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共8篇)
1.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 篇一
关于社会发展中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
内 容 摘 要
切实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当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介绍了行政道德涵义;对现阶段我国行政道德失范及其因进行了分析:传统观念的制约、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行政行为中权钱交易增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社会监督的缺失;提出了行政道德建设的途径:加强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健全行政道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强行政道德的监督机制和有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行政道德考评机制。关键词:行政道德 依法行政 监督机制 惩罚机制-1-
关于社会发展中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更加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行政管理涉及到国家公共事务,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休戚相关的重要领域。在行政工作中,思想道德因素是灵魂和核心。只有推行以德行政,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一、行政道德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行政道德则是调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同行政对象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1]行政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如:职业性、特定性、公共性、操作性、连续性和时代性等。行政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行政道德又具有不同于其它职业道德的特征,如:阶级性、强制性和示范性等。行政道德无论作为一般的职业道德,还是作为特殊的职业道德,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特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当前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至少包含了以下内容:
一是服务意识。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为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又是行政人员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从本质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所以行政人员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这也是行政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诚信原则。即诚实守信,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坚持党和政府的有关规定,一切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敢于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说实话、办实事、做有原则的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是廉洁奉公。珍惜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义务,高度负责地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和执行国家公务,绝不利用职权和地位为自己谋私利、搞特权,做事公道正派。
四是全局观念。全局观念,是指一切从行政系统整体及其全过程出发的思想和准则,这是调节行政系统内部个人和组织、组织和组织、上级和下级、局部和整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行政系统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全局高于局部,没有全局就没有局部。行政人员必须识大体、顾大局,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下级利益服从上级利益,地方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那种不顾国家全局利益和法令,甚至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行政管理宏观的失控。
行政道德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多种传播形式把社会的目标、规范和准则转化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从而经由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实践,达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这样一个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的过程。行政道德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理想要与各种具体的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使之能在各种情形下都能坚持行政管理中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在遇到种种观念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仍旧能够理性地、公正地、合乎自身角色要求地予以处理,而无愧于行政人员的岗位职责。
二、行政道德失范及其原因分析
行政道德失范,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公务员存在的意义,规范其行为的道德价值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公务员的行为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公务员行为-2-的混乱无序。[3]引起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传统观念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行政道德既有至今仍不失其光彩的精华,也有不少的糟粕。我们今天的行政道德就是从这优劣混杂的历史遗产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难免受旧的行政道德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颇具影响力的儒家文化几乎成了当时行政道德的指导思想,统治阶级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使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等级观念发展成为封建行政道德的主旋律并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行政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这种至今令人念念不忘的行政道德维持的时间较短。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浩劫不仅把一度存在的高尚行政道德毁坏殆尽,而且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当时一些“左”的思想和做法已经使某些过激做法已经使行政道德扭曲变形,拔乱反正时纠正“左”的某些过激做法,又使部分行政人员产生误解,走向另一个极端,去追求个人享受而忘记了对社会的责任。“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行动把行政道德践踏得面目全非,个人崇拜盛行,革命化被搁置边,“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的行政道德念也遭到批判。这些错误思想仍侵蚀着某些行政人员,从而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行政行为中权钱交易增多
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次社会经济关系的大变动,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巨大变化,引起了人们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深刻改变,扎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行政道德规范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从政府行为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责、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原来的指令型转向服务型;从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从原来的订指标、批项目、分资金、拨物资转向利用经济、法律等杠杆搞规划、协调、指导、监督。政府职责、行为的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政府新旧行为的交错、混杂。所以有些行政人员以手中的权力为筹码,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索取高额回扣,把本职工作、正常业务变成有偿服务来获取暴利,具体包括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索贿受贿,在招工招干、升学就业、农转非、出国等问题上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等多种形式。
(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层面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泥沙俱下”大量渗入,诱使一部分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人私欲攻心,享乐主义盛行。这种以享乐为基点的世界观与个人私欲有着自然的亲和力,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国家公职人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没有自觉的律己意识就极易受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极有可能因个人私欲导致个人主义,再由个人主义滑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最后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和走上腐败的道路。
(四)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社会监督的缺失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人治”等封建意识与现象根深蒂固,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客观形势下,民主与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性,为有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政道德失范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孟德斯鸡曾说过:“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使用权力直到尽头”,权力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倾向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就非常注意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开展了许多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高度集权式的行政体制,使实际运行状态中的行政监督事实上仅限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而上级对下级的一对多的关系,又使这种监督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随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毕竟还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行政部门对-3-国家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的“玩法”作派有恃无恐。许多问题莫名地陷入“无法可依”、“绕法而行”、“人情重于法”的尴尬局面。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约束乏力,对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失灵等,又给一些掌有权力的人滥用职权大开方便之门。
(五)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工资收入却还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相比,而且就以我国目前的物质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而在高通货膨胀的年份,其实际收入还要下降。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奉献精神,但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形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把公务员的工资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很容易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心理平衡,挺而走险,走上以权力为手段和换取工资以外收益的道路,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三、行政道德建设的对策
当代中国的行政道德建设,既要符合一般道德建设的规律,又要根据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及行政道德的现状,结合二者确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4]
(一)加强行政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
制度建设是行政道德建设的根本保障。正如邓小平所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见,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行政道德建设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将有关行政道德的内容制度化,法律化,也就是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条文,特别对于权力和义务要用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5]应当说,长期以来,我国在行政道德立法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首先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涉及规范行政主体行为方式问题的法律基本上还是空白。譬如,防止机构膨胀,限制政府规模的《编制法》至今仍未出台;《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许多明显缺陷,急待完善并且上升为法律;能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约束的《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也需尽快出台等等。其次,必须实现行政道德规范的法制化。西方国家在进行行政道德建设时,相继制定行政官员道德法典、国家公务员道德法规和防止行政人员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严重道德败坏和涉及利益冲突等的道德规范。英国政府就规定,各级官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的各项规定;美国政府把履行《政府道德法》、《权利典章》作为各级行政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最后,还要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自身合法权益,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和各种侵犯其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行政官员依法行政。
(二)健全行政道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在现代行政道德建设实践中,要从人们普遍重视和追求物质利益的特点出发,加大对在道德方面有突出成绩者的物质奖励力度,同时还要继承发扬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精神激励的好的传统做法,对行政道德建设上有突出贡献和成绩的行政人员予以重奖;专设廉政奖励基金勤政为民基金进行相应的奖励;对行政道德建设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还要注重发挥行政道德本身的激励作用,行政道德是激励行政人员奋发向上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力量,有明确的道德规范标准,能培养行政人员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激励和造就一支道德高尚的行政人员队伍。
(三)加强行政道德的监督机制
行政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具有占有性、扩张性和排它性的特性。因此,行政权力越大,越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4-领导和监督职能,扩大各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重视人大代表的作用,随时随地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及时纠举、弹劾乃至罢免不称职的行政人员;切实加强司法监督;鼓励传媒监督和公民监督,奖励举报有功人员;衷心欢迎和虚心接受民主党派人士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等。
就行政监督的有效性而言,主要应依靠两个方面的监督:一是组织监督,一是社会监督。组织监督包括施政机关体系内部的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其具体的监督形式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与考核鉴定、检举揭发与专门审查。组织监督就是希望发挥组织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功能,力求率先由组织督促行政人员履行行政道德。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团体对施政机关行政道德的监督,它往往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对行政道德的监督方式又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内部上下之间的监督,各部门之间、前后程序之间、同事之间的监督。行政复议、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也属于政府内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外部对施政机关道德建设的监督。一是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比如,审议批准政府提出的法规,对行政执法进行检查,受理公民的申诉等。二是司法监督。《宪法》规定,检察院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享有监督的权力,法院通过行政讼诉或刑事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或犯罪行为进行监督或惩处。三是群众监督。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群众监督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听证、建议、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四是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实施监督。此外,还有党的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等。
(四)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行政道德考评机制
要把行政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行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行政目标管理的考评工作之中,同时把行政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目标,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对行政道德建设目标的考评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对行政道德建设目标的考评与行政工作的总体目标考评结合起来;二是要把行政道德建设目标考评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求结合起来;三是要把行政道德建设目标的考评与勤政、廉政结合起来;四是要把行政道德建设目标的考评与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好坏结合起来。在考核程序上,一是要建立起相应的权威组织和专家考评制度。这些组织应是具有执行权力的独立机构,不受被考核行政单位的制约;二是建立公开透明制度。严格的评审程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构成、评审结果及申述仲裁机制等都应完全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三是建立公示制度。对于初评结果,在相应的范围内保留一定的公示期,以征求多方意见,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性。-5-参考文献
1.陈永胜.略论行政道德建设.行政与法.2002(5)
2.红磊、王守宽.行政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途径探讨.湖北社会科学 2001(10)3.刘剑锋.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求.重庆社会科学.2005(8)4.邵志义.完善行政道德建设的对策构想.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5.李友民.当前我国行政道德的特点.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 篇二
从现在社会知识的弱势地位来看, 社会知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是社会知识自身的问题。自然知识似乎具有某种确定性的特点, 使得自然知识比社会知识更容易把握, 并且呈现出累进效应, 每一次成果都可以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阶梯, 这种线性发展的特性是社会知识所不具备的。社会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具有多元化或多样性特点, 且没有明显的累进效应, 它的更新速度也比自然知识慢, 因为它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相关, 又受社会结构与制度的制约。自然知识探讨的是人们外在的世界, 又直接服务于生产与生活, 社会知识探讨的是人们自身所处的世界, 间接服务于生产与生活。社会知识的这些特点使它在发展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它的多元化与多重性也是它的一大优点, 意味着社会有了多重选择的机会, 也是社会知识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其实社会知识带给我们的并非“知识”而是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观察社会的平台及更多的自我实现方式。
社会知识发展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它总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不像自然知识会受到一致的支持。在现代社会中要获得系统而有效的社会知识是很困难的, 它不是受到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就是受到制度的约束。有以下几种重要因素影响着社会知识的发展和传播。一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对一个自由知识分子而言, 意识形态对精神的控制和人性的扭曲是不可容忍的。按照福柯的观点, 知识本是为权力而生。意识形态往往不仅以知识的形式出现, 更以真理性知识而自明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只有在一个自由而又开放的系统中意识形态对知识的危害才能降到最低限度。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 还知识以本来面目是社会知识传播的重大使命。“所有的政治意识形态都蕴含着自我欺骗与对现实社会的歪曲”, “人类的痛苦, 正应归于他们被不现实的观念所驱使”。在古代, 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并非只是靠武力与强权来维系, 意识形态也帮了大忙。二是科技。科技与社会知识本应功能互补,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但是它却抢夺了社会知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科技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更具欺骗性、更具维护功能、更难以消除的意识形态。“之所以说科技是意识形态, 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马尔库塞指出, 在工业发达国家,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其成了与行政脱离的, 使行政机关暴力合法化的意识形态新形式, 且以更大的无形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 它便重新排位了人类的知识谱系并制约着整个文化。在现实社会中, 科技的意识形态功能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不仅融入到生产过程本身, 而且控制和操纵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任何人任何领域都不能摆脱它的控制。科技还将一个贫富分化、人性扭曲、精神痛苦和环境恶化的社会粉饰成物质丰富、高度民主自由的有着灿烂明天的的天堂般神话的世界。三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 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 它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他是知识传播的有力武器, 但是又是一种经常用以进行欺骗的工具。它传播各种人类美德, 又宣传各种腐朽堕落的思想, 它一方面为民众呐喊, 另一方面又听命于权贵, 行使着思想控制和监督的职能。而在很多国家, 大众传媒不是被知识引导而是引导着知识, 不是被大众控制而是被权贵操纵, 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四是风俗习惯。在市民社会中, 风俗习惯已经边缘化了, 法理才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但对于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风俗习惯的影响力还很大。社会知识的传播、更新与发展经常受到它的阻挠, 风俗习惯是传统社会的重要维护性力量。五是常识。常识是人们过去积累的经验性认识, 在变化缓慢的传统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是人们适应社会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 它的有效性降低了, 越来越成为一种阻碍性力量。
社会知识传播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缺乏大量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两重使命:一是传播知识, 传承文化, 塑造精神, 改善社会, 实现社会价值;二是用知识武装自己, 立命修身, 升华个人价值。在毛泽东时代,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将知识分子从士绅阶级中解放了出来, 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真正走向社会, 走向生产实践。但是当时的知识下乡运动结果并不理想, 这是没有充分尊重知识的原因。将知识与知识分子禁锢在体制之内, 失去了对话的对象和学术批判的精神。一些学科像社会学、人类学甚至都被当成资产阶级伪科学被打到了。知识分子就一旦成为了政治制度的消极工具, 就难以对社会问题作正确的分析, 也就难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但在理性当道的现代社会, 许多知识分子改变修身立命之本, 纷纷放弃职守投身于追名逐利的潮流之中。他们不以传播真实有效的社会知识为目的, 而以赚钱为目的并以肉体享乐为本。他们俨然成为了民众之外的“超群体”、“知识精英”, 有的甚至连做人的本分都忘了。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理性化世俗化的世界潮流有关, 又与一个社会特定的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有关, 更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联。因为社会知识的传播会促进公民意识的提高, 强化社会意识与政治制度的对峙, 因此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消除各种不利于知识分子发展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制度的羁绊, 尊重知识, 提高知识分子队伍素质是社会知识传播中最为紧迫的任务。
二、社会知识的发展与传播在社会重建中的作用
知识是人类心灵的窗户, 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一样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只不过它的作用不像自然知识那样的直接与明显, 但是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它对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制度的好坏与否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并被实践所证实, 制度也是人们行动的指针。制度的精神与社会知识的人文关怀是相互构建的。重建一种社会就是重新构建一套制度, 但是只有借助于社会关怀精神, 它才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当技术不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当全球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的时候, 社会的制度安排就会遭到质疑。到时候人文精神会再次复兴, 社会知识就会重新抬头, 收回它应有的地位与一切。在这一时刻到来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社会知识的传播, 来迎接这一革命性时刻的到来, 这样我们就通过知识重建实现了社会重建。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在理性的牢笼中挣扎, 依靠科学的止痛药来止痛。
其实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是相互嵌套, 共生共荣的, 两者之间本没有绝对的界限, 在古代也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只是到来近代由于思想的革新才带来了自然科学的加速发展, 并引发人类社会的种种变革。这种思想的革新正是人们反思社会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首先是社会知识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科学的兴起。科学兴起后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知识的发展。后来两者之间才出现了分野, 自然科学加速发展并把社会科学抛再来身后。社会知识受到了冷落, 变成了少数思想家的专利, 它的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以科学标榜的自然知识。人们只相信它们眼睛看到的有形事物, 对自然科学的成就欣喜若狂, 对社会知识的无形功能也就视而不见。以至于世风日下, 民心不古。其实人类不仅是一种生物群体, 也是一种道德群体, 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 也是一种精神存在, 丢弃了道德与精神, 人类就会退化为动物。以倡导道德与精神为使命的社会知识的发展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在现代的中国, 文理分科, 重理轻文的倾向依然没有改变, 国家对自然科学的扶持力度是远远大于社会科学的。这样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技术与理性的结合与快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结构出现严重的分化与失调, 人们的精神受到了控制, 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正在消失, 我们迫切需要社会知识的传播与发展来扭转这一局势, 重新提升社会价值, 重塑正确的社会观, 重构社会生活的新秩序。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 对个人来说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社会来说, 缺乏的就是心智。
参考文献
[1]苏国勋.社会理论的知识学构建.上海三联书店.
[2]杨善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 篇三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1-01
一、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过窄
虽然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专业体系日趋成熟,但仍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的有限性的缺陷。在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发展主导的中国社会工作,其发展重点多集中在政府关注点集中的领域。从政府购买服务涉及领域来看,既涵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精神卫生、教育辅导、残障康复等传统领域,也涵盖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新兴领域,虽然领域广泛,但是仍集中在如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群众文化等领域,各个项目并未均衡投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对于社工事业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不能及时吸收并加以运用,仍严重滞后于欧美等国的社工事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过窄的缺陷,而这也正是由于社会管理的治理理念下,政府单一化、层级化、指令性管理所导致的。
二、过度依赖政府购买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尚未成熟,社会认可度较低,物质基础缺乏的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也正体现了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可以集中力量提高效率的优越性。其次,依靠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弥补当前我国对社工事业认可度低的状况,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渗透作用。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促进公平的一项助人性质的活动,本应在社会治理领域成为多元化治理主体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导致其过分依赖政府的扶助,丧失了本应具有的独立性。这也正是因为长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单纯的将目光放在自身,而忽视了其他多元化的手段,使得社会工作难以脱离政府、回归社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回应的群体为服务对象,所有项目的执行都应以服务对象作为出发点,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目的。但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服务中心的回应群体除了服务对象外,还包括出资的政府,有时还会为了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取政府购买而将回应对象的天平倾向政府部门。
三、服务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社会管理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式干预,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集中力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对实际问题缺乏具体评估,这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计划性模式,而忽视了市场需求。正是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也恰恰缺乏了对于不同个人与社会群体需求特殊性的探讨与评估。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服务仍处于政府购买服务阶段,这就导致了很大程度上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由政府来确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更多的是将原来属于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服务下放给了众多的社会团体来提供,而政府只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这虽然进一步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和服务效果,但是这些服务只是出于一种初级的、单一的、普遍的服务,而对于存在更为普遍的特殊性需求难以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公共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内容与表现形式多样化”。[6]而在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这二者往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增长的。社会工作在当今中国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某些个体和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各类社会工作组织对于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才可能提供满意地服务,实现最终的目标。
四、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仍然不够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和实务方法,但在社会管理主导的背景下这一过程进度缓慢。首先在社会管理理念主导的背景下,整个社会遵从的都是惟上是从的态度,严格执行上级指令,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下级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同样,折射到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更多强调的就是老师授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课堂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且教育内容就是对于前人的理论再传授;长此以往,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思考方面越来越缺乏创新性与主动性,只能单方面的接受书本理论,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习社会工作这门西方舶来专业还何谈本土化呢?其次,社会管理提倡的是一种刚性的、自上而下的指控,对于各种命令的执行缺乏具体实践指导,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拍脑门想主意”的决策过程。由于社会工作在目前中国的开展程度有限,很多地方的社会工作实践经常暴露出来“不知道去哪儿实践、不知道实践什么”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实践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研究的进程。
五、服务主体单一化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
受到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并未将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看作合作伙伴,而看作是政府责任与功能的延伸甚至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附庸,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理念的影响,使得政府很难以一种开放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类社会组织,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机构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自主性。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及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资助,这就是的社会工作可获得的外部资金支持非常有限;资金的严重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和服务的领域、范围,而且导致机构的工作条件简陋、服务技术和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到公共服务质量。此外,由于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下,社会工作组织很大程度上是在履行指令性任务,再加之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降低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责任感。再次,由于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下达命令由下级执行,这种自上而下、层级分明、横向部门缺乏联系的科层制体系尽管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体制逐渐出现了僵化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听命于政府、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援和项目的社会工作组织在服务过程中更多的只能从政府获取资源,而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只能单打独斗,很难和其他的社会组织相互合作。
4.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篇四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还是新事物,需要一个社会逐步了解和接受的过程。目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有的人把社会工作者当成打杂的帮工或是志愿者,对社会工作不重视。
社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居委会对辖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稳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目前,居委会肩负着宣传、监督、帮扶、管理、服务等涉及居民利益的各项重要工作,同时政府和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因此对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法治意识增强的新形势下,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满足新形势下社区居民日
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和解决不断涌现出来的社区社会问题。
一、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运用
在现代化社会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学习和利用社区、小组和个案三种社会工作方法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纠纷、信访、拆迁、残疾人康复、养老、青少年教育、社区矫正、流动人口、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一)新华社区书画协会成立和运作。社区在“四千走访”和“三民走访”工作中,深入居民群众,掌握一线社情民意,了解到我社区中有一群书画爱好者,他们有相互交流和展示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使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区居委会在掌握这一情况后,根据社区实际条件,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决定于2012年6月成立了新华社区书画协会,邀请社区书画爱好者参加协会,民主推选协会会长,并制定活动计划。至今已开展交流活动4次,并组织参加书画比赛1次。在满足书画爱好者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发展了社区文化教育。下阶段准备通过书画协会为社区青少年开设免费书画学习班,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金婚庆典活动。新华社区属于老城区,老年人多,有很多达到金婚婚龄的老夫妻。社区通过老年需求调研,发现居民中呼吁开展金婚庆典的呼声很高,社区结合街道邻里节开幕式,精心策划,开展金婚庆典活动。前期通过居民骨干的宣传发动,共有77对夫妻来
社区登记报名参加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街道、兄弟社区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各单位、社区纷纷为老人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并为行动不便的金婚老人送去金婚蛋糕及贺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进了社区关注老年群体生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倡导建立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及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三)妥善处理矛盾纠纷。2010年至今社区共处理矛盾纠纷100余起,矛盾纠纷逐年上升,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复杂。有些问题并不是靠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就能预防或解决的,而是需要运用各种社会工作的方法及相关部门配合。例如2012年4月一起因卫生间改造引起渗水造成较大损失的纠纷。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居民反映问题后,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首先稳定居民情绪,引导其采取正确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然后分别与当事人双方沟通,了解事件情况及双方意见,并上门查看拍照取证。经过调解发现双方不能就损失和补救措施达成一致意见。后社区联系法律顾问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最后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这一矛盾纠纷。社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社区资源帮助受害者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顺利的化解了这次矛盾纠纷,稳定了社区和谐。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问题
(一)行政化现象十分突出。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组法》规定其工作职责为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事务以及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
履行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八大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职能部门把本不属社区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放到社区;把原本只是“协助”的工作任务被当成硬指标压到社区完成;一些部门工作遇到难题就将责任强加于社区头上,视社区为自己的“腿”,增加了社区额外负担。特别是市、街道两级轮番考核社区,使得社区对各项行政性事务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种丢掉“主业”抓“副业”的局面。使社区不仅承担了许多政府事务,而且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
(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社区需要的工作经费按目前社区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社区户籍人数分配,仅各种迎检的资料宣传、材料打印费都是不小的开销,基本每月都有大的活动开展,且每次活动花费都较大。但现在财政给每个社区的工作经费较少。因此社区在搞服务活动时缩手缩脚怕经费不够。
(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导致社区服务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事务缠身。社区工作人员成年累月忙于政府的各类行政性事务工作,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社区服务。二是服务观点不强。有的社区工作者,被动处理日常事务,缺乏主动开拓创新精神。有些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观点不强,政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低,居民意见大。三是服务能力不够。在某些项目和活动中,社区则既无钱、又无权,无能为力满足居民们的要求。强调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专业化职能,这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分工与专业化趋势
相矛盾,而社区的职能却被忽略了。
虽然开展系统的社会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许多工作都在摸索中开展,但要尽快找到适合于社区的社会工作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由于居委会的工作每天要接触到大量的具体事务,通过社会工作,将原来就事论事,就事解决事的工作方法转为能用系统的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去分析、解决问题。
5.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 篇五
及应对措施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在2011年一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然而,就在我们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我们不得不深思的种种问题,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要积极的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的国家社会朝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诚信 教育 住房
近年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市场低迷。然而,我国经济却“一花独秀”,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为提振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文中心”,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提高效率上,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建设,导致人们思想混乱、道德严重滑坡,社会风气下降。本文拟就当今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的诚信、教育、住房等热点问题做以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诚信问题
1.中国社会的诚信现状
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人们的诚信却在一点点的缺失。比如,地方政府的诚信缺失严重,对社会风气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据最近媒体披露,某地方政府欠个体户的集资款,原定2005年全部还清的,直到现在还未还。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当事人代表终于表态说将于今年7月还清,希望这次该地方政府能够真正言而有信。另外,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说话、制定政策随意性大,说过的话、制定的政策往往不能兑现,屡屡失信于民。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保不住了。希望各级政府能够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圣贤教导,对待人民群众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鞠躬尽瘁。
商务诚信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如食品安全领域的“毒胶囊”、“甲醛白菜”、“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养猪”、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广大人民对自身生命健康的深切不安全感,对相关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深切的不信任感。就是因为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在今年四川雅安地震期间,多少人选择了社会组织基金会行使自己的爱心而不再相信红十字会。虽然红十字会多次通过媒体承诺会将爱心基金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一个政府社会组织一旦丧失了诚信想再挽回就难了。
在个人诚信方面,“摔倒老人无人搀扶”、“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经过的18个路人竟无人施救”、“郭美美微博炫富”、“唐骏学历造假”、“论文剽窃”、“学术腐败”等事件都显示着个人诚信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
教育、医疗甚至慈善领域也有不少诚信缺失的表现,如教育中的高考移民事件、顶考事件、考试作弊、择校过程中的金钱 交易等。这些现象对广大青少年的恶劣影响,还在贻害着我们的后代,贻害着我们的未来;医疗领域医生使用假药、拿医药回扣、收取病人红包等;慈善基金虚假宣传、账目不透明、借慈善之名谋取个人私利等。这些不诚信的表现使得中国的诚信问题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社会已出现政府与部门、制度与组织、制度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不诚信现象,这也反映了社会诚信缺失和人际信任危机弥漫的程度。这种现象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应引起每个公民的关注和深思!
我们有不少人在心里叩问着自己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老人摔倒了想帮忙却不敢,学雷锋做好事却怕惹祸上身,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许多人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方式,曾经的一个有互助互爱优良传统的民族今天变得有些麻木不仁。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一个个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的陈阿婆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而热烈的议论。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 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小悦悦事件突显了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小悦悦事件的重要意义,是对诚信道德重建的呼唤和对“见义勇为法”早日出台的呼唤。
现实生活的无数例证,个体的、家庭的、企业的,政府的、民间的诚信缺失就是我们的社会现状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诚信的缺失对社会规范、人际信任、商业伦理、家庭亲情、政府权威和社区精神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
2.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法:
诚信缺失的治理措施包括治本和治标两个层面,治本措施所需时间长,见效慢,效果持久 ;治标措施所需时间短,见效快,效果短暂。因此诚信建设工程可先修补、后建构,这是社会治理的一般程序。只有维持好现存秩序,才能开始新秩序的建构。从治标的角度来看,要治理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寻找诚信的“种子”,大面积地“播种”诚信,用诚信“繁殖”诚信,可以采取商鞅“立木为信”的方法,使个体恢复对诚信的正确认知和行动信心;第二,制度要讲诚信,奖励诚信个体,用诚信唤起诚信,以便恢复人对制度的信任,最后上升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第三,开设社区道德法庭,用舆论力量导人向善,批评、惩罚缺乏诚信之个体,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宣讲诚信、践行诚信的向善社会氛围;第四,在个体层面,个人是诚信责任的唯一承担者,不要因为一人不诚信就给整个家庭或整个组织贴上不诚信的标签,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第五,对公民进行诚信和礼义廉耻教育,使其知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理;第六,政府官员要在诚信建设工程中打头阵、做榜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事事以身作则,以模范言行影响带动群众,努力营造讲诚信光荣的社会环境。
从治本的角度来看,要建设诚信社会,我们就必需认清时代特征和诚信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在“告别革命、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成为一种时髦的世俗社会,边缘化和犬儒主义心态对诚信价值造成的伤害;认识到以感性文化为主的世俗社会向以理性文化为主的神圣社会过渡的困难。世俗时代通行小话语与日常叙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多说小话语,多讲小道理,要善于用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这些人性中自然秩序的东西,即非正式的控制来治理社会;要善于利用人们身边的凡人小事,积极弘扬人性中固有的善,如大力宣传杨善洲、郭明义、张丽莉、罗阳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歌颂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呕心沥血、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以便积小善为大善,由量变到质变;要善于打持久战,利用时间换取空间,逐步完成从世俗时代向神圣时代、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从犬儒主义向英雄主义的转变。
二、大学生的教育问题
1.大学生教育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高居不下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他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实验来证明“熊的嗅觉灵敏,分辨能力强 ”。2004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特大杀人案,马加爵,系云南大学生物工程系学生,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和同学之间的小矛盾,而残忍杀害了四个同寝室的同学。就在最近又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大学生惨案,从名牌大学到普通大学,惨案发生的原因都是那么的荒诞不羁,有为玩游戏斗嘴发生口角而起杀人动机的,也有为情而置人于死地的,总之都是一些旁人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罪过,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素质却在日益下降,我们的民族何去何从?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教育问题才是长久的发展道路。
2.大学生教育问题的改善途经
大学生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本文主要从学校预防和家庭预防两方面入手,探讨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1)学校方面
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高校要克服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形式宣传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学校要有意识地定期开展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和掌握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才能让他们进一步的掌握调节心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增强心理适应力。高校还应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障碍在形成前或是在形成的初期就能得到心理治疗,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强校园内部管理,净化校园空气。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力争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2)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起点和基点,人由婴儿到成人走向社会,其行为规范、待人接物、道德品质等,来自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主要靠家长来实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种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把学校预防与家庭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效果。而如今我们的家庭教育做的很不到位,这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小觑,因此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孩子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住房问题
6.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 篇六
——以中国凉都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摘要:本文以贵州六盘水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引子,通过对我国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现状的分析与探索,并总结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经济问题”,如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及市场调节等;“社会问题”如“拆迁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问题的一些经验教训,提出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的思想——“以人为本”,使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经济社会问题;对策研究、城市生态、以人宏观效率、微观管理、规划编制
现代城市管理是政府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对城市各项事务的管理,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管理涉及城市运行及宏观效率,城市微管管理关系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宗旨,更是城市微观管理的宗旨,昆明的城市管理在全国领先,作为微观管理,在适应现 代化城市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同时又必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改革年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给城市规划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涉及的城市规模问题、国企改革和村镇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工业布局问题、汽车工业发展和多种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城市交通问题等,都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研究新矛盾、新问题。在近几年,六盘水市规划部门不断更新观念,在宏观上做好城市定位及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研究和多层次规划的编制,在微观上做好城市建设和市容整治项目实施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使城市得到了有利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城市管理中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城市规划有管理许许多多较为典型的案例,下面谈的就是这几个总问题。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东部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跨北纬25º19´44“至26º55´33”、东经104º18´20“至105º42´50”之间,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市境东邻安顺地区,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毕节地区;钟山区的大湾镇、二塘乡、三合乡飞地嵌于毕节地区西南部。市内气候冬暖夏凉,常年气温在3~22.0ºC之间,凉都因些而得名。六盘水市境内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资源为著称,因些又有江南煤都之称。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集旅游与资源为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城没有专门的规划局,更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研究院,只有一个规划管理委员会及城市建设局,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都由规划管理委员会统一实施,以往,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在城市管理方面,政府强制性规定是老大,服从没有商量,在政府的一
些强制性规划下,社会弱势群体数量在增加。
在六盘水市,“城管”这个词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特别是街上小贩、一提起城管,不是胆战心惊,便是破口大骂,城市管理这项工作在市民心中,好像就是几个带大圆帽,穿着黄制服,整天开着车在大街小巷乱打乱砸乱罚现象,而不是所说的城市正常良性发展的保障,不是管理城市各项事物的活动。的确,在中国的现代城市管理中,类似的现象不仅是六盘水,而是中国各大城市在过去均拥有的现象,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城市中的老汉在房屋被强行拆除后,无家可归,只好在原址用油布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为家,而没过多久,城管人员发现即将其拆除了,最后老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跑到政府大楼里上吊自杀。诸如此类事件,还有许多许多,如同样是拆迁问题中的南京夫妇自杀事件,而近来各位河北以上实例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政府在城市管理操作实施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法制意识,抛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城市规划中出现违规操作,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至使资源浪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如六盘水钟山区政府的选址意见问题上,政府第一方案完全放弃原政府所在地,将原政府大楼卖给一地产开发商,而在偏离城市中心区10公里以外建新政府,结果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地利,还是人和,均无法与原政府相比,最终放弃实施了近一半的工程又将政府大楼搬回原址,并将工程改建为别墅花园小区。由此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资源上的浪费是一个贫困县1年全县总收入的10倍。
以上问题只是储多问题中的典型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全国范围内更多,近来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出现的类似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有河北省定州的围攻未拆迁的村民事件。再有,诸如许多豆腐渣工程问题我已不用再举例。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先行官,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及根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造成的经济、资源、人民利益的损失问题,归根结底,应该是规划方案规范及规划法制化进程中的缺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在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中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应该法制化,系统化,全面化。
1、要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将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办案的程序、管辖范围加以明确规定。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不完善,且无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加快行政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使行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量减少诉案的发生。
2、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徒法无以自行”。再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落实,如一纸空文。行政执法就是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性,城市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管理好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不能搞运动,也不能打战役。我们现有的各项整治专项行动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多,各项整治行动要互相衔接,不能顾此失彼。
3、一座城市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城市管理就是对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操作正确,系统运行稳定,健康,操作失误,则系统运转缓慢,甚至系统崩溃,同样的道理,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一个正确合理,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
4、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到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整个城市系统中的每一个细节,尽理做到管理的全面化,使整个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二、应该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理念,离开这个理念,放弃这个理念,那么城市管理就会变成为城市管理主体单方面的意愿,无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城市管理者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那么城市管理有可能就会出现众多的诸如执法不严、乱砸乱罚等现象,使用城市管理主体在客体中的形象荡然无存。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标本兼治”。管理好一个城市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刚刚组建,因此要加强管理,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展淡化权利、强化服务意识的宗旨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为指导,培养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执法人员,教育其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化、制度化,将行政执法工作文明化、人性化、艺术化,从而建设一支新型的有战斗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
三、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生态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实际上是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前期设计工作,在编制前期,应首先对所要规划的城市进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等因素的考察。在规划过程中,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时代发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并且将其法制化、人性化、加强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城市规划实现规范化、人性化、人与自然的的谐化、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化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及对策方面,近年来六盘水的改观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城市各种农贸市场、步行街,以及公交车与公交车站的改造和城管执法人员的礼貌执法足以充分说明,这个城市的市政管理已渐渐走上正轨,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管理,城管队伍整体素质也在上升,城市管理进步了。而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并且将城市规划纳入公众参与中来,将城市地方气候,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与城市改造与城市扩建,及城市配套基础设计的完善相结合,改变了以往人们的戏言“不愧产江南煤都,衣服全是黑的”。使城市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型、资源型城市。
综上所述,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工作要始终围绕“执法为民,服务经济”这个宗旨,依法行政,管理好城市。通过行政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最终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确实将人文的,自然的,历史的,现代的,经济的,生态的相结合,使之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使用之更好的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伊强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8-1
7.婚姻家庭中经济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篇七
婚姻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双方共建的和谐家园。在社会学术语里,家庭被描述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它的互动模式以男女间的性关系或者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为主。韦伯认为,许多家庭的结构可以表述为建立在权威与忠诚之上。权威性给了男性高于女性的权利,父母高于孩子的权利,老年人高于年轻人的权利;而忠诚感强烈地存在于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尤其在面对外来者时他们表现出强有力的团结。
尽管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早期社会的家庭画卷,但韦伯极少提及近代家庭中的角色问题。现代的家庭主要是一个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共同消费的基本单位。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寻求的是一种收益,当然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且符合经济效用最大化的规律。在家庭中,夫妻要对其子女进行照顾,对其年迈父母赡养,要为他们提供住所和食物。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家庭的活动,包括分配钱、时间以及决定家务事,他们要为日常消费的运转和家庭的繁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工作。
就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生活区域而言,男性多活动于书房、客厅等区域,而女性多活动于厨房、卧室等区域。男性与女性在家庭中所承担的家务也有所不同,男性通常承担一些户外的或驾车之类的活,而女性则更多地忙于购物、准备食物和保持屋子清洁之类的劳动。由此决定着男女双方的角色扮演,也决定着双方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
二、家庭的演进
在传统社会,家庭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家庭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保护家庭成员,对抗不确定性;第二个功能是知识传承功能,年长者将他们积累的知识传承给下一代。正由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婚姻成为传统社会里最重要的大事,家庭都想避免与名声不好或理财不善的家庭联姻,因为他们会常常在经济上求助或破坏家庭原有的声誉。许多婚姻是由家庭或相关的亲戚安排的,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为爱情结婚是不被允许的,除非这样的婚姻对家庭有利。
在现代社会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提高对婚姻家庭问题带来明显的影响。家庭的年轻成员已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接受知识,因为年轻人面对一个不同的经济环境。随着商业化程度加深,家庭原有的功能日益削弱。在婚姻方面的表现是:年轻人开始拒绝父母所选定的配偶,自主自由选择配偶。女人渴望在婚姻生活中得到保护和关爱,希望丈夫能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在应该让步时又表现得十分明智;她还希望他每天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向她表达爱情,以证实她当初决定和他结婚是完全正确的。这就要求那个男人是一个文雅、体贴、聪明、坚强的丈夫。然而男人也毫不例外地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他希望自己被别人和妻子看成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可以信任的人;他内心可能怀疑自己不能成功,但是他不愿意向自己承认,更不愿意向妻子承认;他需要鼓励,但是不需要指教、争吵或批评;他需要加强自身的力量,以便能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他需要一个十分宽容的、永远可爱的、能理解人的、会理家的妻子。
三、分析家庭中的经济问题
说起婚姻,不得不谈起门当户对,就是男女结亲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一定要相当或基本相当。这种婚姻观念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既有拥护者,又有反对者。到了现代社会,随着人性解放,婚姻自由,门当户对的观念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愈演愈烈,被不少人拿来作为衡量婚姻的标准。
门当户对之所以在现代社会这么受追捧,是因为我国经历封建社会的时间较长,封建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爱情观念、婚姻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看,门当户对有利于做到收支平衡。一般情况下,学历的不同、职业的好坏、地位的高低等差距会使双方在婚后生活中缺乏共同语言,甚至造成收入的差距,使双方婚姻出现各种经济问题。
家庭中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关系,而婚姻家庭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家庭中,经济支配可分为:基本生活消费、高品质消费两个方面。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应该是首先保证基本生活消费的需要,然后再考虑高品质消费的需要。如果把这个顺序搞颠倒了,就会造成家庭经济的混乱。如何分配家庭经济资源及由谁享有这些经济资源,其决定权是丈夫、妻子,或者他们两人一起。传统的家庭经济,一般是夫妻共同挣钱,全部交给一个人管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容易导致账目混乱的问题,比如说突然一方父母或亲友来家里住很久,这段时间就会造成家庭经济的失衡,最终也许会导致家庭不和谐。而现代家庭,双方都有工作,甚至不少女性的工作待遇要好于男性;男性受传统思想影响,处于资金收入的弱势状态,思想上承受着压力,这也同样影响着家庭的和睦。
在现代社会里,爱情和个人性格不像家庭声誉和地位那样容易在婚前就能确认,而后者是传统社会重要的考虑因素。许多已婚人士发现他们的婚姻生活被日常琐事磨得黯淡无光,夫妻已不再相爱,有些人就离婚并在婚姻市场上重新寻觅。于是现代社会拥有许多看起来很矛盾的组合:因爱而结婚和高离婚率。步入中年的男性往往由于自身的财富与地位,大多数都成为婚姻市场中“有效率的寻觅者”。而中年女性则刚好相反,由于性别角色的分工,她们往往需要花大部分精力打理家务,为之付出的代价则是放弃事业,而她们的青春期又远较男子短暂,一旦离婚后重入婚姻市场,往往是“不具效率的寻觅者”。
四、婚姻家庭中的经济贡献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总是与经济产生一定的联系。在婚姻家庭中,经济无处不在,洗菜做饭、打扫屋子以及喂养孩子等家庭活动,都与经济发生重要的联系。婚姻提供了一种机会,让男女双方在家庭分工和劳动中享受到经济所得和资源支配。传统的家庭中,分工使得男性通过家庭外的工作而成为主要收入者,女性多从事于生儿育女和家庭生产等劳动。直到最近几十年,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里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得到提高,但家庭中的各种问题依然存在。
夫妻间要处理好家庭中的经济问题,有以下几点: 经济要公开,夫妻双方要做到心里有数;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精心计划,计划得越细,花费就越合理;应该视双方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切不可因为一方给了父母钱,而另一方为此闹别扭;精打细算,开支要处处节俭,长远打算。同时,在资金的管理和支配上,也有以下几种方式。
家庭消费AA制。“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缩写,是“代数平均”,意思可以从字面看出,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账单的意思。所谓家庭消费AA制,指的是夫妻双方将各自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公有财产,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和养育孩子,余下的部分由各自独立支配;一旦遇到家庭重大开支时,双方还可以拿出自己的积蓄,维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家庭消费AA制有利于男性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使女性在经济方面得到独立,向社会提出更多、更高的就业要求,可以促进两性的平等。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AA制,AA制适合观念超前的家庭。实行的先决条件是夫妻双方对这种新的理财方式都认可,如果有一方不同意,则不能盲目实行AA制。
家庭消费基金制。根据家庭的各项收支状况,建立必要的家庭共同基金,包括用于支付水电、日杂费用的“生活基金”,用于养育儿女及升学费用的“子女养育基金”,以及购房、购车等提高生活品质的基金。根据夫妻收入情况,每人可以拿出部分收入进行分块存储或消费,专款专用,这样更利于家庭理财的长远规划。
也可以实行一人管“钱”、一人管“账”的会计出纳制。这种理财方式由善于精打细算的一方管理现金,而思路灵活的一方则负责制订家庭的理财方案。这就和单位的会计、出纳一样,不是各人管各人的钱,而是以各自的分工来管小家庭的钱。
五、结语
从相互认识到恋爱结婚,两个人从此就组建了一个家庭,共同付出、共同维护这个家庭。不管谁的收入高,在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绝对不是谁的收入高谁就说话算数。双方应互敬互爱,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合理地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使吵架的机会降到最低,使家庭的资源浪费降到最少,共同为家庭作出贡献,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提高,在婚姻家庭中也出现一些与经济相关的问题,例如为经济出现争吵、离婚甚至是“出轨”等。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收益、制度、信息、精神需求等角度讨论这些问题的表象和原因,有助于解决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增进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
8.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篇八
他表示,我国国情决定了仅依靠政府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现实的,激活社会力量进入养老领域,构建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才是出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但商业机构进来后,必须要有创新和突破,否则不能持久。”向运华说,只有更多的机构进入养老业,才会有更多新型的养老形式涌现出来。
目前,社会上主要的养老模式有传统养老院、公寓养老、家庭养老,以及新近起步的社区养老。然而,由于投资和运营主体不同,常出现高端养老住不起,低端养老又排不上的问题。
对此,武汉大学风险管理中心博士李毅认为,中国养老产业的经营模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纯粹投资型”的经营模式,二是“投资+运营管理型”的经营模式。第一种模式的障碍来自于现行政策,养老社区的建设用地不同于商业地产的开发用地,不得随意市场交易。第二种经营模式的障碍来自于养老管理机构与开发商的对接。尽管有些养老社区开始聘请国际知名养老管理机构从事养老社区管理,但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中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人口老化、三农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10-22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09-14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08-01
经济与社会发展09-24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11-02
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概况07-16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07-23
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08-0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