上画了很多小竖线,而小花却一个也没有画。于是,我轻轻的走到他的身边,可是,他却连忙用胳膊把画纸捂住,并且把头狠狠的低下去。很明显,他知道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小女孩,抢着告诉我:“老师,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他画得乱七八糟。”张超小朋友听后,很不好意思的红着脸,一脸羞愧地看着我。当时,我看着他的表情,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是呀!孩子的心是多么脆弱,当众出丑让他觉得很难堪!而我,既不能很虚假地去表扬“你画得不错!”也不能完全否定,继续伤害他,我只是很随意的说了一句:“不会画花,可以画一些其它的东西,就像小草……。”张超听我这么一说,捂着的手才慢慢地放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老师,我画的是冬天的花!你看,这就是小雪花。”你瞧,他想的 多好!我趁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你也画一些春天的花,好吗?”张超想了之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又继续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张超的画纸上果然多出了许多小花,我会心的笑了。我想:正是因为我给予了他积极鼓励的评价,才会使他逐步克服困难,战胜自卑,拥有了自信。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却经常看到“一切老师说了算,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像根本无从谈起。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师画得还好!”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
记得教幼儿画意愿画时,周之恒马上用娴熟的笔法画了架大飞机,我看完后笑着走开了,可等我再走到他身边,那张纸已经面目全非了,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孩子“嗖”得用手捂住画,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我马上明白,孩子怕受到老师的指责,我马上换了一种表情,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 “你真棒!画的东西这么神奇,连老师都不认识了,你能给我讲讲这神奇的东西吗?”孩子马上来了精神,眉飞色舞的讲了起来。原来他的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敌人,双方便打斗了起来,那些横七竖八的线是炸弹在飞来飞去。孩子好象兴致未尽,和同伴继续讲了起来。我知道我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树立了他的自信心。
其实,评价幼儿绘画应着眼于“童趣”。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一幅题为“秋天”的想像画,结果有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画线条粗糙,布局凌乱,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整幅画能看出来的除了一棵大树,只有用四种不同颜色画成的色块。孩子将画交给我时,我笑眯眯地问:“你画的是什么,说给我听听好吗?”“我画的是大树妈妈……”孩子原本羞涩的表情变得兴奋起来。原来,孩子对歌曲《小树叶》中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情景记忆深刻,她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画中,那四个色块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小树叶:绿色的是春天的树叶,红色的是夏天的,黄色的是秋天的,而冬天的树叶则是蓝色的,她希望四季的小树叶能永远和树妈妈在一起。面对这幅深情依依的想像画,除了赞扬和鼓励外,我又怎么能苛求她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完美呢?
无论学生的作品是好是坏,教师都应采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用一定的奖励,鼓励方式,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制作了许多不同的小印章,比如:星形小印章说明色彩搭配很美,月亮形小印章说明想象力丰富,太阳形小印章说明构图大方合理、大拇指小印章说明很棒、笑脸小印章说明进步了等等,激励每一个孩子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孩子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孩子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老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富有童趣的奖品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在教学中,我常常用一些富有童趣的动物卡片和一些颜色鲜艳的剪纸、折纸作为奖品,不同的奖品代表不同的绘画水平,让幼儿自选。如布局饱满、色彩鲜艳、想像力丰富的作品就可以让幼儿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奖品。
另外,为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老师还应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实际上,自评的过程也是幼儿对自己绘画意图重新梳理与反思的过程。同时,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是他们进行再创造的灵感之源。幼儿对作品的评价即使很稚嫩、很不专业,但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其闪光点,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足够了。
教师通过评价应不仅促进幼儿美术活动的一般能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抓“两头”,还要给予大多数幼儿以较大的关注,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通过评价,不仅要发现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问题,更重要是通过评价对教师以往教育的成功与失误,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育手段,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评价时要避免一下几种倾向:
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幼儿的积极主动参与。
在评价方式上更多的是教师一个人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教师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唱的是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个别幼儿参与评价,教师总结,但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幼儿该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幼儿缺少该方面的能力,这一切也形同虚设。
二、只重视占少数的较好与较差的作品,忽视大多数的一般水平的作品。
教师评价时仅指向于一些好的或明显不足的作品,如果是从肯定优点,发现问题的角度 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许多教师似乎认为评价工作就是“寻找”处于两个极端发展水平的作品,评价对象仅在于此而已。对那些占大多数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则常常忽略,没有指出其不足的处于一般水平的作品则常常忽略,没有指出其不足在哪里,应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三、只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结果,忽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
教师评价是偏重于作品结果的优劣,对于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诸如构图,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的这些作品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等这些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缺少引导与肯定。
四、只重视幼儿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现状,忽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只看见眼前的作品结果,忽视幼儿美术能力前后的差异,忽视幼儿美术的发展和进步过程,只是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缺乏爱心,细心,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微小进步,缺乏对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纵向评价。
总之,我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主题活动中的评价 篇二
一、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CIPP评价模式又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 [2]由背景 (Context) 、输入 (Input) 、过程 (Process) 、成果 (Product) 四个评价环节组成。CIPP即为四个评价环节的英文缩写, 是在泰勒 (Tyler) 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的。CIPP模式在21世纪初又有了新的进展, 斯塔佛尔比姆在他的新著《CIPP评价模式》和《国际教育评价手册》中将评价的四个环节变成七个环节, [3]进一步把成果环节分解为影响 (Impact) 和成效 (Effectiveness) 两个环节, 并新增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可推广性 (Transportability) 两个环节。以下就每一环节的内涵作明确的阐述。
1. 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 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 (assets) 和机会。[4]需求是指为实现目的所必需的、有用的事物;问题是指为满足需求所要克服的重重障碍;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为完成任务可以利用的一切专门知识和专家服务;机会主要指满足需要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机。背景评价主要回答的问题有:所需服务的背景情况是怎样的?方案的受益者是谁, 他有哪些需要?方案的领导者和受益者为满足需求存在什么问题或障碍?所需资源和时机是否具备?评价方案、教学和其他服务目标是否明确?背景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方案实施前的准备状况, 以辅助决策。
2. 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即评价备选方案、计划或服务的策略及其相关工作计划和执行所需预算。输入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对哪些方案进行了比较、抉择?选择了哪个方案?所选择方案的计划、程序和预算具备哪些合理性和可行性?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输入评价要充分考虑方案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 努力形成一个最优的方案, 避免无谓的失败或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 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记录、反馈, 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实施的过程。该环节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方案实施的状况如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是否得到合理解决?评价过程的结果有哪些反馈信息?方案实施的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如何改进?本环节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主要标志, 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作用, 在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及时作出调整与改进。
4. 影响评价。
影响评价即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作出评价。该环节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方案实际服务的对象与计划受益者是否一致?受益者对方案的影响有何看法?方案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预期受益者?方案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非预期的受益者?
5. 成效评价。
成效评价即是对方案实施成果的效用性进行评价。与影响评价相比, 该环节更加强调方案对受益者长久利益的影响。成效评价主要回答: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方案结果的利弊评价如何?能否鉴别方案对受益者所产生成效的程度?与别处同类方案相比, 本方案的成效如何?成效评价是全方位地考察与鉴定本方案的效用性, 是判断该方案能否推广的关键一环。
6. 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评价即判定某一方案是否可以制度化的循环使用。评价者主要弄清以下问题:方案的领导者与受益者认为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哪些问题制约着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
7. 可推广性评价。
可推广性评价是指方案在可持续实施的前提下, 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应用于其他地方。本环节主要回答:本方案的关注者中, 有多少是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采用者?本方案与意图推广之地情景的相关程度如何?如果意图推广, 是否需要对本方案作出适当调整?可推广的程度如何?
二、CIPP评价模式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运用
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 而在改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只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 是学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选择的, 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开放的, 学生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也决定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这也是该门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契合点。而且, CIPP评价模式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 它理所当然地也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 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如果活动方案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发展没有价值, 也就没有开展的可能与必要。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活动方案仍然经受巨大的问题挑战, 如有些地方不予实施, 学校、教师不予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素质没有专业化等等;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 以及专家、资源和经费。因此, 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时, 要努力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学生、社会、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求如何?活动的开展遇到了哪些问题?专业教师、物质资源、经费等条件是否充分?有关活动的开展学生和教师是否喜欢?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
分析比较每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方案, 评定其目标是否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几个维度, 它的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 活动的方式是否多样, 最终学业结果的评价工具或方法是否编制等等。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时要回答如下问题:输入的设计方案, 即目标、内容、方法、学业评价的设计, 是否科学合理?哪一个方案最佳?输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足够?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评价中, 要求评价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记录,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反馈性信息, 并商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在本环节, 评价者要回答:各学校是否正常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比例?教师指导是否适时、适度、适当?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的实施状况如何?评价过程中有哪些反馈信息?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如何改进?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评价。
显而易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那么, 活动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也是本环节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 学生是否意识到这种影响?活动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什么影响?都是本环节要讨论的话题。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教师或者学校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质变, 是成效评价环节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环节主要回答:学生、教师对活动方案的优缺点作出怎样的分析?活动方案产生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如何?是否达到开展活动方案的目标?与其它方案相比, 本方案成效如何?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不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为目的, 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 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时应牢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髓。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性评价。
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如果成功地被执行之后, 是否可以循环使用, 是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和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可以循环使用, 就能编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或者教材,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走向常态与有效实施,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度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持续性评价主要回答:学生和教师对活动方案的可持续实施有何看法?哪些问题制约着活动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活动方案可持续性实施的概率有多大?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推广性评价。
要使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就要试图将其推广到其他地方或者其他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推广性评价主要回答:其他学校或者地区对本活动计划方案态度如何?本活动方案与意图推广地的生活情境是否类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能否迁移到其它学科?能否对可推广的程度进行估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 评价更难。这或许是每一位热衷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者的共同心声。借用CIPP评价模式不仅可以系统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增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 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增强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科学性。CIPP评价模式必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tufflebeam D L, Shinkfield A J.EvaluationTheory, Models, &Applications[M].USA:Jossey-Bass, 2007.325.
[2]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 2003, (3) :42.
[3]冯生尧.课程评价含义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2) :4.
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评价 篇三
对于手工活动来说,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学活动准备的环节,导入活动环节,自己手工操作环节,展示手工作品集体小结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评价,评价是渗透在每个活动的环节中的,而每个环节中的评价都有自己的价值、意义和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组织手工活动的实际经验,对手工活动中各个环节中的评价进行分析。
一、准备活动环节的评价
在活动准备的环节中,我们需要论断性评价。论断性评价也称为安置性评价或者前置性评价,是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或者教学设计基础所进行的评价活动。
1.了解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水平。
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找出最适合该班级幼儿能力手工活动的内容和主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手工活动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没有挑战性和无意义的活动。
2.充分做好课前材料的准备工作。
幼儿手工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剪纸,折纸,泥工,布贴,撕贴,编制,纸浆作品,废旧物品制作,等等。只有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在下面的手工活动的其他环节中顺利进行,有的放矢。
二、手工活动导入环节的评价
接下来的两个手工活动环节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完善而进行的对幼儿学习结果的评价。
幼儿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教师在手工活动导入环节中出示的手工示范作品,演示操作的方法,决定了幼儿能否实现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完成手工作品。因此,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幼儿的反应,评价个人幼儿,知道幼儿对手工活动制作的掌握程度。
1.用心观察幼儿的反应,再进行评价。
在手工活动的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多多留意观察幼儿的表情、反应、应答、参与等情况,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于了解幼儿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幼儿有没有在听老师讲解,注意力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能不能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参与到手工活动中?对观察到的操作情况能够根据幼儿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在这些都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手工活动的制作讲解的重点是否合适进行反思,并在活动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2.引导个别幼儿尝试手工操作活动,评价幼儿对手工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制作方法的理解程度。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观察那些手工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弱的,或者是中等孩子的操作,帮助个别幼儿明确方法和制作要求的同时,也帮助班级中其他幼儿通过再次的观察,教师评价同伴的表现,巩固对手工制作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例如:在制作超轻黏土的手工活动《菠萝》时,首先通过引导让幼儿观察菠萝,激发幼儿兴趣,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先了解菠萝的外形特征。然后通过观看动画片《我的菠萝》,让幼儿探索菠萝的制作方法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将制作菠萝的要求、方法、步骤告知幼儿。接下来就个别进行制作演示。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评价“他这样做,可以吗?”,下面的幼儿可能会回答“可以的”或者“不可以”。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更具体的评价:是將泥团圆后放在手心搓成椭圆形吗;接着是黑色超轻黏土搓成条,是吗;接着要在椭圆形的菠萝上制作成网格,在网格里放上小黑点;最后我们要做什么,菠萝叶子,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学习制作菠萝的方法、制作过程等。通过对幼儿是否已经掌握制作方法和要求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幼儿动手制作活动环节的评价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观察和谈话的方式,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发现幼儿对手工作品制作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幼儿不同的动手能力的作品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
1.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注意观察。
在活动观察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不同过程的表现。例如:手工活动《菠萝》中,孩子在捏菠萝的时候是怎么捏菠萝的身体,要捏多大,菠萝的黑子的大小等,是否要根据菠萝的身体的大小等菠萝籽的大小等,都反映幼儿不同的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制作兴趣、态度、习惯等,据此判断幼儿是否积极、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遇到困难能否坚持不放弃,操作完后能够有意识,按照要求收拾材料,等等。
2.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评价。
在幼儿手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的直接对话,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做法,了解幼儿的手工水平。但是在谈话前,教师也要注意时间,把握好时机,在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评价的时候,不能打扰到其他正在进行手工活动的幼儿,不能打断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思维,不要随意对幼儿的作品作出评价,要保证幼儿关于表达真实的想法。
四、展示幼儿作品、集体小结中的评价
手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展示幼儿的手工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不同问题和本次活动目标,进行以下评价:
1.对幼儿的手工作品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手工作品对幼儿的活动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手工活动《菠萝》,教师可以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制作的菠萝让幼儿进行观察,引导幼儿说说觉得哪个菠萝做得更好,通过相互的评价,帮助幼儿更进一步地了解制作菠萝的方法和在制作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2.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再次演示制作的过程,帮助幼儿梳理制作的方法和要点,或者通过演示错误的操作方法,让幼儿发现问题,从而强化制作的正确方法和要点。
教师要通过评价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提高,以便更好地对手工活动的组织进行反思和改进,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全面提高班中幼儿手工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4.主题活动中的评价 篇四
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悦。因此音乐活动在幼儿园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成为现在幼儿园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结合幼儿园主题课程,探讨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音乐活动 主题课程 实施 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所谓主题课程就是秉承了这个精神,以主题为主线,围绕主题脉络将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环境创设有机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围绕着幼儿园教育内容实施开展。其中艺术是五大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领域就像一棵大树,音乐教育活动便是这棵大树上的一根重要的丫枝,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有效实施音乐教育活动,正确客观地对活动进行评价,使得主题课程这棵大树更加茂密,更加郁郁葱葱。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萌发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作为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用声音的表达出来,音乐也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是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才能进入音乐天地,并借助音乐活动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所以我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深入研究音乐与幼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开展、评价总结,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有所获得,感受到音乐美。
结合主题课程,有效实施音乐活动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同样,激发情感、激发兴趣也是幼儿表现音乐的前提。只有在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情况下,幼儿才会认真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从而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发展。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首要前提,是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动力,能促使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学习时就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就会钻研、去思考。但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的。如:通过教师的言行、环境创设、材料、游戏、故事等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案例:在音乐活动《爸爸逛公园》活动中,《爸爸逛公园》这是一首排比性比较明显并且枯燥的歌曲,每一段歌词只是稍微有些变化,歌曲的旋律也是比较平淡。如果单一的学唱只能让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如何能让幼儿对这首歌曲感兴趣?让孩子能体会到玩中学,学中有所收获呢?在一番准备后,首先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提着公文包,带着眼镜,穿着男装的“老师爸爸”。孩子们一看到我这个“老师爸爸”开始哄堂大笑,我以一系列诙谐幽默的动作入场,然后大声说:“爸爸今天带你们游公园喽!”孩子们立刻进入了游公园的情境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将整个活动贯穿在游戏中,在活动的最后一句,“你不捉老鼠就不带你去!”我把孩子们当成小老鼠,我来当大花猫,歌曲唱完的时候去捉老鼠,小老鼠们拼命地四散逃走,真是好玩极了。孩子们完全没有感觉这是一节音乐活动,但是往往是在这样一遍一遍的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歌曲,也达到了所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选择适合的音乐素材
一个好的音乐素材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什么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能被我们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而没有在时代的更替中消失?正是因为这些音乐素材是优质的、经典的,不被时代所抛弃的。我们有必要整理出这样一套适合幼儿的、琅琅上口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好的音乐素材,然后根据这音乐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活动策略,让这些歌曲在孩子们嘴里广为传唱,让主题课程中的音乐活动得到最好的开展。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更便于和有利于孩子发挥创造性的音乐素材。如:《两只老虎》、《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小蛋儿把门开》等。这些都是每个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之所以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经典,与歌曲的节奏、歌词、旋律及符合孩子们们的年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三)、多变的音乐教学形式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多样化、丰富、多变的。新《纲要》要求我们在指导幼儿的艺术活动时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创新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插上音乐的翅膀,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幼儿园唱歌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故事、儿歌渗透法。我们可以将音乐材料进行分析,编成故事、儿歌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加深幼儿对歌曲的印象。如《泼水歌》、《螃蟹歌》、《八只小狗抬花轿》等,老师需要将歌词重新整理,并且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里所讲的故事。
(2)、图谱教学法。音乐图示法是以结合图示,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一种更简易的音乐教学方法。在音乐活动中必须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帮助幼儿去熟悉音乐,了解音乐。而图示法正是运用直观的图像、线条、图形等来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等,从而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案例:如《快乐的牧羊人》,歌曲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多里’的牧羊人的故事。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理解歌词意思,并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熟悉旋律,使幼儿从感受—理解—想象—表现的过程,从而感受到牧羊人多里的快乐心情。在歌曲中,多里唱“雷欧雷„„”时,我一直苦恼该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在图谱中我用了一个大弧线和一个小弧线。孩子们看着弧线,立刻就能长出不同的音高,理解并演绎出多里不同的心情。
(3)、音画转换法。所谓音画转换法就是借助能被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的音乐教学法。当幼儿在演唱某一段较复杂的节奏或歌曲而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简化歌曲,用能被幼儿理解的符号代替,如歌曲《大鞋小鞋》中的节奏,用形象的符号来代替“踢踏踢踏”的声音节奏。对这种新的音乐活动方式,孩子们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的,效果也非常好,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而又轻松地演唱复杂的节奏,当幼儿清楚地唱出这段节奏时,每个孩子都非常开心,这正是体验到成功的表现。
二、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经过前期的努力,我们完成了主题课程中音乐活动内容选择、组织、实施阶段的工作,下一阶段就要对课程实施效果展开评价。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革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评价,我们可以测量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整合效果怎样,教师与幼儿是否都有得到发展,我们通过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反思,以实现良性循环。评价是音乐课程改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策略服务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决定这节活动的成败。首先要看活动目标是否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应紧密联系;然后活动目标应涵盖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最后要关注活动目标与儿童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
(二)、活动内容的评价
活动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所服务的。在评价活动中我们要检验活动内容与音乐教育目标是否一致,与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相是否相同,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相是否相符。而且还要检验音乐教材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音乐材料,细心进行教材的分析、拣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选择材料决定着活动内容的质量。除此之外,音乐活动中各部分内容间的比例、结构、时间关系要合理,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要相适应,活动内容的组织安排要突出重难点,活动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要流畅。
(三)、活动过程的评价
每一个音乐活动应该是在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准备活动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是指教学具、活动材料上的准备,物质准备与否决定着活动过程能否顺利开展,幼儿是否能利用丰富、生动、有趣的的材料进行学习。如:音乐磁带、CD、图谱、课件等等。知识准备是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方法、策略等。教师对活动必须是有研究的,有想法的,然后进行备课、准备教具,然后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地将知识点落实下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在结构上应该紧凑、有序,应该注意到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层次性、系列性、递进性,能够体现结构安排上的动静交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亲切自然、精神饱满,具有一定的热情,调动幼儿情绪,使幼儿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而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在活动中能否做到正确而清晰地示范讲解,是否善于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巧妙而熟练地运用角色的变化引导儿童学习,善于设置一定的提问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标准。在开展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到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否关注到个别被忽视的幼儿,正确引导及干预,从而激发儿童的兴趣、意志、自信、独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音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的特征或者整个班级孩子的特征做出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体现出因材施教。如:在观摩名师应彩云老师的活动中,对于个性明显、不守课堂秩序的幼儿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随机教育,不仅使得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又能使孩子得到心理和知识的满足。
(四)、活动效果的评价
首先,应该把活动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与活动预期所达成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幼儿知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测,这是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其次,幼儿的情感是否得到满足。任何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关注到幼儿的情感。幼儿正是通过情感的满足来促进幼儿情感的需求。如快乐、自信等。再次,师幼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生动、活跃也能体现出活动开展的效果。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主体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是为围绕着幼儿所开展的。所以,音乐教育活动也必须围绕着幼儿这个主体所进行。在幼儿的学习中,如何发挥和发展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音乐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不仅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重视幼儿的情感。但只要我们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努力探寻适合幼儿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就会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而研究、了解幼儿的需求,掌握幼儿学习的特点,就会使我们在音乐环境的创设上,操作材料的提供上,为幼儿的探索创造条件,孩子们终究会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要想让音乐教育活动在主题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教师必须理清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重要性,学习必要的音乐知识,熟练掌握音乐教学技能,分析幼儿的心理需求,让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和评价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故事在主题中开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5.主题活动中的评价 篇五
摘 要:过程性评价是教学中的一种评价形式,它与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进行评价,及时有效地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文章从过程性评价研究的理论依据、过程性评价的意义所在及过程性评价研究的实施案例三方面对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过程性评价;彩绘活动;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71-01
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判断,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具有观察、反馈和反思的作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还是从评价的方法手段上来看,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形式在评价体系中都更为完善,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功效。文章对幼儿美术趣味彩绘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实施方法进行研究。
一、过程性评价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过程性指导要有利于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及方法的转变要求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应由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评价,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个体以及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所激发的潜在能量。在动态的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幼儿能得到评价者给予的潜在提示和帮助,从而不断地调整学习状态,这时,评价就与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二、过程性评价的意义所在
一是评价的全面性。不管是从评价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评价的方法手段上来看,过程性评价的存在价值更为全面,它能及时地观察和了解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整个学习状况,因此覆盖面更为广泛。二是评价的及时性。过程性评价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融合,在教育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幼儿的学习状况。三是评价的灵活性。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具有多重性,它可以是教师对幼儿操作内容的评价,也可以是带有引导和提示性的评价,更可以是幼儿之间相互的评价。四是评价的可持续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单一的对最终作品成果的评价,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在幼儿学习之前、操作之中、完成之后的一种持续性的评价。
三、过程性评价研究的实施案例
以小班开展的美术活动“甜甜的大西瓜”为例,教师虽然在导入环节中已经让孩子们对西瓜有了一个细致全面的观察,但当要进行绘画时,有些幼儿还是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对这些孩子进行个别指导,并在他们开始绘画后,以评价的方式帮助其纠正绘画的不足,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有的幼儿虽然对西瓜有了直观的体验,但当要自己进行绘画时,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把握绘画的布局,如何表现西瓜的大小。因此,需要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当孩子画的西瓜轮廓过小时,教师就要给予明确性的评价指导,告诉孩子“你的西瓜画得有点小了,老师教你一个好方法,可以在你画好的小西瓜外面再画一个大圈,然后把这个大圈都涂满颜色,这样西瓜就会变大了。”孩子听了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后,就会做出修改。还有的孩子已经画好了一个完整的小西瓜,不能再在外圈加大时,教师可以进行暗示性的评价指导:“你的西瓜画得真好看,但这里还有空白的地方,要是在边上再画一个,这个小西瓜就不会孤单了。”听了老师的评价,孩子就会再一次拿起笔,在空白的地方再画一个圆圆的西瓜。通过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孩子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会对老师报以一个微笑。看到孩子的笑容,教师会很开心。在孩子们绘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具有重要作用,能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很多时候,虽然老师在讲解示范时都比较到位(如在讲解示范西瓜的画法时,教师要求孩子们将西瓜画得大一点,也给孩子们出示了画有两个西瓜的范作),但当孩子们真正操作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一些细节,所以教师在孩子们绘画过程中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并根据评价内容做出相应的指导非常重要,这样孩子们的绘画过程会更有效、绘画作品会更成功。这就是过程性评价在彩绘活动中所取得的不可忽视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将过程性评价运用于小班幼儿的彩绘活动,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让幼儿在多种方式的评价中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提高绘画能力。教师的评价和指导要关注每一个幼儿,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结束语
总之,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就是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创作、提升幼儿的经验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要给予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去进一步学习和感知。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要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感受力,促进幼儿对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性评价不一定要求评价目标的标准性和统一性,不一定要求评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一定要求评价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它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6.大班上学期主题活动反思与评价 篇六
幼儿不仅对外界的物质世界感兴趣,而且对人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随着幼儿身体的长大和经验的积累,5岁的幼儿已不再满足于知道身体外部各部分的名称,而开始对身体内部的器官及各个器官的功能更感兴趣,身体的奥秘时刻在吸引着他们。
本主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头到脚”、“营养加油站”、“开开心心”和“健康小卫士”。该主题应着重让幼儿获得以下关键经验:初步了解关节、皮肤、牙齿、血管等内、外部脏器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合理的营养需要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接纳自己,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萌发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本主题探究活动旨在充分利用身体这一活生生的教育资源,通过收集有关“身体”的资料,观察与身体有关的人的活动,在游戏化的情景中激发幼儿探索人体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从小接纳自己、关爱自己的情感,促使幼儿萌发初步的健康意识。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幼儿初步了解了身体主要部位的机能和保护方法,了解人体合理的营养需要,学会调节自己不愉快的情绪,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能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讨论,能倾听他人的观点,并用脚完整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学会用线描的方法画头发、指纹等。
不足之处是教师还缺乏对幼儿观察、操作、探索活动的指导方法,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幼儿虽然参与积极性很高,但目的不明确,效果很小。
主题活动反思与评价:《奇妙的大自然》
对幼儿而言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为什么天上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云为什么会有各种形态?”这些问题只有带着幼儿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在关注自然现象的活动中去探索秘密。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测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从而真正了解自然、爱护自然。
本主题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小探索者”、“春夏秋冬”、“我爱大自然”和“雨中花”。该主题是以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变化为载体,通过赋予我们身边的诸多自然现象以生命,带幼儿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通过让幼儿观察记录、实验、探索等手段让他们感知大自然的变化,发现自然界的秘密,同时还组织幼儿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独特景致,体验自然的魅力,从而使哟育儿更加热爱大自然。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幼儿乐于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变化,通过对身边现象与事物的探究,初步了解了自然街现象形成的奥秘,了解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幼儿能够运用连贯、完整的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不足之处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幼儿还无法真正地理解自然现象,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浅显的。
主题活动反思与评价:《我会玩》
本主题以现代人需要玩什么、应该怎么玩、可以到哪里玩为内容,在培养幼儿爱玩、会玩的同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玩,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玩。提供幼儿与同伴、社会接触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必备的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节,并学会尊重理解别人。
围绕主题,活动内容从“玩具的世界”、“我们的游戏”、“大家一起玩”和“玩的安全”等几个方面展开,从幼儿身边最感兴趣的玩具盒游戏入手,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对人、事、物的态度,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对幼儿进行玩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幼儿能根据玩具的外形、功能、性质等特征多角度进行分类,了解了电动玩具的特点,会自己动手做简单的玩具。幼儿能主动参加科学实验活动,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简单地拆装。
不足之处是,教师没有调动家长积极参与,配合我们的主题活动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更多的玩具。
主题活动反思与评价:《小问号》
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周围有着太多的疑问和困惑,他们经常会提出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为什么汽球会爆炸?”„„大班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都有爱提问的热情,孩子们带着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无数个小问号在心中产生。面对幼儿了解声、光、电、力等科学现象和科技产品的渴望,幼儿教师应如何激发和保护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如何从适宜的内容和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主题的主要内容包括:“奇妙的声音”、“七色光”、“电的威力”和“神奇的力”。这一主题将让孩子们通过探究声、光、电、力的相关科学知识,了解其对人类的作用和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并愿意将探究的科学现象告知他人。制作科技小作品,萌发将科学转化为技术,让科学为我们生活服务的意识。尝试用语言、艺术表达自己的理解、想想和情感,发展对科学和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讲故事、谈话和续编故事,萌发初步的科学态度、诚信意识和合作精神。
我们在组织整个主题活动中,家庭资源是主题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主题展开前的前期工作及开展中的活动,均离不开家长这一重要的资源,家长的配合是活动开展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就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一些情况,这样家长才能更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主题开展情况,也会更乐意接受与配合老师与幼儿一块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家长的及时参与和支持也是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保证。
在“小问号”主题活动开展前,我们向家长征询孩子的热点,请家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并能及时记录孩子的问题,让本次主题活动的内容更贴近孩子。这样家长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帮助、支持和激励孩子。家长们在帮助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协助我们丰富孩子一些和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有的还带领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使孩子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法,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
对于集体中的每位幼儿在主题实施过程中,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人,都是参与者、设计者、收益者。通过实践,本次主题活动大大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主题活动反思:《城市风景线》
城市的日新月异,使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城市的内涵也更加深刻。对于城市,每个幼儿的眼中是不同的,感受也不一样,城市的日新月异,使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城市的内涵也更加深刻。城市里蕴含着人类巨大的创造能力和丰富的表达内容。幼儿在自由、尽兴的探索、发现、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相互交流,获取丰富的信息,还能相互学习,获得经验的增长。因此“城市风景线”这一丰富的主题,很难被别的主题取代。
本主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我长大的地方”“城市的桥”“大街小巷”和“城市靓起来”通过让幼儿认识自己成长的小环境,走近家乡、喜欢城市。用参观、记录、收集、调查、游戏、制作等活动,展现自己生活的家庭、社区。了解城市的桥梁、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建筑特点,以及城市绿化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欣赏并感受城市风景的审美、实用功能。初步理解主题的意义,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想想和情感。喜欢参加有关调查、采访、参观等活动,增进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了解维护社会公德的方式,萌发初步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养成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具有美感的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幼儿了解居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预防和解决的办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会了解并描述自家的位置和电话。同时懂得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喜欢欣赏反映生活、工作、文化的美术作品,激发作为一个武汉人的自豪感。
7.主题活动中的评价 篇七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科学化,内容合理化,活动完善化,使得这门课程得到发展。对于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的发展,还要评价孩子反思成长、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的能力。如何评价?用怎样的方式?追求怎样的效果?合理的评价机制能让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得到更多的发展。
一、观察学生所知所需,重评价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体验层次规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负责人郭元祥教授也对综合课程活动进行了参差构建。在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能力、总结与交流能力、调查与访问能力、实验与观察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不同年段的孩子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分化很快。为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整体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要试着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让量化和客观化不再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评价要重过程,少一些“好”与“对”。在开展活动中,重在体验。
1. 评价活动方式的丰富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形式”开展的。其评价方式和以往的数学、语文有所不同,不再是课堂上的师生间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应该要抛开一切单一的活动方式评价,鼓励活动的丰富,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趣味中欣然成长。在《“书韵”满园,我们一起读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开展以下丰富活动:“写读书名言”和“创读书名言”;“听名人读书故事”和“找身边的读书明星”,“推荐好书”和“写读书体会”,“制作书签”和“创作读书海报”。活动的安排也体现出层次性,中段学生注重一个“做”,高段学生注重一个“创”,在丰富的活动中能力得到提升。没有“好”与“对”,全体参与,共同发展,而评价的“丰富性”在活动中也就显而易见了。
2.关注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应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实践课程也不像语文课程,不需要“读”,却强调每个孩子“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活动,参与社会,参与世界。充分发挥实践精神。学生的心“动”了!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瞬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创造。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更能令人眼前一亮。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活动,收获也是别有洞天。在观察《虎皮鹦鹉习性中》就把两只鹦鹉,放在教室两个月,做观察记录。单从文字资料中你就不能发现:他们敏锐的爪子可以撬开笼子,飞走;两只鹦鹉放在一起会习惯性地打架。所以在“动”中有了发现,才有活动总结可写。在《了解金鱼的秘密》中,学生就在教室里养了8缸金鱼,80条,确保每人1—2条,可以做长期观察研究。详细而仔细的文字记录,为学生活动提供了更多信息。是的,真正有价值的活动一般都需要学生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深度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目标。评价也不需要量化,只要注重体验过程,效果便水到渠成了。学生动了,课堂也就活了。
二、展现评价五彩纷呈,尊重多元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等。每个学生都希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赏识。因此,多元化、趣味性、富有特色甚至夸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鼓励方式更能让学生找到努力点、兴奋点。
1. 赏识——实行发卡奖励。
我们学校根据每周、每月的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了相应的卡。例如,七彩阳光少年卡,根据学生活动体验和收获的不同,分别发放:健康活动卡、勤思好学卡、和谐交往卡、言行文明卡。这样的评价,既克制了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产生不必要的行为,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评价,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又根据不同类型评比出“环保小卫士”、“节能小标兵”、“阅读小明星”、“雷锋使者”等,进行表彰,扩大奖励的辐射范围,无形之中让所有学生对活动充满期盼。
2. 展示——进行作品展览。
开辟校园当中的一块醒目天地,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在《环保节能》综合实践活动中,抓拍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捕捉他们宣传时的激情、环保时的辛勤、节能中的仔细,进行橱窗展示。在《我与十八大》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我与十八大,红领巾在行动”剪报、电子报、手抄报,开辟主题墙,分组展示。使得学生获得相应的自我满足,在活动中,对自我有了相当的肯定,也激发他们对下次主题活动的期盼。
3. 拥有——属于自己的产物。
在《我为自己创刊》综合实践活动中,鼓励孩子们收集、整理自己五年来的成长日记,自己编辑、处理、绘图、设计,成立自己的文集。在《环保护绿》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环节“我为家乡护绿献份绿”,在本地峙山公园内,种下一批树,并产生“责任承包制”,由种下此棵树的孩子负责照顾,其中有一孩子就为自己的树命名“鱼逸树”,甚是自豪。
4. 开创——筹划主题活动。
所带班级是毕业班学生。一路共同发展下来,已形成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那么就把一次主题活动“丢”给学生,让学生来设计安排活动。这不等于完全放任,由活动的指导者变成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进行尝试后,发现效果非凡。在《十八大与我们的未来》综合实践活动中,参与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系列活动:分工安排任务;实地考察烈士墓、烈士陵园;访问社区老党员家等地,调查革命烈士、老革命、老党员的事迹;学校里进行了问卷调查;制作十八大简报、红领巾心向党手抄报;开展主题队会;分次讨论活动收获;写体验总结;畅想未来。通过提炼后,学生的这一活动设计,充分有了我们的活动线路。并非比老师做得差。这样充分肯定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对学生本人和全体学生而言:“这样的奖励,我们看得到!”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而言:“更生妙趣,吸引更多孩子的热情和参与。”
三、发挥评价指导功能,反思中成长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1. 合作反思,凸显团队能力。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我对每个小组的孩子进行编号,没有优劣区分,随机组合。六个人就分成1—6号。在参与活动中,为了人人参与活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同编号同学交流展示,这样万一有同伴能力薄弱,允许小组其他同学进行帮助,直到被推荐的同学也能大胆从容地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有了更好的交流内容。
2. 自我感悟,获得启迪成长。
每一次的活动,学生需要通过体验自我反思、自我启迪、自我觉醒、自我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感悟。评价反思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有多种,而这离不开学生的体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感悟。学生提出的节能金点子就是“浪费现象严重”调查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的访问日记、感受日记就是对参观活动的深刻反思,活动带给自己的成长。
8.主题活动中的评价 篇八
一、 采用多元化的即时评价主体
1.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直接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间接的自我评价,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通过自我参照和自我反思所进行的评价。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常常有新的发现,通过这些发现学生会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以此修正自己的猜测。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参照他人的评价或通过与同伴的对照与比较进行的自我评价。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们都是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进行活动的。当同伴的想法和发现和自己的不同时,学生们就会“以人为镜”,思维不断激荡,不断的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在实践过程中,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这两种途径是密切相关的。间接的自我评价只有与直接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2. 学生相互评价
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成员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他们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因此在组内研讨交流评价时,各成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向同伴解释自己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这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伙伴的品质。
3. 家长的即时评价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方式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家长的客观评价将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历自己的成长道路。学生们在家庭和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家长们也能即时的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家长应采取客观、开明的态度,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于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家长们要进行积极的肯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等。
4. 教师的即时评价
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即时评价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指导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表扬、肯定,对不足或错误的方面及时予以表扬、肯定。能使教学活动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目的和意义。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缺少评价,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教师的评价,就不可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二、 采用多样化的即时评价形式
在探究活动中,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教师们要视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随机评价可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以及外显的情感评价等多种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 口头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口头评价时,教师首先应该持有赏识、鼓励学生的态度。这样能够保护学生探索的热情。其次,要抓住时机,给学生一个及时的、恰当的、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在口头评价时,不能只关注少数学生,关注的面要更广些,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老师关注。教师可以表扬那些勇于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学生,也可表扬那些乐于合作交流的学生,还可表扬那些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只要教师善于观察都能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
2. 书面评价
书面评价正规、直接,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在科学课上,学生需要把探究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在学生地记录单上适当地给与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们的实验起到指导地作用,还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当学生们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有许多奇特的猜测,并设计了有创意的实验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书本上做记号或者给学生们发表扬卡,让学生们凭着这些记号或卡在平时的考试中加上附加分,或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对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3. 情感评价
作为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的评价,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当学生因为实验中有所发现而兴奋的尖叫时,这时教师可以走到这位学生的旁边轻轻的抚摸这位学生的头,这样不仅起到赞赏学生的最新发现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提醒这位学生注意课堂纪律的作用。有时,恰当的情感评价可能比口头评价更能让人接受。
三、 成效与分析
【主题活动中的评价】推荐阅读:
中班主题活动天空中的云《神奇魔术棒》教案08-28
主题班会评价表09-09
关于评价方法和工具的讨论主题研讨11-09
义诊活动总结评价07-03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06-19
党建活动评价表07-02
活动主题名字11-06
橘子主题活动09-11
教研活动评价及汇总06-26
攀登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评价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