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共8篇)
1.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篇一
杭州市西湖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西湖区地处浙江杭州“天堂硅谷”核心,高校院所集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西湖区依托优势,发展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化成绩明显,科技经济快速增长.面对我国加入WTO和杭州市实施“两港三区”战略新形势,如何实现西湖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摆在该区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西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原因的分析,对“十五”该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路.
作 者:许小富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浙江,310000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6)分类号:F124.3关键词:杭州市西湖区 高新技术产业 对策
2.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篇二
港口与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世界上港口较发达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港城互动”。杭州虽不是典型的港口城市,但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水运网络,经过长期发展,杭州港已成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市、浙江省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杭州市、浙江省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2 杭州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港口对杭州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杭州城市的兴盛为港口提供货源,促进港口繁荣,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2.1 港口对杭州城市的影响
2.1.1 港口的发展推动杭州经济快速发展
港口对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港口自身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财政税收;为工业、商业、贸易和其他行业提供装卸、中转等物流服务;具有集聚功能,形成物流产业和临港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港口及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2.1.2 港口的发展促进杭州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港口本身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对外开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港口集疏运条件的改善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港口建设推动城市环境、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港口及相关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提供资金,使城市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
2.1.3 港口带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港口能集聚生产要素,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更先进的产业和更繁荣的贸易。港口带来的投资、产业、贸易,为城市公共事业提供资金来源,港口创造的税收,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经济条件,使城市更适宜创业和居住,港口创造的就业机会,安置更多人口就业,利于社会安定。
2.2 杭州城市发展对港口的影响
2.2.1 城市为港口发展的提供货源保障
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腹地经济的支持。腹地经济越发达,对外经济联系越密切,水运的运输需求也就越大,从而推动港口规模扩大与功能拓展。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港口货物输出中得到显著体现,港口是城市物流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腹地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为港口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货源,港口吞吐货物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运输货种、数量的不断增多,效率大幅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2.2 城市为港口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持
港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能为港口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土地、集疏运、人力资源等硬件,也不能缺少金融、贸易等软件。港口发展必需的这些软、硬件环境,都依托于城市。城市拥有港口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并为港口及相关产业提供土地,集疏运体系的建设也为港口提供重要支撑。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港口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港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杭州港发展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经济腹地广阔
杭州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中心,在地缘、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与上海及长三角各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腹地广阔。杭州港除了有杭州市区及所辖县(市)等直接腹地外,辐射范围还包括浙江全省和安徽、江苏地区。
3.1.2 区位优势明显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杭州湾,西与安徽、江西两省毗邻,南接绍兴、金华、衢州三市,北近上海,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3.1.3 交通条件便捷
杭州具有“陆、海、空”立体式交通网络,“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国道、省道辐射全省。杭州有京杭运河、杭申线、钱塘江、杭甬运河等骨干航道,具有往北能伸入长江,往东能驶向沿海的能力。有沪杭、浙赣、杭甬、杭宣四条铁路线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3.2 劣势
3.2.1 基础设施薄弱,港口码头泊位少
杭州港港口装备差,现代化程度底,主要表现在:简易性的临时码头比例高,码头泊位数、码头吨位小,没有集装箱专用作业区和危化品专用码头,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上规模的码头少,码头建设和经营主体散、乱、弱、小,码头布局零乱,设施落后,影响港口吞吐能力和港口效率。
3.2.2 岸线资源仍较有限,航道等级低
杭州港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所剩有限,共约182公里左右,占全港自然岸线的3.8%。航道等级偏低,2008年杭州港等级航道共1158.53公里,六级以下航道达603.01公里,占等级航道总里程的52.05%,影响了港口通行能力,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杭州港的进一步发展。
3.3 机遇
3.3.1 从政府到企业都对港口发展非常重视
随着政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要求和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要求的增强,政府和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水运。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水路、港口的资金投入,从《杭州港总体规划》、《杭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则》等规划中不难发现政府对水运发展的重视程度。
3.3.2 巨大的宜水路物流量使港口发展有了空间
杭州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这些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原材料、燃料和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化工行业,其原料和产品对水运依存度非常高,水运有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的潜力。工业园区引发的巨大货运量,必将为杭州港发展带来机遇。
3.3.3 民间资本已有意投资港口物流等基础产业
杭州及周边地区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杭州地区乃至浙江省雄厚的民间资本正在寻找投资出路,纷纷投向回报期虽较长但回报稳定的港口码头建设和经营等项目。有些企业投资建设作业区,有些原来就从事港口建设的企业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如传化物流基地已比较成功的非水运性质的物流行业运行商,正在寻找机会向水运物流渗透。
3.4 挑战
3.4.1 公路运输的挤压竞争作用
杭州依托公路运输的物流比较发达,完全可能“先发优势”对港口物流的发展产生挤压。这种挤压除了客货量外,还表现在对土地、资金等资源的争夺。当前杭州发展港口物流的建设任务相当重,要使杭州港口物流发展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另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点,给吸引投资带来不利。
3.4.2 周边港口的兴起
近年来,浙江省内港口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温州港、嘉兴港、湖州港等港口都提出了港口发展规则,这些港口的发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杭州港口的发展,但是也会卷走杭州港的部分腹地货源,加剧竞争。
4 杭州港港城互动发展对策
为了使港口发展更好地为杭州经济发展服务,需要处理好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城市发展作为港口开发的动力,港口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1 加强政府支持,引导港口为城市发展服务
港城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港口企业立足实际,抓住机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要对本地区的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发展政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优惠的政策吸收国内外资金共同参与港口建设。城市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保障港口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2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整合港口现有的设备资源,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优化港口的作业流程,提高港口设备的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其次要加强集装箱码头、装卸能力、堆场、水深等基础设施。加大港口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了解港口成本优势,以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中。
4.3 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港口的横向合作与纵向联盟
加强杭州港各港区内部之间的合作,通过各港区的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共享信息资源。加强杭州港与其他港口的合作,达到共赢的模式。同时加强港口与陆路、铁路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关系,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4.4 培养现代港口管理人才,推动城市物流业发展
港口管理人才尤其短缺制约了杭州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杭州港应通过内培外引的策略,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港口管理水平。建立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培养熟悉物流业务的港口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具有良好货运知识、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摘要:介绍了港城互动机理,分析杭州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并提出杭州港港城互动发展对策。
关键词:杭州港,区域经济,港城互动,港口物流
参考文献
[1]杭州港总体规划[S].杭州市交通局,2006,12.
[2]吴翔宇.台州港港口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8,05.
[3]罗萍.我国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趋势[J].综合运输,2006,10.
3.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篇三
一、杭州县域旅游的五大亮点
杭州县域包括临安、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五个县(市),位于杭州主城区的西部,地域面积占杭州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自2000年提出“旅游西进”战略以来,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旅游品牌,对提升杭州“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形象,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县域旅游对全市旅游经济的贡献度大幅增强
表现为主要指标占全市比重大幅提高。2000年到2013年,从旅游总人数来看,五县(市)占全市比重从20.5%逐步增长到39.9%,提高了19.4个百分点,对全市旅游总人数的增长贡献率为46.2%;从旅游总收入来看,五县(市)占比从13.5%逐步增长到21.5%,提高了8.0个百分点①。
(二)县域旅游业加快发展
2000—2013年,五县(市)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5.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4.2个百分点。其中,富阳增速最快,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10.9、8.8个百分点。从国内游指标来看,2000—2013年,除建德外,其他县(市)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市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从入境游指标来看,除淳安、建德外,其他县(市)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
(三)县域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在景区建设上,截止2013年,五县(市)共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7个,A级景区数占全市比重55%。在高星级酒店建设上,截止2013年,五县(市)已拥有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19家,国际酒店品牌喜来登、洲际、希尔顿也纷纷入驻。此外,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游客接待中心、新安江温泉度假村、锦绣富春运动休闲综合体等一大批高品质综合体项目陆续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县域旅游配套设施品质的提升。
(四)县域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
增强
五县(市)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品牌,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出休闲度假新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富阳着力建设“运动休闲之城”,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称号,并利用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实景地优势,打造“富春山居游经典线路”。临安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推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高山滑雪、溪水漂流、温泉疗养等产品,积极培育山地高尔夫、山地越野车、山地滑翔伞等新型产品,被评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桐庐策划提炼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城市品牌形象口号,主推“最美县城游和美丽乡村游”,荣获“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城”等多项称号。建德推出“17度新安江”旅游品牌,结合水、山、林、城市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长三角沿江滨水休闲基地。淳安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开展全县景区化和“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荣获中国“旅游强县”称号。
(五)乡村旅游高速发展
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五县(市)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出现了自然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风情小镇游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并通过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宿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从总量看,2013年,五县(市)乡村游接待人数1019.27万人,占全市比重为72.7%,比2010年提高31.7个百分点;乡村游营业收入73413.95万元,占全市比重为69.9%,比201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从增速看,五县(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营业总收入2010—2013年年均增速都高于全市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旅游效益仍有提升潜力。由于旅游配套设施水平有限、旅游产品体系有待丰富等原因,2013年,五县(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的21.5%,低于旅游总人数占比18.4个百分点,表明五县(市)旅游消费水平仍比较低;五县(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比重较2000年提高了8.0个百分点,低于旅游总人数占比提高11.4个百分点,表明五县(市)旅游消费水平提高仍比较慢。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旅游资源品质、区位条件、开发时序等差异,五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如淳安千岛湖相对其他景区知名度更高;建德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与其他县(市)有较大差距;建德、临安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与其他县(市)有较大差距。此外,旅游配套设施分布不均衡。
三是区县协作仍有待创新与加强。2010年以来,杭州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建立了区县(市)对口协作机制。但在旅游领域,部分区县对口协作主要采用联合营销、节庆互动、客源互输、线路互推等方式,合作频度、深度不够,在推动城区优势产业与县(市)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共建、产业平台建设等更深层次领域创新合作有待加强。
四是政策保障有待加强。杭州自2001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意见》,设置了到2010年的西进目标,此后并未出台针对旅游西进的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西进及县域旅游的有效开展。
三、发展建议
(一)以配套提升促消费提升
公共配套设施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服务功能和水平提升的基础。应加快杭甬、杭宁、杭黄等城际铁路,临金、千黄等对外高速,市域轨道交通富阳线、临安线,以及“三江两岸”旅游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出行便利度。着力建设和提升一批特色旅游休闲功能区、旅游综合体和旅游集散中心,夯实五县(市)旅游消费及接待设施基础,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和宜居宜游的旅游休闲环境。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吴海燕,1983年生,杭州市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吴海燕,1983年生,杭州市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endprint
(二)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县域旅游产品吸引力
深入挖掘五县(市)自然生态资源、风情小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引领县域旅游积极转型升级,永葆县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与阿里巴巴“耕地宝”合作,发展私人农场、农事体验;利用村集体房产、民居、老街区发展长期租住与短期度假相结合的精品民宿;利用“三江两岸”资源,发展绿道骑游、游轮观光;依托景区,发展露营经济、赛事经济、会议经济等。
(三)坚持实施旅游西进,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坚定旅游西进的步伐,结合杭州“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建设“美丽杭州”实施纲要(2013—2020年)》、第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尽快出台新一轮推进旅游西进的实施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新形势下旅游西进的发展目标、行动重点等,指导县域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创新区块发展,探索杭州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鼓励县域旅游区块创新发展,探索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新模式。一是市场主导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旅游片区一定时期的开发、建设、提升、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并对专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最新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开发管理水平。二是合作开发模式。由政府与国际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进行旅游片区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为西部县(市)旅游创新发展积累示范经验。
(五)深化区县协作,增强县域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
发挥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信息等优势,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力,县(市)要增强主动利用市区优质资源能力。一是促使市区居民赴县(市)度假成为常态。通过定向派发体验券、优惠券等途径,挖掘市区居民对县(市)的经常性旅游。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城区信息软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产业优势及溢出效应,促进县域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如发展智慧旅游,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利用互联网发行市区、县(市)景点旅游套票、旅游优惠卡等。三是完善区县对口协作机制,主动在争取国内外资源、旅游衍生产业发展、项目平台建设、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继续发挥旅游西进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专项资金适度向县(市)倾斜,加强对重大旅游项目尤其是旅游综合体建设及景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的扶持。
注:
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3年《杭州旅游概览》。
4.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篇四
发布时间:2011-6-26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区域规划面积为85.64平方公里,现由江北、江南和江东三大区块组成。作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杭州高新区充分发挥其自身在通信、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产业优势,在2003年就已建立起浙江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学院杭州科技园、东部软件园、数源科技园、节能环保科技园、创业孵化园、现代通信产业园、日磁科技工业园、活水宽带工业园和总部产业园十大特色产业园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有十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集成电路业、数字电视业、电子商务业、动漫网游业六大主导产业。
一、园区发展现状
1990年至今,杭州高新区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不断优化园区内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一体两翼,南北双城”的建设,发挥江北产业大孵化的作用,强化江南的创新体系建设,使之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地,从而推动了江东区块新科技园区的发展,使区域功能之间产生互动效应。“南北双城”建设为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托,进一步突出北部城区以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核心,南部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南北双城”的建设构筑了杭州高新区的立体产业布局。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自2005年至2009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8.16%。自1996年至2009年,高新区的生产总值18.92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93.63亿元人民币,增长接近15倍。2009年高新区的生产总值占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8%,在高新区注册的企业有6050家,其中有448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杭州高新区集聚了杭州市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一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总值
二、产业集聚优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杭州高新区在2006年年前后进入了发展的平台期,高新区及时转换产业发展思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着重彩,首先做强原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完善和拉伸通信设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从而在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集成电路业、数字电视业、电子商务业、动漫网游业六大产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构建了“两强两优两新”的产业格局。“两强”是指通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业,“两优”是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电视产业,“两新”是电子商务产业和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独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促进了杭州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2+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动漫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2+1”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高新技术产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业和数字电视业;动漫文化产业由于其特有的产业链结构作为体系中的单独一支全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业,电子商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在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讯制造业和软件与服务外包业是高新区的支柱型产业,集成电路业和数字电视业作为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已在高新区发展多年,已经获得一定的收益。
我们从新的“2+1”现代产业体系来看杭州高新区的六大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
1.通信设备制造业
杭州高新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起步早,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华三通信、东方通信、华为、中兴、UT斯达康、诺基亚-西门子网络、摩托罗拉、阿尔卡特、德兴无线等国内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都先后入驻,国家通信产业园内现已有100多家企业。2006年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收入占杭州高新区技工贸收入的70%以上。2008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技工贸收入358亿元,占高新区全区技工贸收入的22.2%。作为高新区的支柱产业,通信设备制造业虽然对全区技工贸收入的贡献度下降了,但是同时也可以说明,高新区多元化产业的布局取得了的成效,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速度。
2.集成电路业
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杭州产业化基地是中国七个国家级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2006年拥有包括中科微电子、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士兰微电子和国芯科技等企业在内的3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08年企业数从2006年的30多家增加到了56家,现在杭州高新区已拥有8%的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3.数字电视业
杭州高新区的数字电视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电视芯片、机顶盒、IPTV数字电视、无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产业链,作为浙江省数字电视产业集群试点,目前杭州高新区已经拥有包括摩托罗拉科技、华数、海康威视、UT斯达康、大华技术、数源科技在内的23家企业。
(二)动漫、网络游戏产业
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杭州高新区以推进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建设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为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2009年高新区新入驻17家动漫游戏企业,目前有中南卡通、网易、宏梦卡通、渡口网络、中国创网、太子龙文、漫奇妙和盛大边锋等近83家动漫和网络相关创意类的企业。杭州高新区2006年完成原创动画片11000多分钟,2008年完成原创动画片24部,16886分钟,2009年杭州高新区的动漫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完成了包括《天眼神牛》、《虹猫蓝兔光明剑》、《郑和下西洋》等34部原创动画片共27274分钟,实现营收入4.4亿元人民币,同时也集聚了各类创意研发人才近4000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杭州市高新区形成了创意策划、研发制作、衍生产品开发、市场运营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三)现代服务业
1.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作为国家软件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杭州高新区已入驻1000多家软件企业,形成了“天堂软件”品牌的核心力量。在杭州市“发展服务外包三年行动计划”的带动下,杭州高新区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国际化战略,在国内外打造“天堂软件,杭州外包”的国际品牌。杭州高新区以浙大网新、恒生电子、信雅达、浙大中控、诺基亚3G软件研究发中心、西门子软件与系统工程、诺基亚3G软件研发中心和TATA咨询服务等软件和服务外包公司为代表。2007年杭州软件出口创汇3.16亿美元,吸引了虹软、道富等170多家外商投资软件企业入驻。2008年高新区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达到339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收入3.79亿美元。2009年杭州高新区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为5.46亿美元。
2.电子商务产业
以淘宝、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002095)支付宝为代表的杭州电子商务企业早已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杭州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核心。2009年杭州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实现收入49.7亿元。
三、政策环境
杭州市高新区作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在认真执行和落实各项国家、省、市政策的基础上,高新区也制定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园区产业政策。
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人才激励力度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创业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的通知》、《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后,又在2009年初推出了“新40条”扶持政策,进一步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创业、创新、做强。
新政策涵盖了服务外包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留学创业人员和孵化器。(1)新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自认定起对区贡献前三年100%、后两年50%用于支持该企业发展。(2)新设立并直接为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认定起3年内对区贡献100%用于支持该企业发展。(3)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新入区创业的领军型留学人员,经审核可给予100万元项目资助。(4)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3年内孵化器内孵化企业对区贡献25%用于资助孵化器,25%用于资助在孵企业。
四、园区的基础环境建设
为了提升园区的居住和创业环境,高新区突出基础设施先行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从城市交通来看,高新区已建成四纵八横的区内交通干道,通过钱塘江大桥、钱江四桥和钱江三桥与杭州中心城区相连,15分钟车程即可达市中心,10分钟可达市政府所在地。杭州市作为第十个被批准建设地铁的城市,已制定了详细的轨道交通规划,到2050年,杭州城市快速轨道将建成总长度为278公里的10条线路。2010年,将建成地铁1号线的1期和2期工程和2号线的一期工程,总长度为82.2公里,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骨架,其中,地铁1号线,5号线和6号线经过高新区。
在城际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杭州将成为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一员,杭州与上海之间正在建设高速铁路和磁悬浮铁路,建设后1小时15分钟就可以从杭州到上海,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杭州高新区距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5公里。萧山国际机场可直航国内各大城市,已开通与东京、大阪、曼谷、新加坡、首尔、釜山、香港、澳门等国际城市的航线。便捷的交通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园区人力资源情况
杭州市作为浙江的教育重镇,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2008年还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服务外包业的专业院校——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重点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高新区积极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大学与科研院所成为高新区发展的原动力,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
高新区为了集聚人才,通过创办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吸引了一批有志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从而形成了人才集聚。同时高新区推出一系列的吸引政策,如住房方面的政策,增强了高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同时,杭州高新区作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启动了海外千人计划,实施针对海外留学人员的“5050”计划,加大海外人才的招募力度,鼓励高层次海外人才回杭州创业。杭州高新区已有归国留学人员228名,引进了各类人才近6万人。
六、园区的商业成本
楼宇、公用电力、水费、通信费用、物业费从2007年至今基本保持平稳的水平。
分类楼宇公用电力水费通信费用物业费综合用地
租赁1.3-1.8元/平方米?天0.84元3.55元/吨1280元/月3.0-3.5/平米/月
购买8000~15000元/平方米0.84元3.55元/吨1280元/月3800元/平方米起拍
数据来源:杭州高新区网站,2010年4月
七、园区环境与文化
作为杭州新版图中心区的高新区,从建区伊始就确定了“环境立区,建设生态城区”的战略目标,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启动了生态区的建设,推进绿化工作,高新区投入资金建立生态环境,累计新增绿地426万平方米,区内绿地率达到30.9%。2005年,杭州高新区成为中国第6家获得ISO14000的国家级高新区。
高新区充分开掘依江傍桥的优势,凭借钱塘江的优势,借“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实施的东风,着重发掘和展示钱塘江文化,已建成由科技广场区、山水景观区、射潮广场区和文化公园区四个功能区块组成的沿江景观工程,现已成为钱江南岸的标志性景观。三座形态各异的大桥联接着高新区与杭州的城市中心。
高新区不但着重生态环境的发展,同时也积极从高新技术人才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大高新区内的房地产投资,已建成国信嘉园,钱江湾花园,南都江滨花园等大型住宅区。高新区出资建设区内后勤服务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解决临时住房过渡问题,并配置了完善的生活设施,杭州高新区将服务做细,在解决人才临时住房问题的同时开发大型住宅区解决人才最根本的居住需求,从而为高新区企业留住人才提供了基本保障。
教育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留住人才的根本,高新区在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中一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全覆盖的原则,加强基础教育配套建设。高新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杭州第二中学、长河高中等省市重点中心,同时高新区投资扩建浦沿小学、长河小学、浦沿中学等学校,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完善地基础教育网络。
5.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篇五
一、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概况
知名旅游城市杭州曾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起源地。
在杭州景区,为了给中外游客观光游览提供方便,主管部门在景区周围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据统计,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景区82个服务点,共计租用量达20.26万人次,其中,中外游客占租用量的98%以上。“骑免费单车,游免费西湖”已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创建于2008年5月的杭州自行车系统,由杭州市政府投资,依托杭州公交集团公司建设运营,在学习借鉴国外公共自行车技术和运行方式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缓解城市交通“两难”,解决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年多来,经过政府、企业努力和市民广泛参与,其规模已从试运之初的61个服务点、2800辆公共自行车,发展到2011年6月底的2431个服务点、60600辆公共自行车,日均租用量从2008年开通初的2607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23万人次。
由于其便捷、经济、安全、共享的特征,以及“自助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还、押金保证、超时收费、实时结算”的运行方式,公共自行车已成为杭州中外游客和市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杭州市民评选当地最受欢迎的民生工程中,免费单车系统位居第一。
(一)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特色
公共自行车租赁的“杭州模式”成功之处在于,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为其他地方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提供了借鉴。
1、政府主导: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城市公交系统
在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建之前,杭州市委专门下发文件,把公共自行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规划,将公共自行车纳入“五位一体”的城市公交系统,即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并且提出公共自行车是城市公交的重要组成。
杭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公共自行车作为城市的一个公共产品,必须政府主导。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加以指导、协调,使得项目得以在全市迅速展开。对于前期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2008年杭州市政府为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了1.5亿启动资金,其他资金由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实现。
杭州将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作为“一把手”工程,将涉及到交管、城管等部门。
2、商业开发: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入专业团队运作、政府提供可进行商业开发的资源是公共自行车租赁“杭州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
为保障项目日常运营费用实现自我平衡,杭州为企业提供资源,由企业进行商业化开发运作。目前开发的资源主要是广告,在每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上建设一个车棚,并开发了可以销售软包装商品的服务亭。通过拍卖车棚、服务亭以及车身上的广告位获得运营资金。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起步时有很大压力,但政府给予资源支持,企业通过开发资源产生效益。现在正在加大开发力度,谋划对服务亭“三合一”服务功能的深度开发,即集商品销售、旅游咨询、自行车租赁系统咨询服务为一体。鉴于商业开发需要一个过程,杭州市政府也表示,如果商业运作的资金不足以弥补整个运行,可以由政府公共财政进行补贴,保障公共自行车正常运行。
3、先进技术:操作简单租用便捷
杭州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顺利发展,还得益于首套智能化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该智能管理系统引入IC卡技术,具有租用、查询、管理、结算、防范监控、网络6大功能,支撑着整个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套系统保证了借还公共自行车时
操作简单。避免排队等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租用服务。
4、阶梯性收费方式
杭州公共自行车采用的“阶梯性收费”,被认为是其取得成功的又一关键。市民可用公交IC卡及开通公交功能的市民卡借还自行车,没有市民卡的打工者或游客则可用300元押金办卡。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1~2小时为1元、2~3小时为2元,3小时以上则每小时3元。为了鼓励公交与公共自行车的无缝衔接,只要是在公交车POS机上刷卡乘车起的90分钟内租用公共自行车的,租车者的免费时间就可延长为一个半小时。
二、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点设置面临的问题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方式,可很好地解决我国某些城市由于其支路密度低、地块大限制交通的问题,延伸公交服务范围、促进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市民身体康健,可谓一举多得。然而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布设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1)城市道路、人行道的重复开挖
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弊端不仅对市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还体现在造成了人力、物力、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市民们的意见与不满如潮水般向笔者涌来:开挖路段的住家户们反映,开挖工程进行时产生的噪音很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休息。路面到处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空气质量下降且行走不便。而且开挖路段的商户反映,开挖工程进行时常常要封路,这种交通不便极大地降低了客流量可见城市建设道路反复开挖所带来的弊端极大。为了反映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演算:根据浙江省市政工程预算定额,当拆除人行道板时,所需的拆除费用为4281元/100m2,若人行道板安砌采用砂浆垫层厚度为2cm时,所需费用为3346元/100m2,而人行道道板采用高湖石时,材料费用为7300元/100m2,且在人行道上改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费用为149.27元/m2,就以最常见的17×2的服务点为例,改造一个需要约需5076元。当大量改建时,这个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2)影响城市道路人行道的通行流量
额外增设亭、棚等设施布设在人行道上的服务点不能占据行人的步行空间,不仅占用空间,还影响城市景观。在人行道上设置服务点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居民出行的起终点是居住小区或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当走到人行道存取车辆势必增加步行距离;二是由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以机动化的发展为主,人行道空间一直被压缩和占用,许多人行道已经“举步维艰”。
(3)影响盲道系统的设置
盲道指在人行道上和建筑物服务设施等位置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力残疾人产生不同的脚感和盲杖的触感,诱导视力残疾人安全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设施。
杭州城市道路设计中人行道的宽度一般为2.5~4m,并应设置盲道。盲道的宽度应根据人行道的宽度而选择低限或高限,人行道宽度在3.0~6.0m,盲道的宽度宜为0.4~0.6米,行进盲道距人行道外侧缘石净宽度一般应为0.25~0.5m,距内侧路缘石的净宽度应不小于0.5m。根据以上数据,人行道上盲道就需要占用1.15~1.35m,另加上自行车服务点的2米最小宽度,故道路人行道宽度在3.5m以下时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就会对盲道系统产生严重的干扰,甚至无法使用。
2、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根据有关报道,杭州市现在有2080个主城区服务点,52800辆车,平均两秒就有一辆自行车被借。如此高频率的使用,再加之养护不够,修理不及时,许多自行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损,甚至有一些自行车损坏严重,这给交通和租车人的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容易酿成事故。以仙林苑租车点为例,8辆租车位,曾有一次,连租三辆都存在问题,或轮胎破
裂,或脚踏板不灵活等不同程度的毛病和故障。在许多租车点,还未到下午5点,站点内的自行车便所剩不多。“使用频率高,加之许多市民并不注重爱惜保养与相关部门维修不勤等问题,许多自行车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破损,这给交通和租车人的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杭州绍兴路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管理员张大姐说。业内人士分析,杭州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年限本定为三年,但目前已损毁严重,面临提前退休的可能性。杭州市于2008年投入财政资金
1.5亿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租借网络,公共自行车一年要亏损8000万元,无疑是一大损失,堪称“无底洞”。
3、借车还车难
在一些市中心地段的租车点,尤其是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很容易形成“潮汐”现象。同样以仙林苑点为例,每天早上上班时间一到,平时仅容纳8辆自行车的还车点会涌入二三百辆车;每天晚上下班时,这二三百辆车又随着下班人流像潮水一样涌出。虽然,该点有一位工作人员在上下班高峰期协助市民还车,但工作人员一般八点半离开,之后,还车还是很困难的。
杭州城区近2000多个服务点,每天30多万辆次的租用量,如何保证热点地区一定“有车可借”、“有位可还”,调度是关键。除了不断升级的后台处理系统,还需要一支庞大的人工队伍。
每天下午3点起,杭州城内就可见几十辆用公交车改装的调度大巴在行驶。在每个已经“满车”的租用点,身穿制服的服务员把自行车拉出,为以后的租客空出还车位。工人们将拉出的车辆抬至调度大巴上,大巴再依靠后台指挥和经验,在市内寻找缺车的点,把车辆送去,以达到平衡,为第二天的早高峰做准备。据杭州市上城区一位负责调度的刘姓工人表示,这样的调度一般从每天下午3点持续到夜间12点,每天要跑100多个点。在一两年前,工人们对于每个点的用车需求尚不熟悉的时候,往往需要彻夜调度,最晚甚至到清晨六点。
尽管如此,市民依然对于存取车的便捷性颇有微词。记者在工作日的下午来到杭州市中医院附近,这里的两个租车点,共48个停车位早已停满,有两三个前来求医的市民推着车在租车点前焦急等待。因为超时需要“罚钱”,市民们非常着急。而在他们身边,已有超过100辆被服务员拖出的等待运走的自行车。服务员告诉记者,由于城管的限制,已不可能再在人行道上拖出更多的车。记者看到,杭州为这样大需求的租车点也设置了特例,比如特派服务员实行“有人值守”,或者将原来的只到晚8点截止的租用时间改为24小时制。
三、杭州公共自行车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通过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免费自行车纳入法制轨道,只是此项服务推广和长期发展的法律保障。其次,国家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题作痛,最大程度地吸引企业投入到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投资此项服务的企业。帮助其开展相关企业实施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方法补贴等方式。最后,对于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的模式,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并积极寻求一种更有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模式,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运营系统是法国里昂的VELOV系统[4]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系统[5]。前者是将站点与车辆命名系统化,系统的每辆自行车都设有独立编号,同时每个电子租赁站也有独立编号,这样一来,整个服务系统的布点就实现了“有迹可循”的环境,不仅方便快捷,更便于政府的管理。后者是采用动态的调度方法,即使用卡车或拖车动态调运多个租赁点的自行车量。基于这两种方法之上,我们可以探索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一种更高效的模式投入运营。
(二)完善站点布局,合理规划等级分布
1、提前规划,提前设计。
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以重视公交车站点的态度,来考
虑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设置,科学合理的规划服务点。其基本的要求是服务点应依据城市人口和就业岗位密度,综合考虑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居民出行特征、城市交通特征、布点间距等,将点位设置在居住小区、商业、公建、轨道交通车站、公交枢纽等建筑和人流聚集区域,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交通需求。公共自行车租赁可以考虑与旅游休闲、康体健身目的出行相结合,以更大范围的拓展公共自行车的功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前进行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设计。
2、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与道路建设同期实施
为了避免重复开挖,或者反复拆除,造成浪费,建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与道路建设同期实施。同时在道路建设初期公交车未开通、市民出行不便的情况下,公共自行车仍就可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给市民带来极大的方便。
3、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点选择
根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尺寸,长度不小于11米,宽度不小于2米,在新建城市道路上建议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点选择港湾式公交车站人行道外的渐变段以及建筑退让后的红线范围内。当人行道宽度大干4.5米时,也可考虑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点设置在人行道上。
(三)优化系统,提高服务品质
公共自行车是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缓解城市的“行车难”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出行”,必须加快优化公共自行车的服务系统,提升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品质,具体建议如下:
1、增加巡检和服务人员。建议在公共自行车在增点扩容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巡检人员,切实保证自行车的日常维护和修理;对市中心地段的租车点,在上下班高峰期,延长服务时间。
2、错时付费制度。市民租车后,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租车点无空位)而无法及时归回,尤其是晚上,整晚每小时1元的收费,让有些市民为了还车而四处奔走,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建议实施错时收费办法,夜间租赁费用可采取减半等。
3.延长租赁时间。既然很多租赁点都是无人值守的,可以适当延长公用自行车的租赁时间,甚至可以提供24小时的租车服务。4.建议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对公共自行车进行淘汰和发放。公用自行车的使用频率远远超出个人自行车的使用频率,因此,使用受命明显缩短。所以,在增强修理和维护的基础上,建议根据自行车的破损情况,规定每年按一定比例的自行车提前“退休”和发放新车。
5、加快对疑似故障车辆判别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增加维修基地,和服务中心。加快对自行车联体中轴、防刺车胎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建立免费单车“用修分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维修责任,提高自行车完好率。
6、进一步完善85331122服务热线智能化呼叫系统管理,确保接通率,加强“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市民满意度。
(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搞好资源开发运营,有序开展免费单车资源商业化开发,采取市场化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招商途径,选择有一定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合作开发,基本达到“市场化运作保障公益性运营”的目标。
此外,政府要畅通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在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加盟。城市自行车公交工程必须采取公益性事业商业化经营的思路,广泛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公共自行车工程,并将其作为慈善事业来办,鼓励在交通枢纽、繁华商业街区合理设置自行车租赁网点,并通过连锁、加盟、合作等经营方式,开展自行车租赁服务。
(五)推动群众参与管理
政府与企业的作为固然是优化公共自行车服务的中坚力量,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这一抽象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社会方面主要指的是公众以及各界媒体对于此项服务的完善所存在的一个外在因素,这里的公众既可以包括享受公共自行车服务群众,也可以包括未使用此项服务的群众。对于享受服务的公众而言,他们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即使并准确地归还所租赁的自行车,做到不予损坏,妥善使用;未曾享受此服务的公众也可充分发挥其他其能动性作用,对于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推行进行监管以及对于它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在看到公共自行车有严重损坏时,及时通知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鉴于媒体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越来越大,公共自行车的完善也需要依靠主流媒体的力量。通过广大媒体对此项服务进行宣传与推广,使更多群众了解这一服务,从而使用这一服务;同时,媒体对公共自行车服务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这样双管齐下,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发展的活力,也有利于发挥其实际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四、结语
6.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对策建议 篇六
2009-05-26 13:28
演艺产业位居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被《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列为九个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发展演艺产业对提高我市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品质,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应明确目标、重点
根据杭州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全国旅游演艺产业中心、长三角重要演艺消费市场、浙江演艺产业的龙头和主阵地,产业增加值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使演艺产业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旅游休闲消费的重要内容、提升市民艺术修养的必要手段。
围绕这一目标,杭州应该明确演艺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
——与旅游消费相结合的旅游演艺产业。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和演艺资源,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形成演艺业与旅游业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新模式,打响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演艺品牌,培育一批重点旅游演艺企业,形成以杭州为中心的长三角-旅游演艺产业圈。
——与提高市民艺术修养相结合的高雅演艺产业。以提高市民艺术修养为目的,以现代都市文化建设为重点,优化杭州专业院团结构,增强作品原创能力,提高专业场馆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引进高水平剧目、剧团,使杭州成为浙江高雅艺术创作、演出、经纪的中心。
——与市民生活休闲相结合的娱乐演艺产业。结合东方休闲之都建设,依托基础设施完善、商务活动活跃、茶馆酒吧发达、市民消费层次提升等优势,丰富演出场所的演艺内容、形式,鼓励商务活动场所及休闲餐饮场所发展演艺产业,支持有关部门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使之成为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一一与提升城市美誉度相结合的海外演艺产业。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结合城市品牌宣传和旅游营销活动,盘活优秀演艺产品资源,打造一批重点对外演出剧节目和团队,鼓励国有和民营剧院拓展海外市场,使“杭产”剧目、团队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应处理好六对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手段,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该依法管理“天下”,到位不越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组织的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要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原则。
——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已经打破了国有文化单位主导演艺产业发展的制约,社会力量可以作为演艺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实现从“民营强、国有弱”的现状向“国有变强、民营更强”转变。
——高雅与大众的关系。高雅艺术的普及是杭州演艺产业发展、文化名城建设的短腿。在丰富面向大众的演艺服务的同时,应努力满足市民享受高雅艺术的需求。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村文化消费能力较低,但是观看演出的需求比较旺盛。应充分重视区域、城乡、群体平衡发展的问题,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长期以来,演艺产业的现状是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演艺产业的贸易逆差较大。演艺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既是市场拓展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软实力的展示,需要重点支持。
杭州发展演艺产业的具体建议
——转变和提高认识。在不少人的观念里,演艺产业是既“老”又“小”的产业,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市场将越来越萎缩,蛋糕将越来越小。实际上,后工业时代文化消费方式有向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回归的趋势,舞台上下的情感交流是电子娱乐产品无法替代的,纽约、伦敦、香港等现代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舞台表演艺术最发达的地区,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要切实转变和提高对演艺产业的认识,把发展演艺产业摆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制定规划和政策。在对全市演艺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演艺产业发展的规划;在落实上级政策、梳理整合现有政策、吸收外地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专门针对演艺产业的扶持政策。除了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外,在税收方面也要落实和出台相关政策,如:对新办演艺企业减免所得税,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畴,对演出场所的营业税应按照演出业的税率而不是娱乐业的税率进行征收,以及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劳务出口的税收政策等等。另外,应出台扶持著名演艺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如:鼓励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兴办演艺团体和演艺场所,参与国有演艺团体和演艺场所的改制等等。
——加大改革力度。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步转变政府观念,从管脚下转变为管天下;加快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引导从业人员创作观念的转变,从单纯以获奖为导向逐步转为既重精品又重市场;调整并建立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文艺院团总体格局,兴办杭州交响乐团等体现现代都市文化的院团;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打破人才认定的所有制限制,改善演艺人才的创业环境。
——鼓励产业集聚和特色化经营。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及上海安福路等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演艺产业具有空间集聚的规律,集聚区可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艺术样式、剧目和院团,为消费者提供了充分选择的空间,也营造了浓厚的区域艺术氛围。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时,应该考虑这一规律,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合理配置
演艺场所,盘活演艺产业资源,鼓励产业集聚、规模经营和特色化服务。
——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演艺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剧节目,特别是旅游演艺产品和企业;实施“品牌拓展计划”,鼓励杭州著名演艺企业输出品牌,以连锁经营等方式全国扩张;整合现有各种艺术节等活动,通过市场化操作,打造一个能代表杭州城市形象的综合性艺术节。
——培育消费市场。通过政府出资邀请专业人士进学校和社区等,宣传普及文艺知识,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做强市艺校等国有艺术教育机构,鼓励民营艺术教育产业发展;推行政府采购,避免政府直接操办演出活动,减少对市场的干预;理清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行为的关系,杜绝或减少商业演出的赠票现象,使观众养成买票看演出的习惯。
——加速产业链的形成。鼓励演出设备研发与生产、艺术教育与培训、剧节目创作与营销、演出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演艺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演艺企业拓展艺术教育培训等产业。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是演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应实行经纪人资格认定制度,加强中介机构的培育,以此沟通投资、生产、演出和消费各环节。充实和完善杭州市演出业协会,扩大演艺业会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建立协调机制。应建立四个层面的协调机制:一是加强长三角合作,积极扶持我市企业参与建立长三角演艺产业发展协作体,建立演出院线体系,实施品牌一体化、策划一体化、推广一体化、营销一体化,实行资源整合,降低演出成本;二是建立省、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争取省直演艺资源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在演艺场馆等方面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三是针对蓬勃发展的旅游演艺市场,在市本级建立由文化、旅游、风景名胜等有关方面组成的协作组织,共同盘点旅游和演艺资源,促进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四是建立市与区、县(市)的协调机制,引导区、县(市)发展演艺产业。
7.加快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汽车工业,发展思路,区域经济
发展汽车工业已成为各地政府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已有基础的地区要继续做大做强,没有基础的城市要实现突破。近年来,杭州汽车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初步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但总体而言,杭州整车制造还处于起步期,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处于转型升级期。“十二五”是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关键期。本文就如何推进杭州汽车工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提出思路和建议。
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呈现三大发展特点。一是汽车市场重心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以欧、美、日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迅速崛起。正是看到新兴市场的空间潜力,世界汽车巨头加快了汽车制造业的转移步伐,纷纷在海外低成本国家建设生产基地[2]。二是新能源和混合动力汽车成为新的发展方向[3]。在能源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影响下,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及相关扶持政策[4]。三是汽车电子成为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主营业务。近5年,排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收入前列的,都是以汽车电子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如博世、电装、联电、大陆等。曾以机械零部件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如德尔福、伟世通,其核心业务都已转向汽车电子领域[5],其传统的机械零部件业务已转移到新兴国家和地区。
2 国内城市汽车工业发展比较
2.1 产业发展比较
分析2010年我国乘用车企业销量数据,发现我国汽车工业重镇不仅分布在上海、重庆等直辖市,长春、广州、武汉等副省级城市,也有安徽芜湖、江苏盐城、河北保定等地级市。本文从企业数量、企业规模、销量产值和发展潜力四个角度来比较,同时与杭州进行比较,认清当年杭州汽车工业在全国的发展地位。
2.1.1 企业数量
从企业数量来看,上海、天津、重庆、长春、广州、武汉等汽车工业强市均有2家以上的主流品牌汽车企业。广西柳州、安徽芜湖、江苏盐城、河北保定等城市也有重要的生产企业分布。杭州目前虽然有4家乘用车生产企业,但都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长春、广州、武汉等兄弟城市相提并论。
2.1.2 企业规模
从企业规模看,2010年乘用车销量排名前20位的乘用车企业集中分布在上海、广州、长春、武汉、天津、重庆等地,同时广西柳州、安徽芜湖、江苏盐城、河北保定等地级市也有着重要的生产企业分布[6]。2010年,总部位于杭州的吉利汽车销量排名第11位,在杭州设有生产基地的众泰汽车(湖南江南)排名第29位,广汽吉奥(郴州吉奥)排名第39位,莲花汽车(贵航青年)排名第42位[7]。
2.1.3 销量产值
从销量和产值来看,2010年长春汽车产量突破150万辆,产值突破3000亿元;广州汽车产量为136.08万辆,工业产值为2878.44亿元;武汉汽车产量为70万辆,产值达到1100亿元;沈阳汽车工业产值约为800亿元。2010年,杭州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销售产值为837.59亿元,其中整车制造为28.79亿元,比重为3.44%,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为797.09亿元,占全部的95.16%。从整体产值来看,杭州汽车工业居副省级城市中游水平;从整车产值来看,则处于下游水平,规模非常小。
2.1.4 发展潜力
从发展潜力来看,广州、长春、武汉、沈阳基础好,原整车企业扩建分厂基本都留在了原地,发展潜力大。济南、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原有整车产业基础薄弱,正在努力拓展并且有了一定进展,其中成都和深圳分别新落实引进沃尔沃和长安PSA项目,未来发展空间较大。2011年,杭州先后有青年莲花、东风纳智捷等整车产品上市,将真正开启杭产轿车时代。同时,青年、庞大和萨博三方合作的整车制造基地也有望落户杭州。
2.2 产业政策比较
汽车产业招商竞争异常激烈,各地政府为引进整车项目,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优惠政策力度非常大,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实行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广州花都区扶持东风日产花都基地发展,制定了包括税收、立项、审批以及各种收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汽车城“全城无收费”。广州番禺区扶持广汽自主品牌项目,在税收方面将“两免三减半”政策延长至8年[8]。二是实行供地优惠,并提供资金支持。广州花都区引进东风日产花都基地,成都为引进沃尔沃国产基地,湖南湘潭为引进吉利生产基地等项目都以优惠的价格提供工业用地。成都、湘潭除了土地优惠之外,还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实施地税留成部分的返还[9]。同时在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配套上提供便利。三是直接投资,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中,大庆、上海嘉定分别直接出资人民币30亿元、10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37%和12%。作为回报,沃尔沃国产基地确定为成都和大庆;在上海嘉定建设发动机工厂,未来规划建设整车基地。
综上所述,各地引进整车项目基本都是一事一议,政策力度非常之大。目前杭州每年安排汽车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大项目建设。但该资金的使用偏重于发展的后端,即用于整车企业建设后的发展,对于引进整车项目没有涉及。
3 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发展现状
3.1.1 乘用车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杭州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了质的突破。目前已经形成了东风裕隆、青年莲花、众泰汽车、广汽吉奥等4家乘用车生产企业,东风日产柴、浙江飞碟2家商用车生产企业,另有15家改装、专用车生产企业。其中,东风裕隆一期12万辆整车基地和20万台发动机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已经下线投产。浙江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的L5基地已经落成,已经上市但没有正式量产。众泰汽车(杭州益维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众泰Z200HB(郎朗)和众泰M300(朗悦)已经上市。广汽吉奥主要生产微车,总部已经迁至杭州。总部位于杭州的吉利控股,2010年合并报表的整车销量近80万辆,其中吉利汽车国内销量41.6万辆,沃尔沃[10],其中浙江21301件,杭州3330件,分别占全国的10.94%,1.71%。从地区分布来看,浙江、江苏、日本、广东、山东分别居前5位。从专利人来看,奇瑞汽车(4170件)、丰田(3176件)、重庆长安(2977件)分别居前3位,浙江吉利控股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以1943和1548件居第6位和第7位。从申请人专利申请趋势看,吉利控股和吉利汽车研究院增长速度居第1位和第2位,但这2家企业的大部分专利并不算在杭州。“十一五”期间,杭州专利申请(专利权)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学(365件),万向集团公司(271件)和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153件)。
3.2 存在问题
3.2.1 整车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杭州整车制造业刚刚起步,恰遇今年国家汽车消费刺激政策调整,汽车消费出现整体下滑,宏观消费环境对杭州整车企业发展不利。东风裕隆是新品牌、新车型,被市场接受需要时间。青年莲花的新基地基本建成,面临着整车品质控制、市场开拓以及资金困难等问题。青年莲花参股世爵成立三方合资企业国产萨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众泰汽车由于车型是小众车型,预计销量不会很大。此外,从引进整车项目来看,随着合资企业新一轮布局的完成,主流乘用车企业基本实现了跨区域的基地组合,杭州引进大项目的空间在缩小。
3.2.2 零部件企业配套难
一是为国产整车配套难。由于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汽车和外资品牌的偏好,国产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也在调整选择采购国外汽车零部件(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零部件),或者是引导现有国内供应商与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为整车厂配套,这使得杭州部分零部件企业面临逐步被整合、淘汰的困境。二是面临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恶意竞争。万向集团、亚太机电自主研发的ABS产品只要一进入整车厂配套,国际零部件巨头就以低于万向集团产品1%的价格供货,目的是将万向等企业挤出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继续保持其垄断利润。三是杭产整车配套规模小。目前万向等企业为东风裕隆配套,众泰汽车采用了亚太机电的ABS,但是杭产整车市场尚未打开等原因,杭州零部件企业为杭产整车配套规模较小。万向集团、亚太机电等主要为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企业配套。
3.2.3 科技创新的平台不足
一是专业的汽车检测平台和试验平台缺乏,为了普通的理化检测就要跑上海、跑武汉。专业的汽车检测设备单家企业买不起,单独买也非常浪费,但是企业发展却离不开。二是无论零部件还是整车,最终的耐久性测试必须要装到整车上跑测试,这就必须去襄樊或者天津的试验场,成本和时间都非常大。杭州缺乏公共的汽车零部件检测平台以及大型试车场地的问题,日益突出。
3.2.4 创业生活环境有待改善
杭州房价偏高造成的创业成本高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对于位于江东汽车工业园的企业而言,工厂附近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是另一个共性难题。由于周边配套较为缺乏,技术人员引进后的落户、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暴露出来。科技人员的流动非常普遍,包括流失以及区域流动,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和东风裕隆有共识,互不录用对方技术人员,因此情况稍好,但流向外地普遍存在。
4 推进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以整车制造、汽车电子、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研发设计为重点,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公共检测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推进汽车人才培养,依托东风裕隆、吉利控股、万向等重点骨干企业,发挥整车带动引领作用,推进杭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业的转型升级。
4.2 发展重点
4.2.1 整车制造
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大力度、高强度支持杭州整车企业发展。加大对东风裕隆、青年莲花、众泰汽车和广汽吉奥4家整车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用地、研发、平台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重视总部位于杭州的吉利控股和万向等巨头企业,探索和推进相关整车项目在杭州落地。积极争取新的汽车整车合资项目或新建项目落户杭州。
4.2.2 新能源汽车
依托万向、吉利等骨干企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继续推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公务车、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私家车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参与电动汽车应用相关的标准的制定。
4.2.3 汽车电子
支持和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汽车电子领域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研发新的汽车电子产品。同时,另一类汽车电子车载电子装置,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胎压监测、导航系统、汽车娱乐、车载通信和网络等相对技术要求不高,市场容量也很大,是汽车电子发展的又一重要领域。
4.2.4 汽车设计
汽车设计是一个产业链,从工程管理到快速成型、数字验证、检测、实验、工艺设计和汽车生产线设计等。以意大利都灵为榜样,发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依托东风裕隆、吉利控股、万向集团等企业资源,引进相关科研院所和知名汽车设计企业,扶持发展汽车设计产业,发展整车总体设计、总成设计和零件设计等。
4.2.5 关键零部件研发
依托整车厂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包括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箱、高性能制动系统、底盘系统等。加快推进东风裕隆、青年莲花等发动机项目建设,推进众泰CVT变速器生产线建设。依托吉利汽车技术中心,推进吉利关键汽车零部件在杭州生产。
4.3 对策建议
4.3.1 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产业扶持办法
推进杭州汽车工业发展,必须要有大投入的勇气、长期投入的决心和及时投入的魄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改变杭州整车弱势局面的根本选择。杭州可借鉴大庆、成都成功引进沃尔沃国产基地经验,设立汽车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招引新的整车项目落户,直接投资整车项目和零部件产业,推进杭州整车制造实现新的突破。
2011年是杭州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杭州整车工业发展能否产生质变的节点时刻。以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阶段而言,应立即出台《关于扶持杭州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办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对,对杭产汽车以及总部在杭州的汽车企业的乘用车产品进行扶持。一是实施杭产汽车政府采购。对杭产汽车以及总部在杭州的(包括管理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整车企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和引导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按一定比例采购杭产汽车;二是对个人购买杭产汽车进行相应的税费减免或者补贴;三是对杭州整车厂采购本地零部件提供税收减免或者以奖代补形式进行扶持。
4.3.2 加快项目建设,完善产业和生活配套
重点推进东风裕隆整车及新能源车项目、众泰汽车整车及纯电动车、青年汽车整车、莲花汽车整车、广汽吉奥、杭州依维柯50万台DDCT变速器、万向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二期、易辰孚特50万台CVT变速器等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大研发项目,包括万向纯电动城市客车新车型研发、益维汽车郎朗纯电动轿车、吉利EK-2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以及电动汽车电控轮毂系统、电动汽车伺服控制系统研发等。
优化杭州大江东汽车产业园空间布局,以现代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加快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江东汽车科技创新园”,主要功能包括汽车人才培养、汽车研发公共技术平台[11]、汽车设计创意园、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专业孵化器。汽车设计创意园和汽车电子专业孵化器可与东风裕隆、吉利汽车技术中心等企业联建。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和生活配套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可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建的形式,优先提供给科技人员。加快商业用地出让,尽快完善生活配套设施。
4.3.3 建立汽车学院,加快人才培养
通过政府推动,以在杭高校和重点整车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建立以培养汽车工业人才为主旨的汽车学院,建成从汽车技工到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12]。具体模式可选择以下方式:一是依托市属高校或在杭高校的汽车学院,组建独立的汽车学院[13]。二是依托杭州汽车企业现有院校,通过联合办学,将企业原有的学校实体化。如吉利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一直没有解决办学资格问题,学位授予都是联合其他高校共同颁发。可通过推动在杭高校与吉利联合办学,将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实体化。
4.3.4 倡导“1+1+1”模式,提高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
积极倡导“整车厂+外资零部件企业+内资零部件企业”的“1+1+1”模式,即以整车企业为引导,推进杭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为整车企业配套,以国内生产,达到国际水平。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外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整车企业的供应体系;杭州零部件企业可以学习外方成熟的产品技术、品质管理、制造工艺,实现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对于整车企业而言,外资方的成熟技术通过内资方的平台可以与整车企业的产品进行迅速匹配和对接[14]。同时,还可通过“1+1+1”模式与国外汽车电子企业建立合资企业[15],推进杭州汽车电子产业迅速发展。
4.3.5 优化政府管理服务,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吉利控股、万向集团等汽车龙头企业,有着丰富的国际资源。建议各级政府与吉利控股、万向集团等跨国企业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交流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推动项目合作,形成紧密的战略关系,借助于龙头企业,引进新的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完善产业链合作,推动杭州汽车工业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发展汽车工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杭州正处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节点时刻,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力度扶一把,才能迎来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春天。
8.浅析杭州水旅游的发展 篇八
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有江、有河、有湖、有“溪”,又邻海。这是大自然对杭州的厚爱,是大自然赐予杭州最大的禀赋。像杭州这样具备五种水资源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河道作为杭州滨水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特色。
西湖:以都市与山水形胜、人文史迹的巧妙融合为特色
运河:以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
钱塘江:以大气的涌潮景观等海文化为特色
西溪:以生态与乡村风情结合为特色
湘湖、白马湖:以古朴山水散发新活力为特色
河道:以流动的浓郁的民生气息为特色
杭州滨水旅游开发无疑是未来几年内杭州最具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之一,对杭州城市功能转型、都市旅游发展、城市休闲交通等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水旅游发展现状
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强”,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此也有高度认识,提出建立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山水城市。杭州现有的旅游产品也主要围绕滨水来做文章:西湖西进、大运河旅游、西溪湿地三期、三河(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旅游,钱塘江夜游,湘湖旅游等一系列滨水区项目悉数开发建设,“五水联游”局面基本形成。“五水联游”强调的是杭州各大水资源,主要是西湖、大运河、西溪湿地、钱塘江、湘湖等为依托,以河道为纽带,实现“旅游•水•城市”的共兴。
“五水联游” 改变了杭州旅游长期以来以西湖为中心的单一形态,实现“江、河、湖、溪、海”等水资源的协同开发,是发挥杭州这座“水基”(Water-based)旅游城市优势的突破口所在,也是杭州市构筑“生活品质之城”,打造“人间幸福天堂”的重要依托,还是构筑具有东方个性、江南水乡个性的休闲水都的资源基础。
二、杭州水旅游开发的优势
1.水基城市,水资源丰富
杭州是一座水基城市,绕城范围内就有291条1公里以上的河,总长度更是达到900公里,能拥有如此丰富水资源的城市,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庞大的水系导致杭州可挖掘,可开发的河道很多,比如上塘河、余杭塘河、胜利河等河道,都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资源。
表1:国内城市水资源及水旅游开发状况
城市城内河道条数河道总公里数水旅游发展情况
杭州绕城以内434条1148公里水旅游雏形初显,“五水共导”格局
苏州各级河道26条,大小湖荡323个198公里開通环太湖水上旅游、“一环四射一横”的市域水上游线
绍兴33条大小河道湖渠相加,总长达2000多公里开通内河水上旅游;框定水城旅游视线,三圈八线
武汉70条400公里重点建设东湖、两江四岸、汉阳月湖、东西湖四大板块,4条旅游水上公交航线形成“一环三线”布局
南京87条283公里开通水上巴士和水上自行车;三线三圈
广州231913公里珠江日游、夜游
备注:选择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六个城市,数据来自各城市河道指挥部或河道建设中心网站
2.多元文化,河道沿线尚保留许多自然与人文遗迹,
杭州河道众多,且河道沿线尚保留诸多自然与人文遗迹,如良好的生态,多样的植被景观,具有地域特色的风貌;留存古桥、古街、老仓库、老码头,地方民俗风情,历史遗闻等,可以说每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呈现景观多样,文化多元局面。丰富的遗闻遗迹为河道旅游开发提供了基本素材与保障。
表2:“三河”沿岸历史文化挖掘
表3:主要市区河道资源特色梳理
表2:“三河”沿岸历史文化挖掘
河道历史文化资源
上塘河一图腾(古运图腾:镇河沧兽)、两古遗(上塘独轮、上塘古纺)、八景观(十里桃花、古松老桥、双桥桃虹、坝忆今昔、半山依君、百里纤塘、赤岸神木、丁兰情结)、九河羹(五珍蛤蜊羹、螃蟹酿枨羹、萌芽鳝鱼羹、鹅肫掌汤羹、鲜虾蹄子羹、枸杞文鱼羹、干贝螺蛳羹、冬茸老鸭羹、三味河鲜羹)
余杭塘河漕运文化是亮点,目前有小河直街、浙大紫金港校区、城西游憩商务区等旅游节点
胜利河天下粮仓-富义仓,华光桥、万安桥、吴家石桥、里砖桥等多座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的桥梁,众多明代古建筑的霞湾巷与许氏合米、渔家台,古村八丈井村,湖墅八景
备注:资料来源于《三河旅游策划方案》
表3:主要市区河道资源特色
河流名称资源特色
上塘河三段特色明显,都市文化、文化休闲、郊野风光段各具韵味
和睦港城东的边界,北段开发整治少,可塑性强
余杭塘河漕运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
三墩港活着的“新农村”河流
蓬架桥港原生态自然化的景观;
余杭塘河外环线的重要通道
族滨洋港浙江大学的求是高校文化
西塘河各段风光差异大,小河段古建筑遗存丰富,发展潜力大
沿山河沿山河游线的核心;
连接西溪与大运河
中河、东河典型的城市社区河流
古新河西湖、运河的通道;
市政建设的典范
备注:资料来源于《杭州市市区水旅游规划(2007-2020)》
3.政府重视,塑造“依河而居”的城市品牌
杭州政府高度重视水旅游开发,关注市民休闲游憩品质,期望打造“依河而居”的城市品牌,杭州旅游优先发展的八大区中就有五大区是与水相关的。
4.经济强市,市民休闲需求旺盛
研究表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美元,旅游需求将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需求;达到2000美元,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就会普遍产生。
2008年杭州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完全进入“休闲度假”时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休闲时间的增加,旅游期望将不断提升,人们追求体验之旅,追求真实之旅,追求特殊兴趣之旅,杭州的水因其美感与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三、杭州水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水质较差,严重影响旅游品质
市区河道经过近4年的全面治理,特别是2009年10月份钱塘江(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试配水后,水质已得到很大改善,部分河道水体已达Ⅲ类标准。但目前市区河道的水质总体还不是很乐观,基本还是Ⅳ类水体,有的河道还属劣五类水体。
2、观光为主,休闲业态尚未成熟
目前,水旅游基本还是以观光为主,河道也主要承担交通衔接的功能,两岸休闲业态尚未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孕育。
3、团队为主,散客市场尚需激活
杭州现已推出运河夜游,2009年国庆节杭州新开通武林门至西溪湿地水上游线,武林门至余杭塘栖游线。从目前的运营来看,一个是票价过高(运河夜游38元/人,运河至西溪成人单程60元),另一个是基本以旅行社团队、企业团队为主,市民散客消费占很小比例。
四、杭州水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水质改善
水质直接决定了水旅游的品质。因此,未来杭州水旅游发展的首要挑战就是水质的进一步改善问题。
2、配套完善
水旅游专项设施建设既要考虑旅游团队的需求,更要考虑散客、市民旅游的需求。目前水旅游散客很少,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础配套尚未完善所造成,比如交通换乘,游船班次,码头布设等。
3、业态孕育
要真正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将河道打造称为“世界级旅游产品”,关键要有丰富而独特的业态,要让市民与游客可看,可听,可玩,而不仅仅是坐船观光。
五、杭州水旅游开发的机遇
1、大机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12月1日正式下发该文件(国发〔2009〕41号)。《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这就是“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这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见出台后,将给杭州带来新的机遇与契机,将更加坚定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与信心。
2、新热点:今后一个时期,旅游投入将更多关注都市休闲产品
当前大众消费的热点,正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消费方式灵活多变。必须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扩大供给总量、增加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层次。今后一个时期,旅游投入要更多关注都市休闲产品、康体健身娱乐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的新热点,创造文化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水旅游是都市特色休闲产品,是杭州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城市品位,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的又一张“金名片”。
3、大契机:生活品质之城建设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论文06-20
杭州城区未来发展方向10-31
72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园08-25
杭州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08-23
杭州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要点10-10
杭州发展循环经济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09-03
杭州市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07-1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08-24
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07-26
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研究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