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共8篇)
1.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一
**县关于《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财政政策
研究》调研汇报
一、我县财政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本情况
**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山区县,地域广阔,林业、水利、渔业等资源丰富。全县农业人口11万人,占总人口的84.69%,拥有土地面积 230.12万亩,其中耕地 16.6万亩,年产粮8.7万吨,是国家与省商品粮基地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物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0%,拥有林地185.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0.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784.6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林业生产重点县、南方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07年12月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拥有竹林面积41万亩,是中国竹笋之乡,锥栗面积5.8万亩,年产锥栗5万吨,是中国锥栗之乡,雷公藤4.2万亩,人工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药效成份含量全球最佳,是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水域面积8.56万亩,其中可供养殖水域面积4.45万亩,是全省重点淡水鱼生产基地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5.3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4.16万千瓦,现已开发18.4万千瓦,是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烟叶年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年收购烟叶10万担左右,是全国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县、市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县。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3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9192万元,林业产值25106万元,牧业产值17840万元,渔业产值1323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40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5元。
(一)2006-2008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投入情况
2006—2008年10月,中央及省市财政共拨入支农资金总计6570.02万元,其中:农业资金1184.8万元、林业资金1521.01万元、水利资金1277.03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96.28、扶贫资金790.9万元,2006—2008年我县本级农口部门安排支农资金支出分别为1803万元、2405万元、2450万元,共计6658万元,其中县级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30万元。三年来安排土地出让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46.13万元。从总体看,农业支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农民得到较大实惠。
(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按照支农资金的政策要求,我县对支农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认真做好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落实责任制。一是加强支农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财政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管理项目制度,强化了财政部门对项目管理的参与意识和监督力度,提高了支农项目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对水利“六千工程”、生态公益林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并按省市要求对重点项目资金实行了县级报帐制,进一步完善了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大宗专项资金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制度。根据项目资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了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配合有关部门到项目点实地查看项目的工程进度及质量,然后根据进度拨付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
(三)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6—2008年我县重点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商品粮基地、省级标准农田和省级财政扶持粮食生产、烟基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资金达2334.8万元,完成村级供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山地水利、节水灌溉等建设项目35个,工程总投资671.58万元。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 “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稳产、高产农田,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实际,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抓好烟叶、雷公藤、锥栗、竹业、渔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6年至2008年共筹集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1300万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2、在粮食安全方面,2006—2008年通过“一卡通”形式发放给农户粮食直补1631.09万元,贯彻落实了中央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完善补贴机制,有效支持了粮食稳定生产。
3、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认真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县111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林权改革工作,发放林权证1.1万本,同时制定了《**县创新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机制,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4、在支持循环农业方面,2006年至2008年新建沼气3921 口,总投资828.2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392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436.26万元。通过实施“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沼—果”“ 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五)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
1、乡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情况。根据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协调小组的要求,我县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已全面完成,经实际运行检验,系统运行良好。
2、动植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三年来我县动植物防治体系、农产品检疫检测、“155”农业信息网建设共投入资金49.28万元,重点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封锁、扑灭、控制,对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瘦肉精”等化学物质禁用、限用药物残留的检测,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成开通了**县农业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办事指南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3、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创品牌发展情况。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我县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个,其中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农资专业合作社9个,花生、渔业、茶叶各1个),已登记的农民行业协会4个(锥栗、笋竹、渔业、雷公藤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在登记中全县共有市级龙头企业5个、县级龙头企业5个。全县已获得食用菌、绿茶、清水笋、大米、水产品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基地面积5.34 4 万亩;已获得茶叶、鲜活鱼、大米等3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基地面积7.12万亩;大金湖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鳙鱼、鲢鱼、草鱼、鲤鱼等10个活鱼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有机鱼品牌,大金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甘露桂、状元红、金观音、黄玫瑰等4个茶叶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林果公司的锥栗产品获“欧盟BCS”有机食品认证。
(六)财政支持扶贫开发情况
我县始终把“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工作当作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至2008年共搬迁1810人,发放补助金340.5万元。完善小额信贷担保机制,采取五户联保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发展资金2130万元,财政贴息128万元。
(七)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
通过整合支农资金、老区专项资金、土地收益金以及增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支,三年来县财政直接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59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沟渠改造、环境整治、节能生态等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为我县建国以来最高,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最多,产生的农村面貌变化为近年来最大,走出了一条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主要内涵的新农村创建之路。2007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成功召开。
二、财政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地方财力不足。**是享受省转移支付补助的农业山区县、财政困难县,财政收入总量小,“造血”功能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现有财力仅能维持较低水平的基本运转。2007年我县预算内人均实际可支配财力为2.07万元,而实际人均年工资、津贴(含社保)支出 5近2.8万元,财力缺口相当大,县级财力可用于“三农”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一方面我县农田水利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主要河流缺乏有效的控制性防洪工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近年来持续遭受特大旱涝灾害,基础设施损坏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我县需改造的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在上级财政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连片大块田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山区县多数田块小,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难度大,尤其是边远山垅田、山排田、望天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改善,现有资金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弱后的状况。加上部门农田建设资金缺乏整合、规划,大都将建设重点放在阳面田、大段面田上,存在多头投入、重复建设问题。项目建成后,缺乏管护经费,管护任务移给村级,由于村级财力困难,管护实际没有到位。
(三)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大。**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闽江源头县之一,目前正在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创国家“5A”景区,政府用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县。全县现有生态保护林面积48.28万亩,景区保护林面积18.57万亩,已列入生态公益林12.63万亩,尚未列入生态公益林的5.94万亩景区保护林,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不得采伐,林农既无法从中受益,又不能得到补偿。同时,由于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生态林保护与林农经济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此外,2007年,我县发生被称作松林“SARS”、“癌症”的世界性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目前还不断出现松树枯死,清理松树枯死木的工作也还在继续); 6 今年初我县又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损毁历史罕见,这些灾害给我县林木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灾害防治、恢复生产资金投入相当大。近年来,为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工程,财政补助资金36.3万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61台,持续补助资金压力较大。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农产品深度开发不足,附加值较少,市场化水平较低,整体效益不明显。目前市、县级龙头企业受资金、技术及管理水平的制约,尚未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运行机制。近年来县政府虽出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但毕竟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
(五)农村扶贫工作任务重。我县农业人口多,占全县总人口比例达84.69%,且收入水平低,中低收入家庭占60%以上,其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比重近30%,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范围广。而税费改革后,乡村主体财源消失,财政收入和财力大幅减少,可用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公益事业资金基本没有来源;此外,省级“造福工程”项目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都给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六)乡镇债务化解难度大。我县2007年乡镇债务总额7120万元,其中:农村路网建设债务5200万元。乡镇债务的大头是公益事业支出缺口形成,而县乡保工资都困难,根本无财力还债。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山区农业县公共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机制,抓紧研究落实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政策,加快建立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对增强这 7 些地区积极实施生态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省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维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的工资、社会保障、机构运转、法定支出等必保支出纳入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在基本运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县级才能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在项目资金整合方面,建议加大对农田水利项目整合力度,规范资金渠道,由县级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防止多头投入、重复建设。二是在项目资金分配方面,建议省上按项目总投资、总面积控制资金总量,由县级根据实际需要对当年需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向小段面田、山垅田的路、沟、渠建设倾斜。三是在项目资金配套方面,对边远山区、贫困县尽量不予要求配套或降低配套比例。
(三)加大对县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当前省级对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是省级龙头企业,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得不到省级相关政策资金扶持,加上县级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县级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建议省级加大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加大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一是目前生态公益林现行补偿标准与林农预期收益差距较大,加大了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林农对此反映较为强烈,建议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二是我县5.94万亩景区保护林尚未列入生态公益林,恳请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
(五)加大农业扶贫资金的力度。我县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特别是村级)基本无收入本源,由于我县财力有限,请求上级财政部门给予一定扶贫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大“造福”工程、道路、通水基础设 8 施建设的投入,建议省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自然村公路硬化、安全饮用水等问题。同时,建议由省上向中央提出方案要求我省苏区县市参照中西部地区财税政策执行,以增强企业吸引力。
(六)加大对库区移民重点县的扶持力度。我县现有3个大中型水库,移民1.5万人,分布在9个乡镇、95个行政村点躲面广,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项目缺乏,移民生产生活还很困难。虽然近些年通过实施库区移民扶持政策,移民生活有改善,但离新农村建设目标差距还很大。建议加大对我县库区移民扶持力度,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五、我县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特色产业亟待扶持。近年来,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资金对雷公藤、金湖渔业、食用菌、竹业、锥藤、茶叶、畜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行扶优培强,省级也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扶持,但因地方财力贫乏,支持能力有限,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请求省级给予资金扶持。
1、雷公藤产业化项目。我县是雷公藤药材主要产地,经检测,**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达1.15%,是其它省县的2—3倍;雷公藤内酯醇含量0.011%,也是其它省县的2—3倍。我县雷公藤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雷公藤家种驯化、人工种植与经营管理技术已基本成熟,现已建立280亩雷公藤苗圃,年产苗600万株,已建立基地4.2万亩。我县已把发展雷公藤产业作为我县今后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相继成立福建省杉阳雷公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雷公藤生物制药厂,**雷公藤产业化项目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预备重点项目、三明市政府在 9 建重点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可带动10000余户种植户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
2、生态茶叶建设项目。我县茶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强。为充分发挥我县土地、气候等发展茶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茶叶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生产的甘露桂、状元红先后获得三明市优质茶、福建省名茶等荣誉称号,湖上岩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08年我县拟投资300万元,扶持大金湖茶叶有限公司发展生产,预计2008年-2009年生产茶叶可达440吨,实现产值1100万元,可带动6000户农户年增收300元。
3、金湖渔业开发项目。金湖属山谷型水库,水域面积5.4万亩,可养鱼面积3.88万亩,是我省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我县自90年在金湖成功移植太湖新银鱼后,成为我省银鱼生产基地。近年来在省市的支持下,金湖渔业已初具规模,获得有机产品产地认证。但由于投入不足,渔业加工环节较薄弱,尚不能形成旅游品牌产品对外推介。2008年计划投资200万元扩建三剑峰有限责任公司规模,促进渔业加工企业的发展。
4、竹业开发项目。我县是全省毛竹丰产示范县之一,全县竹林面积38.96万亩,投产竹林23.6万亩,毛竹立竹量4836万根,年产毛竹蒿竹70余万根,生产清水笋罐头1.3万吨,笋干3550吨,2004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5亿元,2003年4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我县计划“十一五”期间,实现竹山亩产值年递增30元,至2008年平均亩产值达400元,建设“两高一优”丰产竹林基地10万亩。
(二)松材线虫病防治请求资金补助。目前我县松树仍不断枯死,清理松树枯死木的工作也还在继续,根据**县松材线虫病除治与监控方案要求,2008年需除治性间伐2044亩,需投入大量资金。鉴于松材线虫病的高度传染性、危险性和除治时间的紧迫性,若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疫情将进一步扩散蔓延,这将对我县的松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威胁到我县旅游资源的安全,特恳请省级给予补助松材线虫病除治与监控资金。
(三)水资源保护需要省级给予扶持。为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给下游人民和省会城市输送高质量的水源,为提升**旅游城品味,拓展古城旅游开发,促进我县旅游快速良性发展,我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区和景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前正在新建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污水收集和输送管网21.04公里,总投资4300万元。由于我县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总量小,财力不足,恳请省厅给予专项项资金补助。
2.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二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7年,全市参合农民达197万,参合率为85%,参合农民中已有7.56万人享受到医疗补偿,住院病人医药费用净报销比例达到40%以上,农村卫生状况大为改善。但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民自愿参与度低
新农合制度应建立在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尽管参保率达到80%以上,但是农民自愿参保的却只占到20%左右。这是因为:(1)农民对基层政府不信任。纵观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历程,农村居民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担心自己缴的钱会被挪用、被贪污私分,担心资金使用不合理、被浪费。有些基层政府也缺乏宣传解释工作,把这一本来利民的“好事”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农民是否自愿参保,按人头收费。这更加剧了农民对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误解;(2)外出打工农民不愿参加合作医疗。肥西县规定,新农合制度仅补偿在本县指定的县医院、乡卫生院或村诊所看病发生的费用,到县外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县医院开具相应的转诊手续才能予以补偿(全国大多试点地区都这样规定)。对于外出打工农民来说,生病时回乡就医首先会延误病情,花费的成本可能比补偿得到的费用还多。即使可以通过开具转诊证明在外县就医,这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同时,外出务工或在外地工作的农民大多属于青壮年,由于其本身患病风险较老幼要小,因而更会选择放弃参加合作医疗;(3)部分学生和其他人员没必要参加。投保时,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头上缴保费的,如果家中有人已经参加了公费医疗、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其他健康保险的话,再缴10元钱参加农村医保就没有必要,所以许多家庭就不愿参加新农合。
(二)报销底限过高,补偿额度小
新农合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农民从新农合制度中获益的大小。目前新农合强调以大病统筹为主。大病医疗费达到300元以上才能按一定比例报销。大病医疗费在县级医院最高只能报35%,在乡镇医院可以报50%。对于300元的报销门槛,农民反映过高,因为在生小病情况下,农民大多选择就近的村医疗门诊就医,费用一般不超过300元,也就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助。
(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知度低
资料显示,农民对本村实行的新农合的补偿类型和补偿范围的理解与政策宣传的内容存在偏差。根据新农合政策文件,在试点村,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可以报销门诊费和住院费。然而,部分农民认为参加投保后仅能补偿门诊费或仅能补偿住院费,就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农村医护人员也对此缺乏了解。基层政府宣传建立新农合制度所花的大量成本,并没有真正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报销手续复杂。农民普遍反映,得到补偿费用的手续太复杂、延时过长,有的不识字农民甚至根本不知道报销程序是怎样的。而这笔费用对农民来说是应急的“救命钱”,如果为得到这笔钱而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农民实际能够得到的报销金额相对于巨额医药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少数农民就放弃补偿。这也正说明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管理成本高。新农合制度规定以县级为统筹单位,具体落实到农村居民个人还需经过乡镇和村级两个管理层级。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经办机构的设置又要照顾到农村居民办理各种手续的方便,往往一个乡镇除了有一个经办机构外还要有分支机构,在地方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型合作医疗中,管理费用一般要占总费用的10%以上,有限的资源成为管理者的人头费,辛苦筹集的资金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监管机制混乱。2004年9月,对肥东、长丰两县的专项调查表明,农村医疗药品监管中暴露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医疗机构、个体诊所以行医为名,行卖药之实;两县无证个体诊所较多,且多从无药品购销资质单位购进药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医疗机构药品管理制度落实也不到位,种类记录不规范,缺乏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药品仓储管理养护条件差,过期失效药品清理不及时、不到位等。
二、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卫生资源分布,将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
公共卫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健康,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来调节,因此,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政府对于卫生筹资及医疗卫生发展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缩小城乡医疗差距,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环境,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财政投入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一要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财政支持力度;二要加大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包括计划免疫、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在内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将卫生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在县、乡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中央和省、市政府有责任对不同项目实施农村卫生的专项转移支付。
在承认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对特别贫困的乡(镇)村应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免费的简易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对较富裕的乡(镇)村则可以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对富裕的乡(镇)村可以逐步实施大病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政府有重点有选择地采取措施,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改变农村公共卫生落后的现状。有关部门要切实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合理确定一些大病救助标准和最高限额,以减少因病致(返)贫的农民。
(二)普及卫生知识,加大农村疾病预防力度
首先,及时提供医疗信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公共卫生查询系统,开辟网上百姓医疗卫生服务窗口。该系统可以涉及卫生动态、疑难杂症问诊、家庭就医、男性女性、生育天地等,还可以包括各种医药的相关信息,满足农村居民对健康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卫生服务向网络信息化方向发展。
其次,加大对疾病、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力度。闭塞的交通条件,致使农村对于有关疾病、传染病的敏感度很低。对各种疾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缺乏了解,导致农村得病率远远高于城市。要加大对农村各种病症预防措施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在疾病来临之前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使农民得病率下降,减轻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负担。
(三)提高农民保健意识,改变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
农村公共卫生风险由于其隐蔽、分散的特点,容易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在妇幼保健方面。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日新月异,但是对于生产力落后的农村来讲,妇女在生育时死亡率仍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一向缺乏妇幼保健意识。
要改变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人人讲卫生的风貌。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是两个不同概念。农民从事体力劳动较多,但缺乏体育锻炼。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农村社区要加大对农村健身器材、设备的投入,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
(四)规范资金筹措方式,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 增强农民对政府的信心
受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和历史上合作医疗的负面影响,很多农民对新农合持观望态度,担心自己上缴的钱用不到自己头上。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必须以正面的典型来引导,将医疗过程的信息公开化,确保农户的知情权。最重要的是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吸收农村居民代表参与,对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基金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与贪污。要树立信誉,以诚信面对农民,要兑现在农民参保时的承诺:在农民得病后能及时得到合理的补偿。
要将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农民的消费水平同步提高,争取逐步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接轨。在合作医疗取得农民信任、管理能力稳定之后,推动滚动筹资制度是减少筹资成本的有效方式之一。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加大审计力度和频次,是保证基金安全的有效措施。
2.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医疗的整体推进需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这是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农合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能否最终解决的关键所在。
首先,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建设。政府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各级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每月对合作医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并按合作医疗基金审计制度要求,在每季度末审计后,由审计组公布详细的合作医疗资金收支、使用情况,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进行专人专户的统计公示,确保农民的参与知情权。
其次,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筹资水平的确定是政府和广大农村居民双方经过考虑与估计,最终达到合作博弈的均衡。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支付能力),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在政府补助和自付积累金的确定上,两者之和要足以支付保险补偿金。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强的地区,政府少补贴一点;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弱的地区,政府多补贴一点。
最后,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筹资方式选择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筹资效率和筹资成本的大小。如果政府对不同参保人群的收费标准不一样的话,不妨采用分工征缴方式,如政府对个人,地税对企业,教委对学生,等等。如果各类人群的筹资方式是一样的,那么,各类人群都可以由一个征缴主体来管理。
3.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
农村每年有大量人员长年在外务工,他们大多拒绝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究其原因在于:与其花时间花路费回乡治疗以获得数额不大的医疗补助,还不如自己掏钱在外地治疗来得经济。外地的医疗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更有利于自己康复。事实上,他们在外地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由此形成了外流人口的医疗保障长期处于真空地带,而在他们身上的发病率均高于其他群体。可以在他们工作的城市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体系,其资金投入主要由当地政府、民工所在单位、民工本人共同负担,由其所在单位向上承报流动人口的数量,加强管理,从而解决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4. 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根据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要加快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做好社区服务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医学技术研究,规范医学继续教育管理,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完成年度科技教育目标任务。可以通过招收大中专优秀毕业生的方式扩大医疗人员的队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职业道德好、业务技术领先、组织管理能力强的骨干医学人才,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5. 健全法律法规,发展农村医疗保险事业
有关公共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健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瑞士就是通过政府强制措施并结合公民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其卫生系统可以说是以健康保险为基础。强制性健康保险是其主要的筹资渠道,另外,其他社会保险,如意外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军人保险都对卫生保健筹资有一定贡献。由于医疗保险业的社会属性很强,单纯进行商业化动作不可取,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是事业性质、商业化管理。政府必须扩大筹资渠道,增加保险基金投入。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节约运作成本。要求保险机构接受区域性参保,不排除低收入、老弱病残人员参保,进一步保障医疗水平。
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合肥市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看法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合作医疗
参考文献
[1] 翟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张立承.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5.
[3] 张建平,王国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4] 颜媛媛,张林秀,罗斯高,王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效果分析-来自中国5省101个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6,5.
[5] 刘华,何军.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3.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三
关于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市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体系不够完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低,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分
布失衡,教育卫生人才多、科研和工农业人才少,市县城区人才多、乡镇人才少,单一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市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力资源开发,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的创新,优化人才环境,营造成才、聚才、创业的良好氛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体现与赣州在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人才强市地位,为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五年内培养中级技工25万人以上,高级技工1万人以上,技师、高级技师3000人以上,全市中级工人数占技术工人比重达到50以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占技术工人的20以上。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含乡土人才)达到120万,其中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人才达到3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橄榄型结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具有一定的数量。
(三)主要任务
1、建立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通过5年努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每年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新生达到2万人以上。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40万人次,培训城镇职工和新增劳动力8万人次。各类继续教育形成网络,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广泛覆盖,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机制比较完善,公民职业化工程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形成规模。以赣州高级技工学校为基础,尽快组建赣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扩大招生规模,五年内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
2、建立和健全激励人才成长、创业的机制。建立和健全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测评、考核、选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实力、能力竞岗、晋升的人员进出、升降制度,以及按贡献、凭业绩、以科研成果等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产学研载体。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工业企业;健全以乡镇为主体、联接市、县(市、区)、农村村组的科技普及推广网络;培养一支围绕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行科研攻关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组建和办好“赣南科学院”,在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校和分支机构。
4、健全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联接全省及“长珠闽”地区的人才流动、劳务输出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多层次开发人力资源
1、积极接收高等院校毕业生。做好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赣南籍毕业生回乡兴业的宣传、动员、接收工作,加快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制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具有大学本科、学士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和我市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等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可在本市范围内的任何县(市、区)先落户后择业。每年从全国高校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锻炼。
2、加快引进中高层次的紧缺人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长珠闽”尤其是“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采用柔性引才引智办法,做好人才承接工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重点引进本地需要且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学术与科技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学者、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实际操作人才。加快人才载体建设,使我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事业单位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载体。
4.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四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建议
睢县人民医院院长黄英阁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及省市县党委、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和努力下,我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方面。是解决当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县通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尽完善,对照上级标准和要求还有一些差距,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一、我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主要成就
(一)农村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得到了加强。1
通过国债资金等项目资金的投入,我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逐年提高,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医疗设备配备,村卫生室建设等得到加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基础建设和改造资金的投入及 X光机、B超、心电图等一批常用医疗设备的配备,使乡镇卫生院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村卫生室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县已设行政村卫生室的数量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和适宜技术培训,采取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对口支援、智力扶贫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帮扶工作,培训农村卫生人员1千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了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加强。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区近80%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中,我县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探索出开放办社区、多元化投资办社区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肯定。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加强。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定框架和运行机制,圆满完成了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取得了“广覆盖、高参合、高满意”的良好绩效,基本缓解了农民群众和城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五)农村卫生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建立群众健康档案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将在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我县农村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卫生发展不平衡,城区卫生资源较优,乡镇及农村卫生资源匮乏;二是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有待健全;三是人才缺乏,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不高,影响人才队伍建设;四是机制不活;五是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保障及妇幼保健工作有待健全与提高。
为此,我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加快完成国债项目业务用房建设任务。继续强化基本医疗设备装备,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运行有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定协同发展,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二)继续抓好新农合工作。以加强基金监督、提高基金
运行效益和方便农民报账作为工作的切入点,调整政策,优化机制,规范运行管理,在财政补助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运行完全平稳,参合农民受益稳步提高的目标。
(三)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虽然在201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基层工作人员待遇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工资待遇,促进农村卫生队伍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四)加强卫生队伍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卫生人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鼓励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充实乡村医生队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5.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五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建市〔2005〕131号(2005年8月5日)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江苏、山东省建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解放军总后营房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巨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
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数量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隐患;三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四是建设领域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劳务队伍职业素质和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现对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贯彻国务院“要健全和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加快发展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的指示精神,以发展劳务企业为突破口,建立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调整全行业建筑队伍组织结构,提高劳务队伍的职业素质,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逐年推进。重点是对劳务分包行为和施工现场进行规范,要求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率先规范用工行为,要求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率先规范建筑市场,要求主要的建筑劳务输出地区率先做好农民工培训,合法、有效、有序组织农民工成建制地参与劳务竞争。
二、工作目标
总体工作目标: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1、2005年7月1日起,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特级、一级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劳务分包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等)的企业;其中,至2006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必须全部使用劳务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60%;至2007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90%;至2008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 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
2、建筑劳务输出人数超过20万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06年6月底前,将60%以上的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其中,劳务基地县(市)应将全部农民工纳入有资质的企业;2007年6月底前,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吸纳;2008年6月底前,全国各地区的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吸纳。
3、全国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持证上岗的平均比例,2007年6月底前,应提高到40%以上;至2008年6月底前,提高到60%以上。
4、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交易场所和渠道。可拓展现有交易中心的功能或采取其他形式,建立渠道畅通、信息公开、服务全面的劳务分包交易平台,并对劳务分包合同进行备案,实现劳务分包交易行为基本规范化。
5、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应于2006年6月底前实现以上全部目标;地级市应于2007年6月底前实现以上全部目标。其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制定工作方案,提前达到以上目标。
三、政策措施
1、明确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法律地位,建立预防和惩戒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按照《建筑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承包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或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工作量及时支付劳务费用。承包企业应对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工资支付进行监督,并对本工程发生的劳务纠纷承担连带责任。劳务企业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严格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挂靠和违法分包,禁止“包工头”承揽分包工程业务。
各地要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工作力度,建立预防和惩戒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为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简化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审批程序,多渠道建立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将审批权下放至地(州、盟、市)及以下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和初审。随时申请、随时审批,缩短审批时间至20天以内,方便申请人。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包工头等的政策培训和分类指导,对具备条件的队伍,引导他们合资入股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进行工商注册,按照《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获取资质证书;引导建筑业企业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促使“包工头”转为合法的企业职工或股东;引导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低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为其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允许砌筑等相关专业劳务企业承担农房施工。拥有砌筑、抹灰、钢筋工、木工等相关专业资质的劳务企业,在核定其承包工程范围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允许其承担一定规模以下的乡、镇、村民用住宅、农房的建筑施工。
4、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用工必须办理社会保险。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工伤、医疗、或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
5、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劳务有序、有效的转化途径。各地区继续发挥建筑劳务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要基本将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有组织地输出劳务。对农民工进行进城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筑劳务基地县(市)要重点建设好一所示范性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工作延伸到村镇。
6、加强对承包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数额。禁止承包企业在投标中压减“职工教育经费”获取中标。承包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的工程项目,必须将“职工教育经费”单独计列,专项支出,确保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办法,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
积极争取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和“阳光工程”培训资金,调配使用地方政府积累的劳保统筹资金,监督使用承包企业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务队伍的职业素质。
7、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对农民工的多种管理方式。如探讨建立“建筑劳务市场”或“建筑劳务派遣中心”,作为规范建筑市场的补充措施,将因种种原因(如:季节性农民工、临时性零散用工)暂时没有纳入劳务企业的零散农民工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服务和管理,保证其有序流动。
四、监督管理措施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的监督管理。
1、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只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会保险,或只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等行为,均视为违法分包进行处理;
对用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2、无论承包企业在工程建设投标时是否压减“职工教育经费”,均视为已经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3、要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各地要建立施工现场日常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规范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引导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认真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劳务企业的工作指导。
1、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力争工作的主动性,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工作,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政策措施。
2、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做好政策引导。将宣传材料发至所有的建筑业企业及其项目部,发至建筑劳务基地的县、乡、村,让从事建筑业的施工企业和农民工基本了解国家政策,自觉改变多年形成的零散务工的方式、习惯。
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建造师(项目经理)进行劳动用工政策培训,对所有的工头、施工工长进行政策措施培训,切实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和宣传工作。各地区可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先进地区或企业的示范作用。总结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好的经验,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介绍,促进建筑劳务企业的健康发展。
6.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六
经过近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 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参与、民众自主参与及互助的社区养老模式。
适老性社区服务体系中的社区医疗服务已逐渐普及, 患有普通疾病的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内的医疗部门得到良好的治疗, 将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从社会医疗体系中分担一部分到社区医疗部门中, 实现了“老有所医”。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已有文献, 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社区适老性规划、建筑设计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开展, 调查和探访老年人所在的社区医疗现况, 发现一些不足:老年人对健康保障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 适老性社区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分支。老年人在社区医疗部门得到救治后, 往往享受不到相关服务, 如社区医疗部门诊断后, 所需药品需要老年人自行到街道上的药店去购买, 或者有些老人需要医疗人员对他们的病情进行监管以保证健康。他们不仅迫切希望能够在社区内购买到自己平时需要的药品, 同时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获得有关老年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身体保健等知识。由此可见, 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的建设是建构和完善适老性社区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社区药房服务建设的角度, 对适老性社区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的建构进行补充, 从而丰富和完善社区养老模式中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2国外社区药房的现况
2.1实体服务现况
欧洲发达国家的社区药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很成熟。药房在建设时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征及需求, 合理运用灯光色彩、形状及材料共同营造室内环境, 并通过这三要素来为顾客及患者营建安全、舒适以及惬意的空间环境;药房会在售药区和医学服务区为顾客配置各种服务设施, 如休息座椅、饮水机和卫生间、健康咨询区等 (图1) , 同时设置儿童玩耍区, 目的是确保顾客的孩子能在药房内独自玩耍, 这样就能使顾客安心选择所需药品。 (图2)
2.2虚体服务现况
2.2.1德国的社区药房服务现况
德国政府长期在社区内开展系统的保健教育活动, 即人民健康计划。德国社区药房的主要职能有:社区诊所紧密联系, 为社区居民的用药方案提供药品给予和用药监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用药档案;根据社区内居民的身体状况及特点, 有计划地与医疗单位联合开展健康讲座;提醒居民理智选择用药;制定、培训和实施社区内的急救方案;通过社区内网络技术, 提供咨询和送药上门的服务。
2.2.2澳大利亚的社区药房服务现况
澳大利亚的社区药房职能有:销售社区居民所需的药品、按社区医疗服务处的处方配药和发药;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指导来购药的居民如何用药;社区就医转诊, 居民可以先到药房询问药剂师该如何选药, 药剂师可以则会根据病情把病人转到社区医疗服务处;社区药房提供专业疾病的护理;社区药房会走进居民家中, 提供上门评估储存药品, 帮助居民在家中合理用药;给生病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的信息, 帮助病人提供治疗方案。
2.2.3美国的社区药房服务现况
美国社区药房的职能有:为居民建立健康系统, 药店通过居民提供的资料和相关医疗信息, 来建立居民身体状况信息数据库, 在线销售药品时, 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对症下药;针对老年人建立用药档案,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年人购买药品和药师对于老年人的用药辅导;销售药品时专业人员必须检查居民的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 以了解居民的病情、用药史、过敏史等, 初次到药房买药的居民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同时还提供互联网购药并送货到居民家中。在美国, 走向社区药房的人员, 其中有70%是在药学专业取得职业资格的毕业生。
2.2.4日本的社区药房服务现况
日本的社区药房与我国的零售药店相似, 但日本的社区药房除出售处方药之外还提供其他服务:社区药房接受医院或诊所的处方调配, 并具备居民的患病记录。由于平均寿命延长, 日本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 因此面临生病和孤独的老年人急剧增加, 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其政府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医疗保健的福利系统, 其中社区药房则成为社区医疗中重要的一环。
1 | 奥地利 维也纳——保罗药店内休息及健康咨询区 (图片来源: (德) 多蒂·贝克, (德) 菲利普·莫伊泽编. 鄢格译. 药店设计手册)
2 | 德国——三故居药店内休息区与儿童玩耍区 (图片来源: (德) 多蒂·贝克, (德) 菲利普·莫伊泽编. 鄢格译. 药店设计手册) )
3 | 老年人对自身生理状况评价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 老年人对自身心理状况评价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 关于是否需要相关医疗服务部门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国内社区药房现况的欠缺
笔者所调查的社区药房中, 实体服务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只有简单的销售柜台, 没有触屏电脑药品查询系统, 这远不能达到适老性社区所需要的适老性要求。适老性社区药房的基础建设应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着手, 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最根本出发点。虚体服务内容单一, 仅仅提供药品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强的需求了。居民在购买时, 没有药房提供的药品参考书, 没有专业人员指导, 可能买到不适合自己的药品, 不利于治疗疾病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引发更严重的病状。此外, 没有24小时服务, 大部分社区药房没有举办过医疗类知识讲座, 只有少部分的社区药房会为社区居民中的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检查服务。
4对我国“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建构的思考
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身体机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日益衰退, 这些必然会使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发生改变, 他们的情绪会变得不稳定, 易产生孤独感。在考虑老年人对于社区医疗需求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和需求。
4.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由于老年人日渐衰老, 生理机能开始随之衰退, 他们的听力、视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行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减弱。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视力、听力和行走能力衰弱程度较大, 分别占调查总样本数的86%、72%、68% (表3) 。
老年人在70岁左右, 视力方面, 眼睛对室内光环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由于瞳孔的机能下降, 使得他们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很难看清事物;听力方面, 老年人的听力衰退, 甚至明显下降, 对声音的明辨度大大降低, 对声音不敏感甚至会出现短时间的暂时性失去听力;行走能力方面, 老年人肌肉纤维变细, 弹性度降低, 同时容易感到疲劳, 因此老年人耐力减退, 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行走或运动, 外出时需要多休息。在访谈中老年人谈到他们希望社区药房的照明系统建设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殊性进行设计, 服务人员与他们交谈时可以靠近他们, 提高声音来弥补他们听力的减退。同时需要社区药房内设置供他们休息的设施, 因为他们走到药房可能已经感觉到疲劳, 希望在药房内可以歇脚, 有利于他们进行药品选择和购买等行为。
4.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老年人在退休后, 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他们由以社会生活为重心转变为以家庭生活为重心, 由以社会工作空间为主转变为以社区居住空间为主。随着时间推移, 老年人的孤独、抑郁和急躁的心理会逐渐增强, 他们的思维逻辑性较差, 辨别事物优劣真伪的能力也大大减弱, 这让他们容易对事物产生恐惧感, 他们迫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值得信赖的部门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管理, 帮助他们获得知识、获得健康, 以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安全感。通过调研结果得出, 37% 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感到孤独, 3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逐步降低 (表4) 。在是否需要社区内设置相关医疗管理服务部门方面, 老年人的选择依次为非常希望、比较希望、不希望, 分别占61%、29%、10% (表5) 。
4.3老年人对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的需求
4.3.1正确选择药品的需求
绝大多数老年人身体机能越来越差, 甚至被慢性病困扰着, 因此他们对护理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调查的1434个老年人样本中, 有87%的老年人表示对社区药房的需求十分强烈, 其中有92%的老年人表示需要在社区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到自己平时需要的药品。
4.3.2健康知识的需求
传播健康知识是养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环节, 重点在于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机能。通过调查显示, 73% 的老年人对于健康知识了解较少, 21%的老年人平时经常关注和学习健康知识, 并了解较多。有69%的老年人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集中在药品知识咨询、身体保健等健康知识传播服务方面。
4.3.3对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需求
老年人希望社区药房能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药剂师, 这样则充分体现了社区药房的可信任性。同时药店的管理者和营业员也应具备基础层面的专业医疗健康方面的知识。尤其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健康与保健的内容培训。
4.4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建构策略
笔者借鉴国外社区药房服务的建设经验, 结合我国社区医疗的背景, 针对老年人对社区药房建构的需求, 在我国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方面提出建构策略。
4.4.1实体服务建构
1、保证室内光线的质量和照度, 照明设备可起到指引老年人购药及咨询的作用, 同时应考虑灯光的垂落点, 以避免形成过多的影子, 对老年人造成视觉干扰。
2、使用的字体标识应选择更容易被老年人所识别的颜色和字号, 方便老年人阅读说明和宣传的健康知识。
3、在药房入口处和室内空间分别设置无障碍标识和设施。
4、从老年人的体能考虑应合理布置休息区域, 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设施, 如座椅、饮水机、休息座椅以及卫生间等, 以让老年人感到舒适、亲切, 并设置无障碍标识和设施。
5、在药房中应设置儿童休闲娱乐区, 因为大部分老年人都有照顾第三代的任务, 对于来药房的老年人来说, 选择自己所需的药品或者咨询都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这样可以确保与他们同来的儿童们能在药店内独自娱乐, 如在有人管理的区域画画、看书, 老年人也可以安心购药或咨询了。
6、夜间购药处——为确保老年人突发疾病时能购买到需要的用药, 适老性社区内的药房应配备便利设施, 这样能使老年人一天24小时都可以无忧购药。
4.4.2虚体服务建构
1、人员配备的管理原则
适老性社区药房的医疗服务人员都应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获得资格证书方可持证上岗。笔者在2014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了解到, 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养老事业服务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的资格培训。尤其日本在培养养老事业人才方面颇有建树, 也更加严格。他们培养人才是从学生时代抓起, 在学院内设有一系列与养老照护相关的专业, 学生在学期间需要研修专业课程, 会到大型养老机构参与实际服务项目, 最终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为创建安全、规范的养老社区药房必须从人员素质上严格运用法律法规加以保障。需要固定的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对养老社区的药房及社区内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和服务。
2、医学服务的实施路径
(1) 药房应为适老性社区提供药品的基本供应保障, 药品的提供是医学服务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适老性社区中的药房应规范药品验收和养护, 着重药品质量的检查, 建立药品库存登记系统, 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同时应向社区内的老年人宣传用药常识和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定期地开展临床药物咨询, 提高老年人合理用药水平。
(2) 应具备提供和传递医学保健等知识, 可主动提供医学保健类知识, 使老年人更加了解自身疾病或身体情况, 应通过更多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服务, 如提供老年人保健杂志、定期举办针对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医学专家演讲, 同时提供电话医生保健等服务。
(3) 社区药房应提供与药品相关知识的报刊和杂志等。
3、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
适老性社区的社区药房除了应具备一般医疗检查、药学服务的能力, 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体检服务, 主动引导和配合老年人进行检查, 同时加强药师与老年人之间的联系, 博得老年人的信任。
(1)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养老社区药房要针对社区内老年人制定详细的健康档案, 及时地将老年人个人病例、用药记录、身体健康状况、保健保养等情况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来制定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随访的入户方案, 为老年人用药提供主动管理服务。同时制定用药回访计划, 通过电话或者入户服务进行问候及询问, 特别是对患有严重疾病、慢性病、孤寡老人等, 解决用药疑问、询问用药效果或不良反应, 并在其健康档案中做好详细记录。
(2) 在适老性社区内建立智能管理网络系统, 可将老年人健康档案录入系统, 更好地为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更严格更全面的服务。
4、咨询项目的实际展开
过敏症咨询;健康检查;营养饮食建议;内分泌咨询;卫生健康服务;血压、尿酸、血糖及胆固醇测量;体重测量;静脉压测量;失禁症护理;按摩等。
5、其他辅助服务项目
其扩展服务为电邮信息;处方管理;会员卡发放;送药上门;医疗保险金运用;电话及电邮订药。
5结语
适老性社区的药房服务建构在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在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积极建构与提升适老性社区药房的服务, 以补充和完善适老性社区健康保障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 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化。建立规范的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摘要:社区医疗是我国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含适老性社区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本文仅从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建设方面着手, 旨在通过提出建构策略对健康保障服务体系进行补充和扩展。笔者研究国外的社区药房服务现况, 分析我国社区药房服务的不足, 针对国内老年人对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的需求进行实地调研, 并进行访谈。从老年人对社区药房相关服务的需求出发, 以国外社区药房的服务为借鉴, 提出在我国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方面的建设策略, 从而更好地补充、丰富和发展我国适老性社区健康保障服务体系。
关键词:社区医疗,适老性社区,药房服务建构
参考文献
[1]彭希哲, 梁鸿, 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邢翔飞.对建立我国社区药房可行性的探讨[J].中国药房, 1997, 8 (1)
[3]张君隆, 葛帅, 胡豪, 王一涛.珠海、澳门和纽约社区药房医学服务的对比研究[J].调查研究, 2012, 9 (27)
7.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七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本讲提到最近几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项目是()。
A.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B.送电影下乡 C.送戏下乡 D.送图书下乡
2.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给配送的管理体制造成需求与供给不对接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B.禁止国有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C.管理体制改革
D.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治理能力
3.关于推动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方面的内容是指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B.两个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
C.两个方面是文化建设完全割裂的两部分
D.两个方面建立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平台上,不能割裂开来 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上提出的。
A.十六大
B.十七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二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本讲最后提到在文化建设上某些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包括()。
A.价格调节机制 B.标准的地区化差异 C.公共设施使用登记制度 D.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本讲给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有()。
A.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 B.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C.培育私营企业,逐步弱化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 D.进一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准入门槛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治理能力。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正确 错误 3.长期政府主导的事业体制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缺乏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的认识,形成了单纯以政府送文化,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的发展方式。
正确 错误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保证国有单位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绝对控制。
8.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 篇八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D)上提出的。A.十六大
B.十七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二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2.本讲提到最近几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项目是(A)。
A.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B.送电影下乡
C.送戏下乡
D.送图书下乡
3.关于推动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两方面的内容是指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B.两个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
C.两个方面是文化建设完全割裂的两部分
D.两个方面建立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平台上,不能割裂开来
4.关于公共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
B.政府包揽所有事情
C.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D.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关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理解正确的是(BCD)。A.是指文化部门内部循环
B.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C.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
D.有效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
2.本讲给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具体建议有(ABD)。A.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
B.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C.培育私营企业,逐步弱化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
D.进一步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准入门槛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是由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它实行的是完全免费的文化服务。错误
2.长期政府主导的事业体制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资本的引导,缺乏对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的认识,形成了单纯以政府送文化,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的发展方式。正确
3.根据本讲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要围绕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治理能力。正确
【6月关于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推荐阅读:
关于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07-07
建立和完善江西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探09-14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若干问题07-15
人防办关于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08-13
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10-02
建立和完善测评预警机制11-12
建立完善的司法鉴定诚信体系是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的有效途径07-16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10-05
关于2013年6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11-20
关于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