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省(共3篇)
1.质量兴省 篇一
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 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张正国
(2011年9月8日)
尊敬的儒林省长、树平局长、俊清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在由我向大会报告我省“十一五”期间质量兴省活动开展情况。
一、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基本情况
(一)强化政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兴省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活动方案,把质量振兴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检查、视察活动,有力推动质量兴省活动深入开展。国家质检总局始终关注并支持我省质量兴省工作,与省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在品牌培育创建、标准化战略推进、进出口检验检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支持。各成员单位切实发挥规划、引导、监督、服务职能,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全省各地均相继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区、质量兴业、质量兴企等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二)强化以质取胜,不断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一是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实现大幅跃升。2010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92.4%,比2005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87.6%,比2005年提高4.9个百分点;质量损失率控制在0.12%以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国家公布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1.10,全国排名第16位。
二是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7个,地理标志产品36个,驰名商标51件,一大批企业产品获得吉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质量管理奖、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了汽车城、石化城、医药城、矿泉城、换热器城等众多产业集群,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参与配套生产,实现了共赢发展。2010年,全省名牌产品销售额达到1896.8亿元,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对在建工程质量的执法检查力度,全省各类竣工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显著提升;旅游、交通、商贸、邮政等服务业顾客满意度逐步提高;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典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7%,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组织制修订地方标准753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28项,9项标准成果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2户,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3个,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603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621项,210户耗能万吨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节能量化达标。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和省级质检中心,完成科研项目78项、国家级技改项目41项,其中5项获得省部级表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五是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推行主动监测制度、质量安全巡视制度、明察暗访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实现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建立省、市、县三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全面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评价工作,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方针和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兴市绩效考核标准》,实施质量兴省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奖励机制。
(三)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一是确保食品安全。各级政府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餐饮消费等环节,落实卫生、农业、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的责任,建立区域监管责任制、购销台账和索证索票等制度,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加大监督抽查和检查力度,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二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落实特种设备辖区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区域,确定关键环节,规范监察程序,对重点场所、重点 单位、重点设备持续开展安全监察,按照“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的要求,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2010年全省特种设备检验率达到98.1%,万台死亡率降至0.64。
三是确保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质量提升活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工程建设、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的质量安全,全面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确保经济健康运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四)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培训,促进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与主流媒体建立宣传互动机制,全方位、多角度跟踪报道和宣传质量兴省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坚持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和“全国质量月”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质量兴省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名优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
回顾我省质量兴省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一是个别地方职能部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得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二是部分基层单位监管力量、装备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需要进一步强化;三是质量兴省活动的考核奖惩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四是一些中小企业 的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还相对淡薄,质量管理基础还不够扎实。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十二五”质量兴省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快速发展期。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做出了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的重要部署,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吉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围绕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巩固深化质量兴省活动成果,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一)抓好五个加强,夯实质量基础。一是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把质量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以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大质量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三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并不断壮大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不断加强市、县级质检机构建设。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质量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
(二)实施两大战略,致力质量提升。一是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特色资源产业、战略新兴产 业、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完善品牌战略推进机制、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创新机制、约束机制等五大保障机制,打造工业品牌、农业品牌、服务业品牌、传统品牌、特色品牌等五大优势品牌,努力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建设特色农业、工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五大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提升、标准化主体培育、标准化示范引领、标准化试点示范、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努力提升标准化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实现三个促进,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二是促进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努力提高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教育培训、旅游、电信、医疗卫生、商贸企业等服务业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三是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以计量检测体系为保障,加强综合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生态吉林”。
同志们,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儒林省长和树平局长讲话的要求,切实履职尽责,为建设质量强省而努力奋斗。
2.质量兴省 篇二
各级政府对质量兴省工作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积极。各市、县(区)政府都把质量兴省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层面,并列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加强了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履行起了对质量工作负总责的责任。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经常过问质量兴市工作,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专门召开了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质量兴市活动,咸阳市市长庄长兴、汉中市委书记张会民亲自抓质量兴市工作,宝鸡市委书记唐俊昌也多次听取质量工作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省名推委副主任、省质监局局长仵西居,要求省质监局发挥好牵头作用,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抓出实效,并亲自带队检查西安市质量兴省工作,推动了全省质量兴省工作的蓬勃开展。各个职能部门按照质量兴省工作的分工,紧密衔接,密切配合,形成了抓质量兴省工作的合力。西安市还把质量兴市工作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相统一、相协调、相结合,并将质量兴市上升为质量强市,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视野更宽、眼界更广。西安市莲湖区把质量兴区工作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与名牌战略、监督管理、公共服务和诚信体系建设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不断推动质量兴区工作的开展。
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提升。为了营造质量兴省工作强大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质量兴省工作的宣传力度,各职能部门围绕争创质量兴市、县(区)这个主线,与主流媒体建立了宣传互动机制,全方位、多角度跟踪报道和宣传质量兴省工作,以及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质量振兴工作的新举措、新思路。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汉中市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和“质量月”等大型活动为载体,以开展“质量服务进企业”、“家电下乡质量行”等系列活动为主题,大力宣传质量兴省的重要意义,宣传推荐名牌产品、地理保护产品,树立品牌企业形象,引导群众关注质量、享受质量、关注健康。安康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小品、图画、橱窗等形式,宣传质量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营造了大质量工作氛围,提高了群众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兴省战略指引下,眉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砖机生产基地,商南县(金丝峡)成为全省最受欢迎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蒲城县成为西北最大的花炮、酥梨大县,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
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质量安全的根子在企业,主体责任也在企业,在质量兴省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各监督管理部门,把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加强了对企业的教育和培训,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全员质量管理,促进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了质量工作从产品质量向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等发展质量的转变。各市、县人民政府紧紧抓住“两个安全”不放松,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餐饮消费等环节,落实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的责任,建立了区域监管责任制、购销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查和检查力度,并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活动,落实了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特种设备方面,全省广泛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先进示范达标活动,生产、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安全责任告知和安全责任承诺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省未发生较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确保了两个“安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整体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一)品牌效益逐步凸现。
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名牌27个,陕西省名牌379个,名牌产品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逐年提升,2009年名牌产品总数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1%,名牌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3635.17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5.79%,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42.5%,名牌产品出口率占出口总额的70%,利税额占全省利税总额的58.6%,名牌产品已成为引导陕西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为我省产品迈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近年来,各建筑单位认真落实《产品质量法》和《建筑法》,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工程监管,加大对建筑企业资质的年检力度,以争创“鲁班奖”、“金质工程”为目标,全省竣工工程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全省各级质监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建筑工地使用钢材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瘦身钢材”等违法行为,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安全。
(三)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全省2010年完成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控制在81.1万吨和31.5万吨以内的目标。省质监局会同省发改委对20家重点能耗企业进行了对标验收,并整改资源成立“陕西省电能关口表计量检测中心”。在我省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经济转型城市铜川市和素有青山绿水美称的安康市都积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和落后产能,榆林市拆除了14户兰炭企业,28户铁合金企业,共淘汰落后产能43户企业。铜川市累计关闭落后水泥生产线51条,淘汰落后产能540万吨,改造燃煤锅炉139台,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消减2.7%和4%,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4天。安康市关停淘汰小砖厂、小冶炼和水泥、黄姜七素等77家工业企业,消减化学需氧量2866吨,二氧化硫2530吨。府谷县为促进淘汰产能工作,拿出1430万元,用于拆除奖励,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旬阳县一手抓淘汰高耗能、工艺落后的企业,一手抓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新模式。2009年该县GDP能耗下降14.7%,单位GDP电力消费量下降12%。勉县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与各责任部门、重点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人居环境方面闯出了新路子。
(四)服务质量不断改进。
商贸、旅游、医疗、宾馆、金融、保险等行业,积极增强服务质量,根据服务良好标准行为规范的要求,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优化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服务质量不断得到了改进。西安市还在服务领域开展了服务行业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塑造了西安市的良好形象,有力促进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
各地市、县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在加大宣传、扶持和奖励的同时,对地理保护产品的保护范围、原材料的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专用标志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安塞县以创建科学发展先进县和争创质量兴县为目标,以延伸石油工业链条,做大绿色产品规模,连续两年列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目前,全省地理保护产品达到3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7个,通过这些认证提升了我省的农产品质量,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加强。
(六)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明显提升。
质量兴省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加大了与人民生活的密切相关的食品和重点消费品抽查力度,抽样合格率达到89%,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3.质量兴省 篇三
皖政办〔2007〕53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不断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品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
二、目标任务
经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一)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明显提。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得到普及,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龟甲规定标准,省辖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大中型工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性合格,商品住宅工程合格率达99%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合格率95%以上,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三)服务质量明显改进。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重点服务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四)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争创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国家免检产品13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8个,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安徽名牌9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80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00个,安徽出口名牌100个。积极推动建设工程、服务行业开展创优活动。
(五)技术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10个,省级中心或重点实验室40个,制订、修订地方农业标准500项,建立1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5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5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得到普遍推广,列入国家强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比较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六)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严重的区域、市场、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基本清除区域性质量问题和规模性造假现象。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达假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
市、县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以质量振兴为已任,调动和组织各行各业围绕《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积极推进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县)活动。要把“质量兴市(县)”与落实国家和省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县)活动。
(二)全面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一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大资源整和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使制造业成为推动质量兴省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煤化工、冶金、水泥、建筑业等重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大力打颤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农业。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全省主要“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产地环境基本实现无害化,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积极推进质量兴企业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的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历年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争创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注重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加快质量成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市场主体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缺陷商品召回制度、质量保险制度和商品市场质量管理机制、问题商品追溯机制和商品消费预警与维权机制,严格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和现代化商品质量监控网络。对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或存在致命缺陷的生产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监理制度。在建筑、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成套设备推广设备监理制度。
3、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服务质量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开展窗口单位达标、创优、服务竞赛等活动,加大服务消费维权力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国家和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实验室为骨干、县级检测力量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组织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强化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建筑工程安全、旅游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交通、大型游乐设施、重大聚集性活动、重大危险源、重点场所、重大事故隐患和各种土法事件的安全监控和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健全安全监察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深入开展达假治劣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全面推进辖区打假工作责任制。落实打假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结合区域打假工作实际,建立以县(区)为重点,区域划分合理,责任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严格奖惩兑现的辖区打假责任体系,确保不出现区域性造假现象。
2、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犯罪活动。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日用消费品、农贸、汽车及零部件、成品油、钢材、装潢装饰材料等重要物资的检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3、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以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机制、快速反映机制、质量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重点整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使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提升价值,走卓越绩效之路。将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必需的经费纳入省质监局部门预算统筹考虑,各市可视财力状况对本地开展质量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
(四)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负责质量兴省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每体,结合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集中对质量兴省活动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质量兴省活动中来。
五、实施步骤
质量兴省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开展质量兴省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全面启动质量兴省工作。初步建立质量兴省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各地、各部门对质量兴市(县)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对各有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机关眼,改进不足,并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省政府将对在质量兴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11月1日前报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题词:经济管理 质量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检察院,省军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8月27日印发
【质量兴省】推荐阅读:
全国“质量月”活动质量诚信承诺10-05
转炉车间深化“质量月”活动促质量提升08-27
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年质量月活动总结11-01
浅谈我国水质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0-03
丰润区小学期末质量检测及质量分析会议要点10-07
质量评价论文06-24
质量问题总结07-14
质量标兵材料07-19
质量监管论文07-23
保安全质量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