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育的反思

2024-11-20

常规教育的反思(精选10篇)

1.常规教育的反思 篇一

一个班级能有良好的班级常规预示着这个班上的孩子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或者能和孩子们很好地相处,交流,与老师的关系融洽,能与集体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所以常规的培养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比较难的一个步骤。初入园的小班孩子在幼儿园常规上是一张白纸,写满这张纸,我们得从白纸的左上角开始一行一行往下,一步步地慢慢地写好,写深刻,其实每一个常规的培养对于孩子们来说,都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三点。

1、用游戏的我方法。游戏性的情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令他们主动地参与常规的练习,并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如排队做操的常规,前排火车头,后面的小火车车厢跟整齐,孩子们都很乐意去开小火车。

2、语言明确简练。小班孩子耐心少。就比如,我们常用的上课坐坐好的对唱就比较好:小手!放放好!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起来!等等。

3、坚持每次的巩固。坚持对于老师来说也许比较难,每一次去提醒孩子,说同样的话,也会令人感到枯燥,但相对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正应了那句话:习惯成自然,那就是常规。

2.常规教育的反思 篇二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的过度行为

(1) 过多地使用灌输。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 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运用非常普遍。杜威认为:“这种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训练’的方法, 将成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常规管理中, 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大多数是成人教授的, 往往要求幼儿不求甚解的死记住某些规则条例。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 也往往是采用说教、命令、监督、奖惩及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规则灌输与教育。灌输教育完全把幼儿当成了接受和执行命令的机器, 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完全否定。

(2) 过多地使用限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常常走向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对幼儿的高压控制, 使得幼儿能力低下和主见丧失, 从而对教师唯命是从, 这又加剧和强化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些教师把常规教育等同于“管住孩子”。同时, 教师非常善于对幼儿说“不”, 不准随便下位置走动、不许打人等。幼儿在教师一项项的限制下, 畏手畏脚, 什么事情都不敢做, 毫无自主权, 自我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 教师为了减少安全隐患, 也会限制幼儿的行动。这样, 教师限制了幼儿的活动, 也就减少了幼儿的社会刺激, 减少了幼儿智力水平提高的机会, 减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3) 过多地使用奖惩。笔者在工作中就曾看到有的教师非常喜欢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 如当幼儿吃饭吃得又快而桌面又干净的时候, 教师便会奖励小贴画;当幼儿在教室大喊大叫或打人时, 教师则会训斥、批评。教师通过奖励与惩罚左右着幼儿的行为, 让幼儿做老师希望他做的事情, 不做不允许的事情。奖惩是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控制全局, 见效快, 所以是教师们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过度地使用奖惩不利于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良好习惯的主动养成, 外在的控制离不开成人的监督, 所以奖惩只能起到暂时的、短期的效果。

2. 教师的不足行为

(1) 榜样示范作用不足。榜样示范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榜样力度不足。教师往往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自己却是另外一种做法。比如, 有的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安静, 自己却和另一个教师肆无忌惮地聊着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教师这样的做法就如同自己抽自己嘴巴, 显然对幼儿不能起到什么说服力。二是教师没有创造幼儿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没有通过树立幼儿中的良好的榜样形象来让幼儿明白最合适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自己应该向谁学习。如果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 那么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2) 处理纪律问题时忽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纪律问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但很多幼儿教师在处理纪律问题时却只处理症状, 而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幼儿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二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引起纪律问题, 三是环境布置的不合理引起纪律问题。

(3)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幼儿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授常规和处理幼儿不合理行为时缺乏有效的方法, 只得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则, 教师所用的教授方法都是:引出集体范式的规则———个别提醒幼儿———重复指导幼儿遵守规则。教师不管规则所涉及的问题是否是全体幼儿共同的问题, 都对全班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做能起到预防幼儿同样的不当行为, 但也势必会让幼儿背负累累规则, 畏手畏脚;同时教师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是自己向幼儿讲过的规则, 幼儿就没有理由明知故犯。事实上, 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 幼儿很难有将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相同情况下灵活运用的本领。当幼儿出现纪律问题时, 教师也不管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只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呵斥、训诫或惩罚的方法。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理论知识匮乏, 对常规教育缺乏全面理解

一方面, 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 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 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 教师往往很难考虑到事物的关联性, 孤立地看常规。另外, 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 还错误地以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孩子。

2. 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安全的考虑, 不敢放手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是没有能力的, 大多数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教师迫于安全的压力, 采用高控制的手段管理幼儿, 涉及到安全问题的事情就尽量不让幼儿做。

3. 教师追求省力和速效的方法来实施常规教育

由于教师的“惰性”在作怪, 使得他们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省力的方法。教师不愿费力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 也不愿意去寻找和分析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而教师追求速效的方法则主要表现为倾向于使用外在的奖惩和示范, 倾向于规则的直接灌输和强制执行。另一方面, 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成果也很难给幼儿教师带来什么即得利益, 因为幼儿园的评估标准并不关注这些, 所以教师缺乏动力。

4. 教师缺少榜样示范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对儿童影响最显著的榜样是给儿童温暖和关爱的人, 拥有更多权力、影响或技能的人, 以及与儿童相似的人, 或同性别、同龄的人。教师是幼儿最好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 也没能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 幼儿同伴的观察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中也有浪费这一资源的做法。

5.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难以有效实施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更加注重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注重对幼儿自身价值的尊重与引导。而我国则更多地注重集体关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由于中外教育和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外的先进理论难以灵活运用。

6. 家园合力不足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 在幼儿园里, 有教师监督, 幼儿就能够遵守规则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一回到家就会变回原形。另外, 家园联系不足, 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缺少了解支持力度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和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1) 丰富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 增加对常规教育的全面认识。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状况缺乏了解的教师, 最紧要的就是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而对于那些孤立看待常规的教师, 一方面要解放他们的思想, 即让他们明白纪律问题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往往是由其他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另一方面要养成教师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并对所发生的具体问题作原因分析, 以及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那些将常规等同于管住孩子的教师而言, 迫在眉睫的就是思想的解放, 要让他们明白,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提供方便。

(2) 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如果幼儿园以幼儿是否能够被控制或班级是否表现的安静来衡量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好坏, 那么教师就得到这样的暗示:控制幼儿的行为并让他们闭上嘴巴。所以, 教师必然会采用灌输和强制执行常规的方法来达到速效。因此, 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 减轻教师的安全责任, 减少安全隐患。园所和家长要考虑到教师的动机和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具体原因, 不能盲目地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确实是教师工作的疏忽造成的安全问题, 那么应该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并且事故的发生与教师并无直接关系, 那就要酌情减轻教师的责任。如果幼儿园能在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那么教师会更有作为。

2. 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常规教育观并增强能力

(1) 给幼儿参与制定常规的机会和放手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体现幼儿意志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常规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 一是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 二是制定的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 三是幼儿更能明白常规的意图与价值。如果教师能够给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 那么幼儿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很多知识和能力。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幼儿增加了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常规的主动建构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减少纪律问题产生的因素。减少纪律问题的产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想要从源头上减少纪律问题的发生, 就要求课程要丰富多彩, 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能够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环境。要求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合理, 材料和玩具的数量适宜。三是幼儿的需要。首先, 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其次, 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爱和尊重的需要。

(3) 根据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当一个纪律问题出现时, 教师不要急于采取对策。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观察, 初步了解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其次, 教师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交流, 了解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幼儿的感受。第三, 教师要综合分析幼儿的回答与感受,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纪律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具体原因, 从而寻找有效的策略。

(4) 教师要提升自身品质, 从“宽己严儿”变成“宽儿严己”。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要想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首要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做好幼儿的表率。如教师不让幼儿挑食, 那么教师自己便不能挑食。搭班的两个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同样的班级环境和格局、同样的家长, 两个教师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以及一致的要求与干预方法, 能够最有效地管理幼儿, 并能使幼儿对老师更信任、更尊重。

(5) 在理论的钻研和实践的摸索下寻找方法。一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匮乏, 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浮于表面或仅仅走形式, 造成漏洞百出、问题不断。理论的学习很重要, 通过理论的学习, 教师可以打开自己看待问题的思路。所以, 钻研理论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应在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实践, 摸索出一个根植于现实土壤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 与家长有效沟通, 争取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幼儿教师应把工作的设计和具体思路向家长说明, 让家长明白想要孩子充分活动, 受点小伤是不可避免的, 除非不让孩子活动。常规教育如果能得到家庭的支持, 就会事半功倍。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 及时的持续的强化效果最好。家园一致的要求正是一种及时的、持续的强化。同时, 一致的要求也利于幼儿将常规内化, 因为幼儿会意识到所有人都要求这样做的事情肯定是对的, 从而在心理上更愿意主动接受。

总之, 想要解决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 增加教师的认识, 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是幼儿理论知识的学习, 要用理论充实大脑, 用理论发现问题, 用理论指导行动;再次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摸索出一套适合园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外在的强化和模仿只是一种手段, 只有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自律道德的发展, 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出路是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 而不是机械死板地灌输规则。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 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 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鲁杰,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3]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幼儿教学中常规培养的反思 篇三

一、有趣的活动。

我认为,好的课堂常规首先是幼儿对教师设计的活动感兴趣为前提的。好的课堂常规应该是乱而有序的。所谓“乱”并不是我们所指的孩子们不听讲、做小动作,而是积极的参与活动的表现。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和老师、同伴一起讨论,会随着老师的要求做一些动作等,在这个过程中不然会产生一些声音,但这时与教师、同伴的互动,而并不是没有组织的。只有孩子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活动吸引,这样的课堂就不在需要有常规的提醒,孩子们会自然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

二、教师的语言指令明确

在培养幼儿的课堂常规中,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想到,并提出要求。有时课堂常规不好,并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提要求时不够具体明确,在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做到语言指令明确,在提要求时要细化、具体,孩子们活动时就“有章可循”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活动。

三、日常培养很重要

常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求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常规,首先应该做到在平时生活和课堂上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常规培养时去年我们班的重点内容,我们动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入手,对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努力,孩子们的常规已经初见成效,这也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培养的重要性。

四:困惑

4.教学常规工作反思 篇四

教学常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对常规工作,我有较强的责任感。能把常规工作落到实处这是责任心的体现,没有责任心,就等于纸上谈兵。对常规的落实,我能高标准严要求。能够一件件事地干,一项项工作地做,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成效明显。自教学常规月活动开展以来,我不但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教学效率有了大幅提高。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乐学易学。对于有关教学工作的任何事情,我能做到不等不靠马上办,不拖泥带水,保证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各种工作都能按时到位,使常规工作的落实具有自觉性。抓落实,细节决定成功。在常规自查上都查得比较细,从备教批辅考析等方面,有什么问题都有明确的记载,比如作业批改记录,听课评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学生辅导记录,课后教学反思记录都有详细记录等。我的作业批改做得比较细。从批改上,可以看到,我的批改又多又细,对课外作业都作了认真的批改,远远超出了规定。常规工作是一个诸多工作的组合、运作和延续,由无数个细节连缀而成,相互影响制约。一个细节有问题,对整体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古人说:“天下事,必作于细”,重视细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只有抓好了细节,就会有好的结果。对常规的落实,我既注重强化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很重视细节。责任决定质量,速度决定效率,细节决定整体。我感到自己能为常规的落实进行创造性工作。

检阅常规的最好方式是课堂教学。根据我自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主要问题是:学生厌学,上课根本不听;教师上课缺少诱惑力。针对这一实际,本学期我上课特别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从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与课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意,目的是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的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这不但是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也是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认识结构的需要。一个好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往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敲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扫除学生心中之疑,使学生在心求通而不得时开其意,口欲言而不能时达其辞。平时我们组老师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或推门听课等途径,彼此了解学习创设课堂情境的落实情况。一段时间来,我看到,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的模板越来越精美了、教案内容丰富了;课中讲授:能努力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建立对话平台,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听写展示,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意能力的逐步提高。课后检测:小测试增多了,批改仔细了。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得知识,学生自己能讲的知识我尽量不去讲,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到心领神会,完成知识内化、迁移的同时,体验到了从亲历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成绩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逐步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当然,我在工作中仍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常规工作抓落实方面不能以快制胜,只有抓落实的时效性增强了,常规工作的开展就不会变得被动。在常规落实的实施上,创造性不够,走不出原来的老一套。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涉猎甚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能力都与学生所处的年级所要达到的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5.小学课堂常规教学反思 篇五

1、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人员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忙于管理学生,老师从早到晚都与学生在一起,说实话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少。教研活动一般注重形式,谈教学观念变革的少。教师仅满足于个人课堂教学,强调苦教苦学,不放心的要面面俱到,学生消极被动地听,所以谈不上教学效果,学生听得乱七八糟,教师讲的口干舌燥。

2、教学方法改进不足,媒体运用效果不佳。

当前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在均衡发展的助力下大大改善,比以前只靠黑板先进多了,每个教室都配有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年轻教师重视多媒体运用,而年岁大的教师依然还用黑板粉笔、教本加嘴巴的讲解法!从听课中看到,年轻老师虽然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但在运用过程中只是图个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应用,好多资源被遗弃。其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

新课程倡导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课堂学习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指导,有的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教师虽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可是大量的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操做,学生看,学生不能参与到活动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听和看为主,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去自己思考和完成。这与城区课堂教学明显的区别就是农村学生不爱说话,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放开大胆讨论。

二、原因分析

一是管理方面的原因

农村小学主要存在人员配备不齐的局面,职能部门人员不足,有的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或班主任身兼数职(会计、功能室管理员、食堂管理员、社团活动等负责人),为了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好多事情都要分配给身兼数职的老师来完成,完成这些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甚至占用课堂时间要完成,教学研讨顾上了研讨一下,顾不上只能过。特别是技能课,由于教师短缺,技能课的专业老师也只能领先代语数英课,兼任技能课,特长发挥不佳,因此,教师始终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虽然大家都尽职尽责的去做这些事情,但还是力不从心。

二是教师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均衡,有的学校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而优秀的师资力量相继流失(进城),致使农村师资严重失衡。导致目前农村小学师资质量、教学水平等因素显得非常薄弱。评价制度与新理念成了纸上谈兵,也是农村校长最大的困惑,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唯教学实绩是举,受这一导向影响,教师们是尽其所有本领和时间,学生成了单纯的学习工具。

从主观上讲,一些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上,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的区别与变化没有认真思考过,新的教育理念尚未建立,所以课堂教学创新必然跟不上时代步伐。

三是学生的原因

(1)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低年级是基础,部分学生由于低年级基础没打好,到了高年级想学又使不上劲,甚至还发现有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存在抄答案的现象,造成课堂教学与完成作业脱节的现象。

(2)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

据大部分老师反映,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思想溜号,不认真听课,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完成学习任务只停留在完成作业这一层面。症结还在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自己是给家长和老师学习,由于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父母监管不到位,致使学生存在严重的懒惰心理,对完不成作业理由相当充足。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如今孩子都比较少,有些属于溺爱型,纵容放任,学生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学生根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有些属于放任型,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对错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任其所为,不能理解的是有些家长把所有的责任推给老师,好像孩子是生给学校的,甚至找学校或老师闹事,有些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孩子的学习及管理都由学校去做,孩子的学习跟自己没有关系,陪孩子看书、做作业是老师的事,与她们无关。

三、对策与办法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转变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应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应有运用行之有效教学等特殊能力,应该及时不断的去充电,人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走出农村,通过实地观摩体验,感受先进教师的课堂灵感,教学流程的设置,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天天面对那么几个学生,教学灵感从何而来?要明白“只有走出去,才能引进来”的道理。

立足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实际,通过相对系统的在职学习,完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认真审视、研读小学各学科的课标,才能改变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研通各学科,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学教师。

2、要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60与形式

教师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现在虽然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作用,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近几年农村新上岗的教师比较多,已进行岗前培训,但培训时间并不长。从形式上来看,除了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之外,教师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据了解老师们渴望得到实践方面的具60体指导。网络研修虽好,但老师们真正去一节一节学的人少,时间来不及时,只能让同科老师去代替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已,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感受新的课堂氛围,课堂创设理念,回来付诸于行动。

3、实行中青年教师城乡交流是提高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城乡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从两校之间的需要入手,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入手,从自身优势入手,突破城乡小学之间的发展瓶颈,实现交流与合作双赢。另外,派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管理教学和任教,而农村小学也要派出具有可塑性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到城区小学跟岗培训,通过课堂交流,教研交流,管理交流解决瓶颈问题,提高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水平。

现在我县虽有“支教”和“跟岗培训”,但都不是学校的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要么是年龄偏大,要么是学校里非常一般的老师,这样下去确实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谈不上交流、合作双赢了。

4、注重方法指导,变课堂为学堂。

注重引导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肯提问的习惯。首先农村孩子普遍不爱说话,这与生活环境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兴趣,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其次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于、乐于、敢于、善于提问并最终养成喜欢提问的好习惯,另外,学校多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观念,做好家校互联,提高家长意识,共促孩子良好发展。

6.常规教育的反思 篇六

1 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小班孩子年龄尚小, 是非曲直没有概念, 只是随心所欲, 怎么高兴怎么来, 所以, 作为老师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 怎么做是错误的, 正确的讲解、师范, 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概念, 例如进餐的时候, 小朋友最喜欢把自己的饮水缸子碰得叮叮咣咣的听响声, 你如果一味的制止他们, 孩子们不但不会听反而会敲得更起劲了, 我就用“会哭的小缸子”来教育孩子:早餐时间到了, 等小朋友都吃完从自己家里带回的早点, 该到统一喝水的时间了, 老师说:“看谁坐得端, 不说话, 老师就先给谁发缸子。”小朋友个个坐得端端的、静悄悄的等老师发缸子, 因为小朋友都很喜欢幼儿园老师给自己统一买的喝水缸子, 都渴望老师尽快给自己发到手, 好和心爱的小缸子“亲密接触”, 所以, 都很听话, 老师倒的温开水他们也是“一饮而尽”, 有的还吧唧着小嘴, 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心里也许在嘀咕:“幼儿园的白开水怎么都比家里的香啊!”喝完水到了放回缸子的时间, 刚开始的几天, 小朋友可能由于怕生的缘故, 放缸子时都是小心翼翼的, 我也没有听到刺耳的碰撞声, 可是过了几天, 小朋友都变大胆了, 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放缸子时, 故意重重的放在脸盆里 (要消毒) , 还在欣赏自己创作的“缸子交响曲”, 我看了、听了, 心想, 再不制止“缸子交响曲”有可能会越演越烈了。我就赶紧提醒小朋友说:“我听到小缸子在哭泣, 因为小朋友放缸子的时候不小心碰伤它们了, 怎么办呢?”, 小朋友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愣, 然后, 有几个小朋友马上轻轻的放下缸子走了, 我就赶紧表扬了他们:“宝宝真听话, 你的缸子很开心, 老师给你点个赞!”我还故意蹲在脸盆旁边:“我听听谁放缸子的声音最轻!”就这样, 后面的小朋友为了“不使自己的小缸子受伤”, 连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从此以后, 小朋友再也不会让自己的小缸子发出声响了。

2 常规教育要耐心细致

小班孩子由于刚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 还没有一定的集体观念, 随时随地大喊大叫、乱抓小朋友的脸蛋、抢别人的东西、对老师的话听之任之。你在小声说, 孩子在大声喊, 桌凳也是推来搡去, 对自己的书包随便乱扔, 吃东西时乱丢果皮、乱扔垃圾, 因此, 小班孩子的常规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常规教育如果搞不好, 就直接影响以后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 作为幼儿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开始就要让孩子懂得:“现在在幼儿园, 所有的生活习惯都要听老师的教导。”老师就要耐心细致的一点一滴开始培养, 例如, 进园就要问“老师好”, 离园要说“老师再见”;吃早午点时先要“请老师吃早点”, 老师倒完水要说一声“谢谢老师”, 孩子不知道的就要十遍八遍的不厌其烦的教他们说, 直到养成一种习惯, 再不用老师提醒而知道什么时间说什么话为止, 这样良好的礼貌习惯就形成了。上厕所时, 绝不可以一窝蜂似的涌进厕所, 这样做既不安全, 还很乱, 所以就要养成排好队, 一个跟着一个按次序的来, 慢慢的他们就会养成不急不燥的习惯, 看见别人占着“茅坑”, 也会很有风度的站在旁边等候, 这就是常规教育的作用。

3 教育要随机进行

幼儿园孩子的教育不分时间、不分地点, 是随时随地的教育, 例如, 玩玩具的时候, 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抢自己喜欢的来玩, 要是别人占了就会毫不犹豫的去“掠夺”, 老师就要耐心及时的教育孩子, 好玩具要大家一起玩, 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 要懂得友爱、从小灌输:“好东西很多, 你不可能全部占有, 是你的就是你的, 不是你的不可以强占等道理”。甚至走在路上看见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 也要及时矫正、及时制止。因此, 幼儿园的教育绝不可以局限在课堂上的几分钟时间, 在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契机, 让孩子在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中长大。

4 家园合作, 坚持“习惯养成的一致性”

教育最怕“两张皮”, 就是孩子在家一个样, 在幼儿园又是一个样, 这主要原因就是家园衔接不够, 老师在园使劲的教育, 家长在家使劲的放纵, 孩子也会“见风使舵”, 看见老师什么都做得很好, 回到家什么都不会做, 例如, 丽丽小朋友, 她在幼儿园吃早点、喝开水、整理书包、入厕都是自己做的, 而且做得有条不紊, 可是, 丽丽妈妈却无奈的告诉老师, 丽丽在家什么都不做, 连饭都要家长喂, 我告诉她丽丽在园的表现之后, 她很惊奇。我知道丽丽在家的情况之后, 就专门针对孩子两面性的情况组织了一节“谈话活动”, 当我郑重的告诉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 我就要问爸爸妈妈, 看宝宝们在家是不是和在幼儿园的一样懂事、听话、懂礼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我还明确的告诉小朋友, 我要问你们的爸爸妈妈。我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 可是有的家长嫌孩子做起来太费事, 抢着要代劳, 就这样孩子的“小姐“脾气又犯了。这就要建立健全家园联系制度, 要把家长随时随地请到幼儿园来, 身临其境的体验老师的辛劳和付出的汗水, 一定要让家长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绝不可以让家长误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 例如, 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建立家园联系的信息平台等, 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让每一位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的行列中来, 加强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让任性的孩子“无机可趁”, 还孩子一片蓝天, 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摘要: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小班孩子是跨入人生集体生活的第一段, 也是进行常规训练的关键时期, 因此对小班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班,常规教育,方法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R].北京:教育部出版, 1999, 10.

7.常规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七

王勇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通过课改,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变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启动下,通过短暂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使我对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点以及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的认识。当我拿到新的体育与健康一书时,看到那更具科学合理教学编排与设计时,着实让我兴奋不已,更从中汲取了大量理论教学素材,可在这时,我也有些迷茫,怎样去教呢?怎样才能把这些理论知识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消化吸收呢?我想这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更是一种促进。

这一个学期来,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有了以下一些浅显的尝试和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了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了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策略产生了变化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观念的变化,逐步改进了教学策略,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们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人才及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运用了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课题为:袋鼠跳、猴子摘桃等。均以情境的形式来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吸引学生积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青春的活力”、“成功的喜悦”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使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此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是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总之,良好的体育教学是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好技术,在活动中更充分地享受到乐趣和成功感,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在洋溢着快乐与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快乐的神奇!

三、教学构思的拓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

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军的高尚思想。

四、教学过程的系统化:

1、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2、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幼儿教师年度教学常规反思 篇八

幼儿教师年度教学常规反思

星星三班 李华忠

回顾,我带领星星三班的幼儿们一起学习拼音,培养他们在语言,看图说话方面的能力,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好动是幼儿的共性,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在学习中,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脑中积累的词汇不断丰富,表达的欲望也随之加强。特别是拼音教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连,更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识字工具的汉语拼音,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学前班孩子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结合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注重图、形、音结合。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抽象的表音符合,没有词句等丰富的内容,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这些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教学中,我将字母的形和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课堂上,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音,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学生在开心快乐中识记形,读准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

三 、设比赛。

儿童的好胜心强,抓住这一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例如采用夺红旗比赛、拼音接龙比赛等形式进行拼音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四、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分两组,看哪组的卡片最先读完)。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五、顺口溜辅助记

在教学中,根据幼儿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节奏简单明快的拼音儿歌,或者鼓励孩子们自己创编歌谣,以此来加强记忆,巩固拼音学习。

六、利用肢体语言,让动词更加形象化,加深幼儿的理解

9.德育常规分层教育初探 篇九

关键词:德育,分层,常规教育

我校是新昆山人子女指定学校, 外地学生在我校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强, 好多学生小学是在民办学校或老家学校上的, 养成教育与行为习惯参差不齐, 德育教育难度很大。要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对德育进行分层分类教育?

一、初一年级的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净”“静”

1. 静, 首先指的是身要静。

初一的孩子好动, 这不是坏事, 但他们大多好乱动, 无节制。因此, 我要求学生能坐得下来, 能坐得住, 这样才能去学习、去思考;其次指的是口要静。初一的孩子喜欢说话, 这也不是坏事, 但他们好乱讲话, 好喧闹。因此, 我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安静, 在课间不吵闹, 在自习课上不讲话, 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思考氛围;第三指的是人要静。学习要想有好的效果,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它需要人静得下来, 心无旁骜。因此, 我要求学生心要静, 学的时候不能想着吃、喝、玩、乐, 不能总去看着别人在做什么事, 而是要静下心去做自己的事。

2. 净, 这个字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穿着打扮。

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要干净、整洁、朴素大方, 要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攀比、不铺张浪费的习惯。教室卫生要洁净, 只有在洁净的环境里, 人的身体才会健康, 心情才会舒畅。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 班级、包干区的劳动值日, 包干到人, 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净,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心灵要纯洁。初中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我通过班级两侧墙壁文化布置, 学习园地、荣誉栏的张贴利用用名言警句来熏陶, 通过每周评选主题不相同的每周之星的评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荣辱观, 再加上早晨的每日点评, 每周的主题班会, 我要求班主任利用众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纯洁的心灵。

二、初二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进”“敬”

1. 进, 要求学生要有上进心, 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也要知难而进。

进入初二大多数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而在初二同学心中, 自己像是学校的老大, 刚刚入学的初一没本事, 初三的又要进入中考备战阶段, 自然最后剩下的就是初二的同学们, 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 这时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以及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初二特定的阶段,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学生个体所显现的相对比例偏高的不良心理、情感和行为特征, 就是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初二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适应了学校环境,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我放松的表现。所以我要求班主任加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常规教育, 制定了《陆家中学学生一日行为量化考核方案》, 要求班主任每天一考核、每星期一汇总, 做好汇总表, 每周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贴上五角星, 汇总表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内, 通过此项工作培养学生争先进位的意识。

2. 敬, 我在选择班级文化标语中给班主任推荐了这样

一句话———“成人成才, 崇德崇美”, 我认为中学生到校学习, 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 还要学习怎样做人, 也就是成人、成才。而且是先成人, 再成才。敬, 就是孝敬, 听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用心;敬, 也是尊敬师长、尊敬老师、敬重长辈;敬, 还是同学之间互敬互爱, 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敬, 还是男女同学相互尊重, 合理交往, 健康成长;敬, 更是敬畏之心、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珍惜光阴、珍惜青春, 努力学习, 不留遗憾。我通过一个“敬”字, 把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美好道德情操融入其中,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言会来书写好“人”字, 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初三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竞”“精”

1. 竞, “物竞无择, 适着生存”, 人生就像是赛场, 学校就像是跑道。

我们的学生就是跑道上的运动员, 初三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 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分水岭, 是走向社会的第一道关卡。我相信一句话, “知识改变命运, 能力成就未来”, 因此, 我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引入“竞争”意识, 用“竞”这个词来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所谓竞, 就是要有聪明的头脑, 要有健康的体魄, 要有擅长的技能。我要求班主任通过“竞”来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并且还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 通过读书、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竞, 是一面好的镜子, 它能清晰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真正含义。

2. 精, 精于所长, 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到了初三, 我要求班主任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要高, 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忽略了常规要求, 我一直给班主任举这个例子:一个部队在撤退的时候如果还能做到井然有序, 那么这支队伍是强大的, 是很难战胜的。所以我认为初三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应该是初一、初二学生的表率, 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精, 还应该体现在学习上, 就是初三的学生更应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勤学多思。制定精细的学习计划与可行的学习目标, 并为之不懈努力。精, 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如何细致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作为初三的学生需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未来对社会、家庭的责任, 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与家庭的责任心、社会的责任心紧密结合, 努力是自己成为将来社会的精英。精, 更应该体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上。永远不要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些许的成绩, 永远有精益求精的勇气与豪迈。

10.常规教育的反思 篇十

本课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前应对学生采取一些基本运动。如做模仿动物走,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唱歌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课在教学上给我的反思是只有合理而周密地抓好学生的体育课常规要求的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体育课常规要求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上一篇:×××党支部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年整改方案下一篇:软件微维保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