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2024-06-30

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精选11篇)

1.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篇一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3——4)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2.形成个案研究案例

2.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疗法,颈椎/针灸效应,小针刀,人类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是诊断颈椎病的早期X线征象之一, 是颈椎应力异常、动力失衡的重要表现, 因此改善颈椎曲度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一环。小针刀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的效果[1,2], 但其对颈椎曲度改变有何影响未见相关研究。本文通过观察小针刀治疗前后脊柱标本在各种体位下的应力和刚度, 探讨其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制备与实验分组

采集新鲜国人标本6具颈椎脊柱标本 (C1~T1) , 男性4具, 女性2具, 平均年龄48岁, X线侧位摄片示:2具生理曲度正常范围, 4具生理曲度变直, 并排除椎体病理改变。先仔细剔除颈部所附皮肤及脂肪, 保留自然位, 防止过伸或过屈, 尤其避免旋转, 在-40℃冰柜内保存, 测试前逐步解冻。标本分组:设颈椎生理曲度正常的标本2具为A组, 变直的2具为B组, 变直经小针刀治疗后 (小针刀松解颈长肌、头夹肌等后伸肌群及棘间韧带、小关节囊等) 2具为C组。

1.2 颈椎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测试

颈椎力学模型在结构制作、载荷、力学性质, 固定及手术方式上均要求一致, 以提高检测精度[3]。颈椎解冻后, 上下部椎体用骨水泥浇灌平台, 并模拟颈椎相应结构制作各类应变式传感器, 要求经校正应变达到预调2500με±2%, 灵敏度<2με, 并制作相应各种不同加载支架。颈椎加载以生理载荷确定为0~75N行分级加载, 加载速率为1.40mm/min。颈椎的材料力学性质, 颈实验测定, 颈椎C3~C7的平均弹性模量E=12000m Pa, μ=0.30, 松质骨的平均弹性模量E=380m Pa, μ=0.26, 椎间盘的平均弹性模量E=90m Pa, μ=0.42;后部小关节的平均弹性模量E=3500m Pa, μ=0.29, 前后纵韧带的刚度k=250KN/M。颈椎4种不同生理运动情况为中心压缩 (AC) 、前屈 (Flex) 、后伸 (Ext) 和侧屈 (LB) , 最后进行颈椎扭转生物力学测定。

测试方法:按照实验应力分析要求, 严格在颈椎和小关节上粘贴电片, 接线、密封、温度补偿技术等准备工作。试件安装在特制的充具内, 上端安装压力传感器、加载板和钢珠加载, 对准加载中心。下端在WEW-5材料实验机台上。找准颈椎中心后连接YJ16数字显示电阻应变仪 (上海华东电子仪器厂生产) , 安装KG-101光栅数显高精度位移测微仪 (上海大学机电工厂生产) 。测试颈椎应力、应变、位移计刚度。匀速加载速度为1.40mm/min, 实验前先应予加载100N数次, 以去除骨的松弛、蠕变等流变学时间效应的影响, 制后模拟颈椎生理运动方式加载试验。测试过程中始终保持标本处于新鲜湿润状态。因新鲜颈椎标本取材困难, 为保证实效数据达到统计学样本量要求, 增加标本实验测试的次数, 每具标本测试15次。

1.3 数据统计

生物力学试验中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力学量, 均随载荷变化的物理量, 对这些数据中偶然误差先应处理, 从而测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估值和置位区间。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1.5在IBM计算机上进行, 按配对资料均数分析进行student’t检验, 最小=乘法处理、绘图和精度分析, 表中的力学数据均以均方差表达, 并设显著性差异α为0.05。

2 结果

2.1 不同状态下应力的比较

见表1。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表1结果表明: (1)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的应力比正常颈椎应力明显增加 (44%) , 具有应力集中变化, 小针刀松解颈后肌群后, 颈椎的应力明显下降, 与正常颈椎的应力相比仅相差10%。

2.2 不同状态下刚度的比较

见表2。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表2结果表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 其颈椎的轴向刚度在4种不同生理运动情况下, 比正常颈椎普遍下降。将颈椎轴向刚度和颈椎剪切刚度分别比较, 中立位下降16%、13%, 前屈位下降25%、24%, 后伸位下降29%、18%, 侧屈位下降16%、14%, 统计显示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t=4.774, P<0.05) 。将颈曲变直标本进行针刀治疗后, 轴向刚度分别增加12%、23%、24%、13%, 剪切刚度分别增加13%、18%、11%、11%。与正常颈椎标本统计显示无显著性差异 (t=6.312, P>0.05) , 提示针刀治疗可改善颈椎抵抗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3 颈椎的扭转力学性能

见表3。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表3结果表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的标本, 其扭转生物力学性能扭矩、扭转刚度与正常颈椎标本相比分别下降了17%和28%, 统计显示呈显著性差异 (t=3.383, P<0.05) , 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扭转生物力学性能大幅下降, 抵抗扭转变形能力变差, 出现扭转失稳状态。经针刀治疗后, 扭矩、扭转刚度增加, 分别比术前标本增加了13%和22%, 与正常颈椎的扭转生物力学性能相比, 分别相差4%和7.6%, 统计显示无明显差异 (t=4.476, P>0.05) , 已十分接近正常标本扭转生物力学性能水平。

3 讨论

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是其生物力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各部分结构如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维持颈椎前屈、后伸、侧屈或中立位等正常生理功能。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引起其他部位继发性改变进而影响整个颈椎的功能, 颈椎曲度变直就是颈椎病变的典型例子[4]。

本课题生物力学实验证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由于远离生理力线使椎体上的应力增加41%, 小关节上应力增加23%, 应力集中明显, 而易引起小关节脱位与退变, 从而使颈椎处于失稳状态;同时颈椎的轴向刚度和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3%和l7%, 导致颈椎严重丧失了抵抗变形的能力, 这些生物力学的改变致使颈椎活动节段受限, 椎体变形增生、椎间盘退变突出, 钩椎关节、小关节骨赘增生, 进而引起颈椎失稳、继发性椎管狭窄等病理改变, 以致压迫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造成颈椎器质性和功能性损伤[5], 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易被医师忽略的最为常见的颈型颈椎病, 除颈、肩痛的临床症状外, 影像学的主要改变就是颈椎X线侧位片生理曲度的改变[6,7]。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8,9,10],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为“动力失衡为先, 静力失衡为主”, 颈部肌肉肌力失衡引起颈椎曲度变直在颈椎病早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颈椎退变尚未明显发生时, 颈曲是反映颈椎平衡的重要指征。

3.生物“小助教” 篇三

关键词:尝试教学;生物;助教;主动学习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理论的学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三个方面。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与我们现在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等思想是一致的。现在绝大多数老师都在进行尝试教学的研究,不过以往的尝试教学都是整班进行的,而我今天要说的生物小助教则与其有所区别。

一、尝试教学的过程

生物助教,顾名思义,就是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老师。本学期,我在个别班级进行了尝试教学实验,接下来简单介绍我操作的尝试教学的过程:

1.自行分组,自行选课。在9月底,我就跟学生提出生物助教这个上课方式,并且解释了生物助教的流程,让他们自行找同学分组,2人一组。在分组的基础上,根据课本的目录和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自行选择上课的题目,上报给课代表,最后由生物课代表汇总编号表格,以便课堂和课后的评价。

2.先学课本,再查资料。由于生物助教是学生教学生,所以,我首先要保证上课的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我让我的助教必须先学习课本内容,不仅要看懂,而且最好要明白其中的逻辑顺序。掌握内容后,生物助教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运用各种手段寻找答案,如,上网查询,询问老师(这里的老师并不仅仅是生物学科的,还可以请求与当节课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老师的帮助);对于感兴趣的知识点,生物助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课外知识(如,图片、视频、实物)进行课外拓展。

3.制作课件,整理讲义。生物助教根据自己掌握的课本知识和逻辑顺序制作精美的PPT。为了保证上课时学生能演讲连贯,在之前几次学生上课的基础上,建议生物助教将课件的内容、过度、提出的问题、答案等写在本子上,形成文字稿,方便上课时使用。

4.提前上交,教师审阅。根据课代表提供的生物助教的上课顺序,我让学生提前一周将制作好的PPT以及上课的讲义发给我,我在审阅的基础上,或通过QQ交流,或叫上学生当面商讨上课的PPT上的内容。改进PPT制作过程中的缺点,改正助教认知错误的知识点,添加助教遗忘的重要点,理清助教上课的思路。

5.认真上课,学生评价。到了上课环节,我将整个课堂——从喊“上课起立”开始就交给助教。在观察了一个学期以后,我发现作为助教的学生认真地对待自己主导的30分钟,比起回答问题,更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我则坐在生物助教原本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学生来聆听他讲课,遇到生物助教讲得不清楚的知识点时,我还会通过举手发言来提些问题,好让上课的同学能将内容讲得更透彻。30分钟的内容结束后,让坐在底下的学生对助教的表现打分,这就是学生的平时成绩。然后,我会给学生当堂做几个练习题目,一来检测学生对这节课接受的程度,二来也可以检测本节课助教是否讲解到位。当然也有学生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由我来进行补充。

二、对尝试教学的几点感悟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考试的表现,总结了“生物小助教”这种尝试教学方法的几点感悟:

1.采用“生物小助教”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平时的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式学习。此外,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会进行大量的补充,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2.相比较于平时的上课方式——老师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从老师的角度来进行讲解的模式,“生物小助教”的教学方式是由助教同学先学习,先理解课本内容,再通过自己的了解,运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话语和方式传达给其他同学。学生易学易懂,能够掌握主要知识点,融会贯通。

3.对于在座位上听课的学生,积极发言的人多了。而“生物小助教”也非常在意听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经常会用“棒棒糖”等激励手段鼓励同学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激励手段在我们看来比较肤浅和幼稚),增加了“师生互动”,我统计了一下,最多一节课“师生互动”量达到21人次之多。尽管有时候,生物小助教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理念。这也是平时我们教师可能欠缺或者不注意的地方。

4.“生物小助教”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期末考试的主观题中,可以看出,运用“生物小助教”教学模式的班级平均分比普通教学模式的班级要好。

参考文献:

4.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篇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还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

一、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三”)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择。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三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对蔗糖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蔗糖放置时间过长会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那么用斐林试剂检验时也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三、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按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压片一步也容易漏掉。

2、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显微镜的分析

需要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操作的失误,或显微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5.生物实验小论文 篇五

生物学,简称生物,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大家分享了生物实验的小论文,欢迎借鉴!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180—280微米。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

草履虫 paramecium 草履虫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进行分裂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旧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称其为真核生物。其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表膜,除了维持草履虫的体型外,还负责内外气体交换,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细胞器及功能

草履虫细胞器的功能分工如下: 口沟:取食 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表膜: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大核:营养代谢 小核:生殖作用 食物泡:食物泡是草履虫进行胞吞作用产生的,进入细胞后将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 伸缩泡及收集管: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并排出体外 胞肛: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纤毛:辅助运动,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注意:草履虫中没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以及细胞壁。

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2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草履虫的种类

草履虫的分类:草履虫属于纤毛纲,膜口目,草履虫科。世界上已经报导过的草履虫有22种 草履虫结构我国常见种至少有下述几种。 1.大草履虫 又叫尾草履虫,长180—280微米,后端圆锥形,锥顶角度约45至60度。两个伸缩泡均有收集管。有小核一个,致密型,椭圆形。生活在有机质较多的死水或缓流中。 2.双小核草履虫 长80-17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但后部较前部更宽,后端锥形,顶角近90度。有伸缩泡两个,收集管较短。有两个小核,很小,泡型。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3.多小核草履虫 长180—31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有时有三个伸缩泡。小核泡型,有3—12个。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4.绿草履虫 体长80—150微米。细胞质内有绿藻共生,在见光处培养后通体呈绿色。小核一个,致密型。生活在清水池塘。

养殖与纯化

养殖

草履虫是鱼幼苗生长必需的一种饵料。但其不易被发现,也很难捕捉,因此为补充其不足,应当人工饲养。其方法是: 取干稻草切成小段,直接浸泡于水中或煮后浸泡,用稻草浸出液作培养液。然后将浸过的稻草与水放进玻璃容器内,水占2/3以上,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再到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去取种源,那里的水质应比捞红虫的坑塘水质清。舀回一桶水,取部分水体装入无色透明的小瓶内,对阳光细心观察,可见有白色小点悬浮于水中。如果看不见小白点,应用力搅动桶水,再取中央部位的水装入小瓶,对准光线看有无小白点。如见有小白点悬浮水中飘忽不定,可将此水倒如培养液中。将温度控制在22℃~28℃之间,1个星期后便可发现有草履虫的幼体了。喂其煮熟的牛肉汁,大约0.5小时后分裂。

纯化

取普通多孔水浴锅一只,在锅内安装一只暖棒(恒温加热器,温度范围16~32℃),加水、通电、调温至25℃;同时安放50ml、1000ml烧杯各一只,内盛自来水2/3左右。将野外采集的草履虫液在水浴锅中放置一周左右,取上层含有草履虫的澄清液数滴移入50mL小烧杯内培养。一周后,小烧杯内水面与杯壁相接处,就会有较多的草履虫,用细滴管沿杯壁取数滴移入1000ml烧杯中培养。经过1~5次转移培养,就能获得较纯的草履虫,即使有少量其他原生动物,也会被迅速繁殖起来的草履虫种群所抑制。若大量需用草履虫,可在塑料桶内安装暖棒调温至25℃,从上述培养液中取数滴于桶中培养,2周后即能繁殖出大量草履虫。 草履虫观察的注意事项 在显微镜下观察,最好在载玻片上放适量的棉花纤维,这样可以避免草履虫乱动。

生活环境

6.生物和环境小论文 篇六

摘要 千窗百孔的地球急需人类的呵护,中师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在中等师范教育中加强环境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新的行为模式,他们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必将影响其学生们,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环境 教育

一、中等师范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人类向着现代文明社会不断迈进,但接踵而至的是空气污染、饮用水稀缺、森林被伐,水土流失,洪灾旱灾频频出现,大气臭氧空洞迅速扩大,土壤沙漠化,沙尘压城城欲摧,并以惊人的速度南下, “温和”的自然变得异常的“凶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蓦然回首,地球母亲已经满目疮痍、痛苦不堪!保护她是刻不容缓,任务繁重,全人类都应参与,中师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对其学生们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中等师范生物教师怎样进行环境教育

(一)、寓环境意识教育于生物教学中

1.让学生建立起环境忧患感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今天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每年达300亿美元;近50年英国肺癌患者增加了40倍;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到目前为止造成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经济损失180亿卢布,造成的环境污染至今还未清除;据最新研究发现,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与铅污染有关。我国每年排二氧化硫多万吨,是世界上“三废”排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竟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1988年罕见的上海肝炎大流行!与黄浦江水污染有直接关系。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近年来,酸雨在世界各地频频出现,直接破坏森林、草原、农作物等,使湖泊酸化,鱼类死亡,此外酸雨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各种设备的腐蚀;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就发生了4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仅甘肃省因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多亿元。由于空气和水污染,我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近年来臭气空洞不断扩大,不仅是地球两极,我国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 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顶之灾”。让学生明白目前环境污染极其严重,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明白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目前全球人口为67亿,年增长率为1.2%,世界人口目前每年净增长8040万,每秒增加2人到3人,如果按此速度增长下去,到了2050年后,那时地球上的人口就有91亿,我国将有16至17亿人,这就是所谓的。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量是全世界最少的国家之一,并且我国现在还非常穷,20人均GDP为4700美元,只有美国人均GDP的1/30。在世界上排在127位。

人口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人均收的提高、粮食住房的提供、教育及劳动就业的满足,必定导致人类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财富而影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环境污染和破坏更严重。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必需控制人类自己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3.介绍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

自然保护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中国经济以9.5%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原材料。比如生产1万美元的产品所需原料是美国的6倍,是日本的7倍。经济发展了,自然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去平衡。一些珍稀动、植物日趋灭亡,有益动物、植物日渐减少。自然保护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有效地保护该地区森林湿地资源、野生物种以及水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4.增强学生的环境法制意识

在讲课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要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要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么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第二课堂是培养中师生环保习惯的重要基地、也是提高他们将来环保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1.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土地日(6月25日)、植树节(3月12日)等举办专题讲座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或板报。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体会美好环境的来之不易。我们组织学生清理周边白色污染,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开展环境调查。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工业“三废”的处理情况,江河生态系统调查等。活动方案学生自己设计。总结分析调查结果,为环保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与社会各部门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参观了解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密切与环保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借助社会的力量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全民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植树种草,不乱丢乱放,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保护我们的家园,造福于子孙,明天将会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肤浅认识,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师化学》第一册 人教社 12月第一版

7.提高生物学习兴趣的方法小探 篇七

一、新课引入艺术化

“新课引入”是每节课的重要环节。艺术性地引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二、课堂教学体现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在教学过程中, 传道者头头是道, 受业者却索然无味, 昏昏欲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让学生成为乐知者呢?在此我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罗列如下, 以求抛砖引玉。

(一) 抽签提问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 则要讲究艺术性。抽签提问法, 打破传统课堂提问模式, 使学生感到新意,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抽签提问有一个好处, 就是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 因此会认真看书, 积极动脑思考, 不敢懈怠。

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第二步,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第三步, 抽签提问, 让学生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 讨论分析问题并自由发言;第五步, 老师归纳总结。

(二) 穿插趣闻

生物和生活联系较紧密。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适时地穿插趣闻或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看相关的视频, 会提高学生兴趣。比如“信息激素”的教学, 就可以穿插一段视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1904年做的有趣试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把一头雌蛾装进纱布袋, 再将这个纱布袋放在丛林黑屋的桌子上。第二天, 竟有40多头雄蛾闯进房来围着雌蛾转 (据测定, 雌蛾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诱11公里以内的雄蛾前来交尾) 。

然后就此让学生发挥想象, 是否可以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或人工合成昆虫激素类似物作为性引诱剂来防治害虫以及这种做法的意义。这些趣闻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 跟社会“热点”相结合

生物是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 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当今自然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许多都是关于生物学方面的。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补充一些“热点”问题, 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克隆技术, 试管婴儿, 环境污染等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 离生活很近, 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 就有污染。例如, 每年长江两岸所排放的污水达到63亿吨。目前, 两极地带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据调查, 科学家们在许多极地动物体内甚至在爱斯基摩人乳中发现了有害物质以及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酸雨问题和温室效应。科学家认为, 今后50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2—8度。假如真是如此, 恒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等几大三角洲将淹没在海洋之中, 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将不复存, 荷兰将从地球上消失。并且, 人类的经济生活和健康状况将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物种也将大量灭绝。所有这些, 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环境污染呢?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了。

(四) 列举数字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问题只用了“高”“大”“多”等词, 不够形象,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透彻。如果能尽可能地对一些单位问题用数字进行补充说明, 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绪论”中介绍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就微观方面说, 不仅有放大十余倍的光学显微镜, 还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 能看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但是到底能观察得多么细微, 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性的认识。这时就可以列数字。例如:我国生产的放大8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 分辨率高达0.144 M, 相当于头发丝的五百万分之一, 可以分辨单个的分子和原子。这样列举数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小主人 篇八

关键词:兴趣;主体性;评价;多元化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基础。生物课不是语数外,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给我们的生物课堂带来了不少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

二、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实验器材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对生物教学及生物实验教学不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心目中,生物课是所谓的副科,学生不太重视,甚至有的老师也是如此。实验教学开展得不够,既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导致学生对一些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了后续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教师在组织生物教学时,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组织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小主人。生物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教”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使用好教材,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从生物的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学习《蚯蚓》一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蚯蚓在什么物体上爬得快”,我就让各组讨论,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的想法很新颖,很富有创造性,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想,他们的答案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是我一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的。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是我生物课堂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

首先应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由教师对学生评价,改为小组成员互评为主,将评价主权交给学生;其次应扩大评价面,考试成绩只是一方面,课堂表现也应是重要的评价依据,如参与讨论、回答、活动(生物实验)等,真正做到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小主人。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判断,而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的就应该受到赏识和表扬。我们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对学生稀奇古怪的答案恶语重伤,甚至大发雷霆。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会让更多的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四、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初一年级的学生缺乏生物的基础知识,教师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教学,必然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好的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应先用实物展开教学,“一片树叶胜过千言万语”。例如,第一节课我就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植物,在讲叶的形态时,课前先布置每位学生各采几片不同形态的叶子,在上课时,再对照挂图结合课本的内容组织教学,实物教学的效果要远胜于空洞的理论讲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植物的呼吸时预先让学生从家中带少量种子(大豆、玉米)交给老师浸泡后,上课时再分发给每位学生,老师再指导学生对种子进行呼吸实验。这样组织教学,学生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较好,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生物的课堂肯定会生动精彩。

课堂的精彩離不开学生的参与,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放飞他们的思想,使其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才会不断地提高。我们应与学生一起进步,与新课标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奎振.让学生成为生物课堂的主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2]徐晓静.让学生做快乐的课堂小主人[J].课外阅读旬刊,2012.

[3]洪跃萍.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9.初中生物教学小论文 篇九

高速启

生物教材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八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10.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篇十

1、重视实验

关于实验,我们要从课本里面的实验开始关注,不仅要了解实验的过程和指导实验的现象,还要理解实验的远离,做到控制变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作出解释等事情时,就说明你已经消化好实验了。而实验题也是常考题型,所以只有做好理解好这些实验,遇到考试的一些实验题就知道给如何去解决了。

2、回归课本

学习生物是要回归课本的,全方面的给课本扫描,并且要梳理课本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每一章的知识都联系起来,这样能清晰的了解到各个知识点的层次和关系,这样复习会更清晰和简单。

3、正确看待期末考试

11.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四条;小措施

中国分类号:G451

众所周知,初中学校开设生物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素养,掌握初步的生物基础知识,为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更高层次的生物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继而为将来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生物科技人才夯实牢牢的根基。即使学生日后不能成为优秀的生物科技人才,但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生物素养,是其综合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生物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素养,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对初中生物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呢?

本人认为,采取如下四条小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素养。

一、 观念要时常更新

随着"中国梦"的深入人心,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日新月异。因此,身为初中生物教师,更应该紧踏时代的脚步,时常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从事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教师们都知道,生物科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探讨生命自然现象和生命运动、活动、生活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近几年来,对生命自然现象和生命运动、活动、生活规律的研究成果,呈几何基数增长。由此可见,在生命科学研究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都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新自身的落伍的教育教学模式,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以不断创新的思维思考"昨天、今天和明天";凭借先进实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灵活多变的培养策略,引导、教育学生学好初步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

因而,身为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反思、研究中时常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用《现代教师素养导论》中的一句话,对此总结:初中生物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过去的我",对比"现在的我",摆脱"已成的我",形成"崭新的我"。

二、 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成长的"灵魂"

对初中学生来说,什么是他们学习成长的"灵魂"呢?对课程知识的"领悟",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灵魂"。那么,初中学生如何"领悟"初中生物课程知识呢?本人认为: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是其中的关键。这就要求从事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摈弃"教师是中心;学生是配角"的观念。初中生物教师要做名副其实的"导演",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做真正的学习的"演员"。教师这名"导演",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手拉手、心贴心地同学生进行交流,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内心刻苦学习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自觉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及技能素养。这就要求每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固化的、落后的条条框框,以素质教育为总抓手,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为目的,扎扎实实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各项工作。

三、 要充分挖掘当地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资源

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城市有城市的优势。不论在农村中学从事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还是在城市初中学校从事初中生物教育教学,都要紧紧抓住当地的初中生物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充分挖掘,给学生创造出"自然"学习的优异学习环境。

仅以农村中学为例。

广袤的农村大地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基础知识的资源。广袤田野里的自然景观;农家庭院里的花花草草;川流不息的沟壑、河流里的迷人"风采";菜园、果园里的蔬菜、水果的"清香";一片片连接成林的近似"森林"的"原始森林",都是学生扑向大自然怀抱进行生物基础知识学习的极佳自然资源。再"进村入户",看看"种粮大户"的先进、科学的耕种技术;"养殖大户"的养殖技巧;蔬菜大棚里农民伯伯现代化的嫁接、灌溉、施肥技术......凡此种种,无不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物技术、技能知识。假如一名优秀的初中生物教师,能带领学生发现这些资源、整合这些资源、继而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就能让学自然而然地进入"自然"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天空畅游。

四、 要对初中生教材"了然于胸"

上一篇:突击词语的有关同义词下一篇:爱心天使作文400字