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2024-10-14

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共13篇)

1.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走生存之道

——参加《新学期新思想新启航》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深度研讨会培训心得体会

2月25日下午,本人有幸参加了《新学期 新思想 新启航》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深度研讨会培训,首先听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郑向荣教授的《教师有效沟通之道》,接着听南京市教学信息化研究首席专家丁玉祥讲解《互联网+教育理念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案例分析》,下面就丁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核心理念,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教育服务、云端一体化、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迅猛来袭,一浪高过一浪。微博、微信、微课,云技术、云计算、云平台,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纽约时报一周包含的信息量,超过18世纪一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全世界一年产生的信息量超过人类社会五千年信息量的总和。互联网时代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教育。在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中,“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已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始终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和平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不仅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互动白板、投影、触摸屏、实物展台、控制柜等多媒体硬件设备,而且将“大力推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常态课堂中的融合应用”,这为“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提供 了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与其它行业的融合,远比与教育、与学科教学来得紧密。比如,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缴费、滴滴打车等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真的是无处不在,相比较而言,教育应用和融合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

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旨在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提高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进教学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将培训及应用的工作进行了延伸,通过“校本研修”,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培训、做课、评比等活动,在学校内部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借鉴”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友好的竞争机制,交互式白板已经走进每一个课堂,成为教育教学新常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互联网+教育”将会蓬勃发展,为教育事业作出莫大的贡献。

2.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二

一、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现代教育的重要措施

劳动技术课以实践为主, 可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能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和实施我国现代教育,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技术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我国的劳动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型人才已成了当今人才需求的一个热点, 因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能否持续提高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而技术的进步要依靠教育去培养大批能够把科学理论知识转变为应用技术的人才。同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也要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基本的劳动技术素质, 以适应转换工作岗位和把科学技术知识物化的需要。

三、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 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 通晓生产原理, 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 文化素质是基础, 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 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 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 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 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 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社会的技术已远远超出“生产”的范畴而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职业、家庭和日常生活之中。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家庭电气化的实现, 每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就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也需要有最起码的技术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与学校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分不开的。

四、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依靠高素质的教育来完成的, 实施素质教育,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学生施以劳动教育。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 都在创造条件, 搞好劳动教育,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措施。要实现素质教育, 首先要把教育的结构调整好, 保证人人成才, 不是走“独木桥”, 而要走“立交桥”, 要有好多条路通向社会、通向成才, 然后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德育的目标 (如劳动观点、态度、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形成等) 落实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 而且内化为学生品德。通过亲自参加手脑并用的技术劳动, 不仅使学生会综合运用, 同时也加强巩固了所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 而且使其感受到文化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以激励他们去主动地学习文化课。从脑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 技术劳动可以使学生左右手同时操作, 达到左右脑同时开发的效果,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 劳动技术教育不但不会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反而可以使学生变得“心灵、手巧、更聪明”。另外, 学生参加适量的技术劳动还可以协调身体器官的发育, 锻炼体力和耐力, 增强体质, 培养意志, 提高审美能力, 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可以说, 劳动技术教育是落实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总之, 劳动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应开展好劳动技术教育,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3.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育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 网络习惯团队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有人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政治教师及班主任的任务,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关系不大,与信息技术教师更是不沾边。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提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根据当前学生的德育现状,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点来实施工作。

1.网络习惯与道德的养成。网络道德是人类道德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与整体道德相关联的众多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止是在学校的微机教室可以上网,多数学生家中也接入了互联网,学生接触网络变得越来越容易。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好奇心强,意志力不够,心理调控能力差,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遇上网上种种新奇的信息刺激,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自觉抵御外来不良诱惑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用具体的事例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强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意保护自己的邮箱密码,相关的帐号,不在网络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实际信息和相关情况,不要盲目参与网络发起的活动,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等等。其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样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有的同学认为网络是自由的,所以可以在网上随意发布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明白: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操守,在网上仍需要坚持,虚拟社会并不是虚假的。并给他们举出李俊因制作了“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上网时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真正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耐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盗版软件就像毒品一样,起初不知不觉,但当我们发觉已经离不开它的时候,盗版已经深深地侵入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在高一信息技术课教材中第五章的“信息技术与青少年”一节中明确提出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五个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从课堂上就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把在校园中培养起来的正版观念带入到社会生活之中,采用更多更好的方式让正版深人人心,进而逐步培养、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正版化环境,还正版软件一片纯净的天空。

2.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当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高一入学时有的学生甚至连双击鼠标都不熟练,更谈不上什么操作了。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并引入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之间也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应该具有趣味性、难度要循序渐进、要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学生对于新的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都希望能够尽早掌握它和利用它,这就是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兴趣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独立操作,总想等老师和同学帮助,教师要鼓励他们要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探索,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鼓励他们,帮助其树立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3.爱国主义教育是信息技术课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当前我国的信息产品中,国外的洋品牌充斥着市场,从CPU到操作系统,从网络产品到应用软件,国产品牌的产品少之又少,而且大多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使不少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曾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2年8月,“龙芯一号”测试成功,结束了我国IT业“无芯”的历史;Kylin服务器操作系统是国家863计划的重大研究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内核,并支持64位,是中国独立研发成功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无芯无魂,曾经成了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瓶颈,但是,龙芯、麒麟现在成为了人们的希望。在信息技术课上告诉同学们,我国的信息产业在建国以后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有些方面已趋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体上还比较落后,而且差距还很大,希望同学们树立起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力争赶超发达国家的雄心壯志。

总之,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将德育融合于素质教育之中,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教育的新路,培养出新一代人才。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手段,更应与德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

4.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四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1.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师轻松地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课堂过程,共同领略历史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魅力。学生们的探索思维会让学生求知欲增强,有些学生甚至会在创新过程中超越了教师提供的思维空间。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会极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源,量力而行。

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筛选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等。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会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进行学术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受限于时间、人员、内容的局面,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2.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然促进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网上资源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历史知识,具体分类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考古学、史学理论、科技史、战争史、生活史、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艺术史、地域文化、史学专家争鸣等,这些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网站,我们不仅可以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还可以看到一些教学理论、教学总结、试题集锦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在一些硬件建设比较好的学校中已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学,众多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已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一方面,他们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发达国家有效的教学模式,如英特尔项目新模式。今年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培训,获益匪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立足于校园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会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而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答疑者。学生在掌握大量教学资源和材料的基础上,主动大胆提问,质疑现有的史学观点,考察教师的知识面和水平,面对学生的“车轮战”提问,教师无疑会在某些问题上卡壳,甚至只能说“我暂时解决不了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这不是什么丑事情,正是教学相长的大好契机。这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角色大转变的趋势,这必然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丰富而扎实的历史知识,而且还需要跨学科知识,更要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无疑是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双重意义,既锻炼了学生,又督促了教师。

5.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五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课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的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育技术呢?也许可以这样说:搞教育技术,无非是搞好理论,用好技术。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搞好理论,用好技术呢?一本书中做出了如下的回答:教育为体,技术为用!这是改自洋务运动时一位思想家的一句话。所谓“教育为体”,即是在告诉我们在探讨教育技术问题的时候,不管在哪个层次上,应要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多关注教育问题,而不是太多的关注技术问题。这是因为技术首先必须要适应教育的形态,而且技术对教育的改造甚至革命要比教育对技术的制约弱得多、慢得多。所谓“技术为用”,即技术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参与教育的。但这不等同于它是技术的奴隶。因为教育会决定使用什么技术,如何使用技术,技术反过来也会影响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教育在不同的阶段使用着不同的技术,而教育的本身也随着技术的使用发生着变化。这一点是符合实际、有目共睹的。总之,技术对教育的改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首先被教育采用,技术的影响会有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从而影响教育本身也发生改变。

6.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篇六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

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勇.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J].现代情报,(4)

7.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七

在前面已定义临床能力(competence)为习惯性并明智地的使用知识、技术、临床推理外,并有良好的价值观与情绪管理为病人及社群作出贡献[1]。这种能力可表现在一般或特殊领域上,且为一种恒久终身的习惯与工作型态[2,3]。在培养临床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评估机制,在内容上除了学程间之总结式(summative)评估外还需要学程中之建构式(formative)评估。总结式评估通常代表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后是否可以进行到下一阶段的资格考核[4]。而建构式评估可作为学习过程对自己学习效能的评估与回馈。总结式评估过去仅于课后举行 (后测 post test),现在也习惯会于课前举行总结评估(前测 pre test)。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更加注意到上课中间与前测试题相关的内容,无形间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而老师也可藉由前测了解到学生的能力程度,作为学程设计及内容的参考[5]。使用能力评估工具有以下目的:首先,评估本身可提供学习者未来学习(知识,技术,专业素养)的方向与动机。其次,评估可给予学员高标准规范以避免因犯错而导致的病人伤害[6]。

临床能力评估的工具包括笔试,指导者的评估,直接观察影带,使用仿真器或模具操作,全方位(同侪,病人以及自我)评估(360 degree assessment),还有工作场所评估 (portfolios) 等[7]。选用评估工具必须考虑所要评估的能力是什么,而所有的评估工具都有其长处与弱点[1,8]。在选用评估工具前考虑的因素包括信度(再现性与一致性),效度(指标有效反映能力),对于未来学习与工作的帮助,参与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成本[9]。一般来说,笔试比较适合用来评估学习锥中第一与第二级的能力 (知道内容以及知道如何运用)。至于模拟操作及工作场所评估就比较适合于第三、四级能力 (展示操作能力与实作) 的评估。如何将评估加以排列组合,去补捉不同的能力指标,以及如何将评估融入学习过程中合为一体,如何选择可靠有效的评估法及有效的课前中后回馈机制都是需要仔细筹划思考的[10,11,12]。

多重选择题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MCQs) 是最常见的笔试命题型式。这种试题的评估效度取决于命题技巧。好的命题技巧不但可以评估内容知识 (content knowledge),也可评估结构性知识 (contexture knowledge)。多重选择题最大的优点是客观公平,可使用计算机批改故可大量命题。不过,设计优质选择题命题者需要相当的训练,命题稍有瑕疵 (过度提示或题意混淆) 就无法测出学生的程度。因为选择题客观公平,故常用来作为课程或学程后之总结性评估,例如资格、执照考试等。而大范围考试 (如国家医师考试) 要达到满意的效度所需题数据研究需要175-250题[13]。其它型式的笔试测验,包括简答题(short answer) 或结构式申论题(structured essays) 等,不仅可测试内容知识同时也可测试知识的整合与评估,以及问题解决技巧等。而这些也不像选择题一样需要高超的命题技术。但是,这些题目的可信度不高、成本贵(耗时又耗钱)、给分主观、无法公平,故不适用于大型的资格考试,但可用于学习中建构式评估及回馈[14]。

由指导医师直接观察进行评估可应用于病房与门诊的实习工作,而其进行可使用整体性(global) 或结构性(structured,如mini-CEX)评估。学习者可被分派担任问诊,执行理学检查,收集及解释实验室或影像所见,以及推论出合理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计划。这种评估方式对于高结构性的知识技能评估十分有效,但耗时,成本高,以及评分系统的信度低是其缺点[15]。

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 (OSCE),内容包含标准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测验及相关仪器操作与数据判读等,可有效作建构式或总结式评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以及专业素养。这种测验的效度当然高过于笔试测验,而信度方面又高过于前段工作场所的评估(因为病人与模具计算机为标准化情境)。故这种评估深入,又有相当客观性的方法适合用于学课程后总结性的评估。当然他的缺点包括成本很高且耗时[16]。

全方位性360度评量是一种工作场所的回馈性评估,其来源不仅自于自己,还有来自指导者,同侪及病人的评估回馈 [17]。当然评估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包括直接观察手术操作技巧评估(DOPs),迷你临床测验(Mini-CEX) 以及病人满意度指标(PSQ)等根据评估者不同的角色而设计。这种综合性评估方式可以获得学习者丰富而深入的信息,除可了解学习者的知识与技术外,也可了解他的工作习性,团队精神,以及人际关系等[18,19]。不过这种评估方式亦有其缺点,包括同侪评估的保密性,自我评估的偏差性以及工作场所评估较之OSCE所不及的病人选择的偏差 (selection bias)。此外,这种评估法所需成本亦很高[20]。在设计方面,病人满意度指标(PSQ)根据过去研究显示需要至少10个题目,30个病人才能达到满意的信效度[21];迷你临床测验(Mini-CEX)至少要15-20次病人接触于病房,急症加护单位及门诊才能达到满意信效度[22]。而评估采用9级距尺标,两评估者评分方式。评估内容包括医疗面谈(medical interview),人文关怀(humanistic),咨询技巧(counseling skills),理学检查,临床判断,组织技巧与效能。这种评估法可有效评估临床技能及给予立即性回馈[22,23]。改良式迷你临床测验维持传统的指标,只是于最后加上总体评估的分数[22]。

近年来有些新发展的学习评估法,例如使用于外科开刀房以操作程序为基础的评估 (procedure based assessments,PBAs)[24]。在英国,有一些手术执刀必须经过PBAs的评估后才有资格执行。这种评估法评估六个主要方面,包括取得同意 (consent),手术前计划与准备,手术野暴露与缝合,手术中技术与术后照顾能力等。至于计分方式归为以下三类: N (不合宜),U(不满意),及S(满意)。总体成绩分为0-4五级(0-缺乏证据无法判断,1-不能执行,2-需有人在旁监督指导方能执行,3-不需有人监督即可执行,4-无人监督下有充分能力执行)。这种评估法还需收集更多资料才能证明其效益。

2 医学伦理的教育与评估,现况与未来展望

过去几十年来生物医学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带给全体人民福音,但也因此衍生许多伦理学上的争议问题。医病关系由于不只是医病双方的互动,还牵涉到医疗制度,团队及社群的问题而变得更加复杂。故而对于医学生与毕业后医疗人员而言,医学伦理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25,26]。而医学伦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具有伦理素养的专业医疗人员,包括把病人福音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commitment),面对不确定而复杂的情境应付自如,对事件立即作出正确响应(reflexive),具有悲天悯人情操(empathic)以及值得信赖的专业素养 (trustworthy)[27]。

在推行医学伦理教育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诸如广泛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时数与频率,教学的型态,以及评估的方法及标准等 [28]。在英国医学协会 (BMA)中的伦理委员及基因医学咨议会曾尝试将伦理概念与价值一统化,作水平及垂直性的整合(horizontal or vertical integration),不过却遇上组织或族群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方面的难题[29],故而在寻求共识上互相之间的了解与让步是必需的[30]。这也提醒许多有志从事伦理教育的学者,对于伦理的价值观,不可将外族群或其它组织的价值照本宣科地移植到本地组织,必须尊重其组织文化及风俗与习惯,伦理教育方能确实扎根。至于伦理教育的内容与评估方式同样依循学习锥的模式,依循目标导向的精神,看教育课程想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就加入什么样的课程与使用什么样的评估方式。不过在医学伦理学上有人也提出“新学习锥模式”,把传统四层变三层,分别是知识(knowledge),习惯(habits)与行动(actions)。在知识(knowledge)层,会以大堂演讲形式教导伦理学原理,准则与发展沿革,也就是其核心课程 (core curriculum)。在此阶段学习可酌情加入少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伦理困境研讨课程。而在此阶段的总结评估方式以笔试多重选择题 (MCQs) 或短题申论(short essays) 的型态较佳。在习惯(habits) 层,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对伦理学的重视,培养与其相关之关键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及悲悯同理心态度 (empathic attitude)。在此阶段可有更多比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课程加入。在此阶段较适合的评估工具为个案报导(case reports) 或是工作场所评估(portfolios)。在行动(actions) 层,其学习目标为具备临床伦理能力,而其评估方式自应更为复杂多样而全面性,使用360 度全方位评估或使用客观结构临床测验(OSCE) 都是不错的选择[26,31]。伦理教育格外注意教师的角色模范 (role model),这称之为隐身在后的课程 (hidden curriculum),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 “身教”,其影响力常不容忽视。此外,伦理课程中的同侪压力 (peers’ pressure),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32]。

推动伦理教育会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可用的资源,尤其是在缺乏证据支持其效果的情况下比较不容易得到机构的支持。此外,在接触伦理教育的时间点,教学频率,总时数以及教学内容型态的分配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关于这一点,过去有许多的研究给予了部份的解答[33,34,35,36]。Herbert, et al[34]于1997年发现伦理课程在医学系学生前两年教授比后两年效果来得好。Campbell, et al [35]于1989年提出伦理课程可促进学员相关临床能力 (包括道德上的推理,关键思考,专注相关议题,自我学习与应用相关原则)。Goldie, et al [36] 在2001年提出伦理课程使用小组问题导向式互动学习可提升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病人同意,自主与隐私原则)。Jones[37]于2005年发现伦理课程如果能延伸至高年级(第四或五年)医学生可促进他们在知识、自信、使用相关原则,相关行为操作(知情同意或重大病情告知)与沟通技巧。Yadida,et al[38]在使用OSCE标准病人评估中也发现到与Jones类似的效果。Malek[39]发现接受伦理训练的学生对于相关推理与联想能力会较好,实际表现也较佳。

目前,有关伦理学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程设计都已有相当文献发表,也累积相当的经验。当各方均有共识并广为推行时,一个适当有效的评估方法在未来发展上就十分重要。另外,掌握改革上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目标前提下,除非是非改不可,否则尽量不要作过大的变动,同时也要评估改革可能衍生的风险。

3 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由注重医学生能力培养到注重病人照顾结果

由于实证科学概念近来不断地推动形成风潮,除了临床与基础医学目前已逐步讲求实证外,在医学教育的实施与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比较医学教育制度实施是否真具效益,必须讲求证据。也因此,一个客观具有信效度、全面的评估方式在医学教育研究上就变得十分重要。在医学教育的研究领域上也逐渐建立了相关的证据数据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医学教育最佳证据 (best evidence medical education,BEME)。目前在医学教育改革上基本上已有使用客观证据取代个人主观经验的趋势,而相关实证指引(guidelines) 已成为学校进行改革之最重要依循准则。相关研究也会因教育目标导向而牵动,成为未来的趋势[40,41]。

既然目前医学教育研究是以目标导向为精神,教育目标的改变也会牵动研究的方向。近来医学教育的目标已有微妙的转变,由过去强调学生表现,“我们想要产生什么样的医师 (what doctor produced)”的目标转变为注重病人照顾质量,“我们给予病人什么样的服务 (what service delivered)”。这就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客制化 (custemerization) 概念。所以我们在评估学员能力时如果牵涉与实际病人、标准病人、甚至是一些小组或病房学习过程中的同侪,都应注意他们的评估意见 (同侪是属于组织理论中的“内部顾客”概念)。所以在360 度全方位评估中,有涵盖同侪评估及病患满意度的评量。我们未来在从事教育评估的研究也需注意不是只有从师长或单方知识的观点来看学生表现,还需注意病患关切的照护质量[42]。因此,教育目标应从个体扩及小区与族群。过去我们只关心产生什么样的医师,今天除此之外,我们更需注意病人有无因此获得更好的照顾。展望未来,以病患为中心的概念将会成为民众对医疗的主流意识与主要期待之一[43]。

以目标为导向的医学教育研究这个精神对相关研究者研究方向的影响,是趋向务实与注意结果面的评估[44,45]。而这种转变虽然将研究与教育的实际面进行更密切的接轨,却可能对重要观念的研发及一些需要长期观察才能看到结果的一些教育改革产生了汽球排挤效应。必须注意的是,学习与教育牵涉到非常复杂的情境。评估产生效果与否并非存废某一教学或学习课程,制度与内容的关键。常云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只看成果于一时,可能的栋梁比之稗草尚有不如。而客观条件不能配合条件下,再好的决策也如失根的巨木,比之随处可存的稗草还不如(引自韩非与李斯的对话)。然此决策果不可行乎? 抑或等待合适的客观条件。故而研究制度如果重视结果面,务实态度,善之。如果只看结果面,则期期以为不然。古语有言: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对于研究所须具备的视野,尤须注意勿过度短视近利方为良策。在国外,当目标导向这种承继边沁功效主义的理念以野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教育界之际,也开始产生质疑的声浪 [46]。姑不论其是否有理,但对于东方哲学中道中行而言,能因此不致过犹不及总是好的。

4 医学教育未来所要面对的挑战

展望未来,医学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增进与培养,成人学习的模式(反省,自导与终身学习) 以及专业性思考(关键思考以及专家前瞻式推理 forward reasoning)模式。而其实施与改变需注意科学证据 (EBM或BEME)。相关实务与研究工作至今仍发现不少具有挑战性的议题,诸如大量的信息导致消化不良,无所适从,对此如何筛选重要关键的信息成为重要的议题[40,41]。其它包括文化差异,教师间不同的认知,客观条件(如工作负荷与支持条件),以及学员个体性的差异造成学习目标的歧义,这也是相当需要研究与提出解决之道的[45]。

因为以上各种差异可能影响在医学教育实施的成效。故而在施行各项政策之时,应该仔细考虑规划。比如说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扩大参与面,广纳所有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施与受者 (不只是教师,也应包括学生,病人与社会人士等),这就是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的首要步骤。此外,在实施期间必须时时检讨,灵活变通,以达成目标为最高的原则[47]。

医学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挑选医学生。我们都知道在管理学上的名言,想要做成功一件事,先找对人。找对人这件事,对于教育而言,是包括教师与学生双方。所以学生的入场机制会间接决定教育政策的成败。怎样的医学生才能符合目标所求,给予病人最好的照顾。根据研究,一些特质包括使命感、成熟度、抗压性、人际经验、社交技巧以及沟通技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48]。如何找出本身文化背景下最适宜的筛选医学生准则,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议题。

教师发展也是医学教育改革未来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过去文献中建议的策略包括激发其责任感,使命感,建立良好的训练制度及评估奖惩机制。这些教师应该有适当的资源支持,但也同时要接受同侪或专家的评估。相关研究者必须有研究计划的支持以及有义务建立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估方式。使用360度全方位评估 (来自学生,专家,同侪,以及病人) 可以视为一种好的评估方式。在评估机制的建立中善用信息科技可增加填表的方便性,可靠性与保密性,同时也可快速有效率地获取相关的信息[20]。一位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目标的教师须符合以下的特质: 善沟通,具主动学习的概念,善协调以达成目标,鼓励使用多样性教学方式以达成目标,善用有效的原则作事,重视质量,尊重不同族群及文化,与相关机构与团体(医院,社区……)间沟通关系良好。除此之外,善于利用时间与鼓励同侪也是十分重要的特质[49]。

综合以上所述,有效的学习制度除了需要好的工具评估,也需要有好的教师及有动机的学生在有利的客观环境配合下才能顺利达成[50]。

5 结论与建议

医学教育以及相关研究未来的目标是以结果作导向。因此,经由客观评估引领教学方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评估本身的概念必须包含不同的时间点 (课前,课中与课后),不同的特质 (建构式或总结式),不同的形式 (笔试选择,申论,口试,操作实习评估…)。以目标为中心来制定方法策略,共同参与,时时检讨评估,这就是目标管理(MBO)的重要精神。在实际执行上,必须了解各地文化与风俗习惯之异。故绝不可一味模仿抄袭。要把握其精髓去作灵活的思考。

对于医学生或医疗人员所作之教育不应只限于校园内,还应将新制教育的精神推广至毕业后的职场训练,乃至于终身奉行不渝。对于医疗同仁的期盼,基于务实原则,应以服务病人以优质照顾为先,责求个人学识智慧及道德也宜植基于前者。

8.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八

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课程相结合意味着在英语学习运动中结合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便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英语学习,强调应当找出现代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我们学习英语的效果,能使我们完成那些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要求我们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我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创造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英语学习过程中。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a、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英语学习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演示工具。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着行为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习者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P.Corde曾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只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以及自主英语学习能力才会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相对来说较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我们参与有丰富语言资源的社会交际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学习。这里的语言资源可以来自任何能用的英语进行讨论示交流的介质.

b、个性化的技术特色,能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人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 5%,触觉占1 5%,味觉占1%。可以看出,视听觉结合可以获取的知识的点94%,现代信息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形、声来传授知识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接受知识,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不少人曾有这样的体会,当听了一段英语录音或一个外籍教师的英语报告后,会有一种“言犹在耳”的感觉,至少会记得某些只言片语,有时甚至会较准确地模仿出讲话人的许多话,这是因为不但使用了视觉器官,而且还调动了听觉器官,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学习是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多种渠道得到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在主理上,教师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通过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的语言学习活动,给我们以表现自我的机会,使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会成功的喜悦,为我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我们语言学习的信心,令我们在语言中感到愉快。

c、Internet丰富的资源,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Internet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输入资源,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交流场所,它为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限制,自由地在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中查询适合自己的语言材料,利用I CQ、E-mail、BBS公告牌,新闻组等方式自由地与教师、同学甚至异国的朋友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讨论,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2、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为我们的英语教师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水平、更新知识、充实学习内容。利用互联网资源老师们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图书馆,从新闻报到辞典甚至百科全书,从文字到影音材料都可以归我们教师所有,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广泛接触英语的机会,一些工具软件也可为我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了帮助,这些软件,丰富了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丰富的内容、简便的操作方式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形式的多样性增加了英语學习的趣味性,使英语学习超越了文字,实现了英语学习的立体化。

三、英语学习中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误区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否定教师存在价值的误区。

随着教育技术发展进入多媒体和网络时代,“教师将被取代”的论调在西方(尤其是美国)逐渐流行起来。许多描绘信息社会前景的文章,在谈到教育领域的变化时,几乎都有“学生可以没有教师,自由地与机器对话”之类的观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教师承担着多种社会任务和多重角色,我们不能把教师的职能简单地理解为和机器一样仅仅是传授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忽略“说”的实践技能训练。

2、忽略现实中语言的“说”的实践技能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要掌握使用语言技术的时机。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人机的交互不能代替某种实践活动,如说英语,难以想象雄辩的演说家不需要千百万的观众而一个人独处一室可以练就滔滔不绝的口材,不怯场才怪呢。

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英语学习模式。

长久以来,我们的老师们在不断寻求如何在班级学习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方法,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学习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使不同水平、不同智商、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同层次的学习软件,教师也才可能根据我们的不同情况使用,改进或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软件,并利用软件的可塑性选择或确定软件的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辅导和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9.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九

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我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我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在巩固了新课、熟悉了单词之后,就要对新课加以处理了,这时现代技术更显出了它的无穷魅力,你可以用简明的图片(或从剪辑库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一图标式的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且可以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课文的内容,同时可以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对课文理解力的双重目的。此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媒体软件可以利用,学校音像阅览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关课文的磁盘和软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组片插件,链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极了。剩下的习题处理更是灵活自如,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尤其是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再者,我校国际互联网的开通,极大地将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将现代教学技术的概念进一步扩大至整个互联网这一庞大载体,使得我们能够做到随时从网上截取及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我就曾利用网上信息上了一节较成功的英语自主选修课,我把从网上捕获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贺卡及插图和几首圣诞诗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课上我的解说和介绍,在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选修课。

10.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十

我校紧紧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的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并通过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四结合”实践中作出了成效。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题并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教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如何利用音像设备收集素材,并通过电脑编辑成汇报材料。高一学生马炜霖等五位学生的课题“网吧对中学生的影响”、高二学生冯伟仟等三位学生的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在成果展示中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音像画面,观点的鲜明,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课题“通明村红树林的破坏状况及其保护措施”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11.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十一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化技术也更多的的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实践教学又是轉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改革。本文着重探讨了素质教育中现代化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转变教学方式方面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代化技术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38

1 素质教育及其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今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是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4个特点。同时国家培养高素质的IT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就迫在眉睫。为此,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我们对教学的环节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主要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并就计算机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2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2.1转变实践教学的观念

普遍高校教学时数较少,学科内容非常广泛,为了在规定学时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播给学生,长期以来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仅仅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

2.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是穿插进行,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调节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如在讲授神经系统总论的时候,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1,而一般情况下理论课程的比例为2:1。实践课分小班上,推行小班化教学,1个班25人左右,这种模式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能在模型、挂图、实体工艺上印证知识,从而有助对知识的认识有感上升到理解性。

2.3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注意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模型、挂图,同时结合幻灯片、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达到多种教学媒体结合使用。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一些简单的企业技术管理知识去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动手解决和制作产品的机会。总之,要合理运用实践教学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不要单一运用某种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切忌平铺直叙,这样既浪费时间,有索然无味。

3 重视实践课堂教学

3.1 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及辅助设备,合理安排实践和理论教学

在讲课中注意教学的灵活,不就事论事,结合相关学科纵横联系,使学生把知识学活,调动学生翻阅资料、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他们积极地查书籍、找资料、看工艺过程,通过学习理念提高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在实践教学中应体现现代教学

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生产工艺的方法。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工艺技术。在课程的最后,根据本次内容的难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留3—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有可以检验学生对本次内容的学习情况。在次段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式回答以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

4做好教学的检验工作

根据时间、内容难度情况,还可以留几个问题让学生下课去思考,在下次实践课时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交上来的练习册进行适当地讲解,是学生对自己的检验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同时也便于把握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这些问题有的在书本上能找到答案,有的则需要学生去查阅资料后才能回答,而且具有一定得得综合性。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不足的缺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做习题,或者通过举行一些知识竞赛以及辩论赛等形式来检测和巩固知识,对于专业知识有强烈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知道他们组建课外活动小组。

5结语

12.现代幼儿教育技术信息化之重要性 篇十二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 国内许多本科院校纷纷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问题, 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光盘、教学软件、单机版/网络版教学课件)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等。如东南大学莫锦国教授在《关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一文中介绍了CALL教学模式 (机助教学模式) 。它分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和“一对一”式教学模式) 与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局域网教学模式和英特网教学模式) 。同时, 他指出多媒体技术作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与远程网络教学结合, 其优势在于:内容图文并茂,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形式活泼, 教学双向交互;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培养个性化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一定程度上解决大班上课问题等。

上海外教社庄智象教授在《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展望》中指出有效整合并利用多媒体资源是成功实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关键。他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分为多媒体助学光盘、电子教案、基于校园网的学习系统、基于因特网的学习系统等等。在多媒体条件下的外语教学模式有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网上网下学习相结合、大班小班学习相结合以及自学面授相结合四种模式。不论是怎样的教学模式, 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外语教师如何选择、组合各种不同内容、性质的素材, 实现资源的优势组合, 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同时, 他还指出, 信息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虽然日益突出, 但是在实践上依然存在不足与困难:思想上、组织上、管理上的误区影响外语教学的有效实施;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协调;高校英语专业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发展缓慢;理念、手段、方法之间依然不匹配、不协调等等。

此外, 他还指出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公共英语在网络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 而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相对本科院校则更为滞后。

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面的问题

张爱玲在《高职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指出, 目前高职英语多跟随大学英语教材, 缺乏高职院校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内容, 只是本科的“压缩饼干”和专科的“发面馒头”。高职院校的英语多媒体教学也不同程度的借用本科模式教学, 完全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很难达到多媒体教学应用的目的。

在网络化教学方面, 胡继岳指出: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非常迅速, 从CERNET到各大、中、小学局域网的建设, 网络硬件建设并不滞后。 (《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 但从调查看, 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校并不多,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适合英语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 笔者认为在公共英语在网络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信息技术对于外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目前, 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2007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方面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困难和不足, 如出现传统教育观念尚未完全改变, 导致“教师灌”转变成“机器灌”、“电灌”;软、硬件条件发展不协调;体现高职特色的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严重缺乏;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及教师角色作用缺失等等问题。针对以上误区和不足,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以提升高职生英语学习的效度, 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 满足高职教育中以培养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探索的新目标。

3 改革措施

高职英语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化语言平台, 实现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自主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 将预习、上课、作业、自主学习、考试、管理等环节, 构建于数字网络语言学科平台上, 形成一个集导学、教学、自主学习、综合性评估和管理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此外, 根据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 设计“商务英语多元知识学习模块”, 囊括商务领域及其交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运用不同的教学范式, 不同课程的教学模块, 让学生不仅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 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学习商务基本知识的同时, 提高商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庄智象, 黄卫, 王乐.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

[3]莫锦国.关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 2002 (10) .

[4]胡继岳, 章国英, 沈兰萍.英语网络课程发展侮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2) .

13.教育如何迎接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篇十三

四川大学 卢铁城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课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现在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如请最有经验的教师授课,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受教育的人数原则上不受限制;采用影视和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过程,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住处量等,而且,还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学生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改题、命题、考试等;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员方便,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难点可以反复学,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这就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国家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创造了空前机遇。

长时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由围墙封闭起来的校园内进行教育。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首先需要增加教师、教室和宿舍,也就是需要增加教育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不足,使高教发展迟缓。而科技和人才的落后,又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能在宿舍、家里或办公室,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开展学习,这就完全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使学校教育能面向全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使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再受校园硬件设施的限制,为高校通过网络开展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过去,普通高校主要任务是搞好主管部门所规定办学层次内的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现在,随市场经济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强烈。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为了学校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发展,除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外,还举办了脱产和不脱产的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硕士生课程进修班(周末、晚上)、函授、夜大、自考助学班、专题研讨班等。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拓宽教育功能提供了条件。教学制度正从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向着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年制,或以学分为点缀的学年制。要求全年级学生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培养,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这种做法,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考虑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也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权利。显然,现行的学年制,和大学生缴费读书,毕业时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存在明显矛盾。借鉴国外著名高校成功经验,大学正在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制度。学生在各院(系)有关规定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有权跨院(系)自主选修所学课程,选择主讲教师;按学分缴纳学费,修满规定学分,可获相应文凭;可以提前也可迟后毕业,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也可暂离校工作一段后再继续学习。显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早出人才和培养尖子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

当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会增加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但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

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籍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可以享用终身。但处在当今的所谓“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技术的陈旧老化速率大大加快,人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到的知识,往往不是教科书上所学到的东西。学校教育只是交给了学生进入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每当实际工作岗位上需要什么知识,就知道到那里去找?怎么找?找到后能通过自己学习、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它。因此,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接受教育。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强弱和坚持终身学习的勤奋程度,将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大小。

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校园网、Cernet、Internet 等),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为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然而,信息网络只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技术支撑条件,如何针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需求,策划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学计划(Program),筛选学习内容,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考核和发放证书等这一系列教育工作,仍然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义务,只是高校要自觉地去适应,并主动去占领终身教育的制高点。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统一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

高校使用统一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但统一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到试用修订再到被确定为统编教科书,必须经过若干年。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科书中的很多陈旧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而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却进不了课堂。当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个行业,如CAD/CAM/CAT和CIMS渗透到制造业,正深刻

地改变着制造业的传统内容,这也必然影响到我们制造学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内容汰旧更新。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教授们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和准备讲稿提供了极大方便,激光照排系统在出版业的普遍应用,大大缩短了书籍出版发行的周期,降低了出版成本,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高校功能正从单一的教学育人功能向着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大功能发展。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是继承和传播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培育人才,成为各类专门人才的摇篮。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研究型大学新的社会功能,不仅要继承和传播知识,而且要创造和应用知识,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即不仅要搞好教学,成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而且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还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

多学科的共存、交叉、渗透、融合和合作,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的渗透和合作,加之,随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集聚了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的中青年,这些正是高等学校的独特优势,也是研究型高校能够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原因所在。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高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校-院-系-室和班四个层次的固定树状一维结构,在管理体制上采用按校-院(系)两级管理或按校-院-系三级管理。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研室(教师)和班(学生)。教研室是院(系)按照承担教学课程的需要而建立的教学组织,并把教师按讲授课程组织到相应教研室去。教研室对于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起过重要作用。学生班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形式,在学年制情况下,对于加强学生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集体活动和同学互助等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研任务的加重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上述单一化的刚性基层组织形式对师生具有一定束缚作用,不利于原课程的淘汰,新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不利于教师参加跨院(系)合作的科技项目;也不利于学生跨院(系)选课和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新情况,探讨教学基层组织的新形式,一种意见认为,应按教学和科研两类任务对教师加以组织,实行教学、科研二维矩阵模式管理,一个教师既根据承担一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参与(或隶属)相应的教学组织(如教研室),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参与某个科研组织(如研究所或中心),教师属于哪个组织,可以根据承担任务的变化而灵活组合。学生管理工作则在实施年级(班)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各种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和宿舍文明建设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管理正从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着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高校是我国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传播和应用、推广的主力军。然而,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如人事、学籍、排课、财务、科研、房产、水电气、图书馆、外宣等,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方法上,这样,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导致管理水平不高,缺少全面、精确的定量统计与分析,使决策缺乏科学依据,资源利用不充分,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各校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但往往网上内容贫乏,使用不便,学校管理

工作中的办公自动化程度不高。

为了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的电脑化和网络化。网络大学的出现,即使传统的大学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又使大学更需要相互协作,实施资源共享。

传统的大学,各自在校园内开展教学,彼此间可以较少往来。然而,网络教育突破了校园的限制,每个大学都有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把自己的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地方。目前,世界上和国内一流大学,不仅利用校园网络给校园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国各地甚至向国外提供各类大学教育。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对于文、史、哲、经、管、法等人文社会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不需太多实验教学的学科,在网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一流大学正凭借他们的品牌和拥有著名教授的优势,努力发展远程教育网,扩大校外教育规模,抢占教育的生源市场。显然,各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另一方面,网络教育,需要制作大量的高水平的课件,靠单个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各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而通信网络的建设,投资巨大,既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大力支持。高等学校只有自觉地在教学中大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的协作,尽力创造本校办学特色,才可能在高校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上一篇:风险管理工作汇报下一篇:教育学一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