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微课教案

2024-09-19

初一数学微课教案(精选4篇)

1.初一数学微课教案 篇一

初一数学教案

·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二课时 · 同底数幂的除法 · 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 · 多项式的乘法 ·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 单项式的乘法

·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二)

·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 同底数幂的乘法(二)· 同底数幂的乘法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 ·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 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设计方案(二)· 不等式的解集

·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方案(二)·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三课时

·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第二课时 2005/12/9 2005/11/17 2005/3/2 2005/1/21 2005/12/1

2005/4/13 2005/8/9 2005/12/20 2005/9/12 2005/2/18

2005/6/3 2005/5/11 2005/2/3 2005/6/14 2005/6/22

2005/6/9 2005/1/18 2005/12/2 2005/8/15 2005/8/2

2005/12/14

·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 ·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二元一次方程组 · 定理与证明(二)· 定理与证明(一)

·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命题

·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方案(二)·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

2005/8/24 2005/5/16 2005/8/21 2005/12/6

2005/4/18 2005/5/7 2005/6/21 2005/10/6 2005/2/18

2005/6/3 2005/11/13 2005/3/25 2005/4/17

2.初一数学角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4.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过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

1.从生活中引入

提问: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从射线引入

提问:

A.昨天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

3.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

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总结: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

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形成什么角?平角

继续旋转,OB和OA重合时,形成什么角?周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

(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

(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

5.学会用符号表示角

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

(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OB或∠BOA,读作:角AOB或角BO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O都在中间)

(3)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O,读作:角O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或希腊字母,写作∠1或∠α,读作:角1或角α,如下图

(5)注:区别 “∠”和“<”的不同.

6.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角的度量

学习角的度量

(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2)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

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

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

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

(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小结:同一个角无论是用内刻度量角,还是用外刻度量角,结果都一样.

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周角 = 360º,1平角 = 180º

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的,这和计量时间的时、分、秒是一样的.

以度、分、秋这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此外,还有其他度量角的单位制.

例1 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为分,0.32° = 60′×0.32 = 19.2′

再把0.2′化为秒,0.2′ = 60″×0.2 = 12″

所以 57.32″ = 57°19′12″

例2 把10°6′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为分,36″ =()′×36 = 0.6′

6′+0.6′ = 6.6′

再把6.6′化为度,6.6′ =()°×6.6 = 0.11°

所以 10°6′36″ = 10.11°

四、角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比较线段的长短,那么怎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回忆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①用度量的方法比较;②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启发学生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①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如下图

在线段中,我们学过线段的中点,类似地,我们来看下面的图,如果∠AOB =∠BOC,那么OB就叫做∠AOC的平分线,此时,∠AOC = 2∠AOB = 2∠BOC,∠AOB =∠BOC =∠AOC;像OB这样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等.

五、总结:

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

4.初一数学开课教案 篇四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知识点回顾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

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

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4、数据1,6,3,9,8的极差是

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

二、专题练习1、方程思想:

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

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

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

2、分类讨论法:

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

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

同类题连接:数据 -1 , 3 , 0 , x 的极差是 5 ,则 x =_____.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视力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2 1.5

人数 2 2 2 3 3 4 5 6 7 11 5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5 8 8 9 10

乙: 9 6 10 5 10

(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

(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三、知识点回顾

1、平均数:

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2、中位数和众数

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

○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人数 2 3 6 14 15 5 4 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3.极差和方差

练习:○1.一组数据X 、X …X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2.如果样本方差 ,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样本容量为 .

四、自主探究

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2、4、6、8、10、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n 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

(1)n个新数据x1+100,x2+100, …… xn+100的平均数是 ,方差为 。

(2)n个新数据5x1,5x2, ……5xn的平均数 ,方差为 。

上一篇: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下一篇:学生会优秀干事个人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