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

2024-08-29

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精选12篇)

1.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 篇一

老家屋后有一条河,河两岸长着各色杂树和大片的芦苇。小河弯弯曲曲,静静地枕在村后。窄的地方只有六七米,流至屋后时陡然变宽,约有三四十米。可能是因为这一汪水在村子里特别显眼的缘故,村里人称之为“大汪”。大汪里的水很清,一年四季,静静地倒映着蓝天白云,也静静地倒映着时光。

我的许多童年记忆都离不开大汪。

夏天,暑热褪去,大汪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来临了。不仅有很多孩子在游泳嬉戏,还有很多大人也禁不住这一汪清水的诱惑。河岸边的马路上停放着各种车辆,还有人们脱下的各式衣裤、鞋子。比憋气,比扎猛子,比摸河蚌,比游泳……孩子们在水里总能玩得花样百出。

每年夏天,总会发生一两次河水漫过路面的情形。大人们面对这样的情形总是面色忡忡,唯有孩子们有着莫名的兴奋,甚至还盼望着雨水能下得再久再大些。卷着裤管在路面上就能捉鱼,那种神奇的经历,一年里也就那么两三天。

偶有几次,一大早朦朦胧胧间就被母亲拍醒——“快起来,到大汪里捉虾!”一听这话,睡意顿时就没了,趿上凉鞋直往河边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为什么许多草虾会在夏天的清晨选择伏在浅浅的岸边。赤着脚,卷着裤管,迈进水里,凉凉的。把两只手拢在一起,轻轻伸入水中,从虾的背后偷偷靠上去。虾逃跑时都是往后退的,只要两只手拢得紧一些,基本都是十拿九稳的。运气好的话,一早上能捉到二三十只长着黑黑长长的像竹节一样爪子的大草虾。

到了秋天,河岸边芦花抽穗,就可以做芦笛了。折下一根芦花,去叶去穗,用刀片沿着芦管小心地划上一道缝,轻轻一吹,便可传出悠扬的笛声。越纤细的芦苇,笛声越嘹亮。这是无数次把手划破换得的经验。往往在吹得正起劲的时候,芦苇的主人就会拿着一根竹棒骂骂咧咧地冲过来,伙伴们立刻就作鸟兽散。

后来上学、工作,戏水、捉虾、做芦笛就成了记忆。不管什么时候回家,大汪边都没再看到那样热闹的景象了。是今天的孩子们有了更有趣的游戏?还是大人们对他们的管束更严格了?

每年国庆回家,都是芦花开得正盛的时候。自第一次给女儿做了根芦笛后,不管什么季节,只要回老家,她都问“可以做笛子了吗?”这是老家留给她的最有趣的记忆。今年国庆她也不例外,只不过已不需要我替她做了。看着她兴致勃勃做笛子、吹笛子的模样,恍惚间,二三十年的时光就若停止了一般。但我也知道,再有两年,也许女儿对此就全无兴趣了。每个人都属于外面的世界。

时光易老,岁月如流。静静的大汪,还是原来的模样吗?

2.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 篇二

一、色彩的描写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色彩描写。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可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乏色彩描写,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文章就不会感染人。学生们在作文时,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色彩描写:1. 自然环境的描写,大自然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抓住它们的色彩特点,准确地勾画,可以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 具体事物的描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有自身特定的颜色, 应该引导学生在相关的作文时,写进文章中的事物的色彩,就应该具备它的独特色彩:3.对动物的描写,不同的动物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在习作时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准确地描绘,可以使人如见其物;4.对植物的描写,不同植物的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抓住它们的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就可以把植物描绘得有光彩,使人更加喜爱。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作好色彩描写,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色彩对比, 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

二、芳香的描写

芳香的描写,也就是通过嗅觉这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如果对其独有的芳香进行精妙的用笔,就会起到怡神悦态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说芳香是“浅紫色”的,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如鲁迅的《社戏》 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就有嗅觉的描写,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芳香落笔的,整段话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充满了梦幻朦胧的味道。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表现了自己看社戏途中的愉悦感受。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 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 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 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 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 “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3.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运用 篇三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我们朝夕相伴。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它的阴晴圆缺,生死枯荣,均在我们眼前、脑际,我们应当学会欣赏它,赞美它,把它写入我们的文章中,为文章增光彩。

首先应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春华秋实夏荣冬枯,变幻着神奇的景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交待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天气状况。从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如“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栓在葡萄架的立栓上,系的是拴贼扣儿”(《蒲柳人家》)读到这些我们自然会想象到故事发生的情境,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再深入一层的作用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如“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通过此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这样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人物情感,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借助于形象的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更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还有一层作用就是为后文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孔乙己》)这里面写“秋风”表明秋天已到,时间在推移,紧跟着一个“凉”字,写出的不仅是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孔乙己的命运将会向更凄惨的境地发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借助于天气的变化或景物改变来暗示故事的转变,已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也不妨一试。

在具体写作中当引导学生首先学会观察,学会欣赏不同季节不同景物的变化,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崭新的视角来观察,写出新的创意。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作者观察得真切,道出了早春时节花草的特征。在适当之时也可引导学生加入恰当的想象、联想,以打破思维的局限,拓宽写作的空间。如所写之景,只是一座空山,那就缺乏了美感;若是想象出有溪水流淌,有鸟语花香,就自然带来了诗意。当然,我提倡的景物描写,并不是盲目地写景,而是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写,要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而不是画蛇添足。同时描写内容的多少应恰到好处,起到应有的陪衬作用即可。更应当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桑叶、鱼塘,那是江南水乡的特色;谷穗、高粱、大漠,那是北方的景致,不可有悖于现实,而信口开河,遗笑众人。

写作之所以难,其中有一点就是它更体现为一种能力,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还需认真揣摩,不断探索,真正领会到心里,运用中才会得心应手。如果你现在正为写作感到苦恼的话不妨去努力尝试一下吧!

4.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 篇四

啊!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来到了,这使我兴奋不已,忍不住地想大声喊叫,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暑假中,我去了农村,体验了一下农村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我老家在农村,所以,这次到农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车子到农村,一开车门,马上有一种极其清新的空气想你扑面而来,使你忍不住大声叫好。把车停在一边,我们迫不及待[注:近: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地下了车,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向田野狂奔而去。这时,一个农民伯伯走过来,告诉我们今天的任务,并教我们农具的使用。我们开始高高兴兴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到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有了说不尽的心得和体会。

刚刚到农村,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有趣,什么事情都想干,于是什么事情都揽下来。

5.关于景物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 篇五

2.一个人漫步在静谧的充满林荫街道,蹦蹦跳跳的踩着影子,听着树上知了的一阵乱叫,不觉的会露出微笑。一座一座的老旧小庭院,从身边穿过,偶尔看见几位老人自家门口千里传音的和周围邻居道家常,孩童跳着格子,翻着花绳,传来了欢笑声;或者突然从一家传来一声狗吠,像是对你示威,不准靠近你一般,接着邻家的狗接二连三的开始朝你吼叫,吓得你不得不落荒而逃。

3.在另一处的农家院里,群友们看到一种古老的制作水晶糕的方法,只见一个山民把蒸熟的米饭倒入半圆形石头凿成的洞里,然后用木槌敲打米饭,直到米饭变成沫碎,胶揉一起,然后放进一个长十五公分,宽四公分,高二公分的木制模型里,一块块制作成型。看到这种原始的制作方法,大家的兴致顿时陡然掀起,个个想试一下木槌,好客的山民满足了大家的愿望。群友啬薇、清华、了了先后拿起木槌,参与了劳动,那种兴致发挥的淋漓尽致。

4.站着望那楼阁前,霓虹灯光闪烁不定,使得夜晚的古城显得更加光彩迷人!忽见楼前挂着一横幅:“千年古城别样红,元长寿、李东华咏荷书画作品展”,便入内。一跨入,只见屋内四周全都挂满了书法作品。其实对于书画我是一窍不通的,所以纯粹只是欣赏。转悠了一圈,觉得元长寿的书法粗犷遒劲,而李东华的墨荷图则是细腻传神,两者相互辉映,真是妙不可言。

5.烟雨菲微,峡谷内的土家临溪散居。有房上冒烟的,那是土家的炊烟;有山上冒烟的,却是地上的水气。一家一家的,一处一处的,从路旁,从山上,向不太高的天空袅袅升起。当升到较高处时,便倏地聚在一起,浓得化不开一样如天河在幽谷里奔涌,眼前不见山,不见树,不见茂林,不见幽谷,不见奇峰,不见异石,不见珍崖,只见茫茫的最为壮观的云海。

6.故乡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平时地里活多,通常人们起身早,炊烟飘起来的也早。天还没有完全亮。空气中还散发着潮湿的牲口粪便气味,雾霭的村子里的公鸡懒懒地啼着,狗在房舍的台阶下缩成一团睡觉,老母鸡蹲在屋旁树的枝桠上也在睡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清晨,故乡小村落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了一缕缕飘渺的炊烟。有炊烟弥漫着,清晨的雾气就显得格外重,隔远处看,树影雾雾绰绰的原野、庄稼和林子浓罩一层薄薄的烟雾中。

7.雨,继续飘飘洒洒,加上前几天的暴风雨,造成抗洪信息告急,听说,几年不遇的洪灾威胁着沿河的居民,一片一片的庄稼地被洪水淹没,地里的庄稼是颗粒无收了,道路冲毁,房屋垮塌,当洪水消退后,他们还要重新修复被毁坏的家园,政府官员、士兵们抗洪抢险,忙得焦头烂额,电视里播报的真实场景震撼人心,为自然的无情而愤怒,为政府的责任心而感动。

8.到阳江已是中午时分,停车吃饭时,同伴们都有些迟疑地不肯下车,似乎有点难以舍弃车内的一片清凉世界。佛山的老朋友似乎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他笑着介绍说,阳江有一处名叫海陵岛风景名胜,岛上的海滨浴场在南粤是名闻遐迩,饭后去畅游一下再回佛山,也好消消暑。于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的情绪开始高涨,烦躁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

9.坐在临荷远眺的楼上,包围在绿树之中。雨水打在芭蕉叶上,从宽大叶片上滚动滴落。树叶被雨水冲洗得发亮,和着微风摇曳,好像在欢呼这酷暑中难得的清凉。 远处荷叶绿了一大片,白色和红色的荷花点缀其中。各色雨伞在绿色中游动,又添一道景色。正是景色如画,人在画中游。

10.湖面上数只小船往来穿梭,有的群友在船上搭肩亮手,做出昂首展翅的造型,尽情抒发心灵美妙的瞬间,那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湖面上,水中的鱼儿受到感染欢呼雀跃,翩翩起舞。平静的湖面此时已不平静了,湖面上波浪翻转,溅起一朵朵浪花,船上、湖面人与鱼竟相争艳,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人欢鱼跃的盛景。

6.关于描写景物优美句子 篇六

2、我爱自然,因为春天的生机盎然,因为夏天的绿意勃发,因为秋天的安宁沉静,因为冬天的万物萌生。

3、当春间二三月,轻随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人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

4、雨一停,天空里如泼墨的云,远处是沉郁的蓝;小窗外是一幅凄冷寂寞的冬景。

5、从近处看树林十分茂盛,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灿烂的阳光,像片绿色的海洋。小花装点嫩绿的草地,像是在微笑。小河清澈见底,像条蓝色的丝带。河对岸的小草更加富有活力与生气,一个个精神抖擞昂首挺胸,又像是在对小河说:“谢谢你天天伴着我们,使我们不再孤独寂寞。

6、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7、夏天的夜晚,总是那样迷人,那是一个星期五。星期五的晚上,我在天台上,仰望着天,数着星星,数着梦,但,在最角落的那边,那颗星星好暗,好小,它好像就是我的化身。如果我闪一次,别人就跟我抢,陷害我,让我越来越黑暗。多么希望有流星雨来临,让流星雨的光芒,洒落到我身上。我一边仰望着星星的黑暗,一边仰望着月亮的光明,渐渐地,我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天空中退隐消失了。但在我隐退之前,我要对自己说一句:“我们都有‘三颗太阳’”。

8、夜晚,大草原传来琴声,那么优美的音乐,仿佛在讲草原动人的故事。歌唱幸福的生活,人们走进了美好的梦乡,草原也进入了美好的梦乡。

9、一阵微风吹过花儿们翩翩起舞,那舞姿可真是美极了。往前走是一片松树林,绿得仿佛要滴油,树下松针铺成的地毯,比那天鹅绒地毯还要舒服。

10、小溪靠林场一边有几间青瓦房,瓦上略为长了些青草,配着木式的窗阁,显得古色古香。稍远一点儿,有一新建**屋,倒是明亮光彩。溪上有一小桥,正对着对面小坡上的农地,上面铺了些煤渣,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桥的西边则种了各种花花草草,长长的枝条垂成一串串,落入溪水中。

11、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

12、公园里,一簇簇的花,有白的红的,大大小小,色彩斑斓。我俯下身子,向花丛闻了闻,一股清香顿时沁入心脾。

13、这时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

14、田野上,麦苗返青,一望无边,仿佛绿色的波浪。那金黄色的野菜花,在绿波中闪光。

15、秋姑娘来到了庭院。你瞧。**争奇斗艳,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走进果园。看到了含多种营养的鸭梨;一串串珍珠似的葡萄由绿色变成暗红,长的又园又大晶莹透明,像玛瑙似的。葡萄摘下来,我挑了一个大的放进嘴里又甜又酸,果汁极多,真好吃。枣树上结满了一颗颗亮晶晶红嘟嘟的小枣,咬一口是那么的甘甜,那么的脆。

16、月光照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海面上映托着石头的倒影。星星在一旁眨着快活的眼睛。

17、远望天山,山顶千年积雪,像一位久经沧桑的白衣老人安详地卧在那里。

18、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娘张望着大地。

19、秋天在树林里。树林是黄色的。一棵棵银杏的叶子变黄了,飘到了树妈妈的脚下,就好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20、阴云密布,细雨如丝。暮春时节,满目苍翠尽收眼底,雾中的绿,浓浓的,仿佛能掐出水来。黄河岸边,凉风阵阵袭来,衣袂飘飘,却丝毫拂不去一行数十驴友的游兴和热情,沿着通往坝头的青青小道,把一串欢笑声甩向后面。

21、秋天在田野里。田野是金黄色的。黄澄澄的稻谷,远远望去,整个田野就像铺上了一块金色的地毯。

22、夏天,艳阳高照,没有一丝风,蒸笼一般,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可是,田野里的荷花池却开得生机勃勃,在池里,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鱼儿在池里嬉戏着,你追我赶,真开心啊!

23、秋天,大部分树叶都渐渐变黄了,有的已经枯落下来了,唯有枫叶红了下来,火红火红的,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

24、冬天是一个冷酷的杀手,他扼杀了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他使花朵凋谢,小草枯萎,落叶凋零,你看,那白杨的叶子在一夜之间全部落尽了,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金黄的波涛上下翻腾,你听,花儿在风中叹息的声音,小草在月下哭诉的话语,是多么的无奈与悲伤。鸟儿们听见了它们的叹息与哭诉。躲到了没有冬季的南方。

25、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在吃晚饭的情景。它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的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一起,汇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自然风景画。

26、梧桐树在秋天的树木中显得非常高大,有很多树都是在春天长大的,而到秋天,树叶们大多数都被埋葬在树下了;而梧桐树,秋天正是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他的叶子如枫叶,每片叶子的条纹几乎都不一样,叶子的颜色,从边沿往里发黄。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好像是被画出来的一样。

27、早上起雾了,小溪里最浓,什么也看不见,我便高兴了,走下去,哪知它们一下子便将我拥围起来。慢慢地太阳升起,穿过树林,溪边的小草显得更加鲜嫩油滑了。我坐在木屋窗口下读书,让这一切陪我畅想。

28、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这间简朴而舒适的客厅。

29、我们又来到了河边,青蛙正带小蝌蚪宝宝散步,一群小鱼又游过来,仿佛是和小蝌蚪宝宝在捉迷呢。远处一群孩子正在放风筝,他们跑着笑着开心极了。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如同一个个美丽的仙女正在迎接春姑娘呢!

7.景物描写之妙用 篇七

鲁迅《风波》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临河的土场上, 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地才喘过气来, 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人家的烟突里, 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 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 这已是晚饭的时候了。”这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画面, 同时也为赵七爷的登场表演, 即故事的发生、发展交待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二、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 (时代) 背景

峻青《党员登记表》的开篇文字,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 颤栗在凛冽的寒风里。”“风卷着雪花, 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 摇撼着古树的躯干, 撞开了人家的门窗, 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把冷森森的雪花撤进人家的屋子里, 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吼叫着、咆哮着, 仿佛世界上的一切, 都是它的驯服的奴隶, 它可以任意蹂躏他们, 毁灭他们……”风雪肆虐, 暗示了白色恐怖, 自然地交待了日伪勾结疯狂镇压海莱山区人民革命的故事的时代背景。另如, 《药》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的景物描写, 在为夏瑜的牺牲烘托阴冷肃杀气氛的同时, 也暗示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封建势力异常猖獗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母亲》中描写的三等候车室也正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缩影, 而候车室中的各色人物也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写照。候车室的环境描写, 为母亲的成长和斗争交待了时代背景。

三、烘托人物心情, 刻画人物性格

《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戴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幽静美好的环境中,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英姿飒爽的小英雄形象也便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了。《母亲》中有段这样的描写, “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 直透到咽喉, 使鼻子发痒, 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 四面看了看。”这段出之于人物感受的环境描写, 交待了母亲这次行动的时节, 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烘托了母亲的心情 (紧张) , 刻画了母亲的性格 (谨慎和高度的责任心) 。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火的描写, 一步步地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化。林冲去接管草料场的路上, “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了草料场, 只见老军向火, 草屋被朔风摇撼得动。林冲向火, 火不耐寒, 而外出沽酒。此时, “那雪正下得紧”。返回路上, “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回到草料场时, 只见草厅被风雪摧塌。林冲以手探火, 火种被雪水浸灭。无奈而来到沽酒路上发现的山神庙投宿。又因风急雪大, 而以大石抵庙门, 却意外地偷听了因石抵门而难以入庙的陆谦等人草场纵火后得意忘形的墙外谈话, 从而洞悉了陆谦等人的全部阴谋, 明白了横在自己面前的唯有死路一条, 于是怒火中烧, 一不坐, 二不休, 真个风助火势, 火壮人威, 手刃仇敌, 奔向梁山, 与统治者彻底决裂。这里故事情节发展的每一步都关涉着风、雪、火, 并在风、雪、火中渐趋高潮。《猎户》中也有这样一段描写的文字, “一会儿又从那里惊起一只野兔, 也那样近, 你差一点儿没踩着它。可是来不及注意, 它又已经一蹦一跳, 左拐右拐, 拼命地跑得只剩下忽隐忽现的模糊踪影了。你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模糊的踪影, 它会把你的视线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那山窝就是红石崖。”这段文字自然地导入下文对“红石崖”的描写, 巧妙地借助电影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 创造性地将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

五、深化文章的主题

《火刑》之首这样写道, “一六00年, 罗马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是和煦的, 台伯河河水被照得闪闪发亮。雪已经在融化, 哪怕远处山顶还是白茫茫的, 毕竟是春天临近了。”这段文字暗示了真理与迷信、正义与邪恶已到了决战的时期, 并预示了光明的前途。还是这篇文章, 它的尾部这样写道:“三百年过去了。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 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的和煦。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 唯物主义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这段文字与上段文字相照应, 且形象地印证了布鲁诺的预言:“火不能把我征服, 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 知道我的价值。”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这两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党员登记表》的尾部这样写道:“春天来到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 山野间一片嫩绿。”在曾经是投敌的国匪们盘踞的大夼, 区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这段文字与文首相照应, “寒凝大地发春华”, 烈士们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社会解放的春天。这段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六、渲染气氛, 为故事定下基调

《你现在还好吗》文首有段这样的文字, “校门敞开, ‘造反有理兵团’的牌子刷得猩红。院内空无一人, 迎面墙上耷拉着烂标语, 教室门窗全成了墙洞洞, 桌凳也惊骇得东倒西歪着。阵风忽来, 废纸哗然;阵风过后, 万籁俱寂。”这段文字既暗示了时代背景, 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为故事情节定了沉闷悲凉的基调。另如《药》和《党员登记表》的文首的景物描写, 也都很好地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总之, 景物描写是文章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是烹调食物时的佐料。恰如其分地运用景物描写, 可以使笔下的故事环境真实, 背景清晰, 基调明确, 情节紧奏, 形象鲜明, 主题突出。这样, 文章也就自然地生动活泼, 真切感人了。

摘要:环境描写中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具有多种作用。巧用景物描写, 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 富有灵性和张力。本论文主要研究景物描写的功能和作用, 更深层次的理解景物描写。

8.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 篇八

凡是景物描写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或时间或空间)。抓住重点景物突出景物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白描法

白描就是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不修饰烘托和雕琢,只将景物主体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给人以形象感的同时增强真实感,使人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湖心亭看雪》(张岱)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象,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

二、使用修辞法

在描写景物时为使景物真实生动,往往在描写中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写景时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比喻的修辞可以使景物具体形象。拟人可以使景物活灵活现,富有生命的灵性,景物更有感情。排比则使景物给人以更大程度上的感染力。

《济南的冬天》(老舍)中“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段描写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动人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感觉组合法

人类通过各种感官感受认识自然环境,耳闻目睹,皮肤接触,舌品鼻嗅,世界才在我們眼前变得多彩起来。景物描写前除了用眼睛观察之外,还要用其他感官去感受,之后将景物根据需要表述出来。在以视觉为主的描写中辅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样有些无形事物(比如空气、风、声音、味道)才能被描写得更具体。

《春》(朱自清)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段话中成功的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勾画出一幅美妙动人的春风图,使人如在田野里沐着阳光吹着微风一般轻松惬意。

四、色彩搭配法

为了将景物描写的更美丽,突出视觉的色彩搭配是很好的方法,使画面色彩鲜明更具视觉的冲击力。

《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段描写中“淡紫”“紫”“银”给读者很强的色彩感,使人觉得藤萝花开得无比的辉煌壮丽。句中同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五、动静结合法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画面真实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八下的《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多读多悟才能得法。写作中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要与感情结合起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才能使景物产生动人的效果,才能使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

9.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 篇九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 篇1

一个角落,欣赏着每一处景物,校园里的每一处景物让我大开眼界啊。

每当我走过一栋栋教学楼的楼道中,就会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时的自己也在认真的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他们都在为自己默默的奋斗真,这么动听的读书声,让我想了很多。

在今后三年中的自己也要努力的为自己的心声加油,每栋教学楼的外光很独特,每栋教学楼的颜色一致,有玫瑰般的红,有太阳花般的金黄的两侧,有雪一样的内墙壁,而且每栋教学楼的形状也相同。

在学生餐厅对面有一棵树,在夏日炎炎的照耀下,依然茁壮成长,烈日当空下,这棵树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坚强,只要我们认真的去观察,你可以看到这棵树上的树叶在不断的成长,而不是害怕烈日当空的夏季会把自己枯死或者晒死。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这棵树也不会倒下,因为它很坚强,因为它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火烈的太阳在燃烧,他可以为孩子扇风,遮掩,倾盆大雨的时候它可以为孩子们遮掩。

树下周围都是绿油油的小草,还有千紫万红的花,心情不好的我,坐在树下,微风悄悄吹过了我的身边,我静静的躺在草地上我能听到微风刷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鸟儿唱歌,花儿在伴舞,草儿在鼓掌,这时的我觉的神清气爽,心情放松了许多。校园的景色不止这些你呢。还草坪呢,操场,体育馆……

这就是我们的校园,我爱我们的校园。

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 篇2

写作思路:

1、选择要写的一处景物。校园由多处景物组成,我们只需要选择一处来写。例如,操场、花坛、假山、喷水池、科技园等,只要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选择哪一处景物都可以。

2、按一定的顺序写。每一处景物的特点都不同,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方位逐一描写。

3、把内容写具体。注意两点:一是选择内容要有重点。一处景物由许多具体事物组成,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有鲜明特点的重点写。二是把描写对象写具体。运用我们学过的&ldqu;五感写景法&rdqu;(形、声、色、味、态),写出生动的景物。

容易出现的问题:

1、思路不清晰。

一定要注意按顺序。一处景物按从远到近的顺序,从内到外的顺序,一棵树也要注意按顺序,从树干树枝到树叶,这样才会思路清晰且有话可写。

2、语言不生动。

充分调动五感,发挥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方面写,从不同的角度写。

(三年级生活作文第六级最后一个单元已经学过&ldqu;校园一景&rdqu;,可参考。)

优秀例文:

校园一角

走进我们学校的大门,一眼就可以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晴朗的天空中迎风飘扬。

在升起台后面,有一个长方方的花池。现在是春天,花池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池的左右两端各种了一棵柏树。柏树的主干的`直,枝条也大多是直的。墨绿色的叶子密密沉沉地长在浅褐色的枝条上,像一簇簇的珊瑚。它们像比赛似的往高处长,使得末梢的叶子颜色渐渐地淡。正个树冠,上大下小,好像是两座尖尖的宝塔。柏树笔直地站在哪儿,像两位哨兵忠实地守卫着庄严的国旗。

树荫下,一簇簇的美人蕉伸展着两三片大绿叶,时时准备让春天的甘露从叶面滑过。

右边的那棵柏树下,几朵粉红的月季花在微微的向人们点头。好像在说:&ldqu;快来看呀,这儿多美!&rdqu;

看!几只美丽的彩蝶的好像听见了月季花的呼唤,飞过来了,有的轻轻地落在花上,有的盘旋在柏树上方,久久不愿离去。

这就是我的校园,我美丽的一角。

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 篇3

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今天早晨天放晴了,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

站在操场上,阳光照在身上,觉得很暖和。操场北边的柳树叶子飘出淡淡的清香。长长的柳枝垂落下来,像小女孩柔美的秀发。我们来到草坪边,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烁着点点金光。我伸出小手,碰到了草尖,那淘气的小露珠好像和我捉迷藏,一下子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10.描写家乡景物的作文 篇十

这个山峰的名字之所以叫做“莲花峰”是因为山峰的整体看上去非常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这个山峰的名字就叫做“莲花峰”了。“莲花峰”不但像一朵莲花,而且还非常高呢!从下面望上去,就像这个山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看上去真叫人感到害怕。

“莲花峰”的山脚下就是大海了,这个大海就是海门。夏天,这里会有非常多人在这里游泳。这里还是小孩子的天堂,堆城堡,抓螃蟹,捡贝壳,爬山……。玩累了,就帮助出海的渔夫们补渔网,听双手渔夫讲有关海的故事,捕鱼的趣事。

这里还有度假村呢!如果你要换衣,吃食,住行,应有尽有,保证让游客们乐不思返。

“莲花峰”上还有一位仙子”呢!她面向大海,合十,仿佛是在保佑出海的渔夫们可以个“莲花平安归来。

啊!我家乡的“莲花峰”多美啊!“莲花峰”,我喜欢你,喜欢你那美丽的,那山清水秀的大海,喜欢你那高高的山峰,那是多么地壮观啊!

11.景物描写的“三读三写” 篇十一

关键词:“三读”;“三写”;反复;递进

景物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技巧,在教学八年级学生的写作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技巧为自己的记叙文锦上添花。

要想会用,先得学习。从哪里学,这是个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先要让学生读。读什么,这又是个问题。经过思考,我决定让学生丰富地读,让学生置身于景物描写的海洋里。景物描写的海洋由“三读”构成。

一、“三读”

1.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老山界》中作者陆定一将“半夜里,忽然醒来”看到以及感受到的景物进行了描写。都德在《最后一课》开头运用了景物描写。黄飞在《甜甜的泥土》开头也运用了景物描写,写道:“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2.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中的景物描写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给学生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青铜葵花》,让他们听读,特别要求听其中的景物描写。这本书中充溢着景物描写,在书中,作者曹文轩写了大河、芦苇、葵花、阳光、炊烟、草垛、槐树、水牛等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乡村美好的生活环境。书的开头就是由景物描写开启的:“七岁的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泄于天空……”学生听着听着便陷入书的情境中去了。每一次给他们读,我都能看到他们明亮发光的眼眸。我觉得《青铜葵花》是一本富含景物描写这一营养的书,学生倾听着、迷恋着、吸收着。当然,对景物描写不能只是感性的感受,还要理性的分析。每次读完,我都要求学生先说印象深刻的景物描写,再分析所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读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所要求阅读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景物描写

每一次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章节中的景物描写句,并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例如,第一部第6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遥望着那阴暗的、通到镇上去的道路。风,那永不停息的风,带着春天潮湿的冷气,朝她吹来。在远处,小镇郊外许多人家的窗户正闪着惨红的灯光。”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冬妮亚从莉莎口中得知保尔正处在被抓的危险中时忧伤的心情,此处景语乃情语。第一部第9回中作者在写保尔和冬妮亚分手时作了这样的景物描写:“这一天,他们一起来到黄叶满地的库佩切斯基公园……他们站在陡坡上的栏杆旁边,第聂伯河的灰暗的水在栏杆下面闪烁……落日给特鲁哈若夫岛涂上一层金黄色,把各家窗户上的玻璃照得像火一样红。”黄叶、夕阳、灰水无不营造着忧伤的分手氛围……

二、“三写”

大量地阅读并仔细地思考,学生渐渐明了什么是景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我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进行写的尝试了。我设计了三篇作文,称之为“三写”。

1.以“我”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至少运用两处景物描写

2.以“父母”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至少运用三处景物描写

3.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自觉运用景物描写,运用次数自定

为什么设计三篇呢?在作文设计时我就反复思考学生究竟该写几篇作文才能掌握这一技巧。我想如果是一篇,那只是浅尝辄止;如果是两篇,那只是初有感觉;写到三篇,技巧才能深入学生内心。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曾说过:“反复是学习之母。”语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反复,只有多次反复才能真正掌握。如果写四篇呢?四篇则多了,多了学生就缺乏兴趣了,所以三篇恰到好处。除了对篇数进行了反复思考,对写作内容我也反复琢磨。因为写作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所以我不在写作内容上为难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写起,再写自己的亲人,题目自拟,这样既给了学生以巨大的自主性,也给了学生三次自由拟题的机会。思考成熟后,写作的帷幕拉开了。一篇、两篇、三篇,学生写作每一篇都是在攀登。当然写作开始不等于阅读的停止,阅读需要继续向前。因为写完一篇后的读和完全未写的读是有区别的,写完两篇后的读和写一篇的读是不同的,写好三篇后再来读和前面的读又有差异了,这就是学习后实践,实践后再学习,再学习后再实践。学习不断向前,实践亦不断向前,所以每一次作文除了内容变化外,对景物描写的次数要求也在变化。从一开始的两处,变为三处,又由三处变成自定。次数由二变为三是在给学生增加难度,由三变为自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文章需要自觉地去运用而不是完成教师硬性的要求。随着写作实践的推进,阅读的成效在不断提升;随着阅读成效的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入了读、写齐头并进的上升通道。我感到学生乐于读了,也乐于写了。期间涌现出了多篇佳作,我把它们推荐给了校文学刊物《百草园》。作文能够发表,对学生是巨大的促进。对作文研究颇有建树的管建刚就曾说过:“发表最能成就作文的严肃性、神圣感和幸福感。”我觉得学生的作文发表了,幸福了,便乐写了,作文教学才算最终成功了。

参考文献: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01.

12.关于描写景物的作文 篇十二

此情此景, 想到自己被贬谪的身世, 不禁更感凄凉无助。接着作者的视线由下往上, 望向山顶, 描写顶部天然奇观。接着, 从外往里, 深入洞中。作者没有直接赞叹洞有多深, 也没有列举数字来体现其深度, 而是用了最直接, 也是大家测深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投石子。“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说明洞深不可测。这一描写更是突出了本文游记的特征, 贴近生活。接着, 作者的视野又放大到小石城山以外, 总观小山。但作者自身却又是时刻在画中的。他以一个游览者的姿态, 从游山的角度来写山。之前写的是顶部, 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山顶, 由面到点。“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写出了小石山的又一奇特之处。“土壤”象征着人才成长的环境, “嘉树美箭”象征象征人才, 这里暗喻虽然朝廷里充斥着各种政权争夺, 但真正的有才之人必将出污泥而不染, 在浑浊之世保持独立清高之姿态。“其疏数偃仰, 类智者所施设也。”竹子疏密不齐, 好像人工布置似的。柳宗元被贬荒地, 本想在大自然中释放自我, 可却走进了这“不自然”的林子中。不知此时作者是在为这山顶奇景感到惊喜呢, 还是为连竹林都显出人为痕迹而显得无奈。

下面一段作者大发感慨。这里的美景让作者确定了上天的存在, 却好奇为何这美景不在中原地区。这里暗示的是像柳宗元这样的人才为什么难以在中原报效朝廷, 却偏偏被贬到如此荒凉之地。这里的奇景即使经过一千年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简直是白费力气。若作者将自己比作这里的奇景, 那么他也认为自己是白耗气力吗?显然不是, 这只是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抱怨, 对自己不公遭遇的挖苦。为什么奇景只会在这偏僻之地出现?作者列举了所流传的两种说法。一是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美景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 二是这地方不孕伟人, 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但作者对这两种看法都表示了怀疑。那么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对作者来说, 奇山异景在哪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否被人发现。若这石山被天下人所关注, 即使身处荒僻之地, 也必会招来大批爱景惜山之人。缺的并不是好的环境, 而是发现的眼睛。作者并不怨叹自己身处的社会, 而是叹息没有伯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骈文书信体表现, 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 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 真正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 描绘精确, 而且字里行间寄托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一方面, 他用准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 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画;另一方面, 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把山水散文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 于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 柳母因病去世, 而王叔文又被处死, 他自己也是一再受到统治者及其鹰犬的诽谤和攻击, 心情自然倍感压抑。永州的山水雄伟险峻, 而又幽静, 还有好多不为人知的地方。柳宗元这戴罪期间, 时间“充足”, 便到处游历, 四处览胜, 以此开阔胸襟, 寻求心灵上的抚慰。《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这种情况下的“有感而发”, 《小石城山记》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到写作山水游记的目的时说:“余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而无所避之。”这就告诉世人, 柳宗元虽因永贞革新遭挫, 但作者仍出淤泥而不染, 在乱世中保持高洁品质与斗争精神。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短小精致, 却体现了《永州八记》的总体风格。首先, 在语言上, 词敛语节, 简峭洗练。作者在叙述人物活动、刻画自然景物时, 不用华丽的词汇, 而是用最平实, 最贴近生活的语言组织文章。整段文字全用白描手法, 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博学的典故, 没有璀璨的比喻, 有的只是作者的所见, 流露的只是作者的心声, 简洁自然, 平中带奇。在选词上, 少用虚词, 多用实词, 尤其是信息量丰富、概括性大、表现力强的名词和动词。在第一段中, “北”、“下”、“西”、“东”、“旁”、“上”等方位名词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小石城山的布局。在句子方面, 作者在行文中充分发挥短句结构单纯, 短小精悍, 表意明快的长处, 连续运用, 使文章读来抑扬顿挫, 显得活泼生动。第一段里, 两句, 三句, 四句偏多, 最长也不过九字, 简净干脆, 轻松活泼, 字字精峭洗练, 毫不拖泥带水。读来朗朗上口。全文虽只有两百多字, 内容却极其丰富:有路, 有洞, 有水, 有林, 有疑问, 有传言, 可谓景情相宜。

自从我国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以山消愁、以水解怨以来, 山水景物就一直是所谓失意文人排解心中愁怨和不平之气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媒体”和介质。柳宗元是山水解愁怨的高手, 其《永州八记》无处不写景, 无处不露情,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文中所描写的所有景物, 皆是作者眼之所触、心之所及, 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予以“过滤”, 创造出“性格化”了的新的艺术形象。而每一种形象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与好恶,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

在《永州八记》中, 山石都是柳宗元信手拈来, 毫不吝啬笔墨, 甚至浓彩重墨, 比如《钴潭西小丘记》:“梁之上有丘焉, 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 争为奇状者, 殆不可数”, 再譬如《袁家渴记》:“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等等, 不胜枚举。

在上述例子中, 其山其石, 有的突兀坚硬, 有的棱角分明, 有的奇形怪状, 与众不同, 有的与香草杂枝相依。柳宗元, 不愧是模范山水的高手, 奇异的山石在他的笔下, 有了灵魂附体, 有了人格魅力, 有了独特精神, 真的变得“奇异”起来。《小石城山记》外绘小石城山布局、形状, 以及旖旎的风光, 内吐壮志难酬、屡蒙贬谪的无奈与悲愤。《小石城山记》有这样一段:“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益而坚。其疏数偃仰, 类智者所施设也”, 没有一点土壤诉石队山上竟然能够长出密疏相间、俯仰成趣、坚实葱郁的美竹嘉树, 实在是大自然的造化与奇迹, 非人力可为也!生长在那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多么坚韧!多么潇洒!而柳宗元对这竹、这树激情洋溢的赞美与讴歌, 正是体现了作者自己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德与绝世的才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时所遭受的打击, 是常人难以想象, 更是难以接受的。在“百善孝为先”的时代, 他到永州不到半年, 其母就由于不适应南方潮热的生活而辞世, 他内心是怎样的内疚与不安?不过数年时间, 他已经不堪折磨, 正如《寄许京兆孟容书》所说“百病所集, 痞结伏积, 不食自饱。或时寒热, 水火互至, 内消肌骨”;亦如《与杨京兆凭书》所言“每闻人大言, 则蹶气震怖, 抚心按胆, 不能自止。”难行柳宗元坚强信念与意志要被摧毁了吗?难道他要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么?不, 绝不!他在《与韩愈论史官书》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道苟直, 虽死不可回也”。这铮铮誓言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政治改革家的柳宗元身上所具有的刚正不阿与傲岸不屈。

此文在交代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绚丽景物后, 作者借景抒情, 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先巧妙地否定天有意志, 后表示不相信两种唯心主义的说法。乍看, 他这样好像是在探究为什么奇山异水为什么总是生在荒凉生僻地带, 其实是以山川之美不在“中原”, 而在“夷狄”, 来比喻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愤恨。文章跌宕开合, 尺幅千里, 笔笔眼前小景, 笔笔天外奇情。

柳宗元寄情于山水, 是对内心的一种救赎。对于向来主张“入世”的柳宗元来说, 自我拯救最重要的目标是要重回朝廷。他相信, 只有回到了朝堂, 其政治理想才能实现。于是, 他急切地向当权者和身处朝廷中亲友陈情, 不断地写信, 反复申诉:“仕于世, 有劳而见罪, 凡人处事, 鲜不怨慰忿愤, 列于上, 想于下, 此恒状也” (《送薛判官量移序》。其中既有亲朋故旧, 如杨凭、孟容、裴埙、李建、杜佑、李绛等, 也有当权的朝中大臣, 如赵宗儒、李夷简、李吉甫诸人等, 甚至还有一些革新派的反对者的, 如武元衡、严缓之流等。在给这些人的信函里, 呼救之急迫, 言辞之痛切, 令人潸然泪下。然而其所抱的希望越大, 失望民就越大。果然, 失望接踵而来至。当其得知其他被贬官员相继被赦起用、而自己毫无音信时, 这种失望就愈加沉重。现实的不如意, 让他寻觅另一个可以寄养心灵的地方。永州的山水就这样走进了他的世界。可是与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不同, 柳笔下的山水是幽怨的、寂寞的, 处处隐藏着柳宗元的影子。他笔下的景物, 已被他主观情绪所异化。但柳宗元的情景相融绝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在现有景物上略加点染, 是抓住每一个景点之中最与心之所契合处, 以写意的笔法, 勾勒出其独特的最动人心扉的细节, 再寥寥数笔效出周围景致, 这样自然笔到神会, 别有一番境界。

摘要:《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短小精致, 却体现了《永州八记》的总体风格。文章写作于柳宗元被贬于永州之时, 其母病故, 他自己又不锻造受到排挤和抨击, 心情低落, 于是寄情于山水, 寻觅永州隐秘的山水美景, 借以开拓胸襟, 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成就了《永州八记》。作者由小石城山的形状和布局, 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借以批判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不难发现, 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感注入景物的描写之中, 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

上一篇:关于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下一篇:微信提现为何要收费?微信提现收费方案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